恐龍蛋化石
」 恐龍蛋男子散步竟驚見恐龍蛋化石! 挖掘後竟發現1完整3破碎恐龍蛋
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有恐龍之鄉一稱,該地曾經發現許多恐龍化石。日前一名男子出門散步時,竟在路邊意外發現恐龍蛋化石,讓網友直呼河源市不愧是「恐龍之鄉」。根據陸媒綜合報導,14日下午廣東省河源市博物館副館長蔣安春帶孩子外出散步時,竟意外在路邊發現恐龍蛋化石。當時他立即聯絡河源恐龍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而相關人員也立即趕往現場勘察。根據相關研究人員確認後,發現1顆完整的恐龍蛋化石,還有另外3顆被岩石包覆,還發現了5顆蛋化石的蛋印。(圖/翻攝自抖音)經相關研究人員確認過後,發現1顆完整的恐龍蛋化石,還有另外3顆被岩石包覆,還發現了5顆蛋化石的蛋印。根據了解,蛋化石會露出地表,是因為該地正在進行開山作業,才將這些化石炸出地面來,工作人員也表示,未來將會把這些化石放置河源恐龍博物館內展出。消息一出也引起網友紛紛表示「我們大河源是恐龍的棲息地,有恐龍之鄉之稱,遍地都是恐龍蛋,目前恐龍蛋的數量是世界之最」、「這說明了博物館的人沒事要多出去走走」、「如果讓我看見,我只會以為那是個石頭」。
江西工地挖出恐龍蛋化石 當地專家大喜:保存很完整
大陸江西武寧縣一個工地挖掘時,竟發現恐龍蛋化石,經專家判定為白堊紀早中期,距今約9500萬年至8000萬年,這一發現對江西北部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這幾枚恐龍蛋化石已交由武寧縣博物館收藏保存。恐龍蛋在石頭上相當明顯。(圖/翻攝自紅星新聞)據陸媒《新華社》、《紅星新聞》報導,一位怪手司機李姓男子,在幫武寧縣水利局修築防洪大壩的工程,結果挖土機配合渣土車取土,發現有一塊岩石突然從他的挖土機上掉了下來。他看到石頭上有許多蛋的形狀,顏色也和普通石頭不一樣,因此通報上級,意外發現了這塊石頭上面就是恐龍蛋的化石。李姓司機也表示,「如果那塊石頭沒有被獨立剝出來,他就會將那塊石頭獨立裝車,倒在壩上填埋,也就不能發現恐龍蛋。如果未來博物館要展出恐龍蛋的話,會帶著孩子去參觀。」,而該工地從10月初發現化石到現在都處於停工狀態,怕當中還有其他化石,因此要等考古專家評估過後,才能繼續動工。而江西武寧縣的博物館也告知陸媒,當時接獲消息就立刻派人去拿回化石鑑定,並表示目前已裸露的恐龍蛋化石有3顆。其中1顆蛋殼剝落較多,另外2顆保存較完好,科學分類角度來講,本次出土的恐龍蛋稱之為蜂窩蛋類。依結構判斷,這些蛋為石筍蛋科的珊瑚蛋,這類蛋曾在浙江、河南等省份的晚白堊世地層中出現,距今約9500萬年至8000萬年。博物館也表示,這是在武寧縣第一次發現恐龍蛋化石,將由武寧縣博物館收藏保存,未來會在博物館展出。
搜奇/理工宅散步竟發現6顆恐龍珠 9歲童斷橋附近玩耍見「這個」被當地基
走在路上就能發現恐龍化石!4名男大生在學校附近散步時,發現一塊大石上鑲著6塊圓石,經鑑定後竟發現是恐龍蛋化石,無獨有偶,還有學童放暑假跟母親出遊,居然在斷橋附近認出1顆疑似恐龍蛋化石。廣東河源市的9歲男童與母親在斷橋附近玩耍,意外發現恐龍蛋化石。(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綜合陸媒報導,來自廣東河源市的9歲男童與母親在斷橋附近玩耍,意外發現這顆恐龍蛋化石,當地更是擁有「恐龍之鄉」之稱,據水源市民眾曾透露,早期人對恐龍蛋化石並不清楚,誤以為是普通石頭,便用來建造房子的地基。河源市的居民透露,在早期建市以前,當地人對於恐龍化石知識甚少,而當時多數人都是自蓋房子,假若挖到了恐龍蛋化石,都誤認為是普通石頭,最終拿去做為房子的基底,而河源市博物館表示,目前當地居民在挖路或建房子時,還是會常挖到恐龍蛋化石,紛紛會送往博物館保存。河源恐龍博物館在2004年底,就已收藏當地出土的10008顆恐龍蛋化石。(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河源恐龍博物館在2004年底,就已收藏當地出土的10008顆恐龍蛋化石,還因此獲得金氏世界紀錄,截至2018年底,數量更多達1.8萬顆,當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小至1.5公分而大到19公分,且有圓形、長條形、棱柱形等各種形狀,其中還曾出土過袖珍恐龍蛋,是世界上最小的蛋類化石,直徑不超過2公分,還有生成於66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水晶蛋」,由於蛋還尚未完成孵化,受外界因素使得殼內形成結晶體,屬於一級文物,極為稀有。在遠古時代河源市可能是低窪沼澤地,氣候溫和且雨量豐沛適合繁殖,吸引恐龍們到此生產。(圖/翻攝自江南都市報微博)曾有專家透露,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約2.26平方公里,每1平方公里就發現100多枚恐龍蛋化石,還有200多個恐龍腳印化石。不過,河源出土的恐龍骨骼化石極少,這也讓專家感到好奇,河源市恐龍博物研究主任黄志青提到,在遠古時代該地可能是低窪沼澤地,氣候溫和且雨量豐沛適合繁殖,吸引恐龍們到此生產。江西4名男大生在學校附近的山林走走遊玩,竟然在一個廢土堆內發現6顆「石蛋」。(圖/翻攝自江南都市報微博)除了孩童外出就能發現恐龍蛋,在江西則是有4名理科男大生,在學校附近的山林走走遊玩,沒想在散步過程中,竟然在一個廢土堆內,發現其中一塊大石頭上,竟然鑲有6顆「石蛋」。這顆詭異的大石頭上面鑲有6個圓形物體,之後他們上網查資料,發現那6個疑似是恐龍蛋化石,緊急打電話給當地博物館。隔日專家到現場又找到2顆恐龍蛋化石,經鑑定後得知是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化石。4名男大生散步撿到一窩6顆恐龍蛋化石。(圖/翻攝自江南都市報微博)事後專家仔細研究,表示目前確定這些恐龍蛋化石是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至於品種要等後續的清理、修復工作完成後,並找來其他專家一起研究,經過仔細探察,現場有大量的紅層土壤,研判這窩恐龍化石恐是被別處搬運到現在的位置。
史上最完整恐龍蛋出土 胚胎出現「現代鳥特徵」震驚科學家
化石是人類研究物種演化的關鍵,但並非所有生物都能留下遺骸供人類解惑。來自中國大陸的「英良貝貝」(Baby Yingliang)恐龍蛋化石,不僅保存近乎完美的胚胎樣本,研究人員在這顆有6,600萬歲的恐龍蛋中,還發現胚胎呈蜷縮姿勢與現代鳥類胚胎類似,科學家表示從未在恐龍胚胎的化石中見到這情況。綜合外媒報導,由中國大陸、英國與加拿大組成的研究團隊,對館藏於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Yingliang Stone Nature History Museum)的「英良貝貝」進行研究,發現蛋內居然完整保存一隻待孵化的胚胎骨骼,且有現代鳥類胚胎在接近破殼前獨有的蜷縮(Tucking)行為,蜷縮被認為是現代鳥類成功孵化的關鍵,由發育中胚胎的中樞神經觸發的蜷縮,若未引導胚胎至破殼最佳位置,屆時幼鳥將因無法啄破蛋殼而死於蛋內。英良貝貝的胚胎骨骼化石。(圖∕翻攝自iScience)研究團隊還發現,「英良貝貝」頭部擠在雙腿間、全身蜷在一起,呈現與現代鳥類胚胎在發育第17天 (即孵化前幾天)的相同姿勢,似乎正要從殼中孵化,但某場未知意外導致蛋被掩埋,來不及讓「英良貝貝」誕生在世界上,卻也讓牠免於被食腐動物吃掉並幸運保存至今。此外,研究人員還在蛋內發現疑似「氣室」的縫隙,這點也與現代鳥類的胚胎一致。事實上,「英良貝貝」本身不是近幾年的發現,早在2000年,中國礦業公司英良集團(Yingliang Group)就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顆恐龍蛋,但當時被當成普通的恐龍蛋化石處理,直到該公司在2015年準備籌建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時才重新注意到它。研究團隊推測,這顆長約17公分的恐龍蛋化石,若幼龍順利孵出,將是條長約27公分的「小傢伙」,其種類應為盜龍類的一種。科學家發現英良貝貝與現代鳥類的胚胎有許多相似之處。(圖∕翻攝自iScience)目前科學家認為,盜龍類恐龍通常長有羽毛,但目前仍不清楚牠們能否像現代鳥類一樣飛行,其中較小的物種與雞大小差不多,大型的巨盜龍則身長達8公尺,而盜龍類食性包括植食性、雜食性和肉食性。這份「英良貝貝」的研究在2021年12月22日發表於《iScience》雜誌。
江西工地挖出10顆恐龍蛋化石! 距今6600萬年前
近日中國江西贛州一處工地挖出了66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一共有10個碗口大小的橢圓形石頭,經專家鑒定,為白堊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目前已被收入于都縣博物館館藏。綜合陸媒報導,贛州于都縣寬田鄉楊公村一處工地近日挖出了10枚碗口大小橢圓形的石頭,其外表還有獨特的紋路,于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得知後立刻前往現場,初步辨認為恐龍蛋化石。(圖/新華網微博)而最先發現這些恐龍蛋化石的是在工地開挖掘機的肖師傅,「我在施工操作機器時,意外挖到了一窩蛋狀的石頭,懷疑這就是恐龍蛋。」她便趕緊聯絡當地村委會,由村委會與縣博物館取得聯繫。經專家鑑定,這10枚恐龍蛋化石為白堊紀時期的,距今1.45億年至6600萬年,目前已被收入于都縣博物館館藏。
【品牌限量情報】全新萬寶龍1858 Geosphere腕錶呈現沙漠風貌
萬寶龍在頌揚山岳冒險、探索森林與冰川的壯麗後,推出全新萬寶龍1858系列Geosphere腕錶限量款1858。這款腕錶從沙漠獲取靈感,呈現沙漠環境的獨特風貌。品牌亦以這個全新主題向Reinhold Messner致敬,這位探險家曾在2004年獨自徒步橫越戈壁沙漠,經歷嚴寒與炎夏的挑戰,完成長達2,000公里的旅程。從軍用計時碼錶與探險精神到萬寶龍1858系列腕錶1920和1930年代傳奇的Minerva專業計時碼錶精準、易讀和堅固,無懼極端環境,專為軍事用途而設,其設計靈感源自探險精神。萬寶龍1858系列重新演繹這些經典時計,設計出一系列工具腕錶,藉著歷史傳承、複雜功能和時尚風格,從過去延續到現在。萬寶龍1858系列Geosphere腕錶限量款1858,展現別具一格的沙漠色調Geosphere腕錶是萬寶龍1858系列的經典之作,配備兩個獨特的弧面南北半球旋轉地球儀和自製世界時間複雜功能。萬寶龍從傳奇登山專家Reinhold Messner完成的探險旅程汲取靈感,推出全新的萬寶龍1858 Geosphere腕錶限量1858 枚,紀念他在2004年以五週時間獨自徒步橫越戈壁沙漠。這款腕錶重現岩石地帶的色調,經拋光緞面(satin-finished)的青銅錶殼與錶背的特殊鐫刻和諧結合,搭配雙向旋轉拋光棕色陶瓷錶圈,煙燻棕色與米白色漆面錶盤,以及展現復古風格的棕色Sfumato小牛皮錶帶。這款腕錶的設計靈感源自Reinhold Messner於2004年完成的歷險之旅,錶背飾有獨特的鐫刻圖案,描繪戈壁沙漠著名的烈火危崖(Flaming Cliffs)(又名「巴彥扎格」),是Messner穿越北亞地區時途經的景點,此地以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而聞名。192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Roy Chapman Andrews在此地發現恐龍蛋化石和迅猛龍骨骸,他將此地命名為「烈火危崖」,因為這裡的砂岩峭壁在夕陽映照下,呈現紅色或橘色,有如熊熊烈火。此外,錶背亦刻有羅盤圖案和象徵風的飾紋,其靈感來自傳統蒙古飾品。萬寶龍運用特殊技術在錶背刻上呈現立體效果的戈壁沙漠圖案。萬寶龍運用特殊技術在錶背刻上呈現立體效果的戈壁沙漠圖案,層次分明,效果逼真,有如照片一般。製作過程是先以鈦金屬製成錶背,然後以雷射鎸刻圖案,形成浮雕效果,再以雷射技術完成表面處理(霧面與拋光)。最後是著色階段。色彩是由雷射產生的氧化作用形成,最終色彩效果取決於氧化程度。萬寶龍是能夠在如此大面積的表面上運用此技術的先進瑞士品牌之一,這項創新體現了品牌的探險精神。精心製作的煙燻棕色至米白色調的錶盤,漆面處理結合色調溫暖的鍍玫瑰金細節(如指針和時標等),完整了此款現代風格腕錶的設計。為確保腕錶清晰易讀,腕錶的日夜顯示、教堂式指針、時標、羅盤標示和半球地球儀等,皆以手工塗覆米白色Super-LumiNova®塗層。萬寶龍1858系列Geosphere腕錶限量款1858,搭載MB 29.25自製自動上鍊機芯,並配備獨特的複雜功能,展示兩個半球地球儀,讓佩戴者可以直接讀取不同時區的時間。腕錶設有兩個弧面旋轉半球地球儀,分別位於6點鐘和12點鐘位置,地球儀周圍刻有固定的24小時刻度,搭配鍍玫瑰金與棕色日夜顯示(包括南北半球)。兩個半球地球儀的經度參考子午線以塗覆Super-LumiNova®塗層的黑線標示。此外,9點鐘位置設有第二時區顯示,以顯示家鄉時間,而3點鐘位置設有日期視窗(對應本地時間)。腕錶功能可輕鬆設置:首先在調校錶冠第二段將GMT/UTC線與倫敦子午線(在半球體上以黑線顯示者)對齊,以調整旋轉半球地球儀,然後調整分鐘,從而將兩個地球儀同步。北半球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則以順時針方向旋轉。接下來是按本地時間設置時針(在錶冠第一段位置以快速小時遞進方式調整,地球儀不會轉動),同時調整日期。最後,以10點鐘位置的調校器設定9點鐘位置的第二時區,以顯示家鄉時間。萬寶龍1858系列Geosphere腕錶限量款1858搭配復古風格的棕色Sfumato小牛皮錶帶,飾有米白色縫線。
恐龍的體溫究竟幾度 美國新研究出爐
恐龍一直是許多大學研究中心的研究目標,最新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恐龍並不是冷血的變溫動物。研究團隊使用肉食性的傷齒龍(Troodon)和草食性的鴨嘴慈母龍(Maiasaura)的蛋殼碎片,以及巨大蜥腳類(sauropod)恐龍的蛋化石為樣本,以同位素古溫度測定(clumped isotope paleothermometry)為研究方法,藉由觀察蛋殼內氧元素和碳元素的排列順序,加以推測母恐龍的體內溫度根據研究結果,傷齒龍體溫約比外界高攝氏10度,慈母龍則高出15度,蜥腳類恐龍蛋化石與環境溫度的差異最小,僅有3至6度左右,表示恐龍能夠產生穩定體溫,不像爬蟲類需要仰賴外界溫度。研究團隊也發現,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恐龍正好在恆溫的鳥類和變溫的爬蟲類之間,大部分恐龍的體溫,都比當時的環境溫度高,這代表恐龍能透過新陳代謝維持穩定的體溫,而不同種類的恐龍,體溫和外界溫度的差異各有不同。關於恐龍到底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迄今為止學者各執己見,2014年一篇刊載於《自然》(Nature)的研究,則揭露恐龍既不是變溫動物也不是恆溫動物,而是介於中間。此篇論文刊登於美國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中,由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博士後研究員、地質學專家道森(Robin Dawson),在耶魯大學攻讀地質學與地質物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