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壓力
」 星座 中醫 運勢 壓力2025生肖運勢總整理!屬狗的人是明年幸運兒、屬馬的人要注意健康問題!加碼最強開運方法一次學!
隨著2025年的腳步逼近,很多人都開始期待新一年的運勢發展,根據生肖專家的解析,今年各生肖的運勢排行已經出爐!想知道你會是今年的幸運兒嗎?還有各項提升運勢的小秘訣也一起學起來,讓你在2025年紅運當頭、好運連連!第1名:生肖狗屬狗的人在2025年迎來非常強勢的一年,事業、財運和感情都能達到高峰,尤其是工作方面貴人運極佳,容易獲得賞識和提拔;感情方面,「紅鸞」星高照,單身者有望遇見理想對象,有伴侶者感情甜蜜。第2名:生肖猴屬猴者雖受「害太歲」影響,偶爾會有小阻礙,但「天德」與「福星」吉星的出現,可幫助平衡運勢;工作上的人際關係非常良好,但需注意口舌之爭,避免與他人發生不必要的摩擦。第3名:生肖雞屬雞人在2025年雖有挑戰,但整體運勢穩中有升,吉星「三合」可幫助改善人際關係,事業發展平穩;然而「白虎」凶星可能帶來意外,要注意安全,保持冷靜應對突發狀況。第4名:生肖龍屬龍者在2025年擁有不錯的轉運機會,「天解」星的出現幫助解決困難,「天喜」星則帶來感情上的驚喜,適合拓展新關係;但「孤辰」星可能帶來孤獨感,建議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第5名:生肖羊屬羊者的2025年以變動為主,「驛馬」星會提高外派或搬遷的可能,不過工作上雖有挑戰,但也因此能累積更多經驗;小心「天狗」和「弔客」凶星可能影響心情,建議學會自我調適。第6名:生肖馬屬馬者的2025年運勢穩中有進,「陌越」星帶來新機遇,但健康方面受「病符」凶星影響,需要特別注意作息與飲食;職場上有不少進步空間,適合穩扎穩打。第7名:生肖鼠屬鼠者2025年需應對多方面的挑戰,有「月德」吉星助力,貴人相助能化險為夷;但「小耗」可能導致財務壓力,建議避免衝動消費,制定理性財務規劃。第8名:生肖牛屬牛者的2025年因「三合」整體穩定向好,但「劫煞」可能引發人際壓力,建議凡事多加忍耐,避免與人正面衝突。第9名:生肖兔屬兔的人在2025年逐步擺脫去年太歲的影響,運勢逐漸穩定,不過今年「驛馬」星帶來的移動和變化,可能會讓你面對新的環境或職場挑戰,雖會有情緒壓力,幸運的是只要穩住心態,這些變化將成為突破的契機。第10名:生肖虎2025年對屬虎的人而言,是需要穩步前行的一年,「破太歲」可能引發生活中一些小困擾,比如溝通不順或計畫延誤,但在「太陰」吉星的幫助下,你能用智慧和冷靜面對挑戰,理性地找出應對之道。第11名:生肖蛇屬蛇的人今年受「值太歲」影響,挑戰與壓力並存,不只有健康或情緒上的困擾,工作上也容易感到疲憊不堪,所幸吉星「解神」會在關鍵時刻提供解圍之助,讓你在挫折中找到前行的方向。第12名:生肖豬屬豬的人在2025年因犯太歲,可能讓你在財務或生活中感受到一些不穩定,但「驛馬」星同樣為你帶來新的契機,尤其是在轉換跑道或尋找新發展的領域,只要靈活應對,仍然能從變化中找到前進的動力。而如果想要提升來年的整體運勢,小編提醒除了參考以上排行,也別忘了以下的全方位開運方法!擁有透亮好膚質與紅潤好氣色良好的肌膚狀態能有助招來好運!想想看如果一個人臉色蠟黃無血色,通常就代表他的運勢正在走下坡>_<,不管是選對能幫肌膚開光的美白保養品、來場舒服的臉部spa療程,還是為雙頰&唇瓣刷上美麗紅潤感,都是吸引好運找上門的小關鍵。黛珂AQ煥妍嫩白光采美肌禮盒/4,300元 黛珂這次貼心的為新客們帶來能完整體驗20天的迷你組合,從卸妝清潔到化妝水、乳霜和防曬,通通都是能打造明亮光澤肌膚的產品,用完之後覺得有感再衝櫃上買正貨,幫你減少踩雷機率!(圖/品牌提供)瑞士奢潤保養品牌ananné 經典的「醫理植萃活力修護課程」,以活妍修護系列貫穿全系列療程並搭配獨特ananné活顏刷來疏導淋巴,透過美容師專業深度安撫及穴點指壓的護膚手法,可喚醒疲憊沉睡的面部肌膚,呈現出更明顯緊緻和容光煥發的樣貌。(圖/品牌提供)以深淺雙色、霜狀&粉霧雙質地設計的ARTISTRY雅芝純萃時尚雙色頰彩,上方的霜狀質地具有潤澤延展性,可大面積堆疊出薄透紅暈感,再運用下方的粉霧狀質地打亮蘋果肌,讓五官更加立體、get減齡好氣色。(圖/品牌提供)只需1秒即能展現「水光嘟唇」的1028唇唇欲凍持色水光唇釉,6 款精選色號中,首推氣質少女必備的#103玫瑰果凍、可增添紅潤感的#106甜荔果凍,可以去黃顯白又能自然潤飾唇紋很不錯。(圖/品牌提供)熱心公益維持正能量心態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熱心公益和善舉來提升自身的正能量,為生活注入更多福氣與好運。參與公益活動,例如捐款、志願服務或關懷弱勢,不僅能幫助他人,也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實;此外,愛護地球同樣是累積福報的方式,選擇購買永續型產品、支持環保品牌,或養成減塑、節能的生活習慣,都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歲末年終之際,永續髮品特芬莉推出六款「多元共美」節慶禮盒,禮盒內不只有精選自品牌深受喜愛的洗護系列,禮盒還可重複使用,將多元文化的祝福傳遞給顧客的同時,也將品牌對永續發展的承諾體現於每一份禮物中。(圖/品牌提供)
夯劇「影后」情節引熱議!專家呼籲:別讓腋下濕態成為失態的隱形社交阻礙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Netflix熱播劇《影后》中,透過女明星的故事展現演藝圈生態與人生百態,每一個環節都讓觀眾爽當吃瓜群眾、討論不完!最近引起一波討論熱度的就是,黃仲崑飾演的豬哥王董角色在飯局中,因腋下濕成一片留下明顯痕跡,引發廣大觀眾共鳴與熱烈討論。不少人坦言,類似腋下濕的尷尬情境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場合中時有發生,當事人甚至不自覺,而是由別人提醒才發現。皮膚科洪翊騰醫師指出:台灣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受到腋下多汗以及異味問題困擾,然而這些腋下問題因他人難以啟齒,因此常被忽略,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社交中的隱形殺手。」小心多汗及腋味 社交不濕禮!洪翊騰醫師進一步解釋「皮膚主要有兩種汗腺組成: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分泌的汗水主要含水和鹽分,用於調節體溫,遍佈全身皮膚,多汗症主因是小汗腺排放比較多且異常,在情緒壓力高漲或受賀爾蒙影響時小汗腺就會啟動,當這些汗腺神經過度反應時就會讓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水。狐臭的成因是因為腋下大汗腺(頂漿腺)發達,頂漿腺所排出的含蛋白質及脂質的汗水在皮膚表面與特殊的細菌作用後,這些成分會被分解成短鏈脂肪酸以及氨,產生類似『洋蔥』或是『酸臭』的一種特殊氣味,這也就是狐臭的主要來源。過去多數患者會選擇使用止汗劑或香水等方法來暫時掩蓋,但僅能暫時緩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肉毒桿菌素治療多汗和狐臭雖然盛行,每次治療的注射點須多達10-20個以上,且效果最多僅能維持半年,並非一勞永逸的方式。傳統運用旋轉刀手術刮除汗腺的方法術後恢復期長,兩周內不太能有抬高雙手動作,常造成生活不便且較可能伴隨疤痕,對於需要快速恢復日常生活的現代人而言,接受度有限。重塑社交自信 終結「濕腋」就找清新門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非侵入式的清新微波技術正成為腋下多汗症的治療主流選擇。洪翊騰醫師強調:清新微波運用專利的微波熱能,可精準聚焦於大小汗腺最為密集的真皮層與脂肪層的交接處,一次就可有效的同時改善腋下多汗以及狐臭問題,同一層次的毛囊也會被破壞掉,因此亦具除毛功效!經長庚教學醫院臨床證實,微波熱能止汗術效果可媲美手術開刀,平均可減少82% 腋下汗水及93%大(味道)汗腺數量,永久除毛效果也有七成之多,滿意度更高達九成以上,因爲不需要開刀因此成為很多醫師治療建議的優先選項。洪翊騰醫師表示:有了這項新科技患者不須忍受術後無法生活自理及冗長的手術修復期,更無需擔心手術留疤!此項治療時間僅需一個多小時,最重要的是可以同時解決腋下三大困擾,這種方便、高效的治療方式,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以及需要頻繁參與社交活動的人群。」現代社會中,良好的體味管理已成為社交禮儀的重要一環。洪醫師提醒狐臭問題沒有季節之分,冬天在不通風的環境下,更容易讓味道露餡。儘早接受專業諮詢接受治療即可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困擾,民眾可至官方網站查詢合格具認證的「清新門診」預約專業諮詢,讓自己輕鬆告別腋下困擾,迎向清新自在的生活!
犯錯怕被罵竟跳樓! 國中生情緒失控墜4樓重傷送醫
台中市某國中日前發生7年級男學生墜樓意外,造成多處骨折,緊急送醫插管治療。校方表示,該名男學生目前生命徵象穩定,已拔管進行自主呼吸訓練,預計轉入普通病房。校方透露,男學生因在校內犯錯,擔心回家遭責罵,情緒失控後翻越校舍4樓女兒牆墜落,事後學校已全面啟動心理輔導,陪同家長處理後續事宜。根據校方說明,事發當日透過監視器畫面發現,該男學生獨自一人在4樓來回徘徊,不久後翻越女兒牆墜樓。學校在第一時間通知119救援,學生當時意識清楚,能與人對話,隨即由校護陪同送至清泉醫院急救,而後經家長同意後,轉往教學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醫護人員初步診斷,學生身體多處骨折,胸部有挫傷,呼吸略感困難,經緊急處理後已逐漸恢復穩定。學生透露,因早上在學校犯錯,擔心回家會遭到責罵,情緒壓力過大導致意外發生。事發後,校方立即啟動輔導機制,輔導室到班對該班同學進行心理安撫宣導,並針對受傷學生展開個別心理輔導與諮商。學生的導師及行政團隊全程陪伴家長,持續關注學生的康復情況,並請班上同學錄製影片,透過家人轉達對學生的關懷與鼓勵。目前學生情緒穩定,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進行自主呼吸訓練,傷勢逐漸好轉。
煩躁易怒易誘發子宮肌瘤?中醫師分享調理心境、理氣順經茶飲秘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子宮肌瘤的成因不僅僅是賀爾蒙分泌過多,而是賀爾蒙波動過大,這種不穩定的分泌模式往往誘發子宮肌瘤。頤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醫師指出,女性情緒易波動,尤其在情緒受到壓抑或夫妻生活不和諧時,更容易導致內分泌紊亂和賀爾蒙失調。古籍中提到,情緒抑鬱會導致氣血阻滯,久而久之即形成子宮肌瘤。學會排解情緒是預防子宮肌瘤的第一步周宗翰醫師表示,子宮肌瘤與情緒壓力密切相關,壓抑情緒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影響內分泌和氣血循環,累積一段時間就會進而形成肌瘤產生。對女性來說,調整情緒、保持開朗是預防子宮肌瘤的重要方法。遇到焦慮時,可以透過深呼吸放鬆心情,或進行戶外運動,將注意力從負面情緒中轉移出去。尋求支持 保持豁達心態當產生不良情緒時,周醫師建議適度向朋友、同學、親人傾訴,以獲得支持和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同時,嘗試換個角度看事情,保持樂觀心態。當轉變心境,注意到事物的正向一面時,會發現一切苦惱、難題都迎刃而解,心境隨之改變,即能達到真正的情緒紓解。理氣順經茶改善子宮肌瘤體質周醫師介紹了一款理氣順經茶,能幫助改善氣血循環,減少經痛或經絡阻塞的問題。配方包括益母草、香附、玫瑰花、紅糖和紅茶,益母草有溫經活血的效果,香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玫瑰花能安神理氣,紅糖和紅茶則有溫經補血的功效。將益母草2錢、玫瑰花2錢、香附2錢與紅糖適量及紅茶些許,加入1000cc水煮沸後,放涼去渣飲用,每週2-3次,有助於身心調理。
台灣國中生睡眠不足「平日僅7.58小時」 最新調查曝:兒少幸福指數創新低
「世界兒童人權日」即將來臨,然而在現今充滿挑戰的世代中,兒少的生活正面臨重重壓力。隨著數位科技的普及、學業競爭日益激烈,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生活壓力,現代兒少的幸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最新調查《2024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揭露了台灣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持續下降的嚴峻現況。報告指出,2024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較2023年下降了5.5分,與《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 survey,以下簡稱HBSC)世界平均75分相差7分,意味著下一代正面臨著越來越不快樂的危機。除了心理疏離感和學業壓力等問題外,數位沉迷、睡眠不足及家庭關係等因素也對兒少的幸福感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兒盟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較2023年下降了5.5分,也比HBSC國際平均的75分低了7分,台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不僅低於HBSC國際平均,且近三年來更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高年級學童的滿意度更低,顯示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 此外,2024年台灣學童中,主觀生活滿意度達到60分以上的比例僅有69.5%,比2023年下降了9.6個百分比,顯示台灣學童的幸福感正逐步流失,下降情況不可輕忽。調查指出,有超過四分之三(75.9%)的台灣學童認為學校功課對自己造成壓力,相較於2023年的44.5%暴增了31.4%!其中,有近八成國小生(78%)認為學校功課帶來壓力,比例較國中生(73.8%)高並呈現顯著差異。國小生感受的壓力甚至超過國中生! 數據進一步揭示學童課業壓力的最大來源,有22.7%的國小生表示感到功課作業最帶來壓力;而國中生則是對自己的未來最感到擔心,佔28.5%。這反映出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壓力源從具體的學習任務轉向了對未來的迷茫。學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不僅休閒時間被剝奪,也磨損了學習興趣。若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台灣兒少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根據美國睡眠學會建議13至18歲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應在8至10小時之間,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平日8.01小時、假日9.59小時,顯示台灣兒少平日睡眠不足,假日補眠以還睡眠債的情形。 特別是國中生,平日平均睡眠時間僅為7.58小時,比國小生少了0.85小時,顯示隨著年級升高,睡眠問題更加嚴重。學業壓力的加劇,使得孩子們不得不犧牲睡眠來應對。同時,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所散發的藍光,更是擾亂了孩子們的睡眠週期、壓縮到寶貴的睡眠時間。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更可能引發情緒問題、影響身體健康。 本次調查發現,台灣兒少面臨日常課業壓力大、睡眠不足的情況,卻也因此造成疏離感、憂鬱、為了紓解壓力花更多時間在遊戲上的狀況,而對自身生活更不滿意,長此以往對兒少身心健康影響甚鉅。快樂長大應該是兒少專屬的權利,兒盟呼籲家長和學校應多加重視兒少的生活狀況及情緒壓力。
學會拒絕「我都是為你好」 心理師分享3招杜絕情勒密招
「我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我這麼為你著想,你卻這樣對我?」這種讓人光聽就會產生內疚的語句,其實就是一種情緒勒索。這種聽了實在很不舒服,但實際上又無法反制的語句,心理師余佳容就分享了3個方式,協助民眾自保,杜絕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勒索。心理師余佳容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情緒勒索是一種利用內疚、恐懼或責任感來操控他人的方式,看似關心或合理,實際上卻是在強迫對方妥協或犧牲自己的需求。余佳容也提到,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操控行為並不罕見。余佳容解釋,情緒勒索的跡象常見於三種情況。首先是過度的內疚感,對方讓你覺得「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是自私或冷酷無情」。這種情形使人無法拒絕對方的要求,因為害怕自己會被視為不夠關心或無情。其次是恐嚇或威脅,對方可能以言語或行為暗示「如果你不聽從,他們將會受到傷害,或者你們的關係會破裂」,這使得被勒索者感到巨大壓力。最後是情感綁架,對方經常提及你們之間的感情,讓你覺得必須犧牲自己的需求來維護這段關係,否則就是對感情不忠誠。面對情緒勒索,余佳容建議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保護自己。首先,保持界線是至關重要的。清楚地界定你的底線,並堅持自己的決定,不要因對方的情緒反應而感到內疚。對方的情緒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並不是你的錯。其次,民眾要練習說「不」的能力,勇敢地拒絕不合理的請求,相信自己有權利這麼做,而且在拒絕時不需要過度解釋或道歉,簡單明確地表達你的立場即可,避免讓對方覺得還有機會說服你。最後,余佳容建議民眾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當你感到壓力或焦慮時,停下來思考這是否來自於對方的操控行為,分辨自己的感受和他人施加的情緒壓力。余佳容也提醒民眾,情緒勒索絕不是健康關係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有有權利拒絕,並不需要為了保護自己的情感健康而感到內疚。建立健康的界限,尊重自己與他人的需求,是避免陷入情緒勒索的重要步驟。
「假性飢餓」作祟!工程師一天6餐過胖又中風 醫教「3撇步」不再喊餓
雖然「飢餓感」是身體向我們發出「需要進食」的訊號,不過減重醫師楊智雯指出,其實有很多飢餓感是來自於我們大腦創造的騙局,也就是「假性飢餓」害我們過度進食。楊智雯分享,1名46歲工程師雖然沒有糖尿病,但是體重、血壓過高、甚至一度中風,偏偏一天要吃到6餐。追究其原因,正是高壓力生活導致的假性飢餓。減重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其實我們每天感受到的飢餓感中,有許多來自於大腦創造的騙局,即「假性飢餓」,常見原因包括血糖波動、腸胃激素分泌、情緒壓力或社交情境等,會讓人不自覺進食更多。研究指出,血糖在「用餐後急速下降」時,大腦會啟動飢餓訊號,即便此時身體並不需要食物。楊智雯分享,曾遇過一位46歲工程師患者,身高169公分、體重95公斤,血壓長期200mmHg以上,甚至在疫情期間一度輕微中風。當他開始擔心健康,積極減重,但減重過程頻頻卡關。她詢問男子日常飲食後得知,男子三餐正常吃,但一天差不多要吃5、6餐,正餐雖有吃飽,但飢餓感很快來襲,因此會吃點心或消夜,患者原本擔心吃多與糖尿病有關,因家族有糖尿病史,他個人體重也過重。但經檢測發現,她空腹血糖數值、當天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都正常,沒有糖尿病。楊智雯評估,血糖波動的2大因素來自「飲食」與「壓力」。每次進食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因此經常上沖下洗好幾回。加上現代人多為高壓工作型態,若未調節壓力,讓大腦長期處於高耗能狀態,大腦就會釋放假餓訊號,使人吃進更多的食物。面對這種狀況,楊智雯建議這位工程師用以下3招來對抗「假性飢餓」:一、喝一杯水等待:感覺飢餓時,先喝一杯水並等待約10至15分鐘,因為缺水可能會被誤解為飢餓。二、多吃高纖維食物:選擇高纖食物如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等,以延長飽足感,避免身體過快地發出飢餓訊號。高纖食物也能穩定血糖波動,進一步減少假性飢餓發生。三、調整作息與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引起飢餓素分泌增加,抑制瘦素(Leptin)的分泌,容易讓人感到飢餓。她同時也建議民眾可以用以上三招去釐清自己感受到的飢餓感,是否是真正的飢餓,不要再讓大腦釋放飢餓的假訊號,學會正確飲食觀念,睡眠一定要夠,並試著為生活減壓,才能讓身心平衡,越來越健康。
嘴破要吃水果補充維C? 醫示警戒吃2水果:會更嚴重
嘴破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擾,有些人認為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奇異果,可以加速癒合。然而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警告,嘴破時千萬不要吃奇異果或鳳梨,因為這些水果中的酵素可能導致黏膜破損加重,進而影響傷口癒合。許多人都有嘴破的經驗,嘴破可能性是物理性傷害,如咬傷,尖銳齒緣或假牙;或是對食物或牙膏、漱口水的某種成分過免,營養素缺乏(如B、葉酸等),月經或懷孕期間賀爾蒙變化、情緒壓力等。劉博仁在臉書粉專表示,「當嘴巴有破洞潰瘍的時候,鳳梨以及奇異果就先暫時不要吃喔」,他說明,雖然奇異果和鳳梨富含膳食纖維、酵素及維生素C對一般健康有益,但在出現口腔潰瘍、消化不良、放射治療或化療引起的口腔潰瘍等情況下,應避免食用這兩種水果,「因為這裡面富含的酵素,也可能導致黏膜破損更嚴重,引發後續的黏膜癒合不良或者是腸漏症的問題」。此外,衛生福利部也曾在提醒,如果嘴破超過兩週未癒,可能涉及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口腔癌的風險,應儘早就醫檢查。衛福部說明,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呼籲國人要拒絕檳菸酒,定期篩檢、及早戒除。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衛福部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就可預防口腔癌。
北市警回應!違停買東西 民眾看到警察忙開走反遭「拔槍警戒」
台北市中正區泉州街日前發生一起執法爭議事件。一位民眾因違規停車等待家人買東西,在看到警察準備靠近時,原本打算開車離去,結果反遭攔查的執勤員警拔槍警戒。雖然槍口朝地,但仍嚇壞民眾車內的家人與小孩。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事後該為民眾向議員徐弘庭反映此事,徐弘庭表示,行使槍械是公權力之一,也一定是現場人員最好的認定,「槍口朝下」的動作非常專業,執法權也沒有疑慮,但徐弘庭認為,警局應可把相關影片作為教案,告知員警在不同的情況下應當如何執勤,可更符合實際情況。後續台北市警察局長李西河解釋,當時執勤員警面對盤查與攔查情況時,因駕駛身份不明,情況多變,為確保安全而採取拔槍警戒的動作。李西河強調,這是一種謹慎的應對方式,目的在於確保公共安全。李西河也提到表示,警方將會對這次事件進行內部討論和案例分析。並承諾會把這次案例作為檢討執法比例原則的重要案例,以期在未來能更妥善地處理類似情況,改善警民互動。徐弘庭也提到,對於違停就拔槍示警,雖然可能是擔憂後續可能發生治安事件,但還是希望警局能夠多加關注員警的情緒壓力等問題。李西河則表示,目前台北市警察局有完善的機制來關心同仁的身心狀態,確保員警能在適當狀態下執勤。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4期逝 重症醫曝末期患者及家屬「最擔心的3件事」
男星汪建民7日晚間因肺腺癌4期病逝,享年56歲。他在去年10月背後疼痛難耐,竟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於去年11月確認罹患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的漫長治療後,稍有好轉他就拖病體暫時復出工作,自己也曾透露前後歷經9次化療、超過65次電療,醫師當時也告知他「維持追蹤就好」,豈料今年8月底癌細胞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入院時已為時已晚。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也再次掀起對於肺癌末期的討論。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也整理出肺癌末期患者及其家屬最常見且最擔心的3件事。黃軒於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在肺癌末期,患者及其家人通常面臨各種擔憂和挑戰,這些擔憂可能包括疼痛引發的身體不適、臨終關懷、情緒和心理健康等問題,若能了解和準備應對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還能減少家屬的焦慮和壓力。黃軒表示,在肺癌末期,疼痛是患者最常見的症状之一。許多患者擔心是否能夠有效控制疼痛,並希望能減少疼痛帶來的折磨,癌症疼痛管理不僅依賴醫療介入,患者及家屬在日常生活中的照護和調整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癌症疼痛患者及其家人可以採用的生活照護建議,包括規律小作息、適度的運動、飲食和營養支持、疼痛管理輔助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緒支持、靈活使用疼痛評估工具、尊重患者的自我選擇。再來是死亡恐懼和情緒壓力,黃軒指許多末期肺癌患者擔心死亡的過程及未知的未來,這種恐懼可能來自對痛苦的擔憂、對離別的不捨、對死亡過程的不確定性,此外,病情帶來的情緒波動,也可能讓患者感到壓力和孤獨,他建議家人可做到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日常生活中的照護、運用放鬆技術、家庭支持減輕孤獨感、尋求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服務、鼓勵患者參加生命回顧活動。最後則是家屬、親人照護的負擔,黃軒表示患者通常擔心疾病帶來的照護負擔會給家屬造成沉重壓力,尤其是當病情需要長期的身體和情感照護時。患者可能擔心自己成為家屬的負擔,也會擔心家屬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影響。他建議家人和患者可以尋求專業的支持服務,包括臨終關懷(Hospice)和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與家人一起討論患者的需求和照護計劃、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可以尋求支持團體,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分享經驗和支持。
人真的會「心碎」!2型態壓力觸發 醫曝:好發於女性族群
常會聽到有人在悲傷、沮喪時,會形容自己的心碎了。對此,身心科醫師楊仲豪直言,人是真的會「心碎」的,雖然並非實際上心臟會碎裂成一塊塊的樣子,但對某些人來說,或許他們真的經歷了那樣撕心裂肺的劇痛。楊仲豪日前在粉專《楊仲豪 身心科醫師》表示,大家常常會在遇到很難過的事情時,用「心碎」兩個字來形容狀態,甚至被用在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中,這看似誇飾、玩笑話的說法,其實是真實存在的。楊仲豪指出,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其實是一種由生理或情緒壓力引起之短暫性心肌病變,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Stress cardiomyopathy)或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生理壓力(physical stress),包含氣喘、骨折、肺炎、腦中風、癌症及其他身體疾病等,情緒壓力(emotional stress),包含失去至親、遭逢重大變故等造成情緒劇烈變化的情形。楊仲豪提到,統計數據指出約36%心碎症候群患者由情緒壓力所觸發,28%由生理壓力所觸發,此種病症特別好發於女性族群,且以更年期中、後尤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以情緒壓力誘發導致為主,男性則以生理壓力為主。楊仲豪說,「雖然心碎症候群並非實際上心臟會碎裂成一塊塊的樣子,但對某些人來說,或許他們真的經歷了那樣撕心裂肺的劇痛。」
不只長臉上!台灣人近半有「背痘」困擾 醫揭背痘5大特徵
「青春痘」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面對的困擾,但據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調查,18至19歲的台灣人,有8成以上認為痘痘只要不變嚴重就可以不必看醫生,甚至多數超過青春期民眾都還有「背痘」困擾。醫師強調,背痘形成主因,不外乎是「汗液和摩擦」、「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飲食不當」、「不規律作息」、「壓力」等。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22日公布2024年「青春痘認知行為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台灣超過85%的青少年有青春痘問題,但其中有8成民眾都認為痘痘只要不變嚴重,可以不必看醫生,只有2成民眾會選擇就醫。不少人會自行尋找方法,聽信坊間流傳經驗,自行採取加強清潔或任意購買及使用藥物,但若未經皮膚專科醫師完整的評估,很更容易加重青春痘狀況惡化,甚至導致嚴重細菌感染。此外,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醫師鄭惠文指出,多數人除了臉部青春痘之外,同時也飽受「身體痘」困擾。身體痘中超過3成以上為「背痘」,嚴重時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在面試、結婚等場合產生影響。鄭惠文解釋,背痘的成因大致與臉痘相同,其它生活上誘因很多,包含:汗液和摩擦、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飲食不當、不規律的作息或是情緒壓力造成荷爾蒙波動等,都可能導致背痘。鄭惠文強調,許多背痘患者都是等到背部青春痘變嚴重,或形成痘疤後才開始進行搶救,但這樣不僅會造成身心、社交上的困難,後續的除疤、美容更傷荷包。因此面對背痘「越早治療越好」,若能在青春痘初期就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在青春痘的控制上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吳明穎醫師則表示,如果背部痘痘放著不理,除了美觀影響自信心,嚴重也會留下永久痕跡,因此背部肌膚保養要切記「三不二要」原則,第一個就是不要過度清潔、不要用手擠痘痘、不要去刺激痘痘,另外二要則是,痘痘是需要做處理的,痘痘也會需要一些酸類產品來幫忙做代謝,不過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有痘痘的問題,及早去找醫師諮詢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唱紅破億神曲〈太陽〉陷低潮 邱振哲暫別歌壇腳踏車環島
創作歌手邱振哲以歌曲〈太陽〉走紅,在串流平排累積十幾億次播放,但在爆紅後一度面臨低潮期,他選擇騎腳踏車環島,還飛去日本挑戰當街頭藝人,日前趁著工作空檔到西門町快閃演出,與粉絲們近距離合唱〈太陽〉。他也推出新單曲〈反正〉,回顧自己踏入30歲前面臨的成長焦慮及內省。邱振哲表示30歲是他的人生分水嶺,因為一首〈太陽〉廣為人知,許多唱片公司也提出優渥條件想簽約,但他還是選擇獨立製作。他從14歲就開始街頭藝人演出生涯,幾乎沒讓自己休息過,累積的情緒壓力使他決定在30歲時舉辦暫別音樂會,打算整頓好情緒後再出發。他分享:「那段時間我自己跑去騎腳踏車環島,不得不說有幾段路真的很無聊,沒什麼有趣的,但可以長時間自己獨處和反思,才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邱振哲推出新歌〈反正〉。(圖/杰思國際娛樂提供)新歌〈反正〉抒發邱振哲對人生的看法,但只花了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並選擇在生日當天推出,「想在這個充滿意義的日子裡,用一首歌鼓勵對生活感到沮喪的朋友們,讓他們知道就算周遭的世界再怎麼難搞,總有個人會用一首重要的歌曲默默支持你,也是送給歌迷的一份禮物。」至於今年生日如何度過?他笑說:「我雖然很喜歡這個節日,幫別人慶生可以非常熱鬧,但我自己的話其實越簡單越好!」
同台談情緒處理 蔣萬安謝林志玲教別亂發太座脾氣
名模林志玲今天以「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董事身份,出席該基金會推出的「心玲守護計畫」兒少心理健康課程啟動計畫,與也應邀出席的台北市長蔣萬安同台。蔣萬安除承諾會與各界一起守護兒少的心理健康外,也在現場「現學現賣」林志玲教他的「情緒三連問」,示範如果想要與家人吵架時,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他表示,身為丈夫、父親,很多時候也有情緒,他會記住志玲姐姐的教導「好好運用」,讓已身為人妻的林志玲也忍不住掩嘴竊笑。林志玲今天出席活動時,被主持人問到有沒有什麼「過來人撇步」,可以分享給陷入成長壓力的青少年抒解情緒壓力?林志玲表示,她的青少年時期,因為不像現在有完整的情緒壓力課程,因此也曾經一度找不到情緒抒解的方式,但經歷不斷成長後,慢慢知道如何面對情緒,也就是所謂的「情緒三連問」。林志玲解釋,「情緒三連問」包括,情緒來臨時,先自問「我是否應該發脾氣、發脾氣合理嗎」,其次是想想「我想發脾氣的對象做得對嗎,如果她也是無辜者,為何要對她發脾氣呢」,第三,就算「我真的很想發脾氣」,但也請告訴自己,發脾氣非常傷人、而且還會傷到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溝通方式?例如,用溫和的言語溝通,以免徒增遺憾。她說很樂意與所有青少年與大朋友們分享「情緒三連問」。接著被主持人問到同議題的蔣萬安則表示,「我今天學到了三連問,會永遠記在心中」,蔣萬安接著笑著舉例,當蔣太太質問他時,自己一定要永遠記得「我是否該發脾氣」,「這個對象是我可以大聲的對象嗎」,「這些事一定要好好思考」,身旁的林志玲聞言則忍俊不住,笑了出來,還對蔣萬安說「這就對了」。蔣萬安還說,他記得大兒子要升國二時,剛開始有點進入青少年時期,也不像兒子小時候那樣的可愛、跑近他分享心事,現在只要不主動問兒子,兒子回家都直接走進房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即使蔣萬安詢問,大兒子也未必會回答,蔣萬安因此感嘆「我自己有時候真的需要情緒管理課程」,「真的,面對青少年,父母多少都問自忖小孩怎麼變不一樣了」,但如果用「情緒三連問」,就可以讓自己冷靜「我們確實很需要林志玲與基金會提供的課程,讓家長小孩一起面對情緒壓力與問題」。林志玲則表示,很多媽媽都提醒他「小孩長得很快,到青少年時期就不一樣了」,要他好好珍惜與小孩相處的機會,尤其是2、3歲的時候,因此他現在也非常珍惜與小孩的相處,但就算小朋友有情緒,她也會提醒自己「不一定要跟著小孩情緒走」,也許小朋友下一秒情緒就過了,這也是大人應該要像小朋友學習的「隨時讓自己快樂一點」,等待情緒過去,這樣與家人就會有更多快樂回憶,蔣萬安也聽得頻頻點頭。
短時間內體重飆升「不是真的胖」! 營養師曝「5因素」:水分是關鍵
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並不一定是真的胖!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高碳水飲食、阻力運動、情緒壓力、生理期。(圖/翻攝自Facebook/余朱青 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營養師》發文分享,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以及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體內水份滯留,容易水腫,例如泡麵或粽子搭配的醬料,本身鈉含量較高。高碳水飲食:身體抓水能力強,水分易滯留,因此減重初期完全禁碳水攝取的話,初期體重會下降非常快速。阻力運動:身體的肌肉破壞修復時會增加體內儲存的水份。情緒壓力:體內分泌壓力性荷爾蒙,例如皮質醇、醛固酮,會降低身體排水能力,導致水分滯留。生理期:體內分泌荷爾蒙(黃體素),導致水分滯留。余朱青也提醒,上述這些都是影響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唯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體重哦!」
巴黎奧運/林郁婷順利邁進8強!外媒大陣仗等人 教練心疼發聲:希望別打擾
「台灣女拳王」林郁婷於巴黎奧運出戰女子57公斤級16強,順利以5:0完勝烏茲別克選手圖爾迪別科娃(Sitora Turdibekova),成功邁進8強,但近期她再度受到性別議題攻擊,即使國際奧會已出面證實沒問題,不少有心人士仍刻意炒作。賽後,大批外國媒體正想圍上去採訪時,林郁婷便在教練曾自強的陪同下快步離開比賽會場。林郁婷在去年世錦賽奪銅時,被主辦單位以「生理數值異常」為由直接取消獎牌,但她事後立即提出相關檢測數據自證清白後,更在童年杭州亞運打下台灣女子拳擊史上首面金牌,用實力說話。法國當地時間2日,林郁婷順利打進8強,賽後大批外國媒體在混和採訪區想採訪她,而教練曾自強希望她能不受打擾,選擇陪同林郁婷快步離開,並沒有停下來受訪,直接讓她回到休息室。對此,曾自強透露,從林郁婷今天的表現來看,應該可以理解到她的實力,全力發揮並未受到影響,相關話題已經討論過很多次,「我覺得她今天沒有太大的一個想法,就是盡力拿下奧運首勝」。曾自強提到,雖然尊重每個人的言論,「但這就是奧運會,我們被通知來參加,不是自願來參賽,也一直被外媒問到相同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不讓她走混採區是因為太多人,可能讓她有點嚇到。」曾自強進一步表示,林郁婷自奧運開始,就已經刪除所有社群軟體,大家都很關心她,但比賽難免會有壓力,加上這些亂七八糟的新聞,會讓她感到不知所措,希望她能好好享受比賽。另外,面對這樣的風波,曾自強直言,「此事已經不能用心疼來講了」,並坦承不明白為何林郁婷需要一再去面對這些事情,而不是好好專注在運動專項的技術表現上;而他也說道,自己心裡也感到不捨,只能先裝作沒什麼事,不要給林郁婷太多情緒壓力。
沒症狀不代表健康 醫點名5類人定期體檢:易罹癌症、慢性病
很多人總會有迷思,認為身體若沒有症狀,就代表健康。不過,醫師點名5大族群,容易罹患癌症和慢性疾病,建議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以免發現時為時已晚。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提到,他最擔心病人或家屬說「人之前明明好好的,怎麼會這樣」、「住院前,沒有毛病,住院後,就一堆毛病出現的?」因為自己以為的健康,不代表身體就健康,許多隱藏的健康問題,都是在體檢中被發現的。黃軒指出,很多中老年人會覺得自己身體硬朗,就忽略定期體檢的重要性,到真的感覺不適時,去醫院一檢查,才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問題早已悄悄來到身邊。因此,提醒自己和家人,「定期體檢是對抗慢性病的第一步」,不要等到疾病上門才後悔莫及。黃軒醫師點名5類族群,容易罹患癌症和慢性疾病。(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黃軒點名5類看似健康,卻不健康的高風險族群,若符合其中1項,建議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和預防相關問題。1.家族癌症史如果家人中有人曾罹患肺癌、大腸癌等,罹癌風險就可能增加,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肝功能檢查、胃鏡檢查等是明智之舉。2.肥胖肥胖本來就是與多種癌症有關,包括肺癌、心臟病、糖尿病等,控制體重、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才能有助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3.抽菸和喝酒長期抽菸和過量飲酒,是罹患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病變的高風險健康族群,因此戒菸和限制飲酒是重要的健康習慣。4.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尤其超過50歲,罹患某些癌症和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更多。提醒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甲狀腺檢查、大腸癌篩檢等有助於早期發現。5.情緒壓力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狀態的人,罹患肺癌、大腸癌、乳癌、胰臟癌等,是罹患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健康高風險族群者,所以日常保持心理健康和適當的壓力管理,對預防癌症很重要。
16歲少女腋下多汗還飄濃烈狐臭 「微波除汗」助擺脫煩惱、重拾人際關係
16歲女國中生小蓉個性活潑,擁有好歌喉和繪畫等多項才藝,是一位校園風雲人物。但是小蓉的腋下卻常常會流很多汗,而且飄散濃烈狐臭,讓人不敢靠近,除了狂用止汗劑,連噴香水都無法掩蓋味道,長期把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皮膚由2種汗腺組成 大汗腺是造成體味原因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皮膚科黃昭瑜主任指出,皮膚主要有兩種汗腺組成:小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和大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小汗腺分泌的汗水主要含水和鹽分,用於調節體溫,遍佈全身皮膚;大汗腺分泌的汗水含脂肪酸和蛋白質,通常在腋下、外耳道和外陰部等區域分布最多,形成人體特有的體味-「費洛蒙」或「狐臭」。而多汗症主因是小汗腺排放比較多且異常,在情緒壓力大時排放過多汗水;至於狐臭則是頂漿腺出問題,分泌異常時就容易產生狐臭。改善狐臭困擾 治療方式一次看黃昭瑜主任說明,腋下多汗症可以透過碘澱粉測試,精準判斷出汗的部位。腋下流汗較多時狐臭的味道會更明顯,治療方式可使用止汗劑短暫讓汗腺分泌受阻,但有些病人可能會過敏,使用時需注意其成份是否可能在長期塗抹後造成皮膚炎或是致癌。另外也可打肉毒,因為肉毒蛋白是純化蛋白,可抑制汗腺分泌,大概4至6個月後會慢慢代謝掉,後續需要定期施打。至於傳統侵入性的螺旋刀手術,則可切除頂漿腺改善狐臭困擾。新式微波除汗治療 精準、無傷口黃昭瑜主任提及,目前新式的微波除汗(Miradry)治療,是透過微波原理精準地讓腋下汗腺萎縮,主要是針對「腋下多汗」,比如社交恐懼等造成的困擾,因為讓汗腺得以控制,同時可以減少狐臭的問題。而微波除汗施打過程中並沒有傷口,在操作儀器時有「吸」的動作,讓皮膚表皮可能會產生瘀青和破皮,由於有熱能在汗腺加熱,所以施打完一週後會有「輕微」腫脹和瘀青。腋下多汗日常這樣做 提高生活品質黃昭瑜主任提醒,若有腋下多汗情形,在日常生活保養方面建議應該保持乾爽,選擇排汗功能的衣物和除毛,以減少悶熱感,也可以使用抗菌清潔產品,調整飲食,並且在需要時使用止汗劑。
姊姊就該做更好?「長女症候群」爆共鳴 姊兼母職太累人導致長大不想生
常言道「長姊如母」、「姊代母職」,然而這些社會期望的背後,往往造成了長女一生的陰影。近日外國社群媒體熱議的「長女症候群」(Eldest Daughter Syndrome),便是指長女往往承擔了雙親更高的期待,必須「姊兼母職」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導致長大後生育意願低落、甚至心生排斥的現象。近日BBC主持人安妮塔芮妮(Anita Rani)在網路上分享了相關文章,在歐美引起巨大的網友迴響。長女症候群的說法,早已存在西方國家多時,它並不是一種官方正式認可的心理健康疾病,但卻廣受長女們的認同與共鳴。心理學家解釋,「長女症候群」用來形容那些情緒壓力負擔過大的長女,因為她們還小時,就承受來自雙親的期待,必須犧牲自己的意願,來照顧年幼弟妹、分擔家務、甚至幫著看護生病的家人,有時甚至宛如「第二個母親」;過度成功壓力,可能因此造成她們感到不公平,與手足產生競爭心理,對父母心生怨恨,甚至因長期壓抑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憂鬱),甚至成年後對生育產生牴觸心理。BBC廣播二台的女性節目《女性時刻》(Woman's Hour)主持人安妮塔芮妮分享了一系列關於「長女症候群」的文章,在網路上引起巨大的迴響,瞬間席捲了美國社群媒體。BBC女性節目《女性時刻》主持人安妮塔芮妮分享了一系列關於「長女症候群」的文章,引起巨大迴響。(圖/達志/美聯社)一位女士寫道:「我對其中的每一個字深感共鳴。長女承擔如此繁重的工作是不公平的,如果你的兄弟姊妹是弟弟的話更是如此。」另一位看到文章的長姊也表示同意,說:「直到最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才學會欣賞我的生活和我自己。很難擺脫這種心態。」在美國TikTok上,大量女性也參與了這個話題,許多長女表示自己成年後選擇不生育孩子,因為她們已經撫養過兄弟姐妹,因此覺得「完成了養育孩子的任務」 ,她們紛紛寫下,「我在小時候承擔了很多,實在沒精力再去養育另一個人」、「我無法想像現在還有人要依賴我」。根據英國家長網站「Netmums」2009年的報告顯示,在10000名受訪母親中,她們對最年長孩子在學業與職職涯的期望,往往遠高於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