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化
」 李秉穎 感冒化 新冠肺炎新冠病毒「感冒化」? 李秉穎:未來不用每年打疫苗
世界各國皆關注新冠病毒的未來發展,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2日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新冠病毒最終將走向「感冒化」,而非當前主流認為的「流感化」,估計未來可不用每年打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則指出,新冠感冒化確實有可能,不過,今年難以達成。李秉穎指出,目前已知的感冒病毒共100多種,其中有4個為冠狀病毒,若將來新冠走向感冒化,將成第5個感冒冠狀病毒,意味著將來人們得到新冠,使用支持性治療藥物即可,不必每年接種1次疫苗。雖然如此,但李秉穎認為,目前感染新冠的死亡率仍比流感高,因此,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未來的防疫工作也應將重點放在毫無保護力的新生兒,以及免疫功能缺損的成年族群,這兩個族群仍可能要接受常規接種。對於新冠病毒未來可能走向感冒化,王必勝表示,依據目前的疾病嚴重度排名,依舊是新冠第一,其次為流感、感冒,即便國內已有近半數民眾感染,加上7成多的3劑疫苗覆蓋率,但新冠重症與死亡率仍遠高於流感,顯示其危險性仍比流感高很多。王必勝認為,新冠將來確實可能成為感冒,但要在今年達到感冒化恐不太可能,現階段仍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國內已有近400萬人接種次世代疫苗,加上目前庫存的BA.4/5疫苗仍有212萬劑,呼籲國人只要符合資格,應踴躍接種提升保護力,指揮中心也會視需求,評估有無增購的必要性。
李秉穎談新冠將「感冒化」而非流感化 民眾以後不必每年打疫苗
新冠病毒未來的發展為何?目前國際間的主流觀點認為將流感化,因此未來可能比照預防流感的方式,每年接種一次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卻提出,新冠病毒最終將走向感冒化而非流感化,大部分民眾以後可不用每年打疫苗,與主流觀點大相逕庭。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提到,他早在2020年就預測,隨著全世界有越來越多人感染新冠病毒,其將來的發展一定會走向感冒化,也就是說新冠病毒未來的致病嚴重度將不及流感病毒,可視為一般感冒病毒看待。李秉穎提到,目前已知的感冒病毒共有一百多種,其中有四個為冠狀病毒,將來新冠若真的感冒化,將成為第五個感冒的冠狀病毒,這也意味將來人們得到新冠病毒,用支持性治療的藥物即可,也不用每年都接種一次疫苗。不過新冠病毒感冒化的觀點,國內已有不少專家曾經提出,包含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以及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都曾公開認為,新冠病毒最終將感冒化,其最大關鍵在於,新冠病毒的變異程度相對於流感實在是太小了。雖然如此,但李秉穎仍認為,當前感染新冠後的死亡率仍比流感略高,因此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判斷新冠病毒的真正走向,未來防疫工作也應將重點放在毫無保護力的新生兒,以及免疫功能缺損的成年族群,這兩族群仍可能要進行常規接種。至於國內口罩禁令解除,以及新冠能否降級等問題,李秉穎認為,現在全世界都回到正常生活,包含台灣也是,民眾至餐廳用餐或是電影院都沒問題,差別在於還要戴口罩,估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可在5、6月份解散,屆時新冠病毒也會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至第四類。
陸大開國門各國加嚴防堵 李秉穎:估中2月疫情趨緩「WHO可考慮降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起起伏伏,世界各國紛紛放棄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大開國門解封,人口數眾多的中國大陸,也開始跟上其他國家的腳步,鬆綁出入境限制。但一鬆綁疫情隨之爆炸的結果,讓世界各國對大陸遊客充滿戒心,紛紛加嚴邊境檢疫,不過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認為,這段時間是個陣痛期,他預估大概2月後,中國大陸疫情可望趨緩,屆時WHO其時可考慮,是否把新冠肺炎降級。李秉穎今天在節目專訪時指出,不少國家都很憂心,人口這麼多的中國大陸,一旦解封,人民往其他國家移動,恐讓世界再掀一波疫情。但他預估2月後中國大陸整體的新冠疫情就會趨緩,現在的防堵是屬於「陣痛期」。李秉穎根據過去防疫的經驗解釋,通常在解封後,或新的變異株出現,約莫在1個半月至2個月內,疫情達到新一波高峰後,就會開始往下降,所以他認為,從大陸約在上個月底宣布解封後,「你算2個月後,它疫情就會開始下降」。李秉穎並認為,等到中國大陸的新冠疫情過去後,WHO應可考慮要不要降級。而主持人周玉蔻接著詢問,若全世界陸續解封、恢復正常,今年是否還需要打新冠疫苗?李秉穎回應,若新冠肺炎流感化,每個人之後可能就要固定打新冠疫苗;但若是走向感冒化,就不用再刻意打疫苗。而流感化跟感冒化的差別,在於「重症比例」,若重症比例沒有超過流感,就是感冒化。
新冠疫情感冒化? 起床出現這「2症狀」…專家:直接當確診隔離!
儘管本土疫情有降溫趨勢,指揮中心也鬆綁口罩政策,但面對詭譎的新冠病毒依舊不能大意!長期追蹤新冠症狀的專家就透露,如果人們早上起床時出現「2症狀」,就要假設自己染疫,同時立即自我隔離或接受檢查。據《鏡報》報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Zoe健康研究」(Zoe Health Study)研究員斯佩克特(Tim Spector)指出,一旦起床時感到「疲倦」與「喉嚨痛」,最好假設自己已經染疫並立即做檢查,如果無法接受檢測,也要進行隔離並持續到「症狀消失為止」。斯佩克特表示,現今的新冠病毒已演化到與感冒十分相似,但染疫者的疲倦感與喉嚨痛症狀,依然會比普通感冒患者嚴重,因此若出現睡了一整晚還是疲憊並伴隨喉嚨痛症狀,就很可能是遭到新冠病毒感染。斯佩克特指出,當前新冠病毒的染疫數「已是普通感冒的2倍」,疫情還遠不到能大意的時候。他表示,BA.4、BA.5病毒有能力避開、甚至中和部分免疫系統,因此傳播力更強,而英國首例BA.5出現後,截至7月18日已有79%新增病例為BA.5患者。另依據Zoe健康研究針對英國今年7月中旬的1.7萬名染疫者追蹤發現,染疫者的前10大症狀為:喉嚨痛58%、頭痛49%、鼻塞40%、無痰咳嗽40%、流鼻涕40%、有痰咳嗽37%、聲音沙啞35%、打噴嚏32%、疲勞27%、肌肉痠痛/疼痛25%。
疫情確診數創新高 陳時中首鬆口:比例達20%將與病毒共存
新冠肺炎疫情再創新高,國內昨新增3058名確診個案,其中本土高達2969例,又以新北單日上千例居冠。指揮官陳時中昨首度鬆口,待全人口確診比例達到15~20%、即345萬~460萬人,就會正式走入「與病毒共存」。全台確診累計迄今4萬3243人,距15%的345萬人,相差340萬人。為保全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昨亦宣布修訂「確診者分流收治原則」,放寬居家照護適用年齡至69歲以下,另新增兒童沒有發燒,可以居家照護。新北單日破千 高峰5月底差不多昨新增本土個案分布於21縣市,除新北以外,其餘破百縣市分別為台北市663例、桃園市414例、基隆市216例、台中市139例。衛福部昨於政院報告指出,台灣4月30日單日本土個案數將落在1萬5583~6180例之間,最可能為9599例。對於疫情的高峰時間點,陳時中昨表示,從其他國家經驗看來,達到高峰約需1、2個月不等,5月底「大概也差不多」。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估計,全台灣未來會有20%人口、約460萬人確診,其中0.5%是中、重症,約2.3萬人。陳時中則回應指出,盼將確診數壓在15~16%左右,並首度透露當確診人口達到15~20%,就會正式走入「與病毒共存」的時機。陳時中進一步指出,若國內確診數達到20%,屆時到處都是感染過的人,已不會那麼敏感,再加上疫苗覆蓋率及社會的管理,這樣防疫就足夠,餐廳也不會再禁止內用,就和感冒化的情形一樣,病毒嚴重度降低,其實就已是實質的共存,Omicron的感染以輕症為主,大家不要過於恐慌,當前基本原則仍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新增6中症 皆50歲以上有慢性病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指出,只有疫苗覆蓋率能決定最後感染人數,倘若未來沒有出現新的變種病毒,估計台灣感染人數將達總人口的3分之1,所有公共措施都是用來延緩感染速度,避免確診個案短時間衝太高,超過社會忍受範圍、擊垮醫療體系。另國內昨新增6例中症個案,都為50歲以上、有慢性病史者。今年國內1萬5544例本土個案中,輕症、無症狀個案共有1萬5482例(佔99.6%),另有中症個案57例(0.37%)、重症個案5例(0.03%),其中4人死亡。截至目前,國內共累計4萬3243例確診、856例死亡。確診居家照護 放寬69歲以下適用因應確診者收治需求,目前國內專責、負壓隔離病床共整備了6111床,空床率為63.4%;中央集中檢疫所共52家、7170床,空床率22.7%;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則有10家、1487床,空床率24.6%。為保全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昨也宣布修訂「確診者分流收治原則」。根據新收治原則,69歲以下未洗腎、懷孕的輕症、無症狀個案適用居家照護,但65~69歲獨居者除外。70到74歲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65~69歲獨居者、懷孕35周內的女性,可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另75歲以上、洗腎、懷孕36周以上者,則一律收治於醫院。至於輕症、無症狀兒童,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出生3~12個月且高燒逾39度,以及洗腎者,均需收治於醫院,其餘適用居家照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滿1歲兒童原則上採居家照護,若家中條件不符,亦可由照顧者陪同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若為中、重症個案,不論年齡層,則一律收治於醫院。
Omicron其實不可怕?李秉穎推測新冠病毒「感冒化」 2關鍵曝光
新冠變異株Omicron入侵全球,陸續有國家傳出確診案例,讓民眾無不感到擔憂。台灣近日也開放第3劑疫苗接種,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變成輕症,像感冒一樣,但人類目前還沒辦法和病毒共存,要等到重症和死亡率降到很低的時候。李秉穎在《年代向錢看》表示,新冠病毒剛爆發時,全世界的人都沒有免疫力,所以殺傷力很強,但久了以後可能會「感冒化」。雖然其他國際專家都說是「流感化」,但他強調2者不太一樣。李秉穎解釋,流感化是病毒會慢慢降低毒性,但每2、3年一次突變,還是會造成相當大的傷亡,因此每年都要施打不同的流感疫苗來預防,感冒化則是得過一次以後有交叉免疫力,病毒再怎麼突變,都是無症狀或輕症感染,最後會變成終身免疫,不需要一直打疫苗。李秉穎認為新冠病毒會「感冒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李秉穎提到,他一直推測新冠病毒以後可能會感冒化,而現在引起人類普通感冒的4種冠狀病毒也是不停突變,會不停重複感染,但都是輕症,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變成普通感冒的「兄弟姊妹」。李秉穎分析,Delta病毒有輕症化的趨勢,Omicron病毒也是這樣,個案數有上升,但死亡人數是平的。另外一個觀察指標是,流鼻水的比例增加,代表病毒可能被阻擋在呼吸道,沒有進入下呼吸道,對人體的傷害就會比較少。李秉穎透露,新冠病毒目前重症和死亡比率還是超過流感,人類尚無法與病毒共存。至於是否有需要打第3劑疫苗?他表示要預防變種病毒,是一個好的策略,像是美國、以色列在Delta病毒入侵後就開始打第3劑,接種後抗體會再度拉高,比第2劑還高,對變異病毒就會有交叉保護效果,可以提供50至8、90%的保護效果。
新冠疫情變異是好事? 專家揭關鍵指標:未來走向「感冒化」
春節腳步逼近,近期國際間卻出現南非新變異株Omicron,導致各國邊境緊縮。專家表示,Omicron突破性感染比例較高但症狀較輕,民眾面對病毒變異不必太恐慌,預估未來的疫情會走向「感冒化」,而非「流感化」,病毒的毒性將逐漸減弱,待重症死亡風險低於流感,就可以和平共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今日召開記者會,包括榮譽理事長李秉穎、理事長黃玉成都受邀到場,公布「職場防疫安全調查」。黃玉成表示,此次的調查發現,上班族最有感的防疫措施是辦公室總量管制(26.7%),另有近8成受訪者贊成未來以疫苗護照作為進入辦公室的條件。對於政府的防疫政策,最滿意的是公共廣場所強制戴口罩措施(25.3%),另有逾3成受訪者認為邊境管控仍有改善空間。近期Omicron的出現導致各國邊境緊縮,外界也好奇專家如何解讀Omicron的風險。李秉穎會後受訪時表示,Omicron比較會突破性感染,但是症狀可能較輕,初步的資料看來是這樣,以前Delta的經驗也是這樣。根據英國對Delta的檢測,Delta的症狀是流鼻水,但不太會咳嗽,代表病毒無法侵犯下呼吸道系統,留在上呼吸道,所以只會流鼻水、鼻塞。他表示,病毒久了會慢慢和人類和平共存,變異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對變異不必太恐慌,應以平常心面對,戴口罩、勤洗手、不摸眼口鼻。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走向,李秉穎認為,未來新冠肺炎不會流感化,而是感冒化,像流感每年都需要打疫苗,雖然不停突變,但突變後的流感病毒還是蠻強的。至於新冠病毒,他預期仍會突變,毒性卻會逐漸減弱。流感的死亡率大約是千分之一或少一點,且不需封鎖邊境,以他個人的看法,未來待新冠病毒重症死亡小於等於流感,就可以和平共存,這個過程要耗時多久還不知道,不過目前時機未到。
新冠肺炎病毒「感冒化」? 台大醫李秉穎:未來僅新生兒需多注意
任職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同時也是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成員的李秉穎醫師日前曾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未來將逐漸感冒化。近日李秉穎在電視節目「年代向錢看」受訪時再次重申了病毒應該會逐漸走向「感冒化」的觀點,同時他也表示,之後民眾不需再接種新的疫苗提升保護力,僅新生兒需多加注意。李秉穎醫師在「年代向錢看」節目上被問及,日前有學生施打BNT疫苗後,發生胸悶、後腿僵硬、手部痙攣等不適症狀,是否為典型的不良反應?對此,李醫師回答,上述症狀多發生在接種後一日內,「大多都是暈針的反應。」李秉穎表示,青少年在打針時容易因心情緊張,將焦慮的症狀轉化為身體的症狀,其實只需接種的學生放鬆心情,適度休息,大約在2天內便能完全恢復,對人體影響不大,僅少數的嚴重暈針患者會需要住院觀察。另外,李秉穎在節目中提到,mRNA疫苗無論是注射莫德納或是BNT,皆有機率引起心肌炎,好發族群在30歲以下,年紀越輕者越容易發生,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比例約為10比1;第二劑疫苗發生率也較第一劑疫苗為高。而心肌炎的症狀大多為胸痛,其次是胸悶、呼吸急促、心律不整、運動功能受限制,若在施打疫苗後的2至4天內出現上述症狀,就需特別注意。最後,李秉穎談到有關新冠肺炎病毒未來變化,認為其將會逐漸流感化。他指出,病毒不斷突變後,人們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交叉保護力,所以僅有疫情爆發的約前2到3年會是重症比例較高的急性陣痛期,但隨著人們保護力提升,預估病毒就會慢慢輕症化。李秉穎表示,待新冠肺炎病毒幾年後變成輕症化時,人們只有在頭幾年,需要注射疫苗來確保免疫保護力;他表示,一開始可能在一年左右會再加強一劑,之後病毒對於成年人的健康便不會再產生威脅,僅剛出生的嬰幼兒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