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病毒
」 新冠肺炎 感冒 病毒 RSV 兒童冷氣團襲擊氣溫驟降「嬰兒呼吸道魔王肆虐」 專業醫師紛紛發文提醒
隨著12月多波冷氣團接連來襲,氣溫明顯下降,小兒科診所出現大量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患者。除了常見的感冒病毒和流感外,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也提醒,也要特別警惕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程進展極快,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在FB發文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僅有輕微咳嗽或流鼻水,但在2到3天內可能迅速惡化,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巫漢盟醫師也製作精美的圖表說明,指稱嬰兒感染RSV的住院率是腸病毒的7倍,初期感染症狀為發燒、咳嗽、喘鳴聲,但後續狀況會快速惡化,出現肺炎、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肺功能受損的情況。而RSV具有高度傳染性,1人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類似像是嬰兒室、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等嬰兒集中的場所,更須留意群聚感染。巫漢盟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嬰兒時期感染RSV,不僅會增加4倍氣喘的風險,這個氣喘甚至可能伴隨一生。巫漢盟醫師也強調,RSV不是一般感冒,目前並無特效藥且病程快速,若惡化導致呼吸困難及缺氧,需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 治療,家長不得不防。巫漢盟醫師也回憶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時曾因感染RSV而住院,深刻體會到面對孩子急速惡化的病情和長期住院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巫漢盟醫師提醒,RSV的威脅不容小覷,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和家庭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家居環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月子中心、親子館和托嬰中心,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也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腸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播猖獗,應加強個人衛生保護,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在病毒高峰期受到感染。巫漢盟醫師後來也提到,未來台灣即將引進更多RSV預防措施,這將為嬰幼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們可以向醫護人員諮詢RSV的預防方法,及早做好準備,讓孩子遠離病毒威脅,健康快樂地成長。
感冒快好時「傳染力最強」? 專業醫提醒:口罩戴到「這時間」為止
隨著11月的到來,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感冒患者增多。而坊間也傳聞感冒快好時「傳染力最強」,輔大醫院耳鼻喉科胡皓淳醫師也為此深入解釋,更提醒感冒生病的民眾要把口罩戴到「症狀消失」為止。胡皓淳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感冒的傳染期其實比人們想像的更早,當民眾感染感冒病毒時,傳染期從症狀出現前1至2天就開始,並持續到症狀出現後的5至7天左右。也就是說,當民眾開始打噴嚏、流鼻水或感到喉嚨痛時,其實已經具備傳染性,雖然自己可能尚未感覺到明顯的不適。在感冒的初期和中期,病毒在體內繁殖速度最快,這段期間的傳染性最強,也最容易透過打噴嚏、咳嗽或直接接觸傳播給他人。至於「感冒快好時傳染力最強」的說法,胡皓淳醫師解釋,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當感冒逐漸痊癒,症狀減輕,例如不再頻繁打噴嚏、流鼻水減少時,許多人會以為自己已經不具傳染性。但儘管症狀減輕,呼吸道中仍可能殘留少量病毒,這些病毒仍具傳染性,尤其是透過飛沫傳播。因此,即使感覺好得差不多,身體仍可能帶有病毒,有傳染他人的風險。胡皓淳醫師提醒,在症狀完全消失前,應該保持謹慎,避免與他人過於密切接觸,並且應戴好口罩,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性。遠離人群、謹慎防護,是在感冒期間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最佳方法。
小孩生病就是吹風害的? 專業醫解釋「感冒2條件」
在這炎熱的天氣中,面對小孩感冒生病,許多長輩第一直覺反應就是「冷氣吹太多」、「冷氣吹太久」。但兒科醫師傑登表示,感冒實際上是由病毒所導致,而且還要滿足「2個條件」才會感冒。兒科醫師傑登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感冒實際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非單純因為吹風。傑登醫師也提到,一個人要感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感冒病毒必須進入鼻腔或咽喉;其次是個人的免疫力恰好處於較低水平。傑登醫師也解釋,這也是為什麼戴口罩能有效減少感染的原因。而有時候民眾會反應「為什麼常常吹風後就會打噴嚏?」傑登醫師解釋,這種情況通常是過敏反應,而非感冒。感冒通常有約兩天的潛伏期,症狀不會立即出現。關於溫度對免疫力的影響,傑登醫師表示,在寒冷環境下,人體溫度降低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但要達到影響免疫力的程度,溫度需要相當低,大約在10度左右,或者是在寒冷的冬天被冰冷的雨水打到臉上的程度。因此,傑登醫師建議,在寒冷天氣做好保暖措施是正確的。但在夏天吹冷氣或到郊外吹風,並不會直接導致感冒。
張學友染RSV惜停演唱會!3類人是高風險族群 台大醫提醒:常有6症狀
「歌神」張學友攻蛋演唱會7日晚間驚傳停辦,張學友透過環球音樂臉書,證實感染了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呼吸道融合病毒),自上星期從台灣回香港後就感到不適,不得不喊停演唱會行程。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教授黃立民說,RSV感染的症狀可能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大多數人會在一到兩週內康復,嚴重會導致呼呼吸短促與氧氣濃度過低。他提醒,兒童、年長者及患有某些呼吸道共病的成年人,都是RSV容易找上的對象。黃立民先前曾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病毒,會影響肺部和呼吸道,和流行性感冒病毒一樣需要受到重視,尤其是對於60歲以上的民眾,因為年齡增長導致免疫力下降,導致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教授黃立民。(圖/報系資料照)RSV感染的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大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嚴重的話,RSV也有可能導致呼吸短促和氧氣濃度過低,可引起細支氣管炎和肺炎,有時可能導致其他疾病的惡化,例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或鬱血性心臟衰竭等,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據衛福部疾管署衛教,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潛伏期約3天,症狀期約1週,RSV發生在嬰幼兒,因為嬰幼兒的氣管很細,若肺部發炎反應,呼吸道症狀會更為顯著,而成人也會產生類似症狀。一項針對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每年因RSV住院的65歲以上老人多達17.7萬人,因此而死亡的約有1.4萬人,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官網上刊載包含60歲及以上成年人、孕婦、或是青少年,都可能罹患RSV,建議他們諮詢醫師是否要施打疫苗來預防RSV。台灣近期已有RSV疫苗通過核准,預計將於2024年6月上市。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醫整理10大QA示警:大人也會得 酒精消毒沒用
疾病管制署今(23日)表示,上週(4月14日至4月2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1,643人次,較前一週(9,518人次)上升22.3%,已達流行閾值(11,000人次),研判國內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呈快速上升趨勢,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兒科醫師陳敬倫特地在臉書粉專整理出有關腸病毒的10大QA,供家長們參考。Q1:腸胃炎、腸病毒分不清楚?A1:腸胃炎是因為病菌感染或吃壞肚子的上吐下瀉、腹痛;腸病毒是感冒病毒造成發燒、咽喉潰瘍的疱疹咽峽炎。有的人會在手掌、腳掌或其他部位出疹,稱作「手足口病」。Q2:腸病毒重症前兆也會一直嘔吐?A2:腸病毒可能在剛發病、人不舒服時嘔吐,或口腔潰瘍無法吞嚥時把食物吐出來,但一直噁心嘔吐要懷疑是腦幹、腦炎的重症前兆。Q3:什麼是肌躍型抽搐?A3:肌躍型抽搐類似嬰兒驚嚇反射,這種動作在快睡著時偶爾發生是正常的,但睡覺時一直發生,或連清醒時也發生就是重症前兆。Q4:呼吸、心跳急促如何觀察?A4:發燒哭鬧時心跳、呼吸本來就會加快,需要等安靜退燒時再評估。Q5:大人也會得腸病毒?A5:大人也會得到腸病毒,只是症狀通常不典型,常被以為是感冒。所以大人小孩都要多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酒精無效。Q6:腸病毒休息7天怎麼算?A6:休息7天是從發病日開始算,此時分泌物、病毒最多,傳染力最強。Q7:打腸病毒疫苗就不會感染腸病毒?A7:腸病毒有60多種,疫苗只有保護最容易發生重症的71型,因此即便打了疫苗,還是有機會得到其他型別的腸病毒。Q8:小孩需要打腸病毒疫苗?A8:1998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405例重症、78名例死亡,超過新冠造成的兒童重症死亡數。預防腸病毒71型重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Q9:小孩腸病毒可以吃冰?A9:腸病毒的疱疹咽峽炎和疱疹完全沒有關係,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孩子常常喉嚨痛到不吃不喝,可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疼痛、減少脫水機會,例如電解質液、優格布丁、運動飲料和果汁等。Q10:小孩腸病毒指甲會斷裂?A10:手、腳掌出疹的孩子,常常在3、4週後會有指甲斷裂、剝離的現象,主要是因生病期間的指甲生長不良,所以會從脆弱的位置斷裂,只要不斷修剪指甲就會恢復正常。
流感重症「4個月爆63人死」 孩童易快速惡化!持續高燒要警覺
近來氣溫驟變,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門急診出現多起流感轉重症,甚至發生敗血症跡象,經緊急轉加護病房加強照護,孩童皆康復出院。7歲女童小馨(化名)出現連續八天高燒近40°C,呼吸急促、食慾下降及全身無力而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發現,小馨心跳急遽每分鐘160下(正常值60~100下),白血球數值暴增至16100/ul(正常值6000~10000/ul),急性發炎指數上升至12.43 mg/dl,肺部X光顯示左側肺炎且疑似合併左側胸水,再進行呼吸道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Respiratory panel PCR),驗出腺病毒及A型流感,咽喉病毒培養出A型流感,由一般兒科、兒童感染科衛琇玫醫師進一步診斷小馨為A型流感併發重度肺炎,急送加護病房,經戴上正壓呼吸器及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等治療,小馨十天後症狀皆改善,順利回家。另一位4歲弟弟小康(化名)連續高燒一週,最高燒超過40°C,小康就醫前一天出現呼吸費力、劇烈咳嗽,加上輕微腹瀉,雖然之前已經於診所快篩出A型流感並使用口服流感抗病毒藥物4劑,但仍持續高燒、呼吸喘且精神活力下降,送中醫大兒醫急診,醫師經肺部X光診斷為肺炎且疑似合併左側少量胸水,另有明顯頸部皮下氣腫以及縱隔腔積氣。心跳每分鐘156下,呼吸次數每分鐘72次,血氧濃度76%(正常值:95%以上),白血球分類報告異常(band:13.7%),急性發炎指數上升至11.17 mg/dl,小康被緊急送加護病房積極接受治療,恢復體力於住院第八天出院。衛琇玫醫師指出,秋冬原本就是呼吸道病毒好發季節,全球新冠疫情解封後,學校及社區逐漸發生感冒病毒大流行,中醫大兒醫病毒培養資料顯示,自2023年開學季以來,腺病毒普遍在幼兒園托嬰中心、國小與國中校園大流行,至於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也在人群中大傳播。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1月統計,季節性流感每年導致全球300至500萬人罹患嚴重併發症,每年約29至65萬人因此死亡。台灣新冠疫情前每年流感重症約1000-2000人左右,因流感死亡人數每年約150-400人左右;疫情後流感季自2023年10月以來已累計405例流感併發重症,四個月內已有63例死亡,顯示流感的嚴重性不容忽視。過去有流感重症合併腦炎的病童病程快速惡化甚至死亡,父母往往措手不及,無法相信原本健康無慢性病的小孩,從此出現肢體或意識障礙,家長都需特別提高警覺。衛琇玫醫師也呼籲,過年期間應小心流感大爆發,社交活動增加會加快病毒傳播速度。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家中長輩或幼兒應儘速接種,疑似出現流感症狀時,應立即接受治療。經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超過兩天,孩童卻仍高燒不斷、出現意識改變(如反應變慢、癲癇發作)、呼吸費力、胸痛或異常腹痛時,都應儘速就醫!
兒童反覆感冒勿輕忽! 嚴重恐會併發肺炎和鼻竇炎
一名4歲男孩林小弟連續咳嗽一個月,原本家長以為是一般感冒,因為家族有過敏史,感冒時有陸續服用診所開立的感冒藥及抗生素,但仍未好轉,之後發燒由媽媽帶至臺北醫院兒科,由兒童感染專科楊子毅醫師檢查。結果確定併發肺炎和急性鼻竇炎。系列病毒檢查 肺炎又鼻竇炎楊子毅醫師表示,檢查時發現林小弟鼻塞鼻音嚴重、喉嚨有許多黃膿鼻涕倒流,精神活力不太好,透過聽診發現痰音很重,進一步進行身體檢查和照X光,確定是併發肺炎和急性鼻竇炎,且經過病毒檢查,林小弟鼻腔中感染的肺炎鏈球菌還具有抗藥性。所幸在安排林小弟住院之後,透過抗生素治療、搭配口服藥物與蒸氣輔助化痰及抽吸鼻涕等治療,在四天後即緩解所有症狀順利出院,返家後繼續服用短期抗生素,一週後回診檢查確定已完全痊癒。盡快接種疫苗 注意呼吸喘息楊子毅醫師說明,肺炎鏈球菌平時會帶原在健康人的鼻腔中,在感冒嚴重時細菌增長形成疾病,是經常造成五歲以下兒童感染肺炎、鼻竇炎及中耳炎等感冒併發症的細菌,也有一定的機率再造成侵襲性的血液和腦部感染,但近年常規疫苗施打之後,細菌帶原率及嚴重病例已減少許多,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流感疫苗,提升免疫力,並要經常留意檢查孩子是否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過敏或氣喘,也要觀察孩子是否有呼吸喘或是精神胃口下降。透過多方位的控制及呼吸道保養、施打常規疫苗,留意孩子狀況,讓孩子能在症狀初期及早就醫,若有發燒症狀不能大意,盡快就醫,讓醫師能針對細菌感染選正確的抗生素和劑量以對症下藥有效治療,預防呼吸道感染並提高兒童免疫力,降低感染機會及減輕症狀。小心免疫負債 把握早期治療楊子毅醫師提醒兒科門診出現許多免疫負債的小病人,例如久咳不癒、反覆發燒、吃不好、睡不好,孩子感冒不容易痊癒,或是感覺快好轉卻又突然發燒,也有孩子經常在半夜咳不停,甚至因精神與胃口一路下降,嚴重至半夜急診掛號、住院才緩解惡性循環,使孩子與家長身心俱疲。這些「免疫負債」的病人對所有病毒都缺乏免疫力,容易受到疾病侵襲。由於身體抵抗力低,當受到許多病毒輪番攻擊時,就可能出現「感冒好久怎麼還沒好」的狀態,而這不一定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所造成的,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感冒很久無法痊癒,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由醫師進一步檢查。
8歲童氣喘!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送醫 醫曝過度依賴恐提升死亡率
一位8歲男童罹患氣喘5年,合併有鼻子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疫情期間怕感染新冠不敢就醫,發作時自行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沒想到入冬變天狂咳、半夜發作、呼吸困難,藥物越吸越多,甚至送急診住院!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姚宗杰提醒,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恐與氣喘急性惡化、死亡率攀升有關,根據最新的2023年台灣兒童氣喘診療指引,建議6歲以上患者首選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的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氣喘。免疫負債+秋冬變天 當心兒童氣喘4大症狀 免疫負債加上秋冬變天,近期兒科、急診通通爆滿!姚宗杰醫師表示,氣喘典型症狀包含喘鳴、呼吸急促、胸悶、咳嗽,急性發作時恐呼吸困難需要到急診室處理,嚴重時可能會致命。近期門診大增3-4成孩童患者,他提醒家長注意兒童氣喘的咳嗽有4大特徵「咳很久、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吃冰也會咳」,須警覺與一般感冒不同。據衛生福利部110年度統計 ,目前19歲以下氣喘小兒患者約有近20萬人。台灣本土最新研究顯示,近幾十年台灣兒童氣喘盛行率不斷上升,13~14歲青少年,氣喘盛行率由1985年4.1% ,到了2001年提升為7%,目前氣喘盛行率為12.4%。原本有氣喘的病人,確診新冠後會導致支氣管更敏感,容易誘發氣喘,家長不可不慎。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恐提升死亡率! 一年使用超過3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就是依賴!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會(AAAAI)官方期刊2022年發表SABINA program 研究統計,全球12歲以上氣喘患者約4成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而且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過度依賴與氣喘惡化風險相關,過度依賴可能會增加32%的氣喘惡化風險;《歐洲呼吸學會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20年發表瑞典真實世界研究,觀察到一年使用3-5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死亡率增加了26%,使用6-10支增加67%,使用大於等於11支更會增加135%死亡率!「治療好氣喘的關鍵就是在孩子小時候別太常發作。」姚宗杰醫師提醒,氣喘每發作一次,氣管就會受傷一次,氣管經常發炎久而久之就會纖維化,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依據林口長庚醫院研究,8成兒童氣喘患者約在5歲前就發作,若有接受良好治療,75%可達到緩解,即使不用藥也有望不再發作。最新治療攻略曝光: 「抗發炎緩解型藥物」作為12歲以上治療首選氣喘治療分為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姚宗杰醫師說明,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可暫時緩解症狀,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只能治標。由於氣喘根本原因在於支氣管慢性發炎,因此2023年台灣兒童氣喘診療指引更新,接軌全球氣喘治療指引(GINA guideline),建議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人相同,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ICS)與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Formoterol)的「抗發炎緩解型藥物」作為治療首選。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第二階、第三階以上較常發作的患者,除了每天使用控制型藥物,氣喘發作時使用抗發炎緩解型藥物,不只可讓支氣管擴張,同時提供吸入型類固醇達到抗發炎的效果,從臨床研究顯示有較佳的氣喘控制療效。至於6-11歲孩童,急性發作有需要時可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但須注意單獨使用之疑慮,以免增加氣喘惡化風險跟死亡的風險,建議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時一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控制氣喘3關鍵 留意過敏原、勿自行停藥遵循醫囑用藥姚宗杰醫師最後呼籲,現今藥物治療技術相當進步,能有效控制氣喘,提醒患者切忌自行停藥,醫師會每3個月會重新評估患者狀況,若控制穩定有望減藥。改善環境家長可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過敏原刺激物,包括塵蟎、蟑螂、寵物毛髮、黴菌,另外還有二手菸、劇烈運動、壓力、感冒病毒等誘發因子。也建議孩子隨時戴好口罩防範呼吸道病毒,也可為呼吸道保溫。建立醫病夥伴關係找到可信賴的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建立夥伴關係,醫師會持續評估病情、調整治療藥物、檢視治療反應等循環步驟,視情況修改治療方案。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回診即可為孩子健康把關。
「過敏進行曲」濕疹、鼻過敏、氣喘好困擾! 過敏體質該如何保養?
有些過敏體質的孩子可能會邁入「過敏進行曲」,終其一生為過敏所苦。新竹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信瑜表示,過敏疾病是一連串的進行曲,常在極過敏體質的孩子身上發生,這些不同的過敏,會在不同年齡層階段性地出現。不過,陳信瑜醫師強調,並非所有孩子都會隨著進行曲出現各種過敏症狀,如何阻斷過敏進行曲是醫師、父母的共同目標,民眾應正視過敏,務必以「保養」為第一要務。濕疹、鼻過敏、氣喘 「過敏進行曲」困擾一生「過敏進行曲」強調的正是因體質因素較辛苦的族群,終其一生皆為過敏所苦。陳信瑜醫師表示,這些族群可能會階段性地出現嬰兒型濕疹、鼻過敏、氣喘:進行曲一、嬰兒型濕疹:出生不久的寶寶,臉頰、手肘、腳踝等處開始出現小紅疹、裂痂,疹子時好時壞,這便是典型的嬰兒型濕疹,又稱為「異位性皮膚炎」,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牛奶蛋白過敏。摩擦、搔抓下,寶寶可愛的臉蛋變得有如小花臉一般,也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進行曲二、鼻過敏:隨著寶寶漸長大踏入幼兒園,父母會發現孩子早上起床容易打噴嚏、揉眼睛、揉鼻子、流鼻水,晚上可能戶因鼻塞影響睡眠或鼾聲雷動。以台灣而 言,最常見的鼻過敏來源就是塵蟎、PM2.5,而溫差變化也是常見的誘發因素。進行曲三、氣喘:進入學齡期,父母可能會發現每年冬天孩子感冒不斷,原本快痊癒了卻又開始喘氣、止不住地咳嗽,這其實是氣喘發作,誘發的因素包含感冒病毒、過敏原、塵蟎、花粉等。過敏體質如何保養? 如何阻斷過敏進行曲?雖然體質難以更改,不過過敏其實有保養的方法。陳信瑜醫師提到,飲食均衡、正常作息是根本條件,而擦乳液對於皮膚過敏的孩子十分重要,建議一天應多次塗抹,另外洗澡水溫度也不應過熱,以減少搔癢、搔抓,當然也要避免接觸會引起自身過敏的食物。而針對鼻子或氣管過敏的孩子,陳信瑜醫師提醒,要注意家中寢具的清潔換洗,也要適當除濕,營造塵蟎不宜生長的室內環境,外出則要記得戴上口罩,抵擋PM2.5,並減少溫差變化影響,而洗完澡、起床時也要趕緊披件毛巾或外套。透過日常保養,再配合醫師診斷、治療、定期回診,相信將會大幅減少各種過敏症狀的出現,阻斷過敏進行曲並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9-4-1.pdf
不只中國!黴漿菌肺炎全球大爆發 重症醫:0-12歲小心了
重症醫療專業醫師黃軒提醒,近日媒體大幅集中報導中國大陸的黴漿菌肺大爆發,但其實今年4月以來,包括韓國、丹麥、瑞典就有黴漿菌肺升溫的趨勢,且韓國平均每周還出現100例的新病例,其中大多數患者是兒童和年輕人,約有8成住院患者年齡在1歲至12歲之間,提醒大家千萬別輕忽!黃軒醫師今(27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全球另一個新疫情黴漿菌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正在大規模爆發,而不是只有侷限在一個區域而已,「這也是提醒我們,目前地球任何住的地方,也是得準備好。」黃軒指出,黴漿菌肺炎的發生率早就在增加,今年4月開始,UN已經發現:「黴漿菌肺炎發生率在短短的6個月內(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從原本的0.7%大幅增加到4.12%,他認為「只是媒體沒有大幅報導而已!畢竟比疫情前(2019前)的8.16%相比,這樣的數字少太多了!」黃軒援引ESGMAC MAPS的研究發現,黴漿菌肺炎發生率上升比較高的地區是歐洲地區,其中以丹麥和瑞典最多,韓國也正在大規模爆發中。為何黴漿菌在全球大爆發?黃軒引述國外資料指出,後疫情時代(post covid era),當初容易傳播的呼吸系統病毒和細菌也紛紛回來了,「我們其實早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你們還記得嗎?大家都忘了,在COVID-19解封之後,我們也曾經有一段全球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黃宣也點出關鍵,「在covid過去的12個月,人們都戴著口罩,實行良好手部衛生,並進行自我隔離以控制 COVID-19 的傳播。此舉大大降低了其他病毒(RSV 、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的比率,但當人們因為有COVID-19 疫苗接種,而摘下了口罩,加上放寬旅行限制,病例就會增加了。」另外就是免疫負債。當防疫禁令解除,民眾不再遵守防疫規範,病毒就容易爆發流行,把過去未流行的數量補回來,此現象即是「免疫負債」,「我們2020年,針對COVID-19,把非藥物干預(NPI)做的太好了,導致一些常見的流行病毒,突然結束,而黴漿菌也顯著下降,如今後面慢慢出現,大大的爆炸!」但為何COVID疫情過了那麼久,現在才輪到黴漿菌肺炎大爆發?黃宣解釋,黴漿菌是「慢郎中」, 生長時間緩慢(6小時),具有漫長的潛伏期(1至3週),且相對較低的傳播率,可能是導致在人群中,所需的較長時間傳播間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慢慢傳開出去。而RSV比流行性感冒病毒強,因此RSV大爆發就會在疫情後先衝出來!而黴漿菌則是在後面一直慢慢追趕中。黃軒提醒,「這種病原體的再次出現(re-emergence )可能會導致嚴重疾病的罕見病例增加,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會導致大規模的感染浪潮。」全球性的監測數據表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黴漿菌肺炎大量的下降,又再次大幅的出現,比其他呼吸道病毒更晚期才出現,這算是一種後疫情時代黴漿菌肺炎的獨特現象。黃軒也認為這種病原體的再次出現,「會不會出現新變種或抗藥性的病菌,應該受到大家高度關注,以便及時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
小兒科門診爆滿…醫曝秋季「4流行病毒」 其一奪不少命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表示,隨疫情解封,小兒科門診又變熱絡,如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4種流行病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1.流行性感冒病毒:盛行於每年的10月到隔年2月間,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但今年從5、6月一直流行到現在!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今年也是針對兩種A型和兩種B型病毒株的四價疫苗,平時也須保持個人衛生清潔。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今年入秋後類流感病童多,其中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比例較高,而且常常高燒好幾天。它算是感冒病毒之一,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而早產兒因肺部功能較弱,感染後病症可能較嚴重,目前健保補助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施打單株抗體疫苗,可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平時爸媽也可帶孩子多曬太陽、勤洗手以做好預防。3.腺病毒:一種DNA病毒,它不具有外套膜,好發於每年2至3月,但今年的現在卻還很流行。腺病毒常見症狀包括連續高燒3~7天、伴隨上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由於它不具有外套膜,一般酒精無法徹底殺死腺病毒,須以肥皂確實洗手才可以!4.副流感病毒:副流感名稱與流感類似,然而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疾病,不過兩者病毒皆是RNA病毒。潛伏期約2~7天,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咳嗽等,嚴重時可導致哮吼、支氣管炎、肺炎等。副流感沒有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巫漢盟提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其中流感具高度傳染力,今年已奪走不少生命,建議符合疫苗施打年紀或資格的人按時施打疫苗,並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醫師表示,流感具高度傳染力。(圖/翻攝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臉書)
夏季非好發季節 嘉屏傳禽流感疫情
高溫炎熱,飼養雞鴨鵝不但要提防家禽中暑、脫水,如今以往夏季鮮少發生的禽流感又蠢蠢欲動,使家禽飼養面臨更大挑戰。嘉義縣、屏東縣近日傳出番鴨場、土雞場家禽確診H5N1高病原性禽流感遭撲殺,嘉義縣養雞協會理事長黃國明強調,雖然夏季非禽流感好發季節,仍不能掉以輕心,一旦管理不佳,家禽抵抗力下降就容易染病。防檢局21日公布,嘉義縣鹿草鄉1間番鴨場感染禽流感,900多隻鴨全數撲殺,而當初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得知鴨隻異常大量死亡前往了解時,業者還懷疑是天熱導致熱緊迫致死,不料送驗竟驗出禽流感,因鴨隻染禽流感無明顯症狀,連業者都難以置信。嘉義縣家畜所長林珮如說,縣內因熱緊迫造成雞隻死亡的2間雞場都說是跳電、機械因素導致降溫設備失靈,家畜所不斷宣傳,呼籲業者自備發電機等設備,因應突發狀況避免造成損失。另外,早期集中秋冬發生的禽流感已不分四季都會出現,前2天被撲殺的番鴨場就是縣內入夏以來染疫第一起。林珮如說,禽流感即感冒病毒,本來就容易變異,以往是冬天剉咧等,現在一整年都要提防,加上病毒四處潛伏,除確保家禽健康,業者應落實生物安全、人車管制等作為。黃國明說,雖然夏天發生禽流感的機率極低,但近年樣態已改變,加上很難推測或追究為何染疫,等發現時只剩撲殺這條路。就養雞專業來說,禽流感已是經年累月必須做好防治的工作,尤其現在天氣炎熱,雞隻抵抗力降低,原本就很容易染病,所以更要小心做好管理,顧好每個飼養環節。
擁抱隱藏「4大優點」曝光! 心理師揭:可增強免疫力
你還記得有多久沒給所愛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了呢?諮商心理師余佳容表示,擁抱像是有種幸福的魔力,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要低估擁抱帶來的治癒力,就像我們為了健康而鍛鍊身體、注意飲食一樣。」她更列出擁抱的4項優點,包括舒緩壓力和疼痛、增強免疫力、讓人更快樂、助於加深關係。談及擁抱的4項優點,余佳容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首先是能夠舒緩壓力和疼痛,由於擁抱受到「催產素(Oxytocin)」的影響,會在人們或和寵物互相依偎的時候釋放,除了常讓人有平靜、放鬆的感覺,也會在體內產生像是消炎、加速傷口癒合、減少壓力與對酒精和甜食的渴望等一系列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功用,因此催產素又被稱作「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余佳容進一步透露,《臨床睡眠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的研究甚至表明,重力毯也能舒緩壓力,因其模擬被抱著的感覺,所以能舒緩焦慮 ,幫助使用者進入寧靜的睡眠狀態。再者擁抱可增強免疫力,余佳容表示,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2014年以擁抱的方式評估約400名成年人的社會支持度,參與者會在2週內被詢問此時經歷的人際衝突次數與一天被擁抱的頻率;接著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暴露在一種常見的感冒病毒下,從而發現,受到社會支持及常被擁抱的參與者降低了感染風險 。此外,擁抱也能讓人更快樂,余佳容解釋,擁抱會增加一種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神經傳遞質「血清素」的生成 ,能讓人感到快樂、平靜和自信,若缺乏血清素則會導致睡眠障礙和肥胖 。最後,擁抱還助於加深關係,余佳容提到,「我們本能的會去擁抱那些我們知道正感受到痛苦的人,當你得到了一個你在乎的人的擁抱,它可以給你帶來安慰和安全感,有時候甚至能改變你一整天的心情。擁抱能讓我們以非語言的方式,去表達對彼此的理解。」她更呼籲,不要低估擁抱帶來的治癒力,「就像我們為了健康而鍛鍊身體、注意飲食一樣,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和我們關心的人們保持聯繫。」余佳容指出,擁抱的優點包括舒緩壓力和疼痛、增強免疫力、讓人更快樂、助於加深關係。(圖/翻攝自余佳容臉書)
新冠病毒「感冒化」? 李秉穎:未來不用每年打疫苗
世界各國皆關注新冠病毒的未來發展,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2日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新冠病毒最終將走向「感冒化」,而非當前主流認為的「流感化」,估計未來可不用每年打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則指出,新冠感冒化確實有可能,不過,今年難以達成。李秉穎指出,目前已知的感冒病毒共100多種,其中有4個為冠狀病毒,若將來新冠走向感冒化,將成第5個感冒冠狀病毒,意味著將來人們得到新冠,使用支持性治療藥物即可,不必每年接種1次疫苗。雖然如此,但李秉穎認為,目前感染新冠的死亡率仍比流感高,因此,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未來的防疫工作也應將重點放在毫無保護力的新生兒,以及免疫功能缺損的成年族群,這兩個族群仍可能要接受常規接種。對於新冠病毒未來可能走向感冒化,王必勝表示,依據目前的疾病嚴重度排名,依舊是新冠第一,其次為流感、感冒,即便國內已有近半數民眾感染,加上7成多的3劑疫苗覆蓋率,但新冠重症與死亡率仍遠高於流感,顯示其危險性仍比流感高很多。王必勝認為,新冠將來確實可能成為感冒,但要在今年達到感冒化恐不太可能,現階段仍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國內已有近400萬人接種次世代疫苗,加上目前庫存的BA.4/5疫苗仍有212萬劑,呼籲國人只要符合資格,應踴躍接種提升保護力,指揮中心也會視需求,評估有無增購的必要性。
李秉穎談新冠將「感冒化」而非流感化 民眾以後不必每年打疫苗
新冠病毒未來的發展為何?目前國際間的主流觀點認為將流感化,因此未來可能比照預防流感的方式,每年接種一次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卻提出,新冠病毒最終將走向感冒化而非流感化,大部分民眾以後可不用每年打疫苗,與主流觀點大相逕庭。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提到,他早在2020年就預測,隨著全世界有越來越多人感染新冠病毒,其將來的發展一定會走向感冒化,也就是說新冠病毒未來的致病嚴重度將不及流感病毒,可視為一般感冒病毒看待。李秉穎提到,目前已知的感冒病毒共有一百多種,其中有四個為冠狀病毒,將來新冠若真的感冒化,將成為第五個感冒的冠狀病毒,這也意味將來人們得到新冠病毒,用支持性治療的藥物即可,也不用每年都接種一次疫苗。不過新冠病毒感冒化的觀點,國內已有不少專家曾經提出,包含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以及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都曾公開認為,新冠病毒最終將感冒化,其最大關鍵在於,新冠病毒的變異程度相對於流感實在是太小了。雖然如此,但李秉穎仍認為,當前感染新冠後的死亡率仍比流感略高,因此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判斷新冠病毒的真正走向,未來防疫工作也應將重點放在毫無保護力的新生兒,以及免疫功能缺損的成年族群,這兩族群仍可能要進行常規接種。至於國內口罩禁令解除,以及新冠能否降級等問題,李秉穎認為,現在全世界都回到正常生活,包含台灣也是,民眾至餐廳用餐或是電影院都沒問題,差別在於還要戴口罩,估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可在5、6月份解散,屆時新冠病毒也會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至第四類。
類流感升溫!基層診所:抗生素安全庫存不足
新疫情時代免疫負債風潮來潮,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防疫政策解封,類流感逐漸升溫,連續數周基層診所人滿為患,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診所也發現一線、二線抗生素等藥物青黃不接,安全庫存拉警報。新冠疫情延燒3年,台灣勤洗手、戴口罩加上疫苗覆蓋率高,也造成防疫政策逐步鬆綁後,免疫負債來襲,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曾崇芳醫師指出:根據台灣疾病管制局10月28日臨床定點病毒監測的報告,可以看出目前流行的病毒以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為最大宗,接下來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第三名則為流行性感冒病毒,而其他的有少數的腺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基層的臨床上所看到的病患都以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的症狀為主,不管是老人、成人或小孩通通都中獎,臨床上常常看到的現象是,小孩在托嬰中心、幼兒園、學校感染後傳染給家中的家長及老人,疾病在一個禮拜內迅速的傳播及感染,通常是「小孩中獎全家分享」,所以看急性科的診所包括小兒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及內科診所都人滿為患。曾崇芳說,類流感病患激增,也造成了藥廠在製造藥上備料不足造成缺貨,前一陣子是最常見止咳藥medicon,現在一線抗生素amoxicillin、第二線用藥curam也都出現安全庫存不足,經常藥商不是補給慢就是限量配額出貨,不然就是訂10盒給2盒。曾崇芳說推測是因為前兩年防疫做得好,病毒絕跡,感冒的人少,廠商今年秋冬備貨庫存跟不上病毒的肆虐,造成供給失衡,目前雖還有藥,但各診所安全庫存不足,擔心未來會有缺貨危機;他呼顅,希望大家在自我的防護上,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要打好打滿,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條件的民眾趕快施打來增強自己的抵抗力,少出入公共場所,尤其是幼兒及老人,若有需要外出應該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減少疾病的傳播。
「全班剩7人上課」老師快變白雪公主 兒醫:7種病毒流行中
近日除了呼吸融合病毒在兒童圈肆虐,還有6種病毒正在流行中。兒科醫師王韋力說,一名來看診的小孩稱,班上原本有30幾個同學,現在剩下7個,他聽了直呼「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了」。王韋力在臉書發文表示,「今天有個來看診的孩子,悄悄跟我說,『醫生叔叔,我跟你說喔,我們班啊,同學都不見了!』」他一聽以為是全班都確診,結果是班上原本有30幾個同學,但有些發燒、咳嗽,結果剩7人。王韋力在標記中搞笑的說,「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了。」王韋力指出,「最近的各種病毒齊發,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偶爾還有黴漿菌輪流交替感染。」最近兒童發燒咳嗽的症狀很嚴重,如果有小孩全班都沒人感冒的,他都不太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到這一波病毒的威力嗎?同學都還在嗎?」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昨天孩子說,同學還在,但是課任老師不在了,週一確診」、「現在有任何感冒症狀都先懷疑會不會確診了」、「現在有任何感冒症狀都先懷疑會不會確診了」、「可是,請家長帶孩子看醫生,回報結果全是過敏,甚至揚言可以開過敏的診斷證明書,請孩子休息也錯了嗎」、「我都四處跑四處玩還是沒人傳染給我」。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也發文表示,「有爸爸媽媽還開玩笑跟我說:『新冠確診小孩都還沒那麼嚴重,怎麼會這樣』?可見這波感冒病毒疫情真的是也折磨了不少爸爸媽媽。」顏俊宇說,A型流感也在蓄勢待發,民眾記得要盡快打疫苗。
還沒確診並非「天選之人」 醫抖殘忍真相:身體比一般人還糟
隨著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許多國家逐漸開放邊境,台灣也將在10月13日實施「入境0+7」。不過,疫情仍在高原期,不少人陸續中獎,但仍有許多民眾沒被感染。對此,中醫師揭露真相,「天選之人」並不是身體超健康,反而是比正常人還糟糕。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透露,有名女病患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感冒症狀,怎麼驗卻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他搖頭,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根據近2年的研究,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王大元醫師坦言,還沒確診可能是早就被其他病毒感染了。(圖/翻攝自元氣中醫師 王大元臉書)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像是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此外,最新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
醫師憂感染流感+新冠致死率上看30% 羅一鈞點破關鍵:Omicron不會
時序慢慢進入秋冬流感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高峰期,外界擔憂若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肺炎,恐怕導致死亡率上升。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日記者會表示,確實雙重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Alpha」、「Delta」變異病毒株時,可能會增加50%致死率,但目前流行的Omicron並沒有這般情況。日前有醫師提醒流感病毒與一般感冒病毒不同,感染一樣有重症、死亡風險,若發展成重症,死亡率高達20%,「如果不幸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病毒,死亡率更是上看30%」。對此,羅一鈞回應指出,確實從前幾季流感致死率數據來看,流感併發重症(住進加護病房)的病患致死率可能達到20%,而新冠中重症的死亡率為6%。至於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亦即「雙重感染」的情況,從2020至2021年的研究可見,若雙重感染導致重症,在Alpha與Delta時期,致死率可能較單純感染流感病患增加50%,但美國知名醫學中心梅約診所做的研究指出,雙重感染Omicron與流感並不會造成致死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