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症
」 流感 日本 疾管署 疫苗 感染![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台南夫妻到印尼探親「返台確診屈公病」 全台累計7例
雖然近日氣候寒冷,但仍要注意防蚊措施,尤其是南部地區。台南麻豆有一對夫妻到印尼探親,出現關節、肌肉疼痛症狀,雖然服藥後緩解,但返台後依然不適,昨(15日)由疾管署公布為屈公病確診病例。疾管署昨天公布台南市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確診病例,個案為麻豆區海埔里50多歲本國籍男性及36歲本國籍女性,2人為夫妻,1月25日至2月7日前往印尼探親,期間皆曾出現關節痛、肌肉痛等症狀,自行服藥後症狀緩解。2人7日自香港轉機於高雄機場入境後返回台南住家,當晚因身體仍有不適,前往醫院就醫,14日進行第2次採檢,昨天經疾管署南區實驗室檢驗結果,2人確診屈公病。據了解,屈公病在台灣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傳播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相似,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台南市衛生局指出,衛生單位及區公所等防疫團隊,在通報當天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室內進行緊急噴霧罐防治、環境孳生源清除、病蚊媒密度調查及衛生教育等防治作為,並規劃今天進行化學防治作業。另外,依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今年截至昨天為止,全國共有7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分布於新竹縣(1例)、新竹市(1例)、新北市(1例)、高雄市(1例)、桃園市(1例)及台南市(2例),感染國家為印尼6例、菲律賓1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95744/sm-a885061104ab38a8616db88b9d6231d6.jpg)
醫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4天過世 傳播途徑、症狀一次看
香港瑪嘉烈醫院近日懷疑出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集體感染,已有三名醫生先後染病,並出現發燒等病徵。其中一名30多歲腫瘤科醫生於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院接受治療,於2月7日不幸離世。對此,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也提醒大家,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和感染症狀。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能產生強烈毒素,並可引致嚴重的食物傳播疾病。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甚至出血性腹瀉,亦有機會發燒和嘔吐,部分嚴重個案更可能演變為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如溶血性尿毒綜合症。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雖然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某些菌株,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則可引發嚴重感染,而且不論年齡大小,所有人均有可能受感染,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亦未必能倖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進食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或未經煮熟的免治肉類、受污染的蔬果、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等。此外,該病亦可透過糞口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接觸被污染的水源、農場動物或其周圍環境,亦是感染的潛在風險因素。該菌的潛伏期一般為3至8天,主要治療方式為支援性治療,例如患者如出現嚴重腹瀉,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然而專家指出,抗生素不應用於治療此類感染,因為可能會增加溶血性尿毒綜合症的風險。根據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市民應加強個人及食物衛生,以減低感染風險。處理食物時應遵守食物安全五要點,包括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食物分開處理、徹底煮熟食物及將食物存放於適當溫度。此外,應避免進食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或未煮熟的食物,並確保食物在進食前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達75°C以上。據了解,全球最常見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來源為牛肉,其次為農產品(如蔬果)及乳製品。由於該菌能在冷藏環境下存活,市民在處理冷藏食物時,應遵從包裝上的烹煮或翻熱指示,以確保食品安全。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嚴重性不容忽視,尤其當細菌進入血液系統後,可能導致敗血症甚至腦膜炎,對免疫力較弱人士影響尤甚。此外,若感染引發溶血性尿毒綜合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帶血便或血尿、嘔吐、發燒、貧血等症狀,甚至出現腎臟受損或腎衰竭。這次瑪嘉烈醫院的感染事件引起社會關注,當局正進一步調查感染源頭,並提醒市民嚴格遵守個人及食物安全措施,以防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94473/sm-c2e64e134282a20bee328660ae173312.jpg)
流感疫情還沒完!專家提醒克流感為處方藥勿自購囤藥擅用
流感疫情還沒結束,疾管署去年底宣布擴大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今年2月底以前,若有類流感症狀且身邊有發病者,皆可公費用藥,目前尚餘278.2萬份。專家不建議自備流感藥物出國,流感抗病毒藥物皆為處方用藥,務必就醫診斷後使用,以免用錯藥而耽誤病情。疾管署在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皆有配置公費流感抗病毒藥物,包括克流感、易剋冒及瑞樂沙。本流感季已使用22.3萬盒,上周使用量為2萬人次,目前尚有278.2萬人份,其中35.6萬人份已鋪貨至各縣市。近來有民眾打不到疫苗,或是出國前來不及打疫苗,紛紛詢問如何取得流感藥物。台大醫院感管中心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王振泰表示,雖然流感抗病毒藥物沒有太嚴重的副作用,較常見的是腸胃不適,但最令人擔心的是,非流感情況下服用,病毒可能產生抗藥性。王振泰呼籲民眾不需要囤藥,以免造成排擠效應,讓真正急需的人無法立即取得,仍建議民眾有症狀應盡速就醫診斷,如有明確的流感症狀,或家人、同住者、親密朋友被診斷流感,才合乎用藥時機。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主治醫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並非每位民眾都有辦法分辨流感症狀,以醫學會的立場,不會推薦民眾自備流感藥物出國,且這些都是處方藥,需要醫師診斷開立,自行服用是不妥當的。張峰義強調,萬一用了不對的藥,自我預期疾病會好,最後卻沒有痊癒,哪個醫師敢負這樣的責任?他提醒有出國計畫的民眾,應該準備的是「萬一生重病如何就醫」?「要不要先買醫療保險」?如果已有身體不適,則不建議出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94250/sm-341884a7223d4cdb39d3d44c7ea9518a.jpg)
旅日如何避免感染流感? 專家揭超有用防疫小物:大流行去全身而退
女星大S(徐熙媛)於春節期間隨家族赴日本旅遊,不幸染上流感併發肺炎驟逝,享年48歲。這起突如其來的噩耗震驚各界,也讓國人開始重視流感的嚴重性。由於近期正值流感高峰期,許多計畫出遊的人開始關心如何有效預防流感,對此,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同時也是日旅達人的林氏璧也分享自己的經驗。林氏璧近日於個人臉書粉絲專頁「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分享自身防疫經驗。他在日本流感大流行期間前往北海道旅遊八天,全程未出現任何呼吸道感染症狀,順利「全身而退」。由於流感病毒的潛伏期約為一至四天,平均約兩天,因此當他返台四天後未出現症狀,才正式解除警報。林氏璧在貼文中分享,他此行特別準備了多種防疫物品,來加強保護自己,包括外科口罩以防飛沫傳染、酒精乾洗手來避免接觸傳染,以及每天飲用一瓶明治R1優酪乳,攝取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乳酸菌。此外,林氏璧每日補充維生素C發泡錠,以增強抵抗力,並隨身攜帶噴霧型蜂膠,以便在喉嚨不適時即時使用。他亦準備了感冒症狀治療藥物及喉糖,以應對喉嚨不適的情況,並特別飲用KIRIN iMUSE plasma乳酸菌優酪乳,期望透過多種方式減少感染風險。對於計畫出國旅遊的人而言,最擔憂的便是旅途中突發疾病,導致需緊急就醫的情況。林氏璧建議,除了提前做好防疫準備,確保健康安全,亦應購買充足的旅遊平安險,以備不時之需,確保旅程順利無虞。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94198/sm-04946489540f0d0f685260fa516235de.jpg)
大S遺體3天內火化…網質疑「死因不尋常」遭打臉 日本葬禮流程大公開
藝人大S(徐熙媛)過年期間到日本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逝世,妹妹小S(徐熙娣)透過經紀人證實死訊,遺體已於3日在日本完成火化,速度之快讓不少台灣人震驚,甚至有網友質疑死因不尋常,結果遭到打臉,日本相關法令規定也隨之曝光了。有網友在臉書《匿名公社》發文表示,不理解大S往生後,遺體為何急著火化,懷疑事有蹊蹺,「怕被驗屍發現死因不尋常嗎?」甚至大膽推測「搞不好是一場謀殺!」不過貼文曝光後,慘被大票網友打臉,「沒常識還不google真的很不可取」、「唉,智商堪慮」、「沒知識就不要再出來蹭熱度了」、「到底是有多無知…」、「日本火化時間也3天左右!很快」、「日本有規定!」有網友質疑大S死因不單純。(圖/翻攝自匿名公社)事實上,日本有規定遺體必須在3天內火化,為妥善保護遺體,會使用乾冰而非冰在冰櫃,通常守靈一晚後火化。雖然技術上能將遺體運回台灣,但多數家屬會選擇先在日本火化,再將骨灰帶回台灣。另外,根據日本《感染症防治及患者醫療相關法律》第30條第3項中,作為《墓地、埋葬等相關法律》第3條規定的特例,允許因新型流感等傳染病死亡的遺體在24小時內就進行火化,以防止疾病擴散。而該法律第30條第2項也規定,遭受一類、二類、三類感染症或新型流感等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疑似污染的遺體,必須採取火化處理。至於日本喪禮流程,一般大約3天內結束,遺體確認死亡後,就會送往殯儀館納棺,並讓親友守靈一碗,隔天進行出棺儀-火葬,第3天為告別式,一般會穿全黑禮服出席,結束後近親和摯友會留下來參加葬儀式,一起到餐廳用餐聊天,分擔著親人離世的傷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94124/sm-fe29636eb5abf8108f68a46dc6cbbe5d.jpg)
B流也肆虐!30歲男「快篩陰」返家 3日後雙側肺炎病逝
大S(徐熙媛)因流感併發肺炎日前在日本病逝,引發外界關注流感疫情。疾管署今(4)日表示,春節期間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分別約16萬2千餘人次及9萬1千餘人次,其中第4週就診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最高。第5週因逢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門急診就診人次為91,436人次,預期連假結束後就診人次將回升1-2週再逐漸下降。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與本季接種流感疫苗株相符。疾管署說明,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呈上升趨勢,近2週(1/21-2/3)新增142例重症病例,25例死亡,新增病例數及死亡數均以感染H1N1為多。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中部一名未滿10歲男童,沒有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月中旬先咳嗽、流鼻水、嘔吐、高燒40度等症狀,快篩為A型流感, 但在醫院出現眼睛上吊、肢體抽搐、頸部僵持等症狀評估流感併發重症,因此收治加護病房。男童症狀改善1周後康復出院,由於家中接觸者有多人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排除是家戶感染。另一位南部30多歲男性感染B型流感跟肺部黴菌死亡。林詠青說,該個案沒有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2月底先發燒、咳嗽有痰、呼吸急速,但診所快篩陰性,因此僅拿症狀治療藥物後返家,但隔幾天後又到急診就醫,快篩仍是陰性,但是電腦斷層已經顯示肺炎,透過PCR才驗出感染B流,住院期間血氧偏低,雖收住加護病房,但惡化,住院1個月後過世。林詠青強調,流感發病初期有可能篩不到,因此,快篩並非唯一的診斷工具,還是要參考臨床症狀及相關接觸史,進行輔助診斷。疾管署統計,截至本(114)年2/3止,11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共計接種642.5萬劑(疫苗使用率97.5%),尚餘公費疫苗16.2萬劑;另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本流感季總使用量為22.3萬盒,上週使用量為2萬人次,目前尚有儲備量278.2萬人份(約占全人口數11.9%),其中35.6萬人份已鋪貨至各衛生局/所、合約醫療院所。昨日流感疫苗施打近4萬劑,寫下去年11月9日以來新高;目前僅剩下16萬劑,至於未來是否會再採購公費疫苗?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目前持續監測中,除了公費疫苗外,自費市場尚有40萬劑,民眾有需要可以洽詢;另根據預估本周流感疫情會上升,但最快下周疫情會反轉下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94007/sm-88c3faadd6fe13747d4ae91d24cc3fe6.jpg)
952萬人染疫!日本加護病房「40%流感患者」 醫師擔憂:B流提早擴散
近期日本正陷入流感(インフルエンザ)大規模流行的狀態,各地醫療資源因此出現嚴重吃緊的情形。位於千葉的東京商業診所表示,從2024年末、2025年初以來,前來就診的發燒患者暴增,感染流感的陽性率高達6成左右。醫師指出,這次患者人數比10、11月增加了約10到20倍。而原本在二月以後才常見的B型流感,今年竟出現「異例提前」的狀況,並在元旦前後已陸續驗出案例。許多醫師先前還以為是誤判,但觀察到病例接二連三出現,證實B型正在提早擴散。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指出,福岡大學醫院救命急救中心的收治量也顯示了不同尋常的情景。該院主任仲村佳彦表示,目前加護病房內有40%患者都是流感重症患者,其中有些甚至須仰賴 ECMO(エクモ)治療,這在過去十年並不常見。報導中提到,該院自2024年12月以來,已接收10名流感重症患者,部分病人甚至沒有任何無基礎慢性疾病。而突如其來的重症患者,使得加護病房使用率超過100%。仲村主任表示,病床緊張程度彷彿回到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如今必須想方設法度過這段冬季高峰期。根據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資料,截至1月26日的那一周,平均每家醫療機構的流感患者人數為11.06人,雖比前一週稍降。而依據此數據推算的話,日本單周全國患者總數約為38萬6000人,自去年9月2日以來,本季累計患者總數推估約為952萬3000人。但專家認為A 型流行減緩後,B型恐將陸續起來。東京都內的部分急救醫院面臨病床不足,甚至出現無法立即收治送來患者的情形。八王子市的南多摩醫院從年末開始接到大量急診需求,不但必須處理疑似流感引發的高燒,還得安置冬季常見的中風、心肌梗塞患者,如此情況下導致病床幾乎天天爆滿,醫院方面被迫暫停收治新患。千葉市方面,急救轉送量激增,短時間內難以找到空床,只好將患者送往外縣市。當地消防局也證實「困難轉送案例」達到350件創下新高,雖然會盡力安排救護隊24小時應對,但若市內醫院皆告爆滿,必須跨縣轉送,造成許多病患及家屬的負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6/393946/sm-7c9ef64c05d60362bcbc551d7d952678.jpg)
日本流感「愛子公主」也確診!專家建議出遊「2週前」打疫苗 勿忘投保異狀即就診
冬季流感疫情連環爆,不只台灣,鄰近的日、韓也處於流行期。女星大S近期赴日旅遊,不幸染上流感併發肺炎驟逝,引起不少民眾憂慮:若是近期前往日本,該怎麼自我保護?對此,旅日達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建議,赴日旅遊的民眾可以事先準備,或到到當地藥妝店購買幾類常見藥物。中醫師辛重毅也曾透露,日本有許多中醫漢方藥,比如常見的銀翹散和葛根湯,都對感冒或病毒感染發燒有效。不過他仍提醒民眾出行前應購買保險,若旅途中身體出現狀況,第一時間就醫。據《康健雜誌》報導,從去年年底開始,不少民眾趁聖誕、元旦、春節等連假前往日本旅遊。由於日本流感正流行,不少民眾不是在旅行途中就開始感到不適,就是返台後開始發燒。就連當地民眾也紛紛中招,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在今年12月底到1月間流感最高峰時,一週曾有258萬人因感染流感就醫。就連日本皇室「愛子公主」,也在2024年12月23日確診A流,出現發燒及咳嗽症狀,以至於無法出席明仁上皇91歲生日聚會。旅日達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建議,一般民眾在日本感染A型流感,可能難以就醫。民眾可以事前準備或至日本藥妝店購買以下藥物:一、對抗發燒喉嚨痛:止痛藥。二、止咳化痰、對抗鼻塞鼻水:綜合感冒藥。三、對抗喉嚨痛:喉嚨噴劑、喉糖等。林氏璧還指出,我國疾管署普遍建議65歲以上高齡族群及慢性病等免疫力較低的患者,可同時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若是年輕、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族群,為避免赴日旅遊卻感染流感、敗興而歸,還是可以在出發日「2週前」提早施打流感疫苗,藉此提升保護力。抵達當地後,則建議透過盡量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勤洗手等方式保護自己,如果天氣太冷難以或無法以肥皂洗手,也可以準備乾洗手及酒精消毒。另針對部分民眾在社群上提問「旅行平安險是否能在確診流感後派上用場?」林氏璧則表示,除台灣5類法定傳染病外,出現「海外突發疾病」例如在日本感染A流,只要收齊日本醫療院所就診醫療收據及診斷書,旅平險多半可以給付。但仍建議在出國前,先仔細閱讀保險公司的「除外責任項目」,了解自身權益保障。中醫師辛重毅此前也曾透露,常遇到有人詢問「去日本自由行發燒該怎麼辦?」事實上,台灣的科學中藥源於日本,因此日本也有中醫漢方退燒藥,而且品質不錯。最常見的「銀翹散」和「葛根湯」,2者針對感冒或病毒感染發燒都有效,但主治症狀略有不同,「銀翹散適用喉嚨劇痛或合併發燒的症狀。葛根湯適用發燒、筋骨痠痛、身體熱,汗卻流不太出來的症狀。」辛重毅還提到,比較少見的「柴胡桂枝湯」和葛根湯主治症狀類似,主要用來治療發燒冒冷汗、容易畏寒等症狀,「簡單結論一下,發燒的時候喉嚨劇痛:銀翹散。痠痛無汗:葛根湯。發汗畏寒:柴胡桂枝湯」。不過辛重毅也提醒,如果服藥後2日內發燒狀況沒有緩解,還是要儘快就醫。辛重毅建議,大家入境第一時間,可以在機場投保旅遊醫療險,還可透過「Visit Japan web」網站投保。當身體出現狀況,第一時間還是建議先去醫院就診,迫不得已再自行服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93941/sm-2217ddfa12fb4d92519ea669a3e3e62e.jpg)
大S赴日染流感猝逝! 日本流感單週新增31萬例創26年新高
藝人大S(徐熙媛)今(3)日驚傳赴日旅遊期間感染流感,併發肺炎不幸離世,享年48歲,震驚各界。事實上,日本自去年起流感疫情失控,根據厚生勞動省推估,從去年9月開始,流感季累積患者人數已突破950萬人,最新1週更新增31萬例,創下26年來的新高紀錄。根據日本官方定義,全國約5000處醫療機構每週固定上報流感患者人數,一旦總通報人數大於上述醫療機構總數,即進入全國流行期。厚生勞動省1月31日公布2025年第4週流感數據,顯示全國哨點醫療機構報告54594例。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各地疫情狀況不一,其中京都府最近1週流感患者數創1999年來新高,平均每間醫療機構收治54.88名患者,已有42所學校因疫情停課;東京都患者數亦創下過去10年同期新高,部分醫院病床緊張,已停止收治新患者。鹿兒島地區則因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激增,目前有72人住院,是去年同期的3倍。疫情嚴峻也導致藥品供應吃緊,日本最大學名藥廠澤井製藥(Sawai Pharmaceutical)早前就宣布暫停銷售克流感膠囊與糖漿。對此,日本厚生勞動省表示,儘管目前流感疫情可能已過高峰,但還是呼籲民眾勤洗手、戴口罩,降低感染風險。感染症學會流感委員會委員長石田直則提醒「患者人數雖然已經從歷史最高水準急速下降,但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可能會被B型流感取代,未來B型流感病例數可能會增加。此外,還需要警惕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等其他傳染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93894/sm-0311e305488ad4a5f2af12f9f7361576.jpg)
大S猝逝/大S驟逝衝微博熱搜!「日本流感」成熱門關鍵字 陸網全驚呆
女星大S(徐熙媛)春節期間前往日本旅遊,不料竟感染流感病毒,併發肺炎猝逝,享年48歲。噩耗曝光後,大陸網友相當錯愕,相關訊息立即衝上微博熱搜,而「日本流感」、「日本流感到底多嚴重」等也成為熱門關鍵字。不少人驚呼「日本流感真的這麼嚴重嗎?」、「春節去日本旅遊的,謹防流感交叉感染啊」。小S今天(3日)透過經紀人證實大S死訊,稱「謝謝大家的關心!新年期間,我們全家來日本旅遊,我最親愛善良的姊姊熙媛,因得了流感併發肺炎,不幸地離開了我們。感恩這輩子能成為她的姊妹,彼此照顧、相伴,我會永遠感激她、懷念她!珊~一路好走!永遠愛你 together remember forever。」大S驟逝的消息不僅震驚國內,相關訊息也迅速衝上微博熱搜,而「日本流感」、「日本流感到底多嚴重」、「流感為何會致命」等也成為熱門關鍵字。不少大陸網友表示「流感併發肺炎的致命風險要警惕,尤其是特殊人群」、「最近還是不要去日本了」、「日本流感真的這麼嚴重嗎?」也有人提醒,「春節去日本旅遊的,謹防流感交叉感染啊」。針對日本流感疫情,日本旅遊達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日前表示,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資料發現,1月20日至26日一週間,全日本約5000間醫療機構通報的流感患者,平均每間是11.06人,已較最高峰時的64.39人明顯下降。從此推估,全日本當週新增約38萬6千人因流感就醫,相較於最高峰一週為258萬人,可以說是明顯下降。林氏璧指出,目前日本有47個都道府縣的流感感染數,相比於前週是減少的,稱是「很廣泛性的下降」。不過,他也提醒,雖然日本的流感疫情已在降溫,不過許多春節到日本旅遊的國人,仍須注意返台有4天潛伏期,才知道自己有沒有在日本感染流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93848/sm-f851534760b5f62e037f9349fd746053.jpg)
大S猝逝/大S赴日染流感引肺炎猝逝 林氏璧籲潛伏期「4天內仍需警覺」
藝人大S過年期間到日本旅遊感染流感引發肺炎,最終不敵病魔離世。NOWnews今日新聞的《NOW生活攻略》主持人也是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自己本身也是日本旅遊達人,林氏璧表示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資料顯示日本流感高峰已過,但過年期間有去日本旅遊的人還是要注意,林氏璧說:「從日本回來後4天內都是流感的潛伏期,要超過4天才能確認在日本沒有得到流感。」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呼籲打疫苗。(圖/《NOW生活攻略》提供)林氏璧建議流行性感冒病毒絕對不能視為小感冒而輕忽!流感的傳染力高而且會連帶引起併發症,普通的感冒病毒是幾乎不會有併發症產生。林氏璧也訪問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兩人都建議,流感疫苗應該每年都要打,因為它的抗體只存在幾個月,而且不分年齡段,最好每個人都要打。林璧氏說: 「流感疫苗有群體免疫的問題,青壯年人也建議要打是因為,我們可能會帶病毒回家,需要保護家中老小。」林氏璧表示,總體來說,流感的致死率約是千分之一,主要的重症風險因子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以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等)者,「大S 48歲實在太年輕,不是很確定有無其他慢性病的風險因子」。此外,出外旅遊最怕遇到需要緊急醫療的狀況,因此林氏璧建議大家還是要把旅平險保好保滿,以備不時之需。身為日本旅遊達人他分享台灣保險公司大部分把法定傳染病的醫療保險給付排除,但國人最愛的日本其實可以在當地保險,林氏璧說: 「在日本觀光廳的網頁中有一頁中文網頁提供外國人在落地31天內都可以投保醫療保險給付,當中包含就醫、住院甚至醫療專機都在內,最高可以給付到一千萬日幣(約兩百萬台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93522/sm-f410307ccfb69a1f9dc7ac6c6b98615b.jpg)
日本流感高峰已過!林氏璧提醒返台注意「潛伏期」 預告春節後恐有流感高峰
日本旅遊達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在臉書粉專表示,此前日本在流感最高峰時,一週曾有258萬人因感染流感就醫,如今一週新增約38.6萬人次流感就醫患者,可以判斷「日本流感高峰已過」。不過林氏璧仍然呼籲春節期間從日本旅遊回台的國人們,返台「4天內」仍為流感的潛伏期,務必留心。另外他也提醒,台灣的流感疫情可能在春節後達到最高峰,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民眾,建議盡快施打。林氏璧在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發文表示,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資料發現,1月20日至26日一週間,全日本約5000間醫療機構通報的流感患者,平均每間是11.06人,已較最高峰時的64.39人明顯下降。從此推估,全日本當週新增約38萬6千人因流感就醫,相較於最高峰一週為258萬人,可以說是明顯下降。此外林氏璧也提到,2024年9月2日統計至今,估計有952.3萬人在這次流感季中因流感就醫。林氏璧指出,目前日本有47個都道府縣的流感感染數,相比於前週是減少的,稱是「很廣泛性的下降」。約500間醫療機構通報的流感住院人數,本週是1308人,比最高峰的5304人大幅下降,並以60歲以上佔最大宗,總計909人,占比約7成。接著他表示,在近5週(2024年第52週至2025年第4週)A型流感H1N1占了93%大宗、H3亞型佔了6%、B型佔了2%,「有日本專家根據往年經驗示警,B型流感可能將再流行一波。」林氏璧還提醒,雖然日本的流感疫情已在降溫,不過許多春節到日本旅遊的國人,仍須注意返台有4天潛伏期,才知道自己有沒有在日本感染流感。林氏璧還提醒,台灣的流感疫情可能在春節歷經人來人往後才要到最高峰,因此不可掉以輕心。他還引述疾管署21日數據,表示1月第3週(1月12日至18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4.1萬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近期疫情呈上升趨勢。本流感季自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2025年1月20日止,共累計525例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病例累計107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91157/sm-cb60a8dddeb3745b8478b364338b1ecd.jpg)
日本流感疫情維持高點! 看病31年沒得過流感…醫曝秘訣
日本近期流感大流行,台大前醫師林氏璧今(20日)引述數據列出目前日本疫情最嚴重的縣市前3名,包括徳島県(57.38人)、宮崎県(57.24人)、高知県(56.36人)等,東京降到21.93人,大阪則是24.93人。他提到,日本流感疫情維持在高點。林氏璧表示,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資料,1月6日至12日這一周全日本約5000間醫療機構通報的流感患者,平均每間是35.02人,前兩周是64.39人和33.82人,如同和大家提到的,前一周日本許多醫療機關休診,數字可能較不準,因此本周的數字又稍稍回升一些。他以此推估,全日本這四周各自新增約167萬,258萬,110萬,145.1萬人因流感就醫;2024年9月2日到現在,這個流感季在日本估計因流感累計就醫數已經達到849.2萬人。林氏璧指出,前一周超過「警報」等級(每院30人)的有30個地方,本周回升到40處,有些比較早開始流行的區域可能真的高峰已過,但以日本整體來說,還是維持在高點,有31個地方相比於前周是增加的;至於疫情最嚴重的縣市前3名,包括徳島県(57.38人)、宮崎県(57.24人)、高知県(56.36人)等,東京降到21.93人,大阪則是24.93人,而最近5周間(2024年第50周~2025年第2周)流感分型,A型流感H1N1占了95%大宗。日本媒體採訪民眾,如何預防流感。有民眾回應,床很重要,認為寢具與健康有直接關係,如果睡眠不好,肯定無法保持健康,「我每天都會搭乘中央線,如果旁邊的人咳嗽,我就會站起來逃跑。」伊藤博道醫師則分享,從學生時代到現在即使都在看流感病人,但在31年間都沒有得過流感,自己的秘訣是,徹底洗手,用綠茶漱口(因含有兒茶素),下班後洗澡,同時也吃橘子攝取維生素C。最後林氏璧透露,「離我從機場回來已經超過4天,安全度過了流感的潛伏期,確認本次到北海道沒有得到流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90210/sm-b81205bd6b396517a8d6032b84d9ccf0.jpg)
饗饗案驗出仙人掌桿菌!醫曝「炒飯症候群」3中毒症狀:食物不會有腐敗味道
饗賓餐飲集團旗下知名Buffet餐廳「饗饗」爆出集體食物中毒案,共累計59例中毒通報案例,台北市衛生局昨(15日)公布環境及人員採樣檢體結果,其中一名員工的手部檢體,被驗出含「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對此,ICU醫師陳志金表示,仙人掌桿菌有極高的耐熱特性,且遭污染的食物不會出現變質的跡象,民眾很容易沒有警覺繼續食用。醫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指仙人掌桿菌常見於食物中毒,尤其多半發生在炒飯類食物上,因此又被稱為「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感染症狀包括腹痛、嘔吐或腹瀉。陳志金指出,不少民眾喜歡用隔夜的冷飯來炒飯,這樣才會炒出粒粒分明的口感,不過在室溫下放涼的米飯,卻容易因此大量繁殖細菌,若烹煮時未充分加熱,就會造成食物中毒。陳志金示警,由於仙人掌桿菌有極高的耐熱特性,經常透過空氣散播並沾染在食物上,且遭污染的食物不會出現腐敗的味道,在難以察覺的情況下,相當容易被吃下肚,呼籲民眾別讓米飯長時間處在10至50°C的環境中,因為這是最適合細菌生長的溫度,應將米飯冷藏在4°C以下,或保溫在65°C以上,才能有效抑制細菌滋生。至於要如何預防食物遭到汙染呢?台大農化系教授顏瑞泓曾建議,除了食物應加蓋封存外,煮熟的料理最好在短時間內食用完畢、不要久放,如果吃不完應盡速放置冰箱冷藏,超過2天沒吃最好放進冷凍庫保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90125/sm-1150ddf490ce1a664d52c85e8083b1b9.jpg)
未更新疫苗!8歲女童罹MIS-C併發症 醫示警春節需防群聚感染
一位8歲女童因發燒合併視力模糊就診,經與家屬了解病史與疫苗接種史,得知該女童曾確診新冠,前兩日有出現劇烈嘔吐現象,過去雖然有接種疫苗,不過尚未更新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初步診斷是MIS-C症狀,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約一週才得以康復出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蔡明翰醫師表示,孩童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均可能引發肺炎等重症併發症,不過新冠病毒的影響更為嚴重。他強調,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現MIS-C嚴重併發症,至少影響兩種器官,且根據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流感與新冠病毒正在共同流行中,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比流感更加危險致命,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確診死亡個案中有98.3%未接種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不僅損害肺部,還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可能對人體造成長久傷害。研究指出,每4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情緒波動、倦怠感和睡眠障礙,這些問題對孩童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可能產生長期且深遠的影響。此外,大多數家庭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有70%是由孩童傳播給家人,因其在校園群聚頻繁易互相傳染,且新冠病毒在孩童身上停留時間長,往往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進而間接傳播給家中的長輩、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危險族群。蔡明翰建議「群聚預防四撇步」,第一,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能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第二,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或紙巾遮掩口鼻。第三,手部衛生清潔: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特別是在進食前、上廁所後、接觸公共設施或打噴嚏後,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第四,疾病監測:保持警覺並密切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遵循醫療建議。為提升家長及孩童對防疫的關注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巡迴畫展首站。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提醒,春節群聚頻繁,請家長儘快帶孩童及家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童心防疫」平安健康迎新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1/390071/sm-76a0370ee094b9973bade68fe9d854db.jpg)
年輕族群染梅毒病例變多 女性10年暴增53倍…疾管署揭開3主因
國內梅毒、淋病確診通報病例數增加,而且青少女感染梅毒在10年內暴增53倍。對此,疾管署分析可能的3大原因,並與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針對年輕族群積極衛教宣導。疾病管制署統計,梅毒確診個案過去10年來,每年從7000多人增長到逼近萬人,期間僅2020年因新冠疫情爆發有明顯下降,但從2021年開始又恢復到年增逾9000例個案,到了2023年新增9941例創下新高,去年新增9741例子略有下降,但年輕族群15~24歲通報個案仍然上升。另外,根據疾管署過去資料,女性感染人數雖然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以2023年為例,女性梅毒新增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梅毒確診通報病例數增加,可能有3大原因:1.年輕族群性觀念較以往開放,性行為年齡層下降,且交友軟體或網路可以快速地連繫彼此。2.醫療院所陸續加入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 )計畫,醫療院所於風險族群加入PrEP計畫前,會進行增加風險族群性傳染病(含梅毒、淋病)篩檢,進而增加風險族群性傳染病通報量。3.COVID-19疫情趨緩,民眾性活動及就醫行為增加,醫療門診恢復常態,故篩檢及通報量皆增加。為了落實國內梅毒及淋病防治,疾管署除持續嚴密進行梅毒及淋病疫情監測,也積極推動與執行性健康友善門診醫療品質提升計畫,與家庭醫學醫學會、泌尿科醫學會、婦產科醫學會及感染症醫學會等專業醫學會合作,編訂淋病等性傳染病防治及臨床診治指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89270/sm-7f10fbe4b3004db48c762d0eb4c919de.jpg)
春節將近呼吸道疫情升溫 醫籲施打疫苗做好防疫以防重症
進入冬季後,流行性感冒、COVID-19以及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威脅升高,其中,具有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更被世界衛生組織重視,若不幸感染恐引發重症之外,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會下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王復德醫師表示,春節將至,民眾應確實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並主動接種疫苗,以免春節團圓引發群聚傳染。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 高風險族群易引發重症65歲以上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等免疫力較差的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COVID-19、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引發重症,而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疫苗,若出現疑似感染症狀,應盡快接受快篩,經檢驗確診後,要在五天內接受抗新冠病毒或是流感藥物。王復德醫師表示,民眾應每年接種疫苗,能有效避免感染和重症的發生,此外,施打肺炎鏈球菌的疫苗也能對預防肺炎產生一定的效果。而在個人防疫上,除了勤洗手及酒精消毒外,雖然目前不強制戴口罩,但到公共場所或室內環境時,仍建議佩戴口罩以免感染。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 「抗藥性細菌」所謂的「抗藥性細菌」是指細菌本身具有多重抗生素的抗藥性,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已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疾管署更在去年開始呼籲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機構及社會大眾,共同合作預防抗生素抗藥性,並從教育、行為改變等層面來共同達成目標,由此可見抗藥性細菌的情況相當嚴峻。而台灣目前正面臨抗藥性高達七、八成的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以及抗碳青黴烯類克雷白氏肺炎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的威脅,而且沒有一個很有效又安全的藥物能夠治療,情況相當嚴重。「四不一要」 減少抗藥性產生世界癌症聯盟曾提出,每五位癌症患者就有一位會因感染而住院,導致過去所做的人力、財力、物力全都付之一炬,影響到後續的治療。而抗藥性細菌的產生,一部分原因在於全球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獲得產生抗藥性的機會。民眾可透過「四不一要」減少抗藥性的產生,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王復德醫師說明,民眾在接受診所醫師診斷開藥以後,無法得知藥包內是否含有抗生素,因此「診間三問」相當重要,民眾可主動提出「是否有開立抗生素、抗生素要吃多久、有沒有副作用」等三項問題,不但能對抗生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能有效減少抗藥性細菌的產生。抗生素不易引進、給付慢 感染恐無藥可醫目前針對抗藥性細菌的治療藥物非常少,且大多屬於複合而非新機轉藥物,使用後很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另外,許多國際藥廠欲引進台灣時,需要經過藥證申請、健保藥價等耗時較長的程序,導致許多患者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王復德醫師表示,目前在臨床治療上,若能對於國際藥廠優先審查跟快速審查,能讓患者及早獲得藥物治療,降低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另外,政府希望能在五年後降低5%抗生素的使用量、抗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的抗藥性能降低10%,並從2025年起,將會從國中階段推廣相關知識,以提高國人對於抗藥性細菌的認知。防疫重點報你知 打造全民健康防護網疫情解封後放寬口罩規範、拉近社交距離,使得過去常見病毒開始反撲,造成所謂的「免疫負債」現象。流感的好發期大多落在秋冬,但由於免疫負債造成流感全年化,因此罹患人數超過COVID-19。王復德醫師呼籲,春節將至,是家族團聚、出遊的好時機,若出現感冒症狀,民眾應自行快篩,如果出現陽性反應請盡早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大多數因感染流感引發重症的患者並未接種疫苗,民眾應主動接種,並且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免造成群聚感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88410/sm-62f62cff572d07f1e4246122597ab1d6.jpg)
麻疹足跡「搭過北捷」釀恐慌? 診所:疫苗搶打潮來了!
傳染力極高的麻疹疫情創下5年新高,中部醫院發生麻疹群聚事件,目前已經累計16例感染,被匡列的接觸者高達3000人,可傳染期間的足跡更遍及北、中、南,其中有確診者搭過台北捷運,更令大眾恐慌,有診所透露許多民眾紛紛來詢問麻疹疫疫苗,搶打潮似乎湧現。去年12月10日一名越南探親的境外移入個案,為此波群聚的指標個案,該個案同班機旅客也感染麻疹屬於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因就醫造成醫院群聚,從去年迄今累積21例本土麻疹病例,以及12例境外移入。相關接觸者將監測到1月23日。麻疹的高傳染力可1人傳20人,因此引起不少民眾恐慌,部分診所紛紛公告「麻疹疫苗已缺貨」,更表示叫貨也得等到2月底。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屬混合疫苗,如本身自己曾經有打過兩次麻疹疫苗,就不用太擔心,不用跟風去打,但如沒接種過2次疫苗者,確實要去補打。但黃立民認為,這一波疫情看來都是發散的,代表民眾有抗體比例應該很高,這一波疫情應該不會這麼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目前台灣麻疹疫苗接種率達9成以上,面對這一波疫情,不用過度擔心。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麻疹疫苗注射有分常規的嬰幼兒公費接種,成年人如沒完成接種、沒有抗體的才要接種,第二種則是特定高風險族群,包含有可能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到麻疹流行區國家且沒接種過者等,把疫苗讓給真正需要的人。台大感染症專家、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麻疹雖然傳播力高,但透過空氣傳播的機率較低,多數還是透過接觸跟飛沫傳染,應該避免去人多擁擠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87101/sm-4463667541d656db81ae8f2da9fb7ff8.jpg)
他約砲半年後性病才發作!妻泌尿道症狀糾纏10年 意外揭尪偷吃「染披衣菌」
年底假期氛圍濃厚,也增加兩性親密關係,近來門診發現,性病患者求診有增多趨勢,台中榮總感染科醫師黃薇諼就表示,近日收治一對情侶,兩人在未採取保護措施情況下有親密行為,男方事後發現小便有灼熱感,女方發現生殖器有異味和分泌物增多,男方坦承,半年前曾與陌生網友約砲,也未做安全性行措施,感染性病又傳染給女友,醫師提醒,披衣菌感染不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能力。黃薇諼表示,男方在發生危險性行為後長達半年才有症狀,而女方也是因男方的異常情況才注意到自己的感染狀況。據了解,披衣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常見症狀包括生殖器分泌物增多、有異味,小便灼熱,下腹疼痛,頻尿以及性交疼痛等,有超過50%的患者,在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導致感染難以及時察覺。黃薇諼指出,無症狀的披衣菌感染,大多因為性伴侶出現症狀或曾有不安全性行為後擔心罹病,主動就醫檢測才發現。還有一些患者則是反覆出現類似尿道感染症狀,初期服用抗生素後有所改善,但症狀持續復發,最終前往大型醫院檢查才確診。她指出,未能及時發現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成為無症狀帶原者,透過性行為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黃薇諼提醒,有發生危險性行為除了可能感染披衣菌,也有可能感染其他性病,建議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並有多重性伴侶者,應前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另據丹麥一份涵蓋50萬名女性研究發現,曾感染披衣菌的女性,相較於從未感染者,罹患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及輸卵管不孕的風險增加30%,另據2023年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不孕男性的精子和精液樣本中,披衣菌感染率較高,且感染披衣菌的男性發生不孕的可能性是非感染者的2.28倍。另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15到49歲成年人中,性傳染病病例達3.74億例,其中披衣菌感染佔1.28億例,淋病感染佔8200萬例。疾病管制署也呼籲民眾,要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包括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85629/sm-0d8585196bffd661dbb8cd47c77d3355.jpg)
20歲女赴非確診瘧疾重症「返國再發」 疾管署籲:前往流行地區前1個月先至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她於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到了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對此,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至2023年)同期2至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