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
」 腸病毒 新冠 疫情 疫苗 流感愛滋10年生活品質調查公布 擔心活不好!98%陷憂鬱情緒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於今(20)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指出感染者隨著治療進步,三合一單錠藥、長效針劑等有效治療,及U=U新觀念(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使其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壽命延長與一般人無異。然而,報告也指出,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品質與社會關係品質依舊很差,不僅憂鬱、失眠比例偏高,擔憂疾病汙名造成不友善對待,更形成社交孤立與退縮,使感染者面臨成為孤老一族與長照孤兒。調查結果顯示,10年來感染者「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其中因治療副作用造成生活困擾的情形,比例降低超過10%;因身體狀況不佳的比例也降低逾15%。但於此同時,感染者「心理健康品質」陷入多年困境卻毫無改善,甚至持續惡化,他們在工作、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上的困擾,10年來持續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感染者感受到憂鬱情緒的比例,從2013年的79%驟升至2023年的98%,顯示大多數感染者都曾被憂鬱所擾,揭示醫療進步和社會接納間的落差與矛盾。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邱飄逸理事長表示:「光是醫療技術的進步,還不足以讓感染者的照護品質真正提升,我們需要更友善的醫療環境,並持續推動去汙名化工作。因此,我建議院方加強醫護人員的友善教育訓練,建立完善的友善醫療網絡,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感染者過上更好的生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顧文瑋主治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愛滋醫療環境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整體醫療體系對感染者的歧視與偏見,二是醫病的有效溝通仍不容易。在2023年調查指出,仍有三成感染者曾遭遇就醫歧視;此外,約三成八的感染者不知如何與醫療人員討論藥物副作用問題,此舉反映目前醫療體系中,相關人員不僅對愛滋認知不足,醫病權力落差也引發溝通不良等問題。在記者會上,資深感染者光哥分享了他自2001年感染愛滋至今23年的親身經歷。他談到愛滋抗病毒藥物的顯著進步,讓感染者得以維持健康,但也面臨高齡化的挑戰。他提到:「10年前擔心活不了,現在擔心活不好。」光哥以身邊友人經歷說明了老年感染者的困境,例如因愛滋身分遭拒進行骨質疏鬆關節置換手術,或在癌症手術期間無法找到友善的看護服務。他呼籲社會應從法規與教育著手,消除對愛滋的汙名,確保感染者在長期照護上的基本權益。
中國名醫被AI換臉合成影片賣貨 詐騙帳號檢舉不完他崩潰「像蝗災」
中國名醫張文宏遭不肖廠商使用AI換臉技術合成影片,在網路上直播販售蛋白棒,許多民眾因此上當。目前發佈換臉影片的帳號已搜尋不到,而當地媒體訪問張文宏醫生時,他表示這樣賣貨的帳號不只1個,且帳號一直在換,他多次向平台投訴,依然無法杜絕換臉詐騙。近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遭到有心人士使用AI換臉技術,合成張文宏的臉及聲音,在網路上直播販售蛋白棒。有民眾控訴家中老人信以為真,不僅下單購買,還轉發到其他群組。張文宏對此表示,他已向平台投訴過,希望網路平台和相關部門可以加強監管。據悉發佈換臉影片的帳號名為「般畫234」,中國當地媒體11日,在微信影片平台搜尋該帳號,發現關於張文宏的影片已被刪除,而該帳號假借張文宏之名販售出的蛋白棒已有1200多份。12日當地媒體再度搜尋時,該帳號已搜尋不到了。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俞凱指出,目前使用語音合成技術來模仿他人聲音,並且對上口型生成影片的技術已非常成熟,甚至用1張照片就能生成此類影片。俞凱透露,雖然一般用照片生成的影片很容易辨識,但如果被製作成影片的對象有大量公開資料的話,生成的影片即使無法與觀眾即時互動,但單向播放已足使民眾信以為真。張文宏醫生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表示,這種賣貨帳號不只1個,而且一直換帳號,他多次向平台檢舉,但仍檢舉不完。事情發生至今過了幾星期,有很多長輩或是對AI不熟悉的民眾因此受騙上當,在許多地方都出現假張文宏醫生賣蛋白棒的影片,最多一次賣出上千份。張文宏醫生也說自己在發現被冒用身分後,立即檢舉AI合成的影片,但是發佈影片的帳號一直在變,最後張文宏已無力再管。張文宏形容這些假的AI合成訊息「就像蝗災」,一次又一次的發生,根本杜絕不了。張文宏也表示,從平台檢舉結果來看,問題最終仍難以解決。張文宏也曾想報警,不過他指出「報警總要有個對象吧,他一天換1個帳號,而且全是虛擬的,我向誰報警?所以我認為他侵犯的是消費者的利益,我覺得相關部門應該進行處理。」上海市消保委12日對此事嚴厲發聲,表示未經當事人授權的AI合成帶貨行為,已經構成對消費者的詐欺,並呼籲監管部門嚴厲處罰。
恐併發肺炎、敗血症!肺鏈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長者速打「疫苗1+1」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更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感染肺鏈個案更創5年新高,而疾管署去年10月起也擴大提供長者公費「肺鏈疫苗1+1」,完成13價疫苗者已間隔滿1年,提醒民眾可接著接種23價疫苗。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提醒,「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已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疾管署指出,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疾管署說,針對從未接種過13價疫苗和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對此,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是所有細菌病原體裡面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血清型多達90幾種,無論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影響,平常雖可和平共存,但當秋冬流感等較嚴重的病毒感染出現,肺鏈就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李秉穎接著提到,雖然肺鏈有抗生素可以治療,但如果肺鏈變成敗血症,嚴重感染,有時根本來不及使用,也因此即便在醫療發達、抗生素使用高比例國家,肺鏈死亡率仍無法下降。不過,李秉穎說明,13價疫苗為結合型疫苗,涵蓋血清型較少,但在接種後可刺激體內T細胞反應建立免疫記憶;至於23價疫苗是多醣類疫苗,雖然無法刺激免疫記憶,但是可以擴大保護面。據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疾管署也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或是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才能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疾病威脅」。
勤洗手有效對付腸病毒感染! 醫曝正確洗手方式
過去腸病毒疫情主要流行期都是在夏季,但是今(2024)年到了冬季,腸病毒仍持續在社區中活躍。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秋冬腸病毒疫情高峰已經超越夏季,而且目前腸病毒個案數已是過去十年來最高的一年。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減少個案持續增加將是這波腸病毒疫情防治的重點之一。在預防的部分,洗手注意手部衛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怎麼洗手才正確呢?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明正確的洗手方式,並針對腸病毒預防上民眾常見的錯誤迷思進行解答。為什麼洗手很重要? 從傳播途徑、今年疫情特點了解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感染,因此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可以進而減少病毒傳染,而且透過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呂俊毅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感染族群雖然是以小小孩為主,不過在這波腸病毒疫情中可以發現,受到免疫負債影響,今年年紀大一點的大小孩們腸病毒感染個案比例特別多,如果是在過去都只有小小孩感染的情況下,其實洗手的效益並不大,因為孩子很小還不太懂,但是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預防腸病毒酒精乾洗手有用嗎? 如何正確洗手?不過怎麼洗手才正確呢?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酒精乾洗手,這樣可以殺死腸病毒達到預防的效果嗎?呂俊毅醫師指出,酒精乾洗手不能夠完全消滅病毒,但它還是可以減少病毒量,不過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勉強方法,所以還是提倡正確洗手方法,減少腸病毒散播的速度或範圍,幫助預防腸病毒。而正確的洗手方式就是遵守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力完/腕」使用肥皂濕洗手仔細搓揉雙手各個位置,呂俊毅醫師建議,如果有適當的設備,民眾應用肥皂仔細搓揉20秒以上,之後再用大量的清水沖洗。打腸病毒疫苗就能預防? 錯!仍有可能染其他型別除了洗手之外,現在很多家長也會帶家中孩子去接種腸病毒疫苗,希望能增強保護力、預防腸病毒感染。不過,所謂的腸病毒疫苗其實指的是「腸病毒71型疫苗」。呂俊毅醫師提醒,腸病毒有很多不同的型別,像今年就有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等腸病毒感染,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用此疫苗來預防,即使打過腸病毒71型疫苗,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民眾仍要提高警覺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國小三年級數學題目!一票大人都不會 醫苦笑:女兒無法體會樂趣
現在的小學數學,並不像以前只要會計算就好,還得考驗邏輯。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分享,就讀國小三年級上學期女兒的數學題很有趣,跟員工分享提到,大家都驚呼好難不會。顏俊宇昨(10日)在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臉書發文,「小三上學期的數學題你會嗎?依照數的規律,填入適當的數。」(1) 5、51、551、口、口、555111(2)1、2、3、5、口、口(3)0、10、102、3102、口、531024顏俊宇表示,幫女兒複習數學,這3題女兒都不會,花了一點時間跟她解釋後終於理解,但默默覺得題目很有趣,所以今天和員工分享提到,大家都驚呼好難不會,想說分享給大家試試看。顏俊宇說,「話說我很欣喜的題目邏輯給女兒聽,但她整個無法體會數學的樂趣,哭哭,果然每個人都不一樣。」至於答案為,5511、55511,8、13,31024。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這哪是數學?根本邏輯問題啊!小三欸!真的有點高階」、「我女兒前幾天才寫到,還好她會,不然真的會教到心累」、「剛好現在安親班小孩也都學到這個單元,覺得滿有趣的」、「有的大公司面試會考這類的邏輯題,之前有考過一模一樣的」。
女診所電波拉皮喪命 醫驚曝:國家認可專科分類看不到「醫美科」
桃園一名女子7日去北市中山區某醫美診所電波拉皮,麻醉後血氧濃度不穩,送醫後宣告不治。網紅醫師蒼藍鴿說,麻醉前要確認有「麻醉科醫師」在場。腎臟科醫師王介立也指出,「在國家認可的專科醫師分類(部定專科)中,目前並無醫美科或減重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主刀的吳姓女醫師曾在長庚、萬芳等皮膚科與醫美的 主治醫師,也曾到日本進修,是台灣、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會員,擁有多項手術認證,專精電波音波拉皮、肉毒桿菌等。王介立6日在臉書發文,「以我為例,身為腎臟科醫師,代表我的一轉為內科,二轉則為腎臟科。以小兒腎臟科醫師為例,他們的一轉是小兒科,二轉才是小兒腎臟科。」王介立表示,「一轉的專科是否一定會寫在前面呢?其實也未必。例如小兒外科醫師,他們的一轉是外科,而二轉才是小兒外科。基本的運作邏輯是:必須先成為外科醫師,才能進一步成為小兒外科醫師。而若是先成為小兒科醫師,之後想轉成小兒外科醫師,則需先重新一轉至外科,再二轉至小兒外科。至於小兒感染科醫師,則是先完成小兒科的訓練(一轉),再研修成為小兒感染科醫師(二轉)。」王介立指出,「那醫美科或減重科呢?在國家正式的轉職系統中,並沒有這些科目。換句話說,任何專科的醫師都可以選擇加入這些領域,這較像是一種工會或產業組織的概念。工會系統與專科轉職系統是並行運作的兩套系統。在國家認可的專科醫師分類(部定專科)中,目前是看不到醫美科或減重科的。」
腸病毒反常冬季流行!上週急診達2.6萬人次 台大醫曝原因:免疫負債
雖然時序已經入冬,腸病毒疫情卻仍在流行期,疾病管制署昨(3)日表示,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近10年同期高點。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今(2024)年感染腸病毒的國中小學生較往年多,情況特殊,可能是因2020年到2022年間新冠疫情影響,當時幾乎沒有腸病毒侵害,許多孩子小時候沒得過,長大後也無免疫力,才出現「免疫負債」的狀況。疾管署3日公布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24日至3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約2.6萬人次,和前一週持平,疫情處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4歲幼兒為主(45.8%)但惟5~9歲(37.3%)及10~14歲(10.4%)占比近期呈增加趨勢。疾管署也說,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而今年已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上週全台停班課數有420班,分別為國小32班、幼兒園307班、其他81班,再創5年最高;目前預估腸病毒疫情會在12月中旬達到高峰,單週就診可能上看3萬人次,直到明年1月中下旬才有機會脫離流行期。呂俊毅則說明,以往腸病毒多是夏季到初秋流行,因此常有「夏季才會流行」的迷思,實際上腸病毒全年都可能感染,但今年較特殊,冬季疫情高峰比起夏天時的高峰還高,且個案數更是10年來最高。呂俊毅解釋,腸病毒並非腸胃炎病毒,該名稱主要是因為它是於腸道複製的病毒,但通常腸道症狀不明顯,切勿以為沒有腸道症狀就不是腸病毒。他說,今年腸病毒的重症個案數偏少,大小孩感染在過去經驗也比較不會引發重症,但當個案數增加時,重症仍有可能增加。對此,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爆評委霸凌長照機構 台中市衛生局:不服查核結果可申復
台中市衛生局也傳霸凌?感染科權威、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具名檢舉衛生局縱容評委霸凌長照機構,某精神護理之家因申請「衛福部住宿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11月初接受衛生局演練評核,唯當日評委用錯指引,堅持自己沒有錯,態度惡劣,同行衛生局督導也亳無作為;衛生局表示,全依法辦理,不服查核結果可提出申復。為鼓勵長照機構能提高傳染病患轉送質量,衛福部訂定「住宿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是首度以補助方式輔導長照機構防疫演練,給予參與的機構連續4年、每年15萬元補助。王任賢指出,11月初某精神護理之家進行第4年「感控獎勵計畫查核及演練補助款驗收演練」,由衛生局督導會同1名評委現場考核,當日考核重點在於機構爆發群聚要將病患轉送醫療機構治療。該機構反映,該名評委誤將CDC(疾管署)醫療機構防疫指引硬套用在長照機構防疫指引上,造成該長照單位依往年(前3年)的方式進行演練都遭該委員打槍,且該評委遇到該機構負責人反問該怎麼做時都直接回覆「那是機構的問題,我只負責查核」。王任賢解釋,長照機構和醫療機構爆發法定傳染病群聚時處置是有不同位階的,醫院可有醫療行為的篩檢、給藥治療,但長照機構只要出現疑似症狀就要送醫;當日理應由衛生局主導,評委只是給輔導意見,但同行的衛生局人員面對機構無所適從,評委一直用錯誤指引糾正,毫無作為,最終還依評委在意見書勾選「不符合」否定機構辛苦的演練。他具名投書市長信箱,請求重新更正評議結果,並痛批衛生局縱容評委霸凌被評鑑機構,最後還依評委意見論斷,是集體瀆職。衛生局表示,尊重委員專業指導。如不服查核結果,可於書面通知送達次日起30日內敘明理由及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市府衛生局提出申復。
69歲婦高燒不斷、沒食慾 就醫檢查竟是肝膿瘍!還發現早期大腸癌病兆
69歲女士,因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出肝膿瘍,細菌培養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控制後,進行大腸鏡的檢查,發現早期的大腸癌,轉介至大腸外科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健康狀況良好。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 易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很高比例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過去13年共有112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其中有45位(40.2%)病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12位(10.7%)病人發現有大腸癌,大腸病變的比例相當高。此研究成果已於113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區性疾病,發生機轉目前認為是在腸道移生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使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至於和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有高度關聯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肝膿瘍的病人腸道中潛在有異常,故在感染急性期治療病況穩定後,會將每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轉診給腸胃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看是否有大腸黏膜的病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50歲以上務必檢查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果未及時切除,有可能轉化為大腸癌。其中年紀超過50歲以上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的唯一獨立危險因子。而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燒錢徒勞2/管控超級細菌事倍功半 政府橫向整合應提升指揮位階
號稱是國家級的抗生素抗藥性管理5年計畫明年即將上路,但除立委葉元之踢爆衛福部未強制要求醫療機構通報院內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統計結果恐嚴重失真外,專家也提醒國內感染科人力不足、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等棘手難題,必須由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通力合作才能控制,建議該國家計畫的主管層級應提高到政院,各部會齊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感染科醫師主責病患生死的緊急狀況,例如高燒不退、術後感染陷入昏迷,不像慢性病可以長期找醫師拿藥看病,在「業績」掛帥在現實環境中,感染科醫師的健保點值難與其他科醫生相提並論,薪資也受到衝擊,感染科醫學生人數少,醫師人力自然吃緊。王任賢表示,台灣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原因複雜,包括病患迷信抗生素效果、醫生怕病患病情惡化超前給藥,以及環境性的抗藥性因素(例如動物飼料摻雜抗生素或醫院含排放抗生素廢水,進入人體食物鏈)等。但對照目前法定傳染病都要通報衛福部,感染超級細菌卻不用,對病患威脅就可能被低估,更可能對醫院制訂政策、分配預算有不利影響,衛福部應要求醫院,將超級細菌視同法定傳染病強制通報,不僅能提醒醫院重視防範控制,亦可提升感染科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必要性。感染科醫生特別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不要自行到藥局買抗生素,以免體內累積過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危害健康。(圖/趙世勳攝)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政太醫師則表示,該學會已向健保署爭取試辦感染科醫師「審核」醫院內部抗生素使用狀況時,也能比照醫師開藥獲得健保點數給付,但更期待未來「試辦」可以長期實施,讓感染科醫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鼓勵更多醫學生投入感染科領域。王政太指出,免疫不全性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因接受治療而免疫不全,及侵入性治療(例如開心手術)術後病患,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可能高風險族群,感染科醫生責任就是全力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高風險(染病)族群除應按醫囑做好健康管理(飲食睡眠等)、接種疫苗強化免疫力,也要避免自己與親人濫用抗生素。至於民眾抱怨親人住院感染後,抗藥性檢驗太慢錯失換後線抗生素時機,王政太也說,最新尖端快速檢驗感染設備(例如使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偵測),就算醫院願意添購採用,檢驗費也不斐,常需患者自費(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即使家屬接受,要全面落實到地方型醫院或診所也仍有困難,現階段降低醫療機構內部感染比例,仍是防治超級細菌的關鍵。「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之前食藥署原本計畫針對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調查菌種抗藥性,也與此有關。」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雖然後來衛福部對該研究態度保留,但其實隨著醫藥、食品科技進步,連胃酸抑制藥都有研究顯示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的風險,優酪乳菌種既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自然也應研究釐清。她表示,要預防抗藥性出現,除了病患要有不直接買藥、或逕行要求醫師開藥的衛教警覺,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累積抗藥性風險外,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紀錄,並未強制登載健保卡的就醫紀錄中,若民眾仍自行買抗生素使用,一旦緊急就醫,醫生未必能精確掌握抗生素使用史,就可能錯失及時投入後線抗生素控制病情,衛福部除應強制要求醫院通報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應要求診所、藥局若開抗生素藥品,應登載在病人健保卡上,才能完整紀錄病患使用抗生素史,作為就醫參考。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向業者在家禽飼料中未依規定添加抗生素,可能導致食用者體內抗生素超高,成為產生抗藥性的高風險群,對健康恐造成危害。圖為業者養殖家禽畫面,非新聞當事人。(圖/黃耀徵攝)「若真要控制抗藥性,應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沈采穎認為,嚴格管制食用家禽濫用抗生素(農業部主管)、嚴格控制醫療機構排放含過量抗生素廢水(環境部主管),都屬於抑制抗藥性工作的一環,若僅由衛福部逕行要求其他部會配合,欠缺橫向合作,將如同植物生病不找出病源,卻只是修剪染病樹葉,最終恐淪於紙上談兵。
搭高鐵屁股一陣痛「竟是被針刺」 男苦主緊急就醫:追蹤得半年
高鐵往返南北快速又方便,沒想到卻傳出意外。有旅客日前搭高鐵時,被一根來路不明的針刺到,嚇得他趕緊就醫檢查,但醫生告知追蹤至少要半年,讓他相當恐慌。對此,台灣高鐵公司也做出回應了。當事人在《Threads》發文,透露30日搭乘高鐵,在第9車廂的座位上,屁股突然感到不適,一看赫然發現是一根針灸用的針,當下立刻向高鐵醫護人員反映,遵照對方指示,去了2間醫院掛急診,但都只能掛染科,追蹤時間最少要半年,才能得知是否有問題,令他無言的是,這幾天還是得搭高鐵,不禁感到擔憂。經歷曝光後,掀起熱烈討論,「太可怕了吧,希望你平安無事」、「現在的大眾運輸工具怎麼可怕成這樣…」、「這種後續的醫療費用,在車票上的保險能處理嗎?感覺好可怕」、「感覺是惡意的太無良了」。針對此事,台灣高鐵公司指出,高鐵左營站30日接到旅客反應在列車上遭針灸用具扎傷,車站護理師第一時間立即協助旅客進行檢傷。高鐵公司表示,雖未發現明顯穿刺傷或針尖劃傷痕跡,惟為確保旅客安全,車站護理師立即為旅客施以大面積消毒,同時建議旅客若感不適,可再行前往醫院抽血檢驗。高鐵公司亦將主動持續致電關懷旅客狀況,目前正針對本案進行調查,進一步釐清原因。
林氏璧首次脫口罩示人 攜手徐敏華主持
自詡有雙重人格的日本旅遊達人林氏璧,另一個身分是前台大感染科孔醫師,如今他將攜手主播徐敏華主持NOWnews節目《NOW生活攻略》,一起探討旅遊、理財、健康等相關議題。最特別的是向來以口罩形象曝光的林氏壁首度脫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林氏璧說: 「以前一直想等到我長得像劉德華的時候再把口罩拿掉,可是我覺得應該是等不到這一天了,所以我想反正人生就這樣,第一次主持節目就也第一次正式以真面目示人。」脫下口罩主持,除了放棄掙扎變成劉德華之外,林氏璧也幽默地透露,真正最大的原因其實是「正常人戴口罩是為了保持神祕,不被人認出,沒想到我戴口罩,反而很容易被認出,脫掉口罩反而沒人認識我。」讓現場所有人聽了哄堂大笑。林氏璧鬆口點頭主持原因。(圖/侯世駿攝)林氏璧也分享會答應節目主持,主要因為他發現每回Podcast找不同來賓對談,當集節目的收聽下載量就會特別高,林氏璧說:「我一個人能力有限,很多東西我也不懂、人脈也有限,若透過《NOW生活攻略》能遇見很多長久以來想訪問的來賓甚至議題,真的很不錯。」因此,未來林氏璧除了分享旅遊與健康之外,更特別的是還會加入「財經話題」。
廚師腹脹燒到38度!送急診竟「快洗腎」 醫示警「這疾病」易被輕忽:今年7例
57歲林姓男子是一名廚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不過從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38.1℃、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除此外並無其他症狀,也沒出去旅遊、或接觸動物、家人同事也沒群聚現象,因症狀愈來愈嚴重,於是前往北市聯醫急診就醫。經檢查,醫師表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林男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5.4℃、脈博9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93/50 mmHg,急診發現其腎功能很嚴重,肌酸酐8.1 mg/dl,已到了要洗腎的程度,同時有泌尿道感染、低血壓、肝功能異常、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因病情病危,於是安排住院至加護病房。經過檢查,林男被診斷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王登鶴說明,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熱帶地區,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王登鶴表示,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污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10%。王登鶴示警,因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容易被醫師輕忽,沒想到這個病而診斷延遲,導致病人死亡,因此提醒大家,在台灣對於發燒、肢體疼痛、或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的病人,鉤端螺旋體感染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病人死亡。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峻 感染科醫師憂「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將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比率,近10年不斷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藥性問題也延燒至門診和兒童病人。感染科醫師憂心,若新藥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的危機。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嚴峻,世衛組織(WHO)稱為「無聲的大流行」,並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抗藥性細菌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上升,如果抗藥性危機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死亡,占台灣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成,財產損失估計3000億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指出,過去10年來,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細菌比率持續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上升231%,腸桿菌上升198%,腸球菌上升了62%。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較常出現在年長者或重症加護病房,其實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和小兒科。莊涵琄說,今年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成人或兒童,抗藥性約有6到7成,須使用到第二線藥物才行;門診也發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一線藥物盤尼西林效果越來越差。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藥性是整個群體的問題,去醫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後,就可能把抗藥性細菌帶回家。林千裕說明,當病人診斷為細菌感染,通常會一次做8、9種藥物敏感性測試,判讀哪種抗生素對病人最有效,但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病人測了全部抗生素,卻找不到哪種可有效對治,等於束手無策,須嘗試是否有第10種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劑量、合併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抗生素研發困難,成本和收穫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眾實踐「四不一要」原則,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國光流感疫苗出包「藥劑變淡黃色」 專家分析:可能有2原因
公費流感疫苗自本月1日起開打,但疾病管制署(12)日晚間宣布,接獲基隆市通知發現1劑國光流感疫苗「外觀變色」,同批號庫存已配送至6縣市,總計10.8萬劑暫停使用,並通報食藥署啟動機制調查釐清。據專家分析,該疫苗藥劑呈現淡黃色應,可能是「氧化」導致,原因可能包含冷鏈溫度不足,或是疫苗密封出現異常,應盡速找出原因,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傍晚發布新聞稿指出,接獲基隆市衛生局通知,七堵區衛生所通報在12日流感疫苗接種前,主動發現1劑目測外觀變色的國光流感疫苗,當即保存該變色疫苗並依程序通報、並未提供接種。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受訪時表示,國光流感疫苗出現外觀變成淡黃色,推測最可能原因是氧化現象,而導致氧化有2種可能,一是溫度保存不足,二是疫苗密封異常。黃高彬表示,國光流感疫苗屬於雞蛋培養疫苗,保存溫度應在攝氏4度以下,原則上,疫苗即便保存在攝氏4到8度之間,1、2小時都不至於讓疫苗變色,可能要超過6小時才會出現異常,可能涉及問題包含運送或者存放。不過冷鏈問題通常僅影響到疫苗效力,至於疫苗容器密封性的問題,就可能要評估成分變質等影響。黃高彬也強調,民眾不用因此感到恐慌,問題疫苗並沒有被使用,其他疫苗沒有變色則不用擔心,但是藥廠還是要盡速釐清,避免問題再次發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七堵區衛生所通報後,清查該衛生所內同批號(FSZA2408)疫苗其他70多劑,並未發現其他疫苗有類似情形。據羅一鈞說明,該批號疫苗共計驗收約18.3萬劑,已配送至6縣市衛生局,包括: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台東縣,估計已經使用7.5萬劑,庫存約10.8萬劑則已緊急通知停止使用。同時衛福部食藥署已要求廠商依藥品不良品通報機制儘速調查釐清,以判斷是單一個案或系統性問題。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會請國光公司就不良品發生原因進行調查,釐清是單一事件或系統性事件,並且提出改善措施,就算只有這一劑,也要釐清為什麼會發生這劑異常。疾管署表示,將依全面清查結果,預定於10月14日下午邀集專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基隆市衛生局及疫苗廠商召開會議,探討疫苗品質及接種安全。
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開學腸病毒群魔亂舞!首周已停課72班 家長小心孩出現「5大症狀」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對此,兒童感染科顏俊宇醫師表示,最近看診觀察到5大類症狀的不同種感染病人,他也列出「5大病毒」,提醒「開學後真的是病毒群魔亂舞,沒有要放過可愛的小孩和爸媽,大家真的辛苦了」。顏俊宇在臉書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發文指出,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盛行,超多患者出現嘔吐症狀,可能是開學沒多久,大家群聚交換病毒,最近看診觀察到超多不同種感染病人:1️ 發燒、吃什麼吐什麼、拉水便診斷病毒性腸胃炎:案例數這2週真的很多,尤其接下來是中秋連假要烤肉,各位爸媽要注意食品清潔衛生,食品要煮熟、手部一定要做好清潔。2️ 手腳關節、屁股紅疹,有些合併喉嚨潰瘍,可能合併發燒1至2日:腸病毒,腸病毒流行真的好久,到現在還是有不少幼稚園因為有1週有2名以上小孩中獎,全班停課1週。3️ 狂咳嗽+痰嚴重、高燒39度的嬰幼兒驗到RSV病毒。4️ 喉嚨痛+肌肉酸痛的驗到新冠。5️ 黃眼屎、扁桃腺化膿、發燒的小孩驗到腺病毒。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日本擬採「出境退稅制」打擊轉賣亂象!林氏璧崩潰:要提早4小時到機場
日幣匯率自去年起不斷創新低,促使不少民眾掀起遊日熱情,不過也因此出現多起「免稅品轉賣」的非法牟利亂象,為了防堵遊客鑽漏洞,日本政府研擬將現行的免稅制度,改為「先付消費稅」再退稅。對此,熱衷日本旅遊的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透露,退稅新制原先只是傳聞,但有越來越多消息證實可能上路,讓他忍不住直呼超麻煩,不解問「為何不能針對高額消費者執行就好?」據日本政府統計調查,2022年間共有372名外籍遊客在日本購買上億日幣的免稅品,總金額竟飆破1700億日幣,換算下來每人平均消費了4.5億日幣(約新台幣9500萬元),由於金額太過龐大,引起政府高度注意,懷疑有觀光客「濫用免稅制度」,經海關與航空公司聯合查緝,發現有56人並未將免稅品帶出境,而是直接在日本當地「轉賣」賺價差。逃漏稅事件層出不窮,日本政府研議修改現行的免稅制度,未來不排除觀光客「無法現場退稅」而是需先繳納10%消費稅,待出境確認商品無誤後再退稅,針對國外旅客採「先課稅、後退稅」的觀光新制,預計將於2025年上路。對此,林氏璧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這項消息已經傳開有一段時間了,原本他以為日本不可能真正執行,不過如今看來很有可能拍板上路,「近來在機場出境就常常會排爆了(特別是關西機場),這是要旅客提早4小時到機場的意思嗎?但從後續新聞看起來,越來越接近現實,只是還不確定實行的細則和時間。」林氏璧直言,他不解為何新制不能僅針對「高額消費者」實施就好,認為日本政府為了打擊這些少數不守法的遊客而更改制度,是在搬石頭砸腳,「一定要因為這些少數人就把制度改成這麼麻煩嗎?」喊話民眾把握時機玩一波,「趁現在日幣還是相對低點退稅又方便,大家多多珍惜呀!」另外,日本觀光廳日前也發布消息,指出正在考慮取消化妝品、酒類、食品和藥品等消耗品的50萬日圓(約新台幣11.1萬元)免稅上限,且若未來「先付稅」新措施上路後,免稅品出境前禁止拆封的規定也有望鬆綁、取消,意味著「免稅品特殊包裝」可能不久將邁入歷史。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