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地震
」台灣也有「慢地震」如鬼魅般存在 氣象署示警:累積能量釋放很大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每年地震頻繁,而地震其實也有快和慢的分別,較有感的等「瞬間板塊錯動」屬於快地震,慢地震則是「板塊緩慢、微弱的錯動」,雖然速度不快,但影響其實很大,不可輕忽。氣象署在臉書專頁透露,地震也有「快慢之分」,慢地震其實是一種隱身在雜訊裡的震動源,相比於一般地震數十秒到數百秒的能量釋放時間(每日錯動可達數十公尺),慢地震的發生可以從數小時到數週不等(每日錯動不超過數公分),極其緩慢而微弱。氣象署解釋,慢地震之所以能如鬼魅般存在,其中一個原因是發生的區域比一般地震更深,一般地震大概在比30公里淺的「脆性」位置,慢地震則是在大約50公里深,介於「脆性」與「塑性」變形區域。無論潛藏的深度,或地震發生的破裂處,就算偷偷來都不容易被察覺。至於台灣的慢地震,主要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下方,地震最高峰則發生在玉山南方,也是世界少數在「非火山區域」造山帶觀測到的慢地震。雖然慢地震聽起來沒什麼威脅性,但累積的能量釋放,也可能出現4~7規模不等的地震。另外,台灣慢地震與鄰近區域的地震,在時空上似乎有某種關聯,2010年甲仙發生規模6.4的地震後,不到1周時間,科學家發現慢地震的活動加速了,而且過去更有研究指出,慢地震可能加速大地震的發生時間。氣象署指出,看似沒什麼殺傷力的慢地震,卻與一般地震存在不可忽略的關係,「別看它平時不怎麼講話,人家在地下社群網路裡可活躍的咧!」
「颱風會引發慢地震」是真的 台科學家10年前就證實
【編輯/陳俐君】今天(8日)清晨5點28分發生大地震,宜蘭、台北、新北、花蓮都感受到明顯震度,由於這兩天台灣正逢強颱利奇馬威脅,早上又碰上大地震,有網友就搜出了一篇10年前被媒體報導過的國內地震研究,發現颱風會引發慢地震,但卻也可能減少地震一次爆發時所帶來的損害。10年前,台灣科學家,同時也是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劉啟清研究團隊,率先在台灣東部監測到慢地震訊息。他們發現,慢地震的發生,常伴隨颱風侵襲而來,這種長期、緩慢的地表震動,有助釋放大地震的能量。所謂慢地震,包括低頻地震、超低頻地震、深部不連續顫動地震、緩移地震及靜默地震等,其最大特色,就是地震持續時間比較長。當時研究提到,颱風造成大氣壓力降低,會減輕斷層上陸地壓力,當斷層的一邊微微升起,就會釋放出斷層內累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