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
」 癌症 中醫 肥胖 疼痛 健康妳常覺得很累睡不飽? 醫警告「慢性疲勞」恐增罹癌風險
你是否常常覺得很累睡不飽,小心這可能是「慢性疲勞」!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中指出,慢性疲勞不僅會讓人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還可能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則提醒,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感染引起,嚴重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盡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對此,洪永祥也提到抗發炎食材的攝取,可以緩解身上的慢性發炎。日前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一位30歲的女醫師案例。這名女醫師在生下第2個孩子後,面臨育兒與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的雙重壓力,經常感冒且疲勞不堪。儘管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她仍感到持續性的疲憊與不適,甚至出現微微發燒、口乾舌燥、淋巴腺腫大和全身痠痛等症狀。洪永祥診斷,這名女醫師的症狀屬於慢性發炎,已接近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了緩解疲勞症狀,洪永祥建議她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透過4個方法增強抗壓能力:1.提早入睡。2.運動。3.多吃芥藍、甘藍、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4.常靜坐冥想或泡熱水澡。而這名女醫師遵循建議照做,大約1個月後,她的疲勞感大幅改善,感冒頻率也減少。洪永祥強調,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增加身體抗發炎能力,對改善慢性疲勞特別有效。針對慢性疲勞的誘發因子,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在臉書發文解釋,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引起,此種病毒主要藉由口沫唾液或生殖分泌物感染,而該病毒與鼻咽癌及部分淋巴癌密切相關。劉博仁強調,若長期忽視,免疫力會進一步削弱,增加感染、老化與罹癌風險,建議容易感到慢性疲勞的人應儘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生活方式,以防健康問題進一步惡化。
末期腎病的無聲危機!九成患者有「腎性貧血」 疲倦、頭暈別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國人常被忽略的疾病之一,往往等到症狀出現時才發現已惡化至疾病中後期。對於末期腎病患者而言,腎性貧血是一個常見的挑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貧血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長期下來還會增加心臟負擔,並影響其他器官功能。腎臟與造血息息相關 無法感測缺氧訊號造成腎性貧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解釋,腎臟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會感測血液中的氧氣量,當含氧量過低時,腎臟會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腎臟無法有效感測到缺氧訊號,骨髓就無法正常製血,形成「腎性貧血」。患者可能會感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貧血的表徵,應及早留意,避免進一步惡化。腎性貧血治療選項:從傳統注射到HIF療法的革新過去,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依賴注射紅血球生成刺激劑(ESA)輔以鐵劑來提高紅血球生成,但效果易受慢性發炎影響。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已有模擬體內低氧環境的口服藥物,透過藥物穩定HIF(缺氧誘導因子),能夠促進身體自然生成紅血球,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吳麥斯醫師表示,自1980年代以來,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透過ESA注射直接補充紅血球生成素,但有時當ESA濃度過高,骨髓接收到的訊息可能不足以增加造血量。此外,腎病患者常伴隨鐵質缺乏問題,透析過程也會使鐵質流失,導致造血困難。隨著 HIF 療法的出現,這類藥物通過穩定細胞在低氧環境下的HIF反應,促使紅血球生成素的自然生成,使體內鐵質與其他營養物質更高效地被應用,並因為是口服藥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便利性,較不受慢性發炎影響,是腎性貧血治療的一大突破。隨著藥物技術進步,現行的腎性貧血治療已包括ESA注射、口服鐵劑、靜脈鐵劑及新型HIF療法等多種選擇。這些治療選項各具特點,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靈活搭配使用,提供更適合個別患者的療程。吳麥斯醫師指出,腎性貧血對慢性腎病患者是長期課題,治療選擇的多樣化不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醫師在面對患者個別需求時有了更多選擇。隨著藥物科技不斷演進,腎病患者在抗貧血治療上將擁有更佳的支持,持續改善生活品質。
洗腎患者毒素、營養皆會流失! 醫曝腎友們補身體重點
血液透析治療就是俗稱的洗腎、洗血,當腎臟功能無法正常運轉時可作為腎臟的替代療法,幫助末期腎臟病病人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以及多餘的水分、電解質等。不過,洗腎不只會洗掉體內的廢物,也會洗掉身體所需的營養。洗腎病友們該如何補身體呢?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祺提供營養補充建議,並帶民眾了解營養針的使用時機。洗腎會洗掉胺基酸並產生慢性發炎 可能致1特殊營養不良洗腎可分為「暫時性洗腎」、「規則性洗腎」,姜林文祺醫師說明,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沒有急性的腎臟問題存在,如果是慢性腎臟病病人通常是採規則性洗腎,建立適當的洗腎通路後,將腎友的血液經由此通路帶入洗腎機內,透過洗腎液將血液淨化再送回腎友體內,每次洗腎時間約需4個小時,每週需接受3次洗腎治療。洗腎主要是幫助腎友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會造成某些營養的流失。姜林文祺醫師指出,每次洗腎約會流失6-8公克胺基酸,換算下來一年約會損失1公斤的胺基酸,同時也會洗掉少量的微量元素、水溶性維生素等。醫師分享營養不良評估方法 注意2大重點補充目前腎友可以透過各項指標評估、了解自己是否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像洗腎後的乾體重變化,如果3個月下降5%或半年內下降10%,這就代表有營養不良的情形,也可以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瘦肉組織指數(LT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標準化蛋白質異化代謝率、洗腎前後血清尿素氮和肌酸酐等,或透過飲食訪談跟紀錄評估營養不良的狀況。除了注意自己有無營養不良外,腎友平時也要注意營養補充,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在營養上主要可針對2大部分進行補充,包含:熱量: 當身體熱量不足時,蛋白質就有可能會被當作熱量消耗掉,因此足夠的熱量攝取是非常重要的。熱量來源包括醣類、脂質、蛋白質,建議腎友以理想體重為原則攝取,每天熱量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25-35大卡。蛋白質: 洗腎後蛋白質流失會開始增加,為維持肌肉量,建議腎友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1.2公克。不過要提醒腎友,雖然豆魚蛋肉類、奶類是屬於較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但市售的鮮奶、奶製品,磷含量較高,較不適合腎友攝取,而蛋肉類又有卵磷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須注意攝取量。建議蛋白質的攝取來源可以選擇豆類,包含黃豆、黑豆、毛豆、豆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等植物性高生物價蛋白質,它對磷的吸收偏低,可以適當取代肉類,素食者也可以食用。也可用洗腎營養針改善 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需求另外,洗腎病友也可以透過「洗腎營養針」來改善營養狀況,姜林文祺醫師說明,洗腎營養針就是在洗腎過程中,將營養液透過洗腎通路補充到腎友體內,如果有厭食、腹瀉、口服營養液耐受不良等狀況,造成胃腸道無法完整吸收營養,或是階段性需要補充營養(如:需禁食去做檢查、開刀等),都可以使用洗腎營養針來補充營養。目前洗腎營養針有包含醣類、脂肪、胺基酸的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的營養需求。姜林文祺醫師表示,有些三合一營養針在脂肪的部分,會特別添加魚油含-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能保護心臟血管、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皮膚搔癢,另外在胺基酸的部分,有些會加入牛磺酸,補充後可能有提神的效果,而且有些會額外添加微量元素-鋅,研究指出它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抗氧化的效果。姜林文祺醫師分享,曾有男性洗腎病友,出院後回到門診洗腎發現他胃口不好、營養狀況偏低,使用口服營養液又有耐受不良情形,改使用三合一營養針後1個月,營養狀況就有改善。
剛搬家「全身灼熱長濕疹」!元凶竟是「黑黴菌冷氣」 她忍痛噴30萬元丟光家當
美國加州一名女子,今年2月才剛搬進洛杉磯一處新租的公寓不久,臉上便開始出現灼熱感和紅色斑點,即使她曾嘗試調整飲食也沒好轉,全身甚至開始出現濕疹、慢性發炎。幾個月後,她請專人來家裡檢查,才發現冷氣機裡都是黴菌。根據外媒《每日鏡報》(The Mirror)報導,29歲女子克雷曼(Autumn Clayman)在TikTok上分享道,她今年2月搬進新家,住沒多久就發現皮膚有搔癢、灼熱症狀,更莫名長出紅色斑點、濕疹,眼睛也有發癢問題,也讓她感到相當憂鬱且睡不好覺。克雷曼說,她起初不確定是不是公寓的問題,也找不到過敏原因,一度嘗試戒掉某些食物,但情況卻沒有改善。到了6月,克雷曼的過敏情況惡化,只好先短暫借住在男友家,一段時間後病症便開始緩解,使她確信是家裡出現問題。等到7月底,克雷曼花費780美元(約新台幣2.3萬元)請專人對公寓進行黴菌檢測,結果在2台冷氣機都發現了「黑黴菌」。克雷曼將此事通知房東後,房東向她道歉,也僱人對公寓進行2次深度清潔,但克雷曼才剛搬回去,隔天就會出現過敏症狀,「住在那裡已經不再安全了,它影響了我的身體、精神和工作」。最後,克雷曼決定違反租約,提前在9月搬走,但幾個月下來,黴菌孢子已經從冷氣機汙染了她所有的私人物品,因此她還必須花錢更換並丟棄受汙染物品,加上先前檢查黴菌、看醫生的錢,她總計損失了約1萬美元(約台幣32萬元)。不過,儘管有這些財物損失,克雷曼仍表示,「在新公寓裡感覺很棒,我覺得我可以專注於康復和照顧我的身體」。
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男童打呼超大聲!挖出「2顆粉紅貢丸」 醫:慢性發炎有口臭
你睡覺會打呼嗎?耳鼻喉科醫師黃健祐分享,一名10多歲患者打呼超大聲,結果一檢查發現鼻腔、鼻咽、喉嚨都是滿的,經過手術,2顆扁桃腺目測長都有3.5公分,兩個加起來最長徑超過7公分,相當驚悚。黃健祐在粉專《黃健祐耳鼻喉醫師》表示,10多歲男童「自帶貢丸」,白天看起來精神還可以,但媽媽描述睡覺打呼超級大聲,都是張口呼吸,而且會一直中斷,內視鏡一看就確定3大關鍵,鼻腔是滿的、鼻咽也是滿的、喉嚨也是滿的,這種就是臨床就可以直接診斷是第四級扁桃腺肥大,直接安排住院的典型小兒睡眠呼吸中止的案例。黃健祐指出,手術過程需要需要住院3個晚上,第一天是術前檢查,第二天手術後休息一晚,觀察都沒什麼事再隔天就可以出院了,手術單以喉嚨的部分大約就是20-30分鐘,可以兩邊的扁桃腺順順的拿下來,順便連扁桃腺結石都一起清理乾淨。黃健祐提到,手術後會用冰水或生長因子敷料覆蓋,接續處理其他部位如腺樣體和下鼻甲,處理好了再回來做第二次確認傷口,喉嚨傷口都非常滿意就完成手術,含鼻子線樣體共約一個小時。黃健祐說,就自己的觀察,這類小朋友處理完就能有非常顯著的進步,不管是睡眠的改善、運動的表現,其實連口臭都可以有幫助,貢丸小弟這2顆扁桃腺目測長都有3.5公分,兩個加起來最長徑超過7公分,慢性發炎導致結石堆積也會積累大量分泌物和臭味。他笑說,「擺脫這2顆後,會不會從此精神飽滿,口臭都消失了,很快就交到女朋友呢?」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減肥喝「炸馬桶特調」體重不減? 醫:恐陷糖害危機
許多人有肥胖困擾,在減重時可能會排便卡關,網路上也有許多「清腸胃神器」或「炸馬桶特調」,而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說,喝「清腸胃神器」體重也可也可能不減,養好腸胃道比較重要。楊智雯在臉書發文,網路的「炸馬桶」特調,基底用優酪乳,再加上無糖綠茶、美式咖啡、綠拿鐵等,短期看似可以清胃排便,「但是阿雯醫師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喝『炸馬桶特調』或『清腸胃神器』是希望達到減重效果,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養好腸胃道,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在體重控制、代謝調節以及整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不健康的話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楊智雯說,她遇到一位45歲女患者,近兩年追蹤時發現子宮肌瘤,患者150公分,體重69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體脂肪率43%,平常要吃軟便劑才能排便,買了「炸馬桶特調」,排便順了,體重卻沒變化。楊智雯指出,患者腸道慢性發炎,腸道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體內雌二醇極高,原來是患者用餐習慣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素明顯不足,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不健康的腸道菌也影響雌二醇的排出,造成體內雌二醇濃度過高,因此囊腫和肌瘤愈來愈嚴重。」楊智雯強調,「我們要的是「腸道健康」,而不是「只要有排便就好」,與其尋找排便的方法,我們更需要的是腸道健康,腸道健康,排便自然順暢。」清腸胃特調不是不能喝,但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像超商綠拿鐵含有26.2克的糖,每天喝2杯反而陷糖害危機。楊智雯呼籲,「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落實在每一天,從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習慣開始,而不是只靠某一種飲品或單一食物來實現。」
胃驚見5爛洞!40歲男每晚「必喝1飲品」害腹痛、拉黑便
飲食習慣不良、抽菸喝酒都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一名40多歲男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三餐正常也吃得很清淡,但他卻被檢查出有嚴重的胃潰瘍,胃部破了5個大小洞,經醫師詢問才得知,原來竟是因男子太愛喝「1飲料」。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專分享診間病例,他透露先前有一名40多歲男子因左上腹悶痛、大便呈深黑色前來看診,沒想到胃鏡檢查竟發現,男子的胃裡有5處大小不一的潰瘍和糜爛,且還有出血過的痕跡。錢政弘表示,他詢問男子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卻並未發現不妥之處,胃部也沒被幽門桿菌感染,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繼續進一步追問「難道你平常都不喝飲料嗎?」這時患者才想起,自己前陣子每天晚上都會喝一瓶可樂。錢政弘指出,酸性食物並非不能吃,但要小心切勿過量,像是檸檬汁、柳橙汁、橘子等較「酸」的飲品,建議有胃病或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避免食用,而飲品酸性由低至高分別為,梅子汁PH值3.8、柳丁汁PH值3.7、鳳梨汁PH值3.5、蘋果醋PH值3.4、檸檬汁PH值3.2、蔓越莓汁PH值2.7、可樂PH值2.3,而碳酸飲料之所以喝起來不酸,是因為被添加了大量的甜味劑,儘管喝可樂導致胃潰瘍的案例並不常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喝可樂確實會讓胃潰瘍變得更嚴重。對此,錢政弘也點名造成胃潰瘍的5大原因,第一、藥物引起:如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阿司匹靈等;第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7成的胃潰瘍是因為胃有幽門桿菌長期感染造成慢性發炎引起;第三、心情壓力:胃酸分泌是受到自律神經的調控,自律神經又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整天「搞操煩」鬱鬱寡歡,很容易有胃病;第四、抽菸:抽菸不會增加胃酸分泌,但是會讓胃黏膜的血液循環變差,喪失自我修復和保護的功能,胃潰瘍也會不容易愈合;第五、飲食不當:長期喝咖啡、茶、酒和柑橘類的飲料、刺激性調味、重口味食物都會傷胃。
「這些服藥方式」都危害腎健康! 藥師警示:不要自己當醫師
常常在發藥窗口聽到民眾詢問:「聽說藥都會傷腎 ,這些藥能不能不要吃?」 也曾經聽到民眾問:「上次我肌肉痛,去買消炎止痛藥吃,效果很好。我牙痛1星期了,可以再去買來吃嗎?」擅自決定停藥或減量 恐加劇腎臟負擔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范思驊指出,以上是民眾常有的用藥迷思,以為所有藥品都會傷腎,於是自己決定停藥或是減量,此舉可能延誤病情;當身體不適時,又自行買藥或調高劑量,自己當起醫師,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謹慎使用消炎止痛藥 避免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說明,一般常聽到的Ibuprofen(依普芬)、Diclofenac(克他服寧、服他寧)、 Indomethacin(炎達益、炎得效),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透過「抑制前列腺素」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而長期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會造成腎臟血流量不足,因此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表示,若您已患有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如您為腎臟病後期的腎友,應完全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一般民眾到藥局購買藥品,也要特別注意成分。常見的綜合感冒藥或是止痛加強錠等,可能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成分,務必諮詢藥師正確的服用劑量。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應遵循專業醫藥人員指示范思驊強調,拒絕遊覽車上、地下電台、夜市販賣的藥品以及來路不明的中草藥 ,絕對是愛腎顧健康的法則。藥品並非一般商品,來源不明的藥品或偏方可能摻雜有害身體健康的成分,不只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拖延治療, 也可能造成身體其他損傷,得不償失。如有用藥需求,務必就醫或到合格藥局詢問藥師,並依照專業醫藥人員的指示服用。愛腎顧健康 控制三高為首要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之一。血壓過高影響腎臟排除廢物以及調節水分的機制。高血脂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慢性發炎。高血糖會增加腎臟過濾廢物的負擔,長期下來使腎臟逐漸失去過濾廢物的能力,無法清除身體代謝的有害物質,引起蛋白尿、腎衰竭、尿毒症,最終需要洗腎。因此,范思驊提醒,三高的病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採行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定時回診,才能有效控制三高。
換季惡夢來臨!氣喘患者竟不知過敏原 IgE檢測有助阻斷發炎反應
根據衛福部資料,氣喘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台灣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前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北醫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教授說明,氣喘主要以外因性(第二型)氣喘為居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則指出,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然診間觀察,過去有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教授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郭漢彬教授也提醒,目前氣喘的治療除了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民眾有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隱忍。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目前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問題。由於氣喘屬於慢性疾病,大多需經歷長時間的治療與診斷,也因此許多人把「喘、悶、咳」等當作一般感冒處理。廖信閔醫師解釋,氣喘是複雜的發炎疾病,因此診斷已從過去臨床症狀表現的分類,轉為檢測特定的生物標物,如: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 E、過敏原反應等。目前根據發炎原因,可將氣喘分為大多數的第二型氣喘,以及非第二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則有超過半數屬於第二型氣喘,當中大多數為過敏型。患者因氣道長期處於發炎階段,受到過敏原的刺激,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導致支氣管管徑狹窄,進而誘發氣喘急性發作。郭漢彬教授舉例,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符合過敏性氣喘定義。也因此,針對過敏性氣喘治療,除了減少環境中可能的致敏原因,目前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衛福部統計指出,21%氣喘患者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郭漢彬醫師也表示,診間有許多民眾就算已確診氣喘,仍採取消極的治療態度。根據北醫的治療追蹤系統顯示,「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患者常見的錯誤行為。郭漢彬教授提到,不少患者多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是擔心類固醇的心悸、噁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長此以往,若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的情況下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有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一名約40多歲的上班族李先生從小就有氣喘症狀,每當秋冬換季便容易急性發作需就醫治療,影響工作甚鉅。廖信閔醫師說明,由於李先生當時的症狀已符合氣喘定義,且某幾項過敏原數值異常,因此確診為因過敏原引起的外因性氣喘。所幸在找出氣喘成因與積極治療後,李先生的氣喘發作頻次不僅明顯降低,至今5~6年過去,秋冬也幾乎未再因急性發作而須入院治療,對工作及生活品質都有大幅的改善。由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廖信閔醫師提醒有疑似氣喘症狀或過敏性體質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做好防護準備,如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度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此外,秋冬盛行東北季風,也會將北方塵土帶往台灣,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而9月進入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氣喘孩童與青年學子的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2022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提到,台灣屬於海島地形,地處亞熱帶且氣候變化不一,使得過敏原集中,進而增加了氣喘病人的發病率。醫師建議,若民眾疑似有氣喘的類似症狀,建議可至專業醫療院所進行IgE檢測,協助醫療人員判定氣喘成因,對症下藥。
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久坐會早死!醫曝恐怖傷害:運動也難抵消
現代上班族因為工作需要常常有久坐的壞習慣。然而,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卻示警,久坐對健康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除了會進一步引發肥胖、胰島素阻抗,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還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甚至加速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發展。而且即便久坐後進行大量運動,仍難以完全抵銷其傷害,因此要有效應對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應該從生活方式的多方面進行調整。醫師李思賢昨(19日)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表示,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很多人習慣一次坐下來就將手邊的工作或任務完成才起身,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並且在下班後會集中安排一段時間進行運動,試圖彌補一天久坐的時間。他們相信,這種「先工作再運動」的方式,不僅可以完成工作,還能保持健康,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然而研究顯示,這種做法或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有效,尤其是對於長期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而言。李思賢也援引2016年由Ulf Ekelund及其團隊發表的一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登載於《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這篇研究探討了長期久坐對死亡率的影響,並分析運動是否能抵消久坐帶來的風險。這項研究規模龐大,統合了來自16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的數據,涵蓋超過100萬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與者,並追蹤了他們長達2至18年不等的健康狀況。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長時間久坐與早逝的關聯,並檢視不同程度的身體活動是否能夠減少久坐的健康風險。李思賢解釋,這項研究使用了多個運動時間與久坐時間組合的劑量反應模型,將參與者分為4個不同的運動強度組別,從最低活動量(例如,每天少於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到最高活動量(每天60至75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如快走、慢跑或騎自行車)。研究結果顯示,長時間久坐(例如每天超過8小時)與早逝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那些每天活動量不足(少於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且久坐時間長的人,面臨著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而進行大量運動的參與者(每天60至75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其久坐對健康的影響明顯減少。然而,即便是高運動量的群體,若每天久坐時間依然超過6小時,某些健康風險仍然存在。李思賢示警,久坐不動對健康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當久坐時間超過6小時以上。研究顯示,久坐會導致新陳代謝率下降,身體能量消耗減少,這會進一步引發肥胖、胰島素阻抗,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此外,長期久坐還會影響血液循環,特別是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增加心臟病風險。骨骼肌肉系統也會受到影響,長時間保持靜止姿勢容易導致肌肉僵硬、腰背疼痛等問題。最嚴重的是,久坐與慢性發炎有關,李思賢表示,這是一個潛在的促進器,會加速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發展。因此,久坐的健康風險並不僅僅是體重問題,而是全身性的負面影響。雖然這項研究指出運動可以部分抵消久坐帶來的傷害,但李思賢認為,單靠運動並不足夠,要有效應對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我們應該從生活方式的多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儘量避免長時間保持靜止姿勢,每隔30到60分鐘就應該起身活動幾分鐘,可以簡單地做一些伸展運動或走動。此外,將日常活動融入生活,例如使用站立式工作桌、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選擇樓梯而非電梯,都是有效的策略。」對於那些難以避免久坐的工作者,李思賢建議在1天中規劃固定的運動時間,並確保運動強度達到一定水準(如快走、跑步等)。最後,保持動態的生活方式,將活動分散到整天,而非集中於1天中的某個時段,這將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並減少久坐對身體的長期損害。
數十年菸齡翁戒菸多年仍患COPD! 醫曝3方式有效改善喘鳴症狀
有數十年菸齡的許先生,年74歲,已退休,因呼吸喘合併有喘鳴聲,十年前就被外院胸腔科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近來逐年呼吸困難,幾年前聽從醫生建議已戒菸,雖有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及其他症狀藥物規律控制,但還是常發生咳、喘和有痰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經親友介紹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胸腔內科門診,透過教導許先生從自主運動與呼吸訓練、飲食著手改善,約半年後已讓許先生行動比較不喘,精神狀態良好,明顯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見3症狀 嚴重會胸悶、呼吸困難洪崇文醫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是一種呼吸道的疾病,常見三大症狀:(1)慢性咳嗽——早期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患者常誤以為是一般感冒或吸菸煙霧刺激所致,不以為意(2)咳痰——伴隨咳嗽後出現黏痰、白痰或黃痰,常與呼吸道感染或氣喘病混淆(3)呼吸困難(喘)——患者可能會感到胸悶,日常活動能力漸漸下降,如爬樓梯或搬重物會感到喘息甚至喘不過氣,連散步行走都會感到喘鳴不適,當合併其他肺部感染症時,情況會更嚴重。吸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主因 肺功能檢查為必要篩檢工作洪崇文醫師說,據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有很高的比例是跟「吸菸」有關。常見原因還包括二手菸、有害微粒子進入肺部造成慢性發炎及慢性咳嗽、肺部功能老化、遺傳、以及其他原因(如肺發育不全、患有氣喘、支氣管過敏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者)。肺功能檢查則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必要工具。戒菸是最經濟有效的預防 如有不適,仍應儘早就醫洪崇文醫師建議民眾應該戒菸與遠離汙染環境,若有出現慢性咳嗽、咳痰、胸悶或呼吸困難現象要盡快就醫。「戒菸及遠離菸害」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呼籲民眾做好防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對健康的危害。
肥胖竟是慢性病?營養師曝「7狀況」自我檢視 吃6食物抗發炎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營養師李婉萍說,肥胖會影響身體機能平衡,讓人處低度慢性發炎狀態,而她教大家7種狀況自我檢視,如果中3項表示發炎,另外也能吃6種抗發炎食物。李婉萍在臉書發文,「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病,它對身體機能的平衡有很大的影響,會讓你長期處於低度慢性發炎的狀態,從而讓各組織器官受到傷害,先來檢視你有沒有慢性發炎的狀況。」李婉萍列出7狀況,中3症狀代表身體發炎:1.時常疲倦睡不飽2.情緒莫名低落不開心3.吃完飯馬上跑廁所4.時常偏頭痛/肩頸痛/肌肉痛5.皮膚紅癢起疹子/鼻子過敏/咳嗽6.常感冒掛病號7.四肢&臉常被說水腫李婉萍說,吃蘆筍可降低腸道發炎反應;喝綠茶可降低壞膽固醇;皇帝豆有植物雌激素能抗發炎;酪梨有鉀、鎂、纖維,對心血管疾病有益;莓果類能針對脂肪細胞降低發炎;吃地瓜葉族補充鎂離子。最後李婉萍提醒,「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一定要透過改善生活方式和飲食來管理,讓體重慢慢瘦下來,擁抱健康。」
興櫃生技股王康霈10月掛牌上市 董座預告:二項臨床試驗將解盲
有「興櫃股生技股王」之稱的康霈生技(6919),即將成為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醫美公司,29日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本次辦理現金增資14,000張,9月競拍,預計掛牌股本為7.67億餘元,預計將於今年10月掛牌上市。康霈29日收盤價646元,上漲了2.23元,漲幅達0.35%。目前襲捲全球的「瘦瘦針」,主要是針對整個身體的減脂;而康霈生技研發進度發展最迅速的新藥CBL-514,其是一種全新小分子新藥505(b)(1)注射劑,可說是一種「局部減脂針」,適應症包含非手術局部減脂、罕見疾病-竇根氏症及中/重度橘皮組織等。康霈生技董事長徐坴暉表示,康霈創設十二年了,2012年成立以來用極為有限的資金研發,一路走來面對的困難一言難盡,有營運的抉擇,有資金斷鏈的危機,沒有閃亮的背景,也沒有資金雄厚的富爸爸,但是我們擁有決心,跨步死亡之谷,眾志成城,展現出漂亮的臨床數據,直接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用最高標準來做臨床試驗,讓很多人從懷疑到現在的力挺,是全世界首創脂肪細胞標靶治療新藥,現已完成八項臨床試驗完全達標。徐坴暉還賣個關子,預告說,「接下來還有兩項臨床試驗即將解盲。」並強調,康霈生技在產品開發、臨床授權、新式驗證、商業模式等,還有更精采的在後面,將延續到競拍,「超越現有的療法,改變市場的創新」,是我們現在的標竿slogan。康霈生技執行長兼研發長凌玉芳則表示,目前康霈淨值900億元、14萬張股票,本次辦理現金增資14,000張,邀請民眾可參加9月競拍。「超越現有的療法,改變市場的創新」,大家都看到現在熱門的「瘦瘦針」即是一種創新的療法,康霈也專注此類的藍海市場與罕見疾病,並會專注在毛利高的新藥市場。康霈生技指出,旗下的新藥CBL-514三個適應症研發進度最快的為非手術局部減脂,預計於2025年度將啟動臨床研究全球多國多中心三期樞紐試驗,未來若成功上市後將極具市場競爭力,有機會翻轉醫美局部減脂市場,讓非手術局部減脂如同臉部醫美療程成為消費者的主要選擇,引領局部減脂進入真正的全身醫美微整時代,創造另一個年銷售額百億美元的明星藥物,指日可待。康霈生技表示,康霈專注在醫美的新藥開發,再進入到疾病新藥開發,主要業務為醫美及慢性發炎相關疾病領域新藥開發,目前康霈生技研發進度發展最迅速的新藥CBL-514,其是一種全新小分子新藥505(b)(1)注射劑,其作用機轉是透過誘導脂肪細胞凋亡,可經由注射方式精準減少治療部位皮下脂肪,且不會造成其他組織細胞壞死或損傷,也不會對神經系統、心血管或呼吸中樞造成副作用。
35歲OL頻尿不敢喝水「腎功能惡化」 醫建議多吃「1蔬果」3個月就改善
都說「多喝水有益身體健康」,然而一名35歲的OL卻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多喝水,進而影響腎功能。而OL在求診後,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建議她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果然改變飲食3個月後就改善OL膀胱慢性發炎的狀況。洪永祥近期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表示有一名35歲的OL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困擾,但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喝太多水,結果造成泌尿道感染。洪永祥解釋,一般人的膀胱蓄尿約300至400毫升時開始收縮,會感到想尿尿,但膀胱過動症患者因泌尿系統老化,蓄尿量可能只達到100毫升就想尿,但如果因此不敢多喝水,腎功能會進一步惡化。雖然OL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在吃了抗生素後有所好轉,但頻尿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也因此提前老化,OL來就診時,腎功能已經變得相當差,洪永祥形容她的腎功能像是60歲的婦人一樣非常糟糕,腎絲球過濾率只有65ml/min(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大約是100ml/min)。對此,洪永祥也建議OL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洪永祥指出,膀胱過動症和泌尿道感染患者常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多吃富含花青素、茄紅素、兒茶素、植化素的蔬果,這些成分都有抗發炎作用。洪永祥也說明,洋蔥富含維生素B、C和膳食纖維,水分含量豐富,還含有硫化物、槲皮素和一些抗氧化劑,其中硫化物可以改善膀胱慢性發炎,進而提升腎功能,長期食用對腎功能有很大幫助。最終OL在改善飲食三個月後,回診時發現腎功能從65ml/min上升到8065ml/min,且頻尿情況也改善了。
10種國民美食超傷腎 醫揭恐怖後果:不要輕易吃
台灣是美食王國,各種小吃五花八門,讓人食指大動。不過有些吃太多對健康有害,不能吃太多。醫生就提醒,生活中有10種食物會緩慢傷害腎臟,必須少吃為妙。洪永祥醫師在臉書指出,人類出生約有200萬顆腎絲球,要使用一輩子,腎絲球不會再生,死掉1顆就少1顆,由於壽命不斷延長,腎臟的「存款」一訂要省著點用,才能避開洗腎危機。洪永祥醫師點名10個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食物,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傷害腎臟,應該要少吃。10.早餐穀物包含玉米片、小麥片等,主要成分是裹糖的碳水化合物,主打健康的穀片,宣稱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纖,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跟天然的糙米、燕麥、五穀米等富含高纖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是一樣健康的穀物,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曾發現,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以上,高糖、高鹽、高飽和脂肪。9.蔥花肉鬆捲與奶酥麵包台式蔥花肉鬆捲麵包鬆軟的口感,是因為含有豐富油脂,並且抹上了美乃滋讓質地更加柔軟,加入了美味肉鬆,整體扎實的重量直接奪得麵包界熱量冠軍。蔥花肉鬆捲麵包熱量高達565大卡,約2碗飯的熱量,另外日式麵包無論奶酥、紅豆、芋頭、克林姆都是超高油鹽糖的食物,一個麵包下肚,不但吃進去高熱量,其內餡更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吃多也是會讓身體造成腎臟極大負擔。8.燒餅油條製作過程會加入油脂,它是將麵粉先揉成麵糰,再丟入油鍋中炸。油溫越高,風險也就越高,除了一份燒餅油條的卡路里為500到600大卡,吃掉一份熱量大約是3分之2杯珍珠奶茶的熱量。高溫油炸更產生了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另外,很多業者為了增加酥脆口感,多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人體若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腦部腎臟,誘發失智與腎衰竭。7.鍋貼包餡食物像是鍋貼、水餃、小籠包,都是澱粉包著五花肉,澱粉高熱量,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高熱量,當澱粉緊緊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會超級傷腎,吃著就吃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腎功能就一日一日流失。6.肉鬆肉乾與香腸肉鬆事實上有很多營養加工食品,會用大量的油、醬油、糖與鹽調味,加工過程中幾乎胺基酸、維生素營養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尤其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就不宜吃肉鬆。肉乾與香腸也是高油鹽糖,加上高溫加工的紅肉,除了會有致癌風險,也會引發身體慢性發炎。珍珠奶茶榮登冠軍。(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5.鐵板麵高油鹽糖全包了,除了高熱量每100公克的油麵熱量就有361卡,鈉含量更是高達712毫克,調味包通常是預先做好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調味成分跟勾芡,不僅很油也很鹹,熱量驚人,且經過鐵板上高溫烹煮的鐵板麵,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4.三寶飯一份三寶飯960大卡,加上配菜後熱量大約在1330大卡,比炸雞腿便當熱量還高,一餐就吃掉了一天2餐的熱量。烤鴨、烤雞的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經過烘烤後雖然香氣十足,但熱量也是驚人。叉燒是由五花肉製成,本身為高脂肉類,還有高鹽高糖的醬汁,超級傷腎,吃的時候要避開肥肉、雞皮、鴨皮。3.炸雞排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熱量平均可達630大卡,比吃2碗白飯還要多。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都是有甜又鹹的高鹽糖,油品若不按時更換,回鍋油更是很多的致癌物與重金屬,經常吃不單單是發胖,更是傷肝傷腎身心傷血管提升致癌率。2.日式拉麵一碗拉麵含鈉量高達2000~4000毫克,有些專業吃貨一周7天,很多人吃著吃著就習慣拉麵的鹹度,導致血液中的鈉離子飆高,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超級傷血管,更造成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絕對是傷腎的高危險。1.珍珠奶茶:不僅僅本身是傷腎的邪惡成分,更是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的熱量高達783.2大卡,奶茶當中的「奶」是以奶精製作,不論是粉狀還是液狀都屬於油脂類。高果糖也是傷腎的另一大原因,一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的增加,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洪永祥醫師呼籲,為了腎臟的健康,這些超級好吃但傷腎的食物,務必放在心中,不要輕易放進口中,偶爾嘴饞吃了要多喝水運動,增加代謝,任何一種都不要變成常規飲食,那是非常恐怖的。
暑假生活習慣改變 慢性發炎風險升高!營養師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
暑假期間,生活作息的變化讓不少人開始吃宵夜、越來越晚睡、頻繁參加朋友聚會、享受美食等,這些行為的轉變容易讓飲食變得高油、高糖、高鹽,並且接觸到更多的加工食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日漸積累,最終引發慢性發炎,甚至導致各種疾病。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與其治療疾病,不如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並且強調了抗氧化、抗發炎的重要性。如何幫助身體排毒增加水分攝取:每天多喝水或無糖茶飲,能提高多酚類的抗氧化能力。均衡飲食:確保每天可以攝取到乳品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選擇原型未加工、高纖低GI的食材,並使用清淡的方式烹調。預防食物中毒:避免在不熟悉的餐廳吃生食,用餐前洗手並使用公筷母匙。妥善保存食物:夏季氣溫高,烹飪後的食材應在一小時內冷藏或冷凍,定期清理冰箱,降低食物微生物感染的風險。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乳品類:推薦牛奶、無糖優格,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A、E、B群及葉酸和菸鹼酸,有助於預防血管阻塞和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症的風險。全榖雜糧類:推薦紫地瓜、糙薏仁,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葉酸和維生素B群,有助於避免大腦發炎。豆魚蛋肉類:推薦秋刀魚、蛋黃,含有DHA,有助於大腦活化,EPA則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並提高抗氧化能力、預防失智。蔬菜類:推薦地瓜葉、青江菜,富含維生素B1、B2、E和葉酸,這些營養素有助於醣類的利用,可協助大腦正常運作。水果類:推薦草莓、桑葚,莓果中的植化素具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類黃酮等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大腦的攻擊並修復損傷。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推薦苦茶油和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這些成分能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好膽固醇。劉怡里營養師強調,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防止疾病發生的最佳方法,尤其在暑假這個生活習慣容易變化的時期,更應注意身體的排毒及抗氧化。
30歲OL 2天喝1瓶「健康飲品」 竟喝成重度脂肪肝
許多人會透過飲食來保持身材,但除了要注意均衡攝取之外,也要注意食物的營養成分。近日醫師就分享一起個案,一名30歲的女性上班族,為了補充蔬果攝取,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沒想到竟罹患重度脂肪肝。對此,醫師提醒,許多蔬果汁、檸檬飲每毫升的含糖量比奶茶還多,若喝1.5瓶就超過每日糖分攝取量。根據中央社報導,開業診所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分享,該名女上班族經常3餐外食、應酬交際,因此她為了保持身材,不僅完全不吃宵夜,還嚴格控制精緻澱粉攝取,沒想到體重不降反升、小腹突出,甚至被診斷出患有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經詢問才發現,原來她認為自己蔬果攝取不足,因此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幸好經過飲食調整,該女子4個月內便瘦了近10公斤。吳榛槿指出,市面上常見奶茶、檸檬飲、果菜汁等飲料,含糖量都相當驚人,1瓶400ml的健康果菜汁含有高達26.4公克的糖,1瓶就佔了「建議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的70%;另外看似成分單純的檸檬飲,375ml實際含糖量達28公克,幾乎與1瓶600ml奶茶含糖量相當,且平均每毫升含糖量甚至高於奶茶。吳榛槿進一步表示,蔬果經加工變成飲品,會讓纖維質流失,但纖維其實對血糖有緩衝效果,若缺了這層保護,糖分就會被身體更快吸收,再加上為提升口感而添加的糖,更容易導致在飲用時攝入過量糖分。最後吳榛槿提醒,研究指出,吃糖與吸食毒品所誘發的腦中活躍區域完全相同,因此一旦「糖上癮」就很難戒除。且糖份不僅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脂肪囤積,還會造成身體長期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及反應力,建議民眾嘗試減糖,戒除糖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