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 胃癌長胃息肉就該切除嗎? 專業醫解釋「1狀況」才要快切
許多民眾都是在進行健康檢查的時候,透過胃鏡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胃息肉,後續就陷入「是否要切除」的判斷中。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息肉是由器官黏膜層的細胞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與大腸息肉類似,膽囊和胃部也可能會出現息肉。胃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了解這些類型及其成因,對於判斷是否需要切除非常重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徐兆甸主任解釋,胃底腺性息肉是最常見的,約佔所有胃息肉的九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尤其當息肉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時,無需過度擔心。這類息肉在內視鏡中呈現偏白色且均質規則的粘膜狀,對於1公分以下的胃底腺性息肉,醫師通常建議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若超過1公分,則建議切除以預防未來可能的病變風險。第二種類型是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多是由於刺激性飲食引發的胃部炎症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特別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較為常見。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並屬於良性息肉,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無需切除,但如果息肉超過1公分,醫師同樣也會建議進行切除,以免日後變化。第三種類型則是腺瘤性息肉,也被稱為胃腺瘤,雖然所佔比例非常低,但這類息肉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其內部可能含有惡性胃癌細胞。約有30%的腺瘤性息肉已含有惡性細胞,因此無論大小,一旦發現醫生都會建議立即切除,以防止癌變風險升高。報導中也提到,腺瘤性息肉的成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特別是當腺瘤性息肉超過2公分時,惡化的風險更高。至於胃息肉的處理方式,徐兆甸主任建議從30歲開始,就要開始進行完整的腸胃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大腸鏡及胃鏡檢查,並且養成每1至2年定期檢查的習慣。尤其對於發現腺瘤性息肉的民眾,除了及早切除外,還應進行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殺菌治療,以確保根除幽門桿菌,減少未來癌變的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頭號兇手! 醫建議「這6類人」及早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喜歡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雖然其發現是一場意外,亦很晚才被醫界發現,卻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及胃癌的頭號兇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病房主任郭立夫提及,許多人收到體檢報告時,若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呈陽性,常會感到不知所措自己是否感染胃幽門桿菌,於是拿體檢報告至診間諮詢。診斷幽門螺旋桿菌 常見2大檢查方式郭立夫主任分享診斷幽門桿菌的方法,分成「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大類:非侵入性檢查方式包括碳13(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抽血和糞便檢查,其中碳13尿素呼氣檢查是現在最普遍的方法,由受檢者喝下藥水,再檢查呼氣出來的碳13含量,便可知道幽門桿菌感染是陰性或陽性;另一抽血檢測抗體方式,通常需進一步檢測,因此較少作為檢測的標準。至於侵入型檢查,則是胃鏡檢查時,夾取一塊組織採樣進行化驗。因此,如果發現血液中有幽門桿菌抗體時,仍需要再次進行呼氣檢測或胃鏡組織採樣,才能確定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六大類型必做 胃幽門桿菌檢測 一、消化性潰瘍: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二、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胃炎:這些病灶可視為胃癌的前兆,而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改善胃黏膜萎縮,大幅減少罹患胃癌機率三、胃癌高危險族群:如三等親內有胃癌家族史、抽菸族四、長期服用藥物:若因其他疾病而長期使用藥物,較容易讓胃黏膜受損五、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六、缺鐵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感染幽門桿菌 混合療法治療根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2022 年發布的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民眾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至於該用哪種療法,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首要考量包括患者有沒有藥物過敏史、抗生素抗藥性盛行率等。郭立夫主任補充,現已研發出新一代混合療法,除菌成功率高達95%,優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因此,感染幽門桿菌並不可怕,只要給予合適的除菌療程,既可以輕鬆除菌,又能降低罹患胃癌或消化道潰瘍的機率。
腹痛吃胃藥沒舒緩竟是染「1菌」!疏忽恐癌變 冒8症狀快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年約40歲的邱小姐有上腹悶痛的情況,但因害怕就醫,自行去藥局買胃藥服用,腹痛減緩後,便不以為意,直到上腹痛且開始解黑便,出現頭暈、無力的症狀,就醫經胃鏡檢查後發現,其胃的幽門處有好幾個潰瘍,接受制酸劑治療後,病況穩定,也不再解黑便,後續切片證實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常見這些徵兆 少數會癌變中榮嘉義分院肝膽腸胃科陳柏翰醫師說明,根據統計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其中15%至20%會發展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1%至2%發展成胃癌;0.1%發展成胃淋巴癌。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食慾不振、打嗝、脹氣、體重減輕、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噁心等,若自身有上述症狀,應即時就診,接受醫師評估及診治,切勿任意自行服用成藥。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 2方式合併成功率高達9成陳柏翰醫師說明,若確定診斷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治療方式以口服抗生素治療加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14天的治療可達90%以上的成功率。案例邱小姐在持續接受14天包含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四合一治療,經碳13吹氣檢測,確定胃幽門螺旋桿菌已經根除。預防感染幽門桿菌 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而預防勝於治療,幽門桿菌會存在糞便及唾液中,故陳柏翰醫師建議,飲食前後要注重手部清潔,共餐使用公筷母匙,也切勿將口咬過的食物餵給孩子,以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孳生。
三伏日來了「勿踩6禁忌」 靠三伏貼改善體質…方法大公開
時序進入「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1個庚日,是一年中最熱的3天,也就是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除了有許多禁忌,也可以利用「三伏貼」來改善體質。2023年的三伏天為7月11日、7月21日、8月10日,為期大約30~40天,是減肥的好時機,不過《中國新聞網》指出,這段時間也有禁忌:※不開窗通風通風差的室內易引發中暑,較差的空氣品質容易致病,建議每天開窗通風2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空調對著吹對著空調直吹,會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椎問題。建議夏季空調溫度最好不要低於26度,吹空調時最好搭個披肩。※大口急喝水夏季人體出汗多,大口急喝水會使水分快速稀釋血液,加重心臟負擔。建議每次喝水約200ml舊足夠,少量多次補水。※過度喝冷飲適量冷飲可以解暑降溫,過度飲用的話,會導致胃黏膜下血管收縮,引發胃病。建議適量飲用冷飲,補水以溫開水為宜。※沖洗冷水澡冷水的刺激會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精神緊張等,建議洗澡水溫以35~40度為宜,時間不宜過久。※情緒不穩定高溫易使人心浮氣躁,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建議保持心平氣和,情緒激動時,可透過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來消除壞情緒。這段時間可以利用「三伏貼」改善身體。(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在天氣最熱的時節,使用「三伏貼」能夠大幅改善身體,是一種自古流傳的中醫療法,可以在身上敷貼辛溫、逐痰、疏通經絡的中藥,排除體內的陰寒,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一般人在醫師指示下,敷貼0.5~4小時,孩童則是0.5~1小時,每個禮拜建議敷貼1次,完整療程為夏季時間敷貼6次,到了冬天(三九天)也是敷貼6次,連續3年效果較好。至於三伏貼有哪些人適合?過敏族群,包括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身體虛弱族群,包括經常感冒、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或畏寒的人;慢性症狀族群,包括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長期腹瀉、長年痛經、長期疲勞、舊傷經常痠痛。要特別留意的是,並非人人都適合三伏貼,孕婦、3歲以下孩童、皮膚受刺激容易起泡過敏者,就不適宜使用。不僅如此,還能趁三伏天「曬背」,以下這些人很適合:※寒濕體直,夜尿多、常跑廁所的人※性格冷漠、憂鬱傾向、做事常心有餘力不足的人※不能吃生冷食物,常常腹瀉※免疫力低下※關節骨骼怕冷酸痛※睡眠不安※有陳年舊疾的人不過,孕婦、嬰兒、紫外線過敏人群、空腹以及晚上沒休息好的人,都不適合曬。那麼什麼時候曬最好?把握早上8~10點、下午3點以後,避開中午12點到下午2點的時間。青年人曬2小時左右,中老年人曬1小時即可,初次曬背不必太長,可以從20分鐘慢慢增加。
醫揭胃癌「1致病因子」進化過程 示警:多數人早期沒症狀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透露,自己最近整理健康檢查資料,發現很多人都有胃潰傷或幽門桿菌感染,詢問病人後,他們說平日裡並無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和不適,「一旦輕忽了病情,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詹宜學醫師在臉書粉專發文,「最近在整理健康檢查報告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診斷出胃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詢問病人後,他們說平日裡並無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和不適。有些人合併慢性胃炎;有些人合併萎縮性胃炎;多數人合併腸上皮化生。幾乎每位病人都會問詹醫師:為什麼我都沒有感覺?每個人對於疼痛的忍耐度真的都不一樣。」醫師提到,「通常這種慢性胃炎造成的潰瘍,往往不是兩三天的事,也因為長期以來胃都在發炎,讓胃處於長時間的不健康狀態,導致病人都不覺得身體有任何不適感。通常遇到這類型的病人,詹醫師都會覺得還好發現的早,一旦輕忽了病情,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詹宜學表示,「胃癌早期,大多數的病人是不會有症狀。通常是經過長期的時間,一連串的黏膜病變而形成。幽門桿菌是胃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由於幽門桿菌的感染,胃黏膜逐漸形成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低度分化不良、高度分化不良,最終形成胃癌,這進化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圖/翻攝自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臉書)
改善偏鄉醫療即時性問題 台大醫院AI揪出胃癌只要9秒
幽門桿菌感染會引發慢性胃炎、胃萎縮、腸化生,進而改變胃相,恐導致胃癌發生。為改善偏鄉醫療即時性問題,台大醫院打造人工智慧醫療系統,過去病理切片檢體需運送回台判讀,耗時約1個月,現在只需要短短9秒鐘就能完成「胃相」判讀。幽門桿菌是胃癌的主因,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李宜家說,國內每年逾100萬人次接受胃鏡檢查,胃相是診察關鍵,但臨床上需要專業人力和大量時間成本,尤其偏鄉離島地區缺乏醫師和資訊人力,面臨即時性不足的困境。台大醫院自2016年起整合旗下10個院區的資料庫並開發AI模型,可直接由胃鏡影像精確判斷胃相,目前已於馬祖落地使用。台大醫院資訊室組長陳權忠說明,病人做完胃鏡檢查後,影像會上傳到平板上,當地醫師可以選取想要分析的影像,回傳到台大醫院,經過AI運算,將結果回傳給當地醫師。李宜家說,過去需要透過空運或船運將專業人員送到馬祖,或將切片檢體送到台北,判讀過程約需1個月;現在運用AI系統,一張影像判讀只要9秒鐘,且準確率高達9成,可大幅降低偏鄉醫療不平等。在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達31.4%,推估有590萬人感染,但約有10%感染者無法成功除菌。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等人於國際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發表研究指出,無論是含左旋氧氟沙星或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作為二線治療的累積除菌率皆達9成;如第二線除菌失敗,另一療法作為救援治療,累積除菌率亦可達到96%。
減重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無傷口」 短短半年!39歲女BMI降至24
現代社會多為外食,滿街手搖飲店,肥胖已成為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內在器官也會因為肥胖導致肝膽胃腸疾病,常見包括脂肪肝造成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膽囊結石、胰臟發炎、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炎及巴瑞特氏食道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小腸微菌叢改變造成腹瀉、大腸憩室及息肉發生等。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惡性腫瘤中,消化道癌症與肥胖相關的就包括有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我們不能忽略肥胖所造成的相關後遺症,應即早控制並預防疾病發生。肥胖的控制,建議以漸進且天然的方式著手。也就是嘗試改變生活飲食及培養運動習慣來控制體重,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且多有應酬,有恆心毅力地控制飲食及運動習慣非常困難,如果無法藉由作息調整控制肥胖,可以考慮藉由減重藥物進行治療。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 27-32間的患者(正常值為18.5-24),除使用減重藥物控制外,也可以胃鏡減重手術來減重,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以及袖狀縮胃成形術,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其手術方法簡單來說是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利用經口胃鏡加裝「內視鏡縫合系統」由口腔進入胃中,將胃像荷包一樣摺疊縫合起來,在不用破壞切除胃組織腺體的前提下,達到像外科手術胃切除一樣將胃的容積縮小,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外科局部胃切除減重術的效果相當,且可達成體表無傷口、住院天數短及恢復快的微創減重目標;然而,曾經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活動性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上消化道結構異常、胃部腫瘤、克隆氏症、肝硬化、凝血功能異常、酒精或藥物濫用、精神疾病等,則不建議利用胃鏡縮胃手術來做肥胖控制的首選治療。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經過生活型態改變及胃內肉毒桿菌素注射術後,體重仍未明顯下降,但其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治療。微創手術時間約80分鐘,術後第二天無任何不適後由口進食,第三天順利出院,於門診追蹤過程中合併減重藥物治療,食量明顯下降,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精神體力變好,工作專注力及效率也因此提升,不僅如此,更讓原本不敢穿緊身衣的她對身材外觀恢復自信。鍾承軒主任提醒,肥胖造成的相關慢性疾病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即早控制體重,預防共病症發生,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運動,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減重藥物;倘若仍無法達成體重下降的目標,建議可與外科或內視鏡醫師討論介入性治療方式,而自費微創經口胃鏡袖狀縮胃成型減重術,也是民眾可以考慮的最佳選項之一。
晚餐吃好料暴飲暴食 吃錯晚餐恐帶來身體負擔
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晚上跟朋友來個聚會,大吃大喝暴飲暴食,但其實晚餐吃錯了,很多疾病就會找上身來。根據大陸《科普中國》指出,晚餐應該要注意這6不碰,才能確保健康。1、晚餐暴飲暴食統計發現,很多胰腺炎尤其是急性胰腺炎的發病,都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比如暴飲暴食、吃變質食物、喝酒等。腐敗變質食物易誘發消化道細菌感染,誘發胰腺病變,尤其增加膽結石患者發生急性胰腺炎的風險。2、晚餐吃腹脹感食物如豆類、青椒、茄子、馬鈴薯、芋頭、玉米、麵包、柑橘類水果和添加甜味劑的飲料及甜點等,會讓人產生腹脹感,妨礙正常睡眠。3、晚餐吃太多重口味晚上攝取大量辣椒、大蒜及生洋蔥等辛辣的食物,易讓腸胃產生灼燒感,導致胃食道逆流或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問題,從而干擾睡眠。4、晚餐吃太油膩排骨湯、豬腳湯等脂肪含量很高,尤其是對心血管有害的飽和脂肪含量很高,不宜常喝。高血壓患者,不適合喝太鹹的湯。痛風患者不應多喝動物內臟或海鮮湯等,因為其中的嘌呤含量較高,腸胃不好、食欲不振的人,通常脂肪消化能力也比較弱,應撈掉油再喝。5、晚餐吃甜食晚餐後活動少,甜品中的糖分很難在身體中分解,進而會轉換成脂肪,容易造成肥胖。長此以往,也有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可能。6、晚餐生冷黏硬西瓜、香瓜、生番茄等生冷瓜果,或是涼拌小黃瓜、涼拌海蜇等涼拌菜。黏硬則是指是湯圓、年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晚上腸胃需要溫和消化,這些食物進入胃內後,會直接影響胃的工作,讓消化活動變得異常亢奮,容易導致急慢性胃炎等胃病。 至於最佳吃晚飯時間應在18點至20點左右,不宜過晚進食。吃完晚飯後,胃需要用3個小時來消化食物,如果不得已吃得太晚,不要馬上睡覺,間隔至少2個小時後再入睡。如果吃完晚飯後馬上就入睡,此時胃還在進行消化工作,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胃病,不但不利於消化吸收,還可能會影響睡眠。
女設計師「睡前1習慣」嘴炸臭酸味 醫揭:這病最嚴重恐罹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又容易飲食不均衡,導致許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困擾,有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罹病。就有一名女子發現男友接吻時總是眉頭深鎖,詢問後才知道自己口中有異味,所幸她聽從醫師建議,戒掉「這習慣」和搭配藥物,成功改善異味問題。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在節目《健康2.0》表示,該名職業為室內設計師的27歲女子因為男友與她接吻時總會皺眉頭,於是好奇詢問「為什麼接吻你就皺眉頭」,結果得到「嘴巴散發一股很臭味道」的答案,讓她感到自尊心受創,但不論是刷牙漱口還是看牙醫,女子的口臭問題依然存在。後來患者經朋友介紹來求診,並在「嗅診」時散發出類似酸掉、腐敗牛奶的味道,進一步問診發現她有胃食道逆流問題,會有嗝氣、溢酸水症狀,且女子還有「睡前喝牛奶助眠」習慣,導致發酵後的牛奶經逆流到達口腔,隔天早上就會有濃濃牛奶酸味。許秉毅建議患者,睡前「喝一點溫開水」取代牛奶,再搭配藥物使用,果然胃食道逆流問題就得到改善。此外,有研究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會讓細菌隨胃液跑到嘴吧而發臭,且該病可能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