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式螢幕
」 掀背車 懸浮式螢幕新車試駕/Honda CR-V超有感大改 95%買家選擇高規車款
「全新一代CR-V不是很貴嗎?」頂規售價超過120萬元的國產車少之又少,因此當CR-V三種規格的售價一公布,即引起網友激烈討論。即使如此,身為品牌金雞母的CR-V依然在半個月內就湧入2,300 張訂單,甚至在開賣首週末突破800張訂單創紀錄,更讓台灣本田喊出年販售目標2萬輛,而這台一直霸佔國內總市場銷售前5名的熱門車款,這次增加了什麼魅力?CR-V引進3種車系編成,分別是105.9萬元的入門VTi-S車型、117.9萬元的中階S車型,新增LED前霧燈、電動尾門、Honda Connect系統、9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無線Apple CarPlay、無線充電座、盲點警示、倒車預警輔助等;以及此次試駕的127.9萬元頂規Prestige車款,再添加4眼停車雷達、全景式電動天窗、感應式電動尾門、10.2吋數位儀表、LED環艙氣氛燈、BOSE音響系統、MVCS環景影像輔助等配備。與上一代相比,第六代CR-V的外觀和內裝都有全新樣貌,除了尾燈配有Honda的招牌直立式內雙C尾燈外,全新六角形水箱護罩、氣霸飾版均採用黑色塗裝,加上細長LED頭燈組營造出霸氣、穩重感,且Prestige車型更搭載車頂行李架。根據CTWANT記者實際感受,以及試駕過程與路邊好奇車友的交流,六代CR-V的外型確實比前一代更有型,唯一的缺點就是配置的18吋鋁圈,輪胎規格為235/60R18,似乎可以再大器一些。配置輪胎規格為235/60R18,整體來說顯得不夠大器、穩重。(圖/黃威彬攝)車內採用與Civice:HEV同樣的蜂巢式出風口和懸浮式螢幕,且頂規車型還附道路環境虛擬實境顯示的10.2吋數位儀表,且透過方向盤右側按鈕就能操控儀表上右側資訊顯示(左側亦同),比起前一代更易理解、畫質更細膩、操作也更便利;同時配備9吋多媒體觸控面板,不僅全車系搭載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且以直覺顯示按鈕取代多層的選項,加上每個類別還搭配圖示,用起來更直觀、更方便。車內配有蜂巢式出風口和懸浮式螢幕。(圖/黃威彬攝)頂規車型的10.2吋數位儀表,雖然沒有繁體中文介面,但是操作起來透過圖示幫助,其實沒有影響。(圖/黃威彬攝)車內的調整不只螢幕上的變化,空間也因受惠2,700mm的軸距變得更寬敞,後座的腿部空間幾乎有一個手臂長,加上椅背角度可16段調整,搭配可前後移動190mm的滑軌設置,車室空間變化增添更多可能。台灣本田聲稱可放置4個25吋旅行箱或4個高爾夫球袋等,載著多人多物都沒有問題。根據CTWANT記者163公分實際乘坐,可以感受到空間寬敞、舒適。(圖/黃威彬攝)後行李廂大空間可以放上4個25吋行李箱。(圖/黃威彬攝)動力部分沿用現行的1.5升渦輪引擎,搭配CVT無段變速箱,最大動力輸出為193匹馬力與24.8公斤米扭力,平均油耗更進步到15km/L。且經過重新調校後,包含煞車期間提前降檔、改善CVT鋼帶噪音等,讓第六代CR-V起步更溫和、穩重。同時,因為最大扭力輸出帶很廣,中段加速相當有力,加速反應也較前一代敏捷。此外,避震器升級為Acura等級的ARD減震桶身,可自動切換避震阻尼,濾震效果相當好。搭載1.5升渦輪引擎,搭配CVT無段變速箱,最大動力輸出為193匹馬力與24.8公斤米扭力。(圖/黃威彬攝)第六代CR-V還配備HDC陡坡緩降控制系統,在濕滑下坡路行進時,只要按下HDC鍵即可在下坡路放開煞車,讓車輛保持低速緩緩下坡,控制狀態和作動車速會顯示在儀表板上,作動車速為3至20km/h。車內安全性能也更上一層樓,全車系標配10顆氣囊是同級國產、甚至進口車之最。此外,在雙前座及後排左右兩側座椅都添加了自動預縮安全帶及安全帶未繫提醒裝置,加上ISOFIX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大幅提升車室安全。中控螢幕上可顯示車外環景畫面,且有2種角度可以選擇。(圖/黃威彬攝)值得一提的是,第六代CR-V是台灣本田首款導入Honda Connect智慧聯網的車款,可藉由手機APP進行自動防碰撞偵測、防盜安全系統、遠端診斷協助、超速警告、遠端車輛操作(含冷氣、門鎖、燈光)等3大類13項服務,增加整體的科技感,也跟上歐洲品牌的互聯網功能。首次導入車款的Honda Connect智慧聯網具有多種功能,更增加整體的科技感和便利性。(圖/黃威彬攝)「全新一代的CR-V真的很貴嗎?」從官方發布的規格諸元,可以看出第六代CR-V在動力、內裝、外觀、操作、安全等各方面均有升級。這些調整不是說說而已,經過實際試駕後,更能明顯感受到座艙質感、科技配備及駕駛感受的進化之大,足以令人暫時忽略車價。配備豐富、結構強化、功能升級,也使得CR-V頂規車價來到127.9萬元,但仍吸引許多消費者購買。(圖/黃威彬攝)第六代CR-V的售價的確不便宜,但不便宜不等於不超值,這點從持續不斷的訂單量即可證明。而且根據CTWANT記者了解,目前訂單比例分別是頂規60%、中規35%、入門5%,看來CR-V的車主們還是「重質不重價」。
新車試駕/韓風豪華大休旅 KIA SORENTO 2022
近年來韓國車廠推出的車型,越來越能抓到台灣人的買車習性,其中KIA的轉變最顯著,像是近日發佈的電動車EV6,前衛的科技外型讓不少台灣人放下國籍偏見,在2020年第4季首度引進的SORENTO,近日發佈的2022年式也換上新的廠徽。設計、生產都在歐美地區,因此內裝不像以往的簡約韓風設計,更偏向歐系車的豪華感。(圖/黃威彬攝)已經上市20年更迭4代的KIA SORENTO,2022年式小改款近日已經引進台灣,此代車型主要由KIA美國加州設計中心所設計,相比前3代外型更接近歐美豪華風格,鎖定的是北美市場,可惜的是台灣並未引進油電車型。台灣總代理森那美起亞在2020年底正式引進SORENTO,當時仍使用橢圓形的前代廠徽,此次推出2022年式就更新成科技氣息濃厚的品牌識別字樣,同動力編成的車型共分為6款,最入門的是經典7人座,再往上的豪華版、旗艦版分為6/7人座,而本次試駕車型為最頂級的旗艦進化6人座。由於設計團隊曾任職於BMW,因此在車側輪廓上有種BMW X5的相似感。(圖/黃威彬攝)車頭部分與2020年式相比,僅更換成全新品牌識別,維持大面積的家族識別虎鼻水箱罩,兩側則搭載「Tiger EyeLine」的日行燈眉以及鑽石造型LED頭燈,輔以鍍鉻飾條使車頭更添豪華感,頭燈組配有HBA遠近光自動調節系統,會依對向來車、環境光線調節車燈作動狀態。車側輪拱處採用防刮飾版設計,除了降低刮蹭的痕跡外,也與車身鈑金有種異材質結合的美感,因此飾版也延伸至車頭、車尾,而在後照鏡下方還設置了相當不起眼的鏡頭,在轉彎時儀表板中會出現車側後方影像,比起直視後照鏡更加地直覺。車尾辨識度最高的就是直列分離式尾燈,在視覺感受上相當俐落。(圖/黃威彬攝)車尾最顯眼的地方就是分離式設計的直立尾燈組以及更添質感的全新廠徽,SORENTO的車型識別則是嵌在尾門下緣;進入車室後,在美國設計、生產的SORENTO,當然不會維持韓風簡約的設計,採用大量銀色飾版進行點綴,方向盤上的廠徽也更新為KIA字樣的LOGO。全數位儀表板採用12.3吋,配置左環、右環顯示,前面提到的後照鏡下鏡頭,在轉彎時,影像就會呈現在左、右環內,讓駕駛不必再撇頭看後照鏡,透過安座上的駕駛模式轉盤調整行車模式時,儀表板也會顯示相對應的顏色,像是運動模式就會採用紅黑配色。在行車間轉彎時,12.3吋全數位儀表板上會即時顯示後方車況,降低意外發生機率。(圖/黃威彬攝)雖然中控車機給了8吋的觸控懸浮式螢幕,但記者認為該處應當可以設計成更大的12吋螢幕,以貼合台灣人的需求,不過該有的功能都沒有少,包括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連接模式。會將SORENTO納入購車清單的消費者,對於後座空間勢必有對應要求,SORENTO旗艦進化6人座的座椅配置為2/2/2,其中最舒適的當屬第2排座椅,採用Nappa透氣車皮座椅,且座椅前後、椅背上下可調空間相當大,相當適合長途乘坐,由於並非MPV車型,因此第3排座椅仍有腿部空間侷限的情形,較適合體型嬌小的乘客。第2排座位是SORENTO車內僅次於駕駛座最舒適的地方,座椅前後、椅背上下調整的空間相當充裕。(圖/黃威彬攝)至於行李箱空間容量,在標準滿載乘客時有187公升,第3排座椅倒平後有616公升,若將第2排座椅倒平則提升到2,011公升的超寬敞空間。在2020年底時,記者試駕的是旗艦版6人座,此次升級成2022年式的旗艦進化版,在駕駛路感上依舊維持著換檔毫無頓挫地流暢,搭配上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無論高速過彎、直線加速、超車的穩定度都在水準之上,與歐系休旅車的水準相同。搭載直4柴油渦輪引擎以及8速自手排變速箱,無論起步、直線加速路感都相當流暢。(圖/黃威彬攝)SORENTO最大的優勢在於第二排座椅的舒適度,雖然與要價超過200萬的日系商務MPV相比仍有努力空間,但在價格200萬級距以下卻是找不到能夠匹敵的對手,如果牌價能再調降10至15萬元相信會更有競爭力。撇開國籍偏見下,SORENTO的從外型、內裝設計到底盤、懸吊、動力的調校,已經與大廠歐系車不相上下。(圖/黃威彬攝)
飆上路/翹臀就是美 Audi Q5 Sportback試駕
隨著國人對於Coupe車型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台灣奧迪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市場,受疫情影響3月才正式上市的第二代Q5,在7月又宣布導入Q5 Sportback車型,補足台灣奧迪中型斜背豪華休旅級距的產品。事實上,第二代Q5一直到開發改款的中後期,才決定將Q5 Sportback車型加入,主要是BMW有X4,M-Benz則有GLC Coupe,身為「1A2B」的豪華品牌,當然也得加入戰局。此次Q5 Sportback共推出3款車型,包括advanced、S line以及限量50台的Edition One,三者間的不同在於輪圈尺寸、運動化懸吊以及專屬的內裝、外觀套件,當然也可以透過選配進行置換。此次試駕車款為Q5 Sportback 45 TFSI advanced,外觀上與Q5的差異僅在後方的翹臀,自B柱開始就向下收折的C柱斜背,在視覺上更增添跑格,勢必會吸收許多年輕族群入主。Led日行燈與雷神之鎚有些許相似,車側的鈑金折線增加肌肉感,讓美背跑旅在力與美間取得平衡點。(圖/黃耀徵攝)在車頭部分維持八角盾形直柵式水箱罩,頭燈組內的LED日行燈以橫Y字型呈現,將遠近燈分離,並將霧燈隱藏在下方的霧黑幾何飾板內,使整體車頭看起來渾然天成。車側部分在門把上方以立體折線,加上側裙上方的內凹設計,增加充滿力量的肌肉感,輪圈規格為235/60/R18,不過試駕車款選配了19吋的鋁圈,使車側在視覺上更加協調。輪拱處輔以亮黑防刮飾板,並選配19吋鑄造鋁圈,無論視覺、還是操駕上都有不小的提升。(圖/黃耀徵攝)由於車尾與Q5的差別最大,因此AUDI設計團隊將Q5 Sportback的尾燈組重新設計,水平向後延伸了3公分,雖然變化不大,但增加了與Q5的識別度。此外更可選配OLED尾燈,在偵測到後方車輛過近時,將啟動警示燈示意。為增加與Q5的識別度,尾燈組向後稍微延伸,幾何線條的常駐燈雖然已經相當吸睛,但仍可選配更亮眼的OLED尾燈組。(圖/黃耀徵攝)車室內的佈局維持與Q5相同,全車系皆搭載12.3吋數位儀表,但在介面上可以調整為條狀式呈現當前時速、轉速,甚至也能改為全螢幕導航,並以數字呈現當前車況。在強光照射下,可以發現每條鈑金折線呈現不同的光影,最吸睛的當屬C柱的美背翹臀。(圖/黃耀徵攝)中控車機依舊是以懸浮式螢幕呈現,搭載10.1吋觸控螢幕,同時支援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而在功能表上也可以讓車主自行調整常用的路徑。車機下方為空調實體調整區,其中溫度以旋鈕式調整,在鞍座部分取消了觸控區域,改為放置小東西的空間,在手扶座下方就是可開關式手機無線充電區,實際以iPhone 12測試,靈敏度已經是中上的水準。採用12.3吋全數位儀表板,除了傳統雙環呈現外,也可以調整為條狀顯示當前時速、轉速,在熱血駕駛時能更直覺地查看車況。(圖/黃耀徵攝)車室佈局與Q5相同,大量採用Matte Brushed Aluminum飾板使車室內更有科技氣息。(圖/黃耀徵攝)由於是Coupe車型因此後座若乘載176公分高的男性,頭部離頂棚僅存1隻手指寬的距離,但為了帥氣的跑格,這點犧牲還是必要的。許多休旅車在衍生出Coupe車型後,行李箱空間都大幅縮減,但Q5 Sportback的空間仍有510公升,相比Q5只減少10公升,在後座倒平的情況下依舊有1,480公升的空間表現。後座腿部空間不至於侷促,但受限Coupe車型在上下空間表現就有些許緊湊。(圖/黃耀徵攝)動力方面,全車系搭載2.0升直四汽油渦輪增壓引擎,並配置了12V輕複合動力系統,因此在起步時相當輕盈,峰值馬力達到265hp、扭力則為37.2kgm,搭載的quattro ultra在行進間可以在二輪及四輪間自由轉換。雖然是Coupe車型,但在設計團隊刻意保存下,行李箱空間與SUV的Q5相比僅減少10公升。(圖/黃耀徵攝)在實際駕駛上路後,可以親身體驗到Audi的行車輔助技術,其中包括ACC主動式定速巡航控制、主動式車道維持以及偏移警示、塞車輔助、車道變換輔助、前後方預警式安全防護以及離車安全警示等系統。行駛快速道路期間,可以感受到車道維持輔助微微的介入,並在車道偏移時即時提醒,需要動時只需輕踩馬上都能得到回饋;但無論功能、性能講得再多,也比不過Q5 Sportback的翹臀。美型跑旅的動力當然不容許質疑,搭載quattro ultra可以在行進間針對動力需求進行調整。(圖/黃耀徵攝)
飆上路/翹臀就是美 Audi Q5 Sportback試駕
隨著國人對於Coupe車型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台灣奧迪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市場,受疫情影響3月才正式上市的第二代Q5,在7月又宣布導入Q5 Sportback車型,補足台灣奧迪中型斜背豪華休旅級距的產品。事實上,第二代Q5一直到開發改款的中後期,才決定將Q5 Sportback車型加入,主要是BMW有X4,M-Benz則有GLC Coupe,身為「1A2B」的豪華品牌,當然也得加入戰局。此次Q5 Sportback共推出3款車型,包括advanced、S line以及限量50台的Edition One,三者間的不同在於輪圈尺寸、運動化懸吊以及專屬的內裝、外觀套件,當然也可以透過選配進行置換。此次試駕車款為Q5 Sportback 45 TFSI advanced,外觀上與Q5的差異僅在後方的翹臀,自B柱開始就向下收折的C柱斜背,在視覺上更增添跑格,勢必會吸收許多年輕族群入主。Led日行燈與雷神之鎚有些許相似,車側的鈑金折線增加肌肉感,讓美背跑旅在力與美間取得平衡點。(圖/黃耀徵攝)在車頭部分維持八角盾形直柵式水箱罩,頭燈組內的LED日行燈以橫Y字型呈現,將遠近燈分離,並將霧燈隱藏在下方的霧黑幾何飾板內,使整體車頭看起來渾然天成。車側部分在門把上方以立體折線,加上側裙上方的內凹設計,增加充滿力量的肌肉感,輪圈規格為235/60/R18,不過試駕車款選配了19吋的鋁圈,使車側在視覺上更加協調。輪拱處輔以亮黑防刮飾板,並選配19吋鑄造鋁圈,無論視覺、還是操駕上都有不小的提升。(圖/黃耀徵攝)由於車尾與Q5的差別最大,因此AUDI設計團隊將Q5 Sportback的尾燈組重新設計,水平向後延伸了3公分,雖然變化不大,但增加了與Q5的識別度。此外更可選配OLED尾燈,在偵測到後方車輛過近時,將啟動警示燈示意。為增加與Q5的識別度,尾燈組向後稍微延伸,幾何線條的常駐燈雖然已經相當吸睛,但仍可選配更亮眼的OLED尾燈組。(圖/黃耀徵攝)車室內的佈局維持與Q5相同,全車系皆搭載12.3吋數位儀表,但在介面上可以調整為條狀式呈現當前時速、轉速,甚至也能改為全螢幕導航,並以數字呈現當前車況。在強光照射下,可以發現每條鈑金折線呈現不同的光影,最吸睛的當屬C柱的美背翹臀。(圖/黃耀徵攝)中控車機依舊是以懸浮式螢幕呈現,搭載10.1吋觸控螢幕,同時支援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而在功能表上也可以讓車主自行調整常用的路徑。車機下方為空調實體調整區,其中溫度以旋鈕式調整,在鞍座部分取消了觸控區域,改為放置小東西的空間,在手扶座下方就是可開關式手機無線充電區,實際以iPhone 12測試,靈敏度已經是中上的水準。採用12.3吋全數位儀表板,除了傳統雙環呈現外,也可以調整為條狀顯示當前時速、轉速,在熱血駕駛時能更直覺地查看車況。(圖/黃耀徵攝)車室佈局與Q5相同,大量採用Matte Brushed Aluminum飾板使車室內更有科技氣息。(圖/黃耀徵攝)由於是Coupe車型因此後座若乘載176公分高的男性,頭部離頂棚僅存1隻手指寬的距離,但為了帥氣的跑格,這點犧牲還是必要的。許多休旅車在衍生出Coupe車型後,行李箱空間都大幅縮減,但Q5 Sportback的空間仍有510公升,相比Q5只減少10公升,在後座倒平的情況下依舊有1,480公升的空間表現。後座腿部空間不至於侷促,但受限Coupe車型在上下空間表現就有些許緊湊。(圖/黃耀徵攝)動力方面,全車系搭載2.0升直四汽油渦輪增壓引擎,並配置了12V輕複合動力系統,因此在起步時相當輕盈,峰值馬力達到265hp、扭力則為37.2kgm,搭載的quattro ultra在行進間可以在二輪及四輪間自由轉換。雖然是Coupe車型,但在設計團隊刻意保存下,行李箱空間與SUV的Q5相比僅減少10公升。(圖/黃耀徵攝)在實際駕駛上路後,可以親身體驗到Audi的行車輔助技術,其中包括ACC主動式定速巡航控制、主動式車道維持以及偏移警示、塞車輔助、車道變換輔助、前後方預警式安全防護以及離車安全警示等系統。行駛快速道路期間,可以感受到車道維持輔助微微的介入,並在車道偏移時即時提醒,需要動時只需輕踩馬上都能得到回饋;但無論功能、性能講得再多,也比不過Q5 Sportback的翹臀。美型跑旅的動力當然不容許質疑,搭載quattro ultra可以在行進間針對動力需求進行調整。(圖/黃耀徵攝)
飆上路/KIA STONIC 油電小休旅 輕鬆巡遊
市面上進口與國產的跨界小休旅,至少已有五款,每款都有獨家特色,而近日KIA小改款的STONIC在台上市後,端出更高規格的主、被動安全配備,卻訂出相對優惠的價格,希望在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為了提高品牌在台灣的市占率,KIA近年引進的車型,幾乎都給出高規格的主、被動配備,卻硬是定了比競廠低的價格,加上底盤反饋及動力調校,與歐系車相當接近,使台灣消費者對KIA的接受度逐漸提高。KIA台灣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日前出席STONIC發表記者會,對銷量信心十足。(圖/KIA提供)STONIC搭載998C.C.直列三缸引擎,峰值動力達120匹馬力。(圖/張文玠攝)其中,KIA因應休旅車當道,於2017年策略性推出的第四款休旅產品「STONIC」,這次小改款後,分為1.4及1.0T兩種動力,共有「1.4時尚版」、「1.4 驚豔版」、「1.0T智慧油電時尚版」與「1.0T智慧油電驚豔版」四款車型,今年三月正式在台上市。燈條設計 銳利有型雖說KIA STONIC迎來最大的「小改款」,但它的車型其實是自RIO車款衍伸而來,外觀沒有明顯變化,不過主、被動安全配備卻一次給齊。KIA原廠指出,STONIC已經達到Level 2駕駛輔助等級,傲視同級車;此次本刊試駕的是STONIC最頂級的「1.0T智慧油電驚豔版」,搭載了與歐洲主流車廠同步的1.0T渦輪增壓引擎及48V輕油電系統。先從車頭看起,水箱罩依舊維持家族的虎鼻式設計,但沒有以往的進風格柵,而是像同品牌電動車一樣,採用封閉式的鋼琴烤漆飾版,引擎室降溫則是靠著下方的進氣壩。輪拱乃至於側裙都以黑色防刮飾版包裹,方向燈則融入頭燈組的LED燈條中,呈現銳利的線條感。(圖/張文玠攝)薄型化的前座椅背,使得後座乘客的腿部空間更為充裕。(圖/張文玠攝)此次小改款也將頭燈組全面更新,1.0T車型皆採用LED頭燈組,日行燈條就設計在燈組的上、下側,無論白天或晚上,看起來都相當銳利,至於霧燈則設計在頭燈組下方,輔以銀色飾版增加科技感。車側沒有浮誇的折線,僅在輪拱處加上防刮飾版,並延伸至側裙及車尾保桿;頂級款車型採用的是16吋鋁圈,原廠也提供17吋鋁圈選配。車色活潑 內裝簡約為增加年輕族群購買意願,1.0T車型配有活潑的雙色專屬塗裝,後照鏡、A柱與車頂可選擇藍/白、白/紅、紅/黑、深藍/白或黃/黑進行搭配,1.4車型僅單色選擇。車尾部分,上方配置尾翼,增加車體在視覺上的線條感,後霧燈與倒車燈則融入保桿;保桿中央還設計了跨界休旅必備的銀色下護板,增加車格的粗獷感,排氣管則為右側單出設計。進入車室之後,可以看到小改款的STONIC 維持簡約內裝格局。儀表板採雙環指針式,中央的行車資訊幕從單色的3.5吋升級為全彩的4.2吋,為的就是讓駕駛更清楚主、被動安全配備的作動情形。STONIC端出高規格的主、被動安全配備,按鍵區設置於方向盤上的右側,操作相當方便。(圖/張文玠攝)中控車機更新為8吋懸浮式螢幕,並支援無線Apple CarPlay及有線Android Auto連接功能。(圖/張文玠攝)雙環儀表板中央的行車資訊幕,從原本單色的3.5吋,升級為全彩的4.2吋,識讀效果更佳。(圖/張文玠攝)方向盤維持小改款前的三幅設計,左側為多媒體按鍵區,右側則是安全功能按鍵區,盤皮雖採用合成皮,但仍具備舒適的握感,加上盤圍有指扣設計,在需頻繁轉彎的路況,也能以最輕鬆的方式抓握。中控車機搭載主流的8吋懸浮式螢幕,同時支援無線AppleCarPlay及有線Android Auto。螢幕下方是冷氣控制面板,全車系皆為單區恆溫空調;控制面板下方則配置兩處防滑置物空間、USB連接埠及12V\180W車用插孔。排檔桿並未採用主流的線傳式,依舊維持傳統式,而排檔桿座上方就是駕駛模式調整鍵,共有運動模式、一般模式以及節能模式可選擇。空間充裕 油門輕盈座椅部分,驚豔版皆搭載雙色皮質座椅,在乘坐時,包覆性雖然不比跑車座椅,但仍不失舒適。為讓空間最大化,原廠將前座椅背刻意薄型化,使得後座空間更為充裕;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後座椅的發泡棉偏硬,不利長途乘坐。雖是小型跨界休旅,但在正常情況下仍有352公升的容量,後座倒平後,更提升至1,155公升。(圖/張文玠攝)搭配48V輕油電系統,使STONIC在起步時沒有重拖感,平均油耗更可達到19.9km/l。(圖/張文玠攝)雖然KIA STONIC屬於小型跨界休旅,但行李廂的容量,在正常情況下即有352公升,將後座倒平後,更提升至1155公升,對三人小家庭而言,空間相當充裕。至於主、被動安全配備,STONIC搭載SCC智慧巡航(支援時速10至180公里)、全速域LKA車道維持、LFA進階車道維持(支援時速200公里以下)及FCA主動煞車輔助(感測對象包括車輛、行人與機踏車)等系統。頂規款還加上BCA盲區防撞、RCCA後方交通防撞煞車輔助(感測後方橫向車流),這些都是在同級距車中看不見的配備。本刊記者原以為動力僅120匹馬力的STONIC,在起步時會有些許重拖感,實際駕駛上路之後,卻發現油門相當輕盈,且動力隨傳隨到,加上搭載48V輕油電系統,有著巡航以及煞車動能回充功能,讓STONIC 1.0T 有著每公升可跑19.9公里的驚人低油耗表現,若是長時間在都市裡行駛,或有天天通勤的需求,相信它不會讓你失望。達人說法 《奇摩汽機車》特約編輯謝寶兒(圖/謝寶兒提供)小型跨界休旅大車拚(圖/翻攝自HONDA、NISSAN、Ford官網)
飆上路/KIA STONIC 油電小休旅 輕鬆巡遊
市面上進口與國產的跨界小休旅,至少已有五款,每款都有獨家特色,而近日KIA小改款的STONIC在台上市後,端出更高規格的主、被動安全配備,卻訂出相對優惠的價格,希望在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為了提高品牌在台灣的市占率,KIA近年引進的車型,幾乎都給出高規格的主、被動配備,卻硬是定了比競廠低的價格,加上底盤反饋及動力調校,與歐系車相當接近,使台灣消費者對KIA的接受度逐漸提高。KIA台灣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日前出席STONIC發表記者會,對銷量信心十足。(圖/KIA提供)STONIC搭載998C.C.直列三缸引擎,峰值動力達120匹馬力。(圖/張文玠攝)其中,KIA因應休旅車當道,於2017年策略性推出的第四款休旅產品「STONIC」,這次小改款後,分為1.4及1.0T兩種動力,共有「1.4時尚版」、「1.4 驚豔版」、「1.0T智慧油電時尚版」與「1.0T智慧油電驚豔版」四款車型,今年三月正式在台上市。燈條設計 銳利有型雖說KIA STONIC迎來最大的「小改款」,但它的車型其實是自RIO車款衍伸而來,外觀沒有明顯變化,不過主、被動安全配備卻一次給齊。KIA原廠指出,STONIC已經達到Level 2駕駛輔助等級,傲視同級車;此次本刊試駕的是STONIC最頂級的「1.0T智慧油電驚豔版」,搭載了與歐洲主流車廠同步的1.0T渦輪增壓引擎及48V輕油電系統。先從車頭看起,水箱罩依舊維持家族的虎鼻式設計,但沒有以往的進風格柵,而是像同品牌電動車一樣,採用封閉式的鋼琴烤漆飾版,引擎室降溫則是靠著下方的進氣壩。輪拱乃至於側裙都以黑色防刮飾版包裹,方向燈則融入頭燈組的LED燈條中,呈現銳利的線條感。(圖/張文玠攝)薄型化的前座椅背,使得後座乘客的腿部空間更為充裕。(圖/張文玠攝)此次小改款也將頭燈組全面更新,1.0T車型皆採用LED頭燈組,日行燈條就設計在燈組的上、下側,無論白天或晚上,看起來都相當銳利,至於霧燈則設計在頭燈組下方,輔以銀色飾版增加科技感。車側沒有浮誇的折線,僅在輪拱處加上防刮飾版,並延伸至側裙及車尾保桿;頂級款車型採用的是16吋鋁圈,原廠也提供17吋鋁圈選配。車色活潑 內裝簡約為增加年輕族群購買意願,1.0T車型配有活潑的雙色專屬塗裝,後照鏡、A柱與車頂可選擇藍/白、白/紅、紅/黑、深藍/白或黃/黑進行搭配,1.4車型僅單色選擇。車尾部分,上方配置尾翼,增加車體在視覺上的線條感,後霧燈與倒車燈則融入保桿;保桿中央還設計了跨界休旅必備的銀色下護板,增加車格的粗獷感,排氣管則為右側單出設計。進入車室之後,可以看到小改款的STONIC 維持簡約內裝格局。儀表板採雙環指針式,中央的行車資訊幕從單色的3.5吋升級為全彩的4.2吋,為的就是讓駕駛更清楚主、被動安全配備的作動情形。STONIC端出高規格的主、被動安全配備,按鍵區設置於方向盤上的右側,操作相當方便。(圖/張文玠攝)中控車機更新為8吋懸浮式螢幕,並支援無線Apple CarPlay及有線Android Auto連接功能。(圖/張文玠攝)雙環儀表板中央的行車資訊幕,從原本單色的3.5吋,升級為全彩的4.2吋,識讀效果更佳。(圖/張文玠攝)方向盤維持小改款前的三幅設計,左側為多媒體按鍵區,右側則是安全功能按鍵區,盤皮雖採用合成皮,但仍具備舒適的握感,加上盤圍有指扣設計,在需頻繁轉彎的路況,也能以最輕鬆的方式抓握。中控車機搭載主流的8吋懸浮式螢幕,同時支援無線AppleCarPlay及有線Android Auto。螢幕下方是冷氣控制面板,全車系皆為單區恆溫空調;控制面板下方則配置兩處防滑置物空間、USB連接埠及12V\180W車用插孔。排檔桿並未採用主流的線傳式,依舊維持傳統式,而排檔桿座上方就是駕駛模式調整鍵,共有運動模式、一般模式以及節能模式可選擇。空間充裕 油門輕盈座椅部分,驚豔版皆搭載雙色皮質座椅,在乘坐時,包覆性雖然不比跑車座椅,但仍不失舒適。為讓空間最大化,原廠將前座椅背刻意薄型化,使得後座空間更為充裕;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後座椅的發泡棉偏硬,不利長途乘坐。雖是小型跨界休旅,但在正常情況下仍有352公升的容量,後座倒平後,更提升至1,155公升。(圖/張文玠攝)搭配48V輕油電系統,使STONIC在起步時沒有重拖感,平均油耗更可達到19.9km/l。(圖/張文玠攝)雖然KIA STONIC屬於小型跨界休旅,但行李廂的容量,在正常情況下即有352公升,將後座倒平後,更提升至1155公升,對三人小家庭而言,空間相當充裕。至於主、被動安全配備,STONIC搭載SCC智慧巡航(支援時速10至180公里)、全速域LKA車道維持、LFA進階車道維持(支援時速200公里以下)及FCA主動煞車輔助(感測對象包括車輛、行人與機踏車)等系統。頂規款還加上BCA盲區防撞、RCCA後方交通防撞煞車輔助(感測後方橫向車流),這些都是在同級距車中看不見的配備。本刊記者原以為動力僅120匹馬力的STONIC,在起步時會有些許重拖感,實際駕駛上路之後,卻發現油門相當輕盈,且動力隨傳隨到,加上搭載48V輕油電系統,有著巡航以及煞車動能回充功能,讓STONIC 1.0T 有著每公升可跑19.9公里的驚人低油耗表現,若是長時間在都市裡行駛,或有天天通勤的需求,相信它不會讓你失望。達人說法 《奇摩汽機車》特約編輯謝寶兒(圖/謝寶兒提供)小型跨界休旅大車拚(圖/翻攝自HONDA、NISSAN、Ford官網)
飆上路/HONDA ALL NEW ODYSSEY 舒心休旅
台灣本田(HONDA)自從引進ODYSSEY車款,每年的銷量都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去年傳出ODYSSEY小改款後,台灣消費者更一直敲碗期待引進,今年3月2日,ALL NEW ODYSSEY終於正式發表,雖然動力編成沿用2.4公升自然進氣引擎與CVT無段變速箱,但車頭及車尾鈑件全面更新,且內裝質感和主、被動安全配備,都大大提升。關注MVP(多功能休旅車)的民眾一定會發現,ALL NEW ODYSSEY 在動力編成沒有更動的情況下,價格竟然從前一代最低的144.9萬元,上漲至162.9萬元,原因在於原廠新政策將智慧駕駛輔助「HONDA Sensing」列為標配。飆上路/HONDA ALL NEW ODYSSEY 舒心休旅(圖/馬景平攝)中控台加入不少主流配備,包括7吋數位儀表板與8吋懸浮式螢幕等。(圖/馬景平攝) 鑑於以往ODYSSEY車室噪音較大,此次改款不僅導入雙層玻璃,輪圈(圖)也採用HONDA獨家的聲學共振減噪技術。(圖/馬景平攝)亮眼輪圈 聲學減噪此次ALL NEW ODYSSEY共推出三款車型,包括入門款的卓越版與進階款的登峰版,後者再分為七人座(座椅配置為二/二/三)與八人座(座椅配置為二/三/三)兩款。其中卓越版的規格,與改款前的中階款APEX版大致相同,牌價反而更優惠,加上TOYOTA PREVIA 宣布停售,目前ALL NEW ODYSSEY在同級距MVP裡已找不到對手。台灣本田透露,自一月開放預購以來,目前已接單近千台,因此喊出年銷售3800台的目標。就外觀而言,ALL NEW ODYSSEY的車頭,除了維持飛翼式的家族語彙,還採用面積較大的橫式水箱格柵,視覺上更具質感與霸氣,此外配備LED星鑽頭燈組,登峰版更搭載主動式轉向輔助燈,當方向盤大幅度轉動時,就會自動開啟,擴大轉向時的照明範圍。車側線條雖沒有明顯更新,但18吋的五輻鋁合金輪圈非常吸睛,乍看會以為這是台性能車,它最特別之處在於導入Noise-reducing聲學共振減噪技術,大幅降低行駛時的胎噪聲。車側設計沒有大幅更動,電動滑門全開時,長輩或體型壯碩者進出車室都相當容易。(圖/馬景平攝)雖然是小改款,但ALL NEW ODYSSEY的車頭及車尾鈑件都大幅更新,讓許多休旅車迷相當心動。(圖/馬景平攝)車頭設計維持飛翼式家族語彙,並採用大面積橫式水箱格柵,視覺上更顯霸氣。(圖/馬景平攝)同時,車尾設計有大幅度的調整,尾燈組採用LED導光條設計,面積比改款前縮小許多,視覺上更加凝練;前後方向燈則改以動態序列的方式呈現,讓後車更清楚動向。由於ODYSSEY改款前,許多車主都向原廠反應,行駛時車內隔音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原廠除了改善輪圈,也調整車門及前、後擋玻璃的厚度及材質,將噪音隔絕在車外。對於MVP,車室設計與空間是許多消費者考量的關鍵,因此ALL NEW ODYSSEY的中控T型台,下半部雖留用改款前的設計,上半部則有大幅調整,儀表板從雙環顯示、3.5吋TFT行車資訊幕,升級為7吋彩色液晶儀表,並在左側增加杯架,提升便利性。尾燈組採LED導光條設計,並搭載動態序列式方向燈,讓後車清楚行車動向。(圖/馬景平攝)副駕駛座前方的類黑檀木飾版,除了提升車室美感,下方還設計了隱藏空間及USB充電孔。(圖/馬景平攝)7人座的ALL NEW ODYSSEY空間寬敞,後座第三排坐起來仍相當舒適。(圖/馬景平攝)開口設計 方便乘客至於ECON(節油模式)、電動滑門開關、警示雷達、怠速熄火等控制按鍵,依舊維持在方向盤左側下方,為了防止下車時膝部誤觸電動門按鍵,也在此配置了上鎖的撥鍵。中控螢幕則從原本的7吋嵌入式車機,改為8吋懸浮式螢幕,並具備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的連線能力;登峰版並內置Garmin衛星導航圖資,導航指示可即時連動到數位儀表板中。以往ODYSSEY的車內飾版,都以黑色鋼琴烤漆呈現,而ALL NEW ODYSSEY則使用視覺上具溫度感的類黑檀木飾版。除了車門邊,副駕駛座前方的大面積飾版下,更設置隱藏空間,並內置USB充電孔。本刊記者此次試駕的是七人座的登峰版,而正七人MVP的好壞,得看第2、3排座椅的設計才清楚,ALL NEW ODYSSEY的開口設計對乘客相當友善,在側車門全開的情況下,寬度為750毫米、高度為1230毫米,離地高也僅300毫米,無論是長輩還是體型壯碩的乘客,都能輕鬆進入車室。有別於競廠以商務或老闆座車為導向的設計,ALL NEW ODYSSEY的目標客群鎖定在4到6人的家庭。(圖/馬景平攝)雖然沿用2.4升自然進氣汽油引擎,但175匹的峰值馬力,在滿載7人的情況下仍相當夠用。(圖/馬景平攝)第二、三排座椅可調整成6種模式,包括正常7人座、禮賓4人座、寬敞6人座等,滿足車主各種需求。(圖/馬景平攝)座椅模式 活用空間此外,第2、3排座椅的可調整模式共有六種,除了正常的「七座模式」,第二排的尊榮座椅可調整成緊鄰或分開,而第三排座椅收折後,將第二排座椅向後推移,就是「禮賓模式」;若將第三排中央的座椅倒平,即可切換為「六座寬敞模式」,將第三排座椅向後倒平,就成了可坐在椅背上欣賞風景的「星空模式」。至於行李箱空間,在滿載七人時, 仍有放置3個登機箱的餘裕,若需載運大型物品,只要把第三排座椅收折即可;除了空間設計,後座共配置四個出風口、一個控溫面板與二處充電埠,讓後座乘客十分舒適便利。本刊記者實際駕駛ALL NEW ODYSSEY 上路,發現隔音表現比改款前,的確有顯著提升,雖然依舊維持2.4公升 Earth Dreams i-VTEC自然進氣引擎與G-Design CVT變速箱, 但動力峰值達175匹馬力與23公斤米的扭力,已可滿足大多數家庭的需求。達人說法 《奇摩汽機車》特約編輯 謝寶兒(圖/謝寶兒提供)200萬以內正7人休旅車比一比(圖/馬景平攝、翻攝自FORD官網)
飆上路/HONDA ALL NEW ODYSSEY 舒心休旅
台灣本田(HONDA)自從引進ODYSSEY車款,每年的銷量都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去年傳出ODYSSEY小改款後,台灣消費者更一直敲碗期待引進,今年3月2日,ALL NEW ODYSSEY終於正式發表,雖然動力編成沿用2.4公升自然進氣引擎與CVT無段變速箱,但車頭及車尾鈑件全面更新,且內裝質感和主、被動安全配備,都大大提升。關注MVP(多功能休旅車)的民眾一定會發現,ALL NEW ODYSSEY 在動力編成沒有更動的情況下,價格竟然從前一代最低的144.9萬元,上漲至162.9萬元,原因在於原廠新政策將智慧駕駛輔助「HONDA Sensing」列為標配。飆上路/HONDA ALL NEW ODYSSEY 舒心休旅(圖/馬景平攝)中控台加入不少主流配備,包括7吋數位儀表板與8吋懸浮式螢幕等。(圖/馬景平攝) 鑑於以往ODYSSEY車室噪音較大,此次改款不僅導入雙層玻璃,輪圈(圖)也採用HONDA獨家的聲學共振減噪技術。(圖/馬景平攝)亮眼輪圈 聲學減噪此次ALL NEW ODYSSEY共推出三款車型,包括入門款的卓越版與進階款的登峰版,後者再分為七人座(座椅配置為二/二/三)與八人座(座椅配置為二/三/三)兩款。其中卓越版的規格,與改款前的中階款APEX版大致相同,牌價反而更優惠,加上TOYOTA PREVIA 宣布停售,目前ALL NEW ODYSSEY在同級距MVP裡已找不到對手。台灣本田透露,自一月開放預購以來,目前已接單近千台,因此喊出年銷售3800台的目標。就外觀而言,ALL NEW ODYSSEY的車頭,除了維持飛翼式的家族語彙,還採用面積較大的橫式水箱格柵,視覺上更具質感與霸氣,此外配備LED星鑽頭燈組,登峰版更搭載主動式轉向輔助燈,當方向盤大幅度轉動時,就會自動開啟,擴大轉向時的照明範圍。車側線條雖沒有明顯更新,但18吋的五輻鋁合金輪圈非常吸睛,乍看會以為這是台性能車,它最特別之處在於導入Noise-reducing聲學共振減噪技術,大幅降低行駛時的胎噪聲。車側設計沒有大幅更動,電動滑門全開時,長輩或體型壯碩者進出車室都相當容易。(圖/馬景平攝)雖然是小改款,但ALL NEW ODYSSEY的車頭及車尾鈑件都大幅更新,讓許多休旅車迷相當心動。(圖/馬景平攝)車頭設計維持飛翼式家族語彙,並採用大面積橫式水箱格柵,視覺上更顯霸氣。(圖/馬景平攝)同時,車尾設計有大幅度的調整,尾燈組採用LED導光條設計,面積比改款前縮小許多,視覺上更加凝練;前後方向燈則改以動態序列的方式呈現,讓後車更清楚動向。由於ODYSSEY改款前,許多車主都向原廠反應,行駛時車內隔音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原廠除了改善輪圈,也調整車門及前、後擋玻璃的厚度及材質,將噪音隔絕在車外。對於MVP,車室設計與空間是許多消費者考量的關鍵,因此ALL NEW ODYSSEY的中控T型台,下半部雖留用改款前的設計,上半部則有大幅調整,儀表板從雙環顯示、3.5吋TFT行車資訊幕,升級為7吋彩色液晶儀表,並在左側增加杯架,提升便利性。尾燈組採LED導光條設計,並搭載動態序列式方向燈,讓後車清楚行車動向。(圖/馬景平攝)副駕駛座前方的類黑檀木飾版,除了提升車室美感,下方還設計了隱藏空間及USB充電孔。(圖/馬景平攝)7人座的ALL NEW ODYSSEY空間寬敞,後座第三排坐起來仍相當舒適。(圖/馬景平攝)開口設計 方便乘客至於ECON(節油模式)、電動滑門開關、警示雷達、怠速熄火等控制按鍵,依舊維持在方向盤左側下方,為了防止下車時膝部誤觸電動門按鍵,也在此配置了上鎖的撥鍵。中控螢幕則從原本的7吋嵌入式車機,改為8吋懸浮式螢幕,並具備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的連線能力;登峰版並內置Garmin衛星導航圖資,導航指示可即時連動到數位儀表板中。以往ODYSSEY的車內飾版,都以黑色鋼琴烤漆呈現,而ALL NEW ODYSSEY則使用視覺上具溫度感的類黑檀木飾版。除了車門邊,副駕駛座前方的大面積飾版下,更設置隱藏空間,並內置USB充電孔。本刊記者此次試駕的是七人座的登峰版,而正七人MVP的好壞,得看第2、3排座椅的設計才清楚,ALL NEW ODYSSEY的開口設計對乘客相當友善,在側車門全開的情況下,寬度為750毫米、高度為1230毫米,離地高也僅300毫米,無論是長輩還是體型壯碩的乘客,都能輕鬆進入車室。有別於競廠以商務或老闆座車為導向的設計,ALL NEW ODYSSEY的目標客群鎖定在4到6人的家庭。(圖/馬景平攝)雖然沿用2.4升自然進氣汽油引擎,但175匹的峰值馬力,在滿載7人的情況下仍相當夠用。(圖/馬景平攝)第二、三排座椅可調整成6種模式,包括正常7人座、禮賓4人座、寬敞6人座等,滿足車主各種需求。(圖/馬景平攝)座椅模式 活用空間此外,第2、3排座椅的可調整模式共有六種,除了正常的「七座模式」,第二排的尊榮座椅可調整成緊鄰或分開,而第三排座椅收折後,將第二排座椅向後推移,就是「禮賓模式」;若將第三排中央的座椅倒平,即可切換為「六座寬敞模式」,將第三排座椅向後倒平,就成了可坐在椅背上欣賞風景的「星空模式」。至於行李箱空間,在滿載七人時, 仍有放置3個登機箱的餘裕,若需載運大型物品,只要把第三排座椅收折即可;除了空間設計,後座共配置四個出風口、一個控溫面板與二處充電埠,讓後座乘客十分舒適便利。本刊記者實際駕駛ALL NEW ODYSSEY 上路,發現隔音表現比改款前,的確有顯著提升,雖然依舊維持2.4公升 Earth Dreams i-VTEC自然進氣引擎與G-Design CVT變速箱, 但動力峰值達175匹馬力與23公斤米的扭力,已可滿足大多數家庭的需求。達人說法 《奇摩汽機車》特約編輯 謝寶兒(圖/謝寶兒提供)200萬以內正7人休旅車比一比(圖/馬景平攝、翻攝自FORD官網)
飆上路/安全超值 掀背小車KIA All-new Picanto GT-Line
台灣森那美起亞近來頻頻推出讓人驚豔的好車,先是打破行情的豪華旗艦休旅Sorento,緊接著為此次試駕的實用掀背小車All-new Picanto,去年(二〇二〇年)五月發表,半年內就引進台灣,光看售價可能不覺得有什麼優勢,但其搭載的主被動安全配備都傲視同級車。近年來韓國車在台灣的銷量逐漸攀升,除了價格取向外,車廠行銷也做得相當到位,但仍有許多人對於韓系車有相當大的偏見,除了民族情節,就是妥善率的疑慮,不過KIA這個韓系品牌,近年來從設計、測試到生產,已經都由歐洲人主導,算是相當正統的「歐系車」。由於外型亮眼且車體小巧好操控,因此Picanto的車主有7成為女性。(圖/KIA提供)有別於以往內裝樸實的韓系設計,Picanto GT-Line搭載黑紅雙色皮椅,光是坐在車內心靈馬力馬上提升20匹。(圖/王永泰攝)自從NISSAN宣布將停產旗下最便宜的小車March後,許多購車預算在50萬至60萬元間的民眾,都轉向TOYOTA、三菱等廠牌,而KIA 的Picanto 在去年(2020年)7至11月同級進口小車裡都是銷售總冠軍,因此小改款的All-newPicanto12月8日開放預售後,短短7天便接獲50張以上的訂單。M型燈條 科技感All-new Picanto全車系有4種版本,包括繽紛版、都會版、X-Line以及GT-Line,全車系的主動性安全系統都包括FCW前方碰撞警示系統、FCA前方主動煞車輔助系統,而頂級的GT-Line更搭載LDW車道偏移警示、LKA車道維持輔助以及DAW駕駛疲勞警示等安全配備。此次試駕車為頂級款GT-Line,在車頭部分,依舊以家族設計識別的「Tiger Nose」為基礎,將立體紋路的鍍鉻飾條與頭燈的燈眉飾條連為一線,塑造出「Tiger Eye Line」虎式造型水箱罩,並在鍍鉻飾條上方輔以紅黑跳色飾板,增加車頭的性能感。兩側頭燈組搭載四點式LED日行燈並配上投射式大燈,霧燈則是嵌在進氣壩左右兩側,大幅提升辨識度,並在前保桿的兩側設計了空力導流孔,提升了不少戰鬥氣息。採用單離合電子式5速自手排變速箱,因此排檔位並沒有P檔。(圖/王永泰攝)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內部看不到的安全配備,都想不到這是一台60萬級距進口小車。(圖/王永泰攝)畢竟是以都市為導向的小車,因此Picanto GT-Line在車側輪拱並沒有設計防刮飾版,以帶有紅色飾條的空力導流側裙點綴,更增添運動性能視覺感;並採用雙色鋁圈,輪胎規格為195/45/R16,以小車來說,這規格在行駛時能使車身更平穩。車尾的設計同樣呼應車頭,採用M型LED造型尾燈,其中常駐尾燈以M型燈條呈現,除了大幅增加辨識度也讓車體看起來更有科技感,至於後霧燈以及倒車燈藏在兩側尾燈下方的反光條旁;由於是GT版本,因此後下保桿也設計的雙出方形尾飾管。紅黑皮椅 秀跑格進入車室,首先看到的是與KIA旗艦轎跑Stinger同血緣的D-Cut跑格化方向盤,搭配鋁合金油門及鋁合金煞車踏板,就連皮椅同樣採用性能的代表色,黑紅雙色皮椅並以紅色縫線搭襯,從內而外營造全方位的跑格。儀表板雖是傳統雙環式,左側為當前轉速、右側則是當前時速,但中央仍有4.2吋行車資訊螢幕,所有主被動安全設定以及多媒體相關設定都能一目瞭然,可惜的是介面僅有中文以外的語言可以選擇。中控採用的是8吋懸浮式螢幕,同樣能以手機連接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特別的是可用藍牙無線連接,上車啟動後就會自動連接,省去插線的步驟。搭載與旗艦轎跑Stinger同血緣的D-Cut跑格化方向盤,中央的懸浮式螢幕提供無線連接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的功能。(圖/王永泰攝)雖然採用的是傳統雙環式儀表板,但中央仍有4.2吋行車資訊幕,可讓駕駛知道目前主被動安全系統作動的情形。(圖/王永泰攝)後排座椅坐進176公分高的男性,無論是腿部支撐還是頭部空間,表現都相當優異。(圖/王永泰攝)雖然是掀背小車,但是後座坐進176公分高的男性,無論是腿部空間還是頭部空間都仍有餘裕,不過,受限於車寬,後座乘載2人時較為寬敞舒適,若是有3名乘客就不太適合長途的車程;值得一提的是,左右兩個座位都有ISOFIX的安全座椅插槽。後行李箱的空間為255公升,足以擺進2個登機箱,但是在後座倒平時,空間就提升為1,010公升,足以放下2個28吋的行李箱。安全系統 全到位主動安全系統幾乎全部到位,但All-new Picanto也沒有省略被動安全,全車系車身結構使用超過44%的AHSS先進高強度鋼材,即使激烈操駕也不怕車體變形,且全車系都標配7具SRS輔助氣囊,其中也包含駕駛座膝部SRS輔助氣囊。採用New 1.2 MPI引擎,雖然僅有84匹馬力,但在市區採買或者接送小孩都綽綽有餘。(圖/王永泰攝) 常駐尾燈以科技感十足的M型燈條呈現,在後下保桿也設計雙出方形尾飾管增加跑格。(圖/王永泰攝)動力部分採用New 1.2MPI引擎,排氣量為1,197c.c.,稅金級距在600c.c.至1,200c.c.間,已經是汽車裡最低的稅金,變速箱採用電子序列式5速單離合自手排變速系統,由於該變速箱並沒有P檔,因此在停車後檔位只需打到N檔,再拉起手煞車即可。本刊記者實際駕駛Picanto上路,發現路感反饋與懸吊偏軟的日系車迥然不同,更接近福斯POLO的體驗,雖然馬力僅有84匹,但是在台北市區駕駛已經綽綽有餘;且該變速箱在升檔時會有類似手排車的換檔間隙,若懂得善用升降檔,在操駕上會更有樂趣。由於車長僅3,595mm、車寬1,595mm,無論是路邊停車還是機械式停車格,都相當容易停車,若需求是載送小孩、採買或是單人通勤,Picanto在便利性、價格以及稅金都有相當的優勢。(圖/謝寶兒提供)進口掀背小車比一比(圖/王永泰攝、各車廠提供)
飆上路/安全超值 掀背小車KIA All-new Picanto GT-Line
台灣森那美起亞近來頻頻推出讓人驚豔的好車,先是打破行情的豪華旗艦休旅Sorento,緊接著為此次試駕的實用掀背小車All-new Picanto,去年(二〇二〇年)五月發表,半年內就引進台灣,光看售價可能不覺得有什麼優勢,但其搭載的主被動安全配備都傲視同級車。近年來韓國車在台灣的銷量逐漸攀升,除了價格取向外,車廠行銷也做得相當到位,但仍有許多人對於韓系車有相當大的偏見,除了民族情節,就是妥善率的疑慮,不過KIA這個韓系品牌,近年來從設計、測試到生產,已經都由歐洲人主導,算是相當正統的「歐系車」。由於外型亮眼且車體小巧好操控,因此Picanto的車主有7成為女性。(圖/KIA提供)有別於以往內裝樸實的韓系設計,Picanto GT-Line搭載黑紅雙色皮椅,光是坐在車內心靈馬力馬上提升20匹。(圖/王永泰攝)自從NISSAN宣布將停產旗下最便宜的小車March後,許多購車預算在50萬至60萬元間的民眾,都轉向TOYOTA、三菱等廠牌,而KIA 的Picanto 在去年(2020年)7至11月同級進口小車裡都是銷售總冠軍,因此小改款的All-newPicanto12月8日開放預售後,短短7天便接獲50張以上的訂單。M型燈條 科技感All-new Picanto全車系有4種版本,包括繽紛版、都會版、X-Line以及GT-Line,全車系的主動性安全系統都包括FCW前方碰撞警示系統、FCA前方主動煞車輔助系統,而頂級的GT-Line更搭載LDW車道偏移警示、LKA車道維持輔助以及DAW駕駛疲勞警示等安全配備。此次試駕車為頂級款GT-Line,在車頭部分,依舊以家族設計識別的「Tiger Nose」為基礎,將立體紋路的鍍鉻飾條與頭燈的燈眉飾條連為一線,塑造出「Tiger Eye Line」虎式造型水箱罩,並在鍍鉻飾條上方輔以紅黑跳色飾板,增加車頭的性能感。兩側頭燈組搭載四點式LED日行燈並配上投射式大燈,霧燈則是嵌在進氣壩左右兩側,大幅提升辨識度,並在前保桿的兩側設計了空力導流孔,提升了不少戰鬥氣息。採用單離合電子式5速自手排變速箱,因此排檔位並沒有P檔。(圖/王永泰攝)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內部看不到的安全配備,都想不到這是一台60萬級距進口小車。(圖/王永泰攝)畢竟是以都市為導向的小車,因此Picanto GT-Line在車側輪拱並沒有設計防刮飾版,以帶有紅色飾條的空力導流側裙點綴,更增添運動性能視覺感;並採用雙色鋁圈,輪胎規格為195/45/R16,以小車來說,這規格在行駛時能使車身更平穩。車尾的設計同樣呼應車頭,採用M型LED造型尾燈,其中常駐尾燈以M型燈條呈現,除了大幅增加辨識度也讓車體看起來更有科技感,至於後霧燈以及倒車燈藏在兩側尾燈下方的反光條旁;由於是GT版本,因此後下保桿也設計的雙出方形尾飾管。紅黑皮椅 秀跑格進入車室,首先看到的是與KIA旗艦轎跑Stinger同血緣的D-Cut跑格化方向盤,搭配鋁合金油門及鋁合金煞車踏板,就連皮椅同樣採用性能的代表色,黑紅雙色皮椅並以紅色縫線搭襯,從內而外營造全方位的跑格。儀表板雖是傳統雙環式,左側為當前轉速、右側則是當前時速,但中央仍有4.2吋行車資訊螢幕,所有主被動安全設定以及多媒體相關設定都能一目瞭然,可惜的是介面僅有中文以外的語言可以選擇。中控採用的是8吋懸浮式螢幕,同樣能以手機連接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特別的是可用藍牙無線連接,上車啟動後就會自動連接,省去插線的步驟。搭載與旗艦轎跑Stinger同血緣的D-Cut跑格化方向盤,中央的懸浮式螢幕提供無線連接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的功能。(圖/王永泰攝)雖然採用的是傳統雙環式儀表板,但中央仍有4.2吋行車資訊幕,可讓駕駛知道目前主被動安全系統作動的情形。(圖/王永泰攝)後排座椅坐進176公分高的男性,無論是腿部支撐還是頭部空間,表現都相當優異。(圖/王永泰攝)雖然是掀背小車,但是後座坐進176公分高的男性,無論是腿部空間還是頭部空間都仍有餘裕,不過,受限於車寬,後座乘載2人時較為寬敞舒適,若是有3名乘客就不太適合長途的車程;值得一提的是,左右兩個座位都有ISOFIX的安全座椅插槽。後行李箱的空間為255公升,足以擺進2個登機箱,但是在後座倒平時,空間就提升為1,010公升,足以放下2個28吋的行李箱。安全系統 全到位主動安全系統幾乎全部到位,但All-new Picanto也沒有省略被動安全,全車系車身結構使用超過44%的AHSS先進高強度鋼材,即使激烈操駕也不怕車體變形,且全車系都標配7具SRS輔助氣囊,其中也包含駕駛座膝部SRS輔助氣囊。採用New 1.2 MPI引擎,雖然僅有84匹馬力,但在市區採買或者接送小孩都綽綽有餘。(圖/王永泰攝) 常駐尾燈以科技感十足的M型燈條呈現,在後下保桿也設計雙出方形尾飾管增加跑格。(圖/王永泰攝)動力部分採用New 1.2MPI引擎,排氣量為1,197c.c.,稅金級距在600c.c.至1,200c.c.間,已經是汽車裡最低的稅金,變速箱採用電子序列式5速單離合自手排變速系統,由於該變速箱並沒有P檔,因此在停車後檔位只需打到N檔,再拉起手煞車即可。本刊記者實際駕駛Picanto上路,發現路感反饋與懸吊偏軟的日系車迥然不同,更接近福斯POLO的體驗,雖然馬力僅有84匹,但是在台北市區駕駛已經綽綽有餘;且該變速箱在升檔時會有類似手排車的換檔間隙,若懂得善用升降檔,在操駕上會更有樂趣。由於車長僅3,595mm、車寬1,595mm,無論是路邊停車還是機械式停車格,都相當容易停車,若需求是載送小孩、採買或是單人通勤,Picanto在便利性、價格以及稅金都有相當的優勢。(圖/謝寶兒提供)進口掀背小車比一比(圖/王永泰攝、各車廠提供)
飆上路/東洋小鋼砲 Toyota Corolla Sport 正名解放衝勁
Toyota Auris在2018年Q4導入台灣市場後,補齊了中型掀背車的銷售車型,直到今天仍每個月名列一般進口車銷售排行榜前十強,總代理和泰汽車在今年7月導入該款車至台灣後,開始與日本原廠同步,正名為「Corolla Sport」,並將車頭廠徽改為僅在日規車出現的特殊Logo。近年來台灣汽車市場除了休旅車銷量居高不下,五門掀背車市場也始終是各大車商的一級戰區,因此和泰汽車在去年10月推出新年式Auris,就配置Safety Sense2.0智動駕駛輔助系統,升級為全速域ACC(主動巡航控制系統),並加入LTA(車道循跡輔助),提升不少競爭力;此次試駕的就是正名後的Corolla Sport旗艦版。車側的折線及下車門的內凹設計,將歐系小鋼炮的特色融入其中。(圖/黃耀徵攝)總代理和泰汽車7月將Toyota Auris正名為Corolla Sport,車頭廠徽改為特殊Logo更吸睛。(圖/黃耀徵攝)車頭廠徽 跟進日規在車頭的部分,Corolla Sport與原本的Auris完全一樣,不過車頭廠徽從原本的三環圍繞,改為僅在日規車種出現的特殊廠徽,在Corolla的C頂部增添三個花冠,讓車主更有買進精品的感覺。特殊廠徽的左右側以黑色塑件延伸至燈具組,車頭的上半部線條因此看似連貫相當和諧;燈具部分則將日行燈以兩個白色光條呈現,大燈藏身在兩光條中,使得車頭具侵略感。車頭下半部有大面積的格柵進氣壩,上半邊框採用半消光的鍍鉻飾條作為分割,下緣卻又以與車體同色的塑件包圍進氣壩,並將霧燈設計在進氣壩的角落,整體相當有層次,且帶有濃厚的運動風格。至於車側的手把上折線,則從前葉子板一直延伸至後車門,兩車門的下半部用向內收折的圓潤線條呈現,雖然不清楚這樣的設計是否有效降低風阻,但在視覺上有著歐系小鋼炮的既視感。後常駐燈以開口朝內的紅色燈條呈現。(圖/黃耀徵攝)排檔桿座後方為電子駐車開關及Auto Hold按鍵;旗艦版配備7吋數位儀表板。(圖/黃耀徵攝)排檔桿座後方為電子駐車開關及Auto Hold按鍵;旗艦版配備7吋數位儀表板。(圖/黃耀徵攝)車尾的廠徽雖與車頭不同,以相當立體的三環圍繞中置在尾門,然而設計上卻呼應車頭的銳利,常駐燈採用類似日行燈的開口朝內紅色光條,方向燈及倒車燈則是在紅色光條中間。一體式的保險桿下方,以撞色的黑色塑件呈現,讓車尾看起來不會太過厚實,畢竟這是一台以操控為主打的小鋼砲。原本以為Corolla Sport應該不至於配置太大的輪圈,但仔細一看,輪胎的尺寸為225/40/R18,採用的是較罕見的跑車胎,讓操控更上一層樓;為了貫策運動風格,搭載了雙色V幅十爪鋁圈,該輪圈即是知名日系輪圈大廠ENKEI所代工。進入車室一眼就發現,許多設計及細節與其他新世代主流車款相同。這次試駕的旗艦款搭載七吋數位儀表板,左側顯示當前的引擎轉數,右側則為油溫及剩餘油量。搭載主流的懸浮式八吋螢幕,當然也標配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圖/黃耀徵攝)搭載主流的懸浮式八吋螢幕,當然也標配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圖/黃耀徵攝)當前時速設計在數位儀表板的中央上方,此外,包括車外溫度、油耗、ACC和LTA等設定,都在此呈現。由於旗艦版搭載大面積的HUD(抬頭顯示器),也將當前時速、ACC和LTA等作動訊息呈現其中,因此享受操駕的過程,不會頻頻分心注視數位儀表板。後座支撐 稍嫌不足Corolla Sport的中控車機採用主流的八吋懸浮式螢幕,標配WIFI連線,也可以加價購買4G聯網功能,不過在標配的WIFI版本中,已配置了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的連線功能,一般使用功能已足矣。中控台下就是冷氣出風口及溫度控制版,在向下內凹的部分,設計了一處置物凹槽,左右兩側則是駕駛座及副駕駛的電熱座椅開關,車機的USB連線孔也隱藏在旁。電熱座椅開關的下方就是排檔桿座,上方配置循跡防滑、Sport模式開關,下方則是電子駐車開關及Auto Hold(自動駐車系統)的按鍵。Corolla Sport與前代Auris不同,前代座椅採用「紅黑撞色」設計。(圖/黃耀徵攝)雖然Corolla Sport並非以空間為主打,但後座坐進167公分高的正妹膝蓋與前座仍有兩顆拳頭的距離。(圖/黃耀徵攝)正名後的Corolla Sport,當然不可能把跑車座椅拔掉!有別於前代「紅黑撞色」的設計,Corolla Sport採用的是較沉穩的深色麂皮跑車座椅,在進行激烈操駕時,更能把駕駛牢牢抓在座位上。雖然Corolla Sport的強項並非空間,但是後座坐進167公分高的正妹,膝蓋與前座仍有兩顆拳頭的距離,美中不足的是,在大腿支撐的地方仍須加強,否則在長途駕駛時,後座乘客可能會不太舒適。操駕順暢 反應靈敏除了看得到的地方,看不到的配置才是重點。Corolla Sport搭載的是TNGA底盤(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是Toyata新世代的模組化底盤)、和第五代Rav4相同的引擎,即使沒有渦輪,最大動力輸出仍有170匹馬力;變速箱則是採用Direct Shift CVT,在換檔時不會有明顯的頓挫感,且油耗相當漂亮。燈具組裡頭的日行燈以白色雙光條呈現,頭燈則是藏在其中。(圖/黃耀徵攝)該鋁圈由日系輪圈大廠ENKEI所代工,內側刻有小銘牌驗明正身。(圖/黃耀徵攝)本刊記者實際將Corolla Sport從台北市中山區開上陽明山,在市區道路行駛時,能感受到ACC及LTA的便利性,由於採用的是TNGA底盤,且軸距僅2,640mm,因此在操控上相當直覺,反應非常靈敏。在行駛仰德大道陡坡時,最大轉數只需3000轉上下,就能流暢地爬坡,需要動力時,僅需加重油門,就能立即感受到線性回饋;由於原有的Auris已經補強了所有不足的地方,新世代的Corolla Sport更是將需要改裝的部分再次增強,價格卻只有微幅調升,CP值已經是進口掀背車的魁首。《奇摩汽車機車》特約編輯謝寶兒(圖/謝寶兒提供)BOX1 達人說法 謝寶兒(《奇摩汽車機車》特約編輯)一直以來就相當關注這台Corolla Sport,主要是它的小車身及短軸距,相當適合都會女性駕駛,在擁擠的台北市,穿梭在巷弄、還是停進狹窄的停車位都遊刃有餘;雖然沒搭載渦輪引擎,但是170匹馬力在日常使用或者出遊都相當夠用,是一台適合年輕男女駕馭的小鋼砲。日系進口掀背車PK(圖/黃耀徵、鄭清元攝)
飆上路/東洋小鋼砲 Toyota Corolla Sport 正名解放衝勁
Toyota Auris在2018年Q4導入台灣市場後,補齊了中型掀背車的銷售車型,直到今天仍每個月名列一般進口車銷售排行榜前十強,總代理和泰汽車在今年7月導入該款車至台灣後,開始與日本原廠同步,正名為「Corolla Sport」,並將車頭廠徽改為僅在日規車出現的特殊Logo。近年來台灣汽車市場除了休旅車銷量居高不下,五門掀背車市場也始終是各大車商的一級戰區,因此和泰汽車在去年10月推出新年式Auris,就配置Safety Sense2.0智動駕駛輔助系統,升級為全速域ACC(主動巡航控制系統),並加入LTA(車道循跡輔助),提升不少競爭力;此次試駕的就是正名後的Corolla Sport旗艦版。車側的折線及下車門的內凹設計,將歐系小鋼炮的特色融入其中。(圖/黃耀徵攝)總代理和泰汽車7月將Toyota Auris正名為Corolla Sport,車頭廠徽改為特殊Logo更吸睛。(圖/黃耀徵攝)車頭廠徽 跟進日規在車頭的部分,Corolla Sport與原本的Auris完全一樣,不過車頭廠徽從原本的三環圍繞,改為僅在日規車種出現的特殊廠徽,在Corolla的C頂部增添三個花冠,讓車主更有買進精品的感覺。特殊廠徽的左右側以黑色塑件延伸至燈具組,車頭的上半部線條因此看似連貫相當和諧;燈具部分則將日行燈以兩個白色光條呈現,大燈藏身在兩光條中,使得車頭具侵略感。車頭下半部有大面積的格柵進氣壩,上半邊框採用半消光的鍍鉻飾條作為分割,下緣卻又以與車體同色的塑件包圍進氣壩,並將霧燈設計在進氣壩的角落,整體相當有層次,且帶有濃厚的運動風格。至於車側的手把上折線,則從前葉子板一直延伸至後車門,兩車門的下半部用向內收折的圓潤線條呈現,雖然不清楚這樣的設計是否有效降低風阻,但在視覺上有著歐系小鋼炮的既視感。後常駐燈以開口朝內的紅色燈條呈現。(圖/黃耀徵攝)排檔桿座後方為電子駐車開關及Auto Hold按鍵;旗艦版配備7吋數位儀表板。(圖/黃耀徵攝)排檔桿座後方為電子駐車開關及Auto Hold按鍵;旗艦版配備7吋數位儀表板。(圖/黃耀徵攝)車尾的廠徽雖與車頭不同,以相當立體的三環圍繞中置在尾門,然而設計上卻呼應車頭的銳利,常駐燈採用類似日行燈的開口朝內紅色光條,方向燈及倒車燈則是在紅色光條中間。一體式的保險桿下方,以撞色的黑色塑件呈現,讓車尾看起來不會太過厚實,畢竟這是一台以操控為主打的小鋼砲。原本以為Corolla Sport應該不至於配置太大的輪圈,但仔細一看,輪胎的尺寸為225/40/R18,採用的是較罕見的跑車胎,讓操控更上一層樓;為了貫策運動風格,搭載了雙色V幅十爪鋁圈,該輪圈即是知名日系輪圈大廠ENKEI所代工。進入車室一眼就發現,許多設計及細節與其他新世代主流車款相同。這次試駕的旗艦款搭載七吋數位儀表板,左側顯示當前的引擎轉數,右側則為油溫及剩餘油量。搭載主流的懸浮式八吋螢幕,當然也標配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圖/黃耀徵攝)搭載主流的懸浮式八吋螢幕,當然也標配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圖/黃耀徵攝)當前時速設計在數位儀表板的中央上方,此外,包括車外溫度、油耗、ACC和LTA等設定,都在此呈現。由於旗艦版搭載大面積的HUD(抬頭顯示器),也將當前時速、ACC和LTA等作動訊息呈現其中,因此享受操駕的過程,不會頻頻分心注視數位儀表板。後座支撐 稍嫌不足Corolla Sport的中控車機採用主流的八吋懸浮式螢幕,標配WIFI連線,也可以加價購買4G聯網功能,不過在標配的WIFI版本中,已配置了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的連線功能,一般使用功能已足矣。中控台下就是冷氣出風口及溫度控制版,在向下內凹的部分,設計了一處置物凹槽,左右兩側則是駕駛座及副駕駛的電熱座椅開關,車機的USB連線孔也隱藏在旁。電熱座椅開關的下方就是排檔桿座,上方配置循跡防滑、Sport模式開關,下方則是電子駐車開關及Auto Hold(自動駐車系統)的按鍵。Corolla Sport與前代Auris不同,前代座椅採用「紅黑撞色」設計。(圖/黃耀徵攝)雖然Corolla Sport並非以空間為主打,但後座坐進167公分高的正妹膝蓋與前座仍有兩顆拳頭的距離。(圖/黃耀徵攝)正名後的Corolla Sport,當然不可能把跑車座椅拔掉!有別於前代「紅黑撞色」的設計,Corolla Sport採用的是較沉穩的深色麂皮跑車座椅,在進行激烈操駕時,更能把駕駛牢牢抓在座位上。雖然Corolla Sport的強項並非空間,但是後座坐進167公分高的正妹,膝蓋與前座仍有兩顆拳頭的距離,美中不足的是,在大腿支撐的地方仍須加強,否則在長途駕駛時,後座乘客可能會不太舒適。操駕順暢 反應靈敏除了看得到的地方,看不到的配置才是重點。Corolla Sport搭載的是TNGA底盤(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是Toyata新世代的模組化底盤)、和第五代Rav4相同的引擎,即使沒有渦輪,最大動力輸出仍有170匹馬力;變速箱則是採用Direct Shift CVT,在換檔時不會有明顯的頓挫感,且油耗相當漂亮。燈具組裡頭的日行燈以白色雙光條呈現,頭燈則是藏在其中。(圖/黃耀徵攝)該鋁圈由日系輪圈大廠ENKEI所代工,內側刻有小銘牌驗明正身。(圖/黃耀徵攝)本刊記者實際將Corolla Sport從台北市中山區開上陽明山,在市區道路行駛時,能感受到ACC及LTA的便利性,由於採用的是TNGA底盤,且軸距僅2,640mm,因此在操控上相當直覺,反應非常靈敏。在行駛仰德大道陡坡時,最大轉數只需3000轉上下,就能流暢地爬坡,需要動力時,僅需加重油門,就能立即感受到線性回饋;由於原有的Auris已經補強了所有不足的地方,新世代的Corolla Sport更是將需要改裝的部分再次增強,價格卻只有微幅調升,CP值已經是進口掀背車的魁首。《奇摩汽車機車》特約編輯謝寶兒(圖/謝寶兒提供)BOX1 達人說法 謝寶兒(《奇摩汽車機車》特約編輯)一直以來就相當關注這台Corolla Sport,主要是它的小車身及短軸距,相當適合都會女性駕駛,在擁擠的台北市,穿梭在巷弄、還是停進狹窄的停車位都遊刃有餘;雖然沒搭載渦輪引擎,但是170匹馬力在日常使用或者出遊都相當夠用,是一台適合年輕男女駕馭的小鋼砲。日系進口掀背車PK(圖/黃耀徵、鄭清元攝)
飆上路/SUBARU Impreza 1.6i-S EyeSight 浪子回頭
SUBARU近年來將目標族群,鎖定在重視安全的「好爸爸」,旗下車系陸續更換為品牌全球模組化底盤(SGP),其中最先採用的車款就是Impreza,本次試駕的車款更搭載EyeSight行車安全輔助系統,雖然少了以往的狠勁,但安全性直接破表。多數6、7年級生對「硬皮鯊」(Impreza)最深刻的印象,來自一九九九年的港片《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片中鄧風(任達華飾)到SKY(鄭伊健 飾)的車廠,要求改裝硬皮鯊的片段,興起許多台灣愛好者改裝硬皮鯊的潮流,至今仍可見到近二十年車齡的硬皮鯊,在路上趴趴走。電影《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中被港星任達華用來軋車的,就是Impreza。(圖/翻攝自網路)小改款的Impreza在今年初的新加坡車展首次曝光,不過2.0i版本台灣尚未引進。(圖/報系資料庫)常駐尾燈採用C型開口朝內的設計,夜間辨識度極佳;後保險桿下方採用防刮材質,能避免小石頭留下撞擊痕跡。(圖/鄭清元攝)安全測試 獲首選不過,新世代的Impreza 1.6i-S EyeSight也不是省油的燈,融入了更多新科技,其中包括SUBARU最引以為傲的EyeSight系統,並搭載SGP模組化底盤,相比前代Impreza,剛性提升了70%,在IIHS(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安全防護測試中,獲得「最高安全首選」的評價。從外觀檢視SUBARU Impreza 1.6i-S EyeSight,有別於對手將水箱罩設計得愈來愈大,車頭的設計反而更為緊湊,連霧燈也藏在保險桿角落,讓車頭有如武士刀般銳利。雖然新世代Impreza的設計看似簡化,但魔鬼藏在細節中,如果認真欣賞,就會發現六芒星廠徽的下方,有顆輔助車前狀態的鏡頭。燈組則是搭載SRH主動式轉向頭燈,在夜間會視方向盤進行水平調整,能提前看到準備入彎的路況。前燈具組將LED日行燈整合在外框,大燈則採用SRH主動轉向式LED頭燈。(圖/鄭清元攝)SUBARU最引以為傲的EyeSight系統,在擋風玻璃上方有三顆感測器,判斷路況更為準確。(圖/鄭清元攝)SUBARU最引以為傲的EyeSight系統,在擋風玻璃上方有三顆感測器,判斷路況更為準確。(圖/翻攝畫面)車體流暢 不花俏車側沒有太多花俏的摺痕,車頂自B柱開始就微微向下至C柱,並附上鯊魚鰭點綴,加上毫不誇張的尾翼,使得車體充滿迷人的流暢感。車尾的亮點,在於微燻黑的尾燈組,兩個C字型的常駐尾燈開口皆朝內,使車尾看起來更有層次;後保險桿的最下方選用防刮材質,避免行駛時遭彈起的小石頭留下撞擊痕跡。進入座艙後,可感受到日本工藝的中規中矩,沒有花俏的異類材質設計,但還是可以發現SUBARU的用心。有別於競廠大量採用數位儀表板,Impreza 1.6i-S EyeSight仍是原汁原味的傳統儀表板,但中間設有4.2吋的中央螢幕,可以即時反饋EyeSight的設置及警告訊息。中控台上方仍配置六‧三吋的多功能行車資訊螢幕,即時呈現油耗、室外氣溫、道路傾斜度等資訊。在各大車廠簇擁懸浮式螢幕的潮流下,SUBARU仍將八吋的觸控式螢幕設在原有的位置,讓駕駛更加沈浸於操駕樂趣中。雖然8吋的觸控式車機沒有搭載導航,但時下必備的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都沒落下。(圖/鄭清元攝)中控台上方的6.3吋螢幕,可以即時反饋車輛的轉向、傾度、油耗、室外溫度等資訊。(圖/鄭清元攝)自動駕駛 最高級雖然8吋的觸控式螢幕沒有附上導航,但仍配置時下必備的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並改為繁體中文介面,不過,座艙設計本來就不是SUBARU的強項。採用SGP底盤的車體,使行李廂空間更為寬敞,385公升的空間為同級車最大,後座放平後,空間更增加到835升。自2019年起,SUBARU旗下搭載EyeSight系統的車款,皆採用最高等級的Touring Assist(自動駕駛功能),若時速低於120公里,車主只需手握方向盤並關注突發狀況,煞車和起步等都由系統操控。擋風玻璃配置了三個感測器,能讓PCB預防碰撞自動煞車、ACC主動車距控制定速巡航系統、PCTM預防碰撞油門控制系統、LDW車道偏離警示系統、LSW車道偏擺警示系統及LVSA前車駛離警示系統,幾乎不會發生誤判的情形;SRVD後方車輛偵測警示系統,則可偵測後方障礙物。進入駕駛座,可以感受到日系風格的中規中矩,沒有太多無用的設計。(圖/鄭清元攝)水平對臥式引擎是SUBARU的亮點,急速過彎時就能感受到它的穩定度。(圖/鄭清元攝)在引擎方面,Impreza是百萬以下五門掀背車中,唯一搭載「全時四驅水平對臥式引擎」的車種,行駛時比一般直式引擎更為平穩,且採用Lineartronic無段自助變速箱(CVT),踩油門起步時相當平穩滑順,過彎時的穩定度,絕對超越同級對手。征服陡坡 不吃力本刊記者實地試駕Impreza 1.6i-S EyeSight,從台北市內湖直上陽明山,行駛在車多的路段時,可感受到EyeSight系統頻繁作動和警示,但無論起步抑或煞停,都不會讓車內人員感到不適。行駛到坡度較陡的格致路時,引擎轉速仍維持在3000轉上下,毫無吃力的感覺。即使在路面較差的地方,車體也不會劇烈搖擺。Impreza是SUBARU旗下,首先採用SGP模組化底盤的車款。(圖/業者提供)行李廂有385公升的大容量,後座倒平後更增加到835公升,幾乎是同級車最大。(圖/鄭清元攝)SUBARU將Impreza的A柱下方,巧妙地向前伸展,讓駕駛行駛到橫向人車較多的道路時,更能專注在前方的路況,且全時四驅的特性,使得駕駛在轉向時的容錯率更高。總體而言,雖然硬皮鯊的裡子少了以前的狠勁,但在安全性方面,絕對是好爸爸們的首選。達人說法 謝寶兒(《奇摩汽車機車》特約編輯)想試試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就得先體驗Impreza,大家以往想到硬皮鯊,會覺得應該很兇悍、要去山道殺彎那種,雖然現在改走好爸爸路線,沒了以往的狠勁,但全時四輪驅動還是保有一點硬派作風。不過,小改款的動力沒有變動稍嫌可惜,但水平對臥引擎還是很迷人,能順暢地推出該有的速度。Impreza目前的消費取向,應該是針對想稍微感受硬派又能兼顧家庭溫馨的車主。
飆上路/SUBARU Impreza 1.6i-S EyeSight 浪子回頭
SUBARU近年來將目標族群,鎖定在重視安全的「好爸爸」,旗下車系陸續更換為品牌全球模組化底盤(SGP),其中最先採用的車款就是Impreza,本次試駕的車款更搭載EyeSight行車安全輔助系統,雖然少了以往的狠勁,但安全性直接破表。多數6、7年級生對「硬皮鯊」(Impreza)最深刻的印象,來自一九九九年的港片《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片中鄧風(任達華飾)到SKY(鄭伊健 飾)的車廠,要求改裝硬皮鯊的片段,興起許多台灣愛好者改裝硬皮鯊的潮流,至今仍可見到近二十年車齡的硬皮鯊,在路上趴趴走。電影《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中被港星任達華用來軋車的,就是Impreza。(圖/翻攝自網路)小改款的Impreza在今年初的新加坡車展首次曝光,不過2.0i版本台灣尚未引進。(圖/報系資料庫)常駐尾燈採用C型開口朝內的設計,夜間辨識度極佳;後保險桿下方採用防刮材質,能避免小石頭留下撞擊痕跡。(圖/鄭清元攝)安全測試 獲首選不過,新世代的Impreza 1.6i-S EyeSight也不是省油的燈,融入了更多新科技,其中包括SUBARU最引以為傲的EyeSight系統,並搭載SGP模組化底盤,相比前代Impreza,剛性提升了70%,在IIHS(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安全防護測試中,獲得「最高安全首選」的評價。從外觀檢視SUBARU Impreza 1.6i-S EyeSight,有別於對手將水箱罩設計得愈來愈大,車頭的設計反而更為緊湊,連霧燈也藏在保險桿角落,讓車頭有如武士刀般銳利。雖然新世代Impreza的設計看似簡化,但魔鬼藏在細節中,如果認真欣賞,就會發現六芒星廠徽的下方,有顆輔助車前狀態的鏡頭。燈組則是搭載SRH主動式轉向頭燈,在夜間會視方向盤進行水平調整,能提前看到準備入彎的路況。前燈具組將LED日行燈整合在外框,大燈則採用SRH主動轉向式LED頭燈。(圖/鄭清元攝)SUBARU最引以為傲的EyeSight系統,在擋風玻璃上方有三顆感測器,判斷路況更為準確。(圖/鄭清元攝)SUBARU最引以為傲的EyeSight系統,在擋風玻璃上方有三顆感測器,判斷路況更為準確。(圖/翻攝畫面)車體流暢 不花俏車側沒有太多花俏的摺痕,車頂自B柱開始就微微向下至C柱,並附上鯊魚鰭點綴,加上毫不誇張的尾翼,使得車體充滿迷人的流暢感。車尾的亮點,在於微燻黑的尾燈組,兩個C字型的常駐尾燈開口皆朝內,使車尾看起來更有層次;後保險桿的最下方選用防刮材質,避免行駛時遭彈起的小石頭留下撞擊痕跡。進入座艙後,可感受到日本工藝的中規中矩,沒有花俏的異類材質設計,但還是可以發現SUBARU的用心。有別於競廠大量採用數位儀表板,Impreza 1.6i-S EyeSight仍是原汁原味的傳統儀表板,但中間設有4.2吋的中央螢幕,可以即時反饋EyeSight的設置及警告訊息。中控台上方仍配置六‧三吋的多功能行車資訊螢幕,即時呈現油耗、室外氣溫、道路傾斜度等資訊。在各大車廠簇擁懸浮式螢幕的潮流下,SUBARU仍將八吋的觸控式螢幕設在原有的位置,讓駕駛更加沈浸於操駕樂趣中。雖然8吋的觸控式車機沒有搭載導航,但時下必備的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都沒落下。(圖/鄭清元攝)中控台上方的6.3吋螢幕,可以即時反饋車輛的轉向、傾度、油耗、室外溫度等資訊。(圖/鄭清元攝)自動駕駛 最高級雖然8吋的觸控式螢幕沒有附上導航,但仍配置時下必備的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並改為繁體中文介面,不過,座艙設計本來就不是SUBARU的強項。採用SGP底盤的車體,使行李廂空間更為寬敞,385公升的空間為同級車最大,後座放平後,空間更增加到835升。自2019年起,SUBARU旗下搭載EyeSight系統的車款,皆採用最高等級的Touring Assist(自動駕駛功能),若時速低於120公里,車主只需手握方向盤並關注突發狀況,煞車和起步等都由系統操控。擋風玻璃配置了三個感測器,能讓PCB預防碰撞自動煞車、ACC主動車距控制定速巡航系統、PCTM預防碰撞油門控制系統、LDW車道偏離警示系統、LSW車道偏擺警示系統及LVSA前車駛離警示系統,幾乎不會發生誤判的情形;SRVD後方車輛偵測警示系統,則可偵測後方障礙物。進入駕駛座,可以感受到日系風格的中規中矩,沒有太多無用的設計。(圖/鄭清元攝)水平對臥式引擎是SUBARU的亮點,急速過彎時就能感受到它的穩定度。(圖/鄭清元攝)在引擎方面,Impreza是百萬以下五門掀背車中,唯一搭載「全時四驅水平對臥式引擎」的車種,行駛時比一般直式引擎更為平穩,且採用Lineartronic無段自助變速箱(CVT),踩油門起步時相當平穩滑順,過彎時的穩定度,絕對超越同級對手。征服陡坡 不吃力本刊記者實地試駕Impreza 1.6i-S EyeSight,從台北市內湖直上陽明山,行駛在車多的路段時,可感受到EyeSight系統頻繁作動和警示,但無論起步抑或煞停,都不會讓車內人員感到不適。行駛到坡度較陡的格致路時,引擎轉速仍維持在3000轉上下,毫無吃力的感覺。即使在路面較差的地方,車體也不會劇烈搖擺。Impreza是SUBARU旗下,首先採用SGP模組化底盤的車款。(圖/業者提供)行李廂有385公升的大容量,後座倒平後更增加到835公升,幾乎是同級車最大。(圖/鄭清元攝)SUBARU將Impreza的A柱下方,巧妙地向前伸展,讓駕駛行駛到橫向人車較多的道路時,更能專注在前方的路況,且全時四驅的特性,使得駕駛在轉向時的容錯率更高。總體而言,雖然硬皮鯊的裡子少了以前的狠勁,但在安全性方面,絕對是好爸爸們的首選。達人說法 謝寶兒(《奇摩汽車機車》特約編輯)想試試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就得先體驗Impreza,大家以往想到硬皮鯊,會覺得應該很兇悍、要去山道殺彎那種,雖然現在改走好爸爸路線,沒了以往的狠勁,但全時四輪驅動還是保有一點硬派作風。不過,小改款的動力沒有變動稍嫌可惜,但水平對臥引擎還是很迷人,能順暢地推出該有的速度。Impreza目前的消費取向,應該是針對想稍微感受硬派又能兼顧家庭溫馨的車主。
Audi A1 Sportback 30 TFSI 大改款小鋼炮
第一代Audi A1自2010年推出即造成轟動,到去年為止,全球共賣出50萬輛。有別於去年的保守作風,接下來的半年,Audi將陸續推出3至4款新車,此次試駕的AudiA1 Sportback 30 TFSI,就是首度在台發表,外觀處處充滿向Audi Sport quattro致敬的設計,平穩順暢的動力表現,同樣令人驚喜。 A1全車系搭載ACC主動巡航和前方預警系統,碰撞測試還獲得Euro NCAP給予五顆星評價。(翻攝自Audi官網)2010年Audi推出的首代三門掀背A1,一直是旗下最小巧的車型,直到2012年,才開始銷售五門Sportback款。這次試駕的新一代AudiA1 Sportback 30 TFSI(New A1),2018年中旬就已推出,如今終於引進台灣。燈組美感打趴對手從外觀來看,New A1採用比上一代更大的單體式盾型水箱護罩,使車頭更為霸氣;水箱罩上方配置三個進氣孔,源自AudiSport quattro的設計,象徵承襲純正的基因。2018年 New Audi A1在海外曝光後,許多車迷便摩拳擦掌準備下手。(圖/馬景平攝)燈具相當有科技感,霧燈也整合在其中。(圖/馬景平攝)此次試駕的雖是基本款,車燈仍選配價值7.9萬元的「極光感應套件」,搭載光箭型LED極光頭燈組,因此尾燈也有動態指示方向燈。有別於Audi以往的圓潤,新世代的設計偏向銳利,不得不提Audi在燈具設計的美感,是別家車廠比不上的。車側部分也有向Audi Sport quattro致敬的元素,與門把同高處迅速向內收折,直到與輪軸同高的地方才向外擴展,即為quattroblister特徵線,透過陽光照射更顯層次,也更凸顯小鋼炮的車格和肌肉感。New A1入門款的輪圈標配是十五吋,而另兩款車型advanced以及S Line,都標配16吋鋁圈。車廠人員表示,如果消費者有需求,還可選配到最高18吋的鋁圈。車室空間全面升級進入車室,會發現New A1有別於以往的圓型設計,充滿銳利及科技感。在行車資訊部分,採用10.25吋數位儀表板,右側顯示引擎轉數及檔位;透過方向盤上的按鍵,可選擇時間、通話紀錄及多媒體播放等訊息,右側則有數位式的時速表及ACC主動巡航的畫面,儀表板兩側也有冷、暖氣出風口。除了行車資訊,多媒體播放等訊息也會顯示在10.25吋數位儀表板上。(圖/馬景平攝)8.8吋觸控螢幕車機微微傾向駕駛,是相當友善的設計。(圖/馬景平攝)中央搭載的8.8吋觸控螢幕車機,雖不像其他車廠採用懸浮式螢幕,但螢幕微微傾向駕駛人的設計相當友善,還可連接AppleCarplay及Andriod Auto,手機的資訊全都能在螢幕上顯示。要注意的是,全車系導航皆為選配,雖然也可用手機導航取代,但選配導航能直接顯示在數位儀表板上,讓駕駛不至於分心。值得一提的是,入門款New A1搭載的是六支原廠揚聲器,advanced及S Line款則有八支揚聲器,以往後座的喇叭,都配置在後車門下方,此次改款後則是改到C柱上方,讓駕駛可以感受到宛如家庭劇院的環繞音響。若選配B&O環繞音響,則會升級到11支揚聲器。車廠人員在簡報時提到,New A1採用集團內的MQB A0底盤,因此車長增加了44mm、軸距增加95mm,連帶車室內長度增加43mm、前座頭部空間增加5mm、後座頭部空間增加7mm。就連行李廂空間,也從上一代的270公升增加到335公升,幾乎趕上A3的380公升,若將後座傾倒,空間更提升到1090公升。行李廂空間提升為335公升,將後座傾倒更可擴增到1,090公升。(圖/馬景平攝)車室空間比前代增加許多, 176公分的男性坐進後座,膝蓋離前座仍有1顆拳頭的寬度。(圖/馬景平攝)安全性能評價最高獲得Euro NCAP五顆星評價的New A1,是二○一九年安全性評價最高的車款,全車系標配ACC主動式巡航和Audipre sense front前方預警系統,不過前方停車警示及倒車顯影,僅有S Line車款搭載。車道維持、車道偏移警示以及車道變換輔助系統等套件,入門及advanced皆為選配。雖然New A1採用的是三缸引擎,但是本刊記者試駕時發現,無論是在怠速、緩慢前進或正常行駛時,都沒有明顯抖動的情況,即使站在引擎蓋前,引擎的運轉聲仍幾乎聽不到。在官方提供的數據中,New A1的馬力僅有116匹,但本刊記者在都會區試駕,輕踩油門就能感受到渦輪的作動,也沒有發生渦輪延遲的情況。即使開上快速道路的上坡引道,動力仍是隨傳隨到,令人激賞。最大馬力116匹,遊走於都會區游刃有餘,輕踩油門就能感受到渦輪的作動。(圖/馬景平攝)三缸引擎調校得相當優異,行駛或怠速時皆感覺不到抖動及噪音。(圖/馬景平攝)
ŠKODA SCALA 1.5TSI 熱血操駕
以性價比聞名的ŠKODA,近幾年在百萬級距的進口車及國產車間殺出一條血路,讓預算不高的消費者,仍有安全性高的歐洲車可以選擇。上回本刊記者試駕的是1.0TSI車型,雖說該車型各式功能應有盡有,但只要加8萬元,就能升級搭載四缸引擎及有150匹馬力的1.5TSI,讓車主操駕時更加熱血。除了既有的RS藍和動感紅,SCALA也有類似金龜綠的車色可選擇。(圖/馬景平攝)SCALA 1.5TSI採用與AUDI A3、Q3及福斯 Tiguan同顆引擎,加速到100公里只需8.3秒。(圖/馬景平攝)過去試駕ŠKODA,是以跳島的方式從金門、馬祖、綠島一直到小琉球,這回SCALA 1.5TSI則選在宜蘭試駕。車廠人員在介紹時直言,SCALA 1.0TSI與1.5TSI的差異只在引擎,其它配備全都一樣。外觀線條 前衛動感作為ŠKODA RAPID車系的後繼車款,SCALA的外型卻是全新的設計,從大燈、水箱罩到車尾的LOGO,都相當創新。在燈組方面,兩側日行燈猶如老鷹的翅膀,讓車頭更具侵略感,其中豪華版的頭燈,還有動態幾何光束及頭燈清洗、角落照明功能,全車系的霧燈則是整合在前保桿中,霧燈旁還有導流的設計,可以些微降低風阻。尾燈與LED日行燈的設計相當類似,讓SCALA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相當有辨識度;方向燈採用以往在豪華進口車才看得到的動態序列,使後車更能識別接下來的動向。輪圈部分,一般版採用205∕55∕R16,在路面不佳時,能降低車內人員的不適感;豪華版則採用205∕50∕R17,輪圈較大、胎壁較薄,但更能即時反饋路面的情況。SCALA的車尾,已看不到以往飛箭羽翼的廠徽,而是像VOLVO一樣,將ŠKODA字母鑲嵌在後擋風玻璃。後擋風玻璃則是延伸到與尾燈同高的位置,這樣的設計,未來會在更多車系上看到。車室空間 媲美休旅雖說許多人會將SCALA和RAPID以及同集團的GOLF相比,但作為創世代的新式設計,SCALA採用集團的MQB底盤,能為企業省下許多成本,也讓軸距拉長到2,649mm,大幅增加座椅前後間距及行李廂空間,可用空間提升到四六七公升,幾乎可媲美旅行車。雖說SCALA並不高,但全車系都標配電動尾門,想必更能獲得女性車主的青睞。後擋風玻璃延伸到與尾燈同高,直接鑲嵌ŠKODA的粗體字母。(圖/馬景平攝)進入車室,副駕駛座前的軟材質飾板,視覺上帶有木材質感;中控台採用八吋懸浮式螢幕,這也是近幾年各大車廠的設計趨勢,讓駕駛在行駛間不需要低頭,就能調整畫面。ACC的設定在方向盤左下方(黃圈處),可以設定30公里以上及3秒內自動重新起步。(圖/馬景平攝)SCALA的體型不算笨重,卻能給車主幾近旅行車的空間。(圖/馬景平攝)中控台除了支援手機藍牙通話,也可以有線連接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HUB接頭均採TYPE-C規格,排檔桿前另設有無線充電座,但不支援快充。近一七五公分的模特兒坐進後座,膝蓋與前座仍有兩個拳頭的距離。(圖/馬景平攝)由於SCALA的定位偏向家庭多功能用車,因此相當注重後座的舒適度,即使坐進身高約一七五公分的成人,膝蓋距離前座仍有兩個拳頭的空間,但頭部空間略感壓迫。此外,後座設有冷氣孔及兩個TYPE-C充電孔。安全性能 傲視同級在安全性方面,ŠKODA旗下全車系都標配全速域ACC(主動車距巡航控制系統)和DSR(駕駛轉向穩定輔助)等主被動安全配備,其中ACC可設定三十公里以上,並支援三秒內重新起步功能,若超過三秒,則要輕踩油門才會繼續前進。車室空間大量採用軟材質,副駕駛座前的飾板帶有木質感。(圖/馬景平攝)儀表板採雙圓式設計,中間的螢幕可顯示平均油耗、車速等多項數據。(圖/馬景平攝)排檔桿前的空間,設有手機無線充電區。(圖/馬景平攝)SCALA也配有車道輔助功能,在標線清晰的情況下,系統會提供輔助力道,並發出警告要求駕駛介入操作。但即使有這些主被動安全配備,卻還沒辦法算進LEVEL 2的自動駕駛能力。日前Euro NCAP(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針對SCALA進行撞擊測試,給予五顆星的肯定,讓SCALA的安全性,在同級距的對手中名列前茅。以百萬元上下的車價,能享有這些安全性,ŠKODA算是國內少數相當佛心的車廠。SCALA的動力採用直四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達一五○匹,不須重踩油門就能感覺到渦輪開始作動。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靜止至時速一○○公里只需八‧三秒;本刊記者實際駕駛開上國道五號,油門輕踩不用幾秒,時速就來到九○公里,過程間也不會感到渦輪延遲的情況。即使開進僅有單車道的田間小路,SCALA也沒有發生轉向過度或者不足的情況,但因軸距較長,轉彎的半徑仍要預留些空間。許多買家都會將SCALA 1.5TSI與1.0TSI進行比較,1.5TSI在規格上,或許只多了一個汽缸及500c.c.的排氣量,但和貴上幾十萬元的AUDI A3、Q3及VW Tiguan,都是採同顆心臟,確實相當物超所值。達人觀點SCALA 1.0TSI推出後,市場反應相當熱絡,但有些人遲遲沒入手的原因,就在於動力,畢竟掀背車總有些熱血基因,1.0升三缸引擎實用性夠,但絕對稱不上熱血。換上1.5升引擎的SCALA就驃悍很多,這顆TSI引擎可節省油耗,又配備汽油微粒過濾器降低碳排,是新世代的環保引擎。(鄭捷/CARTURE車勢文化營運總監)(CARTURE車勢文化營運總監。圖/鄭捷臉書)
新馬三越級挑戰 內裝豪華直逼雙B
對於新馬三售價提高的疑慮,其實一坐進車艙內就已完全說服我。很明顯,馬自達對內裝配備的豪華程度,有向上越級挑戰的決心,我個人的感覺甚至已有向雙B看齊的實力。水平多層次線條與皮質包覆的中控台,搭配8.8 吋MZD Connect 懸浮式螢幕,雖然因考量中控螢幕距離較遠,取消觸控功能改由環型 MZD 旋鈕控制,但這顆旋鈕的質感、觸感與回饋聲響,都讓人想起BMW車上那顆i-Drive。此外,旗艦型以上有360度環景顯示功能,影像解析度也比現行馬自達車款進步很多,而且還支援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標配的7吋數位儀表板與前代類似,方向盤則改採全新3輻式造型與按鍵布局,可惜的是少了換檔撥片,好像也少了點操控樂趣。內裝和座椅的用料質感明顯提升很多,座椅的包覆性和舒適性也屬頂尖,進步最多的隔音效果加上Bose旗艦型配備的12顆Bose喇叭環繞音響,坐在車內聆聽古典樂的聽覺感受,宛如親臨音樂廳。不過對於音響發燒迷來說,能提供CD播放裝置就更完美了。至於主被動的安全防護配備,在前一代馬三就已展現馬自達的用心,大改款後更上一層樓,列入標配的安全配備就超過20項。旗艦型以上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尤其是首次導入的CTS巡航車道維持輔助系統、SBS-?RC智慧後車盲區煞車輔助系統,最是實用。只能說,除了自動駕駛外,你在150萬元這個級距的房車上看得到的安全配備;新馬三幾乎都有了。這點應是我對這代馬三最大的肯定。(王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4期《周刊王》和2160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10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雜誌內附超商折價券,幫您激省997元,粉絲切勿錯過。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 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