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克船
」雲林「開台400年」顏思齊主題展 「戎克船」成最夯打卡點
1621年,有「開台王」之稱的顏思齊踏上古笨港河域、開啟獎勵大量漢人拓墾北港、水林的歷史脈絡,也奠定雲林在台灣的歷史地位。今年雲林縣政府特別舉辦「開台四百年-1621大航海時代顏思齊」系列活動,在雲林縣北港糖廠1號倉庫、水林顏厝寮顏思齊故事館、北港水林164滯洪池做主題故事策展,其中北港糖廠展區不僅有魏德聖導演特別出借的《臺灣三部曲》道具,也模擬顏思齊開台所建的馬蹄型營寨,展現當時易守難攻,可快速轉換攻防的情景,styletc記者也走訪滯洪池現場,拍攝這次展覽最夯的打卡點「戎克船」。 糖廠展區模擬了當時顏思齊登台建造十寨的樣貌。(圖/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提供) 設置於北港糖廠對面長約162.1米的藝術故事彩繪牆。(圖/魏妤靜攝) 北港糖廠即日起至12/26,每逢周末開放展場,展中呈現顏思齊來台之前的日常樣貌,以及顏思齊率領船隊來台當時,荷蘭人、西班牙人和漢人於16、17世紀大量引入的各種植物與生活物品、工具、技術,還有顏思齊所在時代的工藝作品及貨幣等,並特別展出魏德聖《臺灣三部曲》的部分電影道具,以及文學家楊渡授權的收藏圖片。糖廠外還設置藝術故事彩繪牆,以「大航海時代」、「開台王顏思齊與十寨」、「媽祖來台文化」、「北港繁華清朝街景」、「媽祖遶境」為五大主軸,由國寶藝師洪平順、資深電影看板畫師許明雄擔任活動總體顧問,並由雲林在地藝師、藝術家李京曄、蘇俊碩、陳玄茂、丁仁桐、吳炯韋、廖耀興、廖惠村、余育佳,與雲林北港、水林在地20間國高中、小學超過上百位師生,共同投入彩繪創作。戎克船停靠於雲林縣道164線北港、水林交界處的滯洪池,現場設置多面旗幟與蓋章處。(圖/魏妤靜攝) 而於北港水林164滯洪池展示的戎克船,以雲杉和松木打造等比例縮放,長約3公尺、寬約1公尺、高約3.25公尺的中國尖底古帆船(歐洲人俗稱戎克船)。戎克船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各省,自宋、元時期至明、清,皆以木質帆船進行海外貿易。此次展覽特別以滯洪池水域為底、藍天為幕,呈現大航海時代船隻停泊靠岸場景。而在顏思齊故事館部分,則展現在台各方勢力的征戰、衝突,從刀劍弓時代進入槍彈時代的作戰方式轉變,以及新的耕種技術展示等。
魏德聖邀歷史學者任顧問 《臺灣三部曲》還原400年前臺灣
導演魏德聖團隊傾全力打造的《臺灣三部曲》,為呈現400年前大航海時期的臺灣樣貌,劇組找來歷史學者翁佳音、賴英泰、林逸帆擔任顧問,也請來研究西拉雅語的李淑芬擔任語言指導,協力打造史詩。魏德聖表示:「荷蘭時期的台灣有趣在於,西拉雅人、漢人、荷蘭人三方的交會,是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和融合!」魏德聖說:「我們拍漢人海盜,那他們穿什麼呢?史料中有明朝的服飾,但是在海上拼搏的海盜,不會是儒生或老百姓的樣子,他們也會遇到荷蘭人、日本人等等,各種文化的碰撞融合,這都是我們在拍攝時要去思考的。」為此,團隊多年前主動聯繫中研院的荷蘭、西班牙及明鄭時期的臺灣史專家翁佳音,幫助建構《臺灣三部曲》的世界觀。魏德聖早在21年前就開始創作《臺灣三部曲》劇本,更花了2、3年時間研讀史料,電影工作人員也必須熟知歷史背景,要在短時間內消化如此龐大的資訊相當不容易,劇組為此特別成立了「田野組」,專門彙整歷史資料,除了歷史文獻參考,也找到歷史學者加入。不過要還原400年前的臺灣不容易,不管是器物或是生活方式,都只能從資料中參考,但電影在尊重史實同時,也有創作空間,翁佳音老師時常提醒大家:「只要大歷史方向不要錯誤,不要鑽牛角尖,你們是拍電影的,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去發揮想像力,戲劇才會好看。」魏德聖也說:「創作一定要站在當時人的環境去思考,這是第一要件,也要體諒人物的生活背景。」他在寫不同的角色時,會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寫劇本就像在體驗不同時代的生活,我穿越時空變成另一個人,這個創作過程雖難,但對我來說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電影公司29日釋出《臺灣三部曲》文史考究台灣史篇花絮,該片將透過3個族群、3個視角呈現400年前的台灣,電影預計今年8月開拍,目前高雄南星計畫區及大鵬灣的主場景搭建中,由於電影聚焦大航海時代,也將有不少船戲,劇組也在進行造船的設計,包括商船、快艇及戎克船都將在片中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