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團隊
」小虎鯨擱淺!搶救3天仍離世 成大團隊曝:曬傷太嚴重了
台南市將軍青山漁港沙灘日前發現有4隻小虎鯨擱淺,3隻在當天成功野放,不過因為其中有1隻小虎鯨受傷,因此由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載回治療。但經過3天的搶救,小虎鯨仍在9日清晨出現呼吸急促、暴衝,在5點11分停止生命跡象,確切死因仍待血檢報告出爐才可得知。台南市將軍青山漁港沙灘6日上午發現有4隻小虎鯨擱淺,3隻在當天順利野放,不過其中1隻因為受傷,被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收養治療。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該隻小虎鯨是雄性個體,體長214公分、體重約130公斤。被發現時,背鰭前端偏背部右邊體側有一處約1.5個籃球大小的嚴重擦傷,表皮完全脫落,且整片滲血。在進入救援池後,擦傷位置往尾部方向出現長條狀、嚴重曬傷跡象,且體溫偏高,呼吸孔噴出的氣體味道很重,因此研判小虎鯨有一定程度的脫水情況。王浩文透露,小虎鯨在研究中心期間,獸醫師與醫療志工為其進行抽血、抽胃液測量、灌食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氣孔採樣、紅外線儀器檢測體表溫度等。初步血檢報告顯示,小虎鯨有初期發炎感染、脫水、肌肉損傷,同時緊迫指數相當高。沒想到,小虎鯨在經過3天的救治後,雖然情況有稍微好轉,體表傷口周圍開始出現一點癒合的現象,但呼吸孔仍會有深褐色濃稠分泌物,整體情況不穩定。直到9日清晨,小虎鯨突然出現呼吸急促、暴衝,最終停止生命跡象,讓研究中心的志工聽聞後相當不捨。王浩文指出,這尾小虎鯨疑似曬傷太嚴重,雖然經過3天的救治,但仍不幸離世,而確切死因仍待抽血檢驗報告出爐。
首顆低軌衛星2026年發射!國科會:已有7校申請創「太空學系」 教育部年底核准
隨著陽明交大及成大團隊成功發射科研火箭,我國太空研究進入新境界。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今天表示,2026年我國將發射第一顆自主研發的低軌道衛星,而現在有7校、8個系所申請成立太空相關系組,以因應太空產業所需人才。7月10日,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團隊於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第一枚科研火箭,創造歷史新頁:接著,成大團隊在11月8日在同樣場地成功發射我國第二枚科研火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國科會預算,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質詢指出,昨天成大團隊成功發射科研火箭,這是不是代表我國有能力發射自主衛星?張廖萬堅說,國家太空中心現在人力是268人,預計明年起連續3年,每年招募約100人,到2025年時,整體規模達到500至600人,這麼多的太空人力需求,從何而來。張廖萬堅進一步指出,台灣和韓國處於競爭關係,但韓國在太空領域的研發經費每年達到190億元,我國明年太空預算僅56.7億元,不到韓國的1/3,經費太少,影響我國太空科技的發展。民進黨立委林宜瑾也質詢說,目前國內僅有中央、陽明交大及成大有跟太空相關的系所,但國內未來對太空人才卻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應該提早規畫因應。吳政忠回應,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低軌道衛星,預計在2026年發射。因應我國太空發展,國家太空中心目前的人力是268人,明年預計增加到367人,然後逐年增加到600人。吳政忠進一步指出,配合我國太空政策,大學也會投入培育相關人才,目前已有7校、8個學系申請成立太空相關系組,教育部預計年底前決定是否核准,明年8月第一批新增的太空學系學生將入學。對於我國太空預算不到韓國的1/3,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台灣和韓國的物價不一樣,二者不能相提並論。我國太空預算去年是21億元、今年是30億元,明年將增長為56.7億元,已增加很多。
搜奇/雷神索爾降臨? 喜馬拉雅山區出現「紅色精靈閃電」台灣也曾現蹤
受到梅雨季影響,各地天候不穩定,像是大陸許多地方就因為暴雨出現災情,福建有道路和民宅被淹沒,居民受困,救難隊冒險涉水搶救,沒想到竟有攝影師在喜馬拉雅山區拍到風暴中的奇景,罕見的紅色精靈閃電,不過類似的景象,過去也曾在台灣東部外海現蹤。喜馬拉雅山地區出現了罕見的紅色精靈閃電,這種閃電被攝影愛好者偶然記錄拍下。(圖/翻攝自SOH_TV/status推特)從網友公布的影像和圖像可見,喜馬拉雅山上的紅色精靈閃電出現了環狀水母形態的造型,以及各種奇特效果,在山脈附近出現的紅色閃電,形狀宛如煙火,而且數量繁多。根據拍攝者表示,這樣的景象是在5月20日的凌晨捕捉到,這也喜馬拉雅山是近幾年目擊到的最大規模的紅色精靈閃電,是十年難遇的現象,紅色精靈閃電出現的非常密集,約每一兩分鐘就會出現一次,因此,拍攝者當晚就拍攝了一兩百張相關的照片,據悉,當時有無數道紅色閃電匯集在空中,染紅了整個星空。56歲的攝影師武田康男2016年在茨城縣鉾田市的近海上空拍到紅色精靈的自然現象。(圖/翻攝自搜狐網)有網友就笑稱,看到紅色精靈閃電相當震撼,「像科幻片裡出現的景象,甚至有點像外星人要入侵地球」。所謂的紅色精靈,是高空短暫的發光現象之一,發生在積雨雲以上的大範圍放電,由於發光過程僅數十分之一秒,轉瞬即逝又極難捕捉,肉眼幾乎無法看見,因此人們稱之為「精靈」,直到1989年科學家才首度捕捉到紅色精靈。根據歷史記錄,有關精靈閃電的相關資訊,可以追述到1886年以前,因為這種閃電逗留的時間非常短暫,只有高性能的相機才能夠有效的拍攝到這種現象。除了在喜馬拉雅山,2016年,有日本攝影師在茨城縣鉾田市的近海上空拍到雷雲朝太空放出紅色精靈的自然現象。據《朝日新聞》報導,56歲的攝影師武田康男是一名天氣預報員,他在當年的11月25日晚,離地面50至90公里的高空捕捉到「紅色精靈」的美景,他當日花了長達5小時捕捉景象,「就只發生在一瞬間,我還以為是肉眼錯覺」。罕見的「紅色精靈」現象2019年4月28日凌晨於東部外海現蹤。(圖/鹿林天文台提供)其實台灣從90年代就開始投入紅色精靈研究,成大團隊與歐美相關團隊合作,對於相關現象觀測研究貢獻良多,2109年的4月28日的凌晨,鹿林天文台在台灣東部也捕捉到「紅色精靈」的清晰影像,現任的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曾在臉書分享由網友蕭翔耀提供的「紅色精靈」珍貴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