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廚房】潘秉新:林浚成 成就料理
民國74年次、今年34歲的年輕廚師林浚成,說起飲食歷史、文化,彷彿有位74歲飽讀古籍、博聞強記的烹飪家老靈魂在他身上。「壽司不是日本料理」是林浚成碩士論文的構思方向。兩年前,他唸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為了這個題目深研苦讀,他說,壽司其實是指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利用米飯發酵來保存魚肉,不應該是料理名稱,和在中國漢唐史料出現的「玄豬鮓」是一樣的意思。各種寓意健康長壽又有喜氣的食物,是御節料理的特色。(攝影/馬景平)教烹飪附加了歷史、地理、時令、節慶、習俗、物產等內容,讓林浚成的廚藝課充滿魅力。在迎接2020新年之際,阿成師以精采的日本御節料理,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上個月,林浚成老師安排了一堂非常特別的專修班,是以日本過年的御節料理為主題,把年菜中不可或缺的黑豆、滷煮小魚干、醃漬鰊魚卵、松果鮑魚、醋醃魚生、紅梅蘿蔔、浸煮蝦子等寓意健康長壽的食物,一次列出14個品項的教學。這是我廚藝教室十年來的創舉,據我所知,過去,只有五星級飯店的日本料理餐廳開過一兩次。林浚成和妻子陳名媛穿廚師服拍的婚紗照,夫唱婦隨其樂融融。(圖/林浚成提供)這堂課很受歡迎,很快就滿班。上課當天,浚成一早揹著他的大包包進教室,從包包裡拿出包覆得很好的三層美麗漆器重箱和裹巾,放在桌上陳列出喜慶氣氛,然後備料,以紅麴染百合、蛋黃塗上蝦尾和花枝,用天然食材染色都是為了增加喜氣。學員帶著期待興奮的心情前來,沉浸在日本傳統年菜的氛圍中。技巧配故事 細節滿寓意阿成師說,日本在新年是「迎歲神」,這與中國的「趕年獸」、「壓歲」、「守歲」的祈福方式有些不同。家家戶戶會在門口兩側擺放門松來迎神,並準備品項多又豐富的御節料理與神同食、招福避災,這些御節料理要吃好幾天,新年期間日本主婦不開火做菜,所以,御節料理是吃冷的。阿成師廣受學員歡迎,教學輕鬆有趣又充滿文化知識含量。(攝影/馬景平)整堂課,不只學手法、也聽故事;例如,蝦子或龍蝦因為有長鬚,煮熟時,外表捲曲酷似老人駝背般,因此食用蝦子是祈求家中長輩長壽健康。早期日本在耕作時,會將小魚干磨成粉混到土壤使耕地肥沃,因此小魚干有祈求豐收之意。而把鮑魚刻成松果狀的松果鮑魚,則是日本在節慶時喜好以松、竹、梅這三種植物做為寓意上的應用,取其老松之長壽、竹子挺直之氣節、梅花遇寒卻綻放的硬骨,來期許自己的節操與作為。醃漬鰊魚卵是祈求多子多孫之意。滿滿的文化、認真的教學,最後,學員學會簡單上手的調理方式,並帶著成品心滿意足的回家。會認識林浚成,是半年前幾位重量級學員向我積極推薦,她們都是吃遍美食、到處上課的老饕學生,以她們閱歷之豐、檢視之嚴,會成為這位34歲年輕老師的鐵粉,的確讓我意外。但以我過去的經驗,多多少少有點成見,這個年紀的廚師,是學得淺碟、基礎不穩、不耐磨練的一個世代,所以我不禁好奇,林浚成到底是何方神聖?2013日本返台後,和大學導師謝旭初分享學習心得。(圖/林浚成提供)第一次看到他,胖胖的身軀、充滿喜感的表情和爽朗的笑容,感覺像是穿了廚師服的耶誕老公公,「我整整胖了55公斤!」他說明自己不是吃胖的,而是十年來,在職場、課業承負巨大壓力,尤其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把自己逼到身心失調,致使整個人像吹氣球一樣胖了起來。天生廚師料 偏愛食文化看他的學經歷,唸完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後,13年前赴日唸大阪辻調理師專門學校與調理技術研究所畢業,接著到京都著名料亭「菊乃井」修業學藝。回台後,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飯店任職日本料理廚師,三年後重回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除了有台灣的丙級中餐烹調技術士、丙級烘焙食品技術士、調酒技術士證照,也得到日本調理師證、清酒品酒師資格、河豚宰殺販賣許可證。在餐飲界,能擁有像他如此亮眼學經歷和證照的廚師實在少數。以蟹殼作器皿,將蟹肉美味濃縮於蟹殼中,上層以馬鈴薯片裝飾的「蟹獻珍」,是日本料亭的細緻料理。(攝影/馬景平)粗料細做的蒲燒秋刀魚飯,大大提升秋刀魚的價值感。(攝影/馬景平)而愈了解他愈覺得,林浚成天生就是位好廚師。幼稚園時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傅培梅時間」,國中去救國團上廚藝課,是班上唯一的小孩。看書和做菜是他從小最有興趣和最能專心的兩件事。在家鄉嘉義,高中沒有餐飲學校,他選了以為和烹飪有相關的觀光科,但在觀光科沒學到烹飪,反而讓他把英、日文打了些基礎,後來念到高雄餐旅大學,以為如願以償,可是高中沒念餐飲不算科班出身,在同儕間不免有機會不均的問題:「我那時就想,自己要想辦法找到一條出路。」「我發現我不愛看配方,愛看飲食文化見解的書,像袁枚食單、逯耀東老師的書,讓我如魚得水。」林浚成的文化累積非常多元,有些菜和戲曲、相聲有關,他也因此愛上戲曲和相聲。喜歡看古籍、了解古料裡,唸大學期間待在圖書館比待在廚房多。「你實在是中廚的特殊案例!」他的大學導師、恩師謝旭初,曾如此調侃這個愛徒。而決定去日本是因為:「我不想變成一般的中餐師傅。」林浚成老師的廚藝教學,以豐富的肢體動作搭配解說,引人入勝。(攝影/馬景平)跳脫出配方 感覺創風格林浚成的「特殊」,在日本大阪唸辻調理師專門學校與調理技術研究所時,也顯現出來,學校強調要以文化典故為基礎再學烹飪,但是,每每上文化課程時,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是清醒的。而且他看到,日本的學生走向西洋料理的有七成、中國料理有兩成多、日本料理反而一成不到。所以有位日本老師,對於來自台灣的林浚成如此熱愛日本飲食文化,感動不已。其實,他不只愛日本飲食文化,而是日本受唐朝影響太大了,他極愛研究食物在大時代和大環境的來龍去脈。也因為有文化的薰陶,後來還學酒、和菓子、器皿:「我看到北大路魯山人書裡有句話說,如以美麗女人形容料理的話,器皿可說是料理的服飾;我則大膽補一句話:酒是料理的妝扮。」茶巾栗子燒是化繁為簡的即席菓子,易做又好吃。(攝影/馬景平)博多水炊雞是適合冬天品嘗的美味鍋料理。(圖/林浚成提供)第一次從林浚成口中聽到「成就料理」這句話時,我還有點不解,他說,在日本料亭的經驗,學到了一切氛圍的美感和藝術感,完全是成就料理,人只是在那幅用餐的畫裡的一個角色。「如果是成就自己,有所成就後就會停止進步,但成就料理,這輩子是要不斷進步的。」他認為,如有文化思維,技術層面就有辦法突破:「一個廚師最厲害的地方是跳脫配方,做菜感覺即是參數,就有自己的風格和美感。」壽司不是日本料理、關東煮不是黑輪、天婦羅不是炸物…,這些論述,我愈聽愈感興趣。為解開關東煮和黑輪的身世之謎,這個月和下個月各開了專修班。原來,號稱日本兩大國民的鍋物料理,與400年前江戶時代的關東大地震息息相關,災難造成的遷徙,逐漸產生「關西的關東煮,關東的黑輪」這樣的文化。這讓我頗有感觸,在歷史上,多少食物的命運受到天災人禍的牽引?不過,現今看來,一切都是美好。歲末迎新之際,浚成說,日本人會在元月11日,把凍硬的鏡餅〈年糕〉敲開敲裂,俗稱「鏡開日」。將年糕塊加入高湯、肉類、海鮮、根莖類、蔬菜煮成「雜煮」食用,祈求無病無災、平安順利。光聽這什錦年糕湯的描述,暖暖的年味已浮上我心頭。 鯛魚為日本節慶主要食材,鯛魚鍋飯美觀又鮮香。(圖/林浚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