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菸者
」 吸菸受同儕影響青少年吸菸率增加20倍 國健署助遠離菸害
《菸害防制法》修法後,未滿20歲禁止吸菸,但根據國健署2021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國中生吸菸率2.2%、高中職7.2%,推估我國有近6萬名青少年吸菸。開學在即,國健署呼籲青少年勿抽菸,戒菸專線服務中心近年也致力青少年戒菸宣導。國健署今(26)日舉辦113年度學生「戒菸撥六三」Instagram短影音競賽活動頒獎典禮,其中大專院校組第一名「以你為榜」團隊,描述父母抽菸對孩童造成負面影響,提醒家長別讓抽菸環境成為孩子的日常。團隊導演余雋宏表示,此作品從個人經驗出發,堂弟小時候曾模仿叔叔抽菸,叔叔從此開始戒菸。國健署菸害防治組組長羅素英表示,依據調查結果,父母有吸菸的國高中生,相較於雙親不吸菸者,吸菸風險高出2~5倍以上;多數好友有吸菸的國高中生,吸菸率也比身邊沒有抽菸者的人,多出12~20倍以上,顯示青少年吸菸率深受家長與同儕吸菸行為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呼籲家長,當孩子處於模仿行為高的年齡層,切記為了孩子戒菸,讓他們能在正向無菸環境成長。賈淑麗說明,實務經驗上,比起用藥戒菸,青少年透過同儕或其他支持來協助戒菸的效果更佳,最近暑假快結束,希望透過短影音宣導,藉由同儕力量加強菸害防制,達到青少年菸害「節流」。戒菸專線服務中心執行長陳富滿解釋,有些民眾無法接受用藥物的副作用,但其實研究指出,藥物搭配專線效果會更好,「不過重點還是想戒菸的動機」。陳富滿說明,許多人想戒菸,但卻沒有方向,專線會提供專業引導,例如告訴民眾如何轉移注意力、可以吃什麼東西。陳富滿說明,習慣的養成大約30至40天,當戒菸者持續半年沒有點菸,就能歸類成沒有菸癮,不過仍有可能因個人壓力大或周遭環境影響,導致「復吸」狀況發生,專線也都會進行提醒。戒菸專線服務中心針對青少年,積極提供戒菸諮詢服務,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戒菸意願民眾,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相關諮詢,透過專業人員提供便利、隱密的諮詢服務,提供有效的策略與方法,讓自身戒菸成功,共創無菸環境及健康生活。
5月19日口罩令全解除 17種「高風險族群」小心:再確比首確更危險!
隨新冠疫情漸漸降溫變得平穩可控,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將於2024年5月19日徹底解除「口罩令」,進出醫療機構也不再需要配戴口罩。不過新冠威脅仍然存在,有網路媒體建議,3種高風險族群仍應隨身攜帶口罩備用為佳,而對於部分高風險族群來說,「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還更高!據《今健康》報導,5月19日起進出醫院免戴口罩,但以下3情況仍需注意防疫措施。一、疑似/感染者:避免入院or期間佩戴民眾若為疑似/感染呼吸道疾病患者,包括或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相關症狀等,非必要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若有必要進入,在症狀期間、症狀緩解5日內進入時應佩戴口罩,並遵循衛生措施及禮節。二、高風險族群:最好仍佩戴口罩若為高風險族群,包含過去一周內曾與感染患者密切接觸、免疫低下、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探視或照護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時也應佩戴口罩,並遵循衛生措施及禮節。三:無法佩戴口罩者:落實衛生若為無法配戴口罩者,例如2歲以下嬰幼兒、因身體或心理因素無法配戴口罩,則應用衛生紙遮住口鼻,使用後將衛生紙妥善丟進垃圾桶,並落實手部清潔,降低傳播風險。此外,《今健康》還指出,口罩令雖解除,但新冠威脅仍存在,病毒對於部分高危險族群仍存在威脅,甚至「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還更高!據台灣病友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各界專家討論指出,包含65歲以上、孕婦、產婦、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結核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BMI≧30、吸菸、已戒菸者、免疫功能疾病者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風險更高。提醒口罩令雖解除,但上述的高危險民眾進出醫療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建議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利維護自身健康。
「這些」COVID-19高風險群不可大意 疫情日常化應3步驟最好防範準備
相較過去COVID-19疫情已趨緩,在許多人眼中新冠疫情已日常化、流感化,不過,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古世基表示,民眾不應將COVID-19和流感畫上等號,雖然2者的症狀表現確實有點相似,但高風險族群,感染COVID-19後病毒其實並不會像流感一樣完全被清除。古世基醫師提醒,現在新冠病毒並未消失,而且重症、死亡風險依舊存在,COVID-19傳染力、重症風險甚至比流感還要高一點,民眾不可大意,應依3步驟做好4防範措施。COVID-19輕、中、重症 該如何區別、及早發現?現在感染COVID-19後,患者會有輕、中、重不同的表現。古世基醫師提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臨床上對於輕中重症有明確定義,會以「血氧」作為標準定義感染者的嚴重度,在自然情況下,若血氧濃度掉到94%以下就屬於「中症」,如果已經使用氧氣但血氧濃度仍低於94%就屬於「重症」。古世基醫師表示,中重症通常肺部會有發炎的情形,就是所謂的「新冠肺炎」,會影響到呼吸及血氧濃度、出現較嚴重的呼吸症狀,建議民眾可以自我監測血氧,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這些」都是高風險族群 注意4措施依3步驟防範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與流感相似,古世基醫師提到,包括年長者(65歲以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30、慢性腎病、慢性肺疾、慢性肝病、精神疾病、吸菸(或已戒菸者)、懷孕(或產後六周內)、氣喘、結核病、失能、失智症、癌症、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等,都是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古世基醫師強調,目前來講雖然一般健康的民眾,以應付流感的態度來防範新冠病毒是可以的,但對於上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該要特別注意以下4防範措施:戴口罩:除了政府規定須配戴口罩的場所外,民眾須有自我防範意識,建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公共場所、人潮聚集處等,都應配戴口罩,若是聚會、聚餐等不得不拿下口罩的場域,建議民眾應考量自身身體狀況決定是否前往或配戴口罩。接種疫苗:特別是有出國需求、高風險群,建議應接種疫苗減輕感染嚴重度。自我監測:有症狀或接觸潛在感染者時,可利用快篩試劑篩檢,建議快篩2次,並間隔1-2天,如果快篩結果為陽性,應觀察症狀、自我監測血氧濃度。就醫:不論快篩與否,若症狀持續很久、自我監測血氧為94%以下,出現警訊時應前往就醫,尤其高風險族群更應盡快就醫。而民眾可以依「Know-Plan-Go」三步驟做好以上防範措施,古世基醫師說明,「Know」就是要自我警覺,主動了解危險因子、高風險族群、症狀等,自我警覺並做好防範。「Plan」就有如準備緊急救難包、做好完整計畫。古世基醫師表示,民眾應準備血氧監測器、快篩工具等2樣工具,並善用這些工具自我篩檢、自我檢測。至於「GO」就是就醫,古世基醫師提到,若自我篩檢後為陽性而且又是高風險族群就應盡快就醫,如果血氧不穩定掉到94%以下,更要趕快前往急診就醫,依不同的嚴重度前往診所、醫院、急診進行診斷治療。
85歲李家同罹「攝護腺癌」 熟男當心7大高風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5歲作家、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近期確診「攝護腺癌」,引起外界關注。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翁偉哲表示,攝護腺癌早期難有症狀,直接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年齡、家族史、吸菸等7大因素相關,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抽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李家同在臉書指出,日前他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醫生告知他的確有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自己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任何的治療要根據未來的檢查結果而定。翁偉哲說明,隨著社會高齡發展,攝護腺癌已悄悄成為全世界男性第2常見的癌症,在台灣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7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攝護腺癌之發生率和死亡率都較低,發生率為美國的1/8、死亡率則為1/2,但整體來說,攝護腺癌發生率、死亡率持續上升是不爭的事實。慶幸的是,攝護腺癌是進展緩慢的癌症,但民眾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必要針對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加以瞭解並減少發生的可能。攝護腺迄今仍是個神祕的器官,目前所知,攝護腺於青春期時經睪固酮的刺激與隨著年齡增長會日益肥大,到50歲以後逐漸出現排尿困擾,如夜尿、頻尿等。攝護腺癌早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常被病人忽略,所以往往到了末期癌症轉移才被發現,臨床上建議50歲以上男性最好每年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若有任何異狀能盡早發現。攝護腺癌10大高風險因子1年齡攝護腺癌與年齡的關係非常密切,美國40歲以下男性發生機率很低,但45歲以上發生率大幅上升,65至74歲被診斷率最高,因為許多早、中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常被忽視,建議中高齡者每年定期進行檢查攝護腺。2家族史父母親任一方家族中如果有人曾罹患攝護腺癌,尤其是在65歲前發病的一等親,攝護腺癌發生率則會明顯增加。3種族攝護腺癌發生於黑種人機率較高,儘管黃種人發生率相對比黑種人、白種人低,但近年研究顯示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仍須多加留意。4吸菸吸菸對於許多癌症的發生、進展都有明顯影響,在攝護腺癌同樣也是,雖然原因至今未明,但沒抽菸者或已戒菸者,無論轉移、癌死亡率等都比持續抽菸者明顯較低。5運動習慣研究顯示年齡大於65歲長者,若每週積極運動達3小時以上,惡性攝護腺癌發生機率會明顯較低。6食物大豆、黃豆等富含植物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雌激素被認為可降低睪固酮、減少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飲食習慣上,亞洲人較常食用豆類食物,故有此推論與較低攝護腺癌罹患率有關。常食用某些食物可能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如下表所示:易增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的食物:紅肉、乳製品、油炸類可降低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的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花椰菜、綠花椰菜等)、番茄等7其他因素肥胖:儘管肥胖與攝護腺癌發生率存有爭論,但肥胖者發生率會稍高一些,而復發率、死亡率也與肥胖程度成正比。環境因素:日常生活接觸塑膠、樹脂中含有雙酚A,對攝護腺幹細胞有明顯的雌激素作用,早年的接觸可能會提高攝護腺癌發生率。曾患陰道滴蟲感染者:有較高的攝護腺癌發生率,而且在病理高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中更明顯,建議安全性行為並使用保險套,以減少陰道滴蟲感染。至於許多民眾擔心,照X光的輻射劑量是否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翁偉哲表示,以目前研究顯示,放射線治療直腸癌後,罹患攝護腺癌機率並未升高。儘管攝護腺癌發生的許多機轉目前雖然還不清楚,但懂得趨吉避凶還是最重要的,如有任何疑問或症狀,建議盡早就醫諮詢與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疾病預防與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
使用加熱菸「1動作」就會釋出高毒性物質! 國健署警告:攜帶入境違法並重罰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隨著國境開放,湧現大量的出國人潮,而「加熱菸」也可能會是部分民眾的購物選項之一,國民健康署呼籲,菸害防制法自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後,我國目前尚未有經衛生福利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核定通過之指定菸品(包括加熱式菸品)或其必要之組合元件,與電子煙一樣,皆為所禁止之產品,如旅客入境攜帶,不論數量多寡,依本法第26條規定,處新臺幣5萬元至5百萬元罰鍰,並銷毀或退運該菸品。加熱菸與傳統紙菸相同 對人體健康皆有害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加熱菸已發表資料顯示,加熱菸為菸草產品,無助於吸菸者戒菸,使用時伴隨產生含有尼古丁和有毒化學物質的氣溶膠,會讓使用者吸入,與傳統紙菸相似,對人體健康都有危害,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使用加熱器加熱 會釋出毒物質氣溶膠2019年發表於菸草控制期刊(Tobacco Control)的研究報告指出,加熱式菸品的使用溫度約在攝氏350°C以下,而其加熱器的塑膠材料部分,在加熱使用過程中,攝氏90°C左右就會釋出急毒性與高毒性物質「甲醛氰醇(formaldehyde cyanohydrin)」,這個物質即使在低濃度下,就具有高毒性;另外,加熱菸組合元件的使用方式,可能會導致使用的時間間隔縮短,因此,增加使用者對尼古丁和其他有害化學物質的攝入量。戒菸才是王道 便利安全管道一次看國民健康署為鼓勵吸菸者戒菸,並減輕戒菸者的經濟負擔,自111年5月15日起,免收戒菸輔助用藥的部分負擔費用。政府提供專業又多元的戒菸服務,包括全國約3,500家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亦可利用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由專業醫事人員協助解決戒菸的難題,重新找回健康。
國外研究抽菸副作用 不僅生殖器變短恐還會讓腦部變小
國外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每天吸菸會使大腦的體積縮減!根據4月發表於醫學預印本數據庫「medRxiv」的資料顯示,每天都要抽菸的癮君子,大腦容量、灰質、白質都比沒有每日抽菸者小,重度吸菸者尤為明顯。根據外媒《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報導,過往研究人員發現,比起不吸菸的族群,癮君子的大腦容量往往比較小,但當時尚未明確證實是吸菸導致大腦萎縮,或是大腦體積小的人較有抽菸傾向。根據4月發表於醫學預印本數據庫「medRxiv」的最新報告顯示,現今研究人員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吸菸會導致大腦萎縮。這份研究調查了逾28,000位參與者的菸癮民調,並比對分析英國生物銀行的大腦影像數據,這是一個龐大的遺傳和健康數據庫。參與者進行了2次調查,時間分別為2006-2010年與2012-2013年,在第2次調查時,參與者還接受了「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方法對大腦進行了影像檢查。每天抽菸的癮君子 這3個部分會萎縮調查發現,每天抽菸者的大腦容量、灰質與白質都比較小,尤其以重度吸菸者的灰質體積差異更大,若是每天都抽1包菸,1年後灰質體積平均減少0.01立方英寸(約0.15毫升)。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關聯佐證了吸菸會導致大腦容量萎縮的理論。不過,重度吸菸者的白質受影響程度則較不明顯。1平均腦容量小了0.4立方英吋(約7.1立方公釐)2灰質(gray matter)減少了0.3立方英寸(約5.5毫升),這是一種神經組織,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3白質(white matter)減少0.1立方英寸(約1.6毫升),作用為控制神經元共享訊號,協調腦區之間的正常運作。分析進一步顯示,比起近期才戒菸的人,已長期戒菸的人,腦內灰質略多了一點。研究人員分析,戒菸可以稍微逆轉大腦萎縮的程度,例如比起一般戒菸者,提早一年戒菸的人,腦內灰質多了0.005立方英寸(約0.09毫升)。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參與者的基因資料,以了解基因變異是否與灰質體積差異有關,結果顯示,基因變異的高風險族群有吸煙傾向,但與灰質體積無關。也就是說,灰質變化的關鍵仍在於每日抽菸,並非基因問題。未來研究方向 抽菸是否導致阿茲海默症研究吸煙風險遺傳學的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大江(Dajiang Liu)表示,這項調查嚴格執行,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由於大腦萎縮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因此在抽菸與大腦萎縮之間確認因果關係,未來可進一步研究吸菸是否透過這種機轉導致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甚至研發有效的藥物以避免腦組織損失。 原文出處:Daily smoking linked to brain shrinkage in massive study
三手菸對幼兒影響大過成人 國健署授「1關鍵」助戒菸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在參加活動的同時,身旁友人或周遭的人,若發覺您身上充滿了菸味,便紛紛走避或勉強忍耐。今年1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本次修正強化各項菸害管制措施,包括增加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全面禁止吸菸!二手菸已列一級致癌物質 身體傷害一次看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二手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包含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含數百種有害物質,更有70種為已知致癌物。暴露於二手菸的非吸菸者較未暴露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提高22%;日本研究也發現,二手菸與扁桃腺炎、顏面神經麻痺、下咽癌及喉癌有顯著相關,亦有2022年發表之統合分析研究指出,二手菸導致口腔癌,且罹患風險與暴露強度及持續時間相關。另有文獻探討,歸納出兒童及青少年於家中、車中及校園接觸二手菸與憂鬱症呈正相關,且與長期接觸二手菸導致血液中多巴胺濃度降低有關聯。室內隱形汙染 三手菸也有害 除二手菸外,室內隱形汙染「三手菸」更是無時無刻影響我們的健康。三手菸是菸煙中尼古丁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之有毒物質,如亞硝胺、可替寧(Cotinine)等,附著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並持續的由被汙染的物體表面揮發出來,飄散於空氣中。 即使戒菸,室內塵埃中的尼古丁濃度及尿液中亞硝胺代謝物仍到3個月後才開始下降,三手菸聞不到摸不到,卻影響環境達6個月以上。多數吸菸者會避免在孩子面前吸菸,以免二手菸對孩童造成影響,卻忽略了三手菸對幼兒的影響比成人更大,因為幼兒在室內的時間長,常常爬來爬去或抓握物品後,又將自己的手或物品放入口中,且小孩皮膚也較薄,提高了有害物質透過口腔及皮膚吸收的可能8。戒菸成功第一步這樣做 專業管道在這國民健康署建議,設定節日或有意義的日子當作自己的戒菸起始日是戒菸成功的第一步,然而戒菸期間,可能會出現些許身體不適的症狀,如:暴躁易怒、沮喪低落、難以入睡等,造成許多嘗試戒菸者很容易因此放棄,但這些症狀是身體正在調適尼古丁減少的暫時反應。此時,可就近到全國近3,5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接受戒菸服務;亦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透過專業協助,相信戒菸成功指日可待!
癮君子爸爸被下令「不准靠近小孩」 新調查!9成戒菸者親子互動拉警報
吸菸者普遍擔心抽菸導致的嚴重疾病將縮短未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但其實吸菸現在就會侵蝕爸爸們現與家人的親密時光。波仕特2022年戒菸習慣調查也證實,近9成因家庭戒菸者健康及親子互動已出現狀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顏啟華醫師在父親節前提醒吸菸者,戒菸要快,早日找回家人互動及自身健康,若擔心不斷來襲的戒斷症狀,建議搭配快速消滅戒斷症狀的尼古丁輔助品幫助戒菸。顏啟華醫師說,除了健康外,現在親子互動受阻也是吸菸的危害之一。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平均約2至3分鐘就有一位不吸菸者因他人吸菸而罹患疾病,特別針對發育尚未完全的兒童,短期會引起呼吸道不適,長期更會造成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家人都會禁止吸菸者靠近小孩,針對為家人而戒菸者分析調查也證實,曾被阻止抱小孩者,近6成經常發生,近4成受阻更長達3個月以上,也有75%會主動降低與家人親密互動頻率或保持距離。顏啟華醫師提醒,三手菸可殘留在屋內長達6個月,保持距離治標不治本,及早戒菸才是維繫家庭不二法門。調查也證實,這群為家人而戒菸的人中,近5成戒菸後終能毫無顧忌地隨時擁抱小孩、近2成也表示觀察到家人過敏、咳嗽、呼吸道相關症狀好轉。顏啟華醫師說,戒菸沒有想像中簡單,失敗主因大部份都與戒斷症狀有關。調查也指出,3成意志力戒菸者,多次放棄戒菸原因為菸癮或戒斷症狀太強,更有近8成認同累積失敗會增加困難度。菸齡超過20年的戒菸者陳先生表示,自己曾被老婆下令與小孩保持1.5米「遠」距離,即使單獨帶小孩出門,小孩也因菸味不願與他互動。他曾嘗試戒菸不下數十次,以為憑意志力就能戰勝一切,但每次堅持不到一周就被戒斷症狀擊敗。在多次掙扎下,主動尋求親友建議,選擇能快速消滅戒斷症狀的尼古丁戒菸噴霧,最後成功在父親節前找回與孩子的親密互動。顏啟華醫師表示,戒菸之路不容易,別只依賴意志力,選擇快速生效輔助品,加上醫師與藥師專業協助、家人一同支持,才能加快達到成功戒菸。而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動菸害防治政策,藉由多元方式與服務呼籲及早戒菸,並透過提供戒菸輔助用藥服務,給予吸菸者客製化的戒菸治療建議。戒菸者每次僅需負擔2成以下,最高200元的部分負擔,便能幫助早日贏回健康人生。
陽台生化武器3/想戒菸就少吃肉「癮頭才能降低」 維生素B群幫助穩定情緒
吸菸的危害,被醫生視同「自走的生化武器」,唯一減害良方就是戒菸,但對癮君子而言,「戒菸好難啊!」CTWANT記者採訪多位醫生專家及戒菸達人,發現有效戒菸方式不少,包括「強化動機、延遲起床第一根菸、補充維他命B、少吃生肉」等。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指出,二手菸「沒有」安全曝露量,接觸二手菸恐導致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症,非吸菸者若與吸菸者同住,罹癌及過早死亡風險大幅提升。國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吳錦桐表示,吸菸對健康的傷害非常大,就如同自走的生化武器一般,不僅會對呼吸道造成各種不良影響,包括肺癌、肺氣喘等,各種癌症的風險也隨之飆高,甚至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如此,吸菸衍生而出的二手菸、三手菸,更會危害其他不吸菸人的權益與健康,甚至讓自己的家人健康也受創,想要避免二手菸、三手菸,就是要完全戒菸。吳錦桐表示,尼古丁會改變神經傳導系統,讓人產生依賴與渴望感,所以戒菸藥物通常會使用尼古丁替代藥物如咀嚼錠、貼片等,「但我認為有沒有用藥不是重點,一個人若要戒菸成功,最重要的是動機!」其次是專業團隊協助,在吳錦桐的臨床經驗中,每10個人中就有7個人戒菸成功,主要是患者有強烈的決心,再加上專業團隊協助,戒菸門診中不只是只有給予藥物治療,藥物只是輔助,幫助「強化動機」才是關鍵,想法強化之後,成功率自然大幅提升。Youtuber傑瑞在頻道《傑瑞說笑 Jerry SaysCheese》也分享幫助30年菸齡的爸媽成功戒菸的經驗,他提到,在幫助家人戒菸的過程中,發現睡醒後抽第一根菸的時間若是越晚,第二天的菸癮就會越小,另外,傑瑞也建議多補充維生素B群,因為B群可以穩定神經,降低菸癮的威力,他也建議避免吃半熟的肉,因為肉類是蛋白質,分解後會使血液中出現大量的胺,過多會刺激神經中樞系統,而愈生的肉,含胺量越多。多吃蔬果可攝取大量維生素B群,有助穩定戒斷的情緒,而且也能讓體質呈現鹼性,比較不會有吸菸慾望。(圖/焦正德攝)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這與體質酸鹼度有關,體質鹼性比較不會有吸菸的渴望,體質酸性時則相反。一般食物若代謝後會產生磷酸或硫酸,稱之為酸性食物,肉、魚等蛋白質食物就屬於酸性食物。至於鹼性食物則是指代謝後會產生鈣、磷、鈉、鉀等電解質,食物中如蔬菜、水果、奶類均屬此類,所以戒菸者應多吃蔬果,少吃肉類,蔬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能夠減輕戒菸時的焦慮及幫助睡眠。另外,吸菸會引起唾液異常分泌,因此戒菸時常會感到口渴,此時多喝白開水是最好的選擇。藉著多喝水、多排尿、多運動、多流汗,可加速排除體內積留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減少菸癮發作。咖啡、濃茶則最好別喝,因為都含有咖啡因,許惠玉說,咖啡因是一種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成癮物質,會加強想吸菸的慾望。不但如此,咖啡因還會影響睡眠品質,精神不濟時也會增加破戒的危險。所以最好在戒菸之前就開始避免咖啡因、茶、咖啡、巧克力的攝取,以免戒菸的同時還必須抵擋咖啡因的誘惑。開始戒菸之後,大約第3天會出現焦躁等戒斷現象,此時會非常想抽菸,吳錦桐建議深呼吸或喝水來緩和心情,也可以嚼口香糖或吃胡蘿蔔棒來降低吸菸慾望,或是乾脆外出運動轉移注意力,只要撐過這段期間,成功戒菸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未成年請勿吸菸。戒菸專線:0800-636363)
口服抗病毒藥物對象「移除2類人」 孕婦、產後6周內婦女經醫師評估可使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66,28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6,247例本土個案及36例境外移入(2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公布,即日起修訂未滿65歲口服抗病毒藥物適用條件,Paxlovid部分,輕度至中度未使用氧氣且發病5天內之12歲(含)以上且體重40(含)公斤以上病人,並有癌症等12類狀況者;莫納皮拉韋部分,輕度至中度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之18歲(含)以上病人,有癌症等11類情形,且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者。至於原列入重症高風險因子之「吸菸或已戒菸者」,即日起依專家會議決議自用藥條件移除,吸菸或已戒菸者須搭配任一其他風險因子,方符合用藥條件。修訂未滿65歲口服抗病毒藥物適用條件。(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並不是所有確診的人都需要使用藥物,國外這些相關已經用過藥物的地方,在藥廠研究基本上具有一些相關風險,它在使用起來才有所謂的一個效果,若完全沒風險,這有使用藥、沒使用藥其結果都差不多。此外,專家會議21日決議了「孕婦與產後6周內婦女」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適用條件,若臨床醫師評估使用效益大於風險,經充分告知並獲同意後可使用。「孕婦與產後6周內婦女」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適用條件。(圖/指揮中心)目前尚無Paxlovid用於孕婦與產後6周內婦女之臨床資料,若臨床醫師經評估個別感染孕婦與產後婦女後研判使用之效益大於風險,經充分告知且病人同意下可使用。婦女用藥時若有意願持續哺乳,另需綜合評估餵哺母乳之益處與對嬰兒可能風險,若決定哺乳應遵守循感控措施。
重症+1!50多歲男染疫呼吸衰竭 指揮中心列「吸菸」成高風險因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本土確診個案分析,新增11例中、重度患者,其中有1例為重症,為一50多歲具糖尿病史男性,確診後有呼吸衰竭狀況,因此進入加護病房;指揮中心亦公布將吸菸那入重症風險因子,可做為口服藥放寬使用條件。指揮中心公布今年1月1日至今本土病例分析,其中輕症、無症狀患者有26278人,佔全體確診個案99.64%,中症為88人、重症為8人,包含今日新增分別為中症10人、重症1人。其中重症個案為5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史,曾經打過3劑疫苗,卻仍在染疫後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腸阻塞與呼吸衰竭病症,目前已被送進加入病房進行呼吸器救護,同時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另10例中症病患中,分別有4人沒打疫苗、1人接種1劑、2人接種2劑、3人打了3劑疫苗。指揮中心亦調整重症高風險因子範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公布,經由專家會議討論,重症高風險因子進行調整,考量國外文獻,吸菸與曾經戒菸者,染疫後重症風險會比未吸菸者高1.5倍,因此將其列入重症高風險因子範圍內,作為口服藥放寬使用條件;同時專家會議將「高血壓」刪除高風險因子之列。由於美國輝瑞藥廠所研發之新冠肺炎口服藥「Paxlovid」使用條件,需具有「任一風險因子」,根據者揮中心規定「風險因子」包含,年齡大於65歲、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BMI大於25(或12至17歲兒童BMI超過同齡85%)、吸菸或曾戒菸,以及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者。新冠肺炎口服藥物Paxlovid。(圖/路透)
新興菸品決戰立院 《菸害防制法》修法各方關注
影響甚鉅、攸關吸菸人口版塊挪移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至今仍躺在行政院,不過預計年底送入立院審議,勢必又將掀起激烈攻防。在政院版「放行加熱菸,禁止電子煙」,反菸團體版「兩者皆禁」以及電子煙業者力搏生機的三方角力下,如何回歸理性、科學論證,尋求最合理的共識至為關鍵,否則不管何種法案強渡關山,後續爭議及亂象更教人憂心。《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新興菸品定位受矚目遲早都得送進國會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說穿了,便是因應新興菸品的全球化流行,究竟該鐵腕禁止,或是有條件管制,還是開綠燈放行,就連世界各國採行分針都莫衷一是,但就國內聚焦關鍵所在,便是對「加熱菸」與「電子煙」的最終定位。衛福部版的草案,傾向開放以電熱的方式加熱菸草,也就是加熱菸,至於以電池驅動霧化器、不含菸草的電子煙,則打算禁用。這對拒菸的人可能無感,但對台灣為數不少的新興菸品使用人口來說,大家都在關注,特別電子煙的爭議尤大。學者認為,政府對電子煙沒有完善的風險評估,貿然禁止並不合邏輯。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就認為,電子煙與加熱菸理當為菸品,應受菸害防制法有效管理,「若政府禁止電子煙而開放加熱菸與傳統菸品,就法規邏輯性而言較難說明?若認定菸品有害國人健康,理應全面禁止非選擇禁止。」此外,國外有醫學研究認為電子煙對有意願戒菸的吸菸者有所幫助。未來倘若有更多實證研究發現不含尼古丁、煙焦油的電子煙對戒菸者有所裨益,那禁止電子煙反而讓我們失去了一項潛在可能的戒菸工具。禁電子煙反助長走私學者呼籲「管制」莊凱任表示,台灣為法治社會,任何一項法令都需具有邏輯性與科學根據,由政府進行科研計畫或舉行專家會議,衛福部再根據成果擬定政策,讓社會大眾或專家學者來溝通討論,才是合乎邏輯的法規。莊凱任說:「電子煙造成多少煙害,你只要在一個密閉空間把煙點燃,用精密儀器來測,再輸入年紀等參數做風險評估,科學數據就能理解危害機率。」電子煙在國內已有不少使用人口,有學者憂心若全面禁止,反可能造成走私猖獗,且無法對煙彈內容進行管控。電子煙爭議之一,便是國內目前並無由政府背書、完整的研究報告佐證,不管贊成方或反對方,都各自取他國文獻或措施「各自解讀」,往往看得一般民眾一頭霧水,剪不斷理還亂。莊凱任不諱言,若是電子煙尚未進入台灣,他認為關起大門禁止並無太多疑慮,但觀察全台目前使用電子煙的龐大人口,與其一味追求「防堵」,他認為「管制」來得更為實際。「若全面禁止,未來恐朝走私發展,實務上要禁止民眾正在使用的東西很難,而且價格恐越禁越高,不如有效管理。」董氏基金會等反菸團體力主新興菸品對身體有害,兩者皆該禁,一禁一放的規範沒有道理可言。反菸團體力主「兩者皆禁」不過對比於政府盤算的「一禁一放」,國內包括董氏基金會在內的反菸團體則不以為然,認為既然新興菸品會帶來傷害,放行加熱菸無絲毫道理可言,而是主張「兩者皆該禁」。董氏基金會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全球菸草流行報告》顯示:電子煙、加熱菸都有害、沒有比傳統紙菸安全、無證據證明可以作為戒菸工具,因此主張民間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才是最該送審的正確版本。除了需雙禁電子煙、加熱菸外,民間版還提出「印製85%警示圖文及素面包裝」、「禁止加味菸」、「提高禁菸年齡」等逐步終結紙菸危害的修正重點。董氏基金會指出,電子煙產品約有16,000種口味,若不禁止很有可能成為年輕人開始吸菸的一個途徑。董氏基金會表示,目前市場上的電子煙產品有約16,000種口味,包括水果味、糖果味、各種甜品味等,電子煙選擇五花八門,且從網路世界在吸引著年輕人的關注,很有可能成為年輕人開始吸菸的一個途徑;而且目前已經有跨國煙草公司推出「複合式加熱菸」,也就是外型為政府擬開放的加熱菸,內部構造卻有加熱菸與電子煙兩種皆備的複合設計,董氏基金會擔憂未來更多類似產品出現,一禁一開等同虛設。電子煙與加熱菸的開放與否,其實很難從單一面向簡單幾句解釋,更涉及生理、心理、實際狀況等各層面,不管想通過何種版本,新興菸品帶來的實際影響早已深入台灣各處,政府必須以更透明、合理的方式與大眾溝通解釋,才不致於一錘定音後,衍伸更大的風波。
老爸戒菸後難耐誘惑 女兒出奇招!自製「神水」一秒滅癮頭
今天是父親節,若爸爸有吸菸的習慣,鼓勵爸爸「戒菸吧!」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因菸害而死亡人數超過800萬人,其中更有120萬人因接觸二手菸而導致死亡,WHO更指出「戒菸有超過百個理由」,第1個理由就是「吸菸者有較高風險成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根據國民健康署109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有近4成曾經吸菸者目前已不再吸菸(整體36.7%,男性36.6%,女性37.2%),其中最主要戒菸原因為改善健康、怕生病、怕老、懷孕…等健康因素(53.8%),其次依序為家人及同儕因素(14.8%)。另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發現,青少年家中父親有吸菸的比率約為4成,青少年有家庭二手菸暴露的比率約3成。調查也顯示35.7%的成人吸菸者在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卻戒菸失敗(男性36.7%,女性27.8%),其中74.9%的受訪者表示戒菸維持時間不到1個月。曾有30年菸癮的巫先生,回想國中一年級時在同儕、耍帥及好奇心的驅使下接觸了菸品,原本一天大概抽半包菸,直到當兵及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再加上同事的揪伴吸菸,變成每天抽2包菸;巫先生回到溫暖的家想擁抱可愛的女兒時,女兒都會嫌棄「爸爸好臭」就撇頭離開,巫先生開玩笑地說:「吸菸的丈夫在家裡沒有地位」。為了避免家人受到二、三手菸危害,曾在43歲時嘗試戒菸,回想當時要拒絕同事及客戶間的請菸(遞菸)實在不容易,還好老婆及女兒的每天鼓勵,加上適度補充水分及運動,終於在44歲時戒菸成功。但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開始無法外出運動,疫情讓心裡相當焦慮,上班時想藉由吸菸來緩解緊張的心情,無意間看到菸盒上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頓時讓巫先生有個念頭,試著拿起電話撥打戒菸專線尋求協助,在諮詢員持續陪伴並給予支持的情況下,加上女兒突發奇想把紙菸及菸蒂蒐集在裝水的寶特瓶裡,讓巫先生只要想吸菸就打開聞一聞其惡臭,整個就沒了復吸的念頭。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醫師表示,研究指出,若無任何的協助或支持,吸菸者自行戒菸成功機率少於5%,尤其在新冠疫情下,民眾一直處在長期擔憂、高壓力的環境下,大大增加了心理壓力,復吸是戒菸者在此時可能碰到的課題,要處理渴求使用菸品的慾望,可以嘗試調整生活作息、注意飲食、控制體重並學習放鬆來調適壓力及化解情緒困擾,並同時尋求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善用戒菸的服務資源,都可以有效預防復吸。戒菸除了自身的意志力,專業協助也很重要,除了醫療院所提供的戒菸服務,疫情期間可多利用戒菸專線,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9時到下午9時,可打破時間跟空間的限制,給予戒菸者最即時的協助,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