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無力
」 腸病毒 疾管署 重症 疫情 流行期出生5天男嬰患腸病毒重症 醫師提醒新生兒應注意發病前兆
國內腸病毒進入冬季後仍處於流行期,不過近期疫情出現了下降趨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上一週腸病毒疫情與前一週相比下降了20%,但目前尚未脫離流行期,疫情還是近十年來同期最高。另外,上週國內新增一例克沙奇B3型腸病毒重症個案,出生後第5天就因感染腸病毒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是今(2024)年最小的腸病毒重症病例,提醒民眾這段期間依然要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如果有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盡快就醫。5天大嬰染腸病毒克沙奇B3型 引發腦膜炎、心肌炎等上週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為北部5天大的男嬰。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是今年腸病毒重症病例中年紀最小的病例,他本身沒有潛在疾病,11月中時也就是出生後第5天,出現發燒、食慾及活動力下降、尿量減少等症狀,就醫後醫師診斷疑似敗血症而收治加護病房。在住院過程中,這名個案經檢驗確定感染克沙奇B3型腸病毒,後續經醫師診斷有腦膜炎、心肌炎、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異常等重症情形,因此判定為腸病毒重症。林詠青醫師表示,所幸個案在治療之後症狀緩解,病況也逐漸穩定,在12月上旬也就是住院約2週多,就順利康復出院。經疾管署疫調顯示,這名個案的案母在產前並沒有不適症狀,個案產後收住的醫院及產後護理之家接觸者也都沒有疑似症狀,因此目前個案的感染源還有待釐清。新生兒易染2型別 上一例克沙奇B型個案也僅7天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感染型別分別為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1例、克沙奇B4型1例。林詠青醫師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較常見的病毒型別通常是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像這一例5天大的新生兒個案是感染克沙奇B3型,之前克沙奇B4型的個案也是一位出生7天大的個案,新生兒若感染腸病毒可能會發燒、活動力下降、食慾不佳、躁動不安等,有些個案會出現紅疹、腹瀉、嘔吐等狀況,如果進展到重症可能會有心肌炎、肝炎、腦炎、敗血症、凝血異常等情形。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林詠青醫師提醒,應特別注意感染後孩童有沒有出現重症前兆,如果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應儘速就醫。
班上4學生腸病毒!平票「停不了課」 小一家長憂:感覺會無止盡擴散
疾管署示警,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不可掉以輕心。有家長反映,兒子班上已有4人腸病毒,但停不停班,家長票數平票,感覺會是無止盡的擴散,讓她相當擔憂。一名家長在臉書社團《小一聯盟》表示,兒子班上兩個禮拜,已經連續4個孩子腸病毒了,兒子就是第4個,建議老師停班,老師請家長投票,結果12票對12票,感覺會是無止盡的擴散。貼文一出引起討論,不少人留言「桃園是幼兒園及國小低年級一個班一周內2名腸病毒強制停課7天,改成線上上課或下周補課」、「如果介意就自己幫小孩請假,一定會有不停班的家長,因為都沒後援還要上班沒辦法」、「我們這是規定要停的,低年級更嚴格」。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落實正確洗手,避免腸病毒危害嬰幼兒健康;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之場所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之家庭,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另,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天氣濕冷病患人數暴增 疾管署提醒「有7徵兆」要馬上就醫
目前時序已進入12月中,不僅氣溫降低、寒流來襲,由於陰雨的關係,天氣變得又濕又冷,這也讓醫院的病患人數持續增加。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就在FB發文表示,近期上呼吸道疫情和腸病毒十分流行。而疾管署也表示,如果有7大重症前兆的話,應立即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FB發文表示,12月上旬開始,上呼吸道感染和腸病毒交替流行,容易引起兒童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保持警覺,尤其在公共場所要減少接觸,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張弘醫師也提到,近日頻繁接診病童,許多學校因疫情導致小朋友停課,家長們也因此倍感辛勞。而他也提醒家長,腸病毒主要透過腸胃道與呼吸道傳播。腸胃道感染通常是經由糞口途徑,食物或水源受到污染時也可能引發感染;呼吸道則是透過飛沫傳播。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乾洗手對腸病毒的效果有限,醫師建議應使用肥皂徹底洗手,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而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有2萬191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9.3%,但疫情仍處相對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0%),但是10至14歲(10.9%)近期呈增加趨勢。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落實正確洗手,避免腸病毒危害嬰幼兒健康。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之場所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之家庭,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如家中有孕婦、新生兒及幼童,應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也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反常冬季流行!上週急診達2.6萬人次 台大醫曝原因:免疫負債
雖然時序已經入冬,腸病毒疫情卻仍在流行期,疾病管制署昨(3)日表示,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近10年同期高點。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今(2024)年感染腸病毒的國中小學生較往年多,情況特殊,可能是因2020年到2022年間新冠疫情影響,當時幾乎沒有腸病毒侵害,許多孩子小時候沒得過,長大後也無免疫力,才出現「免疫負債」的狀況。疾管署3日公布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24日至3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約2.6萬人次,和前一週持平,疫情處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4歲幼兒為主(45.8%)但惟5~9歲(37.3%)及10~14歲(10.4%)占比近期呈增加趨勢。疾管署也說,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而今年已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上週全台停班課數有420班,分別為國小32班、幼兒園307班、其他81班,再創5年最高;目前預估腸病毒疫情會在12月中旬達到高峰,單週就診可能上看3萬人次,直到明年1月中下旬才有機會脫離流行期。呂俊毅則說明,以往腸病毒多是夏季到初秋流行,因此常有「夏季才會流行」的迷思,實際上腸病毒全年都可能感染,但今年較特殊,冬季疫情高峰比起夏天時的高峰還高,且個案數更是10年來最高。呂俊毅解釋,腸病毒並非腸胃炎病毒,該名稱主要是因為它是於腸道複製的病毒,但通常腸道症狀不明顯,切勿以為沒有腸道症狀就不是腸病毒。他說,今年腸病毒的重症個案數偏少,大小孩感染在過去經驗也比較不會引發重症,但當個案數增加時,重症仍有可能增加。對此,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單週逾2.6萬人就醫!「2族群」人數暴增 羅一鈞示警:流行到明年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6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且持續上升,第47週(11月17日至11月23日)門急診就診計26,077人次,較前一週(22,720人次)上升14.8%。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目前預估疫情高峰在12月中旬、單週上看3萬人次,預計要到1月中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7週門急診就診計26,077人次,疫情呈上升趨勢, 另上週社區定點醫師反映國小生及國中生腸病毒個案增加,症狀雖仍以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為主,但常發燒不明顯、手腳卻有明顯紅疹。疾管署指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雖仍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但5至9歲占比(38%)和10-14歲占比(10%)近期持續增加,且5-9歲和10-14歲就診人次增加快速,單週分別增加17%和22%,高於0-4歲增幅(12%),與定點醫師反映國中小生個案增加之觀察一致,呼籲國中小校園仍需加強學生洗手措施,以防範腸病毒威脅。另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高,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居家、學校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來到最高點「上周就醫破2.2萬人」! 疾管署:12月底才脫離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19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原期,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周21,289人次上升4.8%,且為10年同期最高,而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為單周329班,也高於過去4年同期,目前預計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管署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週(21,289人次)上升4.8%,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惟時序入冬後,天氣轉冷,可能影響孩童落實肥皂洗手的意願,提醒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協助教導孩童正確洗手,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並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公共場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近2.1萬人就診「今年新高」 南部童重症雙腳無力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疾管署籲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單周近2萬人就醫 疾管署發醫界通函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病管制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掌握治療黃金時機。疾管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指出,時序已近冬,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疾管署說明,國內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9460人次,較前一周(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本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示警,腸病毒重症病程變化迅速,請對腸病毒患者提高警覺,詳細問診,並協助照護者熟悉重症前兆症狀的辨識,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發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疑似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妥善處置,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必要時儘速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副署長曾淑慧則表示,以往腸病毒通常5、6月達高峰,暑假脫離流行,今年比較反常,本月底恐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營養師激推4類軟質食物 5地雷飲食別碰
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小朋友若中標腸病毒可以多吃軟質食物,而且除了要多喝水,也要避開甜食、炸物等多種地雷食物。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2週(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週(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近日也在臉書發文提醒,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全台已經有262班停課了!「中標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因為小孩容易因為喉嚨痛不喝水,而導致脫水。」至於水分有沒有補充夠,可以從尿液顏色來觀察,透明到淡黃色,就是飲水足夠;黃色到橘黃色,則是飲水不夠,可以再多補充一點;而橘色至深褐色,代表飲水過少!記得要多補充水分。飲食方面,高敏敏表示,就是軟質、清淡、不刺激,並且少量多餐,不要強迫小孩進食,爸媽也可以幫小孩把食物切小塊一點,比較好吞嚥。高敏敏也推薦以下軟質食物:高含水的蔬果:西瓜、蓮霧、哈密瓜、絲瓜、冬瓜軟質地點心:優格、布丁、奶酪、水果冰、冰淇淋軟質主食:麵線、粥、南瓜泥、地瓜高蛋白質食物:雞湯、蛋粥、魚粥、豆漿、豆花、蒸蛋高敏敏示警的地雷飲食方面,則包括:炸物:雞排、薯條、炸雞腿等等:加重發炎症狀,讓病情好的更慢!甜食:甜甜圈、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增加身體負擔及發炎症狀餅乾:洋芋片、爆米花、巧克力餅等等:乾硬餅乾,容易刺激口腔、喉嚨,加劇疼痛感黏稠、顆粒、酸飲品:米漿、柳丁汁、堅果漿、羹湯:易刺激胃酸分泌,腸胃更不適,而顆粒飲品可能讓嘴破更不舒服奶類:有些孩童喝奶類反而會容易吐,這時候就先避免喝奶或少量給予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更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入秋腸病毒疫情升溫「就診破1.6萬」 疾管署示警:流行期恐延長至12月
時序已入秋,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目前停班課已達331班。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周的15,946人次略升2.1%,為5年同期最高,且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預估11月中旬將逐漸脫離流行期,但也不排除疫情延後至11月底甚至12月。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周的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鄰近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及中國疫情呈上升趨勢,泰國、香港及韓國疫情下降,其中日本近期病例數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且處高點,新加坡及泰國近期病例數亦高於去年同期。疾管署統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另2023年累計1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以感染克沙奇A4型(4例)及克沙奇A6型(4例)為多,個案年齡皆為未滿3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清潔與消毒。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周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仍處流行期!全台262班停課 疾管署估11月中疫情趨緩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應定期清潔環境,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並持續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另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疾管署統計,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鄰近國家/地區包括日本、中國及香港疫情呈上升趨勢,泰國疫情上下波動,新加坡及韓國疫情下降。其中日本近期病例數創下近10年同期新高,泰國及新加坡近期病例數亦高於去年同期。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根據腸病毒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創5年新高「單周近1.8萬人就醫」 停課潮!231班都有患者
疾管署今(1)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且處於高點,9月22日至9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17,840人次,較前一週(16,550人次)上升7.8%,創下近5年同期最高記錄。這波疫情快速升溫,特別是在幼稚園、國小和托嬰中心等場所,停課班級數增加到231班是5年同期次高紀錄。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231班停課的班級中,其中170班為幼兒園、12班為國小,另外49班則來自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強調腸病毒在學校及幼兒園群體中的影響依然嚴重,家長與學校必須格外注意孩童的防護措施,。羅一鈞表示,目前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要流行株,其中克沙奇A16型佔比達29%,比克沙奇A10型(佔22.6%)還高。隨著病毒在社區內的傳播,疫情有可能在10月中上旬達到頂峰,並持續至11月中旬才有望逐漸減緩,學校和家長仍要注意小朋友洗手好習慣。今(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呼籲,腸病毒的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尤其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其中,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就醫人數上週破1.4萬「首周停近200班」 羅一鈞曝流行期持續至10月中下旬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疾管署18日表示,本月8日至14日門急診就診計1.46萬人次,較前一週略升0.7%,疫情仍處於高原期,另外,開學首周停班課通報則來到192班,以幼兒園為最多。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腸病毒南北疫情有不同,中部以北疫情已經開始下降,南部東部則還在上升,預估9月底全國疫情下降,但流行期將持續至10月中下旬才脫離。疾管署表示,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高點(圖/報系資料照)近期觀察腸病毒疫情出現南北差異,羅一鈞表示,中部以北縣市的疫情開始下降,南部、東部則還在上升,但病毒型別沒有差異,原因還不太清楚,不排除和北部天氣已經轉涼、南部仍偏熱等氣溫因素有關,整體南部腸病毒高峰會下降相較北部晚一點。另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37周(9月8日至9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14,598人次,較前一周(14,493人次)略升0.7%,近期就診人次呈上下波動,疫情處高原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針對學童部分,羅一鈞表示,國內開學首周停班課數共192班,創5年來同期次高;其中147班為幼兒園、6班為國小、39班為托嬰中心,預估近期每周停班近200班的情況還會持續到9月底,之後才會明顯下降,但流行期將持續至10月中下旬才脫離。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也再次強調,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加上中秋假期相聚歡慶佳節,增加病毒傳播及群聚感染風險,提醒家長和教托育機構提高警覺,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小孩「突然變乖」要更注意! 專業醫提醒注意3症狀
當小孩突然出現異常行為,尤其是原本活潑調皮的小孩突然安靜的話,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可能是「變乖」了,有可能是他身上出現病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可以透過3個症狀來判斷小孩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近期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女童因為身體出現奇怪的情況,最後被判定是腦炎,在經過一個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女童才成功康復。黃佳雲醫師提到,女童最初只是連續兩天頭暈。到第三天,症狀急劇惡化,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的情況。緊急送醫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輕微腦水腫,隨即被轉入加護病房。面對如此情況,醫療團隊迅速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使用高劑量類固醇、靜脈免疫球蛋白和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經腦部磁振攝影,醫生懷疑患者患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這是一種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的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們為提高治療效果,醫院採取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解釋,他們在患者入院後即開始針灸治療,使用「湧泉穴」改善意識不清,「足三里穴」和「合谷穴」處理手腳無力問題,每週三次,每次15至20分鐘。經過一個月的綜合治療,小女孩的病情顯著改善。出院一個月後的追蹤顯示,女童的各項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重返活潑好動的狀態。黃佳雲醫師解釋,判斷腦炎的三個主要症狀是發燒、頭痛和意識改變。這些症狀可能會同時出現,或在病毒感染後陸續出現。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對光敏感、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或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以及癲癇發作等症狀。黃醫師特別提醒,腦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因此,在診斷時需要特別注意患者是否接觸過某些病原體,如蜱蟲(可能導致萊姆病)、蚊子(可能傳播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可能引起巴爾通體感染,又稱貓抓病)等。
開學腸病毒群魔亂舞!首周已停課72班 家長小心孩出現「5大症狀」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對此,兒童感染科顏俊宇醫師表示,最近看診觀察到5大類症狀的不同種感染病人,他也列出「5大病毒」,提醒「開學後真的是病毒群魔亂舞,沒有要放過可愛的小孩和爸媽,大家真的辛苦了」。顏俊宇在臉書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發文指出,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盛行,超多患者出現嘔吐症狀,可能是開學沒多久,大家群聚交換病毒,最近看診觀察到超多不同種感染病人:1️ 發燒、吃什麼吐什麼、拉水便診斷病毒性腸胃炎:案例數這2週真的很多,尤其接下來是中秋連假要烤肉,各位爸媽要注意食品清潔衛生,食品要煮熟、手部一定要做好清潔。2️ 手腳關節、屁股紅疹,有些合併喉嚨潰瘍,可能合併發燒1至2日:腸病毒,腸病毒流行真的好久,到現在還是有不少幼稚園因為有1週有2名以上小孩中獎,全班停課1週。3️ 狂咳嗽+痰嚴重、高燒39度的嬰幼兒驗到RSV病毒。4️ 喉嚨痛+肌肉酸痛的驗到新冠。5️ 黃眼屎、扁桃腺化膿、發燒的小孩驗到腺病毒。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國內腸病毒疫情達高峰!開學首周已停課72班 中秋後恐衝高點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且中秋假期將至,家庭出遊、親友團聚、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機會增加,疾管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肥皂勤洗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開學季腸病毒恐迎第二波高峰 醫師曝「4重症前兆」速送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級學校於今(30)日開學,不少家長在為孩子準備上課用品的同時也正擔心會不會被這波疫情「燒到」;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透露,前陣子地區有部分幼兒園確實偶有出現腸病毒群聚的現象,如今又遇到開學,很有可能會迎來第二波高峰,如患者出現「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醫診斷。戴克穎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發生;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新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其中重症比例也較高。戴克穎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感染後潛伏期約2-10天,平均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8到12周之久。戴克穎表示,腸病毒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也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患者於口腔、咽峽及四肢出現小水泡,或僅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疼痛得難以下嚥,而有時會引起較特殊的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戴克穎說,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但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醫院兒科門診或急診室由醫師進行判斷,如有符合重症跡象就必須要安排住院治療。戴克穎最後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包括指導孩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生病時應盡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