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顫抖
」 帕金森氏症「老翁」逃院5天睡超商遭驅趕 警查身分震驚了…徘徊街頭原因超辛酸
台中市豐原警分局日前深夜接獲民眾報案,稱有一名行動不便的老翁在豐原火車站一帶遊蕩,員警到場關心後發現,該「老翁」竟是一名40歲的中年男子,由於癌症末期導致面容蒼老,就連站立都感到吃力。員警得知狀況後,立即通報社會局協助,同時通知救護人員將男子送往醫院診治。豐原警分局翁子派出所警員張廷緯、廖偉成7日晚間11時獲報,有老翁在豐原區豐陽路上疑似迷途,需要警方協助。員警駕駛巡邏車在該路段搜尋,即發現張姓男子杵著拐杖在路邊費力行走,隨即停車上前關懷。員警原先認為張男可能是迷失老人,查證身分時才發現,張男正值壯年40歲的年紀,係因癌症末期導致面容蒼老,行走吃力。張男無助地向警方表示,因癌症末期治療已耗盡其積蓄,又無親友願意伸出援手,這幾日只能在超商間遊走度日,由於深夜時段遭超商驅趕,才會在大馬路邊徘徊。員警見張男手腳顫抖,為顧及其安全,一番勸誘下,張男才同意坐上救護車至醫院接受治療。該「老翁」竟是一名40歲的中年男子,由於癌症末期導致面容蒼老。(圖/警方提供)經通報臺中市政府社會局,社工告知警方,張男於5天前便自行離開醫院,人也突然失去聯繫,幸好有警方的幫忙,才知曉張男行蹤,避免危害發生。豐原分局分局長林大為表示,警政工作貴於執法溫度,處理民眾案件應以「視民如親」的態度,展現警察人民保母的精神,近日晝夜溫差極大,對於個案中有傷病殘老的民眾應更加細心處理,除了緊急傷病救護外,通報社會局及相關單位以提供後續救濟才能全面幫助民眾,防止憾事發生。
原發性顫抖「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神波刀」非侵入精準治療
67歲馬女士罹患帕金森氏症,108年起於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門診定期追蹤,藥物治療雖症狀有所改善,但右手及腿部顫抖,面部表情僵硬導致說話變慢,手腳顫抖或僵硬造成寫字或如廁困難,無法正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於去年5月接受神波刀治療,術後右手及腿部震顫立即獲得改善,術後1個月完全沒有顫抖的情形,術後4個月未出現顫抖情形,腿部輕微僵硬,有時候會忘記服藥但並沒有感覺異常,至112年年底追蹤,術後狀況維持良好。80歲劉先生,40多歲開始出現右手震顫,顫抖症逐漸惡化。休息時震顫會減輕,想做事時顫抖的情況更加明顯,讓他無法寫字,也很難維持日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後,劉先生於112年4月接受神波刀治療。顫抖情形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術後1個月、3個月、5個月的追蹤,狀況維持良好。臺北榮總神經外科引進「神波刀」手術,以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打斷顫抖神經迴路,非侵入性,不需開顱、無需麻醉,成功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及「帕金森氏症」患者,未來可望用於癲癇、肌張力不全、強迫症等治療,為神經疾病患者一大福音。有些人雖四肢健全,卻因原發性顫抖症或帕金森氏症而不能獨立生活,連夾菜、倒水、擠牙膏、刷牙等日常基本動作都很困難,更遑論工作,不但難以維持生計,更影響自我的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臺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比帕金森氏症還要常見,原發性顫抖是因為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老年人最常見,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有逾半數原發性顫抖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目前預估國內約有40萬人有此困擾,其中約10萬人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除了寫字無法準確握筆,拿杯子卻把水灑出來,連穿衣、簽名都成挑戰。李政家醫師說明,一般不論治療原發性顫抖或帕金森氏症都會先採用藥物治療,若症狀無法控制,則須進一步進行手術治療,例如丘腦切開術 (Thalamotomy)或裝置深部腦刺激器(DBS),兩者都需進行開顱手術,鑽一個小洞,以電燒專用的鈍針深入丘腦,進行燒灼或植入電刺激晶片持續電刺激,兩種手術治療成效顯著,但許多病友忌憚開腦,以及體內需安放電極後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李政家醫師指出,相較於傳統外科侵入式手術,神波刀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精準治療,無須在病人腦中植入電極及電池,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避免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在病人清醒下進行治療,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準確定位,並導引能量至目標的神經核一次完成,術中評估,立即達到治療效果,用來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顯著,提供神經疾病患者更多治療選擇,
中風後出現巴金森病? 3步驟判別是否罹病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巴金森病88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免費閱讀>>>https://bit.ly/3QG0hIQ圖文來源:udn聯合新聞網
飛機降落他突「打開機艙逃生門」:快窒息 韓亞航即起停售門邊座位
韓國一名30多歲的李姓男子於26日搭乘南韓韓亞航空(Asiana)一班國內線客機,沒想到他竟在飛機降落當中直接把機艙逃生門打開,導致機上乘客受到驚嚇,甚至有部分乘客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被送醫治療,而李男28日在大邱地方法院出庭,法官認為他有潛逃可能,下令將他拘捕候審。韓亞航空也因此事件,決定暫停出售同型機靠近逃生門的那一排座位。綜合韓媒報導,李男26日搭乘韓亞航空從濟州島飛往大邱的航班,沒想到在飛機降落時,他竟在約213公尺的飛行高度擅自打開機艙逃生門,導致機上大亂,且當天機上載有65名準備參加蔚山全國少年體育大賽的中小學生,部分學生出現噁心、嘔吐、手腳顫抖等症狀,在飛機降落後他們被送往醫院治療,所幸沒有大礙,在入院2小時後離開。韓國一名30多歲的李姓男子於26日搭乘南韓韓亞航空(Asiana)一班國內線客機,沒想到他竟在飛機降落當中直接把機艙逃生門打開。(圖/達志/美聯社)李男事後供稱,自己因為失業、壓力大,感覺在機上快窒息才做出此舉,他也於28日在大邱地方法院出庭,被記者問到開門的理由,他表示「只是想快一點下飛機」、「非常對不起孩子們」,而法官則認為他罪行嚴重,且有潛逃可能,簽發了拘捕令,決定將他逮捕;也因為此事件,韓亞航空決定即日起停售同型A321-200客機的逃生門附近座位,「即使航班客滿,這項措施也將適用。」
影爆點/Apple TV+超高分新片!《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好萊塢金童與帕金森氏症和平共存的生命之詩
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是誰?這個名字或許令人陌生,但提到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監製的穿越濫觴,1980年代紅遍全球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三部曲,他便是以這三部曲成為好萊塢當紅炸子雞的男主角。從1985年到1990年,三部《回到未來》讓這個從加拿大來的小個子演員成為竄紅最快,全球知名度最高的青春偶像。被譽為天才演員,隨之而來的,是接不完的戲約以及萬人擁戴,但命運之神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1991年,他在事業高峰期被診斷出罹患了「早發性帕金森氏症」,當時距離米高福克斯真正走紅不過6年,而他才剛滿30歲。不肯接受事實的米高福克斯刻意壓下病況繼續接戲,持續隱瞞了將近7年時間,直到1998年才對外公開他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事實,並因為疾病影響,從2000年開始於演藝舞台半退休。米高福克斯去哪了?三不五時就會有人想起他,其實他從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而是成為帕金森氏症的社會活動家。他成立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推動大眾對帕金森氏症的認知、醫療倡導及資金籌募。與疾病為伍整整30多年時間之後,今年62歲的他,與Apple TV+共同完成了紀錄片《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STILL: A Michael J Fox Movie),談論人生、他的演藝事業,以及最重要的——與帕金森氏症共同生活了30多年的想法。米高福克斯在紀錄片《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聊患病後的自己,也回顧了他短暫的好萊塢之路。(圖/Apple TV+提供)《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的英文原名為Still。這個片名本身有多重意涵,包括靜止不動,也包括雖然疾病纏身多年,但「我還是我」的意思。電影一開始就提到,從小他就是個靜不下來的孩子,活蹦亂跳、聰明過人,總有很多事想做,紀錄片裡大量使用了他在好萊塢全盛時期拍攝到各種高速跑步、靈活跳耀的劇情和運動畫面,「要我靜下來是很困難的,諷刺地是,現在我是真的靜不下來了。」由於病症導致的手腳顫抖,米高福克斯幾乎無法完全靜止,而由於病情的不可逆,他正在面對無法預測的每一天,「我不想撒謊,狀況越來越糟,每天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行動不順、臉部表情無法控制,對帕金森氏症患者來說,各種程度的跌倒,摔斷手臂、摔爛臉部,都是無法避免的日常。比電影更殘酷的人生,紅極一時的好萊塢金童,在更上層樓的關鍵期,面對突如其來的生命驟變,他被迫放棄事業,放下自尊,一切全部砍掉重練。談何容易?得知病情之後,巨大的衝擊讓他飽受生心理煎熬,也曾經否認病情,借酒逃避,直到看見了默默承受這一切的妻小,才讓他大夢初醒,下定決心重啟人生。米高福克斯患病後,妻子崔西寶藍一路陪在身邊,紀錄片推出後夫妻倆也一起參與影展首映。(圖/Apple TV+提供)《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在Apple TV+上架幾天後,在爛番茄得到了影評人99%,觀眾95%的超新鮮好評。這不是一部探討疾病的紀錄片,而是以詩意的畫面和情境,帶著我們一起見證了米高福克斯的生命。他聊患病後的自己,聊生命,聊演戲,聊家人,也回顧了他短暫卻精彩燦爛的好萊塢之路。他在片中大方展示自己的脆弱、憔悴,日復一日的復健過程,藥效不足時發病的樣貌,走在路上時而跌倒的糗態,以及儘管走紅如他,同樣會產生的演員心病「冒牌症候群」:「人會成為演員,並不是因為他們很有自信,演員最大的野心,就是極力花許多時間假裝自己是別人,我們這些夠幸運或夠不穩定,而能成為職業表演者的人,心中對於自己的不確定感,只會與日俱增。」熬過成名前那段默默無名的日子,走紅之後又面對生命考驗,生命的各種高峰和低谷樣貌,米高福克斯都見證過。同情的眼神和態度對他來說都是不必要的,與其浪費時間自憐,這個靜不下來的男人,選擇了積極以對:「同情是一種良性的虐待,我當然可以顧影自憐,但我沒有時間這麼做。」製作人戴維斯古根海姆(左)跟米高福克斯合作拍攝《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圖/Apple TV+提供)曾以《不願面對的真相》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執導過愛爾蘭傳奇樂隊U2紀錄片《U2從天而降》,歐巴馬紀錄片《我們走過的歷程》,以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生平紀錄片《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著名紀錄片導演及製作人戴維斯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此次與米高福克斯合作拍攝《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以他詩意、坦誠、同理且充滿感情的視角,帶我們走了一趟米高福克斯走過的路。路上有冒險、驚奇、挫折、成就與榮耀,痛苦有時,快樂有時,米高福克斯是如此形容《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的:「戴維斯很早就跟我說過,『我想討論帕金森氏症,但我不想拍一部關於帕金森氏症的電影。』所以他拍了一部關於人生的電影。」《我還是我:米高福克斯》Apple TV+播映中
翻轉巴金森治療困境 北科大教授投入7年「解決神經元障礙」可望擺脫失能
WHO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因此列入神經系統疾病全球行動計畫重點。全台亦有近8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且人數逐年成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以現今社會來說並非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而且巴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屬疾病,近年青壯年罹患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更時有所聞,40歲前罹病的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亦佔2-10%,造成家庭與社會龐大負擔,民眾不可不慎。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分享,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出現手腳顫抖或僵硬無法擺動、走路碎步、面具臉等,影響工作表現與日常行動,且容易產生失智等併發症,嚴重者常導致失能。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但隨著病程嚴重、藥效減退,藥量不只增加還合併藥效波動不穩定的現象,為患者與照顧者的身心帶來沉重負擔。胡朝榮醫師分享,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藥效波動,在過馬路時突然「凍住」、差點發生車禍,除了藥效起伏、無法自主控制身體,巴金森氏症患者還可能出現姿勢型低血壓、突然昏倒等狀況,患者日常生活可謂危機四伏,也因此無論是因為巴金森氏症疾病本身,或是併發症、副作用等狀況,患者晚期常以輪椅代步、逐步走向失能。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在近期出現一線曙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林宏裕教授投入7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雙和醫院臨床研究也證實其有效性,連續2週使用下,早晚各15分鐘的治療,改善了17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障礙問題,有機會就此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接下來也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讓此療法成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新選擇,相關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重案/19歲男拒檢撞警…囂張開記者會討國賠 國中妹「看新聞嚇呆」抖揭性侵殺人案
男子徐志皓15年前偷開父親的車載著許姓少年出遊,途中遇上警察臨檢,因為無照駕駛心虛,竟開車衝撞警方,隨後遭彭姓員警開槍制止,其中少年被流彈擊中,導致半身癱瘓,氣得家長找上立委召開記者會,要求國家賠償。沒想到,一名鄧姓少女看到新聞後,竟當場嚇得說不出話,進而揭開一起性侵殺人案。2008年12月21日,當時19歲的徐志皓和許姓少年偷開徐父的車子出遊,途中遇上警察臨檢,因無照駕駛心虛,竟開車衝撞員警,結果遭員警彭彥凱開槍制止;許姓少年當場被擊中,子彈卡在第7節頸椎與第1節胸椎間,導致半身癱瘓。同月25日,徐男在雙方家長陪同下,在民進黨台北縣黨部與立委賴清德等人召開記者會,要求國家賠償。許姓少年被流彈擊中,子彈卡在第7節頸椎與第1節胸椎間,導致半身癱瘓。(圖/報系資料照)新聞畫面播出後,一名14歲的鄧姓少女聽到徐男聲音,突然情緒激動、手腳顫抖,嚇得說不出話;一旁成年女性友人查覺有異,趕緊追問鄧女,她才緩緩吐露原因,原來她1個多月前和方姓女同學翹課,之後2人應許姓少年及徐男邀約,前往新店區一處公寓,結果自己剛進房就被打暈,還曾聽到方女尖叫聲。由於同學至今下落不明,鄧姓少女經一番掙扎後終於鼓起勇氣,於2009年3月初到醫院探視先前因逃避警方臨檢、被開槍誤傷的許姓少年,希望問出方女的所在地,不料竟被告知「人已經不在了」,嚇得趕緊報案。警方透過方女網路聯絡記錄及鄧女供詞,鎖定徐志皓、許姓少年,查出方女已遭性侵殺害,震驚社會。
外籍學生情侶吵架女躲5樓窗 求援畫面曝
一對來自史瓦帝尼籍、就讀中國醫藥大學的交換男女學生,日前雙方因故爭執,男友進到女友住處找她談判,女方害怕男友對她不利,把門反鎖不讓男友進去,自己光著腳爬到5樓窗外,緊抓著鐵欄杆,並打電話給朋友求救,員警到場見女子腳踩在薄薄的石棉瓦上,手腳顫抖,相當驚險,趕緊破窗救下。警方指出,當時接獲民眾報案,在崇德路1段1棟大樓6樓有男女朋友吵架,女生極需要警方協助;警方趕赴現場,並由房屋代管理人員及女方友人一起上樓查看,發現女子承租的房間呈上鎖狀態,無人應門,電話也無人接聽,唯恐意外發生,於是開始找人。警方表示,員警持續在樓層間搜尋,最後在5樓走廊窗外看見女子手緊抓著窗戶鐵欄杆,腳踩在窗外窄薄石棉瓦上,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意外,情況十分危急,遂立即通知119協助破窗救援,順利解除危機。經警方了解,史瓦帝尼籍24歲李姓女學生與30歲泰姓男學生,都是交換留學生來到台灣念書,可能因為感情因素爭吵,男友到李女住處找她談判,因女方害怕男子對她不利,將門反鎖不讓男方進去,自己則爬出窗外並打電話向友人求救。警方見李女神色緊張且雙手緊抓著鐵欄杆,光著腳踩著窗外又窄又薄的石棉瓦上,手腳顫抖情形,先安撫女學生不要擔心,並立即通報119前來破窗救援,警消合力將李女拉進窗內後,將她送醫檢查後了解案情,警方依家暴案件依法通報處理,並通知校方介入協助。
遇到壓力反應大不同 男顫抖女購物
壓力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都影響著身心健康。康健人壽與母公司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在全球發起「看見壓力See Stress Differently」健康行動,首選台灣做為亞洲區發表第一站,日前舉辦「看見壓力」體驗會,引進壓力檢測裝置,透過先進的技術將身心壓力數據轉化為吸睛的視覺圖像,讓台灣民眾看見壓力的真實樣貌。康健人壽總經理暨執行長邵駿崴(Tim Shields)說,為了進一步了解台灣民眾的壓力狀態,康健人壽委託天下雜誌於今年7月進行「壓力鍋世代大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中以35-54歲受訪者壓力最大,64.3%認為自己屬於七分以上的高壓族群(滿分十分),因此也稱為「壓力鍋世代」。「壓力鍋世代」中,男女在壓力狀態下的表現大不相同,高達69.3%的女性因為壓力感到肩頸肌肉緊繃、33.6%的女性會忘東忘西,情緒上60%表現出易怒和緊張焦慮,這些比例皆較男性高出許多。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會因壓力而產生衝動購物的行為,比例為男性的近1.8倍。壓力鍋世代的男性因為壓力而產生手腳顫抖的比例是女性的2.7倍,心理上男性更容易對未來有不確定感(40.9%),比女性高出6.6%,而且男性明顯比女性更容易因為壓力導致工作效率降低,有38.6%的男性受訪者如此表示,比女性高出7.7%。活動大使藝人宥勝表示,自己是典型的「壓力鍋世代」,因此他對於把壓力視覺化特別有感,壓力的樣貌能提醒每一個人,其實壓力無所不在,因此要隨時檢視生活各個面向的狀態,發現壓力的來源,並積極採取行動管理壓力。面對壓力,宥勝分享自己嘗試用「同理心」跟「換位思考」來排解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太太的支持與理解也是幫助他調適壓力的重要支柱。另外,熱愛戶外活動的他也認為,運動是非常好且有效的紓壓方式,每次運動流汗後,就有輕鬆紓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