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
」 華映 中國 投資 大同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為台灣喝采 賴清德提出「四個不變」
總統賴清德10日出席國慶大典,他在演說時從中華民國從113年前推翻帝制建立民國開始說起,提到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及美麗島事件,細數中華民國到台灣的發展過程;賴總統也提出了「四個不變」主張: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變;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的努力不變;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守護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堅持不變。以下是他的演說全文:大會主席韓國瑜院長、蕭美琴副總統、卓榮泰院長、吐瓦魯戴斐立總理閣下伉儷,來自友邦和友好國家的慶賀團團長、海內外貴賓,現場以及收看電視和直播的國人同胞:大家好!今天,我們齊聚一堂,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一起為今天美麗的台灣喝采,迎向明天更美好的台灣。113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他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他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然而,民主的夢想,曾經在熊熊戰火中被吞噬;自由的理想,長年在威權統治中被侵蝕。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八二三戰役,我們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群你我,守住了台澎金馬,守住了中華民國。我們永遠不會忘記,45年前的「美麗島事件」,以及前前後後一連串的民主運動,一批批同樣懷有民主夢想、自由理想的人,無畏犧牲,前仆後繼,用生命推開民主的大門,一百多年來,人民想要當家作主的願望,終於實現。各位國人同胞,中華民國曾經在國際社會被驅逐;但是,台灣人民從未自我放逐。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上胼手胝足,但當我們的朋友遭遇天災危難,面臨百年大疫時,我們毫不遲疑,伸手援助。「Taiwan Can Help!」不是口號,是台灣人民愛好和平、與人為善的行動!過去,台灣人民用「一跤皮箱走遍全世界」,開創台灣的經濟成就。現在,台灣科技運用一顆晶片驅動全世界,成為繁榮發展的世界動力。台灣人民多元無懼,我們的妮妃雅是世界皇后;台灣人民勇敢無畏,台灣的女兒林郁婷是世界拳后。17歲的蔡昀融,用他沉穩的雙手,奪得世界第一的木工榮耀;20歲的陳思源,傳承了父親的技藝,勇奪冷凍空調的世界冠軍。新一代「台灣製造」的年輕人,再一次擦亮「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招牌。我要感謝一代又一代國人同胞,同舟共濟、風雨同行。現在,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更要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向未來。各位國人同胞,我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華民國始終屹立不搖,台灣人民始終堅韌不移。我們深知彼此的立場有所不同,但始終願意包容彼此;我們深知彼此的意見有所歧異,但始終願意攜手前進,從而凝聚成為今天中華民國台灣的樣貌。身為總統,我的使命是,維護國家生存發展,團結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並且,堅持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我的使命也是,保護全體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堅定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化國防,跟民主國家肩並肩,共同發揮嚇阻力量,靠實力確保和平,讓世世代代皆能安身立命。我的使命更是,照顧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生活生計,積極發展經濟,擴大投資社會照顧;並且,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然而,國家的挑戰未曾間斷,全球的挑戰也正是台灣的挑戰。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世界的永續發展;突如其來的傳染病,衝擊全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而威權主義的擴張,也在在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威脅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在總統府成立了「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這三個委員會環環相扣,都和「國家韌性」息息相關,要打造更強韌的台灣,積極應對挑戰,也加深台灣跟國際社會的合作。總統賴清德10日出席國慶大典,提出了「四個不變」主張。(圖/黃耀徵攝)我們要強化台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更會持續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電力穩定供電,並透過發展多元綠能、深度節能,以及先進儲能,來穩健邁向全球「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我們要有效防堵國際傳染病,並且提升國人平均餘命、降低不健康年數,以及落實醫療平權,讓人民健康、讓國家更強、讓世界擁抱台灣。我們更要提升國家整體的「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台灣人民越團結,國家就更安定;台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台海也更和平穩定。台灣有決心致力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成就全球的安全和繁榮,也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追求和平共榮,為兩岸人民帶來福祉。長期以來,世界各國支持中國、投資中國,以及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國力的提升,無非就是期待中國一起為世界帶來貢獻,對內重視民生、對外維護和平。當前國際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每日皆有無數的無辜人民死傷於戰火中,我們希望中國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能夠發揮影響力,和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結束俄烏戰爭和中東衝突,也和台灣一起承擔國際責任,對區域和全球的和平、安全與繁榮,做出貢獻!在國際情勢越混亂的時代,台灣將更沉穩、自信與茁壯,成為區域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力量。我相信,一個更強大的民主台灣,不只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理想,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我們會持續壯大台灣,推動跨領域的經濟發展!台灣的經濟實力不是奇蹟,而是全體國人的共同打拚。我們要以「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為目標,把握世界趨勢的變化,繼續站穩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未來,除了「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外,台灣的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訊的「五大信賴產業」,會更加蓬勃發展,布局全球;我們同時會推動中、小、微型企業的轉型發展,行銷全世界。各位國人同胞,我們也會持續落實跨區域的均衡台灣!明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對於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以及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大幅增加895億元,總共達到7,241億元,創下新高。同時,在治水預算上,比今年度增加159億元,總共達到551億元,來協助全國各縣市,因應極端氣候的挑戰。我們也會加速提升全國路網的安全,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同時,我們要完善捷運網絡,串起北北基桃首都生活圈,也要進行「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打造串聯南北的中部科技聚落,啟動「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我們也會加速推動東部交通路網的安全,讓東部鄉親有更安全回家的道路,並且要加強離島地區的基礎設施,提升生活品質和觀光能量。各位國人同胞,我們更要落實跨世代的照顧人民!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會繼續推動「0到6歲國家一起養2.0」,並且更進一步,我們已經增加托育費用補助,也會提升幼兒園的服務品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政府有責任幫忙照顧。各位年輕同學,我們會繼續落實高中職免學費,持續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的學費。更進一步,我們已經成立「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年輕朋友的夢想,政府有責任幫忙圓夢。各位青壯年朋友,明年,基本工資會再調升,租金補貼戶數也會再增加。我們會擴大社會投資,在生活、工作、居住、健康、扶老攜幼等面向,提供更多的支持。青壯年朋友的家庭負擔,政府有責任幫忙減輕。全國的阿公阿嬤,明年,台灣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我們會提早啟動「長照3.0」,逐步落實慢性病防治的「888計畫」。我們也要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並且強化社會安全網,加強弱勢照顧,以及落實對青壯世代等各年齡層的心理健康支持,來具體實踐全人、全齡、全社會的照顧。我也深深知道,大家最在乎的是高房價的生活壓力,最深惡痛絕的是詐騙橫行。我要向國人承諾,執政團隊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我們會加強「打詐」的力道,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我們會擴大租屋族的照顧,平衡換屋族的需求。實現「居住正義」這條路,我們會一起走、繼續走!今天,陳水扁前總統、蔡英文前總統,以及不同政黨的領袖,都來到現場,我要感謝各位的參與。這代表著,國家一代又一代的實力累積,也代表著,台灣多元民主的價值與意義。國家要團結、社會要安定。感謝近期韓國瑜院長和卓榮泰院長,開啟朝野的合作,將促成朝野黨團會商。民主國家的政黨,對內競爭,藉由競爭推動國家進步;對外團結,爭取國家利益。無論我們來自哪一個政黨,無論我們主張什麼政治立場,國家利益永遠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永遠不能凌駕於人民的利益。因為這正是創建中華民國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所秉持的精神;這正是衝破威權的前輩,犧牲奉獻、追求民主,所帶給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啟示。也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會不分黨派,不分你我,相聚於此。我們大家,無論喜歡稱呼我們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我們都要有共同的信念:我們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變。我們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的努力不變。我們希望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我們世世代代,守護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堅持不變。我相信,這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共同夢想,也是台灣社會與國際社會共同的理想。台灣人民越堅持,全球民主就越堅韌!台灣人民越堅韌,全球民主就越堅持!中華民國加油!台灣加油!不分彼此,一起加油!謝謝大家。
中國推「新質生產力」救經濟 陸委會:台商恐被迫選邊站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24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開幕式,他再度提及要加快發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推出的「新質生產力」來救經濟。大陸委員會25日表示,中共「兩會」期間熱議的「新質生產力」,主要是因應美中科技戰,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破美日主導的供應鏈,恐迫使台商必須選邊站,應特別注意。蘋果公司CEO庫克也親自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會前受訪時表示,很高興再次回到中國,將繼續投資中國市場。李強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將繼續努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歡迎各國企業投資中國;當前總需求仍然不足,中國將在擴大內需上進一步發力,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以及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的以舊換新。他表示,下一步將突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動數據經濟創新發展,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製造等新興產業;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陸委會日前舉行第55次諮詢委員會議,討論主題為「中共『兩會』觀察」,有學者表示,今年中共「兩會」最大變革在取消30年慣例的總理記者會、修訂「國務院組織法」,落實黨領導一切、「強黨弱政」的格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內需、防範金融風險、促進安全穩定等任務,以應對內部重大問題;對台政策立場則未有重大改變。陸委會表示,部分委員分析,中共「兩會」期間熱議的「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主導」為主軸,主要為因應美中科技戰,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破美日主導的供應鏈,迫使台商必須選邊站,未來應注意「新質生產力」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也有委員認為,中共軍事預算續創新高,也是發展「新質戰鬥力」,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包括海洋、航天、網路和AI科技等。《紐約時報》也報導,「新質生產力」這口號部分是為了緩解國內外對於美國主導的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可能阻礙中國增長的擔憂,但李強在論壇上呼籲加強製造業,並希望中國家庭更換舊汽車和家用電器,但還沒有透露政府是否會提供資金支持。
日股氣勢如虹!總市值超車上海 睽違3年半重返亞洲首位
受中國經濟減速,海外資金從中國轉向日本,促使日本交易所集團(JPX)上市股票總市值在睽違三年半後,終於超越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市值、再度重返亞洲首位。日股今年來氣勢如虹、日經225指數不斷攀高、並逼近1989年12月締造38,915點歷史高位,也帶動日股市值大幅暴增。世界交易所聯合會表示,以東京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JPX上市股票總市值,目前已超車上交所,成為僅次紐約證券交易所、那斯達克交易所及歐洲泛歐交易所、為全球第四大交易所。根據該聯合會發布的統計數據指出,截至今年1月底為止,JPX總市值約為950兆日圓(約6.34兆美元)、至於上交所為6.04兆美元左右。上交所在2020年7月超越JPX時,當時它的市值為6.03兆美元、JPX則為5.55兆美元。野村證券策略師寺田絢子解釋JPX市值能夠再度領先上交所、主要是「中國房市惡化、導致當地經濟出現惡化,加上中國政府加強對IT公司管控、讓投資人不安情緒大幅擴散」。他還補充,由於地緣政治風險,包括美中對抗,使得全球供應鏈逐漸減少對中國依賴,也讓外商投資中國變得更加困難。日經225指數年初迄今已狂飆逾5,000點,16日最高曾升抵38,865點、距離1989年12月所創的歷史高點(38,915點)僅有50點差距。該指數20日在獲利了跌賣壓下,收跌0.28%、約106.77點到38,363.31點。此外東證股價指數同天也下滑7.39點到2,632.30點,為4個交易日來首度收黑。該指數19日收盤曾攀升到2,639.39點,再度刷新34年收盤新高紀錄。
龍年抄底時刻1/台商看2024風向三大關鍵時刻 「三黨不過半兩岸可望破冰」
儘管不少政經名嘴大喊「中國崩潰論」與「去中化」,但兩岸經貿仍是台灣經濟主力,佔總出口三成五,也因此,16日的「2024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上,總統蔡英文領著一票官員拜年,對著在國際局勢夾縫求生的台商們說:「我們從未停下腳步,持續地尋求兩岸對話可能,希望逐步恢復雙邊有序的交流。」農曆春節過後,CTWANT記者就2024年牽動美中台三方政經關係的影響因素,與中國大陸北中南多地台商交流,整理出台商集體關注的三大重要轉折點,分別是3月中國召開「兩會」、5月台灣新總統團隊上任、以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國「兩會」,指的是一年一度的「人民全國代表大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合稱,今年的人大在3月5日、政協在3月4日啟動,在北京聚集全中國的官員、商界與民間代表,傳達當年的重點政策,「誰能當代表」也象徵著政策重點。陸股年前出現「千股跌停」後,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被免職,改由前上海副市長吳清接任。(圖/翻攝自Google股市、中新社)「由於近年失敗的經濟政策,決策團隊開始轉換,大家都在看是否有改變的可能。」經營航運物流的台商跟CTWANT記者說。這一波動盪,從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採取「動態清零」封城開始,同一年加緊政府監管、內部維穩,尤其是網路科技、教育培訓業、平台經濟和數位經濟等產業,包括阿里巴巴與騰訊這兩大龍頭企業。「特別是上海封城,如同親手把會下金蛋的母雞掐死!」這位台商觀察。上海是中國經濟最開放的示範點,吸引外資企業總部、外國移民、富豪匯集,但2022年3月底封城、持續到6月中,解除後引發大量居民離開上海,儘管整個中國在2023年1月全面解封,但不見「疫後反彈的報復型消費潮」,因為百業受創民眾不敢消費。戴德梁行表示,截至2023年末,上海A級商辦空置率高達21.8%,租金則跌回10年前價格。據彭博報導,外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FDI)金額在2023年為330億美元,年減82%,創下1993年以來最低。但中國外匯管理局18日連忙表示,去年「外商股權性質」直接投資中國為621億美元。但2022年時FDI為1833億美元,2021年更高達3440億美元,不管怎麼算都是慘跌。扮演經濟櫥窗的陸股上證指數,更是從2021年9月的3700高點,一路跌到今年2月5日的2700點關卡,跌回疫情前新低,為挽救市場低迷信心,證監會喊話,央行也在1月24日突襲式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將大約新台幣4.43兆元的資金活水投放市場,但陸股漲勢曇花一現。就在陸股出現「千股跌停」後的兩天,也就是2月7日,「名字吉利」的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被免職,換上前上海副市長吳清,為要打擊「不法放空」,同時有多家官股銀行換將。一位物流業的台商樂看「換將」動作,並向CTWANT記者透露,「地方上傳出去年3月退休的前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人馬有望重新回歸,借重他的財政經驗來救經濟。」這是傳聞或事實?就看3月的兩會會推出什麼財經政策。第二個重要時刻,就是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執政團隊5月20日就職。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杰向CTWANT記者表示,「若仍堅持台獨路線,賴清德當政必然引發兩岸高度緊張,若政權不穩,多數溫和、理性的聲音力量就會起來,可能採取有限、局部的開放政策。」倪永杰也盼望,兩岸有辦法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形成全新的兩岸局面。去年兩岸關係不佳,甚至向ECFA的關稅優惠開鍘,針對12項出口大陸的石化產品恢復高額關稅,又讓一些鷹派對台學者放話,表示會繼續針對紡織、工具機等產業下手,以顯示中方「能施壓的籌碼很多」,產業界都不希望傷害繼續擴大。在珠三角超過30年的東莞台協榮譽會長葉春榮跟CTWANT記者表示,雖然民進黨拿下總統寶座,「但現在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局勢,不再是一黨獨大說了算,預期在兩岸政策上會有更多轉圜的餘地,也是兩岸破冰的契機。」美國總統大選將在今年11月登場,選舉結果也將持續影響兩岸的代工產業鏈。(圖/新華社)第三時間點就是美國總統大選,在美中貿易戰持續進行下,如果鷹派的川普當選,勢必會更加激烈,在對中國科技的出口禁令、以及供應鏈上會更嚴苛,影響兩岸的代工產業鏈,這是台灣出口大宗。依財政部統計,台灣2023年全年出口4324.8億美元,創下史上第三高,其中對中國出口1522.4億美元,占總出口35.2%,第二名的美國和東協都占17.6%,可見若中國經濟不好,台灣也會受影響。從事電子代工30多年的台商對CTWANT記者說,「中國仍是目前最好的製造基地,東南亞不管是哪個國家,成本至少都要多15%以上。」其實東協各國有各自不同的困境,像是越南已經出現缺工缺電等問題,若不是美國的選邊站的壓力,台商其實不需要如此匆促地轉移陣地。即使全球供應鏈已一分為二,不少台廠移出中國,「事實上,東南亞的貿易量大增,也是因為很多零件還是必須從中國進口,只是組裝改道東南亞去規避美國的禁令,實際上仍難以脫離中國製造。」這位台商道出真相及心聲,也希望兩岸政府能放下政治立場、好好思索如何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下,不要兩敗俱傷。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預期新政府在兩岸政策上會有更多轉圜的餘地。圖為立法院臨時主席柯建銘(右)頒發當選證書予新任立法長韓國瑜。(圖/報系資料照)
富豪新列傳/曹德風靠一口號拿下「燕麥大王」 蟬聯富比世全球大富豪榜
很多人吃過桂格燕麥片,品牌名稱雖與美國桂格相同,但是這38年來皆是出自台灣佳格(1227),創辦人暨董事長曹德風被業界稱為「台灣燕麥大王」,2023年首度躋進Forbes《富比世》全球前2540大富豪,今年新春統計為全球第2408名、台灣富豪榜第48名。一位食品業界大老告訴CTWANT記者,「我們賣食材的安全、營養、美味之外,曹德風訴求的『健康』也讓消費者印象深刻!在食品餐飲股中,佳格的毛利率居中間值不差。」打開電視,桂格燕麥片、得意的一天、天地合補、曼陀珠等廣告,通通都出自佳格食品。有趣的是,美國桂格燕麥片和台灣桂格燕麥片,商品名稱很像,其實非系出同門,美國桂格來自美商桂格,台灣桂格來自佳格,而佳格的老闆曹德風,則原是美國桂格經理人。二個月前,美國桂格燕麥棒涉及沙門氏菌的潛在風險污染案,台灣佳格即時火速對外公開說明,在極短時間化解這場消費危機,佳格經營團隊就此案回覆說,「佳格食品集團在生產、製造、研發等各方面皆獨立運作,與美國產品不同」「佳格僅根據事實陳述,謝謝媒體願意協助說明;食品製造品質把關是我們最重視的,未來也會持續努力,提供健康營養且優質的產品。」佳格產品從桂格燕麥穀片、奶粉、桂格養氣人蔘,「得意的一天」葵花油、橄欖油、肉鬆、粥;並併購「福樂」的鮮奶、優酪;再延伸保健食品「天地合補」功能飲、維他命B群、魚油等百餘項。(圖/讀者提供)今年77歲的曹德風,取得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食品工程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桂格一路做到麥片研發部處長,32歲時擔任美國桂格台灣子公司廠長,並晉升為總經理,40歲時他得知總部要撤資離台,決定收購桂格在台資產與員工。這個決定改變了曹德風一生。他向美國母公司取得桂格燕麥片和嬰兒麥粉兩支產品的品牌及生產授權後,1986年「台灣佳格」正式營運,在歐美大廠品牌稱霸的食品市場中,佳格在1991年以「麥片的名字叫桂格」口號,打響品牌,市占率一舉超車雀巢,奪下「燕麥王」寶座。儘管稱王,曹德風的經營步伐不躁進,1994年才掛牌。一位食品業者告訴記者,佳格營運早期,曹德風會現身家樂福、大潤發、全聯等通路供應商行銷活動,「他為人行事風格低調、謹慎,其實是膽大心思縝密。」掛牌7年後,也就是2001年曹德風才轉進大陸,投資中國子公司上海佳格,10年後,擴大投資成立佳格投資(中國)與佳格食品(中國)公司,並在江蘇太倉建立食用油產線;2015年,成立佳格食品(廈門)公司建立廈門食用油產線。佳格從台灣拓展到大陸市場,集團年營收站上255億元大關,佳格股價也在同年的7月,以97多元拿下「食品股王」。佳格的年年配息,也成了存股族最愛。從掛牌上市迄今近30年來,早期曾連著五年發放股利4元,2001年平均殖利率最高曾來到13%,2012年現金配息2.4元與股票股利2.4元共4.8元。據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布,佳格2023年營收達278.04億元,較2022年合併營收289.23億元、減少3.87%:而2022年營收則較前年度年減15.7%,歸屬母公司淨利12.14億元、年減逾5成,去年給出的現金配息1.29元、平均殖利率3.24%。曹德風曾對此指出,受到烏俄戰爭影響原物料價格飆升、油品供應鏈受限導致業績變化。不過,從《富比世》的統計看來,曹德風今年2月5日台股封關時穩穩掛在台灣50富豪榜上。這位鮮少受訪的富豪,5年前由獨子曹博睿接手佳格執行長暨總經理,自己當起佳格董事長兼發言人,父子攜手經營、共同主持股東會等,在食品業界傳為佳話。
阿里救市3/股市腰斬國家隊出手護盤 外資對中概ETF看法兩極 「便宜+警訊多」
2月5日,上海與深圳兩地股市「驚天爆」,一度超過千檔個股跌停,滬指一度跌破2700點,讓中國證監會不得不在盤中時發聲護盤,最後滬指收在2702點、跌1.02%;深成指收7964點、跌1.13%;創指收1562點,漲0.79%。業內人士分析,這次反轉行情與以往明顯不同,是中小盤漲幅明顯,創業板ETF(159915)等成交創歷史新高,可能是「國家隊」入場了。此時,是投資人逢低進場的好時機?美股三大指數從去年到今年,一路走高、勢不可擋,陸股及港股卻低迷到不行。英國的《金融時報》報導,高盛集團1月底在香港公布的調查顯示,逾40%的投資人認為中國已是「不可投資」(uninvestable)的市場。高盛首席亞太股票策略師慕天輝表示,指標性的MSCI中國股票指數從2021年初的最高點暴跌超過60%,市值蒸發逾1.9兆美元,「我們接觸的全球投資人,大體上已離開中國。」曾經追捧的「中國概念」ETF的台灣投資人,也幾乎退到場邊,就連理財達人慢活夫妻也在官網中用紅字表示:「如果你有打算投資中國市場的話,建議先用小部分金額投入就好,畢竟這是屬於政治風險比較高的一個市場。」《經濟學人》引述彭博數據稱,今年迄今,中港股市市值蒸發1兆美元、約台幣31.2兆元,雖然政府試圖安撫投資人,各種出招救市的效果卻十分短暫,然而就在外資大撤退之際,今年1月24日,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突襲式宣布將大約新台幣4.43兆元的資金活水投放市場,「我們將於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1兆元人民幣。」同一天,阿里創辦人馬雲大量買進自家股票的消息、以及原本會緊縮網路遊戲的政策暫緩新聞接連推出,出現了久違的股市大振、以及ETF的歡聲雷動。台灣也有中國概念的ETF,近來隨著消息面不斷波動。(圖/復華投信提供、截圖Google財經)1月25日,在台灣掛牌的陸股相關ETF漲幅比陸股還兇,包括「老牌指標股」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1小時爆10餘萬張大量,成交量高居國內ETF排名第一,漲近7.5%,中信中國50正2(00753L)一度漲逾8.3%、富邦恒生國企正2(00665L)、復華香港正2(00650L)最高也都有7%以上漲幅。原型ETF則以富邦中証500、復華中國5G漲幅超過4%,中信中國高股息ETF(00882)上午短短一個小時也爆出2萬多張大量,漲逾3%,成交量居高股息ETF之冠。中國上交所也在2月2日推出首批中證A50ETF,選取50只各行業A股市值最大的龍頭上市公司證券、30個中證二級行業以及50個中證三級行業,包含新經濟領域龍頭,八成企業擁有A級以上的ESG評級。中國官媒報導,摩根資管全球主席PaulBateman與多位高層看好中國市場,認為中國權益類資產未來15年報酬率處於世界前列,且看好4年後中國ETF資管規模將大增233%、至1兆美元。香港的邦德資產管理首席投資總監梁江說,「中國市場具有價值,但目前缺乏催化劑。」另一家大型英國資產公司亞太區主管說,「中國相當便宜,但同時有許多警訊」。中國民眾對景氣的不信任,讓投資與消費力都減弱。(圖/中新社)一位法人則表示,滬深300指數的本益比13.44倍,比起美國標普500的21.44倍、日經225指數26.13倍、韓國KOSPI指數17.24倍、台股19.11倍,顯示陸股目前相對便宜,加上政策陸續推出認房不認貸、印花稅減免、禁止大股東和管理層賣股、國家隊進場護盤、鼓勵企業回購股票等政策,扶持股市意圖明顯。2月6日,原本集體走低的陸股,在隸屬「國家隊」的中央匯金公司發布公告稱,已於近日擴大ETF增持範圍,並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陸股三大指數隨即翻紅,最後滬指收在2789.49點、漲3.22%;深成指收8460.38點、漲6.22%;連港股都大漲超過4%、收在16136.87點。這樣的大起大落,心臟不夠大的投資人要特別注意。
全球供應鏈大翻轉 經部:前十月台商投資東協49億美元30年來首超中國
經濟部投審司20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到10月核准的僑外投資件數為1864件,較上年同期減少8.18%;投資金額為83.9億美元、約2519.5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同期減少27.35%。特別的是,其中投資新南向國家為49.6億元,遠超過同期的投資中國大陸26.3億美元,今年將會是台灣開放對陸投資30年來的第一次大逆轉。新冠疫情重挫,加上近來美中貿易戰,造成全球供應鏈大移轉,也改變台商投資行為。台灣在1990年開放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數據顯示,在1991年、1992年時台灣在東協國家的投資還高於大陸,隨後因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吸引全球投資中國大陸,台灣也在1993年開始大量投資,當年就投資了11.4億美元,到今年2023年的30年間,一直遠超過對東協國家的投資,今年將第一次出現交叉。陸資來台投資方面,今年1到10月核准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22件,較上年同期減少43.59%,金額為美金2673萬美元、約8.1億元新台幣,也創下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臺投資以來的歷年同期次低。今年1到10月的對外投資,還是以科技大廠領頭,包括台積電以美金80億元增資美國公司、35億歐元投資德國公司,鴻海則是以8億美元增資新加坡公司、陽明海運以8億美元增資新加坡公司等大型投資案所致。
疫情解封後持續加碼 上市櫃公司上半年投資陸逾200億元
金管會昨日公布,上市櫃公司今年第2季投資中國大陸情形,隨著疫後解封,據統計,上市櫃公司今年上半年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大陸,增加投資204億元,而上半年利益達到1838億元,為歷史第3高紀錄。綜觀統計,到第2季止,仍有680家上市公司、522家上櫃公司,共計1202家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金管會表示,統計到今年第2季止,上市櫃公司累積投資大陸2兆7236億元,其中上市公司為2兆4684億元、上櫃2552億元,今年上半年增加204億元,為因應子公司營運資金需求,所以持續增加大陸投資,主要是電腦及周邊設備業、電子零組件投資金額較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上市櫃公司大陸投資利益達到1838億元,仍創歷史同期第3高紀錄,上市公司公司利益1758億元、上櫃公司則獲利80億元。金管會資料顯示,較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2季投資獲利成長,上市公司中較為明顯前3大產業,為電腦及週邊設備業、食品業以及通信網路業;上櫃公司則是電機機械業、生技醫療業與塑膠工業。今年上半年上市櫃公司投資收益匯回金額606億元,截至今年第2季止,上市、上櫃公司投資收益累計匯回金額分別為6965億元及681億元,合計7646億元,占累積原始投資金額2兆7236億元的28.07%。匯回原因方面,主要是配合集團資金規劃策略,將盈餘、現金股利、出售股權收益匯回所致,上市櫃公司皆以電子零組件業匯回金額較大。
超微揭供應陷瓶頸AI股熄火 花旗:Nvidia下季銷售預期仍樂觀「建議抄底」
今年在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好的AI股領跑者輝達(Nvidia),從上個月創下高點的480.88美元,到上周五(11日)收盤的408.55元,已跌掉超過15%。花旗銀行分析團隊卻認為,其股價下挫主要因超微電腦公司(Super Micro Computer)在財季電話會議上提到,來自輝達及其供應鏈上其他公司的部份零組件供應緊張。不過,分析師指出,當前的供應鏈瓶頸主要在高頻寬記憶體(HBM)和先進封裝技術,「但我們相信這些資訊並未全面反映出輝達的供應實情」。分析師認為輝達其實已經預定了HBM的主要產能,優先滿足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及其他重要設備製造商的需求。而且分析師對輝達本季及下一季的數據中心銷售預期仍然樂觀,並解釋道,輝達的數據中心銷售情況,其關聯性更偏向於產品組合及定價,而不僅僅是銷售量。總體而言,分析師們認為市場對供應問題關注過度,花旗還鼓勵投資者趁這次大跌買進輝達的股票。此外,因美國總統拜登將簽署新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和個人投資中國敏感科技,包括半導體、量子運算和人工智慧這3大領域。擔心未來會面臨GPU短缺,傳出百度、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騰訊和阿里巴巴4大中國網路巨頭已經向半導體大廠輝達,下了總額達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88億)的訂單,購買10萬枚A800晶片和圖形處理器。
拜登簽署新對華投資禁令!聚焦3大敏感科技領域 北京:泛化國家安全概念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美東時間9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將限制美國的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公司以及合資企業投資中國的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半導體3大敏感科技領域,以確保美國在下一代軍事創新上保持至關重要的優勢地位。白宮高級官員強調,這項舉措是出於國安考量,而非經濟因素。據CNN的報導,白宮官員在9日的電話會議上指出,該項行政命令的目標是在限制美國的資本援助中國軍事領域,而非為了損害中國經濟,「我們體認到跨境資本流動在美國經濟活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這項行政命令旨在狹義上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利益。」另一名高級官員則表示,新的行政命令以及即將推出的法規,都將限制中國獲得技術、知識產權與專業人才等「無形資產」,而這些資產通常伴隨著風險投資或私募股權公司的投資而進入中國。官員也補充:「他們並不需要我們的資金,中國可是資本淨輸出國。因此,我們並不是要限制資金流入中國,因為他們根本不愁錢,他們缺乏的是專業知識。」報導指出,美國去年10月初祭出最嚴厲的晶片禁令,禁止先進製程晶片和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此後,白宮官員們便一直致力於推出新的投資規則,並縮小範圍,將重點的技術圍堵集中在國家安全領域上。對此,部分共和黨人則對此提出質疑,批評這些舉措的制定時間過於遲緩,而且力度不夠。目前正在競選共和黨總統提名的前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前駐聯合國常任代表海莉(Nikki Haley)便狠批:「拜登的行政命令沒有半點措施!他們不會採取任何具體行動阻止美國資金透過中國科技公司流向解放軍。為了停止為中國軍隊提供資金,我們必須限制所有美國資金投資中國關鍵技術和軍事公司。」對此,大陸外交部則駁斥,美方聲稱不尋求阻止中國發揮大國作用,也不阻止中國發展經濟,實際上卻在運用內外全部資源對華進行無底線的遏制打壓。包括美國政府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華為,限制華為產品進入美市場,斷供晶片、作業系統,在世界範圍內脅迫別國禁止華為參與當地5G網路建設。此外,北京還批評美國違反公平競爭、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以各種莫須有名義,圍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迄今已將逾1000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尤其劃定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重點管控技術,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
美國將頒布行政命令 限制投資陸高科技!此前曾多次延期
英媒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美國總統拜登本周將發布外界等待已久的行政命令,對流向中國的敏感技術境外投資進行篩查。共和黨籍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更是致信拜登,敦促進一步擴大投資禁令範圍,將美國投資機構對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投資也考慮在內。《路透》報導,知情人士表示,拜登將發布的行政命令會針對美國私募股權、風險資本及合資公司在中國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投資,涵蓋的多數投資實體在投資中國時將被要求必須通知政府,且某些交易將被禁止。預計這些監管規定不會立即生效,拜登當局將就此徵求公眾建議。消息人士說,拜登當局已經與利益相關方舉行過會晤,並且一直在與盟友磋商。兩名消息人士說,該命令預計將於周一進行簡報,周二做出宣布。但是公布這項行政命令的時間之前曾多次延期,這次也有可能再度發生。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政策主任布萊克(Laura Black)說,新的作法不會像CFIUS這樣逐案審議並由委員會來批准、修訂或封阻某項交易。預計某些投資將會被禁止。曾從事對中國投資政策工作的前美國官員基爾克里斯(Emily Kilcrease)說,美國還一直試圖界定什麼算是人工智慧(AI),並且也希望管控美國個人與公司的離岸投資。這項行政命令是這方面的一項重大步驟,且預計這套體系會隨著時間擴展。美國應當做好面對中國報復的準備,我們應當有這樣的預期。蓋拉格3日致信拜登稱,據估計,多達1.1兆美元的美國資本通過公開市場投資於中國股票和債券,然而美國政府沒有任何機制要求披露或限制流入此類外國對手公司的資本流出,構成了重大國家安全風險,這等同資助美國自身的毀滅。禁令應將美國對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投資也考慮在內。美國參議院於7月27日通過的《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版本中,獲得兩黨跨黨派支持納入了多項與中國相關的修正案。其中名為《對外投資透明法》的修正案,要求美國實體在對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關注國」的敏感技術產業進行投資的14天前,必須向美國財政部通報。在交易確立14天後,也必須向財政部通報,以了解美國資本流動向這些「關注國」時,轉移了多少AI、半導體等關鍵技術。
中國華映追債訴訟遭判賠30.29億人民幣 大同:非當事人將上訴
關於福建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原屬大同集團的華映百慕達,必須向中國華映科技支付業績補償款人民幣30.29億元,大同、華映負連帶清償責任;大同(2371)強調,該業績承諾對象是中國證監會、不是華映科技,且公司未與華映科技簽訂保證契約,沒有中國擔保法的保證效力,既非當事人,也不是保證人,無端被牽扯,將依法提起上訴,維護公司及股東權益,公司財務和營運都不受影響。大同指出,本案是2009年台灣華映透過轉投資中國華映科技,因應中國證監會要求出具19項承諾,包括3年盈利能力要達一定標準,確保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華映及大同負連帶責任。證監會核准該收購案。華映科技從2010年至2017年,獲利108億元新台幣,2018年華映宣佈重整,無法給付貨款,華映科技就出現虧損,2019年向福建高級人民法院控告大同及華映(百慕達)、華映,要求支付業績補償款人民幣19.14億元,隨後提高追債金額至人民幣30.29億元。大同表示,昨(15日)接獲委任律師通知,福建高級人民法院判決,華映(百慕達)應支付華映科技業績補償款人民幣30.29億元,大同及華映負連帶清償責任。大同強調,該判決理由矛盾,將委請律師提起上訴,堅信本案最終必定能夠釐清這並非商業合同條款爭執。大同指出,該判決理由清楚記載:「從《承諾函》出具目的及背景來看,《承諾函》系應中國證監會要求,將本次交易涉及所有由華映納閩、華映百慕大作出的承證監會要求,將本次交易涉及所有由華映納閩、華映百慕大作出的承諾,須提供實際控制人關於該等事項的連帶承諾而出具,中華映管、大同公司與華映百慕大系共同承諾主體,該承諾中不存在主從合同,亦無一方為另一方債務提供保證的意思表示,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具有從屬性質的保證責任的特徵。」也就是說,大同曾出具的承諾函是為了當時華映科技在中國上市,應中國證監會行政監管要求所做出的承諾;並非對華映科技為合同主體的承諾或業績保證,大同也未曾和華映科技提供任何書面形式的保證書,不符合保證規定,本應免除大同連帶責任,顯見該判決前後矛盾。況且,2009年業績承諾終止後,證監會有要求華映百慕達出具新的承諾函,大同並沒有再重新出具任何保證或承諾函,因此大同對之後的業績承諾更無關係。
80歲老董破冰行1/全球供應鏈分流 林伯豐率三三會第一手觀察「不能輕忽大陸市場」
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趨勢下,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政府正幫著台廠往美國、日本、新南向及中東市場「分流」。「我們台商負責世界供應鏈的發展,同時,對於中國14億人口市場,也不能輕忽!」80歲的台玻董事長林伯豐5月下旬領著50人企業團參訪大陸,這是三三會睽違3年訪中,他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分享此行見聞與對情勢看法。這趟疫後大陸參訪行程,林伯豐的身分是三三會理事長,在5月22日至26日,帶團前往中國大陸江蘇省、昆山市、南京市、淮安市、鹽城市、南通市等地參訪,帶回江蘇省願意「不設框架與上限」提供台商協助的成果。「江蘇是台商投資最活躍、台資企業最密集的地區,三三會員企業超過7成會員在大陸投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在江蘇。」林伯豐因台玻三十年前到江蘇設廠,成了赴陸投資先鋒,在兩岸間,也以工商協進會、三三會理事長等身分,擔當民間外交商務大將的重任。林柏豐在台玻總部告訴CTWANT記者,「4年間台商出現被停工、自動減產種種問題,如今漸漸恢復8成以上,同時,大陸政府疫情間沒有做好的基礎建設,包括城市交通、綠化環境,這次去看,該做的事都做了,感覺大陸政府效率蠻高的。」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及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下,林伯豐觀察,「中國製造能力大幅提升,產業鏈完整,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然有重要地位。」「疫情後的中國,對交通規劃、AI、雲端技術、環境保護、ESG更上一層樓,因為在大陸還是有發展空間,一般大企業都會選擇繼續配合。」他吐露在地台商的心聲,「我們還是希望大陸推出對台商有利的招商活動。」台玻營收超過7成來自大陸,談到繼續投資中國,林伯豐鏗鏘有力地說,「我願意參與,畢竟去年投資大陸7成以上的台灣企業有賺錢」,上市櫃公司去年獲利4.6兆、創歷史次高;「而且到大陸去電沒問題、土地沒問題、勞工沒問題,通膨也比台灣低」,話鋒一轉,林伯豐認為「台灣應努力塑造一個投資的優良環境。」林伯豐指出,中國仍是一個值得爭取的內需市場,疫情後當地機場的人流未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民間消費已率先回到以往的熱絡氛圍,本次三三會參訪華新麗華集團在南京打造的大型綜合商業中心『華新城』超市,能看出買氣旺盛。從事玻璃生產事業的林伯豐,最擔心是缺電問題,台灣甫在4月調漲電價,他認為:「幅度超乎預期之外,甚至(工業用電價格在夏季尖峰時間,最高一度)漲到7元,比再生能源貴」,工業用電價格在2020年約2.5元,目前再生能源約5元;儘管台玻在製造與經營,已用科技管理,「導入AI也要用電!」三三會理事長、台玻董事長林伯豐疾呼政府調整能源政策。(圖/報系資料照)林伯豐希望台灣基本國策有大方向:「李國鼎先生(擔任經濟部長)的時候,電的發展看30年、40年;工業規劃看20、30年,現在,我感覺、不一定正確,對能源政策、基礎建設或經濟政策,都4年或8年,時間太短、效益難以發揮。」他推薦年輕人可以閱讀《連戰回憶錄》和一些政府官員的回憶錄,「蔣經國時代是值得認識的台灣發展進程。」他建議無論是台灣現在的、甚至是下一屆的領導人,在持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的前提下重新擬定兩岸經貿政策:「應以具體實際行動來緩和兩岸關係,主動釋出善意。」「盡快恢復兩岸的所有交流,包括商務活動、陸客、陸生及可以協助台商問題的大陸地方官員來訪等。」採訪結束前,記者詢問牆上高掛的日本漢字獎狀,「那已經很久了!」林伯豐說,他2014年起工商協進會理事長8年任期,因與促進台日交流貢獻在2019年獲日本天皇頒贈「旭日重光章」,「跟九州、北海道、四國、關西的各經濟連合會簽署經濟合作協定(MOU)」,這位80歲的老董快速細數MOU內容,在國際貿易交流舞台上保持高昂鬥志,而他的下一站是四川成都,要進一步了解大陸中西部的發展與潛力。
日本人不來台灣了? 他分析3殘酷現實
新冠肺炎疫情落幕,各國紛紛開放邊境,大批國人也把握機會出國旅遊,其中又屬日本最為熱門,然而來台旅遊的日本人似乎不多。對此,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直言「日本人沒有錢了」,加上日圓貶值,日本人的荷包也跟著縮水,並分析背後3原因。矢板明夫11日在臉書發文,「這幾年我回日本,都會有一個感想。就是「日本人沒有錢了」。最近,周圍有一些朋友問說,疫情過去以後,很多台灣人都去日本,為什麼來台灣的日本客人不多呢?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日圓貶值,日本人的荷包縮水了。」他分析,「我認為日本經濟之所以低迷,主要有3個原因:少子高齡化、平均主義、和產業空洞化。」矢板明夫表示,「少子高齡化是台灣、韓國、香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的課題。但日本來的最早。在今天的日本社會,少子化使創造價值的人越來越少;高齡化使民眾的消費需求越來越低。在這麼嚴峻的客觀條件下,經濟是很難變好的。」他進一步說明,「平均主義是日本的重要傳統價值觀。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明確、處於趕超階段的時候,平均主義可以提高社會凝聚力、鼓舞士氣。但是,當經濟發展處於停滯期的時候,平均主義會讓大家都不願意承擔風險、難以出現技術創新。」矢板明夫認為,「產業空洞化,最大的原因還是中國。30年前日本企業爭先恐後投資中國,使日本的資金、技術、人才嚴重外流。很多產業一旦流出,就很難回來。雖然有一些企業早期賺了不少錢,但是也沒能及時回饋日本社會。使日本失去了國家競爭力。」(圖/翻攝自矢板明夫俱樂部 Yaita Akio臉書)
股利擂台戰2/台廠海外獲利匯回創新高 這兩家累積金額更達總額的1/7
隨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西進大陸台商動向備受關注。金管會18日公布,2022年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及獲利匯回金額1144億元,創下歷年新高,累計歷年匯回台灣金額為7040億元。對此,金管會分析指出,「主要是配合集團資金規劃策略,將盈餘、出售股權收益匯回等。」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累積匯回金額的台商,前10名傳產及科技各5家,其中排名前2的都是傳產公司,分別為正新及裕日車,金額則為580.71億元及498.25億元,換言之,這兩家公司合計的獲利匯回金額,就已經是全體上市櫃公司的7分之1。至於獲利匯回台灣的第三、四名則是科技業的可成及瑞儀,金額分別為316.77及202.44元。而累計匯回金額排名前10名的廠商,金額則多在100-150億元之間。機殼廠可成在2020年出售可勝(泰州)及可利(泰州)全部股權後,也資金匯回台灣發展新事業。(圖/報系資料照)法人指出,正新近年營運表現略遜往年,基於資金需求,將大陸獲利匯回台灣以供公司使用。至於裕日車則是將獲利匯回台灣,以增加母公司現金流。可成 在2020年8月出售可勝(泰州)及可利(泰州)予藍思科技集團,董事長洪水樹指出,多出了數百億現金,將發展5G、新能源車及醫療等相關領域。對於2022年上市櫃公司獲利匯回台灣金額創新高,是為何理由?是否與中美貿易戰及地緣政治關係緊張有關?包括三三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玻董事長林伯豐以及三三會名譽理事長、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都認為,主要是台商因應全球布局及分配利潤給股東有關,屬於正常現象。而匯回金額前10名的廠商,像是短期配發的股利或有增加,但主要還是以充實營運資金所用。「台商過去習慣將間接轉投資中國公司所獲配之盈餘保留於第三地境外公司,依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間接投資中國大陸盈餘分配之扣繳稅款,可等到台灣營利事業實際獲配盈餘時再進行抵扣,可不受稅額繳納年度限制,台商或集團可彈性運用海外資金,規劃盈餘分配回台時程。」會計專家告訴CTWANT記者說。因應資金規劃策略,2022年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及獲利匯回金額1144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圖/中新社)為何以前不急著匯回,今年特別急?這位會計師解釋,主因是營利事業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在今年元旦上路,無論個人或營利事業,獲配受控外國企業之股利或盈餘時,其已依所得來源地稅法規定繳納之股利或盈餘所得稅,最遲應於認列該CFC投資收益年度申報期間屆滿之翌日起五年內扣抵或退稅。換言之,廠商現在有五年扣抵的時間限制,讓之前有需要再匯回的慣性有所改變。「這應該是2022年台商匯回金額創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預期,接下來台商如果在大陸獲利依然亮眼,則匯回的金額應該就會持續創高,」會計專家說。
堅哥戰阿偉2/重演「中國琴」抹紅劇本? 王世堅挑戰誠信條款的堅持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挑戰民進黨市席賴清德的「誠信條款」,登記參加士林、北投區立委初選,對上同黨立委何志偉。日前名嘴溫朗東在電視節目中指控,何志偉的家族陽信銀行在中國大陸上海開設租賃公司,卻忽略包括八大行庫在內的24家銀金融機構都赴陸投資的事實。王世堅初選抹紅對手這並非第一次,2007年駐美代表蕭美琴與王世堅在黨內初選對上,當時王世堅也狂攻蕭美琴「中國琴」,同年5月17日,民進黨立委黨內初選結果揭曉,蕭美琴以41.03%確定敗給王世堅的46.22%,確定無緣代表民進黨,而王世堅出線後與選舉期間爆出說謊,婚外情。最後以一萬票的差距敗給同樣尋求連任的國民黨周守訓。這次初選何志偉再次被抹紅,名嘴指控,陽信銀行在上海開設租賃公司,在中國大陸做生意,又在政府擔任要職,會有利益衝突,「有可能影響到賴清德後續的選情」,節目中更打出「何家銀行投資中國,溫朗東:排黑不排紅、保台一場空」的字幕。但節目中沒有說到的是,何志偉並未在陽信銀行擔任任何職務,該銀行也非其家族所有,其他大股東還包括海王印刷張家、第一產物保險李家以及遠雄集團趙家。名嘴在政論節目中強調陽信銀行在中國大陸投資子公司,意圖抹紅何志偉,但事實上,八大行庫等24家國內金融機構都已布局對岸。(圖/趙世勳攝)除此之外,陽信銀行旗下子公司陽信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2013年於中國上海開幕,展開赴陸投資,但國內共有共有24家金融機構投資中國,包括國營的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以及泛公股的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行、台企銀等八大公股行庫,全都上榜。「這讓我想起當年蕭美琴被抹成『中國琴』,在初選中飲恨。」一位民進黨幕僚說。蕭美琴2007參選民進黨立委黨內初選時,被冠上「中國琴」的名號,同一選區的王世堅拿來強力打蕭,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日前也直指,抹紅蕭美琴的就是王世堅。蕭美琴在民調加黨員投票的初選中敗給王世堅,雖然王在初選結束後,改為稱讚蕭非常優秀,更表示要送貓「化解干戈,化解尷尬」,但被蕭美琴婉拒。這次同樣的戲碼看來又要再次上演,弔詭的是,王世堅放著不用初選的中正萬華與中山松山兩選區不選,就是要挑戰現任立委何志偉,破壞誠信條款執意要選背後的動機,至今仍是說不清楚。 民進黨立委何志偉前往登記參加立委黨內初選,接受王世堅挑戰。民進黨表示,兩人的對決對台北選情造成一定影響,初選正式起跑後,提名小組會想辦法處理。(圖/周志龍攝)
鴻海投資中國紫光未先報備!投審會認定過失「輕罰千萬」
鴻海集團去年轉投資中國紫光,雖然後來縮手出清持股,但經濟部投審會仍表示未事先報備要處罰。今日投審會正式聲明,已確定對鴻海開出1000萬罰鍰。不過這個金額不到最高上限的一半,被認為是「輕罰」。投審會解釋,鴻海是透過基金管理人多層次轉投資,才發生來不及核准就買到股權狀況,屬於「過失」。加上調查過程配合良好、在台又有大量投資,因此才酌罰千萬。鴻海去年7月透過持股99.99%的興微基金,以人民幣53.8億元(約新台幣237億元)轉投資晟粵廣州,這家公司再去合夥成立北京智廣芯控股,占股2成,後者通過司法重整再去取得紫光集團100%股權。但鴻海去年公告時,還未向經濟部投審會遞件申請,被經濟部投審會認定「違規在先」,表示要對其開罰,金額最高上限是2500萬。不過鴻海集團去年12月中,就突然把紫光集團股份全出清掉,外界解讀為投審會卡關跟美國擴大對半導體管制兩大不確性因素,是讓其卻步原因。投審會今表示,依照《兩岸條例》,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的規定,鴻海未經許可,一度透過多層次架構取得紫光公司約8.23%股權,已違反兩岸條例第35條第1項規定,需要裁處。不過投審會審酌鴻海已於2022年12月16日,主動處分紫光公司股權,並無技術外流的疑慮,對國內經濟產業影響輕微。且該公司也表示取得紫光股份是經大陸法院標售程序,無法掌握標案時程,非故意不事先申請許可。以及本案調查期間鴻海充分配合,並於近三年內已在台投資超過新台幣204億元、創造國內就業機會7943人,可予以酌減罰鍰金額,因此於今日處新台幣1000萬元罰鍰。投審會表示,IC設計個案投資超過5000萬是關鍵技術列管項目,原本工業局正在檢視鴻海行為是否符合要件,是否必須改正,但是鴻海後來主動出清持股,事情就變單純,剩下的只有裁罰多少錢而已。最後酌罰1000萬,未給上限重罰。投審會解釋,鴻海是透過互聯網投資,由基金管理人決定投資哪些公司,因此鴻海總公司表示時程難掌握,才發生未核准就先買到股權狀況,這說法是可信的,因此認定這算是「過失」,非蓄意違失。也因為鴻海是急著買的揀便宜心態,加上這案是買大陸技術,非是本土技術外流,所以最終投審會給予輕罰,予以結案。
三鑫集團吸金12億 監察人簡以珍二審判9年2月、主嫌陳勇志在逃
三鑫公司監察人簡以珍和擔任公司負責人的前男友陳勇志,從2016年起,以「圈購」台灣上市櫃公司股票、投資俄羅斯海參崴賭場、於中國種植蓖麻等經濟作物為名義,用10趴利率向民眾吸金;後期甚至推出「多元投資」方案,以複利誘使不少民眾上鉤,調查局估計全台吸金達12億元,約超過千人受害。高雄高分院日前依違反《銀行法》等罪,重判簡女9年2月徒刑,還可上訴,陳勇志逃亡通緝中。簡以珍和陳勇志利用《龐氏騙局》手法,以「後來投資者」的錢,繳給「前面的投資者」吸金,為取得投資人信任,還成立龐大事業體:包括:俄羅斯海蔘崴賭場、在中國福州投資蓖麻的巨鼎生態科技公司、中國深圳的豪芯安生物科技公司、泉心時尚養生會館、鮮宴養生蒸氣鍋、掌握鮮雞創意炸物、陳素美國際公司、豪鑫安國際公司等8大公司。只是被害人事後發現,三鑫投資的實體店面幾乎都虧損,成立實體店面的目地恐是為掩人耳目。投資人被三鑫的陣仗吸睛後,陳勇志以3種方案說服投資者,從「多元投資」到「投資中國種蓖麻」到「兩岸股票圈購」都有;其中以「多元投資」為最大宗,供稱保證獲利、配額分紅,投資越多、利潤越高,因此被害人一個拉一個,但最後連本金也拿不回來。
終止5個月爭議 鴻海深夜重訊:處分紫光持股237億全數轉讓
鴻海(2317)昨(16)日晚間10點半正式宣布,處分大陸投資事業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權及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工業富聯(FII)轉投資且持股99.99%的興微基金,總金額53.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37.1億)。至此,今年7、8月間鴻海入股紫光的爭議可望因此告一段落。鴻海集團7月宣布旗下工業富聯以人民幣53.8億元(約新台幣239億元),經由廣州晟粵公司間接投資中國紫光集團,引發台灣與中國民間譁然,也因延遲公告被證交所重罰15萬元,投審會也證實鴻海未事先申請,需進行裁罰最高2500萬元或復原交易。鴻海表示,興微基金此筆交易相對人為煙臺海秀積體電路產業投資中心,此次全數處分對紫光集團所持有48.1%股權,實際交易總金額將不低於人民幣53.8億元,或是以交易進行時廣州晟粵公司的淨值對應興微基金所持份額價格或各方另行一致同意的其他價格最高者。處分後,興微基金對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及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之股權為0%。鴻海表示,本次交易是集團內部投資規劃調整,並經徵詢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意見,再由興微基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根據程序作出決策,決定轉讓廣州晟粵公司的股權,進而處置對紫光集團的投資,處分利益將按最終交易對方支付的交易金額計算後補充公告。先前工業富聯基於財務投資考量,透過興微基金轉投資晟粵(廣州)、再轉投北京智廣芯,最終投資紫光案。但程序上尚遲遲無法定案,為避免此案延宕而可能產生的諸多不確定性,或影響後續投資布局與資金運用彈性,興微基金將轉讓給煙臺海秀積體電路產業投資中心,待轉讓完成後,工業富聯將不再間接持有紫光集團股權。紫光集團其實已於2021年宣告破產,後由北京智廣芯控股完全持有重組後的紫光集團,不過智廣芯中包括「晟粵廣州」與「建廣廣銘」2大股東,但「建廣廣銘」一直被質疑擁有中國國務院的資金背景,所以鴻海今年7月宣布入股一事,立刻在台灣政經界投入下震撼彈,中台兩國輿論延燒。
放寬封控措施! 工商界:明Q1產能可恢復7、8成
經歷了反封控的白紙運動後,中國大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採行逐漸鬆綁,放寬許多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不過對於北京政府要求鬆綁重新開放,諸多分析師表示中國不可能迅速回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狀態,重新開放之路恐怕相當艱辛。中國政府周三(7)宣布全面調整防疫措施,開放輕症、無症狀患者居家隔離,同時開放餐飲業內用、維持企業營運、廢除強制掃碼,不再強調動態清零。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報告,中國想邁向重新開放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過去多數人因為從未感染過,所以重新開放這段期間感染人數恐將暴增。高盛指出,基於文化相近,中國可以以香港、台灣的解封作為借鏡,經驗顯示在重新開放後病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暴增,而年長者的高疫苗接種率將成為安全解封的關鍵,目前中國年長族群在各地普遍仍是接種率較低。另一份高盛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為3%,2023年為4.5%,分析師預期中國要到2023年第二季才會重新開放,並指出目前過早的開放雖能讓分析師對明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進行小幅上修;剛解封也會面臨感染人數暴增、勞動力供應暫時短缺的困境,以及供應鏈中斷可能加劇的風險。工商界正面看待台商在大陸營運恢復,包含運輸、人員流動可以逐漸恢復正常,認為明年第一季後中國大陸有機會全面鬆綁,產能大約恢復7、8成,要完全恢復可能要回到明年下半年。工總認為,目前中國大陸寬鬆僅執行數天,效果還不明顯,仍要觀察後續的情況,不過大陸日前封控對台商影響甚大,運輸、物流、人員流動都受到限制,所以鬆綁對台商的確有利。目前中國大陸幾個大城市都已經有鬆綁,但是解封的程度並不一致,例如上海、四川等地鬆綁幾乎與台灣差不多;有些城市則還是採取較嚴格的措施,不過整體而言都朝向寬鬆方向。好的現象是,中國大陸現在較明顯可以不用統一進行核酸、人員往來健康碼管理也較為放鬆、染疫者可居家隔離等。 不過,鬆綁後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很難短期就完全恢復,台商不論是製造業或者服務業在完全解封之後,產能與營運可望恢復7到8成。疫情過後,大陸需要台商投資、提振經濟,仍會祭出台商投資優惠,台商也仍需要大陸市場,投資中國大陸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