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醯膽鹼
」突然大小眼、吞嚥困難! 小心恐是「重症肌無力」
有一位17歲少女單側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嚴重,吞嚥困難,嚴重時一粒米飯也無法嚥下,從眼科追查原因後,轉到神經內科,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肌少症雖然都有個「肌」字,但重症肌無力發病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圖片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重症肌無力」早年致死率高達4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以20-30歲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達4成,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其中約2成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重症肌無力」有哪些症狀?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顆健康度不佳的電池,「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嚴重的情況,約5-8成病友會在2-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四肢無力、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疾病急遽惡化,嚴重時恐會導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風險,且病情反反覆覆,讓病友身心俱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分享:「重症肌無力發展到後期全身型、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發病風險會變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重症肌無力治療選擇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台灣重症肌無力的現行治療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友可在這些傳統治療、心靈與生活照護之下,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不過,目前仍有2成左右的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研究顯示,頑固型病友因吞嚥困難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內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嚴重需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比例甚至高達3.5倍。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陸續有標靶藥物問世,重症肌無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時代。葉建宏理事長說明,生物製劑依作用機轉,主要分為抑制補體、減少抗體、打壓T細胞、打壓B細胞等4種,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從而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的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籲民眾有大小眼、吞嚥困難症狀,先別急!邱浩彰教授表示,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效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就是重症肌無力病友,確診迄今40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7-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重症肌無力雖然無法根治,只能持續用藥長期控制病況,且罕病藥費高昂,但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見患者的需要,給予治療的希望。
巴金森病患者運動是最好良藥 善用APP紀錄用藥助提高療效
巴金森病雖尚無法完全治癒,但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暨主治醫師吳逸如表示,當被診斷患有巴金森病時,先調適心情,不必太難過,因為這不是絕症,有許多藥物可以提供很好的症狀治療。建議可先檢視症狀是否已影響日常生活,如果尚未受到明顯干擾,運動是最好的良藥。若症狀輕微,可以考慮藥物治療,但需每位患者的病情各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和生活方式調整合適的藥。吳醫師提醒,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這可能會影響藥效。當遇到用藥不適時,最重要的是與醫師討論,讓醫師了解用藥狀況,以確保藥物的效果最佳。為增進患者與民眾正確用藥知識,承聯合勸募支持,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於台北華山文創齊力舉辦「藥你知道:巴金森用藥與巴金森手記」公益講座。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類型吳醫師說明,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種類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促效劑、抗乙醯膽鹼、MAO-B抑制劑和COMT抑制劑等:1.左旋多巴:美道普、心寧美左旋多巴是治療巴金森病最主要且有效的藥,可提升腦部的多巴胺濃度,改善病人的動作。然而,需知曉用藥蜜月期通常為五到七年間,之後可能會出現藥效漸減,導致異動或對藥物沒有反應的「斷電」現象。所以早期不建議大劑量使用,應用到最低之有效劑量配合運動或他種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並延長蜜月期。左旋多巴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噁心、頭暈、產生多巴胺失調症候群,多巴胺失調症候群以年輕男性病患居多,他們會在動作症狀控制穩定下,因自覺身體不適而不斷有服藥的衝動和行為。儘管如此,不應隨意停藥,而是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劑量調整。關於藥物服用,蛋白質會阻礙左旋多的吸收,建議最好空腹三十分鐘以上或飯後一小時服用,以確保藥物有效吸收。2.多巴胺促效劑:力必平、樂伯克、紐普洛貼片劑多巴胺促效劑的作用是模擬多巴胺刺激腦中的多巴胺接受體,以代替腦內不足的多巴胺。易有噁心、失眠、姿態性低血壓等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衝動性控制行為,如病態性賭博、強迫性購物、性慾亢進、暴食症等。因此,醫師多開立小劑量,對於年輕且心智清晰的會先開立多巴胺促效劑,延緩異動症的出現。但年齡較大者可能引起幻想,需謹慎使用。3. 抗乙醯膽鹼抗乙醯膽鹼藥物對於控制顫抖、緩解僵直和減少唾液過多的症狀相當有效,但可能會引起口乾、便秘、視力模糊、排尿困難、意識混亂、記憶力下降等副作用。因為記憶力與乙醯膽鹼有關,過量使用抗乙醯膽鹼藥物可能會對記憶力造成不利影響,尤其對年長的患者,須謹慎使用,所以,通常會開立給年輕且有顫抖問題的患者。4. MAO-B:Selegilne、律莎錠、阿茲列特錠、愛可穩MAO-B抑制劑可抑制MAO-B酵素對多巴胺的分解,從而增加多巴胺進入大腦,有助減少左旋多巴的使用量,延長左旋多巴的藥效。使用時,需特別注意起司的食用,以及可能與其他藥物引起相互作用,引起更多的副作用,如導致嚴重的高血壓。這些藥物可在早期和晚期使用,但需要謹慎調整劑量以避免副作用,如譫妄現象。這些副作用都與多巴胺有關,一旦出現副作用,應該請醫師進行藥物調整。5. COMT抑制劑:諾康婷COMT抑制劑通常與左旋多巴一同使用,它的作用是抑制COMT酵素,從而減少周邊多巴胺的分解,增加多巴胺進入大腦。需要強調的是,單獨使用COMT抑制劑,對於巴金森病是無效的。服用時,盡量將整顆藥丸吞下,以確保最佳藥效。有些患者可能無法一次吞下整顆,部分吞下也是可以的,但可能會導致牙齒褪色問題。這種藥物還有一個缺點是,會讓尿液呈現較深的顏色,可能會讓褲子看起來有點髒,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吳醫師表示,每位巴金森氏病患者的病情變化不同,100位巴金森氏症可能就有100種藥物組合治療,因此,吳醫師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陳盈發醫師建議使用「巴金森手記」app或建立詳細用藥列表,以記錄並追蹤用藥時間、劑量與症狀,這樣可更有效地掌握自己的狀況,以幫助醫師調整治療方案。此外,吳醫師鼓勵患者保持運習慣,太極、騎腳踏車、散步、跳舞、瑜珈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安全為上,只要選擇喜歡的,持之以恆。參加病友團體的活動也可以增加社交互動和快樂感。要相信醫生的專業,避免自行治療及參加不明團體進行特殊治療,積極面對疾病,改善動作障礙。▲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 吳逸如醫師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秋老虎來襲熱到爆!服用「這4類藥物」小心中暑風險增
隨著時序進入秋天,但各地氣溫仍不斷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小心「秋老虎」的高溫危害,呼籲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及抗乙醯膽鹼等4種藥物的族群,須特別留意熱傷害帶來的健康風險。國民健康署發布示警公告,指出近期秋老虎發威,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如若汗水無法順利排出體外,或體內缺水而導致排汗散熱不足,恐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透露,包括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抗乙醯膽鹼等藥物,均會引起血管收縮、抑制排汗、降低散熱,提醒服用此4類藥物的民眾是中暑的高危險群,須多加注意做好防曬,若體溫持續上升,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對此,國健署也分享「反制熱傷害4大招」,第一、保持涼爽: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儘可能待在通風涼爽的室內或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第二、補充水分:一般民眾應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也避免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酒精及含糖飲料取代。但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第三、隨時留心: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氣象高溫警訊,儘量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務必迅速設法保持涼爽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不是冰水)或電解質飲料;第四、健康管理:正在服用藥物者,應遵守醫師的指示,不要隨便停止用藥。
醫生開藥乖乖吃 他「眼歪嘴斜」中風、膀胱變「小排球」急送醫
一名50多歲的男子受到頻尿困擾,某天吃完海鮮後狂拉肚子,在受不了的情況下決定去看醫生,也乖乖吃了醫生開的藥,豈料男子吃藥後情況沒有好轉,還被同事發現他中風倒在廁所,最後連忙將他送到急診室治療。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上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通常男子過了50歲後多少會出現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進而引發頻尿、急尿的問題,這名男子便是如此;某天他吃完海鮮後不斷腹瀉,於是前去就醫,而醫生也開了一款抗乙醯膽鹼的藥物給他,令他肚子不會痛、不會蠕動,舒緩症狀。奇怪的是,男子吃完藥後頻尿的症狀卻更加嚴重了,同事發現他上班時不停離開座位去上廁所,大約1個小時就要去一次,到了中午,同事發現男子都沒有回來座位,於是去廁所看看,結果竟看到男子「眼歪嘴斜」中風倒地,嚇得將他送醫急救。醫療團隊為男子做理學檢查時,發現他的膀胱非常脹,像是一顆小排球似的,接著趕緊插進導尿管,放出將近1000毫升的尿液;洪永祥表示,該名男子因為本身就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加上服用抗乙醯膽鹼的藥物,令他身體產生急性尿滯留。至於為何會中風?洪永祥表示,因為急性尿滯留會令人感到不適,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開始上升,就有機會造成急性中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