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劑
」 柚子 葡萄柚 抗凝血劑 中風 中秋節破除中秋謠言2/柚子配優酪乳不會中毒 「魔王成分」搭7大藥物才會索命
只要手機收到「柚子配優酪乳、香蕉會中毒」訊息,就知道中秋節要到了。營養師程涵宇告訴CTWANT記者,柚子配優酪乳、香蕉並不會中毒,因為柚子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成分,會干擾人體的CYP3A4酵素,進而產生不良反應,時間長達數天,尤其是服用抗凝血藥物可能會導致腦出血,建議服用「這7大藥物」者不要食用柚子。據事實查核中心調查,2015年中國河北一名3歲女童因胃穿孔而亡,醫師表示在其胃中發現柿子、香蕉、牛奶,因此便有柿子搭香蕉、牛奶會中毒的說法,後來一傳再傳又變成「柚子配優酪乳、香蕉會中毒」。程涵宇表示,柚子含有豐富膳食纖維,若是腸胃功能較差,容易腹脹或腹瀉,再搭配優酪乳,若有嚴重乳糖不耐症的人就會更覺得肚子不適,但並不是中毒。不過,柚子搭配7類藥物恐會危及健康。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師柯瑩蓮表示,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血管用藥、免疫抑制劑、降血脂藥、抗凝血藥物、抗焦慮憂鬱安眠藥,上述藥物若與柚子同時吃,可能進一步導致藥物血中濃度增加,進而產生藥物不良反應。若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建議諮詢藥師相關注意事項與禁忌,以免誤踩地雷造成藥物不良反應。(圖/報系資料照)柯瑩蓮表示,柚子內含有呋喃香豆素成分,這成分會干擾人體的CYP3A4酵素,CYP3A4酵素是身體重要的代謝酵素,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當酵素無法發揮作用時,人體分解藥物的速度會減慢,服用的藥物停留在體內的時間會延長,導致血中藥物濃度升高,進而可能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例如肝毒性、腎毒性等。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陳志金醫師日前也在臉書上呼籲民眾,有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千萬不能吃柚子,「輕則流鼻血、身體瘀青,重則胃腸出血,甚至腦出血,更嚴重的話還可能致命!」柯瑩蓮提醒,柚子抑制藥物代謝的作用可長達數小時甚至2~3天,所以即使吃了柚子後再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交互作用的發生,因此建議在服用特定藥物期間,還是盡量不要吃柚子,若服藥期間有不尋常的症狀則應立即就醫。
中秋來臨!服「這7種藥」病患吃柚子注意 醫:小心影響藥效及交互作用
中秋佳節將至,柚子是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醫師提醒,柚子不可吃太多,只能淺嚐,尤其有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癲癇藥、免疫抑制劑等7種藥物的人,務必要小心「柚」與「藥」的交互作用。吃了柚子又服藥 易併發交互作用及不良反應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柚子與葡萄柚裡都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肝臟內的代謝酵素以及小腸內的醣蛋白作用,會影響藥物代謝。如果同時吃了柚子又服藥,可能造成人體內藥物濃度上升,引發不良反應。而可能與柚子或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的常見藥物包括:抗凝血藥、降血壓藥、降血脂藥、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鎮靜安眠藥、抗癲癇藥物等。服用藥物者 應詳閱說明或諮詢醫師由於吃柚子後影響藥物的時間,可能會長達二到三天,因此若有固定服用藥物需求,建議避免食用柚子,不可以為吃完柚子隔了一段時間再吃藥就沒有影響。最後,楊晉州主任也提醒民眾,雖然在中秋節最應景的活動就是吃柚子和賞月烤肉,但吃柚子雖好,如果是有在服用藥物的朋友,在食用前還是先詳閱藥品說明書或是諮詢藥師、醫師,確認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服藥期間若有不尋常的症狀也應立即就醫。
止痛藥「4大禁忌飲食」!醫示警搭配錯誤:恐增加肝毒性、血壓飆風險
不少現代人有服用止痛藥解決頭痛跟肌肉痠痛的習慣,但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也示警,止痛藥若和錯誤的飲食搭配起來吃,不但會影響療效,還會產生交互作用,他也列出「4種食物或飲料」的止痛藥禁忌,提醒民眾務必小心,否則可能會導致肝毒性、血壓飆升,及出血等症狀。謝炳賢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裡痛、那裡痛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問擾,像是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只要拿出隨身攜帶的神奇止痛藥,好像就什麼事情都可以輕鬆解決。」而在神經外科中,在保守治療中也很常使用到各類止痛藥,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癲癇藥物和嗎啡類等。(圖/翻攝自Facebook/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但謝炳賢表示,止痛藥如果和錯誤的食物搭配吃,可能會大大影響療效,甚至是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他也列出吃止痛藥的飲食禁忌:咖啡因飲料:咖啡因飲料包含可樂、茶類、巧克力及咖啡,可能會加重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增加心悸或血壓升高的風險。酒精飲品:酒精與止痛藥同時服用,不僅容易影響藥效,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或肝毒性風險,並可能加強藥物的鎮靜效果,導致過度昏睡或其他副作用。葡萄柚及柚子: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使止痛藥在體內代謝變慢,可能導致藥物累積體內,增加藥效不穩定的風險。含抗凝血功能:含抗凝血功能的食物包含魚油、深綠色蔬菜(維生素K)、納豆、紅麴等,如果同時服用抗凝血劑與止痛藥,可能會產生加乘效應,進而增加出血的風險。
中秋節吃柚子應景!醫師警告「這類人」不能吃:嚴重恐出血致命
今年中秋節為9月17日,許多民眾已開始準備購買月餅、柚子要送親朋好友,一起歡慶佳節,但你知道有一部分人不能食用柚子,嚴重的話可能會致命!醫師陳志金昨(2)日在臉書上呼籲民眾,有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千萬不能吃柚子,「輕則流鼻血、身體瘀青,重則胃腸出血,甚至腦出血,更嚴重的話還可能致命!」中秋節將至,大家會吃柚子和月餅應景,醫師陳志金特地在臉書上發文警告病患,「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不宜食用柚子,陳志金解釋,「因為葡萄柚、柚子會減少抗凝血劑的代謝,導致體內藥物濃度上升,效果就像藥物過量一樣!」陳志金表示,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置換、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腦中風等病人皆有可能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所以要特別注意。除了抗凝血劑之外,陳志金也列出6項藥物,提醒有在服用的病人們,這些藥物也可能會和柚子有交互作用,包括「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降血壓藥」、「史他汀類降血脂藥」、「免疫抑制劑」、「安眠鎮靜劑」、「抗憂鬱、抗焦慮藥」。此外,陳志金也敬告在洗腎的病人,柚子要少吃,「因為葡萄柚、柚子含鉀量高,易導致高血鉀,引發心律不整!」有網友在底下留言提問,「印象中吃血壓藥也不能吃柚子,不知是否有記錯?」陳志金回答某些血壓藥服用後,的確不能吃柚子,如果不太清楚,請民眾記得向開藥的醫師或藥師諮詢。陳志金醫師提醒大家,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勿食用柚子。(圖/陳志金臉書)
筋膜槍放鬆好舒服!醫師示警「6情況」應避免使用 最嚴重恐引起中風
現代人工作繁重,不少人會使用筋膜槍來緩解惱人的肌肉緊繃、肩膀痠痛。然而復健科醫師指出,筋膜槍雖然適合用於緩解肌肉與筋膜的緊繃纏繞,但對如神經痛、局部發炎等其他症狀則沒有效用。此外,還有「6種情況」不適合使用筋膜槍,尤其血管附近應該特別避免。有些長者本來就有血脂高、動脈粥狀硬化等問題,要是血管內壁上堆積的脂肪斑塊被筋膜槍震到脫落,恐怕會有引起中風的危險。筋膜槍的原理,主要是透過高頻震動,加速酸痛部位的血液循環及震鬆肌肉,以達到按摩的效果,相較一般的徒手按摩,筋膜槍的高頻率震動,可將力道傳送至較深層的肌肉,適用於肌肉較大的部位,像是大腿前側外側、小腿後側及肩膀等。但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筋膜槍的適應症為肌肉緊繃、筋膜纏繞等情況,他形容,筋膜纏繞就像是外套縐折「糾在一起」,需要用熨斗去熨平,而筋膜槍就是扮演熨平的角色,可以幫助改善相關疼痛。但是對於常見的神經疼痛、關節積水、腫脹等局部發炎造成的疼痛就沒有效果。許宏志特別指出不適合使用筋膜槍的幾種情況,其中最要格外小心的脖子兩側、後頸耳下的「血管附近」。許宏志解釋,血液不通暢也會造成疼痛,但是包含脖子氣管兩旁部位、後頸耳下風池穴的部位,都不要用筋膜槍去震動。特別是年長者,本身血脂高、動脈粥狀硬化,使用筋膜槍恐怕使血管受損,或者若血管內壁上的脂肪斑塊掉下來,順著血流跑到腦部,就可能會形成腦中風。其它應該避免使用筋膜槍的狀況還包含:神經周邊、凝血功能有問題者、長者骨鬆、小朋友的關節生長板,孕婦與月事中的婦女也要避免使用於腹部。許宏志說明,如果本身有吃抗凝血劑、凝血功能不好,使用筋膜槍恐怕造成出血問題;骨鬆者在筋膜槍的震動下恐怕會讓骨頭受傷;月經時期如果讓子宮受到外力震動,恐怕會出血更多。談到筋膜槍使用方式,許宏志指出,筋膜放鬆的使用方式可以來回滾動,包含背部、下背部等部位都算安全,若是使用於大腿、小腿等肌肉放鬆,也可以用球狀的頭做單點壓按,每次約10分鐘至15分鐘。是否達到效果則是看是否「變得不痛」,許宏志指出,如果使用完變得更痛,這是不對的,另疼痛部位有周邊化、往外擴散,也是錯誤使用的情況,應該立刻停止。
新冠又開始流行了!疫情預計7月達高峰 疾管署:上周門急診破9萬人次
新冠疫情再起,預計7月中旬到達高峰,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親自坐鎮疾管署召開記者會,強調「防疫體系還在」,多項防疫策略都在積極進行。疾管署長莊人祥說,上周健保門急診診斷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到了高峰期可能超過每周10萬人次,但由於已無適法性,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的措施。近期有醫師反映新冠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缺貨,莊人祥說明,目前莫納皮拉韋仍有8000多人份,雖然今年3月衛福部傳染病諮詢委員會已決議原則上不再採購,但因應使用需求和疫情上升,已完成2萬人份採購作業,另有2萬人份的開口合約。不過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在臨床上和WHO都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於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Paxlovid)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只有3成多,倍拉維則有7成多。但臨床上有些醫師或患者擔心倍拉維的交互作用,因此希望開立莫納皮拉韋,莊人祥表示,相信醫師臨床上都有裁量,疾管署也和醫師公會溝通,未來在病例中加入開立莫納皮拉韋的理由,未來會做評估,讓大家更謹慎開立這個藥物。疾管署27日舉行「COVID-19抗病毒藥物處置議題」臨時記者會,衛福部長邱泰源(見圖)出席。(圖/中國時報記者劉宗龍攝)莊人祥也分享自己高齡9旬母親的經驗,當時使用心律調整器、抗凝血劑、心臟病和降血脂藥物,剛好都是倍拉維的使用禁忌,當時他也認為只能用莫納皮拉韋,但經過和醫師討論,由於倍拉維的療效較好,醫師認為只要慢性病藥物暫停幾天就好,最後開立了倍拉維,讓媽媽順利康復。另外,有部分縣市傳出倍拉維也缺貨,莊人祥強調,國內至少還有3個月用量,今年9月以前還會再來一批。目前倍拉維已取得藥證,屬於處方用藥,民眾如有自費需求,亦可請醫師開立處方箋,向該公司通路購買。近期疫情上升,預估在7月中旬達到高峰。莊人祥指出,這是Omicron第六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五波的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四波。國內上周併發症住院個案約800多例,預估在高峰時會達到每周1000多例,至於整體感染個案,上周健保門急診診斷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到了高峰期可能超過10萬人次,提醒高風險病人及早就醫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目前疾管署建議進醫院戴口罩,先前強制戴口罩是因為第五類傳染病,但現在已經沒有了,因此不會恢復到過去的強制措施,但各醫院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入內須戴口罩。
逾60歲每百人有4人心房顫動 這種心律不整恐致中風
隨著天氣忽冷忽熱,人體生理調節能力受到挑戰,心房顫動患者更應提高警惕。心房顫動會導致心房內血液流動不暢,進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流至腦部,可能引發栓塞性中風,帶來致命危機。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劉力瑋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國人中約有4%患有心房顫動,而80歲以上的患者比例更是高達10%。這一疾病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呼吸困難、疲憊無力、水腫。此外,心房顫動的另一大風險在於血栓的形成,劉力瑋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會在左心房的左心耳處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若隨血液流動,可能會堵塞腦部、腸子、腎臟或四肢,導致嚴重的中風,進而可能造成患者失能。因此,心房顫動被視為需要長期追蹤控制的慢性病。心房顫動的症狀通常表現為不規則的心跳,時快時慢。若患者出現心悸且心跳不規則且快速(超過130、150次/分),應及早就醫。由於所有的心律不整,當心跳恢復正常的時候,都不太容易以一張心電圖去做診斷。因此會以24小時心電圖監測,看有沒有機會在未來的這一天中逮到這個心律不整。此外,現在很多穿戴裝置,像是智能手錶,不只是記心率的高跟低,也能把完整的心電圖記下來。劉力瑋醫師提到,若常有心律不整者,可以藉由智能手錶記錄,就醫時帶來給醫師參考,都能有效輔助診斷。在治療方面主要有幾種方法,首先是電燒手術,通過心導管技術在心臟內定位並消除異常電信號。其次是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幫助患者維持正常心律。此外,因心房顫動患者伴隨較高的中風風險,需要使用抗凝血劑防止血栓形成,進而降低中風風險。劉力瑋醫師呼籲,若常有心悸、心跳不規則,要及早就醫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以預防中風等嚴重後果。
8旬翁急性動脈血管阻塞 「新科技搶救」避免截肢
一位84歲男性因心房顫動合併缺血性腦中風而被送入醫院。因大面積腦中風合併出血性轉化,無法使用抗凝血劑。住院期間,他突然出現右腳劇烈疼痛、發紺和冰冷的症狀。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右側腹腔髂動脈以下的血管已被血栓完全阻塞。考慮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無法採取手術切除血栓的方式。同時由於腦出血,也不能注射血栓溶解劑。患者面臨著右腳缺血壞死和截肢的風險。周邊血管學會理事長徐中和指出,幸運的是,台灣已經引進了經皮血栓機械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技術,是亞洲領先的國家之一。這項技術使用Rotarex導管,前端配有螺旋狀的旋切頭,旋轉切除血栓並將其排出體外。血栓清除後,再使用塗藥球囊(SELUTION SLR)對殘留的狹窄病灶進行擴張。經過治療後,患者的右腳發紺症狀立即改善,一週後他的肢體狀況良好,順利出院。周邊血管學會張景棠秘書長說明,急性肢體缺血症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疾病,可能導致肢體組織壞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其治療並不容易,因為患者身體狀況可能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而血栓溶解劑治療收效較慢且易引起出血併發症。機械性取栓術能夠快速移除血栓,顯著改善治療效果,同時降低長時間使用血栓溶解劑導致的出血風險。塗藥球囊將傳統的血管球囊擴張術與藥物釋放技術相結合,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動脈疾病。透過塗藥球囊釋放藥物到血管壁上,抑制新的內膜增生,減少血管再狹窄的風險,可以使治療效果更持久,降低了再次手術的需要。SELUTION SLR屬於最新一代的塗藥球囊,透過創新的微載體與細胞黏附技術(CAT),可以在90天內持續釋放sirolimus藥物,達到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周邊血管學會是台灣第一個專注於周邊血管的學會,其成員包括心臟內科醫師、心臟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放射師以及護理師等專業人士。周邊血管學學會日前在台中舉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並邀請來自日本Osamu lida、韓國Su Hong kim、Jae-hwan Lee、香港Bryan Yan、新加坡Tang Tjun Yip與印尼Reza Juniery Pasciolly的專家參與會議,分享最新的治療方法。在年會上,專家們探討周邊動脈疾病的最新治療方法、挽救缺血肢體的新策略、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的微妙技術,以及其他周邊血管相關主題,如慢性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TEPH)、用於肌肉骨骼疼痛的經動脈微栓塞(TAME)、前列腺動脈栓塞(PAE)、骨盆動脈介入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透過各方專家的交流與討論,分享與傳播最新的知識,期望將台灣周邊血管治療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七旬翁急性心衰休克! 北慈「微型心室輔助器」成功救回
76歲的許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併嚴重心臟衰竭與休克,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救治,醫護團隊給予抗凝血劑,並第一時間入心導管室診斷為三條血管阻塞的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經裝置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輔助心臟跳動並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預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然而,嚴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使許先生心臟收縮功能非常差,考量緊急手術風險極高且加重心臟負擔,徐展陽醫師帶領團隊在術中一併裝置「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提供急性心臟衰竭心室輔助 微型心室輔助器新選擇徐展陽醫師說明,微型心室輔助器(以下簡稱Impella)是新型也是目前體積最小的心臟幫浦,可提供急性心臟衰竭患者的心室輔助。徐展陽醫師說明,目前臨床運用在心因性休克患者的機械輔助灌流裝置,耳熟能詳的包括短期的主動脈幫浦、葉克膜體外心肺支持系統以及中長期置入體內的心室輔助器等。葉克膜常用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性心衰休克患者,可在最危急時迅速裝機並建立體外支持心肺循環;而當心臟功能無法恢復,則進一步銜接至中長期的體內心室輔助器,用於等待心臟移植。而Impella是種嶄新的微型輔助器,為一軸型微小驅動馬達,可由經皮穿刺股動脈或透過右鎖骨下的微小切口,由右鎖骨下動脈植入,提供高風險心導管治療、心臟手術後的短暫心臟衰竭穩定的血液循環支持。Impella系統 避免併發症產生徐展陽醫師解釋,醫師可利用Impella其微小、軸型的特性,在複合式手術室透過X光以及經食道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穿過主動脈瓣,深入左心室進行血液抽吸減壓,再由馬達遠端灌流入升主動脈直至全身;而傳統葉克膜系統是經由鼠蹊部逆向灌流,若病人心臟功能非常差,會與心臟原有血流對抗產生阻力,很可能造成心臟腫大、嚴重肺水腫、產生泡沫血痰、下肢缺血壞死等全身併發症。非所有病人都能使Impella 留意身體保健是關鍵Impella的角色仍和葉克膜一樣,定位為暫時的心室輔助系統,若因心臟衰竭嚴重、心肌無法恢復,仍需考慮進一步裝置中長期體內心室輔助器,邁向移植之路。徐展陽醫師補充,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Impella,凡心臟換過金屬瓣膜、存在心室內血栓、或同時併有呼吸窘迫、缺氧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徐展陽醫師提醒,民眾仍須注重日常身體保養,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防患未然。
走路喘不停恐是心臟瓣膜出問題! 醫警告:未積極治療當心心臟衰竭惡化
許多人上了年紀之後,走沒幾步路就感到上氣不接下氣,喘個不停,有時候甚至連躺平休息都氣喘吁吁,當心!這可不是體力衰退,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警告,若本身心臟有瓣膜問題,卻未積極治療,出現躺平也很喘的症狀,很可能已心臟衰竭。主動脈、二尖瓣膜出問題 心臟需超負荷工作恐導致衰竭心臟就如同馬達,心房、心室之間的閥門稱為瓣膜,若瓣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血流不完全,進而引發其他問題。除了先天性的缺損(如少一瓣),瓣膜可能會因為老化退化、風濕性心臟病、急性感染、其他疾病等導致異常。陳胤嘉醫師說明,其中退化最為常見,因年紀大會出現瓣膜鈣化、周邊組織疏鬆或萎縮,或連接瓣膜的腱索脫垂;少數患者會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其他疾病導致心肌擴大,也會影響瓣膜結構。心臟有四個瓣膜,但較容易出現問題的為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膜。陳胤嘉醫師表示,通常瓣膜異常,會使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不足,心臟必須變得肥大且更賣力運轉以提供足夠血量。而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就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喘、體能下滑等狀況,若出現晚上躺平會喘、或睡到一半喘到醒過來,就表示瓣膜造成的心臟衰竭已經需要處理,不過,很多人會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根治瓣膜靠手術 高風險患者適合經導管置換手術瓣膜該如何治療?陳胤嘉醫師表示,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式就是手術,但並非人人都需要手術,需要根據病人的身體條件、體力、年紀等綜合評估風險;若已出現症狀,再考慮介入。舉例來說,年輕患者、體力好又有運動習慣,便可藉由藥物控制,不必立刻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小傷口手術、微創手術。陳胤嘉醫師指出,二尖瓣膜會以修補為主,不適合修補才考慮置換;而主動脈瓣膜無論是狹窄或是逆流,通常會進行置換手術。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胸骨癒合恢復期較長,但手術風險較小傷口手術低,較適合進行複雜性手術。小傷口手術:不用打開或只需打開部分胸骨,傷口約4-6公分,術後恢復快,適合年輕、低手術風險的患者。但限制較多,若心臟位置太深、肺部有沾黏者較不適合。經導管瓣膜置換:從鼠蹊部或頸部的血管放導管進入,利用支架撐開狹窄瓣膜,固定在原本的瓣膜上。通常適用於不適合傳統手術、年紀大、肺功能差、體能虛弱等高風險者。新型牛心生物瓣膜 加入二次置換手術設計而用來置換的心臟瓣膜,主要分為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兩類,生物瓣膜指的是以牛心、豬心組織做出的人工瓣膜,與人體組織較為接近。陳胤嘉醫師提到,人工瓣膜有其壽命,目前金屬瓣膜年限約40-50年,但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避免形成血栓,若有組織向內生長影響瓣膜功能,也仍有二次手術的風險;而生物瓣膜雖只需服用3-6個月的抗凝血劑,但年限最多到15-20年左右,若病人還很年輕,也會面臨二次手術問題。隨著科技進步,人工瓣膜也不斷進步,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越來越長,新型的牛心瓣膜設計則加入考慮二次手術的可能性,發展出利用球囊將原本框架撐開,再放入適當大小的經導管型瓣膜。陳胤嘉醫師補充,瓣膜的大小與病人體重相關,若體重較重者,小型的瓣膜恐無法支撐其血流量。已知有瓣膜問題應追蹤 心臟衰竭建議手術治療然而術式及瓣膜選擇多元,有些民眾難以立刻決斷。「通常沒有急性危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討論跟思考,是否可以用藥物多控制幾年再換。」陳胤嘉醫師提醒,微創或經導管手術的確是趨勢,也有潛力發展到不止高風險,連中低風險病人也可以適用,然因每位病人狀況不同,手術方式必須與醫師討論,包含體力、經濟狀況等,選擇最符合自身條件的方式。陳胤嘉醫師提醒,若知道自己有瓣膜問題,建議追蹤治療,以掌握瓣膜狀況。陳醫師分享一位60歲左右的男性,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一直以藥物控制,雖已出現症狀,卻抗拒開刀。後來在家中暈倒、心因性休克,緊急送往急診搶救。所幸及時裝置葉克膜穩定病情,隔日進行主動脈置換手術,當天晚上就脫離呼吸器與葉克膜,10天後便出院,恢復狀況良好。「在大家想像中,心臟手術非常恐怖,但更恐怖的是如果沒適當處理,反而可能需要承擔心臟衰竭惡化或猝死的風險。」陳胤嘉醫師呼籲有瓣膜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定時回門診追蹤檢查,若出現暈厥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就建議可開始與醫師及家人討論手術時機及方式。
販售「高劑量維生素」遭罰3萬元 出國血拼當心!超量保健品恐觸法
民眾出國旅遊,回國後常會帶著維生素、魚油等保健食品自用送給親友,更常將用不完的維生素於網路上販售。但不是每項維生素都可以於網路上販售,日前南投衛生局接獲民眾陳情,有民眾於網路上販售列屬藥品管理之高劑量維生素C(2000毫克),經查明屬實,依違反藥事法規定,處3萬元罰鍰。該民眾稱因本身用不完維生素C避免浪費想利用網路販售,不知道這樣會觸法,後悔不已。南投衛生局局長陳南松提醒民眾,網路購買保健品成為消費者新日常,衛生福利部訂有「含維生素產品認定基準表」,明定維生素「每日用量得不以藥品列管之上限」;以維生素C為例,每日用量可不以藥品列管的上限為1,000毫克,超過每日用量上限1,000毫克即列為藥品管理,呼籲從事網路販售的賣家們務必注意,於社群媒體販售時應分辨產品上每日食用劑量,以免觸法受罰。也提醒民眾購買維生素相關產品請看清楚產品相關每日劑量標示,若對列屬藥品管理的維生素產品有疑問,請洽鄰近社區藥局藥師諮詢,以保障自身健康。南投市和康藥局林宏益藥師表示,補充維他命已經是國人的習慣,但維他命不只屬於食品,高濃度劑量的維他命則是屬於藥品管理,如果不當使用也可能會造成藥品的交互作用,例如維他命E會增強其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的藥效,如果有在服用抗凝血的病患服用維他命時記得要跟醫師及藥師確認,避免產生嚴重的副作用。陳南松說,近來國民海外旅遊興盛,如民眾攜帶屬於自用藥品的維生素產品,仍應依據「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規定,每種非處方藥只能攜帶12瓶(盒、罐、包、袋),且各種非處方藥合計以不超過36瓶(盒、罐、包、袋)為限。超量部分,應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專案申請,且攜帶回國的產品皆不得販售予他人,避免觸法甚至面臨刑責。
最新腎結石治療! 吸塵器式吸石手術清理更乾淨
43歲男性,反覆患有泌尿結石,起初並沒有積極處理結石,而是頻繁出入急診室打消陣痛針劑。後來接受多次體外震波,輸尿管也有多次的傳統輸尿管鏡取石歷史,但是兩側腎臟多顆結石始終無法順利清除乾淨,也導致結石增生嚴重,造成發炎合併腎臟積水的問題。最終,他決定選擇「新式Mini軟式輸尿管鏡內視鏡手術 (Mini RIRS)」,終於順利將兩側結石擊碎且完全清除。配合極細7.5Fr軟式輸尿道內視鏡 手術更安全有效率雙和醫院高偉棠醫師表示,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內視鏡在此次手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管徑極細僅7.5Fr(與一般軟鏡相比,大幅減少30%),有效降低輸尿管損傷率,並搭配可彎曲專利吸石導管,靈活性極高,邊打邊吸取碎石的特點大幅度縮短了手術時間。另外,手術在整體安全性上也比以往傳統輸尿管鏡取石手術高出許多。吸石雙嬌新式Mini軟式輸尿道內視鏡手術 零死角再延伸高偉棠醫師指出,無論是體外震波碎石手術,或是輸尿管鏡取石,患者大多都需要歷經自行將小碎石排出的情況。而腎臟是立體構造器官,內視鏡更有管徑尺寸及彎度可控性的問題,所以手術中處理腎結石,位置就會有所限制,術後也可能會導致輸尿管發炎或損傷等併發症。異於傳統手術,新型軟式輸尿管鏡手術能有效處理過去手術工具無法處理的死角,能夠做到邊打結石邊吸石,病患也無須擔心結石是否完全排出。腎結石手術新型改良 有助減少術後副作用一般RIRS軟式輸尿道內視鏡手術所使用的導管不可彎曲,而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採用「可彎曲的專利吸石導管」可上下180度彎曲並且深入下腎盞,搭配高功率鈥雷射將結石擊碎後直接抽吸,無須再用取石網取石,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控制術中腎內壓,減少熱傷害與術後感染風險,也可以大幅縮減輸尿管損傷的機率,藉以提升手術安全性。結石復發不用忍 創新手術打造無痛清除體內基石許多患者經歷過傳統取石手術但不斷復發的狀況,再加上排石的過程,疼痛感劇烈。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鏡內視鏡手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恢復期短,同時也能降低術後疼痛感,特別適合年紀大、擁有併發症,或是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另外,高偉棠醫師呼籲,結石復發是因為患者過去沒有將體內碎石徹底清除,應就診進一步檢查結石成因,患者也需從根本調整作息,並注意咖啡因成癮。充足的水量攝取、適當補充鈣質亦可預防腎結石復發。
天氣寒冷最怕「1腦血管疾病」 醫曝:會無聲無息就猝死!
每到冬天,氣溫變換之際,就是腦血管疾病患者大增的時候,不只出血性中風患者,有腦內出血,也有蜘蛛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蜘蛛膜下腔出血特別令人憂慮,往往來自於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就像新聞報導過的許多公眾人物一樣,甚至會造成猝死。顱內動脈瘤最怕破裂 嚴重下場一次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表示,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壁的局部性薄弱處,形成一個擴張的囊狀結構。其大小、形狀和位置都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很小,有些可能很大,有些可能位於動脈分支處,有些可能位於動脈彎曲處。危險性在於可能會破裂,導致出血,這種情況稱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會引起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症狀,並可能導致中風、癲癇或死亡。常見相關併發症如:再出血、動脈痙攣、癲癇、水腦、電解質異常、心肺衰竭等,上述併發症都會增加治療上的困難及患者死亡率,因此,此類患者常是腦死器官捐贈來源。治療方法有2種 取決患者狀態治療取決於其大小、位置和形狀,以及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和出血風險等因素。一般來說,有兩種主要治療方法:手術或介入治療。1. 手術是指通過開顱或小孔入路,將一個夾子放在動脈瘤的頸部,切斷其與正常動脈的連接,能確實達到立即止血的效果,且術後無需服用抗凝血劑,缺點是頭部傷口較大。2. 介入治療是指通過皮下穿刺,在腦導管的引導下,將一種金屬絲或球形物體送入動脈瘤內部,有些輔以支架置放,填塞動脈瘤空間,使其血流減少,達成動脈瘤逐漸栓塞的效果,優點是傷口極小,缺點是使用支架者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防止缺血性中風。定期檢查莫輕忽 早發現早治療許劭遠分享,近日收治三位動脈瘤破裂長者,平均70歲,都不知道腦內有此不定時炸彈,使用支架及線圈栓塞動脈瘤後,都順利從鬼門關救回且維持正常意識,經過積極復健訓練後,預期能回到一般日常生活,建議一般民眾可將腦部列入自費健檢目標,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中年男三年中風四次! 檢查竟發現是心房顫動惹禍
一名51歲、無抽菸、慢性病史的中年男子,因左腳無力至急診就醫,經心電圖檢查,顯示心跳明顯不規律,確診是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即使積極復健、治療,左腳仍無法正常行走,更令人難過的是初次中風後三年來,該名男子前後還經歷四次中風,不僅導致他智力下滑、視野缺損,甚至左半身癱瘓,終身都得靠輪椅代步。醫師提醒,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血壓外,心房顫動患者更要當心,因為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5倍!心房顫動者注意!再次中風機率多9倍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第四大死因,且腦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更是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風中心孫穆乾主任指出,吸菸、運動量不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及中風家族病史為腦中風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中,心房顫動者中風的機率不僅是一般人的5倍,死亡率多2倍,二度中風的機會更是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且風險還會隨著年紀增加而變大。心房顫動者中風,預後較差、死亡率更高!心房顫動是心臟內產生節律訊號的功能異常,導致心跳異常或不規則,無法有效將血液排送出心臟,導致血液淤滯形成血栓,而當血栓隨著血流進入大腦,就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孫穆乾主任進一步說明,部分腦中風是因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血流不順所引起,但心房顫動引起的腦中風很直接,和膽固醇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所導致的血栓,位置、原理不同。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後容易產生較嚴重的臨床症狀,預後較差,死亡率也更高,而且很容易出現再發性腦中風,若再合併抽菸或三高等危險因子,則每年發生中風的風險還會再增加。比電燒有效,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更有感!該如何避免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孫穆乾主任強調,透過口服抗凝血劑抑制血塊形成,是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有效治療方式,因為即使電燒治療好心房顫動,仍無法完全預防陣發性心房顫動,術後患者部份還是得吃抗凝血劑。然而,傳統口服抗凝血劑出血風險較高,需要患者定期回院追蹤凝血時間來調整劑量,加上容易與其他藥物及綠色蔬菜等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上較不方便。因此,除風濕性心臟病合併心房顫動或裝有機械性心臟瓣膜,大部分患者已轉而開始使用新型抗凝血劑。反觀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作用於單一凝血因子,穩定性高,效果較可預期,且幾乎不受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影響,可大幅降低出血風險,能夠有效預防腦中風,使用上更安全、方便。擺脫失能風險,別等中風才發現!孫穆乾主任呼籲,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患者可能平常好好的,但有時會突然頭暈、無力、胸悶、呼吸急促或莫名的心悸,提醒若上述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進行評估,一般只要照心電圖就可以確診。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建議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可以摸摸看自己的脈搏,觀察是否有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的情形,畢竟心房顫動容易引發腦中風,不可不慎!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床上見「黑色排泄物」要注意…醫示警:臭蟲會吸人血 奇癢紅疹照曝
歐洲和亞洲的日本、南韓接連爆發爆發床蝨危機,也就是俗稱「臭蟲」的吸血生物。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提醒,臭蟲會吸食人血,雖然目前臭蟲沒有證據顯示會傳染嚴重疾病,但會讓你奇癢無比睡不著,甚至精神焦慮。蔡逸姍在粉專《皮膚科蔡逸姍醫師》指出,歐美、韓國陸續傳出臭蟲危機,它是椿象親戚,受到驚嚇會分泌臭液,爬過之處都有難聞酸臭味,躲在家具小裂縫、床、沙發縫、地板縫、牆縫,會吸食人血,夜間活動為主,沒吸血時身體是扁平的,吸飽可達體重1-2倍,有時床單上會看到黑色排泄物。蔡逸姍提到,臭蟲平時躲起來,可藉由偵測人類排出的二氧化碳及觸角內的熱感應器找到人類,叮咬人類時會注入麻藥和抗凝血劑,故人類半夜睡覺被臭蟲叮咬時當下不會癢,隔天起來才發現紅紅腫腫,奇癢無比,直徑大小可從1元硬幣大小到比50圓硬幣大都有可能,可能呈現紅色、粉紅色或暗紅色,通常很多紅疹排列為線狀或群聚狀,分布在頸部、手臂、背部腳踝等等,紅疹可能會持續1-2周或更久,雖然目前臭蟲沒有證據顯示會傳染嚴重疾病,但會讓你奇癢無比睡不著,甚至精神焦慮。蔡逸姍表示,臭蟲只需交配一次就可一直產卵,一生可產卵200-400顆,成蟲很耐餓,不吸血的狀態下也可以活好幾個月,甚至一年,本身移動能力有限,但會附著衣物、行李移動,若是行李箱沒關好,就有可能跟著回國。她說明,治療方式多為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局部清涼劑或冰敷。至於如何消除臭蟲,蔡逸姍建議,臭蟲不怕酒精、漂白水、三氯醋酸,怕熱和某些特定殺蟲劑,用大於60度的熱水泡衣物30分鐘或放塑膠袋曬太陽4小時以上,或是高溫蒸汽熨斗、找專業除蟲公司。
她罹罕病靠葉克膜維生,終等到大愛肺臟 雙和醫院13小時馬拉松式換肺手術助重獲新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受罕見基因性疾病「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簡稱LAM」的影響,40多歲的凃小姐自五年前發病以來,飽受胸悶、胸痛困擾,因肺部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導致瀰漫性肺間質改變,氧合指數每況愈下,嚴重時只要深呼吸就會引發氣胸無法呼吸,睡覺時也得戴上氧氣鼻導管來穩定供氧,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危及生命安全。肺部逐漸喪失功能 終等到大愛肺臟雙和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肺部逐漸喪失功能,雖兩年前已登錄肺臟移植等候名單,但一直等候不到合適的器官,今年6月更因嚴重呼吸衰竭住進外科加護病房,得用葉克膜(ECMO)搶救才得以維生,所幸在一個月後等到合適的大愛肺臟。若再晚一些,會相當不樂觀。專科團隊配合 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雙和醫院在接獲通知後,由郭光泰醫師率領的肺移植團隊便立即啟動,進行資訊確認、血液及淋巴球交叉配對等術前準備,並率隊前往取得大愛器官,同日晚間由郭光泰主任主刀及資源整合,直到隔日下午才完成肺臟移植手術,歷時近13小時。不僅為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更是雙和醫院在移植醫學領域上的重要里程碑。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指出,肺臟移植為外科高難度的手術,除捐贈前的篩選、配對等要求不易達成外,因肺臟與支氣管相連,且需長期與外界空氣接觸來進行氣體交換,感染風險大幅提升,其次則是胸腔部位血管錯綜複雜,出血問題、手術時長及術後的照護對醫療團隊都是考驗,需要多專科團隊的緊密配合才能克服難關。術後照護不得鬆懈 共照團隊助恢復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在術前裝葉克膜維生超過一個月,抗凝血劑讓術中、術後出血狀況變得棘手,後續透過雙重血漿換置術(DFPP)才逐漸改善,另外,凃小姐過去的氣胸病史,也讓胸腔沾黏問題更嚴重,本次移植手術不僅歷時長,難度也相當高,就像是超級馬拉松般困難;此外,術後的照護也相當重要,除安排呼吸治療師協助復健外,凃小姐臥床已久,背部、腿部肌肉出現萎縮、無力狀況,協助恢復肌力,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為接下來的課題,在共照團隊近3個月的支持下,凃小姐行動及呼吸功能逐漸恢復,出院指日可待。
「這蔬菜」富含纖維又能降血壓 醫:對減重非常有幫助
有些人可能很討厭吃芹菜,不過,芹菜可以說是有益健康。對此,醫師表示,芹菜富含纖維,還能降發炎、血壓,還是減重聖品,她都會打成汁來喝,但也不能吃太多,因為在中醫上算是比較寒性的食材。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分享,「芹菜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富含『纖維』。纖維可以增加我們的飽足感,改善血脂,餵養我們腸胃道的菌叢,對某些人來說可以改善排便狀況,但是對一些消化纖維不良的族群,可能不會有改善便秘的好處,反而還會有脹氣或是便秘更嚴重的問題。」李思賢表示,「因為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加上芹菜又是『極低熱量』的食物,對『減重』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很推薦用芹菜條沾健康的醬料(像是芝麻醬、酪梨醬、自製美乃滋)當作零食食用。」李思賢談到,芹菜還能降低發炎機率,因為有胡蘿蔔素、維他命C、E、K等,「改善發炎就可以減緩許多的慢性疾病問題。但是因為維他命K有促凝血的作用,所以如果因為心血管疾病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芹菜。」李思賢解釋,「芹菜有『降血壓』的效果,因為其含有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叫做『phthalides』,能夠放鬆我們的血管平滑肌。芹菜也能促使一氧化氮NO生成,此外,芹菜中含有豐富的『鉀』,以及相對較低的「鈉」,鉀對於血管來說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平衡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高鈉」。在腎臟健康的人身上,鉀離子其實有保護腎臟降低腎臟血管壓力的功能,但是對有『腎臟病』的患者來說,高鉀的食物就有腎臟以及心血管風險,應該要避免過量攝取。」李思賢說,芹菜中有芹菜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腫瘤、促神經生長的功效,可能會有抗癌症的潛力,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證實這個功效。」至於要怎麼吃芹菜?李思賢說,「我自己食用芹菜習慣的方法是打成汁,我自己在打芹菜汁的時候會把纖維也一起打進去,不會把纖維濾掉。儘管芹菜有上述好處,但我認為好的食物也不宜過量,畢盡芹菜在中醫屬於比較寒性的食材,吃太多也是會有消化道或是皮膚過敏等副作用的。」
張柏謙成台灣第一位「進央視棚內錄製」選手 曝報名動機竟因一場疾病
TVBS《頂尖事務所》的簽約主持人張柏謙,日前挾帶2022年廣播金鐘獎少年節目主持人得獎人的光環,報名參加由中國央視主辦的電視大賽節目「2023主持人大賽」。該項比賽自1988年起,每四年舉辦一次,2019年選拔出眾多優秀的主持人成功入職央視,包括李莎旻子、齊思鈞等人,部分選手更有機會出現在央視春晚的主持陣容中。張柏謙從上萬人的海選中脫穎而出,成為史上第一次晉級棚內錄製的台灣選手,他也透露參加這次的「主持人大賽」動機,竟是來自一場疾病。 在2021年時,張柏謙在一場急性肺栓塞中被診斷患有罕見疾病,經過每天注射高濃度的抗凝血劑治療後,幸運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因為這件事,讓張柏謙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更鼓起勇氣報名參賽,同時也想給自己主持生涯中的第十週年一個全新里程碑。張柏謙透露報名參賽的動機來自一場疾病。(圖/張柏謙 )擁有高學歷的張柏謙畢業於政治大學,雙主修教育系與法律系、輔修英文系,在2014年時,他曾參加「第六屆海峽電視主持新人大賽」,過關斬將從上萬人中奪得總冠軍,也因此曾受央視邀請主持《奔跑的課堂》,在中國打開知名度。此外,張柏謙還在「2023主持人大賽」受到「央視台柱」撒貝寧的高度讚賞:「主持人在台上,很重要的一個能力,就是隨時根據周邊的反饋來調整策略,你在現場能捕捉到反饋,證明你不緊張,這一點非常棒!」張柏謙表示能在央視黃金時段擁有10分鐘的個人展示,是夢寐以求的主持能量,「但在參賽時,需要單打獨鬥克服許多困難,包括如何成功引起觀眾共鳴等,過程的確備感壓力、自我懷疑和自卑,甚至在飯店崩潰大哭,只能靠著意志力與堅持的力量告訴自己:『張柏謙加油,你可以撐下去的!』這一句話也成為我堅持的動力。」雖然張柏謙在30強前止步,但其主持功力已在中國引起熱烈討論,更有大量的網友為他打抱不平。對此,張柏謙虛且欣慰的說:「謝謝大家的支持,儲備了十年的主持能量,我不再是當年主持新人總冠軍,我會持續挑戰更大的世界級舞台,重新感受登場前的熱血沸騰。」
立冬補過頭!男上班族愛「這味」 心肌梗塞險送命
近來適逢季節轉換,日夜溫差近10度,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病或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尤其明天就是立冬,不少人喜歡吃薑母鴨、羊肉爐、燒酒雞等食材進補,對此,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孟橙就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別「補過頭」,日前一名60多歲的男子,不知自己有高血壓,平日喜歡吃鍋物,飲食也不忌口,結果某天上班突然胸悶不適,送醫檢查後發現是心肌梗塞,所幸緊急做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江孟橙醫師指出,這名患者自述胸悶不舒服已經2天,起初不以為意仍忍痛上班,沒想到胸口劇痛愈來愈嚴重還猛盜汗,最後痛到無法忍受,伴隨呼吸困難,才丟下工作到醫院就醫,結果檢查發現心肌梗塞,所幸在黃金時間內,馬上緊急開刀手術置放支架,經過治療、用藥後,已經脫離險境,身體也逐漸恢復中。江孟橙表示,該患者平時不注意自己血壓,也沒有定期做健康檢查,住院後抽血,總膽固醇超過240mg/dl,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也超過正常值130mg/dl的1.5倍,對此他特別提醒患者,日後在飲食上必須要更加控制,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按時回診,抽血再追蹤,更要控制膽固醇,避免再度復發。江孟橙進一步提醒,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日夜溫差大的季節更要特別注意,飲食也要控制,特別在立冬時,很多人喜歡進補、吃火鍋,其實薑母鴨、燒酒雞等鍋物,多半含有米酒,喝了含酒精的熱湯,萬一患者血管比較脆弱,在血管大幅度的收縮下,便很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致命的心血管疾病。此外,罹患高血壓的患者,服用降血壓藥和防治血栓的抗凝血劑病患,在進補吃鍋時也要注意血壓變化,避免血壓突然升高暴衝,至於一般健康的民眾,如果經常吃鍋進補、取暖,恐吃進過多高鹽、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會讓身體負擔更大。江孟橙指出,心肌梗塞前兆通常身體會出現警訊,例如會胸悶、胸痛、盜汗,常有換氣困難的感受,也會無故心絞痛,急性症狀會因呼吸不順而冒冷汗,時間持續達15分鐘以上,如果沒有緩解就該立刻就醫;另心肌梗塞患者在進行手術、置放支架後,一定要控制飲食、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每天至少2次量血壓,控制在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內,否則很有可能便會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