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
」 疫苗 疾管署 攝護腺癌 流感 新冠![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95252/sm-04b5a16e0f6da2eb08220d2c2c71bf52.jpg)
40歲女罹胃癌3期…忽視1警訊 醫揭驚人數據:90%患者都有
胃癌是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3700名新確診病例,近日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指出,有一名40歲女患者確診第3期胃癌,罹病關鍵在於忽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此危險因素;另外,劉博仁更透露,有研究顯示,約90%胃癌患者曾罹患此菌,所以若能及早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能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劉博仁醫師日前在臉書發文提到,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700名人新發現胃癌,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兩倍。而劉博仁醫師分享一則案例,有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患者,她因未重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確定罹患第3期胃癌;慶幸的是,經過積極治療和調理,花了3年時間恢復良好。劉博仁醫師進一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視為胃癌眾多危險因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並提出有研究顯示,「約90%的胃癌患者曾感染此菌」。另外,若經常食用高鹽、醃漬、煙燻或燒烤食物,抽菸、過度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也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事實上預防胃癌是能從日常生活著手,劉博仁建議民眾要有健康飲食,除了以上提到應該避免的食物種類,減少對胃黏膜刺激,也要避免食用不潔食物與飲水,飯前後都要勤洗手;可以戒菸,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2.52倍,過度飲酒同樣會增加風險。不僅如此,還有要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有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染者應接受除菌治療並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在部分縣市,有針對45歲至74歲民眾提供終身一次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檢驗,據悉,未來預計將此篩檢擴大至全國。◎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94186/sm-6de9a95a98a49211a6b58c3ba315fd9b.jpg)
得過流感還要打疫苗?ICU醫給答案了 保護力持續時間曝
女星大S(徐熙媛)赴日旅遊時因流感併發肺炎驟然離世,消息曝光後震驚國內,不少民眾又驚又怕,湧入各大醫療院所搶打疫苗,單日就打掉4萬劑。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如果自己已經得過流感,再打疫苗是否還有用?對此,ICU醫師陳志金解答,即便得過流感也無法終身免疫,且流感種類很多,最好還是要接種疫苗。ICU醫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感嘆,有些民眾對於染病的「機率」、重症惡化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的諄諄告誡是無感的,但是對於「名人會得,我也不能倖免」這件事情卻特別有感,對於大家都「搶」著要的東西,特別能夠落實「輸人不輸陣」的行動力,「疾病預防」一直都存在著「名人效應」,唯有在這個時候,有些人才會豎起耳朵。陳志金強調,任何時候,疾病預防都需要媒體和大家的宣導,特別是公務預算受到限制的當下,「提醒N遍不心動,新聞一出便行動」。貼文引發討論,有網友在留言區詢問「請問得過流感,還需要再打疫苗嗎?」陳志金回應「要」,因為就算曾經得過,也不會終身免疫,「而且,流感類型很多」。另外,疾管署先前說明,由於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稍有不同,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會明顯降低,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至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作法。疾管署統計,截至昨天(3日)止,11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共計接種642.5萬劑(疫苗使用率97.5%),尚餘公費疫苗16.2萬劑;另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本流感季總使用量為22.3萬盒,上週使用量為2萬人次,目前尚有儲備量278.2萬人份(約占全人口數11.9%),其中35.6萬人份已鋪貨至各衛生局/所、合約醫療院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89517/sm-269bf114cf0a958fdf8663be757595f9.jpg)
諾羅病毒高峰期!醫揭確診與「基因密碼」有關 曝預防4大招
諾羅病毒好發期在11月至3月的冬季,近來饗賓餐飲集團旗下知名Buffet餐廳「饗饗」,就爆出多人用餐後腹瀉、嘔吐,但有些同桌友人身體卻安然無恙,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諾羅病毒是不是會感染你,甚至讓你拉肚子,跟一個叫FUT2基因的東西有關。」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近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諾羅病毒造成腹瀉頻傳,但為何同桌有人不會拉肚子?他指出這跟基因有很大關係,FUT2基因負責腸道裡的一種「開門密碼」組胺血型抗原(HBGAs),但每人的基因變異不一樣,使得此抗原不同。張家銘進一步解釋,若本身FUT2基因密碼是較常見分泌型(Secretor)的人,表示FUT2基因功能正常,腸道會製造這個密碼,病毒一看到就能輕鬆入侵,所以分泌型的人更容易感染。若是FUT2基因變異是較少的非分泌型(Non-secretor)的人,這種人的基因會讓腸道「不開門」,病毒就進不去,對最強的GII.4型病毒有很強的天然免疫力。張家銘提醒,非分泌型也不是對所有的病毒株都免疫。有些其他病毒株,如GII.3型或GI.1型,還是可能攻破防線。所以,即使是非分泌型的人,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若基因為分泌型的人,張家銘呼籲必須維持以下好習慣•少吃生食:像生魚片、生菜沙拉,或是沒煮熟的貝類,都可能帶有病毒。外出用餐時,選擇熟食更安全。•勤洗手:吃東西前、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搓滿20秒,確保徹底清潔。•遠離感染者:如果家人或朋友感染了,記得避免密切接觸,並且對他們碰過的東西進行徹底消毒。 •環境要消毒:諾羅病毒可以在環境表面存活好幾天,廚房、餐桌、廁所記得用含氯的消毒劑定期清潔。不管是分泌型還是非分泌型,做好清潔、避免高風險食物,都是防止病毒入侵的關鍵。若真的不小心染上諾羅病毒,張家銘提醒最重要的是補水,喝點口服補液鹽或清淡湯水,幫助身體恢復,避免脫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88868/sm-d0cef7ce6c15d3e44c519f67412c42e7.jpg)
諾羅病毒傳染力超強 醫曝4種預防措施:最愛藏「這海鮮」
頂級buffet饗饗信義店近期驚爆食物中毒事件,有民眾用餐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市府衛生局事後也表示,患者的症狀與諾羅病毒感染相似!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指出,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糞口、接觸、食物、水傳染,尤其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容易傳播,同時他也公布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提醒民眾過年快到了,要多注意飲食及個人的衛生,尾牙才能吃得安心。吳昌騰醫師昨(9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衛教,諾羅病毒以前稱為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是一群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人體對諾羅病毒的免疫反應尚未完全明瞭。目前的研究顯示,感染諾羅病毒後產出的抗體無法提供持久的免疫力。他也提醒,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以下4種:糞口途徑:這是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當感染者接觸食物、水或表面時,會釋放出「數十億個病毒顆粒」,進而污染這些物品。諾羅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力,即使只有「少量病毒顆粒」(少至18個)就能引發感染。 接觸傳染:直接接觸感染者或受污染的物體也可能導致諾羅病毒的傳播。食物傳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蠔」,是諾羅病毒感染的常見途徑。「生蠔的組織中含有類似人類組織血液抗原(HBGA)的結構,諾羅病毒可在受污染的水中感染生蠔。」水傳染:飲用受污染的水也可能導致感染。 尤其是在冬季,因為「諾羅病毒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容易傳播。」吳昌騰醫師續稱,諾羅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估計在10至51小時之間,感染者可能出現無症狀或有症狀的感染。無症狀感染者常見,尤其是兒童,他們會通過糞便排出病毒。而有症狀感染者會出現一系列症狀,最常見的是腹瀉、嘔吐、噁心和胃痛,其他症狀還包括發燒、頭痛和身體疼痛。「5歲以下的兒童和8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面臨最大風險的2個年齡組。他還公布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這是預防諾羅病毒傳播的最重要措施。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上完廁所、更換尿布、準備食物和進食前。正確清潔和消毒受污染的表面:使用含漂白水的清潔劑消毒受污染的表面,因為漂白水中的次氯酸鈉能有效中和諾羅病毒顆粒。妥善處理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貝類。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避免接觸感染者:如果可能,請避免與出現諾羅病毒症狀的人接觸。吳昌騰醫師文末也提醒,根據美國CDC國家疫情通報系統的數據顯示,食品污染導致的諾羅病毒傳播,最常發生在餐廳(64%),再來才是餐飲或宴會設施(17%)、私人住宅(4%)、醫療保健設施(1%)、學校和日托(1%)、其他(13%),因此民眾在尾牙、忘年會等大家一起聚餐的時候,應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如此才能吃得安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86621/sm-08ba524c134cabfd09dea10d3328cc9d.jpg)
總是覺得累?醫示警12項身體訊號「恐是免疫衰老」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的自然過程。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解釋,這種現象不僅影響我們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他也列出免疫衰老可能表現出的12個身體信號,其中像是持續疲勞感、常有腸胃問題、頻繁感冒、常發生口腔潰瘍等,可能就是免疫衰老的警示。黃軒醫師今(31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免疫衰老是指免疫系統的功能性改變,包括先天免疫(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反應減弱,導致抗原呈遞和初始免疫反應的效率下降,或是適應性免疫(如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退化,以及低度慢性發炎:體內發炎因子(如IL-6、TNF-α)升高,從而抑制免疫反應,並加速老化相關疾病發展。黃軒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發生。至於如何辨識免疫衰老,他也列出以下12個身體信號:一直持續疲勞感:即使有充足睡眠,仍感到疲憊不堪,日常活動變得吃力。出自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消耗大量能量。常有腸胃問題:經常腹瀉、便秘、脹氣或消化不良。原因是腸道中約70%的免疫細胞受損,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頻繁感冒:經常感冒或感染,且恢復緩慢。因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下降。傷口癒合緩慢:小傷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甚至容易感染。主要是免疫細胞修復組織的能力減弱。皮膚常出現問題:頻繁出現濕疹、皮疹或口角炎。因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病菌更易入侵。一直頭痛與肩頸僵硬:因免疫力下降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經常情緒波動很大: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或情緒低落。因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交互作用受損。過敏症狀加劇:忽然對食物過敏或環境過敏的反應變得更嚴重。當免疫系統失衡,可能會對無害物質產生過度反應。莫名體重變化:體重突增加或減少,無法用飲食或運動解釋。因免疫系統異常影響新陳代謝所致。口腔健康出問題:口腔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導致經常出現口腔潰瘍或牙齦發炎。一直有肌肉或關節疼痛: 無明顯運動或外傷的情況下,經常感到酸痛或僵硬。主要在於慢性發炎導致組織損傷。頻繁低燒: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溫略微升高,使人經常感到發熱,但未達到明顯發燒標準。至於如何延緩免疫衰老?黃軒提醒,免疫衰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透過早期識別徵兆並採取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能夠顯著延緩免疫系統的退化速度,尤其可以針對以下4點進行改善: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每週進行適度運動(如快走、瑜伽)。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果、堅果)。補充維生素C、D、鋅和益生菌,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管理壓力:採用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定期健康檢查: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接種疫苗:接種針對老年人設計的疫苗(如高劑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84779/sm-98811ba23261ef2cc8e6759a3fb6d2a7.jpg)
七旬翁胸骨疼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腺癌四期 「細胞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胸部X光及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四期,身體也因腫瘤快速變化壓迫到肺部而出現胸悶、嚴重氣喘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賴先生先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安排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並規劃為期三個月的DC-CIK細胞治療,透過合併療程終於讓腫瘤在短時間內縮小,如今已不須使用止痛藥及專人照護,每天早晚能夠健走及簡易運動。細胞治療應用 癌症治療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應用為癌症治療,是將自體免疫細胞,從體內分離出來並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再輸回病人體內來達到對抗癌細胞的目的;第二種應用則為再生醫學,是利用幹細胞分化的特性,誘導幹細胞分化出想要治療的細胞種類,達到器官修復或組織再生的結果,其應用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細胞再生,或是燒燙傷時表皮或皮下組織的修補,以及阿茲罕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再生。賴先生的案例就屬於第一種應用,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新契機。DC-CIK細胞治療攻擊癌細胞並活化免疫系統 是癌症治療新選擇雙和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博雅醫師表示,DC-CIK細胞治療原理是結合具有辨識抗原及呈現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與毒殺能力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體外共同培養並大量擴增後,將活化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癌細胞毒殺作用。DC-CIK不僅能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活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於長期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是一個可嘗試的新選擇。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醫師指出,從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中可明顯看到賴先生肺部腫瘤持續擴大,除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合適的標靶藥物外,合併搭配每劑間隔兩周,共六劑的DC-CIK細胞回輸治療也是關鍵,後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腫瘤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除療效顯著外,更重要的是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精神與體力並無影響,未來只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即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84286/sm-7cf013a014a51263ff58634123a4a042.jpg)
IU自爆罹罕見疾病! 自曝身上部分皮膚已壞死:連針刺都不會痛
南韓人氣女星IU(李知恩)近年戲劇、歌唱2開花,從貧窮逆境翻身的經歷更是讓人嘖稱奇,出道後累積大批死忠粉絲。她近日才獲得美國《告示牌》雜誌評為「南韓第一藝人」,卻在此時傳出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對蚊子叮咬會出現異常的嚴重反應,甚至IU也坦言身上「已經有一部分皮膚壞死」。據韓媒報導,IU近日登上好友劉寅娜主持的廣播節目,兩人話題聊到「殘酷二選一」,在「整晚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但沒有被叮」,與「沒被蚊子干擾但隔天起來發現被叮咬」中間,會選擇哪個選項時,IU罕見露出困擾的表情,沉重表示:「兩個都不喜歡。」IU透露,她從小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若遭蚊子叮咬,就會出現異於常人的大面積腫塊,甚至發炎、流膿,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吃抗生素。而且小時候被叮咬的部位,一直到現在都留有疤痕,甚至該部分的皮膚已經壞死,「就算用針刺都不會痛」,所以她坦言:「我比起蟑螂,其實更討厭蚊子。」根據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資料,斯基特症候群」是蚊子叮咬後出現大面積局部炎症反應,並伴隨低燒,特別容易在2至4歲兒童發生,易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此症在蚊子叮咬後數小時內發生,而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則需2到3天。可由蚊子叮咬數月之後,患者血清可測得對蚊蟲唾液腺抗原之特異性抗體IgE及IgG增加,來確診「斯基特症候群」。林口長庚指出,雖然此疾大致預後良好,但該院曾收治一名7歲男孩,只要夏天一到,蚊子叮咬後局部便出現嚴重潰爛,水泡,腫脹,甚至發燒,全身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抗生素治療無效。經檢查發現病患有慢性EB病毒感染,血液中的白血球有一半是大型顆粒性淋巴球(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即所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故確診為「蚊蟲叮咬過敏症」(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 簡稱HMB)。根據日本學者研究:HMB乃因蚊蟲唾液腺抗原引發患者CD4+T淋巴球活化,進一步誘導慢性EB病毒感染之自然殺手細胞大量增殖,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轉化為淋巴腫瘤,不可不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81543/sm-eb884f8be53b158bf135be6ee40cb615.jpg)
健保延長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年限!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治療更有保障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攝護腺癌已攀升至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名,其中有三成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癌症轉移。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明昕指出,臨床上通常會透過抽血檢測患者的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 PSA),若指數異常偏高,可能代表罹患攝護腺癌,需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然而,由於攝護腺位置深藏於肛門與直腸之間,且早期症狀如頻尿、排尿困難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民眾往往難以察覺病情,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楊明昕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直到骨痛或其他不適出現時,才確診為高風險晚期癌症。這也讓癌症治療的挑戰更加嚴峻,尤其是對於已出現癌細胞轉移的患者,治療手段的選擇與效果成為重要的課題。健保放寬給付條件!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年限延長至三年自113年8月1日起,針對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健保給付年限由原本的兩年延長至三年,這項政策改變讓許多患者受惠。對於因健保限制而停藥的患者,只要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於三個月內未出現病情惡化,便可申請續用一年。楊明昕醫師說,過去許多患者在兩年療程結束後,不得不中止用藥,這對病情控制造成很大影響。如今隨著健保政策的擴大,他們能夠再次申請治療,延續使用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楊醫師進一步指出,這類藥物的費用動輒每月上萬元,對許多患者來說,健保的支持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也讓治療得以繼續,抑制腫瘤的進展,為患者爭取更長的生命時間。他強調,這項政策對患者及其家庭意義重大,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帶來更多希望。新一代荷爾蒙治療突破抗藥性挑戰!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傳統荷爾蒙治療主要透過針劑注射,抑制腎上腺素或睪丸分泌雄性素,以阻斷癌細胞的生長。然而,當癌細胞進展至去勢抗性階段時,腫瘤的抗藥性問題會讓治療效果逐漸減弱,存活期通常縮短至不到四年。楊明昕醫師表示,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能直接針對腫瘤細胞的雄性素受體,從根本抑制癌細胞的增長與擴散,並有助於縮小腫瘤體積。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這類藥物可有效降低33%的死亡風險,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可額外增加三年以上,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三大指標 定義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分類,有助於醫師提供更精準的治療策略。楊明昕醫師說,目前主要依據以下三大指標:1. 葛里森指數超過8分:代表腫瘤病理分化差,癌症侵略性高。2. 骨轉移三處以上:尤其是非脊柱或非骨盆腔的骨轉移,顯示癌症擴散範圍較廣。3. 內臟轉移:如肺部或肝臟遭癌細胞侵襲,表示病情已相當嚴重。當患者符合以上三項指標中的任兩項時,則歸類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以提升存活機率,延長生命時間。規律運動與健康管理 是長期抗癌的重要關鍵楊明昕醫師提醒,接受荷爾蒙治療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骨痛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建議患者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例如散步或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維持體能與心理健康;此外,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也是抗癌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楊明昕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患者的生活管理一樣重要。透過規律的健康習慣,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還能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他呼籲民眾,若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自己的健康多爭取一份保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79541/sm-0865f92f51470b0e5ac8878a0522c269.jpg)
67歲男走路吃力「竟是攝護腺癌」 初期無症狀難警覺
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大多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上述67歲患者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78824/sm-5ccdaba1b6156d586c5e551ae0987231.jpg)
無徵兆也會罹癌?!健康不該等到退休後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呼籲男性提高攝護腺癌病灶意識
每年11月為國際男性健康倡導月『*Movember』,旨在提高男性對於健康問題的關注,特別是攝護腺、前列腺等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為響應此倡議,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攜手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臺灣楓城泌尿醫學會、高雄市高杏泌尿照護協會、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等專業機構,共同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男性健康,並針對攝護腺相關健康警訊、早期篩檢與積極治療。共同關注男性健康月『Movember』,攝護腺癌早發現積極治療,守護男性健康。(圖/業者提供)攝護腺癌發病率上升,早篩至關重要 在台灣,攝護腺癌已是男性第五大癌症,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從101年4,735人增加到110年7,481人,十年間增幅達58%,不僅如此,罹患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雖攝護腺癌的好發年齡通常在60~75歲,但隨著PSA(攝護腺特定抗原)篩檢的普及,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也在早期診斷出攝護腺癌。因此,提升男性自我健康意識,推動早期篩檢與治療,對於降低罹癌風險與改善預後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薛又仁指出,無症狀的年輕男性也可能因篩檢而發現癌症,因此必須提高健康意識並推動早期篩檢。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薛又仁秘書長指出,有越來越多因篩檢而發現攝護腺癌的年輕男性,通常都屬於無症狀患者(圖/業者提供)兩代病友對話:無關年齡!關注攝護腺健康不該等年老在今天(11/26)記者會上,兩位不同年齡世代的攝護腺癌病友分享了他們的治療經歷。83歲的老年病友蔡先生在與朋友討論攝護腺問題後,主動接受檢查,發現自己患有晚期攝護腺癌,蔡先生更透露出:「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家人的照顧與支持。」;61歲的鄭先生則是在一次感冒就醫時,發現尿液中有潛血,進一步檢查後意外確診為第三期攝護腺癌。兩代病友對談,無症狀即確診攝護腺癌成救命關鍵,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回歸生活(圖/業者提供)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歐宴泉理事長指出,過去晚期且移轉患者治療選項有限,如今有新選擇,有效提升存活率,顯著延緩病程進展(圖/業者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75029/sm-d837b570d5c71513620ba79cae7d9c24.jpg)
幼兒該打疫苗嗎?阿包醫生解答新冠、流感疫苗「常見7大QA」:能產生保護力
這幾天氣溫明顯轉涼,此時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找上門,其中學齡前幼兒更為流感及新冠重症高危險族群,而疾管署也從10月開放今年公費流感、新冠疫苗接種,適用於6個月以上幼兒,但學齡前幼兒接種率39.5%,新冠疫苗幼兒接種率僅2.2%。為此,小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阿包醫生」巫漢盟5日參加疾管署例行記者會時,就整理了7大QA,分別是關於幼兒流感疫苗常見的4疑問,以及幼兒新冠疫苗3疑問,希望能為家長解答。幼兒流感疫苗常見QAQ1、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學齡前幼兒爲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爲主,且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萬一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續發性細菌感染,更易造成重症或死亡,故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產生保護力。Q2、家中幼兒為出生後第1次接種流感疫苗,先前已經抽空接種第1劑疫苗,真的有需要再打第2劑嗎?參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及疫苗仿單建議,未滿9歲兒童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Q3、如果要打2劑流感疫苗,可以不同廠牌嗎?可以,目前未滿9歲的兒童,初次接種流感疫苗需要注射2劑,2劑間隔4週以上,目前各家流感疫苗雖然製程略有不同,但抗原類似效果相同,所以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需接種2劑兒童,2劑可接種符合適用年齡之不同廠牌疫苗。Q4、寶寶如果之前已經得過流感了,身體不是應該有抗體,今年還需要帶家中寶寶接種流感疫苗嗎?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不論自然感染或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會明顯下降,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自然感染或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幼兒新冠疫苗常見QAQ1、幼兒第1次接種新冠疫苗,為何要打2劑?未滿5歲幼兒因免疫發展較不成熟,為確保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如果是滿6個月至未滿5歲且未曾接種過新冠疫苗之幼兒,請記得要接種2劑新冠疫苗,2劑須間隔4週(28天)以上,才能補強免疫力。Q2、寶貝打常規疫苗後,要隔多久才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呢?新冠疫苗可與常規疫苗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未滿2歲嬰幼兒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或與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常規疫苗時,要接種的新冠疫苗是第2劑的話,記得要與第1劑新冠疫苗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第2劑。Q3、家中幼兒近期已感染過新冠肺炎,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雖然感染新冠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但保護力會隨時間減弱,為提供可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應於孩童症狀痊癒後(建議自發病日起12週(84天)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最新的JN.1疫苗。如果是過去有打過舊的新冠疫苗,或比較久以前感染新冠的話,因為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流行型別不同,之前免疫力及抗體已不具保護效力,所以還是要接種新的疫苗,才能有效對抗新的變異病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68877/sm-981a255946a45c51d20b8040df04b3ac.jpg)
人夫想捐腎救病妻!DNA檢測「兩人是親兄妹」 他崩潰:我們有2個孩子
愛人真的變成家人怎麼辦?國外有一名人夫與妻子結婚6年育有2個孩子,但妻子二胎產後生重病要換腎,他為了救妻子也做DNA檢測配對,怎料,結果出爐意外得知他和妻子是親兄妹;原來人夫出生後就被收養,沒想到愛上自己妹妹還結婚生子,在多方考量後,他們決定要維持現狀,把這個秘密帶進棺材裡。近期國外有一名人夫在網路論壇「Reddit」訴苦,他和妻子結婚6年育有2個孩子,一直以來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妻子在生下小兒子後,發現生了重病,必須進行換腎治療;妻子的親友都不符合腎臟移植要求,人夫想要救妻子便抱著一絲希望進行HLA(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測。HLA檢測不僅能確認患者能否與捐贈者的移植細胞產生反應,在國外也經常被用來做親子鑑定,而醫院通知人夫他與妻子匹配度「異常高」,他本來很開心能救愛妻,但醫師進一步說明,他與妻子有血緣關係,妻子是他的親妹妹,讓他簡直晴天霹靂,無法接受這個真相。人夫表示,他出生沒多久就被收養,對親生父母的情況一無所知,8年前與妻子透過工作認識,相戀2年後結婚,並生下兩個孩子,他崩潰地說,「我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辦,她是我的妻子,也是我2個孩子的媽」但妻子居然還是自己的親妹妹。之後人夫決定保密,救病妻比較重要。怎料,妻子從手術康復後,某天在研究家族遺產,人夫才決定告訴妻子他們是親兄妹的真相,且兩人也發現妻子的父親是人夫親生母親高中時的戀人,當時岳父應該對前女友懷孕一無所知,才會發生如今的狀況。不過夫妻倆決定對所有人保密,將這件事帶進棺材裡,繼續他們一直以來的幸福家庭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361592/sm-8c4960eb14e88e20c17f4d8a97fb894b.jpg)
5大「放縱壞習慣」要注意! 重症醫示警「傷害身體無數次」:罹癌風險增加69%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有時稍作放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對健康有害的壞習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在臉書粉專分享,雖然生活可以放鬆,但不可以放縱,有5種「生活中常見的放縱行為」,只要放縱1次,身體可能就被傷害無數次。1. 你熬夜了黃軒引用2023年7月發表於《癌症》國際期刊上的1項關於睡眠習慣、時間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從超過1.4萬人的數據資料分析可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而與夜間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的人相比,一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罹癌風險升高41%;若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2. 你喝醉了只要一次大量飲酒後,酒精會抑制大腦皮層功能,讓大腦處於相對缺氧的狀態,可能導致昏睡甚至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因酒精中毒而亡。長期飲酒還可能引發身體慢性中毒,造成累積性傷害。另外,黃軒也強調,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導致大腦白質和灰質的減少,這些變化與大腦老化有關,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使大腦提前老化;酒精還會影響海馬體,將導致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損害,特別是在大量飲酒後;而飲酒會改變神經遞質的釋放,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長期飲酒還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包括注意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減弱。3. 你生氣了黃軒表示,「8分鐘的憤怒,40分鐘的血管損傷」,憤怒不僅傷肝,更傷血管,影響人體腺體的分泌功能,導致乳汁減少(哺乳期母親),並影響母嬰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不僅如此,持續生氣還會削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4. 你抽菸了吸菸對健康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吸菸是多種癌症的主要原因,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胰臟癌、膀胱癌、腎臟癌和口腔癌等;其次,吸菸會增加患冠心病、中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風險,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再者,吸菸會損害呼吸系統,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等疾病,並使哮喘症狀加劇;而長期吸菸會持久損害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襲,即使戒菸多年後仍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吸菸也會增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並可能導致胰臟炎。5. 你吃太飽了據國際期刊《Nature》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頓高脂大餐就能短暫抑制免疫力,讓你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突如其來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誘發短暫的黏膜和全身免疫抑制狀態,進而導致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以及抗原特異性免疫受損。而另一篇研究也指出,若重新攝入膳食纖維後,免疫抑制狀態是可以恢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60256/sm-2114ab1e379230ad1f663e06b66c4bbf.jpg)
男性攝護腺癌機率超過肝癌! 醫呼籲:40歲以上要做「1事」防範
攝護腺癌,也就是前列腺癌,向來是一個國人們熟悉而常見的癌症。在台灣,因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使得肝癌發生率逐年降低。而攝護腺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也自2017年開始追過肝癌,成為第4名容易發生的癌症。攝護腺特異抗原 偵測攝護腺疾病腫瘤標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沈恆立提醒,「攝護腺特異抗原」是偵測攝護腺疾病相當敏感的腫瘤標記,也常用來篩檢攝護腺癌。許多民眾一旦發現抗原的指數升高,往往會顯得非常焦慮,甚至逃避,不想跟醫生討論這個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對於未來的診斷與治療,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感,所造成的結果。攝護腺切片 利用細針採樣無明顯傷口首先,一般人聽到「攝護腺切片」,想到要把攝護腺切成一片一片的,會覺得真是一個恐怖的手術。沈恆立表示其實不然,切片方式就跟抽血一樣,是用細針採樣在外表並不會留下明顯傷口,而且過程中可以採用適當麻醉,睡一覺醒來,採樣就完成了,也不會感覺到明顯痛苦。如果切片之後發現是癌症,那人生豈不是變成黑白的?沈恆立說明,大多數攝護腺癌的病情,相較於其他癌症來說,顯得較為溫和。往往採用輕鬆的治療方法,也不一定要開刀,就能夠在兼顧生活品質的前提之下,妥善控制病情,甚至痊癒。其次,在切片過程中,是否會造成腫瘤擴散,使得病情加重呢?其實每一種腫瘤特性並不相同,因為攝護腺切片而造成腫瘤擴散機率非常小,反而是不去切片,拖延了病情,才更危險。40歲以上的男性 定期檢查為不二法門沈恆立提醒,攝護腺癌症狀往往不明顯,因此鼓勵40歲以上的男性,積極洽詢醫療人員,共同討論是否展開定期篩檢,如有異常者請勇敢放下心中顧慮,並有信心地接受診斷與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49362/sm-8eddd29c7126f76e6c869ac332261559.jpg)
新冠預計7月中旬前達高峰!但疫苗接種人次急降13% 疾管署分析1原因
國內COVID-19仍處於流行期,疫情還在持續上升中,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預測,未來一週新冠疫情仍會處於流行期,預期7月中旬前將會達到高峰。疾管署呼籲民眾應盡速接種XBB疫苗。不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XBB疫苗接種劑數較前週下降13%,對此疾管署有進行檢討並分析下降可能有1原因併發症病例數暴增近千例 6個月大女嬰重症住院中疾管署於7月9日公布,上週(7月2日至7月8日)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月25日至7月1日)新增931例上升,另外新增了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其中,有1例較年輕的COVID-19重症個案為北部6個月大女嬰,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有早產病史,還未接種過任何一劑COVID-19疫苗,在7月上旬時開始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發病後2天出現呼吸困難、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情況。前往急診就醫後,進行新冠抗原快篩,檢驗為陽性,胸部X光也顯示這名個案有肺炎的情況,因此收治一般病房治療,目前這名個案仍在一般病房中持續治療、觀察當中。林詠青醫師呼籲,民眾在家中若發現有新冠疑似症狀,可以先用快篩試劑做確認,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將有利於醫師正確判斷及後續處置,同時也建議年滿6個月以上的民眾,尤其是新冠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應接種XBB疫苗。疫苗接種人次較前週降13% 疾管署分析1可能原因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新冠XBB疫苗至今已累計接種285.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6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03%、2.12%,不過上週(7月1日至7月7日)接種2.6萬人次,較前週(6月24日至6月30日)3.0萬人次下降13%。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疾管署去分析下降的原因,認為可能是有些民眾在等待新的疫苗,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建議,目前高風險族群如果抗體保護力已遞減就應儘快接種XBB疫苗,不需再等待新的疫苗,主要是因為很多國家都是10月後才開始接種新版疫苗,而且目前疫情仍持續,疫苗接種後也要約2週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不論是世界衛生組織或是疾管署都建議,民眾仍應盡速接種疫苗,獲得更好的保護力,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疫苗增進保護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48961/sm-93153e9f5a9b3f6257b1bd286668da13.jpg)
政院敲定百億癌症新藥基金 5癌症篩檢明年齡下調
衛福部健保署11日於行政院會報告「提升癌症新藥可及性暨百億癌症新藥基金規劃」,行政院擬將明年癌症篩檢預算由原28億元增為68億元,更擴大上述5項癌症的篩檢及胃癌篩檢試辦。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賴清德總統的強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包含應提升「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提升癌症新藥可及性。針對擴大篩檢服務對象年齡,石崇良表示,大腸癌原50至74歲,將擴大至45至74歲、40至44歲具家族史;子宮頸癌原是30歲以上,將擴大至 25歲女性;乳癌由原45至69歲擴大至40至74歲女性;肺癌則對於重度吸菸者,一年大於三十包降低到一年二十包吸菸史及家族史;胃癌擴大全國45至74歲辦理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胃癌是擴大全國45至74歲辦理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胃癌將會明年試辦,若試辦流程指引完整,後年就會全面執行。此外,在提升新藥可近性方面,規劃成立行政法人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推動平行審查機制及成立癌症新藥基金,透過3項重要施政基石,滿足癌症病友的新藥需求,也規劃於今年底完成「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作業要點」,讓專款運作具可預測性及透明度。針對百億癌症基金,石崇良補充,將盡速落實,明年會先以50億元健保基金專款專用,另外考量使用情形和需求之後會逐年擴大,預估3年後會達百億元,後續將是每年100億的基金規模,目前規劃是以公務預算為主。衛福部表示,期待達到共創「改善癌症存活率」、「提升治療成效」、「吸引藥廠引進或投入新藥製造」、「政府與廠商共同承擔基金風險,減輕健保及民眾財務負擔」四贏目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48795/sm-d81844e634d1a183673c82c538c383ca.jpg)
JN.1疫苗10月起開打!疾管署揭「沒買最新款」原因 接種時程出爐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0日)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4月針對COVID-19疫苗抗原組成建議使用單價JN.1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另歐盟與鄰近日本、韓國亦同時採用單價JN.1疫苗。目前國內外疫情仍以JN.1為主流病毒株,考量KP.2及KP.3變異株為JN.1衍生後代,且兩者與JN.1之間棘蛋白突變位點差異小,經昨(9日)提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建議以單價JN.1疫苗因應我國今年秋冬面臨COVID-19之疫情,儘早提供民眾接種提升免疫保護力,防範新冠侵襲。疾管署說明,另經參依美國CDC針對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之安全性,考量併同接種可提升接種率,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因此,今年10月1日起單價JN.1疫苗將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由於今年秋冬供應之莫德納疫苗12歲以上為單劑型(0.5mL/劑),12歲以下為多劑型(0.25mL/劑/每瓶10劑),相關接種期程及建議如下:一、接種時程與對象:(一)第一階段(今年10月1日起):同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實施對象。(二)第二階段(今年11月1日起):滿6個月以上民眾(未列在第一階段實施對象)。二、接種建議:(一)滿6個月至4歲幼兒:1.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2劑,2劑間隔4週(28天)以上;2.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接種1劑,與前1劑間隔12週(84天)以上。(二)滿5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接種1劑,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與前1劑間隔12週(84天)以上。疾管署說明,後續將依疫苗進口期程再另行公布相關接種規劃資訊,以提供國人接種,增進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47286/sm-5de104703bdb7de60e62b804014c4302.jpg)
新冠疫情升溫快篩要有 食藥署曝國內4合格品牌
新冠疫情升溫,藥局裡口罩、酒精、退燒藥等防疫物資銷量都增加,家用快篩試劑也再度成為熱門商品。食藥署表示,目前國內已核准4件新冠家用快篩試劑許可證,包括「飛確RV2」、「研準」、「台塑生醫」和「亞培」,製造及輸入產能無虞,可供應國內疫情所需。國內進入第六波Omicron新冠疫情,上周新增932例中重症個案,較前一周上升,疾管署預估7月中旬後進入高原期。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包括JN.1、KP.2及KP.3,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近期社區藥局出現防疫物資銷量增加的情形,家用快篩試劑也包含在內,有藥師擔心可能出現缺貨。對此,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2023年1月8日公告訂定「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驗試劑技術基準」以來,截至今年6月27日止,已核准4件家用新冠病毒抗原檢驗試劑醫療器材許可證,產能無虞,以供應國內疫情所需。王德原說明,訂定標準後是供業者作為產品上市審查準備的參考,食藥署亦主動提供相關業者諮詢輔導,優先加速審理。目前核准的4件產品分別是寶齡富錦生技製造的「飛確RV2」、「研準」家用快篩試劑,台塑生醫科技製造的「台塑生醫」家用快篩試劑,以及亞培快速診斷設備進口的「亞培」家用快篩試劑。另外,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公開示警,兒童最常使用的口服抗生素Curam糖漿持續缺貨,本來有3家廠商,其中台廠永豐不做了,另外2家國外廠商Sandoz和GSK也限貨提供藥品,全台已經有多家醫院開不出藥。對此食藥署回應,Amoxicillin複方口服兒童製劑除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股份有限公司(GSK)台灣分公司、台灣山德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Sandoz)尚有輸入供應外,國內亦有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供應,可供臨床替代使用,過去健保月用量約2.4萬劑,目前國內庫存約10萬劑,且持續生產輸入,供應量能充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46990/sm-cfa7803467d444e268376c149a9363cb.jpg)
新冠單週增64死!北部少年高燒42度 急診「心跳驟停」隔天病逝
疾病管制署今(2日)表示,上週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815例上升;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6月下旬出現症狀,急診時高燒達42度,且持續抽搐,一度心跳停止,經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病況持續惡化,隔日不幸病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少年本身有癲癇病史,未接種XBB疫苗,6月下旬先後出現發燒、抽搐、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時高燒達42度,且持續抽搐,新冠抗原呈陽性,急診期間一度心跳驟停,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被收治加護病房,但病情持續惡化,併發腦炎、敗血性休克,住院隔天宣告不治。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疾管署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舊版(雙價BA4/5或單價原始株)疫苗,對於目前疫情皆已不具有效保護力,提醒民眾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45890/sm-2f7c71897967c7c037ee3043a5c5814e.jpg)
愛滋今年「新增通報424人」!6成是年輕族群 疾管署推出「愛篩抽好禮」活動
我國截至今年5月新增通報確診愛滋計424人,主要係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且約6成為34歲以下年輕族群。今(27日)為美國國家愛滋患者協會(NAPWA)發起的全民愛滋篩檢日「National HIV Testing Day」,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也推出「及時愛自己,愛篩抽好禮」活動,於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1月30日期間完成自我篩檢及匿名登錄作業,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疾管署官網今發布新聞稿指出,6月27日是由美國國家愛滋患者協會(NAPWA)發起的全民愛滋篩檢日「National HIV Testing Day」,藉此提醒民眾不分年齡、性別、性傾向或種族,只要有過性行為,都應至少接受一次愛滋篩檢。疾管署為了鼓勵民眾多加利用愛滋自我篩檢及匿名篩檢,推出「及時愛自己,愛篩抽好禮」活動,於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1月30日期間完成自我篩檢及匿名登錄作業,即可獲得抽獎資格。此外,於活動期間無論進行自我篩檢或由專人提供的匿名篩檢服務,達2次以上者還可參加「定期篩檢加碼抽」活動,將於今年9月及12月,分2波抽出450份好禮,包含iPhone、iPad、藍芽耳機及藍芽音響等豐富獎項等你帶回家!疾管署說明,為鼓勵民眾瞭解自身健康狀況,疾管署還持續辦理具有方便、隱私及快速等優點的「愛滋自我篩檢計畫」,今年截至5月底止已提供約3萬人次篩檢服務。民眾可透過疾管署自我篩檢計畫官網訂購愛滋自我篩檢試劑,並選擇鄰近超商通路,支付200元試劑費及45元物流費取得試劑;或前往合作民間團體、衛生局(所)、自動服務機等實體服務點取得試劑;篩檢後可依包裝指示上傳「試劑編號」照片、登錄檢驗結果及註冊會員(匿名),經審核後可獲得免費試劑電子兌換券1張,可兌換試劑再次篩檢,或轉贈親友使用,還可參加抽獎活動。另外,疾管署亦與85家匿名篩檢醫事機構、各縣市衛生局、相關民間團體、多元性別健康中心合作,提供專人免費愛滋衛教諮詢及匿名篩檢服務,並使用最新「愛滋抗原/抗體複合型快速篩檢試劑」,現場等待約30分鐘即可得知初步篩檢結果,有關匿名篩檢服務點相關資訊請至https://gov.tw/kPc查詢。疾管署也提醒,截至今年5月新增通報確診愛滋計424人,主要係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且約6成為34歲以下年輕族群;又依聯合國2030年「95-95-95」目標,亦即95%的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95%的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我國2023年防治成效已達91-96-95,顯示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愛滋防治成果已具相當成效,然也代表近9%的感染者仍尚未找出,由於感染愛滋病毒初期無明顯症狀,且潛伏期長不易察覺,因此透過定期篩檢方能確認自身健康狀況,照顧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