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物
」 癌症 抗癌藥物8旬翁不明腹痛多日「肚子痛到無法走」! 一查竟是罕見小腸癌 醫揭6徵兆:多數已晚期
苗栗一名85歲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都查不出病因,最後因肚子痛到無法直立行走,被家人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個近10公分的大腫瘤,且已經破裂、內出血,所幸透過開腹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而病理報告也證實為極罕見的「小腸癌」。85歲老翁因腹痛就醫,檢查出罕見的小腸癌,且已破裂造成內出血。(圖/大千醫院提供)這名廖姓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未被診斷出原因,最後因腹痛難耐,由家人送往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一個將近10公分的巨大腫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內出血,醫師於是緊急進行開腹手術,順利切除小腸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根據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廖姓老翁的病理報告證實為非常罕見小腸癌,所幸病人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配合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他繼續指出,一般腸胃道癌症最常見的是大腸癌,其次是胃癌和食道癌,小腸癌僅佔1%,實屬非常罕見,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等部位,長度達3至4公尺,癌症初期較不易被察覺,且一般胃鏡或大腸鏡很難診斷出來,容易延誤病情。當出現明顯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貧血時,多數已是晚期。馮啟彥也表示,小腸癌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造成的危險因子有許多,例如罹患其他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大腸直腸癌、乳糜瀉)、淋巴水腫、遺傳、抽菸、飲酒和高油脂飲食等。由於小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馮啟彥同時提醒,民眾應避免小腸癌的危險因子,如有不明原因腹痛等相關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安排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才不致於延誤病情。
15歲少年研發「治皮膚癌肥皂」!成本僅0.5美元 獲選《時代》年度兒童
美國維珍尼亞州15歲少年貝克勒(Heman Bekele),正在努力研發一種特殊肥皂,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預防、治療多種形式的皮膚癌,每一塊成本只要50美分,也因此,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兒童」(2024 Kid of the Year)。根據《時代》雜誌指出,在衣索比亞出生的貝克勒,4歲時與家人一同搬到維吉尼亞州安嫩代爾(Annandale)居住。在7歲左右,貝克勒就已進行了約3年的科學實驗,他會找出家中的洗潔精、洗衣粉等常見的家用化學品,將其混合後,看看這些黏稠物是否能產生其他作用,但也差點引起火災。此後,父母對他的關注、監督也更加密切。貝克勒進入高中後,在去年10月,他在3M公司與Discovery Education合辦的「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以一款「未來可能用來預防與治療多種形式皮膚癌」的肥皂,獲得了獎金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元),並被評選為「美國最佳青年科學家」。關於為何想研發這項肥皂,貝克勒坦言「當我小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但當我來到美國時,我意識到,當你長時間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輻射下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報導指出,貝克勒發明的肥皂能夠透過「固體脂質奈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來傳遞抗癌藥物,這種顆粒在肥皂被沖洗過後,仍能持續留在皮膚上。貝克勒表示,皮膚癌治療的全球平均價格將近4萬美元(近新台幣130萬元),若肥皂作為藥物傳遞媒介,成本能更便宜得多,「什麼東西每個人都能使用?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幾乎每個人都使用肥皂與水來清潔」。在今年2月,貝克勒參加黑色素瘤研究聯盟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活動,並結識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與助理教授雷貝卡(Rito Rebecca),他們便一起在彭博公衛學院實驗室進行研究,雷貝卡也同意贊助貝克勒,讓他能在兼顧學業的同時,努力實現夢想。
6旬男反覆腹痛半年! 就醫檢查竟是「結核菌」惹禍
一名60歲男性近半年反覆腹痛,體重不僅掉了10公斤,最近三個月更三度腸阻塞送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從切片檢出結核菌才知道是腸結核作祟。幼時感染未發病 年長、免疫力低易引起腸道結核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未發病,但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可是結核菌不只會在肺部,還可能跑到腸子裡。吳明駿說明,肺外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約10%,其中腸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的1~3%,臨床上並不少見,推測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隨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 勿拖延盡快就醫吳明駿提醒,腸道結核的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腸胃出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正確診斷並不容易。如果發現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盡速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務必完成療程六個月 持續追蹤阻復發吳明駿說明,腸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與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式則與肺結核相同,患者應完整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六個月,並於治療完成後接受追蹤性的腸鏡和影像檢查,避免復發。
癌症將在10年內治癒?美醫院研發「AOH1996」 一顆藥丸可殺死70種癌
美國最大癌症研究機構洛杉磯希望之城醫療中心(City of Hope Medical Center)宣布,他們日前成功研發出一顆名為「AOH1996」的小藥丸,這顆藥丸,能夠殺死多達70種實體癌症細胞、腫瘤,同時不傷害其他細胞,被認為是未來10年內治癒癌症的新希望。琳達馬洛卡斯(Linda Malkas)教授和她的團隊在歷經長達20年的研究後,終於成功鎖定DNA內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增殖細胞核抗原」(簡稱PCNA)以藥物進行標靶破壞。馬洛卡斯教授指出,目前已知PCNA是DNA中負責複製、修補、染色質重塑和細胞週期調控的蛋白質,也就是負責控制癌細胞/腫瘤的增長,她形容,PCNA就像是一個擁有多個登機口的航站大樓,但新研發的藥物「AOH1996」就像一場暴風雪,可以直接讓航站停擺,不允許僅載有癌細胞的班機起飛。「AOH1996」通過影響PCNA,破壞癌細胞的正常繁殖週期、阻止DNA受損的細胞分裂,以及阻止有缺陷的DNA複製來「從根本殺死癌細胞」,不只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或與其他癌症治療結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不會產生毒性」。目前已在實驗室中對70種不同的癌細胞(包括來自乳腺癌、前列腺癌、腦癌、卵巢癌、宮頸癌、皮膚癌和肺癌的癌細胞)進行了測試,發現對所有癌細胞均有效。而藥物名稱「AOH1996」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一名因神經母細胞瘤過世的小女孩安娜奧利維亞希利(Anna Olivia Healy),馬洛卡斯教授表示,當年她在實習時,遇到安娜的爸爸,對方得知她正在研究乳腺癌,當下立即給她一筆實驗經費,希望她能夠多研究一點神經母細胞瘤,馬洛卡斯教授說「我知道我想為那個小女孩做一些特別的事情」。目前「AOH1996」才要進行預計為期至少2年的一期臨床實驗,首名參與測試的病患才於去年10月服用了藥物,該藥物仍需經過嚴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以及大規模臨床試驗後才能廣泛投入臨床治療中,但科學家仍樂觀地認為,此藥物能在10年內治癒癌症。希望之城醫療中心創建於1913年,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癌症研究機構之一,也是美國西岸排名第一的癌症治療醫院,擁有逾300項研究專利,其中包括人工合成胰島素、人工合成生長激素等創世紀的醫學里程,更研發出多款現廣為使用的抗癌藥物如賀癌平(Herceptin)(乳癌藥物)、標靶藥物阿瓦斯汀(Avastin)等。去年更砸下3.9億元,併購美國癌症治療中心 (Cancer Treatment Centers of America,CTCA),其據點橫跨美國4州,每年可為大約11萬5000名患者提供治療服務。
生技醫藥公益協會菁英 齊聚精準生技公司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社團法人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藥師與社團法人台灣昱苗盒公益協會陶靚儀理事長一行人前往拜會精準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葉明功董事長,本次除了祝賀精準生技公司位於台北生技圈區的新辦公室成立,陳建州理事長特送上自行題詞的清朝八駿圖以示敬賀,同時向葉明功董事長請益協會的越南醫藥商務拓展、安心醫藥聯盟推動、生技醫藥生態系整合及醫藥通路人才培育四大方向。本次隨行還有公益媒體劉政隆經理、杏福醫藥李昆錦總經理、協會張意良秘書長、郭冠廷理事、魏秀貞監事與王勝副主委共同表示台灣生技醫藥需要公益介入,讓更多良善醫藥企業被看見,如何團結生醫界力量,在台灣優質環境及產品下,積極開拓市場共創多贏市共同努力目標,在現場良好的互動下,大家此行均收穫滿滿。精準生技公司 精準醫療先驅者精準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12月,由前食藥署葉明功署長所創立,公司主要是為提高人類生活品質及延續生命為目標,結合台灣優質研發及醫療環境,除著重於開發免疫細胞製劑以及製劑衍生物開發及自動化產程外,更用以增強自身免疫力,輔助以及促進癌症病患治療,提高癌症療程的生活品質,另外也提供一系列產品用於抗衰老及延長生命。精準生技公司擁有著具國內外卓越經驗的核心研發團隊和腫瘤科醫師團隊,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及治療管理與服務,在合法合規的GTP廠製造公司專利研發出的細胞製劑滿足臨床需求,另外研發部門專精在製程改良以及抗癌藥物的合併治療,並和國內外生技廠橫向合作研發更創新的技術,提供預防、治療、預後醫學,將能更精準的提供個人化醫療的全解決方案。安心醫藥聯盟宗旨符合醫藥企業ESG目標安心醫藥聯盟的宗旨就是要達到產品安心、服務安心以及場域安心,概念就是來自食藥署的「藥求安全、食在安心」使命,然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安心醫藥聯盟的廠商目標是追求高道德的標準,希望讓整個醫療供應鏈,包括製造和物流的部分,還有醫藥通路的醫院、診所、藥局,除了遵守最基本的醫藥相關法律和製造、運送及執業標準外,能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守護,提供民眾更好的醫藥環境。葉明功董事長認同安心醫藥聯盟宗旨,符合企業ESG目標,願意共同推廣安心醫藥聯盟理念,表揚優良生技醫藥企業,促進企業永續發展。生技醫藥產業生態系X數位公益生態系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張意良秘書長表示,協會致力於推動「生技醫藥產業生態系」,連續三年承接政府計畫,協助生醫產業進行數位轉型,協會致力於建立一個互相關聯且具有合作性的生技醫藥產業環境,透過協會的協助,生技醫藥企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位技術,加速創新和產品開發週期,同時提升產業整體效能,這樣的努力有助於推動生技醫藥產業走向更加可持續和繁榮的未來。台灣昱苗盒公益協會陶靚儀理事長表示,推動「數位公益生態系」,協會積極利用數位科技來推動和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透過數據分析、線上籌款、數位行銷等手段,增加公益組織的影響力和可持續性,吸引更多人參與公益活動,並提高公益事業的社會價值。藉由兩種生態系的相互合作與共享、技術創新、為社會創造價值,並建立一個互相關聯、資源共享、有助於合作的公益環境。醫藥通路產學合作 推動健康保健諮詢師陳建州理事長表示,為建立醫藥通路人才培育,協會與醫藥通路企業共同推動「健康保健諮詢師」證照,讓學員從課程中學習基礎理論與疾病關聯群商品諮詢技巧等專業知識,訓練學員「知識」與「技能」之養成,提升生技醫藥產業之整體服務品質。健康保健諮詢師的三大信念: 1、堅持專業品質 2、堅守法律與醫藥倫理 3、符合消費者健康需求,符合安心醫藥聯盟的宗旨。協會連續第三年與臺北醫學大學進修推廣處共同推動「健康保健諮詢師」證照,累計超過350位學員取得證照,健康保健諮詢師證照已得到九大連鎖藥局的簽約支持,以及長庚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與仁德醫專等學校加入共同推廣,第四季將與兩家醫藥大學簽訂MOU,最終目標是建立醫藥通路人員職能標準,符合藥局產業發展趨勢。
罹患乳癌可以凍卵嗎?排卵針會導致乳癌復發嗎? 醫師這樣說
34歲吳小姐在左側乳房摸到腫塊,就醫接受檢查和穿刺後診斷為乳癌。乳房外科醫師告訴她,術後可能須接受化療,而化療藥物可能會傷害到卵巢功能、造 成不孕。但吳小姐目前未婚,雖有一個交往的對象,但也不打算倉促結婚。因此,醫師經過了解評估後提供「凍卵」的選項。不過,癌症患者該如何進行凍卵療程?會有哪些副作用?施打排卵針會導致乳癌復發嗎?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亮華為民眾解答。為什麼要凍卵? 癌症患者凍卵療程怎麼做?隨著年齡增加,卵子庫存量會逐漸減少,品質也會下降,而胚胎染色體異常的可能則會因此上升。此外,林亮華醫師提到,某些藥物(如:抗癌藥物)和放 射治療,也會影響卵巢功能,使卵巢提早衰老,甚至提早停經。因此,醫師建議罹患癌症或其他疾病,需要接受手術、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女性,在治療前可以考慮進行凍卵,將足夠且品質優良的卵子先行保存起來,並在未來有生育計劃時解凍使用。一般凍卵療程需在月經來時進行,不過林亮華醫師指出,癌症病患接受癌症治療是分秒必爭的,因此不一定要等到經期來時才進入療程,隨機開始療程也是選擇之一,但因人而有較大差異,建議民眾還是要和不孕症專科醫師討論後再進行。而像吳小姐的案例,在告知凍卵利弊後,就於乳癌手術結束後盡速開始了為期15天的引卵、凍卵療程,並成功地冷凍16顆成熟卵子。吳小姐也在凍完卵後,接受化學治療,沒有因為選擇凍卵耽誤了化學治療開始的時間。凍卵副作用有「這些」 嚴重副作用發生率不高 不過,如果本身就有癌症或其他疾病,最擔心的還是凍卵會不會產生副作用?林亮華醫師表示,凍卵整體嚴重副作用並不高,但是還是有可能會發生,此外可能會有輕微的藥物副作用,如:噁心、腹脹,也可能會有取卵手術併發症,如:腹痛、出血。一般取卵手術結束後1 週內,部分女性會有輕微腹脹、悶痛感,少部分女性會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產生腹脹、呼吸喘等症狀。林亮華醫師提到,若真的出現嚴重副作用,醫院有急診、住院病房和多專科配合,可進行妥善處理。排卵針怕有乳癌復發疑慮? 醫師說明治療方法而許多乳癌會受雌激素的刺激生長,施打排卵針會造成體內雌激素呈現較高的狀態,因此許多乳癌患者會擔心打排卵針,有刺激乳癌復發的疑慮。對此,林亮華醫師表示,在凍卵療程中會搭配降低雌激素作用的藥物,使風險降到最低,此外,凍卵療程為短期排卵刺激療程(僅2週左右),目前的大型研究結果證實這並不會導致較高的乳癌復發率。因此,罹患乳癌的女性若有凍卵需求,可以先經由醫師評估,了解利弊之後與醫師討論再選擇最適合的療程。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3-2-2.pdf
癌症晚期單親媽跳江救人 「掀手術傷口」開導:要努力活著
生命十分珍貴,不應該輕易放棄。中國一名49歲單親媽媽癌症患者鐘慧慈,日前在家休息,突然聽到屋後有人呼救落水後,立刻跳江救下輕生女子,並用自身經歷開導對方。事情發生4月14日早上10點左右,位於湖南醴陵市文廟社區金石小區附近,鐘慧慈向《九派新聞》透露,當時她在家中睡覺,聽到屋子後面很吵,結果發現有幾個釣魚的人在大喊,原來是有人掉到水裡,由於她經常游泳,什麼都沒想就換上泳衣,跳江救人。鐘慧慈將女子救上岸後,對方還是掙扎要跳江,因為家庭原因想不開。靈機一動,她決定用自己罹癌的經歷,把衣服拉開,「因為我得過乳癌,半邊乳房被切掉了,從腋下到後背能清晰看到一條很長的刀口」。鐘慧慈提到,自己做過化療,還動過幾次大手術,好幾次死裡逃生,拚命才活下來,直到現在都一直在吃抗癌藥物,「我們都要努力地活著」,希望用這個方法讓對方醒悟,女子看到傷口後立刻安靜,嘴裡不斷說著:「對不住,對不住」。鐘慧慈做過多次手術和化療。(圖/翻攝自九派新聞)據了解,鐘慧慈在2016年檢查出乳癌,當時已經是晚期,轉移到淋巴,由於家中經濟條件不太好,原本不打算治療,她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例,而且早就離婚了,和女兒相依為命,後來在親朋好友的勸導下,她才完成治療。出院後整個人的狀態很差,每天堅持做訓練,也慢慢調整心態,怎料到了2019年,她又檢查出卵巢囊腫,因此又動了一次大手術,切除半邊卵巢。聽聞有人推薦游泳對身體好,鐘慧慈便開始游泳,還加入游泳協會,都是為了身體好,而身體也慢慢恢復,癌症病情也沒再惡化。回想事發當下,她只想著爭取時間救人,其他什麼都沒想。本來怕女兒擔心,一開始不敢說,不過女兒知道後,很為她感到驕傲,稱讚「媽媽是我的榜樣」,令她感到欣慰。◎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
突冒3症狀疼痛不堪只能趴睡!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惹禍
任職業駕駛的75歲李先生,7年前因疲累、骨頭痠痛、吃不下造成體重下降,在各診所陸續就醫,後來因胸口、背部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只能趴睡,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就醫檢查,在腫瘤中心多科醫療團隊合作診斷下,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多發性骨髓瘤 細胞異常增生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體內生產抗體的漿細胞異常增生,產生單一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異常累積而攻擊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各種不適症狀,其症狀口訣為CRAB,C代表高血鈣,因為癌細胞侵犯骨頭,釋放鈣離子,使血中鈣離子變高,會出現便秘、疲累、意識改變等症狀;R代表腎臟功能變差,會出現水腫、排尿困難等;A代表貧血,病人會疲累、無力,無法專注;B代表骨頭痛,骨頭會酸痛甚至骨折。接受自體骨髓移植 換取更長存活期李思錦醫師說明,早年多發性骨髓瘤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存活期約兩年左右,近年來藥物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新穎抗癌藥物,協助李先生申請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的三合一藥物治療,治療半年後疾病控制良好,因此建議他接受自體骨髓移植,以換取更長的存活期。李先生於民國105年6月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從診斷疾病開始,至今已超過7年,高於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約5到6年左右的平均存活期。勇敢面對治療 有異狀速就醫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紀為60至70歲,以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約6:4。李思錦醫師提醒,當發現自己身體狀況與之前不同,例如比較容易累、腳水腫、不明原因骨頭痠痛等,務必儘速就醫治療。李先生很感謝李思錦醫師和醫療團隊救他一命,同時鼓勵病友們樂觀面對疾病,維持作息正常,多喝水、多運動,保持心情開朗,勇敢面對治療。李思錦醫師指出,罹患癌症並非想像中一定是不好的結局,只要勇敢面對疾病,其實可以改善存活期,且能讓生活品質回到正常。
獨家/楊哲直播突拿出黃色粉末 親解送試用包原因
日前直播時,楊哲拿出一包黃色粉末,宣稱能夠控制血糖。(圖/翻攝自楊哲臉書)台語歌手楊哲曾為江蕙的金曲〈夢中的情話〉填詞,因為在屏東枋寮有占地3甲的芒果園,被封為「芒果王子」。除了唱歌,楊哲也在疫情期間發展直播事業,不僅賣芒果、蓮霧、烏魚子等食品,日前還在臉書宣傳與生技公司合作的保健產品,並大方送試用包給粉絲,但由於該試用包並沒有外包裝也尚未通過檢驗,安全性也引起網友討論。楊哲在直播上詢問粉絲本身或身邊親友是否有糖尿病的問題,提到自己的媽媽是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他也很可能會有遺傳性的問題,接著他便拿出一包黃色粉末,說明這是與他合作的生物科技公司研發出來的產品,主要功用就是控制血糖。楊哲與生技公司合作,搶先送試用包給粉絲們。(圖/翻攝自楊哲臉書)但因直播時這個產品的包裝及食品衛生檢驗書都尚未出爐,成分與安全都令人堪慮,不過楊哲還是想與大家分享,表示前10位分享直播,並且有糖尿病困擾的粉絲,就可以獲得試用包,並說只要認真吃這項產品,過一陣子就不需要吃控制血糖的西藥,他也表示:「這不是藥,不會讓你們吃出問題,吃出問題是要負責任的,我可以用我的人格信用做擔保。」去年余苑綺癌逝時,楊哲發文暗指曾拿抗癌產品給對方,但覺得很不妙,「因為祢已經被坊間的五花八門的抗癌藥物搞到沒信心了,所以我請廠商免費提供的產品祢就連試都不想試了。」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不久後楊哲就將這篇文章刪除,有網友酸他是在馬後炮,他則回覆:「我感應是她都不願意接受任何東西,而不是一定要吃我介紹的東西!」余苑綺癌逝時,楊哲曾發文後又刪除,並回覆網友的攻擊。(圖/翻攝自楊哲臉書)其實楊哲接觸保健領域已經有一段時間,去年春節時他的爸爸因心肌梗塞突然離世,讓他大受打擊,由於只剩媽媽一個長輩,他便花了100多萬投資養生器材,希望照顧媽媽的健康,也說考慮將直播轉型成健康事業。對於會與生技公司合作,楊哲表示雖然樂壇景氣不佳,導致歌手只能靠零星的活動賺取收入,不過也是因為歌手的身分,讓他得以認識很多藥廠及生物科技廠老闆,進而開始合作,從小研究果樹生長的他也說:「我把這些經驗轉移到人體的健康狀況,有了一些領悟,人體就像果樹一樣,不僅要靠藥物,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有機肥來延續生命!」歷經爸爸驟逝的打擊,楊哲更加重視媽媽的健康。(圖/翻攝自楊哲臉書)楊哲也強調產品當然有風險,所以他與廠商會更謹慎地把關,至於直播中的產品還不是完成品,他說:「目前有幾種產品都有跟醫療相關單位做人體、動物試驗,正在等相關檢驗報告出爐,包裝也是在同步進行中,農曆年後應該會問世。」目前已經進入後疫情時代,楊哲對此也有感而發,提到原本就有過敏性氣喘的他,在確診後更容易喘,氣喘發生的頻率也增加,才領悟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再加上疫情嚴重影響歌手發展,因此才想用他歌手的公眾形象來結合健康事業。楊哲強調產品也會有風險,所以他會更加嚴格把關,而直播介紹的產品檢驗報告及包裝會在農曆年後出爐。(圖/翻攝自楊哲臉書)
美國FDA通過「亞州首件廣泛癌症基金檢測」 抗癌藥物可望大躍進
行動基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行動基因)旗下自行研發檢測ACTOnco®於2022年12月正式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s,IVD)許可(510(K)Clearances),為第一個亞洲國家自行開發使用次世代定序技術獲得許可的跨實體癌別之癌症基因檢測服務。行動基因執行長暨創辦人陳華鍵表示,亞洲國家佔有全世界最多的癌症病患,每年癌症新增人數超過九百萬人,但癌症精準醫療的發展卻相對落後,以往在治療上均參考歐美國家標準,但亞洲地區基因分布以及代謝機制均不同,療效及預後難同一而論。自從2004年全球進入精準醫療時代以來,台灣擁有全民健保資料庫蒐集的資料,加速推動生物資料庫建立,再加上優秀的生技、數據分析人才,在亞洲精準醫療發展中具卓越優勢。行動基因ACTOnco®利用440個癌症相關基因,搭配獨立建置之綜合亞洲、歐美癌症基因資料庫,可廣泛應用於跨實體腫瘤癌別,並以一半亞洲基因樣本及一半歐美基因樣本進行驗證。本次獲美國FDA許可,稱得上是亞洲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可預見抗癌藥物將產生重大變革。
第三期肺癌難治療? 放射合併免疫治療效果佳
一名50多歲男性,平時雖會抽菸,但菸量不大,然而在2年前,因健檢肺部X光出現異常,進一步檢查竟發現一顆4公分大腫瘤,且合併淋巴腺轉移,診斷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但他沒有放棄治療,而是積極完成療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醫師表示,肺癌相當容易復發,因此該名患者先進行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後,當時腫瘤已完全消失,但為避免復發,再輔以免疫治療,目前療程已做完一年,追蹤結果相當良好,毫無癌細胞的蹤跡。第三期肺癌幾乎已無法開刀 治療以化放療為主余忠仁院長表示,肺癌的類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肺腺癌、鱗狀細胞癌等,皆屬於非小細胞癌的一種,亦佔整體肺癌80%-85%。肺癌的進程可分為四期,四期之中再以A、B、C不同階段延伸為亞期,例如:3A、3B期,醫師必須藉由分期以決定不同治療方法。肺癌第一、二期較為早期,腫瘤不大、僅局部轉移,此時最標準的治療方式是開刀切除腫瘤,術後再搭配藥物治療,以殲滅血液中四散的癌細胞,避免復發,如化療,或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治療,療效比化療更佳。余忠仁院長說明,早期肺癌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余忠仁院長表示,一旦進入第三期,且為3A期,此時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另一側淋巴結,因此還有機會開刀,一旦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另一側肺部、縱膈腔或淋巴結,則進入3B以上的期別,此時開刀效果不彰、復發率高,因此建議進行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放療,若進入第四期,此時癌細胞可能已遠端轉移肺部、骨頭、腹腔,此時已無法開刀,需選擇抗癌藥物進行腫瘤緩解治療。3B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雖不到2成 輔以免疫療法可提高存活率余忠仁院長表示,第三期肺癌預後不好,相比第一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第二期為7成,然而進展到 3A期,五年存活率迅速降為4成,3B期則為2成,第4期更是只有1成。第三期肺癌相當容易復發,即便使用化療加放射治療,平均5成以上患者一年後就復發,7成患者治療後第二年復發,因此,目前國際間標準的治療指引為化放療結束後,再輔以免疫治療,根據實證醫學,可避免復發,3B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顯著提升。免疫療法是什麼?余忠仁院長說明,目前免疫療法常見的有抗PD-1或抗PD-L1 。簡言之,肺癌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因失去辨別癌細胞的能力,因此無法殺死癌細胞,使得癌症發生。這當中的作用,乃因癌細胞身上,存在如武器般的PD-L1,與免疫細胞的PD-1探測器接合,使癌細胞馴化並盲騙免疫細胞,此時免疫細胞被抑制,反而成為癌細胞的守護者!而免疫治療則是一種抗體,成為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中間的阻斷劑,使得他們不會進行接合,進一步活化免疫細胞,能夠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免疫療法費用雖高 但嚴重副作用發生率低,且有望根治不過,免疫治療相當昂貴,即使患者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一個月費用仍高達10-20萬。此外,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會不會很強?余忠仁院長表示,由於免疫治療會引發全身免疫系統活化,就像感冒時,免疫系統會活化並攻擊病毒時,產生許多類似的感冒症狀,而免疫治療則會出現疲憊、皮膚炎,或腸炎,進而引發腹瀉,一般輕微的副作用,都有藥物可以幫助緩解症狀,而少數不到5%患者,可能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肝臟、心臟發炎、內分泌失調、甲狀腺機能低下或亢進,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但若在醫療人員定期監測、評估和處置下,能確保用藥安全,應不至於過度擔心。 而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第三期肺癌患者治療出現曙光,有機會達到根治目標,著實一大福音。
22歲女星左腳劇痛送醫!爆患罕見癌症「挖肉切神經」 她嘆:未來恐無法表演
年紀輕輕竟罹患罕見癌症令人感到惋惜,日本地下女子樂團「ゆるっと革命團」成員之一的22歲菅原雛(菅原ひな),因左腳不明疼痛就醫,怎料竟被檢查出罹患罕見癌症「滑膜肉瘤」,日前歷經9個小時的手術後,順利將腫瘤切除,不過由於「肌肉、神經、血管」也隨被一併去除,未來恐無法正常跑步、運動,對演藝生涯將大受打擊。根據日媒報導,菅原雛自今年7月開始感到左腳疼痛,經醫師檢查發現她竟長了一顆腫瘤,而後被確診為罕見癌症「滑膜肉瘤」,上周三(23日)她被安排進行腫瘤切除,原定手術時間只要4個半小時,結果長達9小時才順利結束。近日,菅原雛透露術後恢復情況,目前正在接受抗癌藥物治療,坦言未來恐將影響活動出席,「手術已經順利完成,但是大量的肌肉、神經、血管都被切除,看來以後不能運動、無法跑步了」,且因為手術麻醉退去後,整個左腿都在發麻,伴隨而來的強烈疼痛更是令她無法入眠。她也在推特發文向粉絲們致謝,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的鼓勵及陪伴,對於可能無法再站上舞台跳舞感到很抱歉。菅原雛表示,近日她開始復健利用助行器練習走路,「好久沒有來到走廊了,我真的很開心,雖然手術後左腿仍在疼痛,但我希望能快點恢復正常。」
「2度掃出肺癌」院方未通知!老婦錯失治癌黃金期 3個月後病逝
一起嚴重醫療疏失發生在日本,位於川崎市的井田醫院因未告知病患疑似罹患肺癌,導致該名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並在被檢驗出罹癌的3個月後不幸病逝。對此,院方昨(24日)也召開記者會說明,表示醫師與各部門間的訊息傳遞有疏漏,因此延誤抗癌治療,對該病患及其家屬致上最深的歉意。根據《朝日新聞》報導,一名70多歲的老婦人於2017年12月因腿部骨折前往醫院求診,期間她進行了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卻被放射科醫師懷疑可能罹患肺癌,並在檢查報告中註明。怎料,老婦人的骨科主治醫師並未進一步確認,便讓她直接出院。時隔4年後,老婦人因腰部骨折住院,又再次接受電腦斷層掃描,而負責檢查的放射科醫師恰巧是同一人,檢查結果出爐後,該名放射科醫師再度懷疑病患可能罹癌,同樣出具一份報告書,且並未告知主治醫師,就這樣婦人又2度錯失了治療時機。今年5月,老婦人疑似心臟衰竭被緊急送醫,主治的內科醫師從歷往的病例報告書中發現,該名病患數度被懷疑罹癌,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肺癌,雖然老婦立刻接受抗癌藥物治療,但在8月份仍不敵病魔逝世。
癌友盼新冠口服藥放寬給予 醫師支持能降低長新冠風險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但新冠變種病毒BA4、BA5已在歐美和亞洲多國爆發,再次引起國人擔憂,有癌症病友團體向立委陳情,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給予藥物交互作用低的新冠口服藥標準相當嚴格,希望有關政策可以重新檢討;對此,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秘書長蔡明忠表示,醫界普遍期盼能放寬醫師給藥限制,不只能讓輕症民眾轉為中重症的可能性降低,也能減少民眾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據了解,癌症病友確診時會為了服用新冠口服藥,而停止使用抗癌藥物,但部分病友必須規律服用抗癌藥物,無法停用抗癌藥物,卻也怕同時使用兩種藥物會有交互作用,顧慮相當多。有基層醫師指出,政府實際上有採購藥物交互作用低的新冠口服藥,只是領用困難,影響基層醫師開立處方,導致有需要的患者難以取得交互作用低的口服藥,迫使基層醫師陷入兩難困境。蔡明忠指出,以國外經驗,民眾確診時,只要醫師覺得沒有特別禁忌,都不分年齡給藥,而效果也非常好,能降低7到8成,甚至9成民眾轉為中重症的可能性。他說,相較國外給藥採取比較寬鬆的態度,台灣卻限制多,例如有年齡限制,但台灣確診死亡率又比國外高,甚至到院前死亡、確診後幾天內就死亡的新聞,都常見媒體露出,因此非常希望政府能放寬給藥標準。蔡明忠表示,放寬醫師給藥限制,醫界其實普遍有這樣的期盼,因為不只可以讓輕症民眾轉為中重症的可能性降低,也能減少民眾罹患「長新冠」的風險。他說,即便政府採購新冠口服藥物有預算成本問題,但就算再貴,人民的健康也不能打折;如果買得不夠,那又是什麼原因? 蔡明忠擔憂,現在看到很多50歲到65歲區間的台灣確診民眾死亡,雖然多數死亡原因還需進一步確認,但建議政府真的要放寬用藥年齡與條件,包括高血壓等慢性病者,不應該被排除。他說,政府應該用較開放的態度治療病情,讓確診者得到最好的照顧,除了降低民眾罹患長新冠的比例,也不要讓病人家屬最後覺得遺憾是不是因為少了什麼治療,而讓中重症患者因此死亡,這是醫療服務民眾的目標。蔡明忠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視確診死亡者的原因,檢討是否能更放寬給藥限制,包括年齡層降低到40歲,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也能用藥,甚至年輕人症狀明顯,醫生覺得有必要用藥就給,讓醫生做臨床判斷。他認為,新冠疫情來得突然,藥物使用安全也要考量,但在死亡率如此高的情況下,國外有實際經驗,台灣為何不能參照呢?將近8000多人死亡,這些家庭都有遺憾,政府應重視、給予交代,並檢討現行的給藥限制。
國內首見!一箭雙鵰癌症治療法 「抑制腫瘤又活化免疫細胞」一次完成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傳統的手術治療僅能治療罹患局部腫瘤的病人,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雖能殺死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但卻有許多不良副作用。近年來標靶治療成了癌症新興療法,但癌細胞透過持續地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並改變腫瘤微環境進而逃脫免疫系統監控,癌症免疫療法因而誕生。然而,綜觀目前癌症治療方法皆無法同時抑制癌細胞及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標靶抗癌藥物雖可增強抗癌效應,協同及加成抗腫瘤與免疫調節效應。但因藥物相互作用改變常導致脫靶的副作用,還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代謝。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發團隊運用激酶蛋白結構與活性最佳化的策略,成功開發具有高親和力、高度選擇性、低副作用的AXL與MERTK新穎雙重激酶抗癌小分子抑制劑BPR5K230,可雙重抑制AXL與MERTK過度表現,克服專一激酶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問題,並激活免疫反應打擊癌細胞。此藥品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酪胺酸激酶是透過轉移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上的磷酸至蛋白質上的酪胺酸殘基以傳遞訊號。在癌化與惡性進展過程中,因酪胺酸激酶的基因突變或擴大,導致酪胺酸激酶受體(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的蛋白質磷酸化會異常活化,進而促使細胞持續存活、增殖、運動、代謝重整,以及躲過免疫系統的監控。AXL-MERTK的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s)乃是經由雙重抑制RTKs中的AXL與MERTK酪氨酸激酶,以降低腫瘤細胞存活和轉移能力,並促進免疫細胞對腫瘤的作用。國衛院新藥研發團隊運用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專利保護之特有激酶特異性小分子合成化物資料庫和蛋白質晶體結構學的藥物設計產出化合物BPR5K230,可同時抑制AXL與MERTK激酶活性,減少腫瘤中的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加脾臟中的效應T細胞,並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率與體外肝細胞微粒體穩定性。在EGFR突變人源非小細胞肺癌動物模型試驗中,BPR5K230與市售藥物Erlotinib合併使用可克服Erlotinib耐藥性。新穎AXL與MERTK小分子雙重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為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均無類似和MERTK與AXL小分子酪氨酸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的開發,本技術將能在癌症治療以及癌症免疫調控中有顯著的功效,將創新科學發現轉化為精準癌症療法,未來將積極與國內外大廠技術移轉連結,合作推動臨床試驗,進而帶動國內外生技新藥產業的成長及國際競爭力。
癌友為新冠口服藥兩難 立委:醫師專業臨床判斷給藥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但台灣新冠疫情死亡率偏高,引發國人擔憂,再者新冠口服藥領用政策,近期也在癌症病友之間,引發討論;有癌症病友團體向本刊表示,許多病友相當擔憂抗癌藥物與新冠口服藥物有交互作用,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相關政策可以進一步檢討,立委則認為應給予第一線醫師更大的給藥權限。針對現行新冠口服藥政策對病人是否友善,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表示,目前協會服務的對象多以癌症病友為主,由於有些抗癌藥物需每天使用,或規律服用,讓藥物在體內維持一定濃度,以抑制癌細胞,因此部分病友會在社群中討論,確診時是否要為了服用新冠口服藥,而停止使用抗癌藥物,也怕同時使用兩種藥物會有交互作用,顧慮相當多。他指出,有些病友分享,政府其實有採購藥物交互作用低的新冠口服藥,但領用流程較為困難,需要透過醫生特別申請。劉桓睿表示,有些癌症病友在療程中,確實不適合停藥、換藥,或者也真的沒替代藥物使用,因此很希望政府能多提供無藥物交互作用風險的新冠口服藥,假如一旦確診,有較安全藥物給病友,就不用為了配合新冠口服藥,而停用抗癌藥物。他指出,停用抗癌藥物,癌症細胞增生、變化可能性就會增加,真的非常不樂見,希望政府可以解決病人的困擾。劉桓睿也說,病人確診時,症狀發展最關鍵,也可能最嚴重就是前3天,如果癌症病友為了領取、尋求無藥物交互作用風險的新冠口服藥,而導致拖延治療,也會變相讓病友罹患新冠中重症的風險提升。關於現行口服藥使用政策讓部分病友造成困擾,病友團體建議可以讓各類新冠口服藥的領用流程一致化。在取得較無藥物交互作用的新冠口服藥的流程更方便,病人就能減少等待期,並降低心理壓力。對於癌症病友的擔憂,立委蔡壁如表示,抗癌療程確實很難中途停止,如果療程中間又感染新冠肺炎,醫生在給藥上就必須考量比較多;癌症病患長時間有固定的藥在吃,是不是該為了新冠口服藥,而停止原本在使用的抗癌藥物,又或者不停藥,就有可能錯過服用新冠口服藥的關鍵期,這其中判斷最好交由醫生臨床判斷,到底怎樣做才是最好。
感冒糖漿沒喝完就冰起來? 醫師曝3大錯誤用藥行為
過去醫師常會給感冒生病的小朋友開感冒藥水,方便服用也能更快達到藥效,但若還沒喝完感冒就好,不少人就會將感冒糖漿冰在冰箱,等下次再次感冒再服用,但這樣習慣其實是大錯特錯,小兒科醫師陳映庄就表示,把感冒糖漿冰在冰箱或是將藥水倒馬桶,都是錯誤的示範與迷思,他也整理出藥物處理3大正確方法。開封過後除了註明需冷藏的藥品外,其餘藥品都不要擅自冰起來。(圖/翻攝自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臉書)一、藥水跟食物一樣放冰箱就能保存較久感冒藥水用不完時不少人就會放冰箱,但他表示藥水不是食物,只有少數註明必須冷藏的藥物才需要放冰箱,冷藏低溫可能會讓藥水沉澱變質,更會影響濃度和藥效。廢棄藥品若倒進馬桶或水槽,會造成環境汙染。(圖/翻攝自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臉書)二、感冒糖漿直接丟掉好可惜開封後的藥水需要放在室溫和避光的地方,通常開封後的藥水若保存得當可以保存一個月,如果一個月內有相同症狀,可以飲用應急,但如果有狀況還是建議先去看醫師,若開放一個月以上就請丟掉。過期藥品可以這樣處理。(圖/翻攝自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臉書)三、過期藥水不能倒進馬桶或洗手台藥品處理若是藥丸、錠劑、膠囊,可以裝進夾鏈袋中,當一般垃圾丟掉即可,但若是抗生素、荷爾蒙、抗癌藥物跟免疫抑制劑,則建議拿到醫院或藥局的藥品回收站,由專人處理唷。而藥水、感冒糖漿則可以拿個夾鏈袋,把藥水倒進去,包含洗瓶子的水,或者是加進可以吸水的東西中,例如茶葉渣、用過的衛生紙等等,再把夾鏈袋封緊丟一般垃圾就可以,記得藥水瓶子可以回收。
兼具免疫治療與化療效果 癌症奈米藥物成治療新曙光
癌症治療再出現新曙光!亞東醫院放射部主任熊佩韋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團隊耗時6年時間,開發一種可以將鉑類抗癌藥物 (platinum-based drug) 累積到腫瘤組織的奈米材料。研究也發現,此奈米材料可以達到腫瘤的免疫治療與化學治療雙重功效,同時大幅抑制腫瘤增生,降低腫瘤治療的副作用。本篇研究結果也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Biomaterials》當中,提供未來癌症治療新方向與趨勢。熊佩韋表示,腫瘤組織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組成包含癌細胞、免疫細胞、纖維母細胞等。癌細胞會影響腫瘤組織中的各類細胞功能,並營造出適合癌細胞生長的環境。在此情況之下,化學治療的效果不僅可能降低,也可能造成腫瘤組織或自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發揮對抗癌細胞生長的能力。為此,熊佩韋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開發一種可以將鉑類抗癌藥物累積到腫瘤組織的奈米材料。當奈米材料被腫瘤組織當中的癌細胞與巨噬細胞吞食 (apoptosis),便能快速釋放材料內部的鉑類抗癌藥物,在腫瘤處產生大量活性氧物質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以直接毒殺癌細胞,並降低癌細胞的CD47抗體表現與重啟巨噬細胞的免疫抗癌能力 (antitumor immunity)。熊佩韋表示,這樣的癌症治療方式相較於單一的藥物治療,能夠達成免疫治療 (immunotherapy) 與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 都無法達成的雙重治療效果。熊佩韋補充,當癌細胞的CD47抗體過度表現時,免疫細胞就無法有效發揮功能,體內的巨噬細胞也會在腫瘤組織內被馴化成不具攻擊能力的細胞。因此,透過鉑類抗癌藥物釋放之後產生的活性氧,能夠達到刺激的作用,成功讓巨噬細胞轉化成可以辨識並殺死CD47抗體表現不足的癌細胞,達到腫瘤治療效果。在本次的研究中,熊佩韋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團隊也針對台灣的國病之一「大腸直腸癌」進行動物實驗治療測試。研究發現,帶有大腸直腸癌的老鼠接受鉑類抗癌藥物之後,發現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熊佩韋說,這次的研究不僅成功開發癌症奈米藥物,更是對未來的癌症治療趨勢提供的新的思考方向。
澳洲研究人員發現治療癌症新方法 靈感竟是源自於百年前醫學論文
對於治療癌症,現今主流的做法莫過於就是透過抗癌藥物、放射線治療,比較新穎點的有「免疫療法」。而近日有科學家檢查百年前的醫學論文,發現在19世紀時曾有醫生提出「用細菌殺癌細胞」的概念,而研究人員在結合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後,發現這個方法的確可行。根據《new atlas》報導指出,19世紀科利(William Coley)發現細菌感染與癌症的感染似乎彼此之間有某種特別關係,當時科利就使用不同細菌來製作藥劑用以治療癌症,當時稱之為「科利毒素」(Coley’s toxins),但因為實驗結果不穩定,再加上缺乏完善的標準,所以後世醫生與科學家並沒有人太過重視這件事情。而澳洲的研究人員法哈爾(Aude Fahrer)以此為概念,透過現代科技來重現科利的研究,研究團隊使用死亡的分枝桿菌(mycobacteria)溶液,將溶液注射到癌症腫瘤後,發現即便是分枝桿菌已經死亡,但依舊能夠吸引免疫細胞前來攻擊,而免疫細胞在攻擊分枝桿菌的同時,也會攻擊癌細胞。後來他們又從1950年代弗瑞德( Jules T Freund) 開發的完整式弗氏佐劑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 取得靈感,把治療劑以礦物油與表面活性劑為基底,混入溶液後以此增強人體可產生的免疫反應。當年弗瑞德開發的完整式弗氏佐劑後,從未使用在人體臨床實驗上,因為當時他擔心礦物油的毒性可能會影響到人體。目前研究團隊在白老鼠、犬類、馬匹的動物實驗上,均檢測到腫瘤細胞的全身免疫反應。之後也獲准進行人體實驗,而目前由於大部分自願者都是晚期癌症患者,效果不易顯示,但其中有一名肺炎患者在經過治療後,肺部積液的情況有明顯的改善。法哈爾表示,這種治療方式的優點就是需要劑量少、副作用小、投藥快速簡單、生產成本低廉,如果實驗成功的話,未來將可以快速改善癌症的治療模式。
中醫抗癌2/藥食同源成科學化關鍵 研究數據說服力十足
傳統中醫是老祖宗累積五千年的智慧結晶,由於缺乏科學數據,總難以和西方醫學平起平坐,但如今有一群醫師、學者將中醫深奧的道理「翻譯」為更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基生技公司技術長劉紹祥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陳博聖中醫師共同整理出中醫抗癌的六大脈絡,此篇《解開中醫有效治癌的奧秘》論文也於今年1月初刊登在知名國際醫療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歐洲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採取化療、標靶藥物,搭配β-葡聚醣一起治療,疾病控制率可達100%。圖為大腸鏡檢查。(圖/報系資料庫)「在西醫當道的國際期刊世界中,能獲得刊登,實在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里程碑。」免疫學出身的劉紹祥博士,因為對中醫相當感興趣,而邀請陳博聖一同研究中醫的科學化,進而發現「藥食同源」是最大關鍵。「許多抗癌藥物的主要成分,食物中同樣也有,例如β-葡聚醣(由許多單醣體聚合而成的多醣體,存在於各種真菌與植物)就存在於中醫常用的靈芝、茯苓之中,而且更有科學數據佐證抗癌效果。」劉紹祥說,根據歐洲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若搭配β-葡聚醣治療,病情控制率為100%,相較於化療46%、化療加上標靶藥物61%,效果相當顯著,此結果也發表在歐洲腫瘤醫學年會上。靈芝富含β-葡聚醣,這種多醣體是許多西醫抗癌藥物的主要成分。(圖/報系資料庫)陳博聖坦言,當初就是這個數據說服了他。「雖然我是中醫,但老實以前自己都感到懷疑!」如今有了科學數據,陳博聖發現「西醫的明天,其實是中醫的今天」,許多研發中的西藥,中醫竟早已運用其中,如今透過科學化的過程,推出相對應的相關中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