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細菌
」 抗生素 抗藥性 超級細菌 黴漿菌 抗藥性細菌拯救抗生素!抗藥性比例增10倍 70歲以上死亡人數增8成
每年的11月18至11月24日是「世界抗生素週」,抗生素抗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重要議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抗藥菌的傳播涉及人類、動物及環境等多層面。南投縣衛生局邀請臺北醫學大學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所黃旭山教授進行用藥安全論壇講座,傳遞正確使用抗生素及藥物濫用防制觀念。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黃旭山教授指出,隨著醫療、農業用藥發展、家庭寵物普及率提升,抗生素使用越來越頻繁,抗生素對人類、動物及環境等環保永續議題不斷提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指出,原本可以治療的疾病,有可能因為藥物如抗生素的濫用,造成抗藥性產生等相關問題而變得難以治療。另外不正當的使用藥物於非醫療上,也造成了藥物濫用等社會問題,因此正確使用藥物及避免藥物濫用,是醫療衛生單位、環境單位及農業單位與你我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希望透過此講座傳達正確用藥安全及建立藥物濫用防制觀念。衛生局陳南松局長呼籲民眾謹記「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感冒藥,更不是萬靈丹,依照醫生囑咐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保障自身及家人朋友的健康的最佳方式。陳南松說,抗生素是醫師針對個人不同的細菌感染和病症所開立的藥物,不可與他人共用或分享,並且須注意抗生素的服用,務必將整個療程吃好吃滿,如有症狀儘速就醫並聽從醫囑服藥,絕不可擅自使用抗生素,全民一同響應「世界抗生素週」。
沉默疫情!抗生素抗藥性持續升高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少1.8年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已成全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憂,若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了2035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而至2050年,每年將造成1,000萬人因感染抗藥性細菌而死亡,甚至高於癌症死亡人數,可以說是「沉默疫情」。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以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他指出,耐碳青黴烯類細菌日益嚴重,特別是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台灣的頭號超級細菌,其抗藥性高達7-8成,患者常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發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眾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四不一要」原則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診間三問」,第一是「需不需要?這次的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第二是「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該注意什麼?」第三是「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邱政洵理事長同時也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呼籲民眾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注意身體感染徵兆及其併發症,若有持續發燒、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症狀出現時,應立即就醫不拖延。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根據國家公衛政策接種相關疫苗,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疫苗,來獲得專一性抗體以預防感染。
「抗生素濫用」釀危機! 十年後平均壽命恐縮短1.8年
根據最新全球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失去生命,對全球醫療系統造成巨大壓力。預估到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抗藥性問題列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抗生素濫用恐致「無藥可用」 10年後壽命恐縮短1.8年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表示,疫情期間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加護病房內的抗藥性細菌數量上升,導致重症患者的治療難度更高,尤其高齡患者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為降低抗藥性風險,加護病房已與藥師和感染控制團隊合作,嚴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並升級感染監測系統。內科部主任廖俊星指出,臨床上遇到抗藥性細菌時,醫療團隊往往不得不使用副作用較高的第二線藥物,這不僅增加患者的健康風險,亦對醫療資源帶來額外負擔。防無藥可用 謹守「四不一要」、「診間三問」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提醒民眾,抗藥性問題遠比想像中嚴峻,必須共同努力維護抗生素的多樣性,加強全民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臨床上仍發現許多民眾對抗生素存在錯誤迷思,如擅自停藥、私自購藥、主動要求開立抗生素等行為。他再次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守「四不一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私自購買抗生素服用「不」服用他人抗生素「不」隨意停藥「要」遵循醫囑使用抗生素此外,他也推廣「診間三問」的概念,幫助民眾在看診時能與醫師有效溝通:「有沒有」:藥物是否包含抗生素?「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服用多長時間?「小心什麼」:服用抗生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燒錢徒勞1/衛福部花19億反擊超級細菌 遭疑醫院回報制度出師未捷
因應世界各國向「超級細菌」宣戰,衛福部明年起將啟動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總經費19億元,目標是減少成人使用抗生素用量5%,降低超級細菌「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簡稱CRAB)」感染率10%。所謂「超級細菌」在醫學上就是指「抗藥性細菌」,因為現有細菌已經對諸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感染了超絕細菌後,可能無藥能醫,而非指新發現某種特定細菌。衛福部跟進世界潮流,以防範抗生素濫用、預防抗藥性為起點,欲防堵超級細菌肆虐。但立委葉元之卻踢爆,衛福部疾管署雖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簡稱THAS)」,監控醫院超級細菌感染狀況,但卻僅要求各醫院「自願」通報。換言之,醫院若為了省事,不通報院內感染案例也行。立委葉元之質疑,政府推動對抗超級細菌感染五年計畫,但衛福部卻未強制醫院通報院內感染事件,恐使相關統計數據失真,不利實際控制。(圖/黃耀徵攝)據了解,葉元之質詢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的通報機制,就是因為收到民眾陳情,抱怨院方對防範超級細菌掉以輕心,明知加護病房內已有疑似感染病例,卻因沒有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只能用簡易拉簾隔離疑似已感染病患,重症患者家屬只能聽天由命,他懷疑這樣做根本難以避免擴大感染。歷經疑似超級細菌事件的E先生(化名)告訴本刊記者說,今年春節前他的九旬父親呼吸急促,緊急送往台北某大型醫院呼吸加護病房急救,之後院方告知病情趨穩後應可出院,然而接下來家屬卻發現其父連續幾天白晝昏睡、晚上難眠伴隨臆語。院方懷疑可能是院內感染,告知檢驗超級細菌約需一週時間,結果老父病情急轉直下,沒等到檢驗結果就已過世。因為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及醫護人力不足,即使加護病房內出現疑似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難被隔離,加護病房病患感染超級細菌機率升。(圖/報系資料照)E先生後來在離院前意外得知,院方早已「懷疑」他父親感染「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CRKP,若即時投藥後抗生素也許有治癒機會,但因醫院沒有快速檢驗設備,只能等驗結果、不敢貿然換藥;更令他驚訝的是,院方人士私下透露,他父親入院時,因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全滿,而且不只呼吸加護病房中有病患疑似感染CRKP,內科加護病房也有,無法移轉,醫護人員才用隔簾簡單隔離疑似病例,然而加護病房內以重症老人為多,抵抗力通常都不好,感染與否就全憑老天爺決定。此外,若病患死亡後確認感染,為避免醫療糾紛,院方也不會在死亡證明書上登載院內感染,統計失真,衛福部與醫院只能「盡力」控制,讓死者家屬埋怨「制度殺人」。也因此,若真有心控制超級細菌,強制回報、精確統計感染人數,恐怕是衛福部難以逃避的第一步。葉元之所擔憂的不只是19億元的公幣平白浪費,而是國家又浪費了5年的抗菌備戰時間,他以新冠疫情期間傳出院內感染,死亡率高達5成的超級細菌之一的CRKP「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為例指出,衛福部統計,111年全國CRKP感染人次是1723人,112年1961人次,113年到9月底止已高達831人次,醫院CRKP感染人數確實逐年增加,每年可能至少有數千病患死於CRKP,然而卻沒有實際死亡案例統計,就是因為醫院採自願通報,感染存在「黑數」。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峻 感染科醫師憂「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將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比率,近10年不斷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藥性問題也延燒至門診和兒童病人。感染科醫師憂心,若新藥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的危機。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嚴峻,世衛組織(WHO)稱為「無聲的大流行」,並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抗藥性細菌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上升,如果抗藥性危機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死亡,占台灣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成,財產損失估計3000億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指出,過去10年來,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細菌比率持續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上升231%,腸桿菌上升198%,腸球菌上升了62%。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較常出現在年長者或重症加護病房,其實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和小兒科。莊涵琄說,今年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成人或兒童,抗藥性約有6到7成,須使用到第二線藥物才行;門診也發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一線藥物盤尼西林效果越來越差。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藥性是整個群體的問題,去醫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後,就可能把抗藥性細菌帶回家。林千裕說明,當病人診斷為細菌感染,通常會一次做8、9種藥物敏感性測試,判讀哪種抗生素對病人最有效,但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病人測了全部抗生素,卻找不到哪種可有效對治,等於束手無策,須嘗試是否有第10種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劑量、合併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抗生素研發困難,成本和收穫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眾實踐「四不一要」原則,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明年起投入2億經費!5年國家級計畫對抗超級細菌
讓抗生素失效的「超級細菌」威脅越來越大,根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00萬人死亡與抗藥性有關。行政院拍板,明年起投入新台幣2億元經費,由衛福部與農業部共同執行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目標5年內達成,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CRAB感染下降10%。國內感染症權威、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抗藥性細菌的傳播若無法獲得控制,使有效治療的抗生素減少,將增加病人感染且難以控制,住院天數及醫療費用都會增加,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尤其新冠疫情後,各醫院也觀察到,因抗藥性細菌增加,而導致住院病人發生難以救治的死亡變多。張上淳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抗生素抗藥性威脅若持續惡化,估計全球至2035年的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3.5%,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會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須加速正視此問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行政院因此拍板,明年起預計投入2億 ,衛福部將和農業部共同合作,確保人類、動物抗生素用藥管理,目標達到5年內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CRAB感染降10%。羅一鈞表示,台灣目前重點監測8種超級細菌,其中有「藍波級」抗藥性的「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抗藥性比例最高排名首位,在加護病房抗藥性占比達7成5,一般病房占比也有6成,是醫院裡的「頭號超級細菌」。張上淳指出,過去計畫受限於預算經費只有部分醫院參與,尚無真正的全國的所有醫療院所、動物使用等情況都涵蓋,盼這次國家級計畫能將國內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做適當理想控制。
注意疾病進化!WHO公布新版「抗藥性細菌名單」
世界衛生組織17日發布新版《2024年細菌類重點病原體目錄》,其中包括15種抗藥性細菌,依重要性分為關鍵、高度和中度3類。該目錄旨在為開發新型治療方法以阻止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傳播提供參考。新版目錄刪除2017年版包含的5種病原體與抗生素組合,並增加4種新組合。其中,耐頭孢地尼腸球菌被列為關鍵級病原體中的獨立項目,因為這種細菌在中低收入國家造成的負擔格外嚴重,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其他「關鍵」級病原體,包含容易產生多重抗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以及對抗生素利福平(Rifampicin)具有抗藥性的結核分枝桿菌。由於上述兩項病原體可將抗藥性傳播給其他細菌,是全球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威脅。革蘭氏陰性菌可以透過轉移遺傳物質,使其他細菌也產生抗藥性。「高度」級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淋病雙球菌以及屎腸球菌。「中度」級病原體包括A型和B型鏈球菌(皆為2024年新列入名單)、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抵抗力較弱的群體,例如兒童和高齡者,需要格外留意上述病原體。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就是所謂的「出現抗藥性」,抗藥性將大幅提高疾病傳播、發病和死亡的風險,然而,抗藥性相當程度上由錯誤和濫用抗微生物藥物造成。新版目錄納入了新的科學證據和專家見解,用於指導新抗生素的研究和開發,並促進國際協調。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當心細菌找上門 醫師建議「這3」時間點務必要清潔手機
手機已成為現代人最不可或缺的東西,不論是騎車導航、拍照、網路購物等等,都是現代人使用手機的時機,當然也有不少人會一邊上廁所,一邊滑手機。不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就提醒在3個特殊時間點,一定要為手機做清潔,因為手機上有許多細菌,輕則讓人類皮膚過敏,重則甚至會引起肺炎、敗血症。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13日在臉書發文提醒民眾,現代人手機不離身,就連如廁時也不會放下手機。由於手機經常接觸我們的臉與手部,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手機常常會升溫到有利於微生物生存和生長的溫度,就在我們高度依賴手機的同時,也可能因為手機而讓自己處在1個危險的環境之中。陳威佑醫師表示,千萬不能小看手機上的細菌,因為多份論文證實,手機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根據2020年發表於Travel Med Infect Dis.的論文,這篇論文納入24個國家共計56篇研究,該論文中顯示,手機污染率高達68%,大多數的手機上都存在著可能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的細菌或汙染。且16項研究報告指出手機上有真菌存在,真菌(或通稱為黴菌)幾乎可以生長在任何東西上,可能引起人體過敏等不適的反應。至於如何避免手機成為細菌的溫床?陳威佑醫師建議可使用酒精棉片,或將酒精噴在衛生紙上擦拭手機,且在下列3種情況下一定要清潔手機:從戶外回到家中時用餐前如廁後畢竟手機經過一整天的使用,上面附著許多細菌,所以回到家裡,除了要先清潔雙手、換乾淨衣服,也要做手機的清潔;而現代人喜歡一邊吃飯一邊滑手機,為了避免用餐時把細菌吃下肚,所以除了要記得洗手外,也要清潔手機;假使上廁所時有使用手機的習慣,一定要在如廁後洗手並且清潔手機。陳威佑醫師指出,論文中提到超過3分之1的資料顯示,手機上會出現抗藥性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大腸桿菌、AB菌等,甚至有部分細菌會對酒精有抗性。其中大腸桿菌與葡萄球菌是糞便中常見的細菌,大腸桿菌菌株容易引起腹瀉或腸外疾病,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引起的疾病,輕則皮膚感染,嚴重時甚至會有致命性的組織感染、肺炎和敗血症等,所以其抗藥性不容忽視。
黴漿菌之亂1/專家示警「抗藥性細菌株」恐燒進台灣 女星10歲兒病況一度危急
疾管署近日罕見針對中國呼吸道疾病連續示警,主要是中國北方類流感病例數是過去3年同期的2.5倍,尤其中國黴漿菌可能是「強勢抗藥性細菌株」,而台灣7成民眾對主要治療藥物紅黴素等具有抗藥性,藝人可藍的10歲兒子近日染病,一度惡化到「需大家幫忙集氣」,所幸已有好轉。專家擔憂,萬一中國黴漿菌疫情燒進台灣,後果恐不堪設想。疾管署11月分別在24、25、27日針對中國呼吸道疾病提出警告,並且迅速在機場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自中國、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並呼籲近期前往中國的民眾,在當地務必勤洗手、戴口罩。並且也發函給各基層醫療院所,要求提高警覺。為何如此緊張?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說,「如果中國疫情持續上升,勢必影響台灣!」尤其台灣黴漿菌疫情發生頻率約為每4年一次,上一次大爆發是2019年,算算時間差不多就是現在,再加上年底、春節兩岸往返頻繁,更增加疫情爆發的機率,預估明年春節是最危險的時機點。其實黴漿菌已經悄悄在台灣陸續發生,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6成患者年齡都小於6歲,7~12歲孩童則佔17.7%,也就是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藝人可藍10歲的兒子也得了黴漿菌肺炎,可藍24日PO文表示,「今晚是關鍵點,希望大家為兒子集氣」,因為可藍兒子的黴漿菌具有抗藥性,所以醫師一直在試哪種抗生素治療才有效,幸好26日可藍在IG上報平安,表示孩子終於不再發燒,雖然呼吸稍急、血氧不穩,還需要觀察,但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刻。藝人可藍10歲的兒子感染抗藥性黴漿菌肺炎,歷經多日發燒、使用多種抗生素之後,病況終於好轉,但目前仍在醫院治療。(圖/翻攝自可藍Colleen wei臉書)如同可藍兒子的情況,「黴漿菌具有抗藥性」正是此次專家們最憂心的關鍵。小兒科醫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說,兩岸往返頻繁,若民眾從中國帶回這些對主流治療藥物紅黴素有抗藥性的黴漿菌種,就會引爆台灣疫情。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治療肺炎黴漿菌的藥物以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為主,近來各國研究都顯示,肺炎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增加,台灣去年發布的研究發現,台灣7成民眾對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藥物具有抗藥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出警語,若不解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例如管控抗生素用藥等,未來恐怕無藥可醫。食藥署表示,肺炎黴漿菌多為輕症,大部分感染者可自行痊癒,不需要抗生素治療,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民眾應確實遵照醫師指示,依開立的劑量及時間使用抗生素,切勿自行停藥,倘症狀沒有改善,再回診由醫師重新調整用藥,例如可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等替代藥物來治療。食藥署也強調,黴漿菌感染使用的抗生素,目前皆有廠商穩定供應中,並無缺藥問題。疾管署則呼籲,長者、幼兒等免疫力不佳之民眾非必要勿前往中國,如必要前往,建議出發前儘早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於返臺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
黴漿菌之亂3/抗藥性細菌成隱形殺手 12歲男童肺栓塞膿腫「1個月才康復」
許多人擔心癌症、新冠肺炎致死,卻不知抗藥性細菌已悄悄成為可怕的隱形殺手。一名12歲男童因持續發燒、右臀疼痛就醫,發現是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造成肺衰塞、關節膿腫,經過長達1個月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才康復。台灣感染醫學會示警,若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惡化,推估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等6大致命癌症的死亡總和。美國傳染病學會在2004年提出6種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經歷過新冠疫情後,國際研究顯示,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也出現同樣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細菌比例升高,特別是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王復德說,推測此狀況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不只是醫院加護病房,社區中可能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曾指出,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長達1個月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出院回家。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其中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會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圖/報系資料照)另一名51歲女性因為新冠確診,高燒4天、肺部浸潤,身上驗出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為了對抗這3種抗藥性細菌,用上最後一線抗生素Colistin,住院近一個月才康復。一般使用抗生素時,會先以第一線藥物為優先,若第一線有抗藥性之後才改用第二線,而「最後一線藥物」則代表最後的希望,若無效就無藥可醫。Colistin是1947年研發,1970年在美國上市,到了21世紀,還被視為最後一線抗生素,由此可見抗生素新藥研發的困難,也跟不上細菌抗藥的速度。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抗生素新藥問世,但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長達40年期間竟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最關鍵的原因是「無利可圖」,因為抗生素須慎防抗藥性,所以每次使用時間不能太長,最多7~14天;而抗生素新藥物往往又被放在後線使用,基於以上原因,各家藥廠因此逐漸不把重心放在研發抗生素新藥上。若放任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持續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推估,屆時台灣每年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有鑑於抗藥性問題日益增加,我國2016年訂定「2050衛生政策白皮書」,目前已加入抗生素管理計劃,預計2025年開跑,醫院內部管理二線以後的抗生素,必須經感染科醫師開立,也會與食藥署、農業部跨部會共同研擬計畫,針對醫療用、動物用及抗生素相關產品,從更多角度做合理使用及管理。
黴漿菌之亂2/抗藥性細菌10年暴增3倍 致死率增6成!醫嘆:抗生素濫用的後果
近來全球各國陸續傳出黴漿菌疫情,包括中、韓、瑞典、丹麥等,然而中國疫情備受矚目,主因是「黴漿菌的抗藥性高於其他國家」,最高達9成,台灣情況也不樂觀,抗藥性達7成。專家表示,這十年來台灣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超過3倍,感染後的致死率更增加6成,「抗藥性問題的源頭,就是『抗生素濫用』!」根據2013年《Nature》科學期刊分析,從2008至2012年的追蹤發現,北京的黴漿菌抗藥性最高可達9成。疾管署表示,根據去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的黴漿菌抗藥性可達7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台灣治療黴漿菌最常使用的藥物「日舒」,很多人一般感冒發燒也會用到,當抗生素使用過多、再加上使用方法有誤,自然就會產生抗藥性。新冠疫情也讓抗生素濫用更嚴重,根據WHO統計,高達75%新冠病患曾接受過抗生素治療;但真正併發細菌感染、應該服用抗生素者僅佔15%。換言之,其他60%可能是濫用。許多民眾對抗生素有錯誤認知,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不遵從醫囑擅自停用抗生素,除了容易產生抗藥性,也容易讓病況惡化。(示意圖/宋岱融攝)根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11月最新調查, 6成民眾抗生素使用觀念有誤,包含:誤認抗生素等於消炎藥、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病毒感染、誤以為有一樣症狀即可自行服用一樣的抗生素;另外,3成民眾會不當使用抗生素,其中69%會自行服用抗生素。中華民國診所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除了自行服用抗生素,基層診所最常遇到民眾在症狀改善後就擅自停藥。「有一名50多歲患者因泌尿道感染就診,應服完3天抗生素療程並回診,但患者2天後症狀改善就不吃藥,後來高燒、後腰劇痛惡化成急性腎盂腎炎。」陳宏麟說,不論是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或是未完整服用抗生素療程,不只無益治療、患者也可能出現額外副作用,更會讓細菌有機會對藥物發展出抗藥性,是抗藥性細菌出現的主因。重症醫學會副秘書長呂紹煒表示,感染一般細菌者,半數可於12小時獲得控制,但抗藥性細菌者卻需48小時,使得免疫力不佳的民眾感染後容易併發重症,致死率增加6成。「有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因癌症接受化療,卻遭抗藥性細菌感染,出現臉頰膿瘍、敗血性休克、無法脫離呼吸器,歷經18天治療、3次換藥才消滅細菌,但因無法及時接受癌症治療仍不幸病逝。」王復德表示,對抗抗藥性細菌需要醫病共同合作,提醒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謹記「四不一要」觀念:「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生策會主辦智抗菌平台研討會 分析抗藥性細菌「僅需1分鐘」
生策會昨日舉辦智抗菌平台專題研討會,楊泮池副會長擔任主持人,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等人,分享智抗菌平台拯救敗血症病人臨床研究重要成果。周德陽院長指出,敗血症每年造成全球約百萬人死亡,早期偵測敗血症至關緊要,但仍不幸有3-4成病人在感染抗藥性細菌時並未及時接受最適當的抗生素,中醫大附醫運用AI等工具分析病人全血球資訊,辨識僅需一分鐘,即可提早偵測血液出現細菌(菌血症),甚至運用由陽性血瓶直接預測抗藥性細菌,可提前48小時預測病人抗藥性細菌,智抗菌平台使用人次至今超過30萬,成功拯救20%的重症病人於死亡,如今平台也成功複製至落地外院合作,包括部立豐原醫院、台大雲林分院,以及童綜合醫院皆共同運用。遠傳電信總裁井琪參訪中醫大附醫在台灣醫療科技展的展區,至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展演室,親自體驗gHi在醫療病歷能達到多項精準功能;馬來西亞前五大醫學中心、檳城理科大學附設醫院Kamarul Zaman院長率隊醫療專家,參訪中醫大附醫甫獲美國FDA核准人體試驗- CAR-T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癌,並討論引進馬國進行相關人體臨床試驗事宜,以及孟加拉日本友善醫療集團主席Prof. Nayeem 等一行人,因籌建孟加拉老人醫院暨銀髮社區事宜,與中醫大附醫深度交流,期待引進相關AI醫療技術與醫學人才交流。中醫大附醫檢驗醫學中心,在展期受邀生策會,於南港展覽館一樓舉辦「醫師力大挑戰:破解謎團!醫療場域的「檢」調手體驗活動。提供高中生、社會大眾體驗醫檢相關技能(包含抽血、血型鑑定、尿液檢測等)。讓大家對醫檢師有更深入的了解,現場吸引各國專業人士以及不少小朋友參與體驗,寓教於樂,讓所有來參與的朋友們都能夠感受到醫學科技的深奧,同時對自身的健康管理有更深入的認識。
錯誤觀念影響…治黴漿菌抗生素抗藥性竟達6成 醫示警:對兒童造成極大威脅
國內最新認知調查顯示,6成民眾對於抗生素抱持錯誤觀念,包括擅自停藥、未按指示服藥等,恐加劇抗生素抗藥性問題。近期中國大陸爆發黴漿菌肺炎疫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示警,治療黴漿菌最有效的抗生素「日舒」在國內抗藥性已達6成,未來將對兒童造成極大威脅。抗生素是對抗細菌感染的治療利器,但近年由於不當使用,越來越多細菌產生抗藥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針對3261位民眾進行抗生素認知調查,結果顯示,6成民眾對於抗生素觀念有誤、3成民眾誤用抗生素。中華民國診所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分享一病例,58歲王女士因為泌尿道感染就診,醫師開立3天份的抗生素,並叮囑她3天後回診,但王女士服藥2天後,自覺症狀好轉就擅自停藥,直到發燒、後腰劇痛、小便不適感加劇才回診,已演變成急性腎盂腎炎,必須住院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黃建賢指出,錯誤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法治好疾病,還可能引起抗藥性,未來恐面臨無藥可用。國外文獻顯示,感染抗藥性細菌的患者,治療成本比一般感染者多出4成,住院天數增加1周以上,致死率也比一般感染者高出6成。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國內近年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抗藥性略減,其它細菌都呈現上升,導致醫師開藥選擇縮減。這幾年疾管署已制定抗生素管理規範和使用準則,例如要求醫院內部管理二線以後抗生素,需經感染科醫師同意開立。羅一鈞透露,疾管署正和食藥署及農業部研提5年期「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希望從2025年起,針對醫療用、動物用抗生素等製品,從更多角度管理及合理使用。
精準醫學成功戰勝 多重抗藥陰溝腸桿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自20世紀初期抗生素問世後,在現代醫學拯救無數病患免於細菌性感染死亡。然而,也由於抗生素大量的使用,多重抗藥性細菌於全世界各地逐漸增加,多重抗藥性菌株成為臨床醫師與病患最大的夢魘之一。惡性淋巴瘤傷口潰爛 多重抗藥性致病菌 根據統計指出,在醫療院所內常見之腸桿菌(Enterobacterales)當中,除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p.)、大腸桿菌(Escherichia spp.)之外,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omplex)為第三大抗藥性腸內菌菌種。多重抗藥性陰溝腸桿菌易造成肺炎、腹內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感染症。若進展至血流感染,可能會出現持續高燒、畏寒,甚至意識不清或休克的情況。一位中年男性因久未癒合的膝蓋傷口潰爛以及膝蓋腫塊前來台中榮總求診,經組織切片發現為惡性淋巴瘤,其傷口潰爛部分以及骨切片的細菌培養,皆發現多重抗藥性的致病菌。經實驗室鑑定後發現,該臨床菌株屬陰溝腸桿菌下的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並且攜帶特殊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在治療上相對棘手,往往需要後線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黏菌素或是同時合併多種抗生素治療,依臨床病人狀況判定。多重抗藥性細菌 增加診治困難感染科葉庭光醫師表示,抗藥基因的出現會增加臨床感染症病患治療上的困難,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與了解。由於前述個案的臨床重要性不容忽視,團隊便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陰溝腸桿菌常見抗藥性之菌種Enterobacter hormaechei於台灣以及全世界之抗藥基因分布,發現Enterobacter hormaechei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種類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而台灣也有類似的抗藥基因分布。此系統性回顧論文也於2022年10月份發表於高分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影響分數(Impact Factor) 15.44分。未來在面對陰溝腸桿菌的感染,臨床人員需要更加警覺,因為致病的菌株可能是高度抗藥、更加棘手。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是近年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議題,在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多重抗藥性細菌對於醫療人員仍舊是一大挑戰,也是未來診治上將持續面臨的課題。深入對於抗藥性細菌機轉的探討,將給予未來感染症的精準治療鋪奠基石,會是病人的一大福音。
51歲婦確診住院…又染「超級細菌」敗血症險喪命 醫示警這件事
除了新冠疫情,國內抗藥性細菌感染也不容忽視。台灣2大感染醫學會示警,若輕忽抗藥性細菌惡化,推估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分享,日前收治一名51歲女性,因發燒、咳嗽住院,經篩檢確診為新冠肺炎,不料住院期間驗出被稱為「超級細菌」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症狀,所幸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脫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示警,如果漠視抗藥性細菌惡化,預估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3.3萬人因感染導致死亡。此外,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也點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極需被重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建議,國內應加速抗生素新藥審核與合理納健保,並且及時補充感染專業人力。
內褲竟帶有「超級抗藥性細菌」! 醫:正確5步驟「這樣洗」才乾淨
貼身衣物每天長時間接觸私密部位,容易藏有各種微生物及細菌。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列出正確清洗內褲保持衛生的5步驟,更指出熱水(60°C)洗滌搭配洗衣粉更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內褲,是一件與身體持續接觸的基本衣物,因此,它可能藏有各種微生物。」近年來人們對內褲在傳染病傳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健康的潛在影響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在2020年《醫院感染期刊》(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的1篇論文中,研究住院病人內褲上細菌和真菌存在情況。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病人的內褲被有害細菌污染,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項研究強調,醫療設施中適當的洗衣程序,對降低交叉污染、細菌傳播風險非常重要。黃軒補充,2019年《應用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1篇研究指出,身體健康者的內褲中,仍有超級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該研究指出內褲在超級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該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對此,黃軒也列出正確清洗內褲保持衛生的5步驟:內褲、內衣分開洗,以免交叉感染。使用冷水清洗內褲,浸泡於洗滌水中約5至10分鐘即可。以輕柔的方式搓洗內褲,由後慢慢往前搓洗。用清水將內褲洗滌劑清洗乾淨,再脫水或用乾毛巾將多餘水分除去,最後晾乾。若用洗衣機洗內褲,應定期清潔洗衣機維持乾淨,可使用洗衣機的槽洗淨功能或浸泡消毒。另外,黃軒也援引2021年《臨床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1項最新研究指出,與用冷水(20°C)洗滌或不使用洗滌劑相比,用熱水(60°C)洗滌並使用洗衣粉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他指出,這些最新研究強調了內褲在細菌傳播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正確洗滌方法對減少交叉污染、傳播風險的重要性。因此使用正確洗滌方法減少內褲的細菌量,對於防止細菌感染、傳播很重要,「未來我們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內褲細菌引發的傳播機制,以及內褲,可能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他大拇指受傷發黑又流膿 竟因「濫用抗生素」險截指
陳先生突然發現大姆指受傷,卻不知道傷口是怎麼來的,因為忙著過年,就先不管它,幾天後陳先生意外發現左腳大拇指已經發黑,周圍皮膚也出現些微紅腫,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感染科就醫時有些微發燒,疑似感染造成,且從腳趾至腳踝發紅擴大蔓延的現象,大拇指尖端也已發黑,指甲處明顯可見傷口,看似會流膿出來,情況實屬嚴重。亂用他人成藥 長出超級細菌李振德醫師表示,陳先生有十年的糖尿病史,因為沒有疼痛感,對糖尿病的病識感較低,當發現腳趾有傷口後沒有包紮處理、沒有積極治療,洗澡時未對傷口進行防水保護,未積極就醫,自行吃了女兒的抗生素藥物。由於陳先生的患部嚴重,收治入院後,醫護人員立即對傷口處採集膿液,送至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並給予靜脈施打抗生素,同時會診整形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李振德醫師提到,檢驗結果證明在意料中,陳先生的傷口長出「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這是濫用抗生素而長出的「超級細菌」,會讓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變無效,由於治療選擇有限,感染難以治癒,病人容易感染及引發較多副作用,嚴重可能需要截肢,好在整形外科醫師迅速安排傷口清創手術,如今陳先生保全了左腳大拇指,傷口感染也在手術與後線抗生素「老虎黴素」的共同壓制下,獲得顯著的改善。不濫用抗生素 應遵循醫囑抗生素是醫學史上的重要成就,使惡名昭彰的細菌感染症不再高度致命,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誕生了具有廣泛抗藥性的細菌,新抗生素的研發速度若趕不上細菌演化速度,在未來恐怕會面臨無藥可醫治的感染症,衍生出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和死亡風險的「超級細菌」。研究指出,2019年約有127萬人因多重抗藥性細菌死亡,而2022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發布,因新冠疫情治療,使用抗生素導致有抗藥性的細菌也增加,因此,除了醫療院所加強合理使用抗生素之外,李振德醫師呼籲民眾遵循「四不一要」的用藥原則:「不吃別人的藥、不自己買藥隨便吃、不主動要求醫師給予抗生素藥物、要遵守醫囑使用藥物」。
婦人命危「1小時揪出超級細菌」 智抗菌平台建功!用藥錯誤降至0.84%
七十八歲的黃媽媽(化名),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送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黃媽媽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病史,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橫紋肌溶解,還發生急性腎衰竭,陷入昏迷,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後轉送黃媽媽至內科加護病房治療,診斷黃媽媽左腿有深部靜脈栓塞,進行溶解靜脈栓塞治療。期間黃媽媽在加護病房高燒不退,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醫護人員先使用抗生素Ceftazidime(一種第三代頭胞菌抗生素)緊急投藥治療,並同步進行痰液培養,經過短時間培養結果證實了: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該細菌屬於多重抗藥性病原菌,影響臨床治療成效甚鉅,中國附醫的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以及系統輔助建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levofloxacin)使用,醫護團隊使用在黃媽媽身上成功打擊感染病菌,後續黃媽媽順利拔管,預後良好,於7月下旬出院健康返家。「超級細菌」由於抗藥性強,又難以在第一間時間檢測出來,醫師往往只能先憑經驗給藥,不但治療困難,錯誤用藥更增強抗藥性之產生,醫界備感頭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團隊,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質譜儀,可快速預測細菌抗藥性,成為對抗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表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很常見的多重抗藥細菌,導致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骨髓炎、肺炎以及心內膜炎。碳青黴烯類抗藥的克雷伯氏肺炎菌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對免疫力低弱的病人會造成嚴重感染,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腦膜炎、肝膿瘍及傷口感染等,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菌種。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對許多抗生素先天上就有抗藥性,一旦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造成感染,治療上就倍加困難,最常見的臨床徵候是肺炎,血流感染、傷口和泌尿道感染。質譜儀 (MALDI-TOF) 用於臨床上鑑定微生物菌種,從質譜儀訊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幾秒鐘內即可快速檢測出細菌抗藥性,幫助醫師提早數天用正確的抗生素,阻止病情惡化。利用質譜圖形來預測抗藥性細菌,不僅應用在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黴烯類抗藥的腸內菌,綠膿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此次更成功的預測了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第三代頭胞菌素的抗藥性,這對早期且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菌感染是相當重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護團隊跨領域將資訊、人工智慧、檢驗醫學、藥理學及感染症等五大領域整合的「智抗菌平台」,其中平台核心「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是由周德陽院長、薛博仁副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共同執行開發,串接質譜儀資料與藥敏,預判是否具有抗藥性,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周德陽院長指出,智抗菌平台模型預估,能將院內五年感染病菌死亡率,由原來的12.7%降低到9.5%,降低了25%,五年內平均用藥錯誤率從2.28%降低到0.84%,更是大幅下修63%。這項臨床研究成果,讓醫師更快速預測抗藥性菌株與敗血症風險,提供臨床診斷與藥物輔助決策,降低重症加護病房龐大的醫療成本與有效降低致死率。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已獲得臺北生技獎,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肯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已找出多種細菌抗藥性蛋白質量表現特性, 包括黃媽媽痰液分離的超級細菌在內,運用AI運算分析,有效輔助醫師搶救瀕危病人成功的臨床成果,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年被刊登在兩家頂尖國際醫療學術期刊:國際感染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與美國微生物研究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與,這項技術也在2022年2月全面導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抗菌平台」,超過十萬人次應用,嘉惠重症患者。
恆河在哭泣!超級細菌多到嚇人 印度人當「聖水」照喝不誤
相信讀者都有印象,不管在電影或是報章雜誌甚至是網路上,都可看到印度民眾在恆河沐浴的習慣;恆河,被印度人尊為聖河,卻也是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科學家發現,恆河充滿「天文數字般」的極大量超級細菌,就算是遠離城市的山區河中,也可見大量抗藥性細菌。印度人什麼都往恆河扔,包括死去的人火葬後的骨灰撒在河裡。(圖/India Today)恆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更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印度教徒認為,在恆河沐浴、喝聖水,可以洗滌罪惡,並且幫助他們從輪迴中解脫。但是根據印度科技研究所,在恆河發源地根戈德里(Gangotri)的定期測量,發現該地下游河水中,帶有抗藥性基因的超級細菌,是上游的20倍,顯示恆河在發源地就已被嚴重汙染。恆河全長約 2510 公里,卻受到沿岸城市的工業排放水污染。(圖/Daily Mail)恆河全長約 2510 公里,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經孟加拉和印度北部。長期以來,恆河受到沿岸城市的工業排放水污染,再加上印度人什麼都往恆河裡面扔,包括死去的人火葬後的骨灰撒在這裡,甚至也在這裡舉行水葬,使得恆河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就連應該相當乾淨的源頭處,都發現有害細菌。世界衛生組織(WHO) 稱抗藥性細菌是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每年在全球奪走70萬條人命。不過要改變印度民眾的習慣並非易事,印度人還是愛喝這裡的水,就連印度郵局也正式出售罐裝的恆河水,在部份電商平台上都可以買到,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印度人都能享用到恆河聖水。
受託製藥卻占為已有 政德製藥今遭檢調搜索
國內抗生素注射劑最大供應商「政德製藥」,曾受台灣東洋藥品委託製造克痢黴素注射劑,卻涉嫌竄改東洋提供的製造資訊,再向主管機關申請藥證,更名為「樂克痢黴素」後自行生產販售,台北地檢署今天指揮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兵分4路搜索政德實際負責人李成輝、負責申請藥證的林姓女職員等2人,案由檢調擴大偵辦中。據指出,原本是雲林一家小西藥廠的政德製藥,現為台灣抗生素注射劑最大供應廠之一,2013年受台灣東洋藥品委託,生產製造克痢黴素注射劑,不過,政德製藥卻將東洋交付的配方、製程等營業祕密私自竄改,並於2016年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登記為「樂克痢黴素」,並自行生產販售。政德製藥的「樂克痢黴素」,在食藥署登記的適應症上,註明「限用於一般抗生素無效,且具多重抗藥性之革蘭氏陰性菌之嚴重感染」。據悉,克痢黴素是很早期的抗生素藥物,早年台灣也曾經上市,但因對腎造成的毒性頗大,所以被很多新的抗生素取代,不過隨著超級細菌的衍生,抗生素愈用愈多、出現抗藥性細菌後,因為對現行常用的抗生素無效,這個老牌的抗生素藥劑才又上場,同時,經過改善製程,已減低藥品的腎毒性,目前用在較後線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