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濃度
」 疫苗 新冠肺炎 新冠疫苗 抗體 BNT流感不再是秋冬限定!全台逾400萬長輩陷流感重症危機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第1週至第32週累計之類流感門急診人次,為去年2023年同期的1.7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表示,面對流感全年化的威脅,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醫師分享,不少65歲以上長輩認為身體還勇健,不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卻忽略免疫老化導致抵抗力下降的狀況。張峰義醫師說明,大眾普遍對流感有3大NG觀念,分別為「流感冬天才會有」、「流感疫苗打完就立刻見效」、以及「流感疫苗保護時效都一樣」。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黃立民醫師建議,因應NG觀念可以掌握兩大流感疫苗施打原則,一為「提前施打」、二為「分齡施打」。今年6-7月流感甫創高峰,黃立民醫師提醒,今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至8月9日高達1,231人,超過去年全年累計人數,夏季流感威力不可輕忽。黃立民醫師進一步解釋,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在大家嚴格防疫之下,免疫系統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他病毒,缺乏刺激生成免疫力,導致回到正常生活後,出現免疫負債的情況,夏天流感疫情與冬天一樣嚴重,也就是已經「流感全年化」。張峰義醫師提醒,流感全年化的趨勢下,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及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罹患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或BMI≧30者,屬於流感容易併發重症的高危族群。研究也顯示,本身有氣喘的成人,若罹患流感重症的風險較一般人增加5倍;40-64歲糖尿病患因流感重症進入ICU病房的風險則較一般人增加4倍。此外,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換算全台逾400萬65歲以上長者為流感高危族群,由於免疫系統自然老化,較難產生抗體,進而增加流感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甚至是死亡機率,更需要提高警覺!黃振國醫師表示,5成流感併發重症者為65歲以上長者,7成流感重症死者沒有接種疫苗,面對流感全年化的威脅,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即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尤其65歲以上民眾可評估自身狀況,選擇自費施打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以增強免疫力。然而根據最新流感疫苗接種成果顯示,仍有近半數65 歲以上流感高危族群尚未接種流感疫苗。張峰義醫師分享,診間不少65+長輩認為自己身體還算硬朗,不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卻忽略免疫老化導致抵抗力下降的狀況。張峰義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大眾普遍對流感有3大NG觀念:NG觀念1:流感冬天才會有:台灣已經流感全年化,夏季也要提高警覺,流感疫苗可提早預約施打,確保擁有足夠免疫力。NG觀念2:流感疫苗打完就立刻見效:接種疫苗約二至三週才能生成足夠的抗體濃度與免疫力。如果到了流感高峰期才接種,身體沒有足夠保護力,仍暴露於流感風險中。NG觀念3:流感疫苗保護時效都一樣:目前國內可取得的流感疫苗種類包含「(傳統)雞蛋培養疫苗」、「細胞培養疫苗」,與「佐劑疫苗」,不同種類疫苗不僅有不同效力,也有不同年齡的適用對象,可依照自身狀況挑選保護時間較長的疫苗。黃立民醫師提醒,目前「免疫負債」大約還要再一年才會回到常態,民眾可以掌握兩大流感疫苗施打原則:原則一:「提前施打 保護力不間斷」一般傳統流感疫苗保護效力約4到6個月,其效力隨時間下降,儘管去年有接種流感疫苗,仍無法提供足夠保護力。建議民眾可以至社區鄰近醫療診所預約流感疫苗,以應對未來的流感高峰。原則二:「分齡施打 打造完整保護力」65歲以上長者因為免疫記憶退化,其病毒防禦力不如青壯年。黃立民醫師建議65歲以上長輩,可考量自身狀態,與醫師討論自費施打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相較於傳統雞蛋流感疫苗,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可以提供長達12個月的保護力,對抗常見的H1N1其抗體效價是傳統疫苗的1.4倍、H3N2抗體效價為1.6倍。6個月以上至65歲以下民眾,也能考慮施打較為穩定不突變的細胞流感疫苗,其保護力達6-8個月。此外,上有年邁父母、下有兒女需要照顧的三明治(中壯年)族群,更應該確實接種流感疫苗,阻斷家庭群聚感染風險,減少家庭醫療支出。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打這款流感疫苗升級免疫力 醫:抗體提升1.6倍、保護力更久
秋冬時節病毒來襲,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持續攀升!中南部早晚溫差變化大,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呼籲,65歲以上長者為流感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可自費選擇保護時間較長的佐劑四價流感疫苗,提升抗體濃度,加強抵抗流感威脅。家醫部主任陳怡成表示,根據研究顯示,佐劑型流感疫苗抗體可提升1.4-1.6倍,保護力可由6個月延長至1年。公費流感疫苗差在哪? 對雞蛋過敏避打這種嘉榮呼籲,民眾可依政府公布的公費接種對象施打疫苗,目前為50至65歲成年人、孕婦、高中職以下學童,及具潛在疾病高風險慢性病患者等。符合上述施打資格的民眾,儘速到醫院評估接種,增加保護力。「醫師,各廠牌公費疫苗差別在哪?」陳怡成表示,目前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雞蛋胚胎所培養的疫苗;一類是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流感疫苗;前者因在禽類上培養,所以抗原與哺乳類不同,後者的抗原較接近人類,也曾由臨床實驗證實,細胞培養疫苗與流感病毒株吻合度較高,相較之下會高出一些保護力。若對雞蛋過敏,可在看診時先行告知醫生,並盡量避免施打雞蛋培養的疫苗。自費佐劑流感疫苗 抗體提升、時效更久陳怡成進一步說明, 65歲以上老年人免疫系統衰老,抵抗力不足,更需要持久強大疫苗保護力,目前提升疫苗保護力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增加疫苗抗原劑量,但因顧慮提高劑量會產生更多副作用等問題,台灣並未引進。第二種使用基因工程,但因價格高昂,國內目前尚未採用。第三種提升免疫力的方式,即是施打佐劑四價流感疫苗。疫苗中加入佐劑強化免疫反應,對於長輩的保護力更高,研究顯示,佐劑型流感疫苗抗體可提升1.4-1.6倍,保護力可由6個月延長至1年。陳怡成表示,佐劑四價流感疫苗與傳統流感疫苗相比,保護力約高出4成,對於罹患流感易引發重症的年長者來說,有加強免疫力的效果,英、美、澳洲等國的疫苗接種委員,也推薦65歲以上年長者可優先接種佐劑四價流感疫苗,提升保護程度。副作用部分,除了局部疼痛增加,其他症狀與傳統疫苗差別不大,因此建議65歲以上年長者,可先向醫師諮詢評估,選擇抗體濃度較高、保護時間較長的佐劑流感疫苗,讓免疫力大升級。
無症狀感染代表免疫力好? 醫打臉揭真相:病毒殘留身體更久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3年多,各國已邁向和病毒共存「後新冠時代」,一般人通常認為,無症狀感染可能是身體免疫力比較好,不過醫師打臉指出,這類感染者身體的發炎時間更長,傳播病毒的時間也更長。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國外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情況」,病毒排出的時間需要19天,相較於有症狀感染者,還要多5天,代表病毒殘留在身體內較久,傳播的風險也越多,而且無症狀感染者,IgG抗體濃度比較低。至於出院康復後8周的恢復期,無症狀感染者不像有症狀感染者快速會下降,因為仍然在發炎反應中。而無症狀感染者,對新冠的免疫力,在感染2~3個月內,可能還反覆不斷發炎,使其IgG抗體持續上升。新冠病毒有40~60%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引起。(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這些結果就解釋了,病毒擴散40~60%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引起,無症狀不一定是代表免疫力很好,反而是免疫系統釋放太少激素(cytokines),使得發炎反應悶在體內持續好幾個,病毒清除率較久,能傳播的機會也越久;雖然無症狀感染者的抗體上升較慢、IgG抗體存在較久,但是預後通常也比有症狀患者要好,因為當有症狀中重度患者,釋放大量激素,也會使很多器官損傷。
新冠變異株BQ.1和XBB免疫逃脫強? 醫:打4劑舊疫苗、確診過都擋不住
雖然世界多國已經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解封,但包括台灣在內,新一波的疫情在冬天又開始蠢動,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透過社群分析,新冠變異株BQ.1和XBB這兩隻大魔王,對於就算有打過4劑舊疫苗,或是過去曾感染過Omicron的人,都難以避免,依舊有很高的重複感染機會。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提到,觀察新冠病毒特性,他認為這應該是人類史上演化最快的病毒,回顧新冠病毒的演化,從早期的Alpha、Beta、Delta病毒株,到2年內很多人得的Omicron,接著衍生出了 BA.1、BA.2、BA.4、BA.5,跟近期討論度很高的BQ.1和XBB系列的變異株,都可以看出這款病毒的突變性。而分析現在常見的變異病毒株,李建璋認為,第一大魔王首推XBB,第二名是BQ.1。他觀察,即使打了非次世代第四劑,或是曾經得過Omicron BA.4 或BA.5, 血液中對XBB病毒中和抗體的效價幾乎是零,等於對免疫系統而言,幾乎是陌生人。而同樣的對於BQ.1,上述人群的中和抗體的效價也只有在10到50之間,一般抗體濃度需要高於500這才有比較好的保護力。李建璋並指出,無論BQ.1或XBB病毒,他觀察其傳播能力,跟BA.5比起來,算是有過之而不及,但還好的是,目前沒有特別高比例的重症,算是Omicron家族表現較溫和的。針對台灣可能再掀一波疫情,李建璋指出,既然BQ.1和XBB的流行已經勢不可擋,無論打了傳統的第四劑或是曾經得過Omicron,都有重複感染的可能。而現在台灣第三波疫情趨勢已經確定,提醒老人或高風險族群,應該把握時間趕快去打次世代疫苗;最後,如果有症狀,早期就要就醫,符合條件,鼓勵大家要服用抗病毒藥物。他也呼籲,「病毒72變,逃不出防疫三寶手掌心,只要善用口罩、疫苗、快篩,大家還是可以平安過年。」
若想全面不戴口罩「第4劑必列標配」 專家點出1問題:恐成病毒破口
邊境解封將在10月13日上路,至於口罩禁令何時可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前指出,不會一次性全部不用戴,會分階段穩健開放,預計最快11月就會先檢討戴口罩的方式。若屆時真的不用戴口罩,毒理專家招名威就提醒,在人口密度高,且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環境,仍建議戴口罩,且施打追加劑疫苗可能也必須要列為標配。招名威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很多人在詢問萬一不用戴口罩該怎麼辦?他提醒民眾,建議像是有開中央空調的區域,包括機關行號、公司、學校、補習班、百貨和醫院,畢竟人口密度還是偏高,平常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環境,這些區域最好適時戴上口罩,可以減少被感染或感染他人的風險,確診或感冒的員工少了,工作效率就會提升,一個預防的概念。招名威也表示,疫苗還是最好的防護方式,「雖然不是100%防護,但即使確診,也多半是以輕症為主,病毒造成的死亡率也大幅度的下降,這些數據在全球都顯示打疫苗比不打疫苗要據有更多優勢」,若想要不戴口罩,施打追加劑疫苗可能必須要列標配,「因為疫苗追加劑可以提高抗體濃度,尤其是中和抗體,幫助人體抵禦疾病、殺死病毒變異株活性。」不過招名威也點出1問題,「病毒一直在突變,民眾施打第四劑追加劑的意願卻越來越低,這反而給病毒一個破口,這可能是造成變種病毒一直不斷在人類族群中蔓延的主因之一。」
「抹片篩檢」與「疫苗施打率」雙降 疫情恐致超額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延燒全球三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結束在望,不過,因為疫情造成的額外公共衛生衝擊,恐怕是接下來的重要議題!資料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在2年間下滑近2成;我國自107年啟動的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109年接種率也較前一年低。抹片檢查與疫苗接種都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方法,日前國健署宣布自9月起,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從原本的2價轉換為9價,然而,不同價數的HPV疫苗對於子宮頸癌的保護有何差異?可以滿足台灣婦女的需求嗎?後疫情時代,HPV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以一起接種嗎?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婦癌醫學會和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共同主辦媒體工作坊,分享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的正確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根據民國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癌排名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名,一年新增1393人罹患子宮頸癌症。統計顯示,110年有608人死於子宮頸癌,平均每天有1.6人死於子宮頸癌。「但其實,子宮頸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透過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增加子宮頸抹片等檢查篩檢率,及早發現、確實治療,就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對此,WHO發佈了一項《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全球戰略》,目標於2030年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幾年也持續投入協助相關政策推動。不過,這兩項能有效防杜子宮頸癌發生的利器,卻意外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張志隆表示,雖然台灣未像其他國家有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措施,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下滑近2成(18.4%);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率也往下掉。國外研究根據美國COVID-19疫情期間HPV施打率下滑情況推估,未來百年至少有超過13萬名菜花(生殖器疣)、七萬名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逾2880名子宮頸癌患者,原因可能就是疫情造成的疫苗漏打、晚打!該如何面對這「疫」外衝擊呢?張志隆理事長表示:「趕快依醫囑接種HPV疫苗!」雖然短期內未必會馬上看到施打率下滑造成的效應,但是長久來看,確實有研究推算可能影響未來包括子宮頸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為預防我國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國健署自107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但今年9月起改為9價HPV疫苗,提供更多型別的預防!張志隆指出,大部分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則是造成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先前的公費2價疫苗涵蓋常見致癌型別HPV16、18。不過,有鑒於在台灣和東南亞地區,HPV52、58也是常見致癌型別,部分研究更顯示在這些地區,HPV52、58影響甚至不亞於HPV18,因此,如果疫苗能夠協助給予保護,當然更好。HPV疫苗可否與COVID-19、流感等疫苗一起接種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可以與其他非活性疫苗如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同時於不同部位接種。至於先前若因為疫情未到校等因素,而有漏打HPV疫苗的情況,如果已經在15歲前打過第一劑,只要間隔超過五個月,可以於建議接種時程內依醫囑施打第二劑。若是沒來得及在滿15歲前打第一劑,接下來就必須依醫囑施打三劑,同樣的,應按照建議施打時間完成接種!有些人誤以為HPV跟新冠病毒一樣,就算不小心自然感染也可以獲得充足的保護抗體。對此,黃玉成理事長指出,即使感染過HPV也不一定能產生抗體;即便產生抗體,抗體濃度也非常低,跟施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相差甚多。黃玉成指出,HPV疫苗全世界自2006年起開打至今超過上億劑,在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效益是最高的。雖有人憂心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特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問題,不過,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 評估HPV疫苗的安全性數據後,認為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嚴重不良事件與接種HPV疫苗有關。截至2020年6月,已經有107個國家將HPV疫苗納入女性的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其中有33個國家將男性也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日本政府於2010年推動青少年女性公費施打HPV疫苗政策,但因為民眾對HPV疫苗的安全疑慮,2013年6月起宣布暫停積極鼓勵接種HPV疫苗後,疫苗覆蓋率由91%下降到28%,且這群女性到了20歲篩檢時,發現HPV 16/18感染率從0.3%上升到2.1%,引發該國政府討論,並且在審視相關安全性後,於今年恢復對於青少年女性依醫囑施打HPV疫苗的建議。
北市拚6/3前完成高中以下疫苗接種 「恢復實體上課」時間點曝光
本土疫情進入高原期,全台校園學生也受到影響,至今已有16萬人確診,各縣市陸續宣布遠距教學。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今(29日)表示,北市約在6月3日前將國小疫苗接種完畢,至於距離第2劑超過5個月的國、高中生,也會盡量安排在3日前打完疫苗,「所以大概在6月6日那週,應該就正常恢復實體上課。」臺北市為保護兒童的健康,已媒合醫療院所5月26日至6月3日期間,預定完成158所國小及附設幼兒園滿5歲兒童疫苗接種,5月28至31日期間以每一區提供一站點幼兒園便利、貼心的接種服務。若無法配合到校接種,家長可選擇至臺北市疫苗預約平台系統或17家醫療院所特別門診,為孩童預約接種疫苗。柯文哲今日表示,原則上6月3日前國小疫苗可接種完畢,5歲以上幼兒園學生則分12個行政區,找一個地方集中處理;另外距離第2劑超過5個月的國、高中生,市府也會在6月3日前想辦法接種完畢,倘若學生疫苗間隔時間未超過5個月,代表抗體濃度還很高,仍在保護範圍內,所以沒有大礙。柯文哲強調,原則上北市希望在6月3日以前,將高中、國中、國小與幼兒園學生的疫苗都打過一輪,「打完疫苗安心上學去,所以大概在6月6日那週,應該就正式恢復實體上課。」另外,北市衛生局也提醒,所有疫苗接種後兒童,回家後不要劇烈運動,多休息。
兒童新冠疫苗將開打…兒科醫學會籲「別挑廠牌」 5大理由曝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推動6至11歲兒童族群接種莫德納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之一半,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BNT新冠肺炎疫苗也即將能夠使用於此年齡層孩童,劑量為成人的三分之一。對此,臺灣兒科醫學會表示支持。臺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例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本身感染、重症或併發症與死亡的發生,並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之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醫學會提到,目前世界各國已授權使用於此年齡層的新冠肺炎疫苗主要就是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都呈現充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試驗顯示副作用嚴重程度多為輕度至中度,約1-3日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無嚴重不良反應。注射部位反應為六至九成,多屬輕微;疲勞、頭痛約二至六成;皆以第二劑較多。發燒在第一劑小於百分之五至十,但第二劑可達二至三成;一半不超過攝氏38.5度,罕有超過40度的。總體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但發燒可能略多。對於局部腫脹、疼痛,可使用冰敷緩解,發燒時若未伴有其他危險跡象,可給予退燒藥或請兒科醫師診察處理。醫學會說明,mRNA疫苗副作用方面,較讓人擔心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在大規模施打的國家顯示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發生率。此外,美國的資料顯示,5-11歲男性幼童感染COVID-19後出現心臟方面症狀之風險,為接種疫苗者之4.4倍;美國、英國及澳洲兒童染疫後死亡人數,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通報心肌炎人數之2-10倍。顯示在目前處於社區流行時期,接種疫苗益處大於染疫後風險。醫學會強調,目前仍無大規模直接比較莫德納和BNT疫苗孩童接種的研究報告,但由發表的試驗結果看來,前者產生的抗體濃度略高,輕中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略高,但並無很大的差異,因此並不建議要特別選擇那一種廠牌的疫苗。醫學會建議,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家長若對於疫苗仍持高度疑慮,並不會強制要給孩童接種。因mRNA疫苗通常第二劑反應較大,也可考慮先接種一劑,再觀察後續。不過,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演變為重症或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應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並完成建議的接種劑次。
確診海嘯將來襲…疫苗第三劑怎麼選? 感染科專家來教你
新北市昨天(20日)新增822例確診,市長侯友宜警告,接下來確診數將會如海嘯般襲來;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國內確診死亡的曲線,大概會落在新增案例後面2星期。隨著Omicron疫情不斷蔓延,指揮中心一直呼籲還沒打新冠肺炎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的人,趕快踴躍接種第三劑。但第三劑疫苗怎麼選?一定要打不同廠牌嗎?根據《健康醫療網》訪問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他引用國外的研究資料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施打mRNA疫苗者,但獲感染後會不會演變成重症,則需要看的是T細胞的免疫力。紀鑫主任在專訪中提到,網路上有人在謠傳「打兩劑AZ無效,第三劑沒有保護力」的論點,他提到,接種兩劑AZ並非一開始就無效,兩劑AZ在對抗新冠肺炎中的alpha、delta變異株,基本上還是很有效。而現在台灣的威脅是在Omicron病毒,政府之所以鼓勵民眾打第三劑,是因為不管是何種疫苗,打完兩劑後三個月,保護力都會下降。紀鑫主任並引用國際期刊《NEJM》的研究數據提到,打了三劑AZ疫苗的保護力,從研究數據上可看出,跟打了兩劑AZ後追加BNT疫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並沒有打兩劑AZ無效,再打第三劑就沒有保護力這種問題。至於對於打疫苗的民眾,很多人都掙扎第三劑要不要混打?紀鑫主任對此表示,一般會建議混打,是因為混打後的抗體濃度較高,比較不會被感染。他並舉出相關研究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打mRNA疫苗者,但得到感染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達到必須住院的程度,則就要看每個人自身T細胞的免疫力了。紀鑫主任並解釋,mRNA疫苗優勢在預防感染、AZ疫苗則是提升T細胞的免疫力,也就是做到預防重症效果。他引述《刺胳針》(Lancet)研究指出,兩劑AZ追加BNT效果較佳,抗體可上升24倍,若是改追加莫德納,則可上升30倍,「這主要是所謂的『預防感染能力』」。而先前不少網友砲轟政府,不開放民眾第三劑施打AZ,才導致疫苗過期;對此,紀鑫主任強調,「指揮中心並沒有禁止,只是不建議而已。」他強調,雖然打了兩劑AZ後,若再追加mRNA疫苗,可使體內抗體濃度較高,但其實一旦感染後,想要免於重症住院,基本上還是要靠自身細胞免疫力,自行將病毒清除,因此自身細胞免疫如果足夠,就不會導致重症,因此第三劑AZ仍有效益。
以色列「第4劑實驗」成果曝光 60歲長者重症降4倍
三月初國際疫情回升,尤其亞洲香港、大陸、南韓確診數不斷攀升,與疫苗保護力消退有關,第四劑疫苗打不打引發關注,台大公衛學院今天公布國際首份第4劑疫苗接種成果,率先開打的以色列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施打第4劑後,重症及感染率皆有下降,重症率甚至減了約4倍。但年輕族群,雖抗體濃度提升,感染率卻無顯著下降。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今在「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表示,三月初國際疫情又回升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疫苗保護力消退,反映在在較早接種的歐洲國家回升。其次是Omicron BA.2 亞變異株崛起,佔全球比例超過 50%,取代 BA.1 成為主要流行株;俄烏戰事及難民潮造成群聚感染蔓延也有影響。陳秀熙指出,英國、瑞士、義大利等國,3劑疫苗的時效性已過,是否施打第四劑值得思考。以色列為全球第一個施打第4劑的國家,台大公衛學院學者張維容因此說明2份,分別以年輕醫護與65歲以上長者接種第四劑疫苗的以色列最新研究。研究結果顯示,18歲以上且相對年輕的醫護人員在施打第4劑後,1至2週內,無論是輝瑞或是莫德納疫苗,中和抗體濃度都有所提升,且相較於僅施打第三劑的族群,輝瑞第四劑可有效降低43%的症狀感染率;不過在所有感染率方面,無論是莫德納或輝瑞,都無法降低感染,也就是說,對於預防感染沒有顯著效果。安全性部分,張維容表示,第4劑未引發任何嚴重不良反應,多數族群有局部或輕微全身性不良反應,如疲勞、 肌肉痠痛、頭痛、發燒等。另一份針對60歲以上、施打第三劑輝瑞疫苗滿4個月之長者研究,結果顯示,比起僅接種第3劑的長者,第4劑皆能有效降低感染及重症風險,感染率約下降2倍,重症率則下降約4倍。也因此,輝瑞疫苗3月15日時,根據這兩份研究報告,針對65歲以上已施打追加劑長者,提出第4劑緊急授權申請。張維容指出,長者抗體容易消退,第四劑或許能成為該族群的解套方法之一。至於台灣要不要打第4劑?陳秀熙則強調,台灣疫情相較香港、日、韓並不嚴重,雖然不必急於決定第四劑的施打,但預防重症對於長者來說非常重要,因此還要嚴格觀察。
國內首份追加劑研究出爐 莫德納最強!全劑量抗體增47.7倍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也是這項試驗計畫主持人的邱政洵表示,希望這項結果有助於台灣進一步推動COVID-19疫苗的施打,並且建議民眾在接種完前兩劑疫苗後,都應在間隔3-6個月接受第三劑追加接種,以提升疫苗對人體的保護力,預防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邱政洵副院長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自去年12月起,執行醫療照護人員施打兩劑腺病毒載體AZ疫苗(AZ+AZ)後,以mRNA疫苗(莫德納、輝瑞)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做第三劑追加接種之臨床試驗,進行受試者施打完第三劑一個月後免疫生成性分析與不良反應。此研究共招募340位已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為受試者,隨機分派接受莫德納(Moderna)全劑量、莫德納半劑量、輝瑞(BNT)或高端疫苗接種為第三劑追加劑。邱政洵副院長說,分析時排除了2位不符收案條件者,研究結果發現,在施打完第三劑後的第28天,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血中之中和抗體濃度,達到體內抗體生成效果,而上升倍數分別是:莫德納全量47.7倍、莫德納半量39.8倍、BNT 32.2倍、高端12.7倍。針對現今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也顯示施打第三劑之後產生的中和抗體能力,和接種前相比,可以更有效對抗Omicron。而和預防重症相關的T細胞免疫反應四組都有顯著上升,上升倍數分別為:莫德納全量4.2倍、莫德納半量3.9倍、BNT 3.1倍、高端3.3倍。至於接種完第三劑的疫苗副作用,則是以莫德納副作用比例最高(局部疼痛約97~100%、發燒約15.3~29.5%),高端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比例最低(局部疼痛76.5%、發燒4.8%)。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由實驗結果可看出,針對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不論是使用何種廠牌疫苗做為追加劑,施打後一個月的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有顯著提升。以抗體增加的幅度來看,mRNA疫苗仍優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T細胞免疫反應則是在不同疫苗追加劑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
第20輪預約今起開放 民眾瘋搶莫德納…莊人祥親揭缺貨原因
1922疫苗預約平台今起開放第20輪預約,本輪全數提供第3劑,共開放114萬劑量能,其中AZ約1.8萬、BNT約70萬、莫德納約34.9萬、高端約7.6萬。第3劑打氣旺,尤其不少民眾都想打莫德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各縣市政府還有150多萬份「半劑量莫德納」可用於第3劑。第20輪預約時程將在明(19)中午12點截止,截至今天下午1點已有28.8萬人完成預約,其中以莫德納預約人數最多,佔了17.5萬劑,已達本輪莫德納量能的50%。不少民眾第3劑都想選莫德納,但本輪僅開放34.9萬劑量能,反觀BNT有70萬劑量能,為何有此落差?莊人祥說明,目前有250萬份莫德納追加劑已撥給縣市政府,19輪和20輪預計會打94萬多劑,因此各縣市還有150多萬份莫德納第3劑。莊人祥說明,這150多萬劑主要是保留給部分醫療院所已經預約的民眾,以及部分縣市有針對長者造冊,因此在第20輪提供莫德納量能較少。陳時中表示,本輪莫德納預約率目前只有50%,想打的人請盡快預約。近來民間出現不少「疫苗鑑賞家」,鼓吹大家第3劑選莫德納,因為施打後抗體濃度較高。莊人祥指出,抗體是一個指標,T細胞免疫強度是另一個指標,究竟打了疫苗後成果如何,在不同階段、不同國家、不同變異株流行之下,研究成果很不容易做比較;另外也須注意研究中是半劑量或全劑量莫德納,目前台灣是施打半劑量。陳時中也提醒,目前國內4種疫苗都是經過EUA允許的,以指揮中心的立場,畢竟疫苗真正的機轉也不是完全都了解,都是靠實驗資料佐證,只要有打疫苗就是好事,當然大家也可以提供建議讓民眾做參考。指揮中心統計,昨(17)疫苗接種共36萬3129劑,目前疫苗涵蓋率第1劑為80.77%,第2劑72.51% 第3劑8.55%。
民眾第3劑瘋搶莫德納 醫打臉研究表格曝「接種BNT抗體飆30倍」
本土疫情尚未趨緩,為了因應Omicron變異株,許多民眾近日開始接種第3劑疫苗,網路也流傳一張「第3劑抗體表格」,結果顯示打莫德納的抗體濃度最高,因此許多人都將莫德納列為首選。對此,兒科醫師楊為傑就打臉,提醒表格數據不能直接用於台灣當前的選項,並分享爸爸打BNT之後去驗中和抗體的結果。楊為傑在臉書「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表示,最近很多朋友追加劑都指定要莫德納,不要BNT,讓他覺得超級納悶,患者接著拿出一個比較表格,說是研究表明的,數據顯示追加劑接種莫德納的抗體比BNT高,是「Lancet」的文章,因此大家瘋狂指定莫德納,讓他恍然大悟。網路瘋傳打3劑抗體的結果。(圖/翻攝自臉書)然而,楊為傑指出,該篇研究他去年12月24日就曾提到,研究中使用的是莫德納「全量」,但台灣打的是「半量」,該表格無法直接適用於台灣目前的情況,他也不建議拿來作為BNT全量和莫德納半量比較的依據,「因為人家是用全量啊」,雖然說打半量,理論上不是抗體剩一半的意思,但絕對會比全量少,至於少多少就不得而知。楊為傑透露,父母追加劑都打BNT,並沒有指定莫德納,不過抗體增加的狀況非常好,打了2周後,他幫父親檢驗中和抗體,發現上升至少30倍,而且應該還沒到最高點,比研究中莫德納全量的27倍還高,還開玩笑表示:「搞不好最終會超過50倍…過幾天再來幫老爸驗一次~」。
打完莫德納也沒用 醫揭疫苗失效「關鍵時間點」…對Omicron保護力歸零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又起,近日桃園機場群聚感染持續擴大,累積已有八例本土個案,包括七名清潔員和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其中一名清潔員和司機均感染Omciron變異株。現在大家都很憂心,擔心新冠疫情再度擴散到社區,而英國執業醫師葉庭瑜,引述英國相關研究資料指出,不管之前是打2劑莫德納,還是2劑BNT,就算打再好的疫苗兩劑,等到過了第5個月,保護力幾乎都降到10%以下,AZ更慘,直接歸零,等於打了疫苗還是零保護力。葉庭瑜昨(5日)在《有話好說》節目中表示,她引述英國資料說,打2劑AZ後,到了第三個月,身體對Omicron保護力只剩下20%,第5個月直接降到0%;而打2劑莫德納的人,保護力有掉比較慢一點,第2.5個月時,還勉強可以維持在30%,但到第5個月後,對抗Omicron的保護力,也是直接降到10%以下,效果只比打AZ的好一點點而已。葉庭瑜認為,面對Omicron這款變種病毒的威脅,她認為第一類醫護到第三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其第三劑疫苗的施打,必須從5個月縮短到3個月,才有可能把第三劑的抗體濃度拉高到至少7成,進而抵抗Omicron。不過英國研究資料也顯示,第3劑的保護力,其實也只能維持10到12周左右,之後又會再掉下去。目前依照國內政策,開放接種2劑新冠疫苗者,在滿5個月後,可接種第3劑加強針。近期許多專家紛紛呼籲,應縮短第3劑間隔時間,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更說,只要間隔一個月,就可以施打。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計畫將在今、明兩天,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縮短疫苗施打間隔這件事。
新冠病毒抗體檢測新突破 1.5小時就知結果「精準度95%以上」
COVID-19新型變種病毒Omicorn來襲,導致歐美多國可能聖誕節、元旦跨年假期必須加強防疫措施。為了讓民眾即時掌握體內抗體效價及保護力,因應不斷演變的疫情,國內生醫產學聯手抗疫再傳佳音!由高雄醫學大學團隊研發成功的COVID-19抗體檢測平台進行技轉元樟生技,將於場域評估後送衛福部食藥署認證,希望在獲得認證後很快商業化,讓民眾能在家或在各地醫療機構、檢驗所透過簡單的測驗,就能知道自己的抗體保護力,為防疫做最好的準備。元樟生技董事長蔡宜儒指出,獲得高醫大團隊研發的COVID-19抗體檢測平台授權技轉,就後續商業化進行部署,對元樟和高醫大來說是在產學合作抗疫上,邁出重要一步。針對高醫在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平台的商轉,蔡宜儒表示,把研發成果商業化,重點不在營利或市場,重點在把此一技術推廣、授權給醫事機構、檢驗所使用,提供給全國民眾更方便、簡易的檢驗流程,讓更多人能夠用比國際抗體檢測試劑低的價格,獲得最迅速、精準的檢驗結果,對自己的抗體效價、中和保護力有最正確的認識,因應未來疫情變化。在全球多個國家開始施打第三劑加強劑,台灣第一劑、第二劑疫苗接種覆蓋率分別破80%、65%之際,Omicorn新變種病毒的流行,讓歐美多國疫情再起,也讓很多完整接種疫苗的民眾,對於自己體內抗體效價及保護力能不能抵抗Omicorn?充滿焦慮。除了戴口罩、打疫苗,了解自己的「抗體濃度」成為未來個人防疫的關鍵。日前,高雄醫學大學(以下簡稱高醫大)發表新聞稿表示高醫大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王聖帆教授團隊經科技部場域計畫補助成功研發兩項COVID-19抗體檢測技術,分別是用抽血檢驗的SARS-CoV-2 Spike IgM/IgG ELISA,及Spike抗體ELISA中和試劑檢測平台,能精準、有效、迅速檢測患者在大於14天的恢復期血清檢體以及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者體內抗體效價的評估,1.5小時知道對抗COVID-19病毒(包括變種病毒Delta)自體抗體效價及中和保護力,精準度達95%以上,為群體免疫評估、民眾個人防疫提供最新利器。對於與高醫大完成這項技轉合作,蔡宜儒表示非常感謝高醫大對元樟生技的肯定。蔡宜儒指出,雙方的合作除著眼於COVID-19抗體檢測平台的商轉,也希望透過此技術在醫療機構、檢驗所的廣泛應用,能建立全國性的後續數據統計分析系統及數據庫,協助了解未來疫苗接種的成效,有望幫助規劃未來的防疫策略與疫苗施打方式。目前,高醫大團隊已與元樟生技完成此兩項研發之技術轉移合約,未來將由元樟生技協助進行台灣食藥署(TFDA)認證,依造衛福部相關規定來供臨床端COVID-19抗體效價與中和力的檢測與診斷,對於評估施打疫苗後所產生的抗體效價、不同變異株的保護力以及目前群體免疫力的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利器。元樟生技近日因研發出有效抑制COVID-19病毒的新型抗生素YUAN-13,備受關注。作為新創藥研開發公司,2019年在高雄成立的元樟生技致力在找尋與研發新型抗生素,以因應對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病菌對人類健康所造成的重大威脅。
打疫苗真的要看時辰! 哈佛研究「這時段」接種抗體會更多
生理時鐘無時無刻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作息,就連對病毒與疫苗也不例外,研究發現,人體在上午或下午時段接種疫苗,會出現不同免疫反應。哈佛醫學院(HMS)在日前發表的最新研究中揭露此一現象,團隊發現,相對於上午施打新冠疫苗者,下午接種的人身體會產生更強烈抗體反應,體內的抗體濃度相對更高。綜合外媒報導,該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柯勒曼(Elizabeth Klerman)指出,依據接種時段、疫苗廠牌、接種者性別、年齡與施打後天數所建立起的數據模型發現,下午時段接種疫苗者的平均抗體水平更高,尤其接種mRNA疫苗、女性與年輕人的抗體反應更為強烈。此結果恰好與流感疫苗完全相反,過去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在年長男性、於上午時段接種會有更高抗體反應,柯勒曼認為,造成此一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兩種疫苗的作用機制不同,而「免疫系統是否為首次碰到該病原體」也很可能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柯勒曼亦指出,類似情況也能在癌症患者身上看到,過去實驗顯示,在特定時段接受某些化學療法,更能有效鎖定癌細胞。這份發表於《生物週期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的論文,為觀察英國2,190名無病徵醫護人員的大型研究。不過,柯勒曼也坦言,此領域還有許多問題與謎團等待揭曉。此外,該研究因缺乏受試者的醫療史、睡眠與排班等因素,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差,柯勒曼也建議,除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者外,民眾有疫苗就可以直接打,「接種時段只是次要選擇」。
港專家拋出「科興疫苗」抗體較弱 完整接種疫苗應改為3劑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接種兩劑科興及BNT疫苗半年後,中和抗體水平出現差距,接種科興人士,只有一成六的抗體濃度維持「合格水平」,BNT則有八成「合格」。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今(8)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建議更改科興疫苗的「完成接種」定義,由兩劑改為三劑。許樹昌說,BNT疫苗的抗體水平較高,下跌速度較慢,預防感染新冠病毒的表現較理想,不過科興疫苗在預防重症及死亡率的表現,則比BNT優秀,他強調,年紀愈大,接種疫苗的抗體水平愈差,因此長者無論接種哪一款疫苗,都應該要打第三劑加強劑,很多地區都已經更改科興疫苗的「完成接種」定義,由兩劑改為三劑。對於來勢洶洶的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許樹昌說,根據現有的數據,Omicron的殺傷力及死亡率似乎不及Delta變種病毒,但數據仍然未足夠作定論,只能肯定Omicron的傳播力高,擴散能力強。
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即起開放第3劑疫苗接種 何美鄉建議1種人「別急著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即日起開打新冠疫苗第3劑,接種第2劑後滿5個月即可施打。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認為,國際上也有3、4個月就打第3劑的做法,指揮中心規定5個月是可以的;但有些年輕女性接種疫苗後抗原反應較高,如果和第2劑間隔太近,反而讓第3劑的保護效果被浪費掉。針對第一至三類對象與因公務出國者,包括外交或公務奉派出國人員、代表國家出國之運動員與選手等,但暫時排除中央官員,只要距離第2劑滿5個月,即日起可至指定醫療院所接種第3劑,接種品牌為莫德納。先前屢次被媒體問及國內第3劑接種計畫,衛福部長陳時中都是以「間隔6個月」為基準,為何提前1個月開打?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出席台大醫院線上記者會時提到,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上周日開會時討論到,參考國際建議,最好的間隔是6個月,但也有些國家提早到5個月,因此ACIP建議原則上以6個月為主,必要的話可提早至5個月。張上淳表示,ACIP會議中討論到,醫護人員較容易接觸病毒,施打2劑疫苗隔一段時間後,體內抗體濃度逐漸下降;而航空機組員雖然在國外有嚴格的檢疫措施,盡量保持零接觸,但仍有零星確診個案,因此建議優先施打。何美鄉今天出席「2021年開放國會論壇」,會後受訪時指出,有些國家在第2劑後3、4個月就開打第3劑,指揮中心規定5個月是沒問題的。但她提醒,年輕人的抗體反應好,如果太快施打第3劑,疫苗的抗原只會被免疫系統當成病毒「吃掉」,等於是浪費掉了,沒有達到預期的保護效果。疫情指揮中心目前開放醫護人員和機組員優先施打第3劑,她建議,如果是年長者或有慢性疾病,可以早一點打,但如果是健康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抗體反應比男性高,不需要這麼早打,以免浪費掉第3劑的效果。
明年元旦開打第3劑疫苗 6大類高風險者應接種「品牌不限、可混打」⋯陳時中:疫苗數量一定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拍板,國人最快在明年1月1日,開打第3劑疫苗!因應南非新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第2劑疫苗接種後、間隔6個月者,可追加第3劑疫苗,品牌不限,可以選擇混打,首波符合資格者約26.3萬人。專家建議,前2劑打AZ的民眾,追加第3劑可選擇mRNA疫苗,例如莫德納或BNT,前2劑打mRNA疫苗者,第3劑建議選擇AZ。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決議,考量疫苗接種後免疫保護力可能隨時間下降,且完成兩劑疫苗,仍有突破性感染風險,建議6大類對象應追加接種第3劑,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容易感染與疾病嚴重風險者等。陳時中說,希望這6大類高風險者一定要打第3劑。至於其他人,凡18歲以上,陳時中強調,只要有意願,評估自身感染風險,並經醫師評估後就能接種,國內疫苗「數量一定夠」。根據規畫,第3劑的接種條件為,打完第2劑後滿6個月,若有迫切出國需求,可放寬至5個月,最快可望於明年1月1日過後開打。至於第3劑疫苗會提供何種品牌?陳時中表示,不會設限,盡量滿足民眾的需求,並開放混打。但若第2劑已經選擇混打者,例如接種「AZ+BNT」,第3劑應打何款?陳時中表示,希望第3劑疫苗選擇與第2劑相同,但指揮中心不會強制,在疫苗準備上,會讓大家都有選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AZ疫苗的優勢在於T細胞記憶能力長,mRNA疫苗則是強調抗體濃度,兩者設計屬性截然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都打。民眾接種第3針前,可先評估已接種的疫苗屬性再做選擇,若前2劑都打AZ,第3劑可選BNT或莫德納,前2劑打mRNA疫苗的民眾,第3針則建議選打AZ。此外,國內還有70多萬人接種蛋白質屬性的高端疫苗,黃高彬建議,打完2劑高端者,可再選「AZ+BNT」的組合混打以提高保護力。
迎戰Omicron變種新魔王「有疫苗快打」 台大醫示警:到時分配不見得充裕
原稱為「南非第2型」的新冠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傳播速度比想像的快,台大醫院婦產科仁醫施景中,出面呼籲全民,能打疫苗的就趕快去打疫苗,「若疫情嚴重,政府可能會提出施打第三劑加強疫苗的計劃,到時疫苗分配還不見得能夠充裕。」面對Omicron病毒隨時大舉壓境,施景中28日在臉書發文憂心忡忡表示,世界各國要對新的變異株Omicron採取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我們躲過了delta病種,不知道這次又會如何?」施景中引用英國AZ疫苗共同研發者的話表示,目前全世界已經在用的疫苗,對新的變種病毒仍然有效力,「就算效果不如預期,現在疫苗製造系統已經建立好,隨時可修改設計,製造出更新更有效的疫苗。」施景中提醒,在美國的同學,可以自費測抗體濃度,第二劑疫苗打完一陣子之後,抗體力價可能會逐漸下降。但只要再補強第三次,抗體很快濃度又會迅速上升。他並呼籲還沒打疫苗的台灣民眾,不要再觀望了,趁現在有疫苗趕快打,若疫情嚴重,政府可能會提出施打第三劑加強疫苗的計劃,「到時疫苗分配,還不見得能夠充裕」,提醒還沒打疫苗的國人,必須再三思量打疫苗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