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網
」 漁船 漁民 澎湖 海巡 流刺網![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91565/sm-2883d9a24472674959dd677cd1c795a6.jpg)
400隻海龜陳屍海灘! 保育人士曝:20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的景象
印度東海岸清奈(Chennai)附近,過去兩週內,出現超過 400 隻瀕危欖蠵龜(Olive Ridley Sea Turtle)屍體被沖上岸,這也是當地20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的景象。過往欖蠵龜會長途跋涉,在印度海岸尋找理想的築巢環境,但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地築巢海灘數量減少,該物種一直備受威脅,加上不肖人士以漁網捕獲並傷害該物種,造成欖蠵龜大規模死亡。根據《美聯社》報導,過去幾天,環保人士和林業部門官員每天都會看到至少10隻死海龜,有時甚至更多,報導稱,這是自2014年以來當地發現的最高數據,當時在印度南部海岸發現超過 900 隻欖蠵龜死亡,按照專家說法,這些欖蠵龜會死亡,很可能是由於海底拖網造成的。報導也引述清奈海龜保育網絡的志工沙拉萬克里希南 (Shravan Krishnan)的說法,在一年中,該市海岸線會出現 100 到 200 隻成年海龜死亡的情況, 「今年,短短兩週多的時間裡,就已經發現超過 200 隻死海龜」此外,克里希南也對海龜築巢地點和數量遞減感到擔憂。克里希南會和其他環保人士,晚間沿著城市海灘行走,收集和協助海龜轉移到較安全的築巢地點,以防止海龜蛋被海灘遊客破壞或被狗吃掉,「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4個巢穴,確實令人擔憂」。欖蠵龜又稱為太平洋欖蠵龜、麗龜、橄龜、姬賴利海龜,最大特徵是灰黑色心型背甲,外觀宛如一顆大橄欖,成龜體長達62到72公分,體重約45公斤,是世界上現存7種海龜中體型最小的。欖蠵龜被認為是數量較多的海龜,估計全球每年有80萬隻母欖蠵龜築巢產卵,牠們分佈於南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地區。然而,即使欖蠵龜是海龜中的相對多數,但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針對近日出現大批的海龜屍體,該市的野生動物管理員馬尼什米納 (ManishMeena) 表示,官方一直在積極提高漁民的意識,要求漁民網捕獲海龜時進行釋放,並要求海岸警衛隊監控捕魚活動。印度政府也在2016年宣布了一項命令,禁止拖網船在海龜築巢季節於海岸線5海浬範圍內撒下漁網,同時還強制漁民使用被稱為「海龜排除裝置」的裝置,以幫助海龜逃出網子。印度東海岸附近的海岸,過去兩週內出現超過 400 隻瀕危欖蠵龜屍體被沖上岸。(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90293/sm-55c86e473453d1033ca5603d26fb5bfe.jpg)
海底電纜頻遭破壞 國安局列5建議:加強權宜輪登檢管制通報
大陸權宜輪近年來頻頻切斷我方對外海底電纜,引發關注。針對海底電纜防護作為,國安局列整了五項具體作為的建議:加強海纜周邊海域的重點巡檢、強化「多元異質」通訊備援的能量、完備海纜設施防護演練、推動國際交流來提升合作聯防、加強權宜輪登檢管制的通報。國安局、海巡署、交通部、通傳會等部會上午至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專案報告並備質詢。國安局書面報告指出,經統計,過去3年來我國周邊海纜發生斷纜事故,每年平均約7到8次,總共有四種主要樣態,第一、在周邊海域大量抽砂導致海纜裸露遭致損害,中共抽砂船已經有非常多次在外離島周邊水域進行抽運海砂,導致海底淺灘快速流失。造成埋設海底電纜裸露,增加海纜遭受損害的風險。2022年3至4月間,我國「臺馬3號」海纜接連發生因爲中共抽砂船作業而遭損壞的事件,導致當時馬祖對外通訊嚴重受阻。第二部分、關於中共漁船拖網捕撈扯斷海纜,中共漁船在臺灣周邊海域利用流刺網及底拖網在海底進行長距離拖曳、捕撈相關漁獲,作業過程當中也很容易的來扯斷海底電纜。在2021年8月,我國「臺金2號」海纜疑似遭中共拖網漁船作業而造成損壞,導致馬祖南竿通訊全面的中斷。第三個樣態、中共大型貨輪下錨拖勾造成海纜系統的受損,2023年2月,我國「臺馬3號」海纜疑似遭到中共貨輪下錨作業損壞。第四個狀況、權宜輪透過偽裝掩飾活動在周邊進行一些侵擾,造成海纜的勾損。2025年1月,我國連通到美、日的國際海纜「橫太平洋快速海纜」(TPE)遭受疑似懸掛喀麥隆旗幟、搭載陸籍船員的「順興39號」貨輪勾損。為此,國安局列整五項具體作為的建議:加強海纜周邊海域的重點巡檢、強化「多元異質」通訊備援的能量、完備海纜設施防護演練、推動國際交流來提升合作聯防、加強權宜輪登檢管制的通報。結尾說道,海底電纜是我們連外通訊的主要管道,強化海纜的防護非常重樣,這可能需要靠部會還有共事部門之間來協力推動,落實我們安全防護的作為,國安局這邊會依照整體的安全情勢的變化,來即時掌握境外勢力海上灰帶威脅的情資,並且持續地透過用國家安全的角度,來支援政府強化關鍵設施防護的根本韌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83218/sm-e7bfd0a806e57305d8534af76d03867f.jpg)
捕魚撈到「274公分下顎骨」賣66萬!一查竟是保育類 2男慘了
今年4月間有民眾在網路社群媒體刊登訊息,打算以66萬元販售保育類鯨魚下顎骨。海委會海巡署台中查緝隊獲報,循線至高雄興達漁港附近一處貨櫃,查獲一級保育類物種大村鯨的下顎骨2支,全案移送地檢署偵辦。台中地檢署偵結,處分陳姓船長、許姓男子緩起訴1年,各須向公庫支付新台幣2萬元及3萬元。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表示,陳姓船長於民國111年9月間,在台中外海進行拖網漁作過程中,撈獲一副鯨魚下顎骨,後續由許男協助在網路社群媒體刊登販售訊息,以新台幣66萬出售鯨魚下顎骨,今年4月遭民眾發現檢舉。海巡署偵防分署台中查緝隊獲報後,會同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及海保署台南保育站等單位組成專案小組調查,於今年5月28日在高雄市茄萣區興達漁港靠民權路側港區內貨櫃查獲2支鯨魚下顎骨,經量測長度約274公分。海保署事後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鑑定,確認查獲物為海委會公告一級保育類物種大村鯨下顎骨。雖然尚未賣出就遭查獲,但陳、許2人販售行為已觸法,經台中地檢署偵結,2人均遭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予以緩起訴1年處分,同時陳男應向公庫支付2萬元、許男應支付3萬元。海保署指出,大村鯨(學名:Balaenoptera omurai)屬鬚鯨科,為中型鯨,上頷背中央有一條明顯縱脊,背鰭為直立鐮刀型,位在身體後三分之二處,胸鰭斜後上方常見有火焰型條紋延伸至下背區,下頷與喉部顏色左右不對稱,左為深色、右為淺色。由於大村鯨在92年才被命名描述,缺乏全球族群數量科學數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等級列為DD(數據缺乏)。目前已知分佈點位在印度到太平洋區熱帶至暖溫帶海域,因此過去也被稱為熱帶鬚鯨,在台灣東部、西部有少數擱淺紀錄,花蓮海域曾有數筆賞鯨船目擊紀錄。海保署呼籲,依台灣現行法規,所有鯨豚均屬保育類動物且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民眾若發現違法情形,可提供照片、影片或相關事證,向地方保育主管機關或撥打海巡署「118」專線檢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65079/sm-54cc8f6f09234e5d0d6e7bfc79ba37f2.jpg)
有緣人花12萬買來放生 龍宮貝可以回家了
宜蘭縣頭城鎮漁民林天明日前出海作業時,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龍宮翁戎螺,林天明以12萬元賣給願意放生的買家,24日清晨依約放生,不過,外界有人質疑林天明違法捕魚,但縣府表示,龍宮貝並非保育類,初步了解林天明的作業方式也無違法。林天明21日以拖網漁法,在龜山島海域捕撈到直徑約20公分的活體龍宮貝,林天明想要售出的訊息傳開後,國立台灣博物館透過臉書指出,早在1968年台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貝,後來也引起台灣貝類研究的熱潮。國立台灣博物館在臉書喊話說,喜愛貝類生物的朋友,不同的物種各有適合的環境,建議不要私藏,不僅可能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資源。住台北的游姓民眾前天以12萬元要購買龍宮貝,並請林天明野放,過程需要錄影佐證,林天明表示,聽到對方是要放生,就決定不要賣那麼貴,後來有人出價16萬元,但他已經答應出售,其他人「就算出到100萬元也不賣」。林天明昨凌晨2時從頭城烏石港出海,清晨4時許抵達當初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後放生,也將拍攝的影音傳給買家,以證明龍宮貝已回歸大海。對於外界質疑林天明作業方式可能違法,縣府表示,林天明的漁船並未超過50噸,在3海浬外作業,也不是採用已經禁止的底拖網捕魚,龍宮貝並非保育類,初步了解無違法問題,如接獲檢舉會請林天明陳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64928/sm-864558ddbb904084136d22750e73a378.jpg)
活體龍宮貝12萬賣出!他揪「這疑點」檢舉漁民 宜蘭縣府回應了
宜蘭1名林姓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據悉,該龍宮貝最後以12萬元賣出,買家要求漁民到捕獲龍宮貝的海域放生,後者今(24日)一早已依約野放。不過,前議員王浩宇質疑漁民疑似違法使用底拖網,已向相關單位檢舉。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了。林姓漁民原先受訪時表示,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林姓漁民釋出販售龍宮貝的消息後,陸續有5位買家喊價,分別出價6萬、8萬、11萬6千元、12萬跟16萬元。最後,林男選擇將龍宮貝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並透露對方很有愛心,是打算將其買下放生的,並要求他到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放生,雙方昨晚完成交易,他也於今天一早出海,依約將龍宮貝放生。不過,王浩宇在臉書發文質疑,「貝類屬於底棲生物,已經檢舉漁民疑似使用底拖網,希望檢調徹查,是否違法捕魚」。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漁業署1977年起公告禁止拖網漁船於3海浬內作業;50噸以上之拖網漁船不得進入距岸12浬作業,縣府積極配合中央政策,輔導拖網漁船轉型,減少拖捕對海床造成破壞。據悉,林姓漁民的船隻未超過50噸,因此只要離岸超過3海浬就沒有違法。據了解,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347623/sm-5eab4de5270bace9aaf3724840450ab3.jpg)
澎湖漁船遭陸方扣押 黃暐瀚提越界捕魚「三不該」
澎湖漁船「大進滿88號」2日在金門外海進行捕撈作業,遭到2艘中國海警船登船檢查,強行帶回中國,整起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也證實我方漁船闖入休漁期的陸方水域作業。對此,資深媒體人黃暐瀚表示,「大滿進88號」連續犯了三個不該,才會造成這起遺憾的意外。黃暐瀚在臉書表示,看到台灣漁船被扣,人被抓,身為台灣人,自然希望人船均安,快點回來。但這件事拋開兩岸對立緊張之外,有三個「客觀事實」,需得明白。黃暐瀚表示,第一個客觀事實,「越界不該」,捕魚點在陸方的「領海」,不是經濟海域,不是協定共同捕魚區。0214大陸漁船進入我們的金門限制水區,海巡艇是不是也去驅趕扣船,還造成意外? 第二個客觀事實,「時間不該」,黃暐瀚指出,既是對方的領海,陸方也已經公告「休魚期」不得捕魚,趁著陸方漁船不出海,跑去捕魚,漁民早該知道這趟行程的風險所在。事實上,漁業署確實早在五月初就告知地方政府,通令台灣漁民這段期間千萬不要去,以免受罰,不管過去是否存在「頂多驅趕,不會扣船」的默契,如今兩岸緊張,漁業署也提前警告了,漁民其實不該去的。黃暐瀚接著提,第三個客觀事實,「用小網不該」,但這點存在爭議,根據中國海警說法,台灣漁船「違規拖網、使用過小網具、破壞海洋生態」,但目前我方無法確認,到底有沒有使用「違規的小網具」。不過他也說,同樣的狀況,換成是對岸漁船闖入我方海域,違規違時捕撈,還使用「過小網具」,破壞生態,我們海巡也是一樣照抓。黃暐瀚也貼出,漁業署五月初發函給澎湖縣政府、各鄉公所的公文,主旨寫下,中國大陸「2024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相關事宜,請貴單位宣導轄區漁船主避免至陸方水域作業,以免受罰;令漁民若發現大陸漁船越界作業時,請即時通報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取締,請查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47369/sm-5b7f51a2d9f8f1caa812b5977ba0b58e.jpg)
大陸海警動作頻頻!釣魚台海域「警告驅離日本漁船」
大陸海警近期在南海、台海動作頻頻,沒想到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今(4日)又指出,7月2日至4日,日「鶴丸」、「善幸丸2號」漁船和數艘巡視船「先後非法進入我釣魚島領海」,中國海警艦艇依法對其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並警告驅離。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今指出,7月2日至4日,日「鶴丸」、「善幸丸2號」漁船和數艘巡視船「先後非法進入我釣魚島領海」,中國海警艦艇依法對其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並警告驅離。劉德軍補充,「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我們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在該海域的一切違法活動。」中國海警艦艇將繼續依法在本國管轄海域進行海上維權執法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海洋權益。回顧大陸海警近期在南海、台海的重大執法事件,首先是6月17日,菲律賓武裝部隊試圖向駐紮在仁愛暗沙的菲律賓士兵運送補給,結果遭到中國海警阻攔,造成7名菲律賓海軍士兵受傷,以及4名菲律賓民航救援人員被中國海警俘虜,但隨後獲釋。菲律賓海軍和中國海警在仁愛暗沙發生衝突。(圖/達志/美聯社)事後菲律賓和美國皆未以具體行動反制中國海警的執法,2國也避免將此事定義為「武裝攻擊」,以免觸發《美菲聯防條約》,與中國發生正面衝突。據悉,上述事件是中國海警自6月15日開始實行《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式規定》以來,首次登臨外軍船隻。《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式規定》明定中國海警機構在其認定的管轄海域,可登檢扣押涉嫌違反其出入境管理規定的外國籍船舶與人員。沒想到,中華民國澎湖籍漁船「大進滿88號」2日晚間又在金門海域作業時,突遭中國海警艦艇14521與14607靠近強行登檢後,將漁船押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劉德軍昨(3日)也針對該事件進行說明,指出這艘台灣漁船「涉嫌非法捕撈」,違反中國休漁規定,且違規拖網作業及使用小網目漁網。起初,農業部漁業署署長張致盛3日下午受訪時聲稱,該區域漁場6月時有60多艘我國籍漁船作業,2023年5月至8月間也有數百艘我國漁船作業,「為我國傳統作業區域」,言下之意就是這個兩岸的默契及慣例,在賴清德上台後首次被打破。然而,政府為避免影響民眾觀感,我海巡署卻認定是我們的漁民進入了大陸領海,才遭扣押。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47306/sm-e55238d13c2a902d79a0e6c74962ed2c.jpg)
澎湖漁船遭陸扣押 國台辦:正常執法
澎湖漁船大進滿88號2日晚間在金門東北外海作業時,遭2艘大陸海警船強行登檢後帶回福建圍頭港。大陸國台辦強調,該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大陸海警是正常執法,有關部門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置。澎湖漁船76.68噸的「大進滿88號」2日晚間在金門北碇島附近海域作業時,遭陸方7艘海警船靠近蒐證,同時將船帶回大陸福建偵辦,儘管海巡署派出2艘巡防艇馳援仍未果。海巡署稱,後續將由陸委會、漁業署透過兩岸管道協調陸方盡速釋放「大」船人船。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3日晚間以「答記者問」形式表示,日前,福建海警在泉州近海依法登檢查扣一艘涉嫌非法捕撈的台灣漁船。該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違規進行拖網作業。此係大陸海警正常執法,旨在維護相關海域漁業生產秩序、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有關部門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置。央視軍事3日下午報導,大陸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指出,福建海警2日位泉州近海依法登檢查扣一艘涉嫌「非法捕撈」的台籍漁船。他稱,該漁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在底拖網禁漁區線內違規拖網作業,且使用的網具遠小於大陸規定的最小網目尺寸,破壞了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47214/sm-54ab703d9b1816975018fd5d8cfec1c7.jpg)
大進滿88號遭扣押 中國海警局發聲:涉非法捕撈「禁漁區違規拖網」
我國澎湖籍「大進滿88」漁船昨(2日)晚間8時14分,在金門料羅港東北東方23.7浬(限制水域外17.5浬、中線以西25浬),遭中國海警14521、14607等2艘登檢扣押,隨後被陸方帶回福建圍頭港。對此,中國海警局今(3)日下午發布正式通報,稱該「台灣省籍漁船」漁船涉嫌非法捕撈,海警依法登檢並查扣。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表示,福建海警2日於泉州近海依法登檢查扣一艘涉嫌非法捕撈的「台灣省籍漁船」,該漁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在底拖網禁漁區線內違規拖網作業,且使用的網具遠小於「國家規定」的最小網目尺寸,破壞了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劉德軍提到,福建海警執法期間,台灣有關船隻試圖干擾「正常執法」,福建海警依法予以警告驅離。回顧案發經過,海巡署昨晚8時14分接獲澎湖籍「大進滿88」漁船船主報案,其於金門料羅港東北東方23.7浬(限制水域外17.5浬、中線以西25浬),遭中國海警14521、14607等2艘登檢扣押,立即調派線上10081艇(距案發現場14.3浬)、3505艇(距案發現場31.4浬)急速馳援,採攔截航線深入船隊中,試圖救援我國漁船,並增派10039艇緊急出勤前往協處。晚間9時14分,海巡署10081艇遭3艘中國海警船攔阻(距「大」船1.6浬、距晉江岸際5.4浬、中方領海基線內2.9、距金門北碇13浬),我方立即向海警船廣播,要求立即釋放本國籍漁船,對方亦向我方廣播喊話,要求勿干擾,另海巡偵獲周邊尚有4艘中國海警船前往現場集結,經持續廣播要求釋放「大」船未果,為避免升高衝突,停止緊追。晚間10時30分,「大」船已遭中國海警船帶返圍頭港。海巡署表示,經查「大」船被登檢位置距中國晉江深滬鎮11.2浬,位於陸方領海內,且目前為中國伏季休漁期間,後續將由陸委會、漁業署透過兩岸管道協洽中方。海巡署呼籲,陸方不要用政治因素處理這起事件,並應儘速說明理由、依程序放船放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287233/sm-c3d05001d564edf5fa586368d326ecca.jpg)
陸漁船越界被驅趕不滿 竟撞海巡署艦艇最終全押回台北港
海巡署艦隊分署新竹海巡隊今(29)日上午,取締越界捕撈的大陸籍漁船,對方拒檢並企圖逃逸,過程中更和海巡隊的10088艇發生碰撞,導致船艇受損,海巡隊員仍強力登船查扣人船,並由支援船艇將違法船隻扣回台北港查處。海巡署的漁船遭大陸漁船撞擊,玻璃都破裂。(圖/海巡署提供)艦隊分署新竹海巡隊表,今日上午8時左右,海巡10088艇於竹苗海域約新竹西北11浬處(禁止水域內6.4浬))發現大陸籍漁船越界拖網作業,海巡隊前往取締時,遭對方反抗拒檢並蛇行衝撞企圖逃逸,導致我方10088艇,造成左舷欄杆變形、駕駛艙玻璃破裂。但海巡隊仍然依法蒐證並廣播對方停船受檢,隨後海巡隊員強力登船查緝,並將人船扣押,待我方支援船艇抵達,一併帶回台北港查處。初步清查,該陸籍漁船上人員共約17多人,違法捕撈漁獲量約2萬公斤,經蒐整相關證據,全案依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偵辦,並針對船體損傷提出民事求償。艦隊分署表示,大陸伏季休漁期結束,桃竹苗海域出現大陸漁船,為維護海域資源及漁民作業權益,除加強轄區巡邏,亦結合鄰近海巡隊實施擴大威力掃蕩,以彰顯政府守護海洋資源決心。若民眾在海上發現違法情事,可撥打海巡「118」服務電話,海巡將立即前往協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279245/sm-7dd08b5a8c1c482a959a226b33a81038.jpg)
異形抱臉蟲有近親?南極海驚現怪異物種 海草莓擁有20隻觸手
電影《異形》(Alien)中,由異形卵孵化的產物抱臉蟲 (facehugger)擁有8條腿,尾巴細長,有點像長了尾巴的蜘蛛,會抱住人臉然後轉移到人身體裡,電影中的抱臉蟲,在被害者身體內成長後會破胸而出,將被害者的 DNA 與自身的 DNA 相融,成為不同形態的最終成體,沒想到如今有科學家在南極海洋發現抱臉蟲的分身!南極海洋深處發現了外觀貌似草莓,卻延伸出20隻羽星狀觸手的新物種。(圖/翻攝自推特)根據《每日星報》等外媒報導,南極洲的科學家最近在冰冷的南極海洋深處,發現了一個體型獨特的新物種,外觀貌似草莓,卻延伸出20隻羽星狀觸手,體型相當巨大,宛如外星生物一般。海草莓在南極生活的範圍相當廣,從海平面下20到2000公尺不等。(圖/翻攝自推特)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海洋學研究所的學者,在2008至2017年期間進行了多次考察,不料卻在某次拖網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這個新物種,並命名為「海草莓」(Promachocrinus fragarius),認為是屬於南極海羊齒(featherstar,亦稱海羽毛)的一種,是最古老原始的棘皮動物。「海草莓」近看就跟抱臉蟲一樣詭異,細長的腕臂上分成多個小節,可以任意捲曲、擺動,與海星或海參等海洋無脊椎生物相似,但體型卻大許多,據悉,海草莓在南極生活的範圍相當廣,從海平面下20到2000公尺不等。科學家還指出,海草莓的色彩鮮艷,不像照片上看起來的單調,顏色從紫紅到暗紅不等,游起泳來有如海中的大毽子一般,這項新研究也刊載在今年7月發表的同儕審查期刊《無脊椎動物系統學》(InvertebrateSystematics)中。相關報導在網路上也引發不小討論,有網友看了表示,「發現新品種外星人」、「可能是從隕石來的」、「異形啊」,甚只有網友直呼,「這是讓人最不舒服的生物」。海草莓在南極生活的範圍相當廣,從海平面下20到2000公尺不等。(圖/翻攝自推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5/265185/sm-2377105c69d12e2a99b37df99feaeac6.jpg)
調整寶石珊瑚漁船作業區域 漁業署說明「科研調查為本」
近日傳出漁業署將調整寶石珊瑚漁船作業區域,漁業署重申寶石珊瑚漁業漁區調整應以科學調查研究為本,目前不會調整。漁業署指出,為研究漁區調整與輪作,召開會議一致認同漁場應休息輪替,漁區調整應以科學研究調查為基礎,完成調查後結合輪作規劃再予評估漁區調整事宜。2023年度起,從過去的傳統寶石珊瑚漁區中,選擇台灣西南12浬外海域進行試驗作業,後續將邀集產官學共同討論三組探勘試驗結果。漁業署強調,寶石珊瑚分布在水深100公尺以深之海山地形環境,與分布於沿岸50公尺以淺海域造礁珊瑚不同。漁船捕撈寶石珊瑚,以紅珊瑚科桃紅珊瑚(Momo)、赤紅珊瑚(Aka)、白珊瑚(Shiro)及粉紅珊瑚(Miss)等4種深海珊瑚為主要漁獲目標。寶石珊瑚生長於水下100公尺以深海山環境,陽光無法穿透到達低,周圍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漁船係以繩索綁附沉石與網片,配合海流方向定點作業,尋找生長在海山地形上之寶石珊瑚,作業深度超過100公尺,並非用拖網作業,不會影響淺海造礁珊瑚。漁業署表示,為了寶石珊瑚漁業資管理,採「嚴審、嚴管、做好科學研究」管理原則,以原先有經營的60艘漁船為許可上限、指定5處作業漁區及3處指定漁港進出、年度總漁獲量6公噸、裝設船位回報器、卸魚申報及配合觀察員執行科學觀察等規定。漁業署指出,寶石珊瑚漁區調整應以科學研究調查為基礎,在科學研究未有結果及與外界溝通前,不會調整珊瑚漁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263153/sm-441080e1535c0aea57e1beb8c48fb694.jpg)
1.25億年歷史活化石從海中浮現 宜蘭南方澳捕獲800公斤「哥布林鯊」
13日有漁民在宜蘭縣南方澳漁港捕獲1條800公斤的「哥布林鯊」,該鯊魚是漁民使用底拖網漁船捕魚時意外捕獲,是台灣目前捕獲最大的「哥布林鯊」。台灣海洋藝術館向漁民收購該鯊魚作為海洋教育的教材,未來將會在台灣海洋藝術館內展出。台灣海洋藝術館表示,這次在宜蘭南方澳漁港捕獲的罕見史前深海鯊魚「哥布林鯊」(歐氏尖吻鮫Mitsukurina owstoni)重達800公斤,是台灣目前捕獲最大的哥布林鯊。這隻鯊魚是漁民使用托底網捕魚時,意外將此鯊魚拖吊上岸,此鯊魚被捕撈上岸時,肚子裡還有鯊魚寶寶。墨西哥也曾捕獲過2隻哥布林鯊,這種鯊魚有半透明的皮膚,身體呈粉紅色,還有尖尖的邪惡尖牙。牠們頭部形似哥布林,因此被稱為哥布林鯊,也作「惡魔鯊」,有大約1.25億年的歷史,是相當珍貴的活化石。漁民本來要將該鯊魚賣給餐廳當食材,台灣海洋藝術館經過一番爭取之後將其收購作為海洋教育教材,未來將會在館內展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258378/sm-1669591a2ee95064faf81d0cc5f5688c.jpg)
不如去吃蝦?全台首批「大王具足蟲試吃團」內行曝真實口感
人氣拉麵店「拉麵公子」日前推出衝擊性的「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掀起全台熱議,並好奇大王具足蟲的口感。台灣第一批大王具足蟲料理試吃團的臺灣永續鱻漁發展理事長白尚儒,則透露其口感雖似蝦蟹,但食用價值不高。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白尚儒2019年與其他水產專家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全台首批大王具足蟲試吃團成員,當時試吃料理為燒烤大王具足蟲和鹽酥道氏具足蟲,但「滋味普普而已」,且取肉率其實非常低。白尚儒指出,大王具足蟲多是底拖網意外混獲,最初主要送交研究、標本戶,「其餘殘肢破損較多才拿來試吃」,但不是以鼓勵食用為目的,且從漁業角度看,大王具足蟲保留研究價值就已經足夠,他以日本為例,指出日本也回歸海洋科學教育、出大量周邊,讓更多民眾認識這種海洋生物,而不是吃。另名參加試吃的水產專家林憲坤則表示,燒烤大王具足蟲有股淡淡海鮮甘味,至於鹽酥道氏具足蟲,其肉和膏蘊含爆炸般海鮮甜味,兩者吃起來像蝦蟹風味食材,但肉少鬆散難取出,「蝦蟹類CP值比較高」,比大王具足蟲更甜的海鮮選擇不少。白尚儒也直言,「瞭解牠的生態系後就不會想食用」,且「台灣人一頭熱風潮過後應該就過去了」,不至於讓大王具足蟲被炒作成高價、稀有食材而被大量捕撈,因為大王具足蟲並非能針對性捕捉的物種,都是意外混獲。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240393/sm-4f515b7c9c9bbdac86fc348bcff1be33.jpg)
85歲老婦湖畔遛狗「遭3米巨鱷攻擊」 為救愛犬被拖入水中慘死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座寧靜養老社區,驚傳鱷魚殺人事件。一名85歲老婦在湖畔附近與愛犬散步時,湖面突竄出一條3公尺長鱷魚並對狗發動攻擊,而老婦為救愛犬反遭咬住腳部,最後遭鱷魚拖入池中死亡。綜合外媒報導,這起悲劇發生於佛州南部的皮爾斯堡(Fort Pierce),目擊者回憶死者賽吉(Gloria Serge)遇害經過仍心有餘悸,透露自己打電話求救後,立刻抓起1根桿子打鱷魚逼迫鬆口,或勾住賽吉或讓她抓住長桿,但都徒勞無功,「她說:『我抓不到。』結果她就不在那裡了」。鱷魚在案發2小時後被活逮。(圖/翻攝自推特)佛羅里達州魚類及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FWC),在聖露西郡郡警辦公室(St Lucie County Sheriff Office)直升機協尋下先尋獲賽吉遺體,再成功找到兇鱷並將272至317公斤的巨獸活捉上岸,捕鱷人里萊(Robert Lilly)表示,鱷魚在這場激烈戰鬥中不斷嘗試下潛逃跑,最後還是被拖網打撈上來。整個行動從獲報到活捉鱷魚,大約花費2個多小時。巨鱷將被安樂死。(圖/翻攝自推特)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鱷魚在佛州相當常見,卻極少發生致人於死事件,1948年至2021年僅有26人遇害,而鱷魚傷人機率只有310萬分之一,因此佛州雖能合法驅逐120公分以上鱷魚,但案件數相對當地130萬條鱷魚來看,仍相當罕見。而殺害賽吉的鱷魚將被安樂死處置,賽吉的愛犬治療後已無大礙。FWC提醒佛州民眾,永遠不要餵食鱷魚、不要走在任何水域邊緣、若接近水源一定要假設鱷魚潛伏在附近,隨時提高警覺自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222281/sm-38a46f9e33ae0289fbe518ba74aa1486.jpg)
走私魚貨挨罰2152萬!船長「一聽這下場」嚇爆 秒繳200萬、分72期償債
基隆1名李姓船長2013年走私魚貨脫產,經海關認定其違反海關緝私條例,依法裁罰2152萬9332元罰鍰,李因拒繳罰緩,遂於2019年間移送法務部執行署宜蘭分署強制執行,李一開始還喊冤稱不知已觸法,且無力支付高罰緩,經宜蘭分署向宜蘭地方法院聲請管收,李嚇到馬上向親友借錢並辦好分期才獲釋。李船長捕魚多年,2013年6月間駕駛拖網漁船,載運漁具及8409箱大量魚貨,向安檢所申報出港捕魚,聲稱所載出港的魚貨為魚餌使用,但幾天後申報進港時,原載運出港的魚貨全不見,且漁具毫無使用跡象,經海關認定李違反海關緝私條例,依法裁罰2152萬9332元罰鍰,因李未依限繳納,遂移送宜蘭分署強制執行。經宜蘭分署執行官劉世民調查李船長名下存款帳戶交易明細及傳票,認為李部分資金流向親友名下,認定有隱匿或處分財產情事,以規避日後有可能遭受的強制執行,遂通知李於11月22日至宜蘭分署報告財產狀況。李船長至宜蘭分署時還向執行官喊冤,稱所載魚貨有向安檢所申報,並不知已觸法,且裁罰金額過高,無力支付,並再次交代資金流向,絕無隱匿或處分財產的意思;但劉世民表示李的行為已符合行政執行法第17條第6項第3款所定顯有隱匿、處分財產的事由,有管收必要,並向宜蘭法院聲請管收。李船長一聽到要被留置,嚇到馬上詢問能否辦理分期,連忙聯繫多位親友借錢,最終籌措200萬元,經詢問移送機關後,同意以首期繳納200萬元並分72期償還欠款,李才被釋放。宜蘭分署表示,該分署轄區除宜蘭縣外,還包含基隆市及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貢寮區、平溪區、雙溪區、瑞芳區等北海岸區域,避免私運貨物進出口,呼籲民眾應遵守相關法令規定,被查獲後切勿心存僥倖,想以脫產手段規避執行,以免遭受分署祭出限制出境、出海及拘提、管收等強制處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221499/sm-17dd06a5e81275fd3379bca27da1bb49.jpg)
大陸漁船越界捕撈拒檢蛇行落跑 台中海巡強勢登船押回14人
海巡署艦隊分署台中海巡隊昨(20)日獲報,台中港西方40浬處有大陸漁船越界捕撈,台中海巡獲報後派遣巡防艇趕抵,當場發現「閩平漁61959」號漁船正在違法進行拖網作業,該大陸漁船還一路蛇行企圖躲避查緝,最後海巡人員強行登船檢查,將船長等14人帶回調查。台中海巡隊表示,昨天上午11時許獲報,台中港西方40浬處有大陸漁船徘徊。海巡立即派遣巡防艇前往,同時通報中部地區機動海巡隊台北艦前往會合,並派遣PP-10060巡防艇提前出勤,果然發現大陸籍「閩平漁61959」號漁船正在進行拖網作業。不過,大陸籍漁船發現海巡欲登船查緝後,不但拒檢還一路蛇行逃逸,海巡人員則是緊追不捨,最後,海巡人員強行登檢成功,清查船上有大陸籍船長周男及船員等14人;漁獲約3噸,依法海拋。經查,該大陸籍漁船於11月19日下午從福建省祥芝港出港,非法越界捕魚事實明確,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施行細則》等規定,船長及船員等14人全數押返台中港海巡基地碼頭偵辦。另外,為防堵新冠肺炎疫情,船上人員初步量測體溫均正常,快篩檢測均為陰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208017/sm-ba0619b304836e4f7c0073094500b295.jpg)
網紅為搶人氣吃價值3.4萬「大白鯊」 悲劇下場曝光了
中國大陸作為人口眾多的大國,網紅競爭更激烈,在大量的題材中,「吃播」長年都有一批忠實支持者。然而,主播們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在激烈的競爭中漸漸出現浪費食物,甚至還有網紅為了衝人氣、吸引外界目光,竟公開烹飪及食用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大白鯊,近日大陸公安將這名女網紅、漁民和轉賣者統統逮捕,並公佈案情細節,包括女網紅以77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4萬元價格買到大白鯊。「提子」拍攝水煮鯊魚和烤鯊魚的影片在網路掀起熱議。從先前的畫面可見,這名女網紅「提子」在海鮮超市門口將一份包裹拆開,裡面裝著一條體型碩大的「鯊魚」,引來不少人圍觀,影片中提到,大白鯊長2公尺,擺拍後被運到提子鄉下二舅舅家進行「料理」;提子在室外燒了一口大鍋,誇張地用了很多調料,尾部用來燒烤。根據紅星新聞報導,提子的影片爆紅後,「網紅疑用瀕危大白鯊做美食」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大陸公安於7月31日指出,經鑑定,涉事影片中的鯊魚確是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噬人鯊(也稱大白鯊),不過當時影片畫面中,左上角寫有「人工養殖可食用」的字幕,也被公安打臉。提子最終以新台幣3.4萬元價格買到大白鯊烹煮食用。經東山縣公安局偵查後,此案移送東山縣人民檢察院提請逮捕,經該院審查查明,東山縣籍犯罪嫌疑人顏某某4月10日(男,漁民)在拖網作業時,捕獲到這尾重約75公斤的大鯊魚,並將其冷凍在船內凍庫裡,準備銷售。這條大白鯊最終被沈某某以7700元人民幣轉賣到四川南充一位叫金某某(女)手中。根據東山縣人民檢察院審查後認為,沈某某、顏某某已構成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決定以涉嫌「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其批准逮捕;現沈某某、顏某某已經悔之莫及,表示自願認罪認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194128/sm-6b6a0ab3365d4d7442216f76ac28e1e4.jpeg)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海底蝗蟲」仍有謎團未解
7月6日,大陸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新京報》報導,青島海域的「海星之患」,最早引發關注是在2006年。當時,青島僅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導致的鮑魚養殖損失就達到4000餘萬元。去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再次爆發海星,平均密度達到50個/平方米。此次,與海星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白泥螞」的軟體動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因對貝類養殖生產造成危害,青島市決定暫時在一定區域允許養殖戶採用地籠網、底拖網對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白泥螞成規模出現,這在青島是首次,而對於這個新對手,人類還知之甚少。43歲的胡大山自小在膠州灣長大,從事海洋水產養殖已經15年,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白泥螞。“它們就像軍團一樣,密密麻麻衝進養殖區,將成片的蛤蜊苗吞掉。胡大山說,潛水員5月底發現,養殖區裡已經出現了海星,還有少許白泥螞,但因為當時數量較少,大家並沒過多在意。一個月後,養殖區5000餘畝蛤蜊苗遭受滅頂之災。「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白泥螞學名為「經氏殼蛞蝓」,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動物,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一般體長在40-42mm左右。其生長速度較快,腹腔內牙齒發達,能夠捕食蛤蜊、牡蠣等養殖貝類,長相酷似蝸牛,外邊有一層薄殼。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成林表示,比起不起眼的白泥螞,海星已經在北方海域泛濫了十餘年,人們把這樣的敵害生物稱為「海底蝗蟲」。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海星主要掠食鮑魚、蛤蜊、扇貝、貽貝等經濟貝類,有時也攝食蠕蟲類、海鞘以及海膽等其他棘皮動物。據了解,海星進食時,首先用腕和管足抓住食物,將胃從口中翻出包住食物,然後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因此,海星對貝類養殖的危害很大。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剛滿月的小海星,6天內能吃掉50多個小海螂,一個成年海星1天內可以攝食5至6個海蛤。相比之下,人們對於白泥螞知之甚少。截至2022年7月8日,以白泥螞、經氏殼蛞蝓為篇名的知網學術論文為零篇。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目前可以確定,海星和白泥螞都能夠捕食蛤蜊等,是養殖貝類的敵害生物。但白泥螞為何會成規模出現在膠州灣、它們從哪里來、是否與海星存在捕食等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189399/sm-31d6bee7777748f79b7a4c4f1aa0cbe8.png)
搜奇/300顆牙怪物竟是8千萬年活化石 159公斤巨魚曾與恐龍共生
電影《侏羅紀世界》火紅的「滄龍」,生活於 7000 萬至 6500 萬年前的西歐海域,因為第一具化石於 18 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所以學名為「Mosasaurus」,意指「默茲河的蜥蜴」,可以長到18公尺,體重大約 40 噸左右。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圖/侏儸紀世界:統霸天下劇照)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主要以捕食魚類、菊石類、海龜、其他小型的滄龍為生,雖說滄龍已經滅絕,不過要說到曾與恐龍共生直到現今仍可見到的海中「活化石」,就不得不提到鱘科魚類。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圖/侏儸紀世界電影劇照)根據外媒報導,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羅斯(Braeden Rouse)4月時與女友科澤連科(Sidney Kozelenko)前往弗雷澤河(Fraser River)釣魚,他們各自乘坐一艘輕艇在河上釣魚,過程中羅斯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據他回憶,「當時魚不斷拉扯釣竿,輕艇3次差點翻船,為了避免翻覆,我將釣竿維持在船頭」。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圖/翻攝自adventureswbraedenandsid抖音)最終這條巨魚體力不支被拖到岸邊,這才驚覺這是一條鱘魚,長約2.5公尺、估計重159公斤,他們事後將釣魚過程分享到臉書,引發熱議。這對情侶和這條巨魚合影後就將牠放生,羅斯表示,「當我們將牠拉到岸邊後,才意識到牠到底有多大,這也是我第一次釣到體型如此大的魚」,科澤連科也將過程拍攝下來,當時羅斯的輕艇還被拖著走,可見鱘魚的力氣不容小覷。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圖/翻攝自adventureswbraedenandsid抖音)鱘科魚類主要生活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熱帶、溫帶和亞寒帶水域中,化石記錄可追溯到2.45至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因此被稱為「活化石」,一般能活50到60年,不過因被人類過度捕撈已面臨絕種危險,許多國家已將鱘科魚類列為瀕危保護物種。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除此之外,葡萄牙有一艘拖網漁船在2017年進行研究作業時,在水下2千多英尺處同樣捕獲一尾深海怪物,魚的身形又細又長,而且擁有300多顆牙齒,專家表示,原來這是存活於地球8000萬年的活化石「皺鰓鯊」(frilled shark)。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Daily Star臉書)據《每日星報》報導,這艘和歐盟合作的拖網漁船,當時在阿爾加維(Algarve)附近海域進行「減少商業漁業過渡捕撈」計畫,期間在水下2千多英尺,約609公尺處,意外捕獲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另外,據《國家地理》指出,皺鰓鯊存在地球8000萬年,外觀幾乎沒有改變,自恐龍時代以來一直生活於地球深處,儘管擁有300多顆牙齒,目的是用來捕捉獵物,加上下巴非常靈活,捕捉到獵物就可立刻吞下肚。由於皺鰓鯊出沒於深海,人類對牠門的了解甚少,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2007年時曾有日本漁民捕獲過活的皺鰓鯊,不過轉移至靜岡縣的淡島海洋公園沒多久就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