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
」 化石 澳洲 美國 加拿大 日本可可西里「網紅狼」暴肥!帶12同伴路邊討食 專家揭嚴重後果:別再餵
最近1年,大陸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1匹向人類乞討食物的野狼成了青藏公路旁的常客,隨著網路傳播,牠也成為了1匹網紅狼。不過,這匹野狼現在的狀況卻讓人擔憂,因為不斷被人進行投餵,這匹最初毛髮淩亂、瘦到皮包骨頭的狼,現在不但體型變得滾圓,還會向過往車輛撒嬌討食。央視報導,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的民警介紹,大約1年前,這匹野狼開始出現在青藏公路附近。為了近距離拍到野狼,有人給牠投餵食物,引誘牠靠近。久而久之,這匹狼嘗到了甜頭,看到有人停車,還會主動上前討食。隨著投餵的人多了,這匹狼還會挑食。現在這匹狼已經習慣了與人類親近,並且開始依賴人類的投餵。由於食物充足,這匹狼肉眼可見地胖了起來,這也引起了動物學家們的擔憂。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表示,給野生動物投餵人類的食物,相當於讓牠攝入高鹽,容易給健康帶來隱患。不僅如此,這匹狼不但自己在青藏公路邊過上了被人投餵的生活,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同伴,形成了一個在路邊討食的狼群。最多的時候,工作人員在網紅狼經常活動的周邊,發現了12匹野狼。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管理處負責人尼尕介紹,狼依賴投餵的方式生存,野性和生存規則就會發生變化,對整個生態的平衡和原真性造成破壞。隨著近年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過去難得一見的狼、旱獺、藏羚羊等頻頻現身,人們投餵野生動物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專家和管理人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會損害野生動物的健康狀況和捕食能力,也會對生態鏈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當狼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最糟糕的結局即狼全部患病,不能捕捉野生動物,就會導致藏羚羊等有蹄類動物數量激增,從而對草場形成破壞。」連新明介紹,對於可可西里這個脆弱的生態環境來講,一旦地表上草的覆蓋度降低,很容易造成沙化等一系列生態學問題。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等部門已經多次發布通告,嚴禁人們投餵野生動物,並在相關區域設立了警示牌;同時,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已經在重點區域加派了警力,加大巡護力度,及時勸阻路邊停車和投餵野生動物的行為。
吸血鬼遺骸出土!脖子抵著鐮刀 考古學家揭內幕「阻止復活」
吸血鬼真的存在?波蘭考古學家在北部小鎮潘切沃(Pączewo)一處17世紀的墓園中發現「吸血鬼遺骸」,原這具遺骸上有一把鐮刀抵在喉嚨上,原來,這是中世紀人們為了阻止死者能死而復生,成為捕食活人的吸血鬼。從社群平台上的照片可見,考古學家在「聖母報喜教堂」(Annunciation ofthe Blessed Virgin Mary)進行研究時,從一塊石板下方約180公分處,發現了3具骸骨,時間可追溯到17世紀,其中一名50多歲男性的頭骨,有多處創傷痕跡,脖子還掛著鐮刀。《每日郵報》引述人類學家卡可絲(Dr Justyna Karkus)表示,「此人臉上有很多很深的傷疤。在其中一次毆打中,還掉了幾顆牙齒……他看起來可能跟一般人很不一樣,而這可能非常可怕」,最終被指控是吸血鬼。據當地傳說,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分的靈魂」重返人間,死者下葬時會接受多種防止復活的儀式,包括臉部朝下埋葬、手腳綁起來、鐮刀掛在脖子上、被長矛刺穿、墳墓上方放置大石頭等。另據考古團隊表示,類似的吸血鬼墳墓,在現今波蘭北部濱海省(Pomerania)、霍伊尼采(Chojnice)及東部城鎮皮恩(Pien)都有發現,針對這具在教堂內發現的特殊骨骸,卡可絲認為,這可能是人們首次發現「在教堂下葬的吸血鬼」,她推測,這名死者或許對當地社區有所貢獻,但同時也是居民深感畏懼的對象。考古團隊表示,類似的吸血鬼墳墓,在現今波蘭北部濱海省、霍伊尼采及東部城鎮皮恩都有發現。(圖/翻攝自X)
美國27歲男子冒充高中生潛伏校園性侵少女 被判最高120年監禁
日前,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發生一起荒唐事件,一名27歲的小個子成年男性在2023年冒充成高中生潛入當地中學,以同學的身分讓中學未成年少女對他失去戒心,並實施性侵犯。這名男子11日被當地法庭判處85至120年有期徒刑,並且至少在40年內不得假釋。這意味著這名男子可能要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在獄中度過餘生。據《紐約郵報》報導,當地時間週三(11日)報道,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名27歲男子扎克里‧謝希(Zachary Scheich)因為偽裝成17歲學生「扎克‧赫斯」(Zak Hess)潛入當地高中就讀長達54天,並對同校中學少女進行性引誘、性侵犯,被判處85至120年監禁,40年內不得假釋。據報道,身高僅5尺4吋(約162.6公分)的謝希靠著偽造出生證明、免疫紀錄、成績單以及精心設計的背景故事,以及一名名為安琪拉‧納瓦羅(Angela Navarro)的共犯協助偽裝成他的母親,化名成17歲高中生「扎克‧赫斯」先後進入當地2所高中就讀,並且在那裡向混熟的女學生索要「色情素材」。在2023年2月至3月間,謝希向2名分別為13歲、14歲的少女發送露骨的情色簡訊,還試圖讓該名13歲的少女與他發生性關係,並透過向對方給予金錢,引誘她向自己發送裸照。謝希在2023年7月底遭到舉報而落網,隨後他又被爆出在2022至2023學年期間對數名未成年少女實施了性侵犯。謝希的案件本週三(11日)在內布拉斯加州開庭,蘭開斯特副縣檢察官安柏‧肖爾特(Amber Scholte)在量刑聽證會上痛斥,謝希的行為使他成為「最惡劣的掠奪者」,即專門捕食兒童的掠奪者。法官達拉·伊德斯(Darla Ideus)在宣判時也表示,如今的高中女孩知道不要在社群網路上與陌生男性交談,也知道不能單獨會見成年男性,「她們知道如何避免自己陷於險地」,然而她們因為認為謝希是同齡人、出於友誼,才讓謝希有機可趁,行為卑劣至極。據報導,謝希因所面臨的重罪被判處85至120年有期徒刑,其中包括2項利用電子通訊設備引誘兒童罪、2項一級性侵犯罪以及1項二級重罪未遂罪。法官特地強調,40年內不許讓謝希有機會得到假釋。
文化差異? 印尼媒體熱議「台灣人不愛吃淡水魚」憂有害健康
在台灣的飲食習慣中,對淡水魚的印象往往是刺多、有土腥味,有時還有寄生蟲,因此比起淡水魚,更偏好食用海水魚。近日有印尼自媒體以此為題,在網路上發布影片指出「台灣人不吃淡水魚,且認為河中的吳郭魚不應食用」,與印尼人日常吃吳郭魚的習慣大相逕庭,引發印尼網友熱議,就連當地媒體也下場加入討論。印尼網友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指出:「印尼人在河中看到吳郭魚,往往會立刻捕來吃。但台灣人卻認為這種淡水魚『對健康有害,不適合食用』,因此台灣人一般都不吃淡水魚。」該影片發布帳號追蹤者僅6500人,但影片上傳不到一週,已經累積超過百萬次點閱,有上千名印尼網友留言討論台灣的飲食習慣,還吸引當地媒體的報導。「東爪哇時報」(Jatim times)13日以「台灣人真的不吃淡水魚嗎?社群上熱議」為題報導報導此事,指出台灣人雖然不吃淡水魚的話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討論,但台灣政府及當局並未正式「禁止」或「建議」民眾不要食用淡水魚,但可以確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偏好海水魚。俗稱「尼羅吳郭魚」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原產自非洲,但以其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被引入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是廣受印尼人喜愛的食用魚種,從街頭攤販和餐廳菜單上都很常見。不過印尼YT影片指出,尼羅吳郭魚雖然在當地被視為能帶來收入的經濟魚類,但在台灣的處境卻截然不同,因為「台灣人認為尼羅吳郭魚是種令人厭惡的魚類,且因存在可能感染肝吸蟲的風險而不被喜愛」。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曾在2003年發布新聞稿呼籲,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網友留言指出,台灣人不願捕捉和食用淡水魚是因為他們認為河流受到污染。也有網友解釋,「台灣河川中的尼羅吳郭魚因未被捕食,而大量繁殖,數量暴增。他們更喜歡吃養殖魚,並認為這種魚更安全且適合食用」。
黃喉貂萌樣現蹤 武陵農場籲勿餵食
武陵農場生態豐富,近日有民眾在露營區發現2隻黃喉貂現蹤,其模樣相當可愛,武陵農場也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畫面,並呼籲民眾禁止餵食所有野生動物。2隻黃喉貂現蹤。(圖/武陵農場提供)武陵農場指出,黃喉貂又稱「羌仔虎」,特會捕食山羌,是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別看牠模樣看似呆萌,肉食性且群居的牠們,不僅會單獨獵捕小型動物,也會合力獵捕中大型哺乳類動物。武陵農場露營區出現黃喉貂。(圖/武陵農場提供)農場分享多張黃喉貂的照片,引起網友們討論,許多人分享自己也曾目睹過黃喉貂的可愛身影,但也有不少人提到,「應該都是吃過人類的食物才會進入來找食物」、「拜託大家別再亂餵東西」、「希望把垃圾桶蓋加厚」。武陵農場也特別呼籲,農場所有的野生動物都禁止餵食,不只是猴子、藍腹鷴,這個小巧可愛的黃喉貂也不例外。
全球體型最大2蛇類互捕! 竟是「這品種」勝出震驚研究人員
近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Reptiles and Amphibians)期刊上刊登一則研究發表,內容指出孟加拉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記錄到了一條緬甸蟒(Burmese python)吞食一條體型更大的網紋蟒(reticulated python),成為首例全球體型最大的2種互相捕食的案例。根據《獨立報》報導,8月20日,有一則研究發表在《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Reptiles and Amphibians)期刊上。內容指出,孟加拉吉大港區(ChittagongDivision)阿基茲野生動物農場(Akiz Wildlife Farm)的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在2020年10月發現,一條長3公尺長的緬甸蟒,與另一條體型較大的網紋蟒纏繞在一起。研究人員發現,體型較小的緬甸蟒試圖將網紋蟒的尾巴吞掉,經過他們的觀察,最終緬甸蟒花費了約2小時,才順利將網紋蟒完全吞下肚。不過,研究人員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感到相當困惑,因為這2種蛇類主要都是以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為食。且農場內提供這2類蛇更好的食物選擇,因此推測2隻蛇是因為爭奪地盤才會互相捕食。據悉,緬甸蟒最長可達16英尺(約4.8公尺),網紋蟒則可長到22英尺(約6.6公尺),2種蛇類皆被列入聯合國瀕危物種紅皮書,而孟加拉吉大港區是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是緬甸蟒蛇和網紋蟒蛇活動範圍少數重疊的地區之一。
登山可帶殺蟲劑防虎頭蜂? 農業部疾呼:可能引發群蜂攻擊
近日多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而網路上流傳用殺蟲劑能防虎頭蜂。對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疾呼不可行,殺蟲劑不僅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造成蜂群激烈反應引發群蜂攻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嚴正表示,這種做法不僅無效,反而可能激怒虎頭蜂,引發群體攻擊,並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殺蟲劑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導致蜂群激烈反應,對人身安全構成更大的威脅。林業署說,近期多起山客遭虎頭蜂攻擊意外頻傳,有網路訊息指稱登山時可攜帶殺蟲劑預防虎頭蜂攻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疾呼不可行,殺蟲劑不僅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造成蜂群激烈反應引發群蜂攻擊,且也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林業署表示,殺蟲劑其實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對蜂群噴灑殺蟲劑恐引發蜂群反擊,且虎頭蜂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能捕食害蟲、進行授粉和幫助種子傳播等,對於生態健全有不可忽視的貢獻。且隨意使用殺蟲劑不僅可能影響生態環境,還可能造成水土污染等問題。林業署指出,今年二、三月間因天氣穩定、溫度適宜,虎頭蜂數量增加,導致夏季的虎頭蜂蟄人事件頻繁發生。林業保育署除呼籲勿使用殺蟲劑防蜂,並建議登山民眾採取適當防護措施。林業署提醒,當民眾在野外活動時,如聽見虎頭蜂鳴叫或發現其在附近飛舞,請勿驚慌或作出大幅度動作。與虎頭蜂保持安全距離,冷靜撤離現場,可避免引發虎頭蜂攻擊。切勿揮手驅趕,避免激怒虎頭蜂,引發更大的蜂群攻擊。林業署說,若不幸被虎頭蜂螫傷,應儘可能迅速離開現場,遠離蜂窩或蜂群所在區域,並儘速前往醫療單位進行檢查和治療,特別是過敏體質者,更應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林業署再次呼籲,進行戶外活動時務必了解相關安全知識和防護措施,切勿盲目相信網路上未經證實的資訊。虎頭蜂是生態系的一員,透過正確的應對方式,可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也兼顧珍貴的自然環境。
浪浪被豪豬攻擊「臉上布滿1500刺」 牠被遺棄餓壞慘被7根刺插進左眼
加拿大一隻小斯塔福郡鬥牛梗 (Staffordshire Bull Terrier)遭主人拋棄,飢餓的牠試圖獵捕豪豬果腹,反而慘被反擊,臉上插滿1500根刺,其中7根還插在眼睛導致1眼失明,所幸經過救治後已無性命之憂。加拿大動保組織救下一隻滿臉被豪豬刺所傷的狗狗。從動保組織「Paws Up Program」(PUP)發布的照片可見,這隻兩歲的狗狗布魯圖斯(Brutus),近日被動保組織發現,臉上插滿豪豬刺奄奄一息,但牠發現有人前去幫牠時,還是奮力地搖了搖尾巴,讓救援人員相當心疼。根據《新聞周刊》報導 ,布魯圖斯之所以臉上會布滿密密麻麻的刺,原因是為了獵捕豪豬充飢,原來,布魯圖斯慘慘主人拋棄,在街頭已流浪多日,加上牠餓到不行,被迫去豪豬巢穴覓食,結果激怒豪豬發動保護機制,導致布魯圖斯滿臉是恐怖的尖刺。據了解,豪豬這種大型齧齒動物,渾身覆蓋的保護性毛刺多達3萬根,會附著在任何潛在的捕食者身上,一旦被鉤住,很可能會更深的刺入皮膚,而刺在皮膚內停留時間越長,附著力就越強,甚至恐引發器官感染。根據PUP的工作人員巴德(Duncan Bard)表示,布魯圖斯前後一共被拔除1500根刺,其中7根還射中左眼,經過一番努力,布魯圖斯臉上的刺已經被清理乾淨,但左眼周圍受到感染,恐怕會失明。根據報導,其實類似布魯圖斯的狀況不斷上演,這已經是兩個月內發生的第27起豪豬攻擊事件。巴德表示,布魯圖斯目前還在康復中,一旦牠完全恢復、確定沒有其他問題,就會幫牠尋找新的寄養家庭。加拿大動保組織救下一隻滿臉被豪豬刺所傷的狗狗。(圖/翻攝自X)
新北市大漢足球場蚊害多 踢完球滿身紅豆冰
位於新北市大漢橋東側的大漢足球場,是喜愛足球運動民眾的最佳練球場所,但民進黨議員李宇翔近期接獲球友陳情,球場夏日蚊害多,每次踢完球後滿身都是「紅豆冰」,患處癢到不行。對此,高灘處回應,接獲民眾反映後即巡查球場周邊區域,除填平坑洞易積水處,並做病媒蚊噴消,以避免蚊蟲孳生。李宇翔表示,合適的足球練習場在新北市一直都很缺乏,大漢溪河堤的足球場因大小適合、草地平整,成為絕佳的足球練習場地,許多大人、小孩都會來此踢球。不過他近期接獲民眾陳情,大漢足球場雖然場地好,但夏季傍晚入夜時分,蚊害非常嚴重,球友們練球都被蚊子叮滿全身,小朋友更是四肢成紅豆冰,患處腫脹發癢嚴重影響運動品質,要求高灘處加強消毒與種植驅蚊植物改善,希望盡快降低球場蚊害,還給市民一個舒適的踢球環境。高灘處表示,已於6月26日、7月4日針對足球場域、人工溼地前綠帶周邊及足球場旁座椅休憩區等處,實施環境噴消防治,後續將再視現況使用情形,安排病媒蚊噴消作業。而驅蚊植物是透過植物散發氣味以趨避蚊蟲,且受限於氣味擴散範圍及濃度,對於大面積區域範圍成效有限且無法完全消滅蚊蟲,為考量整體河濱公園活動民眾遊憩品質,有效控制蚊蟲問題,高灘處採取環境消毒、清理積水,並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高灘處說明,經評估疑為近期天候炎熱,且午後強陣雨後又晴朗高溫的不穩定天氣,致使環境炎熱潮溼,容易有積水問題致使蚊蟲孳生,且基於蚊子畏光喜陰暗潮溼的特性,蚊子通常會躲在光線微弱的陰暗處;此外,日出後1至2小時、日落前2至3小時都是斑蚊叮咬人的高峰期,此時民眾若有戶外活動應做好防蚊措施。對於球友懷疑,蚊害嚴重是因足球場旁的人工溼地造成蚊蟲孳生,高灘處表示,人工溼地水池為流動的半汙水,非屬蚊科生長環境,若有幼蟲則水中昆蟲會捕食孑孓,透過定期維護植栽水域,可達到生態防治的成效。
沙塵暴肆虐全球 引發環境健康人類雙重危機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的《浮塵公報》顯示,2023年沙塵暴活動高於長期平均。公報指出,人類活動加劇沙塵暴對環境、經濟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而土地和水資源管理不善則讓問題日益嚴重。報告指出,每年約有20億噸沙塵進入大氣層,足以讓數千公里外的天空變暗、空氣品質下降,並同時影響經濟、生態系統、天氣和氣候。沙塵雖屬於自然現象,但發展至當今的程度,仍有相當比率必須歸咎於人類活動。溫度升高、乾旱及蒸發量增加都會導致土壤濕度降低,再加上土地管理不善,兩項因素共同導致沙塵增加。公報指出,因為全球多處主要沙塵來源地的排放量減少,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浮塵濃度略低於2022年。中亞西部、中國中北部、蒙古南部的年均地表浮塵量濃度則略高於2022年。沙塵會被氣流從來源地被輸送到數百、甚至數千公里以外的地區。最容易受到長距離浮塵輸送影響的地區是西非與加勒比海之間的熱帶大西洋北部、南美洲、地中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和中國中東部。2023年,來自非洲的沙塵橫跨影響部分加勒比海地區,而來自戈壁沙漠的沙塵也不停進入渤海和黃海。東亞地區在2023年3月至5月期間受到13次強烈沙塵影響。最大規模的一次甚至讓北京的能見度下降到500公尺以下,嚴重干擾交通和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沙塵對於海洋漁業與生態系卻有正面影響。公報指出,沉降於大西洋水域的沙塵,提供有利於浮游植物生長的鐵、磷和微量元素,由此產生的新有機物在食物鏈中從小魚轉移到大型捕食動物,有利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紐西蘭野貓太多!親子狩獵「狂殺400隻野貓」賺獎金 動保團體抵制無效
紐西蘭鄉村地區,近年來飽受野貓氾濫之苦,當地民間組織自主發起「狩獵浪貓」活動,甚至邀請14歲以下參賽者獵殺野貓,立刻引起動保團體反彈,不過今年仍有超過1500名親子共同參與,獵殺了約400隻野貓,其中一名參賽者獵殺了65隻,獲得約1.6萬元台幣的獎金。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這場名為「北坎特伯雷狩獵比賽」(The NorthCanterbury Hunting Competition)的活動,今年有超過1500人參與狩獵,其中包括了440名兒童。這場狩獵大賽是紐西蘭南島(South Island)北坎特伯雷行之有年的活動,是紐西蘭民眾為了減緩野貓族群對生態環境的威脅,所舉辦的比賽。根據報導,這項活動最初是狩獵野豬比賽,後來因為野貓數量不斷增加,對當地生態造成威脅,甚至讓農民們相當困擾,於是賽事逐漸變成以狩獵野貓為主,不過參賽者仍可狩獵野鹿、野豬等其他動物。據報導稱,所有民眾包括兒童都可以持槍參與獵貓,活動主辦者貝利(Matt Bailey)表示,紐西蘭的野貓宛如被「魔鬼附身」,就像是吸食毒品的野獸一樣,你可以從牠們的眼睛裡看到邪惡,一旦接近就會被攻擊。紐西蘭的野貓源自於1700年代,當時是由歐洲探險家帶到島上的第一批貓咪,這些野貓數量在當地不斷攀升,且野貓體型比起一般家貓還大,甚至會捕食鳥類、鳥蛋、蝙蝠、蜥蜴和本地昆蟲等,對當地生態造成威脅,而紐西蘭政府決定2050年前根除野貓、負鼠、田鼠和一般老鼠等害蟲,獵貓比賽應時而生。這場活動也一如往常遭到動保人士抗議,但抗議者表示,因為兒童拿石頭狂砸他們,所以他們不得不離開現場,對於動保人士的抗議,活動發起單位毫不在意,並譏諷那是賽事最好的宣傳。紐西蘭野貓氾濫,有人認為已經對當地原生物種造成威脅。(圖/翻攝自X)
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毛小孩疑「吃草」口吐白沫暴斃 公園處回應了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近日接獲陳情,有民眾帶著寵物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毛孩疑似吃到公園內的草,1分鐘後突然口吐白沫、四肢癱軟,最後不幸死亡,懷疑是市政府在公園內噴藥導致。對此,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強調,大安森林公園採物理及生物防治蚊蟲鼠,對動物無害。有關網路貼文指狗狗在大安森林公園誤食而中毒,公園處表示,為維護生態友善環境,公園內採物理性及生物性防治老鼠蚊蟲,近日曾使用草木灰、油棕灰、苦茶粕及黑殭菌等天然資材防治小黑蚊,此為生物防治對動物無害,請民眾安心。毛孩疑大安森林公園「吃草」身亡,公園處回應了。(圖/台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提供)公園處已於28日上午派員於大安森林公園全區巡查,目前園區內鳥類,松鼠均正常活動,亦可見白鷺鷥於噴灑後於後方跟著捕食昆蟲。公園處青年所主任王淑雅進一步說明,大安森林公園因有鳳頭蒼鷹長年停留及育雛,公園處很早就接受猛禽協會建議,均以放置捕鼠籠及填堵老鼠洞方式捕鼠,早已不使用老鼠毒餌,避免老鼠屍體造成鳳頭蒼鷹食用中毒。王淑雅呼籲,家養動物不同於野生動物,狗狗愛媽愛爸們帶寵物到公園活動時,建議仍注意其飲食,保護好牠們的腸胃健康。另外,大安森林公園內許多地方都曾有民眾違規餵食情事,公園處除由同仁與基金會於適當場合教育民眾勿因個人喜好進行餵食,此舉恐造成野生動物營養過剩或過於群聚傳染疾病,餵食殘渣也可能成為老鼠的食物增加鼠患的問題,公園處也在各餵食熱點張貼公告提醒民眾勿違法。
夢幻生物「紅眼金蛇」現身日農場 專家揭來歷:能存活是奇蹟
日本福岡縣某農場主人近日發現,農園裡出現了一條看起來像「神話生物」的「紅眼金蛇」,而後將牠轉交給福岡縣動物園。對此,專家表示,這條蛇不僅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且具有不尋常的特徵,能在野外存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蹟。據富士新聞網報導,位於福岡縣南部八女市立花町的奇異果農場近日出現了稀少的「紅眼金蛇」,當時85歲的老闆三宅清一郎在農場的小路找到了牠,蛇全身呈鮮黃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眼睛又圓又紅,蛇長約40公分。老闆說,雖然自己不喜歡蛇,但感覺這條蛇很特殊,還是將其送到福岡市動物園,隨後動物園則將蛇轉送至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的「北九州市螢火蟲博物館」。對此,館長鵜澤拓哉表示,金蛇其實是福岡縣瀕危物種黑脊蛇,蛇本來外觀呈現褐色,但其身體之所以呈黃色,是因為基因重組時出了問題,所以缺乏黑色素,身體失去了所有正常存在於體內的黑色素,也就是所謂的「白化症」,由於難以躲藏在大自然中,所以白化的蛇容易遭到天敵捕食,因此能在野外存活下來簡直是奇蹟。
好幸運!墾丁出海遇海豚「獵食秀」跳躍15分鐘 潛水客興奮到不行
墾丁是潛客天堂,端午連假墾丁地區天氣極佳,9日上午台灣潛水公司的潛水船搭載潛客到後壁湖出水口潛點時,巧遇海豚「 獵食秀」,只見海豚不斷飛躍捕食,讓潛客們驚呼連連,海豚跳一次,潛客們就歡呼一次,狂跳15分鐘,潛客笑稱「看完就可以回家了」。台灣潛水公司潛水船載潛客前往潛點時,在後壁湖出水口巧遇海豚獵食秀。(圖/台灣潛水提供)台灣潛水公司執行長陳琦恩說,恆春海很強的,後壁湖出水口出海豚,潛水船立馬變賞鯨船,而且可以看到牠嘴邊有大魚,真是超酷的獵食秀,也感謝眼尖的帥哥教練謝維。潛客們目擊海豚獵食秀的事,也讓潛店興奮不已,一整天都在談論這個美景片段。
河南這地方放出41億隻蟲「以蟲治蟲」 農業防控面積逾60萬畝
現代人除蟲主要仰賴化學農藥,但「以蟲治蟲」的方式成為更有力的武器。中國湖南省桂陽縣就有一支特別的「益蟲護衛隊」,由於近日氣溫稍高,不少害蟲伺機出動,民眾便放出41億隻「益蟲衛士」開始「蟲口奪糧」保衛戰,保護農田好增加收成。據《紅網時刻》報導,桂陽縣煙草公司和平煙葉生產收購站的高級技術員鄺曉華,帶領技術人員為農民送來一張張赤眼蜂卵卡,放在各類農作物莖稈上,等待孵化成赤眼蜂。雖然身長不到1毫米,卻是生物防治領域的「尖兵」,是稻縱捲葉螟、玉米螟、斜紋夜蛾、煙青蟲等害蟲的寄生性天敵。赤眼蜂能夠準確快速找到害蟲卵,在害蟲卵內產卵,吸食卵內營養生長,成熟後破殼而出,讓害蟲卵死亡,達到生物預防的目的。事實上,赤眼蜂的寄主範圍非常廣,能寄生400多種農林害蟲的卵,是目前應用面積最廣、防治效果最好的天敵昆蟲之一。在25度的條件下,大約12天時間,赤眼蜂就可以繁殖一代,在田地間循環,將害蟲消滅在胚胎時期。民眾放出41多億隻益蟲。(圖/翻攝自紅網時刻)報導指出,桂陽縣實施「以蟲治蟲」、「性誘治蟲」等系列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田間地頭懸掛的「燈籠」裝置,是一種誘捕器,不但可以讓害蟲自投羅網,還能實際監測害蟲密度。桂陽縣根據病蟲多年發生特徵和趨勢,準確掌握害蟲動向,分時段和階段建立起「益蟲護衛隊」生物防治網,今年放飛蚜繭蜂、赤眼蜂、蠋蝽、益蝽、異色瓢蟲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敵昆蟲41多億頭,農業防控面積60多萬畝。
機率10萬分之1 男露營驚見「雙頭幼蛇」…身價不凡這原因無法買賣
機率只有10萬分之1。日本一名遊客日前與家人到山區露營,途中意外發現體長20公分、可放在手掌上的雙頭蛇屍體;有專家指出,雖然雙頭蛇在市場上有一定價格,但因這條蛇是毒蛇,無法進行買賣。據《西日本電視台》報導,該名遊客與家人在福岡縣山區小路上瞥見1條動也不動的幼蛇,上前細看驚覺是條雙頭蛇,隨即上網查詢雙頭蛇出生的機率,發現僅有10萬分之1。遊客事後聯繫熟識親友,並將這條罕見但不幸夭折的雙頭蛇,保存於九州市八幡東區的「生命之旅博物館」。另有爬蟲類專賣店店家指出,雖然雙頭蛇能賣出日圓100萬至200萬(約新台幣20萬至41萬元)好價格,但遊客發現的是有毒的日本蝮蛇,因此無法在市面上買賣。日本蝮蛇為日本特有種毒蛇,幾乎整個日本全境都能發現牠的蹤跡,是日本人最常見與最熟悉的毒蛇,儘管其成體僅約45到60公分,只有北海道個體能超過60公分長,卻經常被賦予粗暴、陰險形象,其卵胎生孵化方式,還曾被古人誤認為「小蛇咬破母蛇肚子」。另外,雙頭蛇由於獵捕成功機率低、雙頭爭食同個獵物,以及2個大腦會發出互相衝突指令,導致雙頭蛇在野外難以存活,大多出生後不久就死亡或被捕食。
臭青公大戰台灣藍鵲 偷吃蛋「被巴到頭暈」掛巢外任5鳥宰割
台灣藍鵲「一言不合就巴頭」強悍個性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但素有「老王」之稱的王錦蛇卻膽敢鑽巢挑戰,最後落得氣力放盡、任鳥宰割下場,整個蛇鳥衝突過程全被一旁民眾拍下。該名拍攝者在臉書社團「野生蛇相」曬出別名臭青公(母)的王錦蛇攀樹強闖鳥巢遭5隻台灣藍鵲攻擊畫面,儘管王錦蛇戰力不俗,甚至會獵捕毒蛇,但爬蟲類體力條短不耐久戰特性,加上戰場處於半空中,王錦蛇很快就落入下風。台灣藍鵲面對體型大許多的王錦蛇採取圍攻戰術,不斷輪番猛巴臭青公頭部,即使遭王錦蛇還擊也都能輕巧躲過。最後王錦蛇似乎氣力放盡,無力垂掛在鳥巢箱外。這段位於奧萬大森林的蛇鳥大戰影片曝光後,有網友猜測衝突緣由是王錦蛇企圖捕食幼鳥,遭台灣藍鵲攻擊,另有人指出鳥巢箱是奧萬大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研究使用,應是藍鵲在圍捕蛇。臉書社團「FrontBird 正面鳥圖貼圖區」也曾有網友曬出台灣藍鵲享用王錦蛇的照片,這次在奧萬大森林遭圍攻的老王,若無法逃離現場恐怕也難躲盤中飧下場。南投分署則指出,奧萬大森林遊樂園區生態豐富,任何驚奇都可能隨時上演,研判王錦蛇潛入鳥巢箱吃鳥蛋,卻遭有集體禦敵習性的台灣藍鵲圍攻。
兇猛「 綠水龍」頻出沒溪流!新北市啟動「獵龍計畫」 10年捕獲2263隻
肉食性動物「綠水龍」會捕食原生物種並造成生物競爭,破壞在地生物多樣性,被列為主要移除外來入侵種陸生動物,新北10年捕獲2263隻,面對綠水龍繁殖期即將來臨,農業局4月啟動調查及清除工作,針對繁殖期加強清除頻率、空窗期亦監測和移除。農業局自2013年啟動「獵龍計畫」清除綠水龍,依族群熱點、綠水龍活動習性以及繁殖期擬訂移除工作策略,在綠水龍繁殖期前加強清除頻率,減緩族群擴張。農業局指出,2021年156人清除、捕獲321隻;2022年208人清除、捕獲197隻;2023年286人清除、捕獲166隻。相較於2021年,2023年清除頻率及人力增加1.5倍,抓捕數量卻逐年遞減,顯見已有效控制野外綠水龍族群甚至減少族群。捕獲到的雄蜥全長最大可達92公分,雌蜥全長最大可達61公分。綠水龍目前出沒地點以新店安坑地區以及林口紅水仙溪流域為主,主要出沒活動時間約從清明節後至11月,主要繁殖期及產卵期在每年5月及6月,冬季氣溫過低則會躲藏蟄伏不活動。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表示,綠水龍多棲息於水域周邊樹梢,警惕性高且具有攻擊性,不易捕抓,僅能於夜間以人工套繩清除,綠水龍多於清明節後天氣穩定時,才開始活動,在綠水龍繁殖期前增加清除頻率,減緩族群擴大,經多年努力,新店安坑以及林口紅水仙溪族群已有減少趨勢。農業部將綠水龍列為主要移除外來入侵種陸生動物,農業局自2013年起積極清除綠水龍,避免野外族群擴張,影響生態平衡,但在2022年6月1日前,綠水龍尚未被經濟部納入「限制輸入貨品表」,仍有寵物店販售及繁殖,綠水龍幼體時非常可愛,寵物店引進供民眾當寵物飼養,等到長大後,發現體型太大、食量驚人,具有攻擊性或因長相醜陋而遭棄養。由於綠水龍繁殖力強,加上無天敵環境,因此滅絕不易,農業局強調將持續積極清除。
泰男「軟趴趴」不吃威爾鋼 竟生吃壁虎提升性能力嗨喊:精力旺盛
提升性能力有許多方法,除了靠吃正規藥品,也有人選擇透過進補的方式,例如吃生蠔、巧克力等,但泰國一名男子選擇吃「生吃壁虎」,該名男子透露,食用壁虎後的三小內性能力可以有感提升,而這個觀念傳承自祖父母,他親自嘗試後也覺得性能力增強了許多。 泰國59歲男子索瑪伊(Sommai)將壁虎代替成改善陽痿、提升性能力的食物,並且不需要烹飪,直接生吃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被問起衛生問題,他回答:「壁虎相當乾淨,主要捕食小昆蟲,自己也會特別挑選棲息在鄉村地區的壁虎,不過也不是抓到就直接吃,建議先用蘇打水清洗表面細菌。」 索瑪伊也當場示範,只見他隨手從牆上抓起一隻活生生的壁虎,清洗乾淨後就吃進肚裡,讓在場的許多人都看傻眼,醫師也提醒,食用野生動物會增加接觸病菌的機會,尤其又採取生吃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影響人體消化道系統,引起腹瀉及腸胃感染。男子在鏡頭前示範生吃壁虎,相信可以提升性能力(圖/擷取自普吉島公報) 但索瑪伊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是他個人的「信念」,並且堅信生吃壁虎所帶來的好處,並不是為了博取關注、流量才吃,強調「自己不會用不尋常的行為博取聲量。」 不過吃壁虎養生其實屢見不鮮,也曾有名74歲的泰國男子食用壁虎12年,並宣稱這就是健康的秘訣,也有泰國男子專門出口壁虎到中國,可見壁虎在「養生圈」也頗受喜愛。
福建「養殖漁業海漂垃圾」襲金門 每年淨灘逾2000次、清500噸仍撿不完
金門四面環海,擁有遼闊美麗的岸際,但近年來卻飽受「海漂垃圾」侵襲,其中又以來自大陸福建沿海養殖魚塭的廢棄塑料浮桶與保麗龍為最大宗,就算全縣各政府機關攜手民間團體每年逾2000次淨灘、清理超過500公噸的垃圾,仍撿不完,嚴重汙染地區海域與沿岸生態環境。在地議員盼陸方可以從源頭管理、減少垃圾量。根據金門縣環保局統計,2021年全縣各機關發動淨灘次數達2287次、動員2萬8241人次清理出784.4公噸海漂垃圾;2022年淨灘2940次、動員2萬9571人次,共清理520.1公噸;2023年淨灘2794次、動完3萬640人次,共清理出500.5公噸海漂垃圾;儘管清出總量逐年減少,但從海邊望去仍充斥著各式海漂垃圾,怎麼撿都撿不完。環保局指出,金門距離大陸很近,福建沿海一帶養殖魚塭所用的塑料浮桶與保麗龍,廢棄或斷裂後經海浪一打,就往金門海岸邊漂,尤其東北季風強盛的冬天,大量海漂垃圾更直接被吹上岸際,堆積情況嚴重、髒亂不堪,不僅破壞海岸景觀,也成為海洋生態殺手。長期觀察金門生態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這些魚塭廢棄的海漂垃圾都含有大量的塑化劑,尤其保麗龍崩解後變成更細小的分子,不僅容易讓濾食性生物吃下肚殘留體內,人類捕食也間接受害,而且也會阻塞沙灘中貝類呼吸的孔洞,造成地質敗壞,破壞整個潮間帶生態食物鏈,問題非常嚴重。洪清漳建議,唯有兩岸共同加強管理廢棄物處理問題,減少垃圾入海,美麗的海岸才能長久呈現。金門縣議員董森堡表示,海漂垃圾已成為金門棘手的環境難題,耗費很多預算與人力成本清運,兩岸之間也沒有具體協議來處理或管制措施;陸方應該從源頭管理來思考,減少相關產品的使用量,或者是選擇替代性材料,後端協助解決焚化清運產生的費用,負起相關的環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