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習慣
」 大腸癌 痔瘡 排便 直腸癌 癌症![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88309/sm-d0fe34432aa8b27f4fbff16829ea4dc5.jpg)
肚子的「叛逆期」:腸躁症該如何對症下藥?
現代人的飲食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對腸躁症患者而言卻潛藏著健康風險。腸躁症患者的腸道對飲食變化和刺激性成分極為敏感,外送與即食食品中的高油、高鹽、高糖成分往往會加重腸道不適,如腹痛、腹脹等症狀。除此之外,長期不規律的進食時間和快速進食,加上工作壓力大等,也會對腸道造成壓力,使得症狀更加複雜。一位年輕設計師小雯(化名),因反覆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改變而到腸胃科求診,她主訴:「每次出門前就想上廁所,上網查症狀,好怕會是腸癌!」經醫師診斷,發現小雯的症狀符合腸躁症的典型表現,再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後,確診為腸躁症。如何診斷腸躁症?內科/胃腸肝膽專科診所院長高愛文指出,腸躁症是腸激躁症候群的簡稱,主要症狀包括腹痛伴隨排便型態及次數的改變,像是會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祕與腹瀉交替,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不乾淨或腹脹等。此症狀好發於20歲至50歲左右,若50歲之後才出現症狀,須特別留意是否有其他器官病變的可能性。腸躁症病因不明,但通常與腸腦軸溝通異常、腸道菌叢失衡,以及壓力、飲食等綜合因素有關。高愛文醫師說明,腸躁症的診斷需符合下列條件:肚子痛並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改變、排便狀態改變等,且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最近三個月平均每周至少發生一次。腸躁症需要治療嗎?由於腸躁症症狀會反覆發生、時好時壞,雖然不像癌症可能致命,但一有症狀出現,往往會影響情緒及社交「如果不處理症狀就會更反覆發作。」高愛文醫師建議平日生活要在飲食上多下工夫,如少吃會引發腸躁症的食物像是菸酒、咖啡、茶與辛辣食物,並避免容易在腸道內發酵的食物,如寡糖等腹敏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腸躁症的脹氣與症狀表現。至於症狀嚴重且影響生活或工作時,可以採取以藥物治療。治療上會先以舒緩症狀為主,是根據發作的型態來對症下藥。至於藥物種類主要以解痙攣藥物為主,可以緩解腸道痙攣與疼痛,「部分藥物可能會有全身性副作用如口乾、視力模糊、心跳加速等。」高愛文醫師表示在選擇解痙攣藥物時,可以選擇較不會有全身性副作用、比較安全、具三重作用機轉的藥物,不只可舒緩腸道痙攣也能減少疼痛感,「因具有穩定神經作用,效果會更好。」若無法立即獲得藥物控制情況下,偶爾也可以薄荷油塗抹腹部以暫時緩解症狀。此外,做好壓力管理與生活習慣調整同樣重要。他提醒,腸躁症看似無害,實際上對患者的心理與生活影響很大;如果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而藥物的選擇應以安全為原則,儘量選擇作用於腸道的藥物,避免出現全身性副作用。透過正確診斷與用對方法,患者能重拾更安心的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87622/sm-eb257e256ea78e13c65a3d58a8a041c8.jpg)
劇烈腹痛就醫!驚見「大量糞便」堆腹中 腸道破裂險喪命
有許多人認為便秘是小毛病,往往選擇自行服用瀉藥或放任不管,殊不知這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危害。一名70歲蕭姓男子習慣3-5天才排便一次,因連續三週無法排便而出現劇烈腹痛症狀。經檢查發現其腸道內堆積大量糞便,造成乙狀結腸破裂,所幸經由緊急手術處置,包括切除破裂腸道、清理腹腔及裝置腸造口,成功取出多顆硬如石頭的糞便,挽救了患者一命。糞便過度吸收水分腹瀉 服止瀉藥恐致腸道破裂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直腸外科廖師賢主任指出,部分患者可能因糞便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導致排便時僅能排出少量糞水,誤以為是腹瀉而服用止瀉藥,反而使便秘情況更加惡化。這種情況下,若未及時就醫診治,可能導致腸道壓力持續升高,最終造成腸壁破裂的嚴重後果。糞性結腸炎 及早就醫預防嚴重併發廖師賢主任指出,糞性結腸炎是因長期便秘導致糞便在腸道中堆積,不僅增加腸道壓力,更可能損害消化道血管,引發缺血性結腸炎、潰瘍,甚至導致腸道穿孔。若糞便外漏污染腹膜腔,可能併發致命性敗血症。建議若每週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且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應立即就醫診治。防範便祕發生 日常這樣做有幫助廖師賢主任提醒,預防便秘的方法,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增加日常運動量、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以及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特別是老年人或久坐族群更要注意排便習慣的改變,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以免釀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6507/sm-c0d4c76fb8ec97a0d0ca896c99bf9b7e.jpg)
陸百萬網紅患大腸癌得年29歲 醫:出現「5狀況」必就醫檢查
29歲大陸繪畫網紅「咖啡」擁有200萬人追蹤,豈料她於今年5月自爆,確診「大腸直腸癌」中晚期,得知罹癌後她積極接受治療,但病情仍不見好轉,絕望的她在12月初選擇放棄治療,「我決定放棄化療了,放棄化療的原因,是因為已經經過9次化療了,但是複查結果是一點用都沒有。」26日傳出她不敵直腸癌病逝,得年29歲,消息一出令粉絲悲痛不已。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若出現以下5種狀況,且「5中1」都應趕緊就醫做大腸鏡檢查。鍾雲霓在臉書發文指,大腸癌的檢查時間若年屆45至50歲,請考慮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不是年年要做,大腸黏膜長個息肉需要6至8年,息肉變壞需要2至3年,所以如果做過第一次是正常的,3至5年檢查一次,甚至正常了一陣子之後再拉長年限至5至8年一次,都能早期去除大腸癌的疑慮和風險,所以不要問「大便出血是鮮血吧醫生」、不要猜「這個顏色一定是不是癌」。而若出現以下5種狀況,且「5中1」都應趕緊就醫做大腸鏡檢查:排便出血雖然我們都難免想以「我是鮮血沒關係吧」、「暗血才擔心吧」,來埋著頭哄騙自己,但「出血+不會痛」,的確是令人亮黃紅燈的大腸問題指標。體重異常減輕若在沒有什麼特別在減重的狀態之下,半年內體重掉了五公斤到八公斤左右,可能代表你腸道裡面有一個腫瘤在醞釀。排便習慣改變本來是一個比較順暢排便的人,怎麼覺得莫名其妙開始腹瀉,這個腹瀉還帶著血水;一般來講,有可能會大腸裡有息肉或者是腫瘤刺激腸道。平常容易腹瀉的,突然變得便祕嚴重,也代表有可能會有一個腫瘤悄悄地長大了以後,把腸道塞住之後讓人便祕。 裡急後重感有些病人會提到,有的時候會有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上不出來的感覺,可能腸道裡有腫瘤大到把腸道堵塞住了、同時造成刺激,讓人排便上不太出來。大便變細如果排便的粗細,從某一個時間點開始變得越來越細,要懷疑腸道裡面有什麼東西堵住了,讓它製造出來的糞便只能夠有一半的通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83538/sm-cc47eaf6b18c9d140961302ff6f882a2.jpg)
「鉛筆屎」恐是大腸癌症狀 出現7大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1年新增16,238名大腸癌患者,每十萬人就有38.4人得病。《麻辣鮮師》中飾演「Gina」的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無預警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且已完成手術,專家提醒,注意症狀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其中,若是排便時發現「鉛筆屎」,也就是糞便過細就要特別當心。大腸癌分為0~4期,研究顯示,0期與1期時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2期為75%,3期降為40%~60%,4期則是30%以下,部分患者甚至只剩1成。若能及早治療,差異就如同天與地一般懸殊。因此早期發現症狀更加重要,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建議有瘜肉、大腸癌家族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排便習慣不正常的民眾,應提早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另外,若身體出現以下7症狀超過2周以上,應儘速就醫請醫師檢查: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貧血。國健署指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73659/sm-fe59c0206cd019f775032c88b5611774.jpg)
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69381/sm-3c8b83cfbc251f98854434bd607b8e69.jpg)
新型痔瘡手術不可怕!微創雷射大幅減少疼痛感 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粉領族林小姐因為白天坐辦公桌,在家就躺著追劇,加上愛吃辣、不愛喝水,因此長期受痔瘡所苦,除了肛門口有搔癢不適、異物感之外,每次排便都會有出血,更是覺得相當困擾,但因為聽說痔瘡手術很痛、術後還要臥床2到3週,所以一直很排斥去看醫生。直到最近聽說朋友接受了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幾乎沒什麼疼痛、1到2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林小姐才願意就診,積極處理痔瘡問題。痔瘡不可輕忽 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顏珉玄醫師表示,痔瘡已經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久坐久站、缺乏運動、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等因素都是痔瘡的成因。輕微的痔瘡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仍然建議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評估。目前處理痔瘡的手術方式很多,最新的技術是採用「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因為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大範圍切除痔瘡組織,因此可以避免術後肛門狹窄的問題,消融的方式也不會破壞肛門周遭的黏膜與括約肌,相對來說是非常安全的手術方式。雷射痔瘡消融手術 疼痛少、恢復快顏珉玄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需要手術治療的痔瘡都已經是第3級或第4級痔瘡,這種比較大的痔瘡,不管用什麼方式切除,病患在術後都會感受到強烈而且持久的疼痛,更何況每天還是需要正常排便,除了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之外,更有傷口感染的風險。「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的方式是切除痔瘡組織,雷射消融的目的是透過光纖導引雷射能量,將痔瘡組織內部血管的水份蒸發氣化,進而讓痔瘡自然收縮。由於治療方式是透過雷射的消融,而不是傳統的切除,所以病患只會有一個0.2公分讓光纖進出的小傷口;即便經過評估還是需要切除外痣,透過雷射消融的痔瘡組織已經大幅度的縮小,需要切割的範圍小,疼痛度也比傳統手術要低的多。除了疼痛少之外,「雷射痔瘡消融手術」的小傷口對於術後的照顧來說也相對輕鬆,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定時溫水坐浴,患者術後返家只需要在肛門局部多沖涼水即可,不用擔心日常排便造成傷口感染,更不需要臥床等待傷口復原,許多人可以在手術隔天就直接重返工作崗位。改善作息 避免痔瘡再次復發顏醫師提醒,手術可以治療痔瘡帶來的徵狀,但改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除了要飲食上盡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並且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水份之外,多運動、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在馬桶上划手機,都是可以避免痔瘡再次復發的根本之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女子如廁後馬桶「全是血」! 竟是「2生活習慣」惹痔瘡上身
28歲「小花」整天久坐辦公室,又常狂點炸物當宵夜,結果出現肛門搔癢症狀,她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小便後馬桶出現「滿江紅」,內褲沾上血絲,驚覺恐是痔瘡找上門,就醫檢查後評估屬第三期,醫師建議保守治療,但她不想每天上廁所提心吊膽,決定安排手術改善,術後也讓她找回好心情。痔瘡為肛門常見疾病 使患者整天坐立難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江驊哲表示,痔瘡是肛門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肛門處血管及軟組織(又稱「痔瘡組織」)隨著排便習慣不佳、懷孕生產、年齡增長而逐漸鬆弛老化,一旦又有飲酒、吃辛辣食物,或者整天久站久坐,都會導致肛門壓力過高,造成痔瘡組織充血、脫垂,嚴重時,甚至會「掉出」體外,令人整天坐立難安。江驊哲醫師解釋,因為當民眾用力排便時,質地較硬的糞便會與充血腫脹的痔瘡組織摩擦,導致痔瘡被磨破,等到糞便通過肛門後,擠壓的壓力逐漸變小,此時鮮血就會從破掉微血管流出,所以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都是排便後才開始滴血,整條糞便末端也會看到鮮紅色血液。雷射消融手術治療 疼痛感低、恢復速度快江驊哲醫師評估小花的痔瘡病程為內痔第三期,而患者主動接受自費雷射消融手術治療。經由極細光纖在肛門口穿刺2至3個小洞,再透過雷射高波長光熱能量,迅速消融脫垂的痔瘡組織後,痔瘡大幅消退且手術過程幾乎無血、疼痛感甚低,僅會有些許腫脹感,術後隔天恢復日常生活。江驊哲醫師也提醒,患部多半也會在6至8週恢復到正常狀態,續只要避免劇烈運動,很快揮別痔瘡帶來的陰霾。日常這樣做 避免痔瘡找上門江驊哲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務必要攝取足夠水分和高纖蔬果,避免久坐久站,遠離抽菸、酗酒及適度運動,尤其要養成正確且規律的排便習慣,不要上廁所時追劇滑手機。如果有痔瘡前兆,也能在家溫水坐浴,消緩不適感覺,若症狀嚴重,就得就醫治療,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58687/sm-a56b369cbefffc091421ce965caf55a0.jpg)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 醫示警「4徵兆」要迅速就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且發生、死亡人數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外科醫師陳榮堅就提醒,大腸癌早期很困難,因此若民眾出現「4徵兆」,包括血便、經常有莫名脹氣感,以及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就得盡速就醫檢查。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近日在《健康多1點》臉書衛教影片中說明,大腸癌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僅在出現異常時才求診。陳榮堅指出,最常見的大腸癌徵兆是血便,若頻率過高,2到3天就血便,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立刻就醫檢查;第二個徵兆是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脹氣,這也可能是大腸異常的信號;第三個徵兆則是排便習慣改變,像是如間隔時間變長、有腹脹情況;第四個徵兆是糞便形狀變細,這些都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的表現。陳榮堅進一步指出,體重減輕和容易疲勞也是潛在症狀,應作為輔助參考,因此當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高度警覺。他建議民眾,無論有無症狀,應在50歲時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在40歲後應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項目。衛福部也在官網公告,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衛福部也提醒,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衛福部呼籲民眾,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56893/sm-005ec6f923b6aa55e53b13c0f90302ba.jpg)
痔瘡吃辣會更慘、腹瀉也會誘發? 「10大痔瘡謠言」一次破解
健保署108年統計,全台痔瘡患者有39萬人,好發族群為50至59歲。對此,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威智近日也整理「不可不知的痔瘡10大謠言」並一一破解,呼籲民眾別再相信這些迷思。痔瘡到底是如何得到的?醫師陳威智去年在臉書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發文衛教,痔瘡原本是肛門中由血管、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的生理組織,幫助肛門肌肉更好的收縮和封閉,以防液體、氣體和固體外漏。但因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而有不當的擠壓摩擦和壓力,導致組織滑出體外(脫垂)有腫脹出血,才成為臨床所說的痔瘡。陳威智近日又針對「關於痔瘡的10大謠言」在臉書粉專《禾馨醫療》發文破解:Q1:小孩不會長痔瘡?A:答案是會,陳威智臨床上遇過年紀最小的只有3歲。Q2:嗜辣者就會長痔瘡?A:機率相對比較高,且有痔瘡的人吃辣的確會比較不舒服。Q3:屁股不痛不癢就是沒痔瘡?A:其實每個人都有0期痔瘡,只是沒發作而已。Q4:大便有血就是痔瘡?A:不一定,也可能是大腸癌、肛裂或瘻管。Q5:腹瀉跟痔瘡完全無關?A:並非完全不相干,因為腹瀉也有可能會誘發痔瘡。Q6:坐浴越勤越好嗎?A:適當即可,頻率大約1天3次。Q7:做完痔瘡手術就不會再長痔瘡嗎?A:一般術後8至10年的痔瘡復發率約5%以下,但若不改變飲食與排便習慣,還是有可能復發。Q8:哺乳期不能動痔瘡手術?A:是可以的,醫師會使用安全的藥物進行。Q9:綁橡皮筋會比手術好嗎?A:雖然是比較快速的方式,但無法全面性處理痔瘡問題,所以容易使其復發。Q10:手術時間越短越好?A:當然不是,是要在適當時間內完成最好,手術重點是要仔細,不是有速度就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49687/sm-ea5e792e71eb14b01d81ebbffd71572e.jpg)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48114/sm-16154cc59efd2a5d36def1ce1dad2c9c.jpg)
馬桶有血當痔瘡...37歲工程師「半年就過世」 醫嘆:整圈都腫瘤
「糞便有血」的症狀,常被當作痔瘡,不過日前一名37歲工程師時常解出血便,每次都當是痔瘡擦藥治療,半年後一檢查,才確診罹患大腸癌,且已擴散至腹腔,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分享病例,表示過去曾收治一名37歲的電子業工程師,他自述已經血便了一段時間,每次上完大號馬桶裡都留有血滴。他曾問廠護(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對方熱心解釋「大部分是痔瘡」,建議他先以藥膏治療,詭異的是怎麼擦都擦不好。蕭醫師表示,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大半年,男子終於到醫院照大腸鏡檢查,怎知鏡頭才推進肛門口沒幾公分,「幾乎整片都是腫瘤癌症,一切片果然是大腸癌。」蕭醫師緊急將他轉介至醫院進一步治療,很可惜地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腹腔,外科醫師開完刀又關上,表示自己無能為力,而患者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蕭敦仁示警,「看到血便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是痔瘡!」他以該名男子為例,提醒雖說糞便潛血大部分都是痔瘡,但萬一不是,狀況或許就很嚴重。他呼籲國人不要抱持僥倖的心態,應謹慎一點即時照大腸鏡,若有狀況,很快就能揪出病灶。蕭敦仁說明,在台灣,大腸癌曾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大腸癌分為0期、第1期至4期,雖然0期、1期的存活率很高,但當下幾乎是沒有症狀的,很難發現。一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是不規則腹痛、便秘、無緣無故貧血「通常都比較後期了」,再次呼籲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蕭敦仁列出有7大症狀,恐是大腸癌已上身:一、排便習慣改變。二、不規則腹痛。三、經常腹脹便秘。四、不明原因貧血。五、大便中有血、有黏液。六、體重減輕。七、排便排不乾淨。蕭敦仁補充,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假如糞便潛血呈現陽性,需立刻照大腸鏡,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不在意。「本來檢查就是在沒有症狀時趕緊檢查,當有問題趕快把早期病灶抓出來,不要等到有這些症狀才去做,通常比較晚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47860/sm-16a7200f596805bb9379150fd3fdd601.jpg)
不只香菇!醫曝最常造成腸阻塞的6種食物 柿子、肉乾都在其中
近期有男童因為不喜歡香菇的味道,吃便當時不敢咀嚼而將整顆香菇吞下,結果造成腸阻塞送醫治療。但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指出,除了香菇等菇類之外,還有其他食物也容易造成腸道阻塞,提醒民眾在吃這些食物時應特別注意。6食物易腸阻塞 纖維多、咀嚼不易難消化的都應注意當腸道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消化道排出肛門,就有可能造成「腸阻塞」產生腹脹、腹痛、嘔吐、便祕等症狀。陳俊欽主任表示,最常造成腸阻塞的食物包括:菇類(纖維多不好消化)糯米類(不好消化)筍子、筍乾等(纖維多咀嚼不易、不好消化)帶梗、質地較硬的蔬菜(纖維多、較硬咀嚼不易)柿子、柿餅(柿子含有黏稠果膠,容易和其他食物黏成一坨,導致蠕動速度變慢,可能會越滾越大坨最後卡在腸道)肉乾(乾燥食物缺乏水分、較硬咀嚼不易、不好消化)陳俊欽主任分享,曾有位患者本身是菜農,每天都會吃很多自己種的菜,吃飯速度很快沒有好好咀嚼導致腸阻塞,就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腸內有蔬菜形成的糞石,大小超過5公分,造成大腸及小腸腫脹、缺血、潰瘍。避免腸阻塞細嚼慢嚥很重要 也要多喝水、適度運動因此,民眾在吃這些食物時一定要細嚼慢嚥,陳俊欽主任強調,細嚼慢嚥是最重要的,尤其腹部動過刀的民眾容易腸沾黏導致通道狹窄,飲食的部分更要特別注意。另外陳俊欽主任也提醒,平時要多喝水,因為食物如果又乾又不好消化很容易停頓在腸道,可能會和其他食物卡在一起,越積越大坨造成腸阻塞,而且還要適度運動,以免不好消化的食物在體內沉積時間更長,也要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至少2天排便1次。腸阻塞喝水疏通就好? 如何治療?一定要手術嗎?那很多民眾就很好奇了,如果是這樣的話,腸道阻塞是不是多喝水就能改善了呢?對此,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沒有阻塞得很厲害,確實就像排水孔堵住一樣,大量沖水會有幫助,但是如果已經塞住了,腸道腫脹、想吐,這時若喝大量的水只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反而會吐得稀哩嘩啦。所以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已有明顯腹脹、想吐等情形,不要依靠自己的偏方,應盡早就醫,而且腸阻塞不一定要動手術,大約90%的患者打點滴、暫時空腹並透過促進腸胃蠕動消化的針劑或灌腸,3天內就能緩解,僅有1成的患者需要外科介入,但有些個案也可以透過內視鏡治療改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46498/sm-4edcad1689e09f2e229d729355ec2163.jpg)
慢性便祕恐罹大腸癌?年長者便祕怎解?
引起慢性便祕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神經問題、結構性改變、腸道發炎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臺安醫院內科部蘇志盛主任說明,年長者便祕原因有很多,當中最危險的就是大腸癌引起的。若持續三個月有血便、體重減輕、不規則的排便的習慣,會建議大腸鏡來釐清導致便祕的原因。大腸癌造成慢性便祕造成年長者罹患慢性便祕最常見的就是大腸癌,因為腸道長腫瘤或是病變狹窄,堵住一部分的空間,導致糞便難以通過。蘇志盛主任說明,我們會根據慢性便祕患者的年紀、遺傳基因、家族病史、血便、體重減輕、不規則排便習慣,並持續三個月以上,除了使用藥物緩解症狀之外,也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釐清便祕的原因。慢性病也會造成便祕蘇志盛主任表示,年長者一來他們本身就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二是有許多慢性病,需要服用較多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慢性便祕。那會透過整個身體的狀況以及一些危險徵兆,例如便祕情況交替出現、體重瞬間減輕3公斤,那都會建議患者透過大腸鏡釐清原因,再根據病人的特性、慢性病來做一些調整。從飲食、運動改善臺安醫院孫榕營養師表示,年長者可能熱量或者蛋白質攝取不夠,導致患有會有肌少症,再加上牙口不好,所以他就更不願意吃。因此,在烹煮時,建議可挑選一些嫩葉、煮的比較軟爛或者是剁碎,讓長者比較好去咀嚼、比較好吞下去,那就增加它膳食纖維量。同時,再配合運動來改善腸道蠕動、肌少症等狀況。如果以上兩個方法都沒辦法調整的話,建議尋求醫生的幫助,透過治療以及藥物去改善便祕的狀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38757/sm-20a57ad8175ce7e92bb59cce72df171d.jpg)
醫師提醒「9大NG」傷胃行為 咖啡、炸雞、麻辣燙全上榜
在萬物齊漲,唯有薪水不漲的艱難世道裡,享受美食是許多人僅存的小確幸。不過小心,若是飲食不當,也可以危害健康,讓經濟壓力雪上加霜。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傷胃」10大NG行為,提醒民眾保護好自己的腸胃,才能享受美味人生。以下是黃軒分享的10大NG傷胃行為:一、吃太鹹了:太多鹽分,會讓民眾的胃壁「受不了」,胃黏膜會反覆的從充血、水腫到糜爛、甚至潰瘍,一步步走向不可逆的傷害深淵。二、吃太多醃烤了:腌制煙熏食品,是味覺上的享受,但也有健康的隱憂,這些食品中的硝酸鹽在胃裡會變身成亞硝酸鹽,再與食物中的胺結合,形成具有強烈致癌性的亞硝酸胺。因此為了健康,還是選擇新鮮、自然的食材比較好。三、飲食不規律:不規律飲食就像是對胃黏膜下一個挑戰書,你不吃早餐,或者今天餓著,明天又吃到撐,這樣的飲食節奏,簡直是在胃裡搞反覆的「地震」,胃肯定會受不了。為了胃的健康,還是要定時定量吃飯,愛護自己的胃。四、吃太燙/太冷了:極端的熱食、冷食,對胃來說是個大考驗。那些「太熱」或「太冷」的美食雖然誘人,但也可能會讓胃黏膜覺得超級不舒服,甚至受到傷害!五、吃太辛辣了:辛辣不僅僅是味蕾的極限運動,更是對胃黏膜的考驗。那些讓人嘴唇麻麻、眼淚汪汪的辣椒、咖哩、胡椒等食物,可是會讓胃酸「加班加點」,讓胃黏膜超級有壓力。六、吃太酸了:酸性水果像是檸檬、橙子,這些「酸酸甜甜」的水果長期一直在吃,它們的酸性,就可能會讓胃感到有點小刺激,破壞了你的胃黏膜。因此別忘了給胃黏膜多一點愛護,適量食用,保持胃部健康。七、吃太多油炸了:油炸食品雖然美味誘人,但對胃黏膜可不太友好。那些油脂含量高的炸雞、薯條,吃多了不僅讓胃酸「忙到不可開交」,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為了胃的健康,請適量享受,不要過度!八、喝太多咖啡因了:咖啡與濃茶雖然是許多人提神醒腦的好夥伴,但這些含咖啡因的飲品可能會容易傷害到胃黏膜,因為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反而對胃黏膜不太好。九、煙酒不離手:酒精會讓胃酸分泌加班加點加更多的酸,因此傷害胃黏膜,長期下來,胃會受不了的。還有,吸煙不僅會刺激胃酸分泌,煙草中的化學物質,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此外,黃軒醫師指出,我們常常說:「十人生病前,九個胃都有毛病」,常見的不適包括了:●消化不良:你可能會被誤認為普通腸胃問題●腹部腫脹、不舒服或疼痛反覆發作。●噁心嘔吐:你可能伴隨飽脹感或食物不易通過²。●腹瀉便秘:你的排便習慣改變了,你有在乎?●食慾不佳、體重減輕:你找不到明顯原因,但體重一直在下降●虛弱無力、疲勞:你可能因為緩慢胃出血導致貧血●胸口灼熱:你是否常常「火🔥心」,這可能與胃酸逆流有關●直接出血:你可能吐血或解黑便,這可能是胃潰瘍而出血的跡象黃軒醫師提醒,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是持續不消退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提高治癒率至關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38575/sm-4f8d78988af29dd5341f6f4cd076a101.jpg)
50歲男罹大腸癌擔憂「肛門不保」 達文西手術精準治療解套
50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於一年半前因大便習慣改變,總感覺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王先生健檢時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有7公分大,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醫師仍建議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由於術後需使用人工肛門,王先生驚愕之餘對手術相當擔憂,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尋求陳奕彰醫師門診,陳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6次,再決定後續治療方針。由於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陳奕彰醫師亦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顯示,王先生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並無侵犯括約肌,經陳奕彰醫師評估建議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112)年10月接受達文西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醫師說明,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對於超低位直腸癌病人如王先生,其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而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代主任張伸吉醫師指出,相比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可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可放大至10倍,可填補因平面2D而無法區分手術位置深淺的缺點;機械手臂可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消除不必要的顫抖,更重要的,相較於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在狹小骨盆腔進行複雜手術,例如低位直腸癌和攝護腺手術等,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陳奕彰醫師的論文研究也發現達文西機械手臂和一般微創手術相比能清除更多轉移淋巴結和較少的手術併發症,此論文也於今年美國內視鏡醫學會雜誌接受刊登,陳醫師並將於6月獲邀至美國醫學年會演講。健保署已於去年3月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後,成功案例約70台,陳奕彰醫師也呼籲,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夫妻雙雙確診大腸癌…全和不良飲食有關 醫師警告了
太震驚!中國杭州有一對夫妻,在醫院雙雙檢查出早發型大腸直腸癌,讓人大感意外,原來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醫師也給出警告了。據《富陽日報》報導,章男和孫女這對夫妻最近急壞了,4月初預約了無痛胃腸鏡檢查,結果發現2人都是多發大腸息肉,章男的橫結腸肛側有1處不規則腫塊,孫女在直乙移行部見1處不規則腫塊,病理結果均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過了半個月,安排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孫女的長到息肉一次切除,但章男就沒這麼幸運,手術過程中發現橫結腸肛側的腫塊抬舉徵陰性,代表無法做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手術。幸虧倆夫妻及時發現,都是結直腸癌早期,後續做好定期追蹤就好,醫師指出及時治療意味「生存期教長」,今後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夫妻飲食習慣不佳導致。(圖/翻攝自富陽日報)至於為何這對夫妻會同時罹患同一種癌症?原來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章男和妻子比較節儉,平常一餐吃不完,就把剩菜放進冰箱,第2餐繼續吃,有時還和新鮮的菜混一起炒著吃,常常是一樣菜吃3天。醫師提醒,腌菜和隔夜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較高,過量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在口腔、胃內和腸道中與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結合為亞硝胺,亞硝胺為Ⅰ級致癌物,有引起食道癌、胃癌、腸癌等高度風險。幸好結直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過,早期往往無症狀,便血症狀與痔瘡有些相似,很容易被忽視,假如出現3種狀況要注意:1、大便性狀的改變:如糞便形態異常、便中帶血等情況2、出現陣發性腹痛:早期疼痛可能不明顯或僅有隱痛,排便時疼痛可能加重3、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比如排便次數增加,出現排便不盡感等醫師也建議,平常應少吃油炸、醃製、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另外也要適度鍛鍊,控制體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33322/sm-da060697cb544ab305fbd4ca3239a1d8.jpg)
「整形皇后」驚傳大腸癌三期!中晚期竟0症狀 醫勸3類人直接做腸鏡
女星顧婕出道超過20年,有「整形皇后」之稱,近來驚傳罹患直腸癌3期,最近就要住院開刀。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透露,老人家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然而糞便潛血陽性有20分之1的機會大腸癌,甚至有5成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尤其3類人要注意。林相宏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老人家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很多都是子女硬是把爸媽拖來檢查,常常診間外的畫面就是爸媽一直碎念「沒事幹嘛叫我來檢查害我清腸餓的半死」,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糞便潛血陽性有20分之1的機會是大腸癌,且有5成機率演變為有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醫師表示,「這一天一次來了兩個糞便潛血陽性的60歲長輩,而且很不幸的,兩位大腸鏡的結果都是大腸癌。一位早期,大腸鏡直接腫瘤切除根治;一位已經中晚期,需要轉介進一步開刀。不過兩位都沒有任何症狀,就算已經中晚期,也頂多說肚子偶而脹脹的,排便依舊很規律」,如果要到大家熟知的排便習慣改變,腫瘤都已大到阻塞腸道。醫師表示,早晚期大腸癌常常沒有症狀。(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林相宏指出,如果糞便潛血陽性,最後在3個月內即早做大腸鏡檢查,且有3分之1的早期大腸癌,糞便重驗一次會顯示正常,所以絕對不要鴕鳥心態逃避大腸鏡;醫師提到,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都可以下降大腸癌的死亡率,如果就國家公共衛生觀點,糞便潛血是C值比較高的選擇;若就準確度而言,大腸鏡是比較好的選擇。林相宏提醒,家族有大腸癌、過往有3顆以上腺瘤型息肉或是>1公分的息肉,以及已經有先關症狀如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出血等,最好直接做大腸鏡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32898/sm-34a9c114d4ed5888de1873c3fe0684f7.jpg)
便祕超崩潰!醫示警:避免做1事 再推「微笑刷牙法」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很多人都有便祕的困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點出,造成便秘的其中一項主因是精神上的壓力、緊張的情緒所導致,不妨可以試試看「微笑刷牙法」,順利將糞便排出體外。陳威智在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表示,日本著名便秘診所的醫師小林弘幸於2022年上節目提倡微笑刷牙法,首先一定要先了解,造成便秘的其中一項主因是精神上的壓力、緊張的情緒所導致,而當自律神經緊繃時,便會直接影響到腸道的蠕動和吸收,進而導致便秘的狀況。陳威智說,每天早晨面對鏡子帶著微笑刷牙,有助於緩和心情,避免讓緊繃趕上班的情緒干擾到自律神經,過程中也可以透過扭腰擺動直接刺激腸胃,幫助提升腸道力,以順利將糞便排出體外,雖然聽起來很扯,但從頭看到尾又仔細思考了一下,好像確實有他的道理在。至於如何改善便秘,陳威智提到,首先從日常生活習慣去改變,提醒大家避免坐姿連續6小時以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腸道的蠕動,在飲食上面充足水分以及適量油脂攝取,再加上膳食纖維的補充,可以增進大便的品質已達到較輕易排便的目的。陳威智指出,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除了可以降低便秘的發生,也可以降低痔瘡發作的機率。他也提醒,不要過度依賴瀉劑及浣腸藥,當需要長期靠藥物才能順利排便,還是建議要做更近一步的檢查,排除更嚴重的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31017/sm-0f96c26252be2b0baa3b7c43884aab72.jpg)
狂放屁就是大腸癌?醫揭真相:沒放才可怕 飄出「1氣味」快就醫
正常人都會放屁,但不正常的放屁可能是身體健康拉警報。醫師透露,每個人一天放屁的頻率大約是5至25次不等,平均15次左右,放屁是腸道暢通、活靈活現的表現,因此對於腸胃手術科醫師來說,最怕的反而是不放屁或是聞到有腥臭味時,就會很警愓,但一般人應該不太能分辨出來,還是養好健康習慣比較重要。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表示,每個人一天放屁的頻率平均約15次左右,放屁是腸道暢通、活靈活現的表現,所以對腸胃手術科醫師來說,最怕的是不放屁,假如做完手術後因腸道不蠕動或者被塞住,讓病人沒辦法放屁,反而讓人更擔心,但如果一天放屁25次以上,就有可能是腸道蠕動太快或太容易產生氣體。醫師提到,除了頻率外,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氣味,自己喜歡用「垃圾袋理論」來講解,就像壓垃圾袋時會飄出臭味,而袋裡裝什麼東西決定了它會多臭,「我們的腸子就好像垃圾袋一樣,如果裡面肉類、油類多,擱置的天數長,例如有人便秘好幾天下來,那屁一定臭到不行;但如果你多吃纖維質,排便暢通、常常清倉,相對就不會那麼臭。」至於哪些臭味是警訊?鍾雲霓指出,對醫師來說,聞到有腥臭味就會很警愓,但一般人應該不太能分辨出來,所以別瞎猜,還是養好健康習慣比較重要。醫師說明,40歲以下都不是大腸癌高危族群,所以民眾發現放屁很臭時先別嚇自己,放屁太臭大多是吃得不對、腸道菌種改變而已,吃多一點纖維質就會改善。鍾雲霓提醒,假如是中年以後,平時明明放屁不多,吃得又很正常,排便習慣卻突然改變,很常出現便秘或腹瀉,再加上無痛性地血便,這些警訊綜合起來就要注意。醫生強調,「說到底,放屁臭不臭、大便臭不臭、排便鮮血還是暗血,都只是大腸癌診斷時的間接參考,老生常談的還是定期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326049/sm-99a1e8b0600ff9d674da5e93fd09f77d.jpg)
年輕人罹癌率上升! 重症醫曝「10大警訊」:持久的疲勞感也中
英國凱特王妃的病情公開後,引發了一場關於癌症的廣泛討論,特別是關注50歲以下年輕人,為何癌症發病率顯著上升。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曾發文指出,確實「年輕就罹癌的人變多了」,這恐與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環境汙染、腸道菌群問題、肥胖以及熬夜等因素有關。如今他又列出罹癌的「10大警訊」幫助大家提早發現病情,同時也提醒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降低罹癌的有效方法。黃軒今(25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在凱特王妃病情公開後,英國專家們開始探討,為何近年來50歲以下的罹癌患者數有如此明顯的增加,尤其是那些通常只發生於高齡者身上的癌症類型。接著他也引述發表於《自然評估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發現,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起1970年出生的人「更有可能在50歲前罹癌」,這意味著年輕人要比前幾代人更易受癌症拖累。針對年輕人該如何提早發現自己罹癌?黃軒也列出「10大罹癌的警訊症狀」:無痛的腫塊或腫脹:若發現身體某部位出現異常腫塊,且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就需警惕。持續發燒或咳嗽:雖然這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但若發燒持續不退,特別是夜間出汗,這可能是血癌或淋巴系統癌症的跡象。而超過3週的咳嗽,建議就醫檢查才較安心,尤其是咳嗽時常伴有血絲時更應注意。排便習慣的變化:包括便秘、腹瀉或發現糞便中有血或顏色變黑、呈現灰白或紅色。排尿異常困難:如頻繁需要小便、尿急或排尿疼痛,甚至尿越來越少。無故的出血:包括陰道出血、排便或排尿時出血,或咳嗽出血。不明的體重下降:如果在沒有改變飲食或運動習慣的情況下,體重突然下降超過5公斤,這可能是早期癌症的跡象。持久的疲勞感:當感到持續性地極度疲勞,已影響日常生活,則應該提高警覺。尤其是休息後仍感到疲憊,可能是癌症早期的跡象。皮膚變化:新出現的痣或原有痣的大小、形狀或顏色的變化都不容忽視,都可能是皮膚癌的警訊。持續性的疼痛:如果有持續的疼痛而找不到原因,需要進一步檢查。尤其是疼痛的位置和強度逐漸增強,一直找不出其他原因,應當警惕可能是癌症。消化系統問題:如長期胃灼熱、消化不良或嚴重腹瀉、食慾越來越差、越吃越瘦,都可能是癌症提早的表現。黃軒也在文末指出,這些症狀,可能並非癌症所致,但若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有惡化的趨勢,「我們都是建議及早就醫進行檢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對身體的任何變化保持警覺,有助於早期發現並處理健康問題,從而增加治療成功的可能性。記住,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及減少接觸已知的致癌物質等等,這些都是降低年輕人罹患癌症風險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