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食者
」 大白鯊 澳洲 化石 美國 虎鯨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嚇人!家門口直擊「蜘蛛啃食老鼠」 專家驚吐:十分罕見
蜘蛛在食物鏈中屬於掠食者,牠們多以昆蟲為目標,近日在美國德州有一名媽媽帶3歲兒子出門,發現門口竟有一隻蜘蛛正在啃食老鼠,驚悚畫面讓母子倆看得目瞪口呆。當地蜘蛛學專家瓦伯格(Ashley Wahlberg)從畫面判斷是狼蛛,並表示蜘蛛捕捉比自己體積大的獵物屬十分罕見的情形。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德州奧斯汀一名媽媽梅根(Meagen Wallace)日前要帶3歲兒子去上學,走到家門口發現外面有一坨不明物體,原以為是鄰居家狗狗的排泄物,但仔細看發現那陀東西在動,竟然是一隻死掉的大老鼠身上還有一隻巨大狼蛛,正在慢慢啃食老鼠的頭。美國德州有一名媽媽與3歲兒子在家門外發現一隻蜘蛛正在吃老鼠。(圖/翻攝自X/Daily Mail Online)梅根是一名環境科學家,因為工作走遍世界各地,也有到偏遠的叢林裡做研究,看過許多驚奇的場面,但她看到狼蛛吃老鼠後,心有餘悸地說,「我第一次眼睜睜看著蜘蛛吞食比自己大的老鼠,從來不知道狼蛛會吃老鼠」。梅根也說,當下她很害怕,但為母則強,3歲兒子在她身後,她只能表現鎮定的樣子,忍住不亂叫。在梅根將狼蛛吃老鼠的畫面分享的網路上,當地一名蜘蛛學專家瓦伯格看到後也嘖嘖稱奇,他說狼蛛是主動掠食者沒錯,但目標是比自己大的獵物是十分罕見的情形,通常在大型蜘蛛才算常見。此外瓦伯格也分析,現場沒有看到蜘蛛網,可能是狼蛛依靠本身的力量、速度和毒液,迅速制伏老鼠,才不用靠結網捕捉獵物。
鱷魚與小鯊魚爭搶獵物…面對面開戰 目擊者近距離拍片網嚇瘋
大自然的動物之間有食物鏈關係,海洋中的鱷魚和鯊魚都屬於掠食者,最近澳洲昆士蘭有民眾在海邊直擊鱷魚和小鯊魚爭搶獵物,還面對面開戰;畫面曝光後令生物學家和動物專家很驚訝,人類能拍到這景象算罕見。許多網友則被民眾近距離拍攝的行為嚇瘋,因為他差點就變牠們的獵物。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有網友在抖音上分享一段在澳洲昆士蘭北部海邊的驚人畫面,一隻鱷魚和小鯊魚疑似為了爭搶獵物開戰,雙方一觸即發的樣子,讓眾人看了嘖嘖稱奇;而國際人道協會的專家桑德曼(Lauren Sandeman)指出,鱷魚和鯊魚以海洋動物為食,牠們搶獵物算稀鬆平常的事,但被民眾拍到就滿罕見。影片中一隻鱷魚在淺灘處耐心等待獵物,周遭出現多條小鯊魚來回游動,鯊魚追逐小魚一個猛衝,瞬間與鱷魚面對面看似一觸即發,但最後雙方沒有直接接觸,鱷魚只是繼續耐心準備掠食獵物。桑德曼解釋這種情形,推敲是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鯊魚需要到淺灘與鱷魚搶食。除此之外有許多網友被拍攝者的行為嚇瘋,紛紛表示,「兄弟,你離鱷魚太近了吧,這已經是攻擊距離內了」、「在海邊看到鱷魚和鯊魚,第一時間是先跑走吧」、「淺灘看到這個嚇爛,也太近拍攝了吧,好危險啊」。
丈夫的復仇!妻遭16英尺巨蟒勒死吞噬 印尼農工糾集當地人「以血還血」
一名57歲的印尼橡膠園女工遭到蟒蛇襲擊,不幸喪命。而她在同一間橡膠園工作的丈夫因為妻子遲遲未返家,外出搜索,發現了她的遭遇。暴怒的丈夫不僅從蛇口下搶回妻子的遺體,還立刻跑回村落糾集村民回來復仇,聯手將這條16英尺長(約4.9公尺)的巨蟒殺死,為妻子復仇。根據《鏡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印尼占碑省穆阿羅縣(Muaro Jambi)一處橡膠樹種植園,2024年8月27日,57歲的女工哈普薩(Hapsah)在園中工作時,遭到一條埋伏在草叢中的網紋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襲擊,當場喪命。哈普薩的丈夫、66歲的薩弗里(M Safri)也在同一處橡膠樹種植園工作,他當天下午比妻子先返家,但久久等不到妻子歸來,於是外出四處尋找。當他聽見草叢中傳來沙沙作響的聲音時,驚恐的發現一條巨蟒並且正要將他的妻子吞下。雙溪格南(Sungai Gelam)警察局長伊普圖‧烏薩哈‧斯特普(Iptu Usaha Sitepu)告訴媒體:「當他(薩弗里)接近聲源時,他看到受害者已經被一條蟒蛇勒死,並且即將被頭朝下吞掉。他知道她已經死了,所以他拉著蛇的尾巴拼命痛毆牠,直到牠鬆開受害者為止。」當暴怒的薩弗里趕走了巨蟒,他立刻跑回村莊,請求村民幫他復仇並且搬回哈普薩的遺體。隨後一群心懷怒火的居民迅速趕到現場,開始追捕這條蟒蛇,最後在一棵大樹樹根附近找到正在挖洞的蟒蛇,於是毫不留情地將其殺死。薩弗里趕走了巨蟒後,他立刻跑回村莊,請求村民幫他復仇。(圖/翻攝鏡報)事後,悲痛欲絕的薩弗里將哈普薩的遺體帶回家,為她準備後事。他自責的表示:「我太早走了,我早些時候就先從種植園回家,如果我知道她會遇到這種事,我一定會留下來保護她。」媒體指出,同樣的事件不久之前才發生過。同樣是今年的8月14日,印尼南蘇拉威西省同樣有一名老婦人遭到蟒蛇咬死,74歲的馬加(Maga)帶著乳牛到蘇馬蘭布山脈(Sumarambu mountain)的森林吃草,在離家大約一英里的地方遭到蟒蛇襲擊被吞下。馬加的兒子薩納里亞(Sanaria)冒險進入森林找到了那條蟒蛇與已經被吞下一半的母親,之後聯手村民殺死了那條蟒蛇。網紋蟒又稱網目錦蛇、霸王蟒,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蟒科馬來蟒屬的生物。雖然無毒,但生性兇猛,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尼、柬埔寨、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地區。網紋蟒是世上現存最長的蛇種,和森蚺共享拿下了世界最大的蛇的名號。野生網紋蟒性情粗暴,是叢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主要食用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各種生物,在東南亞也時常傳出網紋蟒以人類為獵食對象的消息。
他上山巧遇「血盆大口怪蛇」 仔細一瞧發現:傳說中的鬼鳥
哥倫比亞一名女子先前到當地一間農場遊玩,過程中發現一隻長相詭異的怪鳥,一度誤認成是木頭雕刻的,趕緊拿出手機錄下影片。近日在大陸,也有網友發現一尾「怪蛇」,居然會張大嘴對人吼叫威嚇,不過仔細一瞧,卻發現居然是同一款擅長偽裝的奇鳥。網友遇到一隻看起來像蛇的鳥。(圖/翻攝自微博)從這位網友分享的影片可見,當他到在山上採菌菇時,意外在小丘上見到一張大開血盆大口的「蛇」朝他嘶吼恫嚇,畫面中還可見到這隻「蛇」蠕動身體伸長脖子,發出呼嚕呼嚕的叫聲。這位網友仔細一瞧卻發現,這偉大蛇感覺又像鳥類,原PO將畫面上傳到網路上讓網友猜測這是什麼野生動物。畫面一曝光,果然引發不少人猜測,「巨型夜鷹」、「明明是鳥卻在模仿蛇」、「這小東西居然會哈氣」。對此,有網友回應,這應該是名為「林鴟」的鳥類,這款鳥類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誇張眼睛和超大嘴巴,長相非常逗趣。一名女子在農場中見到俗稱「鬼鳥」的林鴟後被牠奇異的長相嚇壞了。(圖/翻攝自臉書)根據外媒報導,林鴟俗稱「鬼鳥」或「撲通鳥」(Potoo bird),通常棲息於南半球的森林,為夜行性動物,會在夜晚發出叫聲,身上奇異的顏色是他們的保護色,經常偽裝成樹枝或是籬笆柱來躲避掠食者的攻擊。幾乎占據整張臉的大眼睛可以提供牠們絕佳的夜間視力,眼瞼上的裂縫則讓牠們在睡夢中也能感測到周遭的動靜。先前在哥倫比亞,也有名女子在農場遊玩時目擊到一尊極似鳥類雕刻的木頭矗立在樹幹上,她拿起手機把見到的場景給錄了下來,結果靠近一看才發現鳥兒睜大雙眼還豎起羽毛,這才讓她驚覺自己看到的不是雕刻,而是一隻林鴟。
白頭海鵰胖到飛不起來 X光一照竟吞「整隻浣熊」
美國密蘇里州環境部近日一隻白頭海鵰(Bald Eagle)疑似墜地受傷,但相關人員到場發現牠沒事,但不知為何飛不起來,照X光才發現,牠吞了一隻浣熊,體重變太重才飛不起來。白頭海鵰吞浣熊。據《紐約郵報》報導,密蘇里州環境部近日獲報,一隻白頭海鵰在公園受傷,但事實卻令人驚訝。該部門說,這隻鳥受傷了,但被發現時很健康,牠體內有一隻浣熊,換句話說,牠太胖飛不起來。從X光照片可見,一隻浣熊在海鵰肚子裡,還沒完全消化。部門指出,海鵰已康復並被放回公園。VCA動物醫院說,亞馬遜鸚鵡、虎皮鸚鵡、玄鳳等家鳥容易肥胖,而野鳥肥胖狀況不常見,換句話說,這隻美國國鳥確實達到了新高度。因為野鳥常鍛煉,如靠飛翔躲避掠食者、與其他鳥群玩耍、覓食和找配偶。醫院表示,如果鳥類肥胖,想減肥跟人一樣,多吃水果和蔬菜是最好方法。密蘇里州環境部也發文,有網友在底下留言「真是愚蠢的鳥」、「真是美國人,我愛牠」、「很高興牠過得很好,回到大自然中!謝謝你們的細心和專業知識」、「我愛老鷹!我猜牠們也吃得過癮」、「我也是老鷹哈哈」。白頭海鵰已康復。
澳洲地方選舉另類焦點 竟討論「沼澤貓貓」養殖權
澳洲24日地方選舉開跑,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居民傳關注的法令成為另類焦點,自家農場到底能不能飼養鱷魚,澳洲工黨將立法禁止,這讓許多飼主感到憤怒。據BBC報導,目前約有25萬人住在北領地,其中100人有合法許可證在家養鱷魚,該地是澳洲唯一能合法養鱷魚的地方,不過現在工黨可能立法禁止。據悉,大多鱷魚都是從小飼養的,有些是在農場或野外惹禍後被重新安置,這些鱷魚如果長到60公分(通常為1歲),就要拿到鄉下地方養殖,不過飼主不用經過特殊訓練或獲取相關知識,飼養這些野獸。一名40歲的鱷魚愛好者說,他從小跟爸爸去北領地旅行,對鱷魚產生興趣,希望有天他也能養一隻鱷魚。他不是想烤鱷魚肉,是希望這些鱷魚能快樂生活,不用擔心被人射殺。現在,他的鱷魚可能面臨安樂死。北領地環境部長凱特沃登(Kate Worden)表示,這決定是諮詢過大眾,也考慮人身安全和動物福利,現在的許可證仍然有效,但不允許轉讓,「鱷魚是頂級掠食者,可能不適合豢養」,該地曾發生過鱷魚攻擊主人的案件。世界動物保護組織認為,雖然一些鱷魚飼主養鱷魚是出於好意,不過沒辦法完全滿足鱷魚需求,鱷魚在野外要有空間和自由,特別是牠們的壽命有70年。
獵人也憂心!瑞典棕熊面臨捕殺危機 專家:恐「生態崩潰」
瑞典於21日開始年度捕熊季,官方許可狩獵愛好者捕殺該國20%棕熊,但瑞典棕熊總數從2008年至今已經減少約40%,狩獵季引發自然保護主義者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政府允許獵人捕殺約500隻棕熊後,瑞典棕熊總數將減少至2000隻左右。生態學家和自然保護組織強烈反對發出如此大量的許可證,他們擔心棕熊內部的生態可能因此面臨崩潰風險。瑞典食肉動物協會(Swedish Carnivore Association)主席奧雷布蘭特(Magnus Orrebrant)直言不諱地批評這一計劃,稱其「純粹為了戰利品而狩獵」。他批評瑞典的野生動物管理方式似乎更著重於消滅動物,而不是盡全力保護。瑞典的棕熊數量曾在1920年代幾近滅絕,但經過精心管理,2008年數量恢復到約3300頭的高峰。然而,今年當局卻頒發了多達486張捕熊許可證,並允許棕熊對農場動物構成威脅時額外進行撲殺,這一政策轉變令環保人士倍感擔憂。瑞典狩獵與野生動物管理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for Hunting and Wildlife Management)的通訊總監里德霍姆(Magnus Rydholm)表示,狩獵計畫是根據瑞典政府的野生動物政策所制定,用於維持人類與「大型掠食者」之間的平衡。然而,不僅是環保人士,部分獵人也對棕熊數量的急劇下降表示擔憂。來自瑞典北部的獵人尼爾森(Anders Nilsson)表示,狩獵界內部也有人擔心殺死過多的熊,可能對未來的熊群生存造成不利影響。根據目前的捕殺速度,若明年繼續進行類似規模的狩獵活動,瑞典棕熊的數量將很快接近瑞典環保署所設定的最低存續標準1400隻,這是維持棕熊種群可持續發展的最低限度。值得一提的是,棕熊在歐洲被列為「嚴格保護的物種」(strictly protected species),環保人士指出,瑞典開出的狩獵配額已經違反歐盟規定,歐盟禁止故意狩獵或殺害嚴格保護的物種,除非在保護公共安全、農作物或自然生態的必要情況下作為最後手段。奧雷布蘭特補充說,研究人員擔心,棕熊的命運可能會重蹈瑞典駝鹿的覆轍。自上世紀末以來,瑞典的駝鹿數量已經減少60%,對當地生態系統構成巨大威脅。環保人士認為,保持更高的棕熊數量不僅有助於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將提升瑞典作為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這可能比出售狩獵許可證帶來更多的長期經濟收益。
真實版迷你寶可夢「藍龍」被沖上海灘 專家急示警:會被刺傷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海灘上,近日被發現大量名為「藍龍」(blue dragons)的海洋生物,牠的外觀猶如寶可夢一般特別,且僅有1英寸(約2.54公分)那麼大,讓不少民眾也想要前往觀賞。不過,有專家指出,「藍龍」其實是海蛞蝓的一種,萬一不小心觸摸到牠,就可能被其刺傷,甚至因此留下傷疤。根據《BBC》的報導,「藍龍」的游泳能力非常弱,會隨著風和水流漂浮,在溫帶和熱帶水域、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都能發現蹤跡,牠們會以「上下顛倒」的方式來躲避掠食者的攻擊,讓身體深色那面朝上、銀色那面朝下,當陽光折射到海面上時,就能與海水的顏色融為一體。不過,德州農工大學科珀斯克里斯蒂分校海洋生物學家傑斯(Jace Tunnell)示警,「不要碰藍龍!」,由於「藍龍」會吞噬一種名為葡萄牙戰艦(Portuguese man o’ wars,又名藍鈕扣bluebottle)的管水母,將其身上的有毒刺細胞挪為己用,好應對外來的威脅。傑斯進一步表示,如果不小心觸碰到,牠們可能一次性釋放所有刺細胞,就算是已死亡的「藍龍」也仍會刺傷人。對此,德州海洋生物學家、海洋生物保護協會創辦人戴維(David Campbell)也透露,自己小時候在澳洲海灘上曾踩到一隻「藍龍」,而父親當時為了幫助他,便被這隻海洋生物刺傷,並留下了疤痕。報導指出,目前「藍龍」在德克薩斯州的海灘上大量出現,更有目擊者認為現場至少有60隻以上,而戴維就警告,「人們做了非常多蠢事,包括去摸漂亮的小東西」,民眾可以選擇在安全距離外拍照,但絕對不要嘗試觸摸。
鯊很大!南非大白鯊成虎鯨美食 120秒現殺取肝「最青」
南非西南部的干斯拜(Gansbaai)漁村,先前出現大批鯊魚慘被開膛剖肚、宛如外科手術般陳屍在海邊,對此,海洋保育團體「海洋動態(Marine Dynamics)」的海洋生物學家直指,嫌犯就是前科累累的虎鯨「左舷(Port)」和「右舷(Starboard)」,原來,一向被視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獵殺者的大白鯊,在虎鯨,又稱為殺人鯨(Orca)眼中,只是食物的一種,而且,大白鯊全身上下只有「新鮮的肝」,才算得上是牠們的美食。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Christiaan Stopforth/Drone Fanatics SA)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非洲海洋科學雜誌》(Afric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近期刊出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一群海洋生物科學家2023年搭船赴南非錫爾島(Seal Island)附近海域時,發現一隻大白鯊浮出海面,接著一條名為右舷的虎鯨現身。這隻虎鯨直接咬住大白鯊的左胸鰭「猛甩大白鯊數下,直到將牠的內臟活活扯出來為止」,整個「現殺」的過程僅僅在120秒內完成。過去科學家認為,虎鯨一般會聯手合作,以「較優雅」的方式先跟大白鯊「玩耍後」再獵殺,通常會耗費2個小時,不過這親睹右舷輕輕鬆鬆在2分鐘內現宰大白鯊,讓科學家震驚到說不話來。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取自「海洋搜尋」研究與保育團體 YouTube)根據直擊整個過程的義大利鯊魚研究中心生態學家密卡瑞利(Primo Micarelli)表示,「看著『右舷』吞食大白鯊的肝臟,這影像讓人難忘」,海洋生態科學家已經知道虎鯨喜愛大白鯊的新鮮肝臟,特別是這兩隻特別活躍的虎鯨、右舷和左舷。左舷和右舷最初於2015年在南非開普敦附近海域現蹤,與其他虎鯨不同的是,左舷和右舷喜歡在海岸附近捕獵,當地人因此時常看到牠們奇特的背鰭。虎鯨是海洋中最頂級的掠食者,通常在這些地區獵捕海豚,外界也知道牠們會捕獵體型較小的鯊魚種類,但過去,牠們攻擊大白鯊的行為的相關證據十分有限。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X)左舷和右舷的目標是鯊魚的肝臟,因為肝臟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器官,富含油脂」。右舷現殺大白鯊的畫面曝光,也讓生物學家憂心,因為這種獵殺行為正在蔓延,多項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指出,虎鯨有能力傳授狩獵技術,但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右舷和左舷對南非鯊魚群構成的風險,整體來說仍十分有限,「兩頭虎鯨不會就此消滅一個物種」。
氣候變遷害棲地消失...海龜蛋驟減 蘭嶼蛇類改吃蜥蜴蛋
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全球沿岸棲地漸消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團隊5日表示,經研究發現,蘭嶼蛇類原以「海龜蛋」為食,因海龜面臨沒有沙灘可產卵的危機、加上人為保護海龜,導致蛇類轉而掠食「蜥蜴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蛋每年遭掠食最多,高達1萬7589顆,導致蜥蜴等爬行類族群量急遽下降,恐瀕臨滅絕。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研究團隊在蘭嶼長達監控爬行類群集動態長達23年,團隊指出,海岸侵蝕造成沙岸面積大量削減,海龜面臨無沙灘可產卵危機,加上人為介入保護,導致原以「海龜蛋」為食的蛇類取食遭阻,改而掠食「蜥蜴蛋」,改變爬行類食物網平衡。黃文山表示,生態人士自1990年中期起在蘭嶼「小八代沙灘」展開保護海龜巢行動,阻蛇類掠食「海龜蛋」;蘭嶼最大海龜產卵地「東清灣」自2001年起,即少有海龜築巢紀錄,小型蛇類「赤背松柏根」過去主要在海龜產卵的沙灘覓食,被迫改變取食陸生「蜥蜴蛋」,每年掠食「蜥蜴蛋」約5000到1萬8000顆。調查顯示,其中「梭德氏草蜥」蛋被掠食數量最高,每年多達1萬7589顆。此外,長尾真稜蜥、多稜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及股鱗蜓蜥的蛋也損耗極大,蘭嶼多數爬行類生物族群數量急速下降,掠食者「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等蛇類,未來可能隨之面臨滅絕的風險。此項研究集結科博館、台灣大學及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方跨國團隊,在2023年底登上國際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暴龍愛挑嘴? 幼龍化石顯示只吃獵物腿部「重質不重量」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的暴龍被形塑成兇殘食肉巨獸,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個罕見幼年暴龍化石的胸腔發現牠生前最後一餐,研究顯示暴龍會挑食,吃完獵物好吃部位後就不碰剩餘部位,與電影中的形象有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2022年展出一具蛇髮女妖龍骨架,這是第一件在拍賣會上出售的恐龍骨架。(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華爾街日報》引述了刊於《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文章,科學家發現這頭大約在7500萬年前,長約4公尺、重約336公斤的幼年蛇髮女妖龍(Gorgosauruslibratus),吃下一隻約9公斤重的似鳥類恐龍,研判這隻屬於獸腳亞目暴龍科的巨獸在追上獵物後咬斷對方的腿,然後直接將斷腿吞下。據加拿大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古生物學副教授澤倫尼斯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蛇髮女妖龍奔行可達時速48公里,過去就在現今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森林追逐靈活獵物。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2009年在亞伯達被發現時,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到牠胃裡「藏有驚喜」,直到化石隔年被帶到皇家提雷爾古生物博物館的實驗室時,研究人員在牠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暴龍化石發現生前最後一餐顯示挑食「重質不重量」。(圖/翻攝自推特)研究團隊透過與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同一地區其他恐龍的化石標本比對後,確認幼年蛇髮女妖龍胸腔內的腿骨是被牠吃下的捷足龍屬獵物所有,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胃裡的大腿是來自兩隻不同捷足龍屬獵物。所謂的捷足龍屬(Citipes),意為「敏捷的足」是種火雞大小、擁有長頸、羽毛及鳥喙的恐龍。根據澤倫尼斯基表示,「我們沒在腿骨上看到齒痕,看來這些腿是被整個吞入,而且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就只吃腿,沒吃獵物其他部位」,科學家認為,這顯示這頭掠食者「重質不重量」,喜歡肉質較佳的大腿,不過目前還難以斷定是否幼年蛇髮女妖龍刻意只吃腿,以及獨力獵殺兩隻獵物抑或有另一頭同齡的蛇髮女妖龍吞了另一半的腿,甚至也有可能只是發現獵物殘骸僅剩腿部而索性吞下。這項發現證實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的假設,也就是幼年暴龍用利齒撕開小型獵物的肉,而成年暴龍具有咬碎骨頭的咀嚼能力後,則以巨型草食動物為目標,之前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隨著暴龍的身體、下顎和牙齒在一生中不斷生長和變化,牠們的飲食和狩獵策略也會不斷改變。這回的蛇髮女妖龍再次證明這項觀點,代表大小暴龍間不會爭搶獵物,從而終其一生都能主宰當時食物鏈體系。研究人員在幼年蛇髮女妖龍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圖取自科學先端網頁science.org)
北海道大量死魚沖上岸長達1km 數千噸魚屍居民驚呼:未見過
日本北海道海岸7日出現大量死魚,函館市海岸昨日上午出現大量死亡的沙丁魚群,堆滿沿岸約1.5公里長的海岸線,推估至少有數千噸,且不斷有魚屍體海浪沖打上岸,密集佈滿整座海灘,居民表示從未見過如此震撼場面!甚至有人在外海看到海豚躍出水面,懷疑這些魚可能是被圍獵時集體缺氧而亡,不過當局仍在調查魚類死因。函館市的海岸堆滿密密麻麻的沙丁魚屍體。(圖/翻攝自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從畫面可見,海邊布滿一大堆的死魚,隨著海浪不斷被沖上岸。根據日媒報導,函館市到日浦海岸沿岸發現大量沙丁魚屍, 7日早上8點,當地民眾通報,海岸邊有大量的魚屍體被海浪拍打上岸,截至7日午間,魚群的屍體沿著海岸線堆積約1.5公里,規模上看數千噸重,其中大約8成都是沙丁魚,其他還包含鯖魚等魚類。魚群的屍體沿著海岸線堆積約1.5公里,規模上看數千噸重,其中大約8成都是沙丁魚,其他還包含鯖魚等魚類。(圖/翻攝自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當地民眾驚訝地說,這麼多魚被沖上海岸還是頭一遭,另有擊者表示,當天清晨6點左右就看到海面有異狀,到了海邊才發現此情況,消息傳出後,一些當地人陸續拿著保麗龍箱、水桶、塑膠袋來到岸邊撈魚回家。根據《產經新聞》訪問到附近一名50多歲男子說法,當時曾見到外海有海豚躍出水面,推測這些魚可能是被海豚、鮪魚等獵食者逼往淺灘,形成過於密集狀態,導致氧氣不足而窒息死亡。海浪仍不斷沖來更多沙丁魚屍體。(圖/翻攝自推特)針對這個情況,專家表示,北海道東部海水溫度下降,魚群便往南移動,導致遭到海豚等掠食者追趕,由於沙丁魚常會群聚,遭追趕上岸後,可能因數量太大、氧氣不足而死亡。由於大量死魚在海上,恐造成氧氣濃度減少,影響海洋生態,北海道當局認為,若放任不管,腐臭味可能會影響到附近居民,魚屍分解過程也會造成海中的氧氣濃度下降,影響其他生物,因此正在與市政府加緊應對。
印度男「深入虎穴」被吃到剩半具屍 動物園清潔工:老虎叼著鞋在閒晃
印度旁遮普巴哈瓦爾布爾動物園(Bahawalpur Zoo)近日發生離奇命案,清潔工在老虎區打掃時驚見「剩一半」的人類屍體,且1頭籠子裡老虎還叼著1隻鞋在閒晃。園方雖緊急封園調查並發布尋人公告,但目前仍沒有家屬前來認屍,該名男遊客如何溜進虎區內也是個謎。據《每日星報》報導,園方初步調查後,推測男子先翻過柵欄再「深入虎穴」,隨後就遭虎穴內老虎咬死吞噬,因為直到清潔員發現剩下一半的屍體前,都沒人目擊園內3頭老虎在巢穴外攻擊人類,且欄內種種跡象都表明,「男子遇襲時還活著」,沒有老虎常見的殺死後再拖回巢穴跡象。然而,剩下的謎團依然撲朔迷離,男子是怎麼做到無聲無息闖進虎園,直到幾小時後才被發現屍體,以及最重要的男子究竟何許人也?由於園方清點所有工作人員後確認沒有員工失蹤,且直到現在,都沒人出面認領或認屍,令調查陷入困境。這間建於1942年,入場費僅需10便士(約新台幣3.86元)的動物園,面對建園81年來最大懸案宣布將檢視並解決安全漏洞,其中就包含疑似讓男子闖進虎園的巢穴後方樓梯。當地緊急部門則毫不留情批評男子是瘋子,「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跳進頂級掠食者的巢穴」。
獸性爆發!野生獼猴誤闖壽山動物園「非洲獅區」 母獅一口吞下
高雄壽山動物園昨日(2日)發生一場驚心動魄的「食物鏈」現象,台灣獼猴在非洲獅圍欄上嬉戲追逐,其中一隻小獼猴不慎失足掉入非洲獅區,被母獅迅速叼走,並遭母獅啃食,許多民眾目睹驚悚畫面紛紛嚇傻,也是動物園開園以來首次發生野生獼猴被動物捕食的事件。壽山動物園表示,這隻非洲母獅名為「小乖」今年15歲,事件發生在2日下午3時5分左右,1隻幼年獼猴不慎掉落到非洲獅區,小乖見狀頓時獸性爆發,迅速撲上去將獼猴叼走,隨後選好舒適位子坐下慢慢享用大餐,雖然案發當時園區保全和保育員立即通報並進行處理,但小獼猴最終還是被母獅吃下肚。園方表示,保育員在判斷其他野生獼猴無立即危害的情況下,嘗試以引誘方式讓小乖返回獸舍,最終於下午4時40分,小乖成功安置回獸舍中,目前獸醫將進一步關注母獅的健康狀況。園方解釋,壽山動物園附近的柴山是野生獼猴的棲息地,經常有野生獼猴在附近活動,獼猴在幼年時會跟隨母猴及猴群,學習生活技能和保護安全,也會隨處嬉戲,並表示雖然園區內有許多可供攀爬的樹木和設施,但由於非洲獅是野生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看見獵物受弱肉強食天性驅使,才將獼猴吞下。園方表示,這隻闖入獅區的野生幼猴尚未具備,足夠的經驗和應變能力,才無法及時逃離危險,對於有民眾認為小乖體態過瘦,是否因肚子餓才想獵食?園方回應,小乖並無受餓,體態線條十分健康。
澳洲漁村爆鼠患!「瘟疫鼠」連車都啃…渡水被淹死擠爆河岸
澳洲昆士蘭州漁村卡倫巴(Karumba)最近爆發嚴重鼠患,數以萬計老鼠橫行在人口不到600人村莊,並吞噬包含電線在內等各種物體,迫使居民「刻意丟食物、廚餘進戶外垃圾桶」,避免老鼠鑽入家中。但雪上加霜的是,鼠群為尋找食物渡水卻在淹死後漂上河岸、海岸,恐發生疫情。綜合外媒報導,卡倫巴今年10月起就遭遇鼠患,田地、花園甚至水管、車輛都遭到老鼠啃食,未料鼠群在近一週更加猖獗。居民表示,即使緊閉門窗,老鼠仍會找到縫隙鑽進家中尋找食物與破壞,出門也必定會碰到大量老鼠,且有些老鼠「長得跟吉娃娃一樣大」。居民也指,當地雖有老鷹等掠食者,「但牠們都吃到飛不起來了,老鼠依舊沒有減少」。距離卡倫巴70公里的諾曼頓(Normanton)租車行老闆羅德(Derek Lord)也表示,店內一輛車除了引擎外,全都被老鼠啃壞或有啃咬痕跡,迫使他把廚餘丟進垃圾桶方式「捕鼠」。而不論是卡倫巴或諾曼頓的鼠群,都有極度飢餓共同點,這導致鼠群為了尋找食物,跳進水裡或爬上漁船企圖到對岸,卻因此溺死並隨水流沖回岸邊,造成河、海岸上滿是大批鼠屍。澳洲科學家在2021年就發現昆士蘭、新南威爾斯的齧齒類數量激增。雪梨大學老鼠專家班克斯教授(PeterBanks)指出,這波鼠患的老鼠為俗稱瘟疫鼠(Plague Rat)的長毛鼠,是繁殖力極強物種,過去雖記錄到若降雨量超過700至750毫米,就有80%機率讓長毛鼠因環境受惠大量繁殖,並以每10年1次週期出現,但隨著氣候改變、鼠群大量繁殖但食物減少,才出現這次為尋找食物遷徙的嚴重鼠患。
海獅逆襲猛鯊慘變「沙西米」 別看牠可愛凶起來一秒斷喉
澳洲西部海岸先前出現一隻約4公尺長的大白鯊屍體被沖上海灘,由於大白鯊出現在淺水區的情況不尋常,當地漁業署調查發現,大白鯊屍體的喉嚨中,卡著一隻大型澳洲海獅,研判這就是致死原因。雖然說海獅外表呆萌可愛,事實上隱藏著足以撕碎鯊魚的威力,近期國外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出海賞鯨時,就意外捕捉到海獅獵捕小鯊魚的畫面。國外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拍攝到海獅獵食的畫面。(圖/翻攝自Lori Hespe IG)從畫面可見,一隻海獅咬住大青鯊(Blue Shark)的喉嚨,靠著身體力量將其帶出海面,隨後用力一甩,撕扯下一大塊鯊肉,鮮血瞬間噴湧而出,還有一隻海鷗盤旋在空中,似乎想要撿一些海獅吃剩的食物。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洛麗(Lori Hespe)在美國加州蒙特利灣(Monterey Bay)搭乘賞鯨船時,意外捕捉到海獅獵捕大青鯊的瞬間。洛麗將影片分享到Instagram上並發文引述美國加州海洋哺乳動物中心(Marine Mammal Center)的說法,海獅是機會主義的掠食者,這代表牠們喜歡簡單的食物,像是魷魚、鯡魚,甚至是小鯊魚。這段影片曝光後也讓網友們震驚不已,紛紛表示,「海獅居然會吃鯊魚,這太震撼了」、「牠的名字叫作『海獅』是有道理的」、「人們經常覺得海灘上的海獅很可愛而去靠近,看看牠們的威力有多大」!國外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拍攝到海獅獵食的畫面。(圖/翻攝自推特)
才剛拿執照就吃幼齒 正妹社工竟和「13歲少年」發生關係
美國一名剛拿到執照的24歲正妹社工,竟然性侵13歲的少年,而警方在她的手機還發現了2人的性愛影片。而少年也坦承,發生了至少2次性行為,社工6日出庭,保釋金為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08萬元)。據《紐約郵報》報導,俄亥俄州一名社工雪莉斯(Payton Shires)在學校服務,而她竟然跟輔導的13歲少年發生性關係,據法院文件指出,少年母親發現,兒子跟雪莉斯有不當訊息,而她在上月27日報警。警方搜了雪莉斯的手機,發現了她跟男童的性愛影片。社工雪莉斯。(圖/翻攝X)少年坦承,他在9月跟雪莉斯發生至少2次性關係。據了解,雪莉斯6日出庭,保釋金為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08萬元),據稱她在電話中向男童母親坦承犯行,而警方有監聽電話。據《每日郵報》報導,雪莉斯在今年6月拿執照,而她曾在國家青年倡導計劃的一員,該計畫主要在幫助寄養家庭的孩子。事發後,雪莉斯也被解雇。該計劃人員說,他們對前員工的行為和小孩的狀況感到悲痛。此消息曝光後,也引來許多人撻伐,網友紛紛留言「說不定等她進了監獄,就會被老太太利用了」、「她的職業生涯被沖到下水道了」、「才13歲」、「有病的女人」、「掠食者的完美例子」、「噁心!卑鄙」、「有些人獲得權力有會濫用它」。《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深海怪魚「狼鰻」現蹤 口內滿滿尖牙連上顎都整排長齒
國外一名專門捕捉深海動物的漁夫發現了一種長相奇特的魚,它長了一整排與人無異的牙齒。該影片上傳Instagram後讓許多網友害怕不已,直言這種魚根本是怪物。這位漁夫來自俄羅斯,名叫Roman Fedortsov,他致力於尋找神秘未知生物,這次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海上漂流,一邊尋找特別的生物,一邊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分享這些奇特生物給粉絲看。7月23日,他上傳了一支怪魚影片,影片中他把怪魚的嘴巴打開,發現這種魚的牙齒與人類的沒有什麼差別,而且上顎還多了直直兩排的牙齒,密集程度看得人起雞皮疙瘩。他在影片上傳後配文「你能擁有的牙齒數量沒有限制。尤其是那顆大牙!」背景音樂選擇了「刺客教條」內的歌曲,讓整部影片多了一股詭譎神秘感。網友看完後驚訝留言「我以為是變種海豹」、「這種魚很好吃」、「難得一見的深海魚」、「怪物」。Roman認為這種魚是屬於一種叫「狼鰻」的生物,狼鰻又名鰻狼魚,根據國家地理雜誌頻道分享,狼鰻是厲害的掠食者,特別喜愛海膽與螃蟹等硬殼獵物,且這種魚可以產下多達一萬顆魚卵,父母會分配好工作,一方狩獵、一方守護家裡。科學家認為狼鰻會終身配對,並同在一個窩生活,直到被更大隻的狼鰻趕離。
搜奇/史前巨齒鯊不敵現今海洋霸主 專家研究曝關鍵
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以北680公里,曾大部分面積在太平洋海平面下,現在則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環境被認為不利於生物生長,但卻是古代遺蹟完美的保存地點,曾挖出數百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種,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獵食者「巨齒鯊」的下顎遺骸,這款體型比現今海洋霸主大白鯊大出4倍以上的巨獸確早已滅絕,有研究顯示,導致這物種滅絕的關鍵,很可能就是後起之秀大白鯊。令人畏懼的巨齒鯊是史上最大的鯊魚,可能長到20 公尺(66英尺)長,牙齒有人的手那麼大,生物學家分析古老生物牙齒的新研究表明,巨齒鯊是頂級掠食者中最頂端的,但是巨齒鯊已滅絕,滅絕原因也吸引科學家討論。據《CNN》報導,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University)古生物學的島田教授組織團隊,以13種已滅絕的鯊魚物種和20種現代鯊魚為樣本,使用一種新技術分析鯊魚牙齒中的飲食特徵,了解牠們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員分析鯊魚牙齒琺瑯質中鋅同位素的比例,經發現,現存的大白鯊曾與巨齒鯊共存,但巨齒鯊面臨滅亡,大白鯊卻能繼續生存,原來是曾經共存的這兩大鯊魚物種,各自菜單上的獵物很可能有一大部分相同,而這種競爭很可能導致了巨齒鯊的滅絕。根據島田教授表示,雖然無法排除巨齒鯊捕食大白鯊的可能性,但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牠們都處於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的上端,而且獵食的物種重疊度高,顯示兩者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之下,體型較小的大白鯊對於食物量的需求較低,同時卻仍具備了相當強悍的獵食能力,在同一個食物鏈位階的競爭存在優勢,島田教授表示,過去有不少關於巨齒鯊滅絕原因的假設,大多都歸咎於氣候變化和食物來源減少,「然而近日提出一種新的假設,就是巨齒鯊與新進化的大白鯊在食物方面變成競爭關係,巨齒鯊不幸落敗而滅絕,我們的新研究似乎支持這一觀點」。研究人員推測,正是這種優勢,使得大白鯊在演化之路上「幹掉」巨齒鯊,成為現今的海洋魚類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