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子自殺
」幫助「浮萍家庭」避免人倫悲劇 專家揭「防護網3大漏洞」
近年來,攜子自殺、狠父殺子、藥癮患者或同居人虐待兒童等社會新聞層出不窮,這些疑似兒童虐待、兒少疏忽的社會事件背後,常牽涉到情感、情緒、家庭、經濟、疾病、藥癮等各類社會議題。到底在服務系統中,哪一個環節出了漏洞,讓這些家庭或服務對象被遺漏了,似浮萍般失去了援手支撐?這樣的狀況如何能預防?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於110年邀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任吳慧菁教授,主持「風險家庭安全照護:領域建構與人才培育」議題,分析世界各國對於風險家庭的援助與照護模式,發現我國對於易受社會忽視並污名化的弱勢族群,缺乏「親職教養能力的培訓」、「一站式在地化社區服務」、以及「服務不漏接的整合性」。而專業服務人力的培育課程也需打破科別主義,去除刻板印象,以家庭為導向強化脆弱族群的親職能力,藉由「早期介入」、「孩子不脫隊」、「服務不漏接」、「多元跨專業團隊」的理念,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友善以及自由的社會。新冠疫情席捲全球2年多,世界各國都經歷了不同等級的封鎖,遠距工作的型態變革卻伴隨著離婚率與家庭暴力的成長,而社會經濟的劇烈衝擊加劇了M型社會的現象,因經濟、情緒、疾病、家庭、藥癮等因素造成的兒童虐待、兒少疏忽的社會事件也常見於新聞中。細究原因,發現許多是「曾經在案或已經結案,甚至是被通報多次但從未開案的族群」,而這群存在「風險」的家庭,家長可能合併身心疾病、物質濫用或是受刑人議題,其複雜性及特殊性極需資源挹注、積極提供持續照護。國衛院論壇召集專家研議分析多國針對這些風險高的浮萍家庭,提出相當多的持續援助與照護模式,更強調預防性政策,如: 澳洲的「STACY for Children」計畫、紐西蘭的COMPIA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a Mental Illness and/or Addiction)方案、英國的家庭支持服務(FSS, Family Support Services)、瑞典的BFI (Beardslee's Family Intervention)策略、歐盟國家的毒品政策等,重視易受社會排除與污名化弱勢族群的「親職教養能力的培訓」、「一站式在地化社區服務」、以及「服務不漏接的整合性」,此亦是我國較為缺乏的部分。除此之外,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人員的缺乏與知能不足也是一大問題,而因著對於「風險家庭」的陌生、恐懼與排斥,服務意願與量能相對有限。雖然學校亦有相關系所開設關於心理衛生、物質成癮、以及司法矯治的課程,但仍需打破科別主義,發展設計更細緻的內容,才能提供專業人員更完整的知能提升。每當悲劇發生,輿論的矛頭經常指向家防中心、社會局、心衛中心、矯正機構或相關一線服務人員與單位,然而誰都不願悲劇發生,需要社會大眾一同消滅對於風險家庭的刻板印象與烙印,再藉由專業服務人員輔導強化這些族群的親職能力與家庭功能、協助這些浮萍家庭具備支撐復原的力量、促進社區生活,藉由「早期介入」、「孩子不脫隊」、「服務不漏接」、「多元跨專業團隊」的理念,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友善以及自由的社會。
憂鬱母9樓把2幼子「當球往外拋」 跟著跳下「童鞋散馬路」全慘死
聖誕節本來應該是闔家團圓的歡樂節日,但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確發生一起令人遺憾的家庭悲劇。一名40歲的婦人艾琳(Erin Pascal)將年僅4歲女兒與1歲兒子,帶到9層樓停車場的屋頂,先把兩個孩子從高樓推下去,接著自己也跟著往下跳,母子三人當場死在下方人行道,大人跟小孩的鞋子散落一地。檢察官羅林斯(Rachael Rollins)證實,這是一起「謀殺自殺」的人倫悲劇,令人心痛。 艾琳的丈夫是在聖誕節當天打電話報案,表示妻子有憂鬱、自殺傾向,剛才夫妻倆發生激烈口角爭執,之後妻子就帶著2個孩子出門,母子3人不知去向。結果警方在當天下午,於羅克斯伯里(Roxbury)一棟停車場,發現母子3樓已經墜樓身亡。據《每日郵報》,命案現場畫面非常令人心痛,且命案又發生在聖誕節,「童鞋跟大人的鞋子散落一地,孩子跟母親的遺物散落在街道上。」蘇福克郡(Suffolk County)檢察官羅林斯(Rachael Rollins)提到,家長會以這種方式傷害小孩,「顯示他們的心理健康非常糟糕,需要立即的支持」,強調解決心理健康、自殺與謀殺議題,在社會上的迫切性。◎給自己一個機會:張老師專線1980、安心專線1925、免付費生命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