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治療
」 乳癌 腫瘤 癌症 肺癌 攝護腺癌民進黨議員清晨驚傳癌逝 享年47歲
民進黨議員許家蓓數月前發現罹患骨癌,因為恢復狀況不錯沒對外說明,怎料上周病情突惡化,18日清晨過世,享年47歲。據悉原本她罹患的是台灣女性癌症第10名的子宮內膜癌,又惡化擴散變骨癌。許家蓓曾任立法委員高志鵬國會辦公室副主任、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台北市黨部執行委員,2010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北市第三選區市議員,以13,945票落選,只差290票就能當選,2014年她捲土重來,以第二高票當選後連任到現在。據了解,許家蓓在社群的最後貼文為17日,她發文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在月圓人團圓的日子,感謝大家的支持照顧,你們的鼓勵一直是支持著我前進的動力。」消息一出,不少人在底下紛紛留言「才19小時之前」、「沒病痛了一路好走」、「怎麼會這麼突然」、「謝謝您一直以來的愛護;願您離苦得樂」。18日清晨許家蓓病逝,享年47歲。據民視新聞網報導,許原本罹患的是子宮內膜癌,不過惡化成骨癌,也擴散到其他臟器,不過她先前沒有對外說明病況。據長庚醫院官網表示,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0名,及早發現治癒率很高,但如果擴散到子宮以外的地方,預後會變很差。據悉,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都是先接受手術,如果擴散就要接受放射線治療。
31歲輕熟女「視力突然模糊」 就醫才知「肺癌轉移」
注意身體給出的警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指出,先前有一名輕熟女因突然視力模糊,前往眼科就診,結果發現是肺癌轉移的徵兆,提醒民眾若出現這類症狀務必及早就醫診治。據了解,日前陳奕崙醫師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一名31歲的女子過去健康良好,然而某天她發現自己的左眼視力模糊,於是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門診,經檢查發現她因黃斑部積水導致視力模糊和視野暗點,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是左眼脈絡膜下的腫瘤轉移引起壓迫所致。隨後該名女子也被轉介至腫瘤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轉移。所幸經過肺癌治療後,她的黃斑部積水得到改善,視力也有所恢復。陳奕崙解釋,癌症可能轉移至眼部或其周圍組織,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是常見的轉移來源,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球疼痛、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陳奕崙也說明,某些癌症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攻擊視網膜細胞,導致「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或葡萄膜炎,引發視野缺損和視力減退。陳奕崙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陳奕崙說明,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陳奕崙也提醒,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進行手術介入,並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雙耳悶塞脹痛恐是「1疾病」醫揭好發於3族群 長期鼻子過敏當心
一位在美國矽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幾年前不幸得到鼻咽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鼻咽癌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來,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因此回台灣時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在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的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該名患者幾年前罹患鼻咽癌,經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透露,患者嘗試了藥物治療與中耳通氣管等傳統治療方式後,症狀仍未消失,因此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病患在手術後恢復迅速,結果令人滿意,耳悶塞不適症狀明顯大幅改善。朱峻緯說明,耳咽管為調節中耳腔壓力的重要構造,介於中耳與鼻咽部之間,在成人長度約為3.6至3.8公分,多數時間呈現閉合狀態,只有在打哈欠、吞嚥口水時才會稍微張開,張開主要靠兩塊肌肉和脂肪調控開合,若長達3個月以上出現閉塞,就算是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提到,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在各國的發生率不一,成年人通常約0.9~1%,兒童發生率達6.1%,好發於有中耳炎、鼻竇炎、長期鼻過敏的患者。治療上,通常會先針對鼻部症狀治療耳咽管黏膜腫脹,先用消炎藥、抗組織胺、鼻噴劑或口服類固醇,讓耳咽管消腫,再無效的話會考慮做耳膜切開術,釋放耳內的壓力,傷口通常過幾天就會癒合;如果術後又塞住,會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在耳膜上,讓耳咽管通氣。朱峻緯指出,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為近年來針對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新發展的治療方式,適用於慢性(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病患。此手術是在鼻內視鏡的導引下,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給予固定壓力,將耳咽管狹窄部分撐開,以恢復耳咽管暢通。此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疼痛少,為一種直接、有效、安全之治療新利器。
人妻嘴巴超臭!尪狂笑嫌棄「吃到餿水」 醫曝10大可能因素
不少人有疑問,為何天天刷牙,但還是會有口臭。對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小兒科醫師黃士倫解答,可能跟牙齒、鼻腔咽喉、腸胃等因素有關。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表示,曾遇到一名女病患進到診間時,全身有濃郁的香水味;女病患透露,3年多前開始出現口腔異味,於是會避開產生味道的食物,像是大蒜、洋蔥、韭菜等,老公甚至還會笑她吃到餿水,讓她很傷腦筋。黃士倫指出,想克服口臭問題,首先就必須了解口臭的原因是什麼,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因素。●牙齒因素:蛀牙、牙結石、牙周病、牙齦炎。●鼻腔咽喉因素:鼻竇炎、鼻過敏、鼻塞、萎縮性鼻炎、張口呼吸、打呼、睡眠呼吸終止症、鼻咽腺樣體肥大、口腔潰瘍、口腔念珠菌感染、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結石。●胃腸問題:胃酸逆流、消化性潰瘍、胃消化不良。●飲食:吃大蒜、韭菜、洋蔥等含硫食物,產生大量胺基酸的牛奶與乳製品、甜食、含糖飲料、咖啡等酸性飲料,不吃早餐也容易口臭。●抽菸、酗酒及嚼食檳榔。●藥物:阿斯匹靈、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利尿劑等,會使唾液減少,增加口腔壞菌。●內科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 乾燥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感染:細菌性、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頭頸癌治療後: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其他鼻腔咽喉癌,經過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造成口水分泌減少、鼻腔鼻竇或是鼻咽腔结痂,也會造成嚴重口臭。●中風後:可能因為中風之後吞嚥困難, 胃管口腔照護不佳。黃士倫說明,刷牙刷對了可減少口臭,至於早晨起床後口腔容易有異味,是因為附著在舌頭上的細菌,因為夜間口水分泌減少,而大量繁殖,造成口臭;之前美國微生物醫學期刊也發表,造成胃潰瘍原凶的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寄居在口腔內造成口臭。黃士倫提到,很多人會問,如果因為口臭問題找醫師會不會被笑,「其實不會,不過就醫前,一定要先問自己是否做好基本功課,例如,刷牙刷對了嗎?有沒有用牙線的習慣?口臭問題難以啟齒,但影響到人際關係真的很困擾,希望找到真的原因後能臭味摒除,展開新的人生。」
50歲以上男性要注意 專業醫:攝護腺癌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癌症身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男性特有的攝護腺癌是排名第5。泌尿科醫師王建勝就表示,攝護腺癌有9成患者都是50歲以上的男性,也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徵兆,所以有6成患者當注意到確診時,已經進入到晚期階段。王建勝也提到,如果男性出現頻尿、排尿困難、尿液異常等情況時,記得要馬上就醫尋求幫助。王建勝醫師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攝護腺癌在男性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老年人群體中。事實上,近九成的患者都是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為了早期發現潛在問題,建議定期進行攝護腺篩檢,其中包括PSA血液檢測,這對於及時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然而,攝護腺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這導致許多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了解並注意一些可能的症狀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尿頻、排尿困難以及尿液異常等跡象,都是可能的警示信號。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及早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王建勝醫師也提到,處理攝護腺癌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取決於患者的情況。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關鍵是與醫生密切合作,制定最適合個人情況的治療計劃,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王建勝醫師最後也呼籲,無論年齡大小,男性都應該關注自己的攝護腺健康。定期檢查是預防攝護腺癌的有效措施,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隨時注意任何異常症狀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些預防措施,我們可以共同守護健康,減少攝護腺癌的風險。
50歲男罹大腸癌擔憂「肛門不保」 達文西手術精準治療解套
50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於一年半前因大便習慣改變,總感覺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王先生健檢時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有7公分大,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醫師仍建議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由於術後需使用人工肛門,王先生驚愕之餘對手術相當擔憂,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尋求陳奕彰醫師門診,陳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6次,再決定後續治療方針。由於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陳奕彰醫師亦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顯示,王先生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並無侵犯括約肌,經陳奕彰醫師評估建議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112)年10月接受達文西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醫師說明,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對於超低位直腸癌病人如王先生,其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而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代主任張伸吉醫師指出,相比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可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可放大至10倍,可填補因平面2D而無法區分手術位置深淺的缺點;機械手臂可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消除不必要的顫抖,更重要的,相較於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在狹小骨盆腔進行複雜手術,例如低位直腸癌和攝護腺手術等,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陳奕彰醫師的論文研究也發現達文西機械手臂和一般微創手術相比能清除更多轉移淋巴結和較少的手術併發症,此論文也於今年美國內視鏡醫學會雜誌接受刊登,陳醫師並將於6月獲邀至美國醫學年會演講。健保署已於去年3月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後,成功案例約70台,陳奕彰醫師也呼籲,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
67歲翁耳朵「嗡嗡聲」以為退化! 就醫檢查竟是「聽神經瘤」險危及生命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才就醫。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罹患的是「聽神經瘤」。罹患「聽神經瘤」 嚴重恐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解釋,「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耳朵後入路手術」移除腫瘤 手術監測避免傷害重要神經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聽力下降、雜音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73歲男罹患腎癌! 這1治療「凍死」癌細胞成功保住腎
臺北榮總將「放射線部」更名為影像診療部,並在2023年新成立「先進微創介入診療中心」,特別整合多專科團隊,提供客制化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服務。其中在「氬氦刀冷凍消融術」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北榮介入性診療放射科主任沈書慧表示,北榮是國內最早開始做的,2009開始就有第一個治療案例。至今北榮已施行冷凍消融術超過600例,而73歲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61歲時因膽結石意外發現腎臟有3公分的腫瘤相當靠近腎中心,不想手術切除腎的他在各大醫院輾轉,最後決定在北榮接受冷凍消融術。郭先生表示,做完隔天就能出院,出院後不用吃藥打針,讓他在當天還開心地大肆慶祝了一番。什麼是冷凍消融術? 哪些癌症患者適用?「氬氦刀冷凍消融術」是一種局部腫瘤治療方式,沈書慧主任說明,它是在電腦斷層導引下,將冷凍探針經皮膚插入腫瘤組織中,而針會有氬氣、氦氣通過,透過氬氣在針體內腔急速壓縮,瞬間使局部溫度降低到零下160℃,腫瘤會完整被冰球包覆,細胞內外迅速形成冰晶,導致腫瘤細胞破裂。醫師可透過針數調配,來控制冰球大小,而且整個治療過程都在影像監控下完成,沈書慧主任表示,在電腦斷層下冰球範圍清晰可見,不易損傷其他組織,而且治療傷口只有幾個針孔,沒有傳統開刀傷口,疼痛也較輕微,治療後恢復時間快,治療後隔天就可以出院,較適合以下3種病人使用:局限性腫瘤:腎臟腫瘤、轉移性淋巴結、肝臟腫瘤、肺臟腫瘤、骨骼系統腫瘤等。不適合手術,麻醉高風險,或因其他原因無法接受手術者;或手術後局部復發。不適合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如:已達放射治療局部治療劑量限制或其他原因),或放射線治療後復發。沈書慧主任表示,冷凍消融術和手術、放療相輔相成,有互補的作用,能作為替代療法,最常用在腎臟腫瘤治療,以初次診斷的腎細胞癌為例,在近300例個案中,初次治療控制率約為95%,其中有15位局部復發,但經過重複治療後局部控制率可達99%,而冷凍消融術在美國、歐洲也已被列入治療準則之中。「這些」患者不建議使用 癌症治療需個別化評估不過,冷凍消融術也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沈書慧主任提到,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建議使用,而已經侵犯腸道的腫瘤,可能會有腸道破裂的風險也同樣不建議使用,另外如果已經侵犯至血管腔內,治療效果可能會不佳。因此,針對個別病灶,醫師會在門診評估效果與風險,建議最適合的局部治療方式並解釋可能的風險,針對不同部位的腫瘤設計最好的治療策略。
「癌中之王」難察覺…專家籲4大警訊 有「這習慣」罹癌機率高3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一經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復發率高,造成治療困難。根據肝膽腸胃科專家指出,當出現黃疸、長期腹痛、腹瀉以及明顯體重減輕時,極有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信號,不容忽視。臉書《欣悅肝膽腸胃科》發文指出,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年齡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且男性機率高於女性,酗酒者、患有慢性胰臟炎或糖尿病的人士以及吸菸者也屬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吸菸者的胰臟癌機率比常人高出3倍,且戒菸20年後的罹癌風險才能降到與常人相等。台北市衛生局曾提出,由於胰臟癌早期幾無症狀,病人確診常已是晚期甚至末期,診斷相當困難,8成無法手術切除,需使用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15%,無法手術切除者的預後更差,5年存活率低於5%。早期診斷出的有近八成是透過腹部超音波及血液檢測被篩檢出來,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胰臟癌治癒的機會十分有限,要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專家表示除戒菸、戒酒外,飲食均衡也相對重要,可於日常飲食中就避免攝取過多高動物脂肪食品,此外,若是在長期接觸化學藥品的環境下工作,也應該配戴好口罩及手套,達到工作環境中的自我保護。
惡性腦瘤新希望!抑制特定基因表現 可望「延長2倍存活期」
惡性腦瘤治療出現新武器!長庚醫院攜手成大醫工跨領域合作,成功開發創新的類病毒奈米載體,可攜帶治療用核酸片段,抑制腫瘤特定基因表現,增強放射治療效果,動物實驗顯示能延長腦瘤小鼠2倍的存活期,治療效果顯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頂尖期刊,創新概念更獲選為期刊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肯定,未來極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有望克服現腦瘤治療的困境。台灣每年約有600名新的惡性腦瘤病人,發生率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然而死亡率卻名列前茅。一旦確診後存活期間極短,僅約1~2年的餘命。其致病機轉至今未明,難以預防且治療困難。惡性腦瘤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腫瘤壓迫周邊正常組織可引起抽搐或癲癇、肢體無力、偏癱、視力模糊和感覺障礙等症狀。腫瘤侵犯小腦則會損害運動功能或平衡感,造成步態不穩或運動失調。患者的心智狀態也可能出現變化,表現為失語、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或人格改變等症狀。患者罹病後發生殘障、失能的機率極高,是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惡性腦瘤治療困難的主因是其具有迅速增生惡化的特性,腫瘤結構複雜有如八爪章魚般的浸潤生長在正常的腦組織之間,而且沒有明確清楚的界限區分,導致手術難以完全清除造成大多數的惡性腦瘤預後很差,即使術後經積極的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仍會復發。因此,開發新穎惡性腦瘤療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由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也是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成功大學醫工系楊閎蔚教授攜手合作,長期致力開發新穎材料及藥物載體以治療惡性腦瘤。魏國珍教授表示,目前對腦瘤的治療始終效果不好,病人存活期平均只有約14到16個月,主要原因是腦瘤細胞具有詭譎多變的異質特性,其強大基因自我修復能力造成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團隊以人工智慧開發類病毒奈米載體來有效傳遞治療用干擾核酸,以抑制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大幅提升惡性腦瘤的治療效率。這種藉基因表現調控機制抑制某一基因表現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基因靜默。魏國珍教授指出,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腦瘤小鼠做為測試模型,利用增強對流傳輸法,直接將類病毒藥物載體精準注射傳遞到腦瘤區域;結果顯示腦瘤細胞中負責DNA修復的基因表現成功被抑制,阻斷腦瘤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使腫瘤顯著縮小。而將此基因載體與低劑量放射治療同步施用,可以使腦瘤小鼠的存活期增加兩倍,不但提升了放射線治療效果,同時也降低放射治療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在動物實驗極具潛力的研究成果,揭露其未來臨床應用的高度可能性。更特別的是,研究團隊應用特殊模組化的治療用核酸骨架設計,針對不同種類的疾病或是病人特殊的基因選擇接上應對的干擾核酸,可完美應用於個人化精準醫療。此特殊設計的基因工程技術更可大幅簡化類病毒載體的合成過程,提升製作效率及降低成本。此極富新創性的製備流程榮獲美國國家化學學會官方期刊,也是奈米、奈米製造技術與奈米科學領域頂尖期刊《ACS Nano》的青睞,選作封面故事以彰顯其重要性。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團隊研究成果亦獲國科會化學圖書服務計畫電子報報導,以宣傳台灣醫學與工程跨領域合作之創新發現,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充份展現其未來應用於產業的高度價值。目前已獲醫藥產業洽談合作技轉事宜,未來將有機會改善目前腦瘤治療的困境。
113學測自然科解答出爐 題型生活化…地震預警、mRNA疫苗入題
113學年度大學學測今、明登場,第1天第2節考自然科,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題目取材多元且結合生活情境,像是放射線治療、車輛的安全氣囊、催生mRNA疫苗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海水淡化、地震預警等入題,地科題偏記憶、物理題單元分布較不均,化學考題則有超出學測範圍的疑慮。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邀集各縣市教師分析113學測自然科試題,難易度部分,全中教沒有定論;物理科老師認為中偏易,化學和地球科學老師認為難易適中,生物科認為題目中規中矩,但有鑑別度,屬於中偏難。解題團隊指出,物理試題有分布不均的問題,考能量概念的題目占3分之1,掌握基本概念可拿高分;化學科傳統試題較多,遺憾沒有重要的環境時事題及探究與實作相關題型。生物科出現mRNA疫苗、捕蠅草觸發運動、眼球構造、飼料換肉率等生活題材,許多題目都要結合圖表分析;地球科學多記憶題,願意學習基本概念的學生,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學測首日也出現違規事件,自然科考試時,台中考場一名考生在作答時發出聲響,為避免影響其他考生,將該生移到備用試場應試;而台中考區附近因施工發出聲響,請警方出面協助後,後來已經停工。※自然科解答(由「師顧我教育」化學科盧澔老師、「Good全教學團隊」物理科黃君老師、地科王御老師和生物科蔡勝老師聯合提供)(圖/三立新聞提供,下同)
他聲音沙啞沒好,確診「下咽癌第四期」! 醫揭警訊症狀
一名63歲王姓男子,一直覺得聲音沙啞、喉嚨卡卡,甚至快喘不過氣,到醫院看診求助,醫師發現王男講話聲音沙啞,發出急促喘息聲,察覺不太對勁,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一顆近3公分大的腫瘤幾乎要掩蓋呼吸道,情況危急,進一步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拒絕手術治療返家 無法呼吸緊急氣切救命不過王男在聽聞醫師建議後,一時難以接受,拒絕手術治療便自行返家。卻在3天後,因感覺快要無法呼吸,被送至澄清醫院急診室氣切急救才保住一命,切片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目前正在血液腫瘤科做放射線治療清除腫瘤,情況穩定。沙啞症狀發現罹癌 這些情況應特別注意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強調,像是一般感冒的沙啞一周左右就會好,如果沙啞持續兩周以上,應儘速就醫進一步檢查。門診中因沙啞症狀發現罹患癌症的患者不在少數,也曾遇過一名72歲的伯伯聲音沙啞、氣音持續2周以上未好轉,發現疑似左側脖子有凸起腫塊,內視鏡檢查為左聲帶麻痺,進一步診斷為肺部腫瘤轉移到頸部淋巴,至少已經是肺癌第三期。因此,聲音沙啞是罹患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其中一種表現警示,甚至會伴隨吞嚥困難、呼吸不順,需要特別注意。不良習慣應戒掉 定期健康檢查保健康澄清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亮也呼籲,造成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常見都與習慣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嗜好有關係,尤其是口、咽、喉部癌症好發於40至60歲的男性,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時有症狀已經是晚期,提醒除了不要輕忽沙啞等警訊外,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最重要的!
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如何找回平滑肌膚?
日前有新聞報導,一名女性穿了耳洞後覺得又癢又痛,皮膚表面產生了暗紅色腫塊,又迅速長到覆蓋耳洞,嚴重到讓她不得不求診於皮膚科,才知道耳朵上的腫塊肇因於疤痕向外擴張增生,引發了「蟹足腫」。什麼是「蟹足腫」?好發於哪些族群?又該如何治療呢?這些問題,讓專業皮膚科醫師為你解惑!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傷口感染又受摩擦刺激容易引發蟹足腫「蟹足腫」是一種在皮膚癒合過程中因過度癒合而形成的疤痕,通常在受傷數週、數月,甚至更長時間後才會出現。相較於一般疤痕,蟹足腫的外觀較為肥厚,整體面積會超出原傷口範圍,宛如螃蟹腳往外延伸,同時伴隨著搔癢、疼痛等不適感,因而得名。根據2014年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台灣的蟹足腫年發生率為0.15%,其中又以女性稍多於男性,比例為1.33%。放眼全球,蟹足腫常見於亞洲人、黑人族群,成因可能與家族遺傳、體質、外傷有關,尤其好發於上臂、肩膀、前胸、後背這些皮膚張力較大的區域。王修含醫師指出,蟹足腫的形成與傷口感染有一定關係,以新聞報導中的案例來說,穿了耳洞之後若發生傷口感染,又在尚未癒合的情況下受到摩擦刺激,就容易引發蟹足腫。▲圖片為王修含醫師提供 •門診治療:類固醇施打、冷凍治療、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等•自費治療:肉毒桿菌素注射、雷射光電治療(染料雷射、脈衝光)等治療蟹足腫有許多方式,最常見的是健保給付門診治療,包含類固醇注射、冷凍治療,或是利用手術來切除肥厚疤痕。「不過,如果只是單獨進行切除手術,復發的機率會比較高。」王修含醫師建議,切除手術可搭配放射線治療,防止蟹足腫再度形成,降低復發的機率。在自費療程方面,主要有肉毒桿菌素注射、雷射光電治療兩種。在患部注射肉毒桿菌素可抑制纖維母細胞的移行與增生,同時促進纖維母細胞的細胞凋亡,進而抑制其活性,達到減少病灶張力的效果;雷射光電治療則推薦染料雷射、脈衝光,其原理都是破壞疤痕組織的血管架構,藉由阻斷血流供應來讓疤痕組織萎縮。門診治療?自費治療?可依病況和需求選擇這麼多的治療方式,患者該如何選擇才好呢?王修含醫師指出,治療蟹足腫是一場長期抗戰,治療方案取決於蟹足腫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本身是否願意接受長期治療。若能接受長期治療,可考慮類固醇、冷凍治療、肉毒桿菌素、染料雷射,建議每個月治療一次,直到患部症狀穩定為止;若希望短期內快速處理,則建議以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術後追蹤觀察至少半年。值得留意的是,放射線治療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僅管全球統計的致癌機率相當低,仍必須審慎施打部位,以及最適合的施打劑量。除此之外,患者也能利用「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輔助加壓患部。矽膠貼片可透過局部壓迫來減少膠原蛋白合成,同時具有保濕、軟化疤痕等效果,對於抑制疤痕增生相當有效,特別適合小面積、一年內形成的疤痕。蟹足腫千萬別輕忽避免外傷、早期治療是預防關鍵王修含醫師分享,曾有一位年長的蟹足腫男性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和照顧家庭,對於前胸的蟹足腫總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接受治療,於是患部非但沒有痊癒,疤痕持續擴張的結果更令他苦不堪言。「當時他來到我的診間敘述病情,一邊說一邊哭,實在讓人心疼!」王修含醫師強調,這位老伯伯正是因為長期輕忽而未能及時就醫,讓蟹足腫變得相對難以治療,可見早期診治、長期規律的就醫絕對至關重要。「對於具有蟹足腫體質的人來說,避免外傷、早期治療就是最直接有效的預防方法!」王修含醫師提醒,治療蟹足腫尤其需要耐心和長期努力,日常生活中的預防遠勝於治療,因此千萬別輕忽而延遲就醫,若等到患部開始搔癢、腫痛才接受治療,不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打回原形,讓診治必須重新回到原點。此外,蟹足腫患者的皮膚表面一旦受傷,就要留意傷口清潔和防止感染,包含刺青、穿耳洞都可能引發蟹足腫,有相關體質的患者更應格外小心。若發現有蟹足腫症狀出現,就應儘速求診於皮膚科,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疤痕持續擴大,並且搭配適當的保養,就有機會找回平滑肌膚,重獲自信!(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老煙槍罹癌怕切肺! 同步化放療+免疫治療 有望提升治癒機會
一位桃機地勤長年吞雲吐霧,肺功能低下、走路就喘,就醫竟診斷為肺癌三期,且腫瘤侵犯到氣管。為了活下去,患者努力完成CCRT療程(同步化學與放射線治療),未料肺功能惡化、腫瘤逼近大血管,若開刀恐切掉一大塊肺!後來幸運參與免疫藥物臨床試驗,穩定存活至今。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醫師李適鴻表示,CCRT後輔以免疫治療,提升5年存活率,未來若能夠接受手術清除腫瘤,仍有望治癒。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資料,肺癌擠下大腸癌成為發生率第一的癌症 !肺癌奪命速度快,與診斷的期別有關,第一期肺癌5年存活率約9成,第二期接近6成,第三期剩約3成,但第四期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這5種患者 CCRT後仍然不能開刀怎麼辦?臨床上會根據病人腫瘤(Tumor)、淋巴結(Nodes)、轉移(Metastasis)的情況,進行「TNM分期」。國際治療標準與指引建議無論有無基因突變,第三期、無法開刀的肺癌患者優先接受CCRT治療。李適鴻醫師表示,後期癌症治療需要多專科團隊合作,外科醫生會評估病人完成CCRT療程後能否開刀,取決重點如下:腫瘤是否縮小與轉移若治療後持續惡化,發現腫瘤新增或遠端轉移,直下第四期,此時開刀對病人已沒有意義,更恐增加傷害。腫瘤位置是否保持安全距離手術切除腫瘤需與重要器官保留2公分的安全區域。很多第三期病人的腫瘤貼近縱隔腔,若侵犯心臟、食道、氣管等重要器官,手術不易乾淨剝離腫瘤,不建議動手術。本身肺功能差不少癮君子嚴重肺阻塞,還沒罹癌就已經肺功能低下,或CCRT後肺功能嚴重下降,無法好好復原,甚至手術後無法脫離呼吸器,而且切除的肺葉是長不回來的。身體狀況差開刀至少耗時2、3個小時,若患者身體不佳無法接受麻醉風險,或是慢性共病多、有心臟病等嚴重疾病,手術風險攀升,也不建議開刀。高齡病患台灣老年化,許多高齡患者早已罹癌臥床,開刀對老人家負擔大,未必有好處,甚至可能影響生活品質,需慎重考慮。三期未轉移仍有治癒希望 CCRT+免疫鞏固治療為何三期相較四期仍有治癒希望?李適鴻醫師表示,第四期腫瘤為已經擴散出去、到處亂跑,往骨頭、肝臟、腎上腺甚至更遠端的淋巴結還有腦部轉移,多數病人手術或藥物的治療反應皆不佳;第三期尚未轉移,僅侵犯到淋巴、腫瘤較多顆或較大,但仍在肺部裡,與第四期兩者預後不同。根據長庚醫院臨床試驗,一些病人接受CCRT後,從第三期降到第二期或是腫瘤縮小,可動手術清除腫瘤就有機會治癒。對於第三期病人CCRT後仍無法開刀,若身體狀況許可、治療預算足夠,可考慮施打免疫治療。李適鴻醫師說明,據臨床試驗反應顯示,5年存活率明顯延長,5年不復發時間的比例,相比沒免疫治療的病人,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至於患者擔心CCRT後又要施打免疫藥物,合併治療是否會增加副作用?李適鴻醫師表示,CCRT療程約4到6周左右,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心理支援與支持性治療可以幫助病人度過難關。治療期間因體力消耗跟營養流失比一般病人更多,免疫力較差,建議病人可額外增加癌症治療配方的營養飲品,多補充蛋白質與熱量。同時記得每天量體重,若發現病人體重下降,食慾不好就需要警覺。長庚照顧團隊裡有癌症個管師、營養師等充足的資源都可適時提供協助。▲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醫師李適鴻想要擁有良好治療成效,配合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與副作用相當重要。醫師表示,免疫治療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算輕微,例如腹瀉、咳嗽、肺部發炎等,即使不使用藥物都可控制下來。施打免疫治療不須在醫院久待,也不會過多影響食慾,只要沒嚴重副作用,就像一般打針而已。例如開頭提及的病人「很輕鬆,每次來就說哈囉,打完針就回家」經過1年治療,腫瘤呈現穩定控制的狀態,身體狀況都算OK,穩定存活超過5年至今,還能換第2張重大傷病卡,成功抵擋新癌王攻勢。
小黃司機載客屁聲連響「大小便不順」 就醫發現肚藏13公分肉瘤
高雄市一名41歲趙姓計程車司機長期受便秘困擾,常常10天無法排便,載客時卻時常放屁,令他相當尷尬,有一天發現尿不出來緊急掛急診,檢查才發現肚子長了一顆13公分的「軟組織肉瘤」,因壓迫膀胱、直腸,導致大小便不順暢,經長達8小時手術摘除後,現已恢復正常生活。 41歲計程車司機趙先生,平常有吸菸習慣,被便秘困擾一年多,常常有連續10天未排便的紀錄,使用浣腸劑的效果越來越差,原本以為是三餐外食、蔬菜水果吃太少、水喝得不夠多,沒想到痔瘡也冒出好幾顆,最後是因為尿不出來才掛急診。收治病例的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蔡達基表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趙男的直腸與膀胱之間長了一顆13公分的「軟組織肉瘤」,造成他難以排便、無法解尿。他表示,手術難度極高,因為腫瘤周邊密集多項器官的血管和神經,整整花費8小時才完成手術,替趙男進行手術摘除腫瘤及切除部分直腸,並做暫時性人工肛門,術後還需要做放射線治療,以減少復發的可能。他也解釋,「軟組織」是指肌腱、韌帶、結締組織、筋膜、脂肪、血管、淋巴管等,「軟組織肉瘤」是長在軟組織上的腫瘤,長在腹腔的機率只有約5%,通常被發現時腫瘤已經偏大、甚至已轉移到其他內臟器官,並且若是長的位置不易手術切除,預後也不良,存活率則不到3成。他也呼籲,別忽視長期便秘,若便秘情況達半年以上,且經過藥物或食物調整都無法改善,請盡快找胃腸科醫生檢查治療。
48歲男不菸不酒竟罹鼻咽癌 「影像導引合併螺旋刀」重獲健康
台灣為鼻咽癌高發生率之國家,其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常被誤以為是慢性或過敏性鼻炎。48歲的蔡先生,5年前因脖子莫名腫大、長期鼻塞且出現複視症狀,前往亞東醫院就診,平常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他,被確診為鼻咽癌第四期。在亞東醫院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的治療下,蔡先生的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不僅讓他擺脫了健保卡上的重病註記,更讓他重回一般民眾的生活。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廖立人主任與放射腫瘤科謝忱希主任召集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共同評估最佳的治療方案,並決定採用「前導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性放化療方式」為治療策略,同時運用「影像引導合併螺旋刀技術」治療。針對鼻咽腫瘤區域,實施高劑量放射治療,並搭配每日放射治療前的影像引導調教技術,確認腫瘤位置,即時修正誤差,提高原發處腫瘤與轉移淋巴結消融控制率,降低周圍重要器官的傷害。接受頭頸癌多專科照護團隊七周治療後,患者的腫大淋巴結及眼中雙影的情況完全消失。在過去5年,除了接受團隊照護,更積極參與復健課程,蔡先生的鼻咽內視鏡、磁振造影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量等檢查均未顯示轉移或復發情形,腫瘤已經完全消失,鼻咽功能也恢復正常,蔡先生終於能夠取消健保卡上的重病註記,重返一般民眾身分,他激動地表示:「謝謝醫院頭頸癌團隊的用心與鼓勵,讓我戰勝癌症,我終於成功了!」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是鼻咽癌的高危險發生區。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鼻咽癌發生率排名中,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20位,儘管各年齡層皆有罹癌可能,但仍以40-60歲年齡層的患者居多。謝忱希主任指出,目前導致鼻咽癌的原因尚未完全釐清,種族、地區、性別和遺傳因子都可能是潛在因素;此外,環境因子如攝取鹽漬或煙燻的食物、進香拜拜或抽菸等,也有報告指出可能與鼻咽癌相關。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指數通常較高,然而,該病毒與鼻咽癌的確切關係截至目前仍未完全明瞭。廖立人主任表示,鼻咽癌在早期的治愈率可達90%,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容易忽略,確診時,多已進入中後期,其症狀可能有眼皮下垂、臉麻嘴歪、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廖主任提醒,若民眾出現鼻塞、鼻涕帶血絲、耳鳴或耳塞、不明原因的脖子腫塊不退、臉部麻痺、複視或頭痛等症狀,應盡快至耳鼻喉科就診,切勿延誤。在治療方面,謝忱希主任也說明,鼻咽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針對初期鼻咽癌,常以治癒性放射治療為主,中晚期則主要採用同步性放化療或引導性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放化療等方法,如同蔡先生,只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團隊,仍然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結果。亞東醫院林子玉副院長表示,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壓力是難以避免的現象,我們更應該謹慎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在飲食方面,民眾應當注重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量的高鹽、高油、高糖食物,並增加蔬果和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同時減少抽菸和限制飲酒,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保障身體狀況。
女子後背長蟹足腫影響外觀 放射線治療成功解決困擾!
放射線治療總被人和癌症聯想在一起,其實,生活中常見的「蟹足腫」也可以用放射線治療,簡單有效。48歲的蘇小姐1年前在右後背靠肩處長出蟹足腫,不僅影響外觀,更影響穿搭,透過外科手術合併放射線治療,一舉解決困擾。小傷隆起發癢 當心是蟹足腫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吳俊玠醫師表示,蟹足腫起因於皮膚傷口修復時,過度活化的纖維母細胞、發炎細胞失去控制,在不斷進行修復的過程中,導致局部的發炎反應和疼痛,進一步向上隆起而形成疤痕組織,並且向外擴張超過原先的範圍,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傷口周圍可能持續發紅、發癢,甚至不時有刺痛感。治療先從保守 後採藥物注射吳俊玠醫師表示,蟹足腫產生的機轉還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體質有關,好發於前胸、耳垂、關節等部位。最讓人困擾的是,如果是發生在顯而易見之處會因外觀而影響社交生活,也妨礙到衣服的穿搭。第一線治療還是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直接在疤痕注射類固醇藥物、冷凍治療、使用矽膠繃帶。若是這些治療皆無效或反覆發作,可以考慮到放射腫瘤科門診評估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 這些情況要避免吳俊玠醫師指出,放射線治療首先由外科醫師執行手術,切除隆起擴張的疤痕組織,在手術後的24小時內開始執行放射線治療,用電子射束,把放射線的劑量限縮在淺層的皮膚組織,減少其他器官暴露於放射線。而放射線療程3至5次後,可下降復發率,簡單有效,很快就恢復平整的皮膚外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蟹足腫體質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新的傷口產生,譬如說摳抓青春痘、穿耳洞、刺青都要盡量避免,即使蟹足腫治好了,也無法保證其他位置不會長出新的蟹足腫。
假牙摩擦嘴破不斷以為發炎! 檢查竟發現罹患「口腔頰黏膜癌」
58歲王先生曾有20年菸齡,在兩個月前發現自己一直嘴破,嘗試使用口內膏,但症狀一直反覆出現,就醫發現嘴破可能是因為假牙配戴不當,以及長期磨擦刺激所導致。經過詳細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頰黏膜惡性腫瘤」,經癌症分期檢查為第一期,接受廣泛切除手術後三天即出院返家休養。假牙導致口腔反覆發炎 恐引發黏膜癌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賴文森表示,除了抽菸是致癌因子外,假牙也可能導致口腔反覆發炎並引發黏膜癌變。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口腔癌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第6位;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口腔癌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有超過6千2百人罹患口腔癌,對國人的健康影響甚巨。早期口腔癌預後佳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賴文森醫師指出,口腔癌的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較好。然而,早期口腔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因此定期進行篩檢非常重要。政府目前提供補助給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的嚼檳榔原住民,每兩年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如果曾經有抽菸習慣但已經戒菸,也可以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可以及時進行適當治療。如果延遲到晚期才接受治療,除了手術外,可能還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治療過程相當辛苦,且治癒的機會也會下降。嘴破兩周未癒合 應盡快就醫診治賴文森提醒民眾,尤其是長者,佩戴假牙仍需要定期至牙科追蹤調整,也呼籲如果口腔黏膜同一個處反覆潰瘍,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仍未痊癒,建議至耳鼻喉科或牙科,由專業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
南投男嘴破2個月「擦藥無效」 檢查驚覺罹癌…元凶竟出在假牙
南投一名58歲王男有20年菸齡,雖然已經戒菸,但2個月前發現反覆嘴破,雖然擦藥但症狀依舊不見起色,就診才驚覺,嘴破可能是因為假牙配戴不當,加上長期摩擦刺激導致。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頰黏膜惡性腫瘤,也就是俗稱的口腔癌,接受手術切除後,病情穩定返家休養。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的賴文森醫師指出,除了抽菸是致癌因子,假牙也可能造成口腔反覆發炎,並引發黏膜癌變。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口腔癌是10大癌症死亡率第6位;國民健康署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是台灣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有超過6200人罹患口腔癌,可見對民眾健康影響很大。王男反覆嘴破,可能是假牙造成的。(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了解,口腔癌的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較好,但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定期篩檢很重要。政府提供補助給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的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及早發現可以進行適當治療,若延遲到晚期才發現,除了手術之外,還可能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不僅過程辛苦,治癒的機率也降低。賴文森醫師提醒民眾,配戴假牙仍需定期追蹤,以王男的案例來看,口腔反覆破裂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假牙配戴不當和長期摩擦刺激,因此呼籲若口腔黏膜同一處反覆潰瘍,且持續2周以上仍沒痊癒,建議去看醫生,安排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破除3大錯誤迷思!淋巴瘤無良性皆「惡性」 謹記7症狀早發現、治療
淋巴存在身體各處,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不過許多人對淋巴瘤卻不太了解,認為只有淋巴結才有淋巴瘤的可能,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淋巴瘤和其他腫瘤一樣有分良性、惡性。為破解「淋巴瘤」的錯誤觀念,北榮血液科醫師王浩元整理相關Q&A,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淋巴瘤迷思1: 淋巴瘤有良性、惡性?淋巴瘤(lymphoma)其實就是「淋巴癌」,沒有良性、惡性之分。王浩元醫師表示,只有「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良性、惡性,而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發炎、感染所致,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至於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癌細胞浸潤造成,不會消退。造成淋巴結腫大的癌細胞,可能是從其他地方的腫瘤癌細胞轉移而來,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當淋巴細胞轉變成「淋巴癌細胞」,就可能形成淋巴癌,因此,淋巴癌只是造成惡性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之一。王浩元醫師說明,由於淋巴球細胞可以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因此淋巴癌也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淋巴瘤迷思2: 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的?坊間流傳「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這是正確的嗎?王浩元醫師表示,以往所謂好治的是指「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病理切片只有少少幾顆淋巴癌細胞,而難治的是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病理切片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但現在用好治的、難治的去形容淋巴瘤已不太恰當。王浩元醫師說明,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不過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坊間流傳的說法並不太恰當。淋巴瘤迷思3: 淋巴瘤只會出現在淋巴結?許多人在頸部、腋下觸摸到硬塊,大多都會有所警覺可能是淋巴結出現問題,但王浩元醫師指出,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它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等。雖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3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當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我們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謹記淋巴瘤7症狀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王浩元醫師表示,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7症狀都有可能是淋巴瘤,民眾可用「燒、腫、癢、汗、咳、瘦、累」7字訣記憶,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最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但要再次強調,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限於淋巴結。醫師也提醒,民眾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即使是淋巴瘤的第四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可分成近百種淋巴瘤診斷,而不同的淋巴瘤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唯病人、家屬、醫護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治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