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互信
」 兩岸 習近平 中國「金門翻船事件」兩岸達共識 徐巧芯:若政治互信就可快速解決
「0214金門翻船事件」30日兩岸於金門金湖飯店協商,雙方協商達成共識。對此,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表示,事件終於落幕了,兩岸若有政治互信,很多簡單的事情都可以快速解決,每一位追蹤此事的人,都讓兩岸的危機得以化解,均值得肯定。徐巧芯30日於臉書表示,對於兩岸政府針對「金廈海域」事件的協商終於重新開啟,她認為是好事一樁,實際上她曾在總質詢時跟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希望這起案件能盡快恢復協商,因為這是人道事件,不是政治事件。她認為且一直放著根本不是辦法,「否則賴清德總統在任四年,也要讓罹難者遺體在金門放1千多天嗎?」當下卓榮泰則表示,會盡快重新協商。徐巧芯說,事件終於有了進度,也落幕了,海巡署長張忠龍則於金門殯儀館致詞時再次道歉,對家屬所受煎熬也表達歉意,希望家屬節哀。另外根據媒體報導,我方也給予撫慰金150萬人民幣,並將歸還2具遺體和被扣漁船,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也出席公祭。徐巧芯表示,這也驗證了她長期以來的強調,兩岸若有政治互信,很多簡單的事情都可以快速解決;反之,很簡單的事情卻要花上很久的時間,事倍功半,並不樂見。徐巧芯強調,此次能夠順利落幕,對兩岸都是好事。除了政府以外,包含立委陳玉珍、召委高金素梅、內政委員會的立委,以及每一位追蹤此事的人,都讓兩岸的危機得以化解,均值得肯定。
中匈關係升級! 陸外交「朋友圈」有哪些夥伴關係一次看懂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歐洲三國,於當地時間9日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宣布,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稍早,習近平也表示要推動「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發展。並與塞爾維亞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夥伴關係」成為中國外交「高頻辭彙」。如今已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2023年統計,中國建立的「夥伴關係」已超過20種類型,其中「戰略夥伴關係」最為常見,中國對外關係中冠以「戰略」字樣的夥伴關係已逾80對,這些「戰略夥伴關係」的定位也存在差別。匈牙利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1949年10月6日,兩國建立外交關係。2017年5月,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觀察者網報導,「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表述並非首次出現。2024年1月23日至25日,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訪中期間,中國和烏茲別克發布《關於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指出,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準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製」的獨特性。以「戰略夥伴關係」為例,若前面冠以「全面」二字,意味著這種夥伴關係涵蓋面更加廣泛,包括政治、經貿、安全、人文和國際地區事務等各個領域,顯示出雙方對彼此關係更高層次的認可和追求。「全天候」則表明雙邊關係能夠經受國際風雲變幻考驗,是以高度政治互信和友好感情為基礎的一種「鐵桿」情誼,不僅意味著雙方各領域合作廣泛深入,在國際地區事務中也相互支援,共同進退。項昊宇將中國的夥伴關係分為5個類別:一般性夥伴關係,如牙買加、芬蘭等;冠以「全面」或「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如荷蘭、以色列、新加坡等;一般性戰略夥伴關係,如印度、韓國、加拿大、烏克蘭等;冠以「全面」「全球」「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如俄羅斯、越南、泰國、德國、英國,以及東協、歐盟等;冠以「全天候」「永久」的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與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委內瑞拉、哈薩克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例如與俄羅斯的關係。中俄早在1996年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2011年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19年提升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戰略協作」與「戰略合作」一字之差,內涵卻有不小變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2013年曾解讀道,「戰略合作」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在軍事和戰略方面合作,並在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在軍事技術等方面協作互助。中國的外交關係中,還有一些未提及「夥伴」,例如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係」(2013年),與土耳其的「戰略合作關係」(2010年)等。此外,中國與日本先後在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發表《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和《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項昊宇指出,作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個概念,「夥伴關係」表明了雙邊關係發展的總體水準,但並非區別關係好壞的唯一標準。建立了「夥伴關係」的國家之間也存在矛盾分歧,沒有建立「夥伴關係」的國家之間也可以開展廣泛的交往合作。
歐洲三國之行首站 習近平抵法:倍感親切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飛抵法國,展開歐洲三國之行。法國是習近平此行第一站,他在巴黎奧利國際機場的書面講話指出,2014年、2019年,他曾兩次在春天到訪法國,和法國人民一起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和55周年。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他再次踏上美麗的法蘭西土地,倍感親切。習近平表示,60年前,中法兩國突破冷戰藩籬,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60年來,中法關係始終走在中國和西方國家關係前列,為國際社會樹立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典範。他指出,近年來,中法關係保持高水準發展,航空、航太、核能、農食、綠色等領域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密切協調和配合。中法文化旅遊年各項活動正在全面展開。中法關係發展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福祉,也為動盪不安的世界注入了穩定性和正能量。習近平表示,訪問期間,他將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就新形勢下中法、中歐關係發展,以及當前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希望通過這次訪問,鞏固兩國傳統友誼、增進政治互信、凝聚戰略共識、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用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創造中法關係更加美好未來,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俄簽2份聯合聲明 習:我願同你一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國總統普丁當地時間21日下午共同簽署兩份聯合聲明,旨在深化兩國關係及推動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發展。應普丁之邀,習近平於20至22日赴俄進行國是訪問(state visit)。兩人在鎂光燈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表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俄關係始終保持蓬勃健康穩定發展的勢頭。兩國政治互信、利益交融、民心相通不斷深化,經貿投資、能源供給、人文地理等領域合作持續推進。他說:「昨天晚上和今天上午,我同普丁總統、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總理進行了很好的交流,達成很多重要共識。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共識進一步加強,合作早期收穫已經顯現,更多合作正全面推進。」習近平說,今年是中國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此同時。俄國也正推進2030年前國家發展目標。他表示,雙方要加強溝通、密切協作,「我願同你一道,對雙邊關係和務實合作作出規劃部署,助兩國各自發展振興。」
「重新連接時候到了」 法國總統府:馬克宏確定首季訪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履新後歐洲行第一站,當地時間15日抵達法國,會見總統馬克宏、外長柯隆納,16日與外事顧問博納共同主持第23次中法戰略對話同時,法國總統府宣布,馬克宏將在今年第一季訪問中國。新華社報導,王毅抵法當天,法方決定取消中國旅客的入境限制措施,王毅表示歡迎,強調此舉有利於促進兩國人員往來與交流合作。法新社報導,法國政府16日宣布,馬克宏訪中準備工作正在進行,強調現在需要與中國加強聯繫,有很多議題需要當面交流。希望中國能為實現烏克蘭和平「作出貢獻」。王毅結束歐洲巡訪後將赴莫斯科,法方盼他能「傳達資訊」,「使俄羅斯回到談判桌上來」。法國總統府稱,與中國政府「重新連接」的時候到了,強調要給雙邊關係和雙方有關氣候合作、烏克蘭衝突這樣的全球挑戰的對話「注入新的動力」。王毅共同主持中法戰略對話時稱,中法戰略合作應走在其他國家前列,引領時代發展潮流,這是兩國關係發展的需要,也是中法作為負責任大國應當承擔的世界責任。進入後疫情時代,中方願與法方盡快重啟戰略、財金和人文交流三大機制性對話,加強民用核能、航空航太、醫療衛生、農食、旅遊、文化等領域及協力廠商市場合作,並共同策畫好下一步高層往來及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紀念活動。雙方一致認為,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一致同意發揮元首外交的引領作用,加強戰略溝通、鞏固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為中歐關係注入新動力,為世界提供穩定性。博納表示,贊同中方對下階段兩國合作的設想,期待各領域合作取得新的進展。法方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中方進一步密切在國際事務協調,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目標。新華社報導,王毅16日離法後赴義大利,在羅馬會見義國副總理兼外長塔亞尼。雙方就烏克蘭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王毅重申中方一直是勸和促談角色。形勢越是複雜,越需要堅持政治外交努力,尋找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塔亞尼讚賞中方一直站在和平一邊,表示願與中方加強合作,共同為勸和促談做出努力。
無論挺統或獨 連戰籲將人民生計、子孫福祉做最重要前提
連戰回憶錄在新年前上市,前副總統連戰在書中最末篇,力主「兩岸應該推動政治對話、追求最終和平」,強調「和平」與「發展」是兩岸關係最關鍵課題。對於台灣內部對於未來該統或獨,莫衷一是,連戰也提出他的分析,在尊重多元意見之餘,也認為任何想法、作法,最重要前提定要以人民生計,子孫福祉為念,尤其政治人物、國家領導人更應要一切以人民為上,施政首要考量應是尋求和平、維持自主、避免戰爭,更要記取俄烏戰爭教訓「戰爭沒有任何贏家」。因連戰回憶錄中透露一段昔日兩岸互動的密辛,在年前一度曾成為新聞話題。書中透露,馬政府時期,中共曾想與我方進行政治協議,但遭時任總統馬英九以「先經後政」等三原則婉拒。後來,連戰回顧政治變局及至於兩岸目前兵凶戰危的緊張局勢,也不免大歎「歷史進程,真是當斷未斷,反受其亂。」,並真心期盼政治家能將上一代留下的歷史問題,在這一代有效解決,別留給下一代。連戰分析,兩岸不能迴避政治問題,兩岸問題是綜合性與歷史性的問題,雖然現階段兩岸經濟問題很重要,但想把兩岸政治與經濟問題完全分開,是不可能的事,仍須務實面對。除對執政者喊話外,連戰也呼籲北京當局,要開啟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提,是要務實正視1949年後,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政治現實,這是翻不過的一頁,唯有在此政治互信下,政治對話才能開展,才可能開創新未來。馬英九在年前也對連戰書中內容回應,指當年若要簽和平協議的話,花的功夫會比較多,不如先簽一些跟民生有關的協議,再來簽和平協議也還來得及,說明兩岸要簽署政治協議,非一蹴可幾。而連戰書中也提到,台灣是多元社會,每個人都有不同想法,有人力求兩岸統一,有人希望台灣獨立,他在表達尊重之餘,也要強調,不論追求統一或獨立,任何想法作法最重要前提一定要為了人民生計,為了子孫福祉,尤其身為政治人物、國家領導人,更應該要一切以人民為上。連戰並提醒政府決策者,最首要的施政考量絕對是尋求和平、維持自主、避免戰爭,俄烏戰爭更讓全世界體會戰爭沒贏家的教訓,他在2000年時也曾提出「深切盼望有一天、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讓世人看到一個沒有砲聲的台灣海峽,一個沒有烽火的兩岸。連戰並說,如果有天,他的生命燃燒到最後一刻,他念茲在茲的還是盼望兩岸能永遠和平。一位參與連戰回憶錄著述過程的連戰幕僚透露,連戰出版回憶錄的初衷不在於臧否他所接觸過的中外政治人物,而是希望將一生的從政經歷與感受,平鋪直敘的與讀者分享,不僅為歷史留下紀錄,也希望提供為未來有志從政者的參考。舉例而言,連戰書中雖然首度公開兩岸原有機會簽署政治協議的陳年往事,但絕非針對馬英九前總統個人,事實上,連戰也在書中特別感謝馬英九對他的信任與付託,在總統任內五度指派他代表中華民國參加APEC亞太經合會,讓他與主要國家領袖平起平坐,介紹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發展,表達中華民國願意貢獻世界的角色,同時也與對岸領導人坦承對話溝通,這段過程也堪稱是他人生精華的最後燃燒。
德國總理抵達北京 與習近平大談中德合作
中德新公布合作項目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4日率團抵達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習近平表示,中德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建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蕭茲此行為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以來,首位訪中的G7(七大工業國)領導人,此行引發各界關注。新華社引述習近平表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談及中德問題,習近平指出,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需要雙方共同呵護。習近平表示,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方願與德方、歐方繼續深化航空合作,並就新冠肺炎防治展開交流合作,希望德方與中方一起抵制保護主義。路透引述分析認為,隨著緊張局勢升溫,蕭茲本次短暫的一日訪中行程,意在為中西方國家之間試水溫,會晤議題不僅涉及俄烏戰爭、氣候變遷和市場准入等經貿議題,德國如今面對嚴重通膨和經濟衰退,蕭茲也強調與中國繼續合作的重要性。蕭茲訪中期間,中德企業達成一系列合作項目,涵蓋航空、汽車、債券和環保等項目,包括中國航材與空中巴士簽署採購140架空巴飛機架購協議,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和中國石化等企業合作推行中國首個開放式千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等,德意志銀行集團將首次在中國銀行間市場發行熊貓債。新華社引述蕭茲指出,德方希望同中方保持溝通協調,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反對「脫鉤」,願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開展投資合作。蕭茲強調,德方願與中方就雙方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交換意見,增進了解和互信,努力穩定、鞏固和發展德中關係。隨後,蕭茲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晤,雙方會後舉行記者會,李克強表示,中方歡迎德國企業前來投資,會推出實際措施支持。蕭茲則提出台灣議題,強調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改變現狀必須是和平或經雙方同意。中共「二十大」閉幕後,習近平展開一連串外交活動,繼越南和德國元首訪中後,日本產經新聞4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日正安排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11月中旬登場的G20或APEC峰會期間,舉行中日領袖峰會。岸田文雄此前透露,有意藉此與中方針對國家安全和經濟領域的議題切實對話。
融一是兩岸遠離戰爭正途
美、中、英、法、俄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罕見地發佈《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強調使用核武的後果不堪設想,會以阻止核戰爆發作為首要責任,各國應建立互信,減低戰略風險,並致力維護世界和平。這份聲明有助全球和平穩定,卻顯露當前人類離世界大戰只有一步之遙。而台灣海峽一直是東亞「火藥桶」,近年更被評為「地球最危險之地」,兩岸執政者如何遠離戰爭災難、開創永久和平,是雙方共同責任。正如《聲明》強調,「核武器應該服務於防禦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這個道理放在日益緊張的兩岸軍事關係上,同樣適用。大陸早在40年前就確立和平統一路線,追求兩岸和平發展,已經寫入中共《百年歷史決議》,至於對台動武選項,僅是針對「法理台獨」等極端情形。同理,台灣自放棄反攻大陸、終止動員戡亂之後,一切軍事力量的建設都是圍繞「反侵台」的防禦性目的,國軍一再重申「不會為台獨而戰」。換言之,兩岸都遵守防禦性軍事戰略,沒有必要出現武力對峙緊張局面,問題還是出在兩岸失去政治互信。蔡總統在元旦談話中表示,軍事絕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選項。就通篇演說內容而言,這句話沒有什麼問題,也講出了台灣民眾的心聲,但北京和民進黨政府之間沒有政治互信,因而認為民進黨政府「倚美謀獨」,才會有恃無恐,蔡總統可能的善意卻被北京視為惡意。如何解決兩岸分歧,北京設定九二共識的路徑,但民進黨不願談,大陸為管控台灣滑向台獨,因而強化軍事威嚇力度。蔡總統的「止戰」喊話,在北京眼中完全是顛倒因果。而蔡總統對北京逐漸升高的抗拒心態,想必源於近六年來多次向對岸釋放善意無果之後,持續積累的失望和惱怒。所以,蔡政府「抗中」並非只是「騙選票」那麼簡單,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因素。由此可見,周而復始的誤判,是兩岸政治互信崩潰的根本原因。譬如習近平新年演說提及「祖國完全統一」,被有些人解讀為「強硬」的宣示。事實上,「完全統一」是中共官方長期使用的詞彙,一般與「解決台灣問題」並列,指的是1949年建政以來中共相繼「解放」西藏、海南以及1990年代完成港澳回歸後,剩下台灣尚未「完全統一」。也就是說,「完全統一」是目標,「和平統一」是方式,不僅兩者並不矛盾,而且還隨著習近平上任後提出「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等論述,原本剛性的中共對台政策增添了許多人文氣息與人道關懷。對於這一點,台灣應該將心比心。任何政黨或政治團體內部都有「鷹派」,中共及解放軍內部當然有對台強硬的主張,大陸民間更充斥著武統仇台的聲音,台灣不應助長這些激進聲音成為「主流」,而要看到習近平這位「最知台」的中共領導人,不僅對台灣民眾充滿耐心和善意,也對中國大陸自身的和平發展戰略充滿定力。習近平當然有強烈的「促統」決心和使命感,但「促統」並非「逼統」,前者是積極的、漸進的促成和鼓勵,後者則是威逼和脅迫。台灣乃至西方社會傾向於相信後者,因為根源上將大陸視為威脅和挑戰,而這就考驗著「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能否落到真正實處。大陸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理念,台灣有「人民最大」的社會共識,兩者是相通的。如果兩岸能透過「融合發展」,讓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形成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兩岸一旦朝「心靈契合」方向演進,台灣社會自然走出統獨對抗、擺脫恐中心魔,重塑「兩岸觀」。兩岸的終局解決方案,不應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零和博弈,也不應是「大陸融台」的單向過程,而是兩岸人民「融二為一」的共同實踐。以「融一」理念建構兩岸關係,讓雙方重新累積互信,是中華民族遠離戰爭、永保和平的唯一正途。
我駐港辦恐關門?國民黨呼籲台港儘速透過談判或第三方斡旋解決
陸委會證實,由於香港政府對台灣駐港辦事處人員簽證設置不合理政治條件,導致我派駐香港人員無法續留及赴任。對此,國民黨指出,此舉將導致台港關係倒退,恐對國人赴港與台港經貿產生極為不良影響,呼籲透過談判或第三方斡旋,早日解決問題。港府近日突然嚴格要求我駐港人員簽署「一中原則」承諾書,傳出我方駐港辦事處人員拒簽而返台,我駐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很快就要被迫「唱空城計」,遭外界解讀臺、港關係陷入新冰點,引發關切,陸委會也表示,駐港辦事處未來的業務有可能將因此事調整。根據港媒「商業電台」報導,我駐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今天在香港辦事處業務辦理方式,辦事處網頁未有公布業務調整詳情,而辦事處在香港金鐘力寶中心的辦公室,今早正常開放,也有民眾排隊入內辦理手續,但職員已經開始向前往採訪的香港媒體發放我方陸委會的聲明。 也有民眾擔心,此事將影響香港民眾無法向過去一樣、申請前往台灣,不過,目前在辦事處中的工作人員大部分仍以香港人為主,一時之間還無法看出此事對我駐港辦事處的影響,有待繼續觀察。國民黨今天表示,台港交流易退難進,不應輕言毀棄。國民黨指出,在港英政府時期,中華民國駐香港機構是以「中華旅行社」名義在香港運作,在前總統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兩岸關係與台港關係和緩且具基本互信,我方才成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比照外國駐港人員待遇安排,且可依業務需要直接與港府相關部門連繫,實屬難能可貴。國民黨強調,香港過去一向專注其經濟角色,作為兩岸三地的緩衝、商業交流重地,與台灣關係良好,而台灣駐港官員活動也與兩岸政治無關,現港府因政治理由不核發我官員簽證,傷害台港雙方長期以來的良好關係,也損及香港在兩岸三地原本擁有的特殊地位,令人遺憾。國民黨認為,要求我官員於原本之港簽文件外多加政治承諾並無必要。港府從民國107年7月起,開始對我駐港辦官員簽證增加政治條件,亦即要求簽署承諾書,「承諾不得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香港基本法」和香港法律,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不能做出有損香港繁榮穩定、或令港府尷尬的言行」,這是因為台港政府雙方互信急速衰退的結果,國民黨絕不樂見。國民黨說,民進黨及其政府近年有無插手香港內部事務,外界自有論斷,但港府也不必在我方官員簽證手續刻意凸顯「一中原則」,因台港雙方官員應有公平互惠之待遇,且台港雙方在民國100年換文以互設辦事處,當時台海兩岸以「九二共識」當作交流與政治互信的基礎,我方之「一中」根據憲法為中華民國,只要我官員依循我方憲法及尊重香港當地法律,港府以承諾書強調「一中」等事即是多此一舉。國民黨表示,之前承諾會「維持現狀」的蔡英文總統也有不能迴避的責任。雖然中共當局在「一中原則」上強逼我駐港官員表態,不利兩岸彈性處理、暫時擱置敏感爭議的過往實踐,但純就台港關係而言,民進黨政府顯然和港府同樣都無法彈性處理「一中」問題,嚴重影響雙方民眾權益。國民黨指出,民進黨政府5月時才說會堅持到底,現在應該捫心自問,拋開了比「一中原則」更具彈性的「九二共識」,又無法如願在兩岸關係建立有效的互動及法律模式,現已在實務面上見到兩岸關係快速惡化、我駐港辦運作被迫調整、香港與澳門駐台辦事處暫停運作,這樣弊大於利的結果,負責任的執政者應該勇敢要調整現有政策,不應讓香港與台灣一般民眾因此事產生任何不便。
馬習會五週年 國民黨期盼兩岸官方得到啟發改善關係
「馬習會」今天滿五周年,中共與馬辦都舉辦研討會紀念,民進黨則說,「馬習會」是國民黨單方面押寶中國,還酸前總統馬英九妄想「馬習二會」。對此,國民黨強調,除了肯定「馬習會」的歷史意義,也認為台海兩岸官方可以從中獲得啟發,藉此重新審視既有的政策,成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契機。國民黨表示,「馬習會」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兩岸雙方歷經7年多來共同努力、累積了足夠的政治互信後,才得以實現的成果。國民黨強調,「馬習會」不只完成了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面、重申兩岸在1992年起以求同存異開展對話的政治基礎,而且還建立起雙方領導人對等尊嚴、當面對話的新模式,以及和平解決爭端的機制。國民黨指出,這些都是「馬習會」留下的政治資產,值得兩岸官民共同珍視,而國民黨也將秉持當年促成「馬習會」的智慧和精神,繼續推動兩岸交流、促進兩岸和平。話鋒一轉,國民黨說,過去4年多來,兩岸未能維持「馬習會」的和平解決爭端模式,殊為可惜;呼籲雙方的執政者能以史為鑑,盱衡當前全球政經形勢,以及可能的亞太區域變遷,以民為先、以和為本,就雙方各自的基本法律中找出重新協商的空間,為兩岸關係尋覓出穩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