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動盪
」 美國 英國 俄烏戰爭美國政府再次面臨資金不足危機 拜登簽署資金法案化解
經過多日的僵局和激烈談判,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21日簽署一項資金法案,化解了聯邦政府目前所面臨的資金不足危機。目前這份法案讓聯邦政府得以維持政府至2025年3月14日。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指出,拜登在簽署法案後表示,這是一項雙方均未完全滿足其需求的妥協性結果,但該項法案目前成功確保政府得以正常運作。法案的通過,其實同時也象徵著美國國會先前長達一周的的政治動盪終於宣告結束。共和黨籍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曾反對過該份法案的初步協議。川普認為,政府必須要提高舉債上限,並呼籲「如果法案不包括提高舉債上限,政府應立即停擺」。後續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於20日晚間通過法案,而由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在21日凌晨以85票對11票的壓倒性多數批准。川普雖最終支持妥協方案,但民主黨指責共和黨屈從於川普及其盟友,包括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壓力,刪除了部分民主黨推動的條款。報導中也提到,如果該份法案沒有通過,也代表著美國聯邦政府隨即面臨停擺命運。如屆時真的發生,將導致最多87.5萬名非必要聯邦員工被迫休假,另有140萬名員工需無薪工作,許多公共服務可能中斷。而雖然法案最終還是通過,但共和黨內部分保守派議員對於無法進一步削減開支表示不滿。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在支持該法案的同時,承諾共和黨在未來支出談判中將發揮更大影響力。約翰遜強調,這份臨時法案只是「填補空白的必要步驟」,真正的支出決策將在共和黨於新一屆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後進行。
選罷法修法引發朝野激戰!立法院頻爆衝突爭什麼 3法修正重點一次看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6日上會排審「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綠委約在7點現身,國民黨堵住去路在走廊爆發推擠衝突,國民黨封鎖立院會議室,以1分鐘通過初審、3分鐘宣布散會。對此,民進黨團發布聲明,稱藍委惡意阻擋民進黨立委開會的行為是國會戒嚴,指控藍營沒收罷免權,將向立法院長韓國瑜提出抗議。兩派近期到底在吵什麼?帶您來了解關於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三大修正法案。選罷法修法修什麼?吵什麼?11月20日排審的選罷法修正草案,由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等39人提出。許宇甄認為,現行罷免制度有「雙低」的缺失:成案條件低、通過門檻低,啟動罷免的程序太容易,造成政治動盪,針對現行選罷法第75條及第90條提出修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於12月16日,第三度審查攸關調整罷免門檻的罷免法修正草案,國民黨團為拚本會期內完成三讀,封鎖會議室、阻擋民進黨立委進入,並由國民黨籍召委徐欣瑩開會,火速宣布初審通過「罷免票須高於當選票」、「禁公布民調時間從十天減為三天」等提案,前後只花三分鐘便散會。國民黨團之所以力拚本會期內完成三讀,是因為法案有一個月的「冷凍期」,本會期又將延至明(2025)年1月21日,礙於立法院正、副院長韓國瑜、江啟臣將於明年1月18日前往美國參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就職典禮,故12月16日是選罷法修正草案欲闖關二、三讀,必須送出委員會的關鍵日,如此才來得及在協商冷凍期一個月過後(即明年1月16日),於本會期延會期限內處理完畢。選罷法修法 藍綠白三黨立場依藍營修法版本,第90條將增加罷免難度。修改重點為,罷免案投票結果,「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超過被罷免人當選得票數,並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才算通過。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王鴻薇特別說明,此次修法並沒有提高「四分之一」的罷免門檻,而是希望基於票票等值,為避免出現「少數罷免多數」的情況,起碼比當初當選時的得票多出一票。民眾黨總召黃國昌表示,支持罷免連署加嚴的程序,但認為此時仍不適合更動罷免門檻。民進黨反對修法理由則是「門檻太高」。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說,如果罷免票要大於當選票,等於是「史上前所未見、最高、最難的罷免門檻」,就是滅了罷免權。財劃法修法修什麼?財劃法上次修法己是1999年,當時因為配合修憲、精省而讓中央政府擁有更多預算,但至今已有25年未修正,且地方行政區劃分變動已大,財劃法卻還停留在「2院轄市、22縣市」。但在野黨版本眾多。立委們共提出22個財劃法草案,交付財政委員會審查,藍版重點有「擴大統籌分配稅款規模」、「土地增值稅回歸地方」、「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公式統一」、「普通統籌分配稅款重分配」;白版重點為「直轄市及縣(市)稅課收入分成基礎劃一」、「擴大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規模」、「設置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委員會」。財劃法修法 藍綠看法11月6日送出財委會的財劃法修正草案,是以國民黨團版本為主,而國民黨在立院黨團的人數優勢下,僅花了3分鐘就讓財劃法修法完成初審,引爆朝野衝突。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立場則是「財劃法一定要修」,最終版本不一定要依照國民黨的,可以再討論。民進黨則主張現行財劃法已照顧地方需求,並痛批藍白3分鐘暴力通過6612億的財劃法案,將中央可以支配的預算減成利157億,恐衝擊國防、社福、社宅等重要預算,摧毀國家財政。憲訴法修法修什麼?憲訴法主要是由藍委翁曉玲提案修法。重點是將大法官現有總額人數改為法定15人,提高憲法法庭的裁判的門檻,引爆朝野激辯。對比《憲法訴訟法》現行條文,翁曉玲提案修正,要將「現有總額」修正為「法定總額15人」,並將憲法法庭評議、判決門檻從1/2改為2/3,也就是說,要有10名大法官才能做成判決。憲訴法修法 藍綠白三黨看法民眾黨立委黃珊珊則主張9位大法官參與評議、8人同意即可作成判決,由於目前仍有8名大法官在任,只要正在審查的7位被提名人,有1人通過人事同意權,憲法法庭便可依現狀運作。不過黃珊珊強調,目前尚未定案。國民黨團副書記長王鴻薇表示,《憲法訴訟法》非常重要,因為不管《國會改革法》、《原住民組織條例》,對綠營而言萬物皆可釋鎮,若讓門檻太低,就是讓憲法法庭隨時閹割立院所有法案。民進黨主張反對修法。綠營吳思瑤認為,黃珊珊已經看到翁曉玲提出《憲訴法》修法版本引發民團、法界撻伐,才會釋放訊號,所以民進黨團必會爭取合作機會。
尹錫悅遭彈劾!北韓官媒打破沉默狠批:叛亂頭目
北韓官方媒體16日終於打破沉默,發布了關於南韓總統尹錫悅被彈劾一事的首篇報導,稱韓國國會在14日通過了尹錫悅的彈劾投票,並稱他為「叛亂頭目」。彈劾投票後近2天後,北韓官媒「朝鮮中央通訊社」(KCNA)的新聞稿終於出現了尹錫悅被彈劾一事的首篇報導,但沒有提供北韓官員的任何評論,此前平壤官方始終對南韓的政治動盪保持沉默。此前,KCNA直到12月11日才首次報導了12月3日尹錫悅宣布戒嚴所引發的重大危機。KCNA在不到十幾句話的報導中,簡述了尹錫悅被彈劾的事件,並批評他在12月12日的挑釁性全國電視演講,是「充滿謊言和固執的新聞聲明」,尤其試圖將「愚蠢的緊急戒嚴令」的責任轉移到反對黨身上。KCNA還指出,對叛亂頭目、美國傀儡尹錫悅及其同伙的調查正在進行中,另外還有多名韓國軍事和警察官員被停職,「傀儡憲法法院將最終決定是否罷免尹錫悅。」
附和韓戒嚴引負觀感 白委:民進黨重創民主應向台人道歉
韓國國會日前表決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最終以204票贊成、85票反對通過。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先前在社群媒體上的相關貼文,被部分輿論解讀為對尹錫悅「戒嚴令」的附和,進一步引發社會熱議。對此,民眾黨一眾立委皆表示,綠營相關行為重創台灣民主形象,籲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向台人道歉。張啓楷指出,尹錫悅於12月3日宣布戒嚴後,民進黨立院黨團隨即在Threads發文,稱「Team Taiwan的我們,其實每分每秒都在抵抗世界等級的暗黑惡勢力侵蝕這個國家」。他批評民進黨團的發言呼應尹錫悅的戒嚴舉措,不禁讓人聯想到賴清德過去擔任台南市長時,因拒絕進入市議會而遭監察院彈劾的事件,並質疑這種強勢作為是否在傷害民主核心價值。 張啓楷質疑,民進黨團發文是否因揣摩賴清德的意圖,並認為其立場與韓國國會以204票通過尹錫悅彈劾案形成強烈對比。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是否應該為此舉向台灣人民道歉?他提醒民進黨應警惕過去在台南市府與市議會互動中引發的爭議,避免重蹈覆轍而損及台灣的民主形象。林憶君表示,尊重韓國的民主決策,基於台灣跟韓國同屬印太地區第一島鏈國家之夥伴關係,也希望韓國能順利渡過這段國家政治動盪時期。林憶君呼籲,希望韓國總統尹錫悅被彈劾事件,能讓執政黨「引以為戒」,真心傾聽人民的心聲,更希望賴清德總統能真心體會「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意義,從反抗戒嚴起家的民進黨,不要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畢竟民主進步、國家安定,台灣社會才會真正進步。
財報季迎來好兆頭 凱基投顧預期多頭延續到明年上半年
台股7月歷經股災,8月築出底部,9月迎來反彈,10月延續漲勢,主要反映美國經濟逐漸化解衰退陰霾以及中國祭出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政策,凱基投顧表示,今年6月即提出「下半年先蹲後跳、第四季向上反彈」,提前預告第三季修正風險及年底的投資機會,檢視迄今市場變化都相當精準,而現階段多項正面訊息支撐之下,展望到年底期間只剩需要留意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股市造成的不確定性,預期台股本波多頭行情將至少可延續至明年初。凱基投顧指出,台股本波行情可持續觀察三大正面指標,首先是台積電已為本次財報季捎來好兆頭,因10/17法說正式調高今年度營收財測,且由原預估之年增25%上修至年增30%,反映AI需求火爆及蘋果iPhone16放量。其次,預期台積電以外的多數科技股,亦容易於本次企業財報發布時釋出正面訊息,因為以凱基投顧所追蹤的30個主要科技次族群第三季營收達成率來看,大約94%家數符合預期或超越預期,這反映原先被寄與厚望的AI伺服器需求持續強勁、原先疲弱的智慧型手機需求有回溫跡象;非科技族群第三季營收達成率雖僅55%符合預期或超越預期,惟中國戮力救市並有望讓經濟逐漸脫離谷底下,與中國經濟連動的塑化、鋼鐵、橡膠、汽車零組件、自行車等族群雖尚難重回往年榮景,但應有望迎來產業觸底回溫的正面訊息。最後要注意中國祭出經濟刺激政策,若能逐漸提升民眾的消費意願與能力,這對全球經濟將是正面的,因為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占據原物料、智慧型手機、PC約52%、25%與16%的全球需求份額。中國需求好轉或不再惡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舉足輕重,而10月底前中國即將舉行人大常委會議,這次會議是否宣布增量財政政策,將是市場觀察是否積極救市的下個觀察重點。此外,美國總統大選將於11/5舉行,過往選前投資人觀望心態相對濃厚,而本次又因川普與賀錦麗兩者選情緊繃,更容易導致多頭行情陷入膠著,惟凱基投顧預期不論最終誰勝選,股市都將回歸強韌經濟基本面而延續多頭漲勢,僅有川普敗選但不認輸並引發美國政治動盪對股市才是利空。雖然因目前美股位置處相對高位,市場擔憂川普勝選後,將因全面對外實施高額關稅而引發通膨問題,但川普的高關稅政策應是貿易談判的一種手段,全面落實或實際落實的機率不高,因此預期川普勝選縱使導致股市一時的波動,但並不致於引發市場恐慌性賣壓,且短暫波動過後仍將重回股市偏正面走勢。投資策略方面,廣受好評的「凱基股股漲」節目建議投資人,優先關注財報亮麗及第四季營收成長類股,或是具利多題材且技術面表態突破壓力與回測均線支撐轉強相關個股,例如今年以來在市場中表現出色的AI相關概念股,目前往後看仍顯優異,如果投資人對個股不熟悉,也可以留意國內第1檔專以「AI」為投資主題的產業型ETF凱基台灣AI50(00952),這檔ETF成分股一年換股兩次,能夠搭配市場節奏切換攻守位置,實現股價成長與股息兼顧,是投資人現階段的優選投資標的。凱基投顧建議投資人,可於每周一至每周五晚上九點鎖定凱基投顧官方YouTube「凱基股股漲」頻道的專業分析,留意每日市場洞察並把握布局時機。
台股下跌130點震盪整理 法人:「這因素」股市會重挫
台股24日一度下跌130.98點、跌幅達0.59%,現來到22,232.12點,下跌了53.41點,跌幅為0.24%。距離美國總統選舉11月5日愈近,根據經驗,大選前股市多呈現震盪整理格局。凱基投顧預期今年底前的主要難關,只剩下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三種情境分析,僅一種是可能導致重挫;研判待選舉變數釐清後,易迎來股市彈升,建議投資人中長期布局,看好族群包含AI、iPhone、電競、電子紙、摺疊機、金融、高殖利率等。「凱基股股漲」節目主持人暨資深分析師許高銘表示,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以首度降息2碼落幕,美股整體反應算是中性平穩,未來到底經濟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還難以判斷,且美國總統大選選情尚不明朗,目前台股到10月應該都還是以震盪盤整為主,所以在短線操作上選股重於指數,但對中長線投資人而言,10月震盪整理期間卻是不錯的布局機會。凱基投顧追蹤1970年代以來,美國聯準會啟動降息周期後的9次金融市場變化,股市表現漲跌互見,但若將當時經濟環境分為「未衰退」與「衰退」,則很明顯看得出其中脈絡,「未衰退」下的降息對股市偏向正面,降息後的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股市平均報酬率分別達1%、4%、7%、12%;反之,「衰退」下降息的股市平均報酬率則分別為1%、0%、-6%、-7%,這意味最終反映仍是基本面的優劣;根據目前各項經濟數據,研判仍以「不衰退」機率為大,由此支撐未來半年台股以漲勢居多,惟現階段尚需面臨就業市場的放緩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的變數,導致短期台股以震盪整理為主。並對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做出影響台股的三種情境分析,結論是「不論誰勝選,股市都將回歸基本面而上漲,惟有川普敗選但不認輸並引發政治動盪,才容易重挫」。
柯文哲無保飭回案若抗告失敗 李彥秀憂釀政治風暴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3日表示,若台北地檢署聲請羈押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被飭回的抗告還是失敗,那麼勢必引發「政治辦案」抨擊,恐釀國內政治動盪與反撲。身兼民眾黨主席的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因遭控疑涉入京華城840%容積率重建案,台北地檢日前聲請羈押柯文哲,但台北地方法院裁定飭回,北檢刻正準備提起抗告。對此,李彥秀說,如果檢方拿不出充分的證據,導致抗告或再次提起聲押失敗,外界絕對會認為是「政治辦案」,也難杜悠悠之口。李彥秀進一步指出,柯文哲涉入京華城案影響有二:首先是「法律面」,柯文哲究竟什麼時候知道京華城容積率達到840%,且是否知情此840%超高容積有違常理,是否明知有違法之虞仍強硬指示,只能讓證據說話,這也是檢方能否抗告成功,以及未來是否能起訴進一步定罪的關鍵。第二是政治面,柯文哲作為2014年至2022年間8年台北市的大家長,對於重大市政以及用人良莠只能概括承受,負起完全的政治責任。她說,京華城案放寬容積率後,背後的利益差距高達新台幣數百億元,是柯文哲多年來批評的「拿著刀叉吃人肉」的案例,根本是「迴力鏢」,柯文哲用人不當在先,防弊不力在後,最後連危機處理能力也零分。李彥秀呼籲,辦案人員從補強證據著手,而媒體穿鑿附會地放話實在沒必要。她感嘆,2014年柯文哲素人旋風起,走過風風火火的10年,她相信柯文哲應該靜下來好好思考過去的不足,以及未來的路要如何走下去,這對柯文哲以及民眾黨才是重點。※CTWANT提醒您:未經有罪判決確定者,皆應推定為無罪。
各國政府總債務達91兆美元「堪比全球經濟規模」 IMF示警「這問題」需盡快解決
目前有報導指出,全球政府的債務總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91兆美元,這個數字幾乎等同於全球經濟的規模,實際上也對各國的生活標準造成了嚴重威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直接點名美國要盡快解決「慢性財政赤字」的問題,根據《CNN》報導指出,各國政府之所以會債務高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受到疫情影響,為了刺激經濟而舉債。疫情帶來的問題就連美國等富裕經濟體也明顯受到影響。但大多數政客在選舉時都刻意忽略這個問題,不願對選民描述債務洪流所帶來的增稅、削減開支措施。甚至有些政客出近乎「大撒幣」的承諾。報導中認為,此舉恐會再次推高通膨,甚至引發新的金融危機。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點名警告美國必須緊急解決「慢性財政赤字」的問題。Vanguard全球利率部門主管Roger Hallam表示,持續的赤字和上升的債務負擔,目前已經成為中期關注的問題。他認為,隨著全球債務負擔的增加,愈發引起投資人的焦慮。其實就連在法國,也因為政治動盪的關係,加劇了投資人對該國債務的擔憂,連帶導致債券收益率飆升。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美國債務將在未來10年達到GDP的122%。到2054年,債務預計將達到GDP的166%,如此比例將嚴重拖慢經濟增長。前美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的Karen Dynan表示,如果要解決美國債務問題,需要透過提高稅收、削減福利來完成,優先衝擊的就是會保障和健康保險計劃。但實際上卻是許多政客不願談論這些嚴肅的議題,這連帶地恐會讓民眾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其實也希望美國與各國政府應當開始縮衣節食,他認為,如今的債務不再是利息趨近於零的負擔。在2010年代,許多學者、政策制定者和中央銀行家認為,債務利率將永遠接近零,開始認為債務是免費的午餐。Kenneth Rogoff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政府債務就像持有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如果利率大幅上升,利息支付的費用也會大幅增加。報導中也提到,目前美國政府在2024年將花費8920億美元來支付債務利息,遠遠超過國防預算,這數字甚至接近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健康保險計劃Medicare的預算。而在2025年,美國政府的債務利息費用將會超過1萬億美元,國債總額超過30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大約等同於美國經濟的規模。其實除了美國政客刻意忽略財務問題外,在英國也是如此。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日前譴責英國兩大主要政黨,認為其對公共財政問題保持緘默,對問題視而不見。財政研究所所長Paul Johnson表示,無論誰在大選後上台,除非他們運氣好,否則很快就會面臨一個嚴峻的選擇「提高稅收、削減某些領域的支出」,或是「借更多的錢並接受債務長期上升」。但其實也是有國家正在努力解決債務問題的,像是德國,近期的債務限額爭議,讓德國的三方執政聯盟背負著巨大壓力。但報導中也提到,延後控制債務,如果時間太晚的話,還是會使政府受到金融市場的懲罰。像是英國前首相特拉斯在2022年試圖通過增加借貸來推動大幅減稅,結果反而引發英鎊暴跌。
民進黨明年發動「大罷免」? 羅智強批賴總統並不想政局安定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今天指出,他觀察賴清德總統的行事風格以及個人對民進黨的瞭解,民進黨在立院處理覆議案後、採取的「路徑」可能會超出一般民眾的想像,也許會採取「全面罷免在野立委」,不惜「遍地烽火」式的罷免在野立委,但不論綠營以何種手法對付在野黨,藍白都會站在民意這邊,努力接招。立院院會預計下週表決處理政院提出的「覆議案」,羅智強質疑,賴總統才剛上任,卻沒有站在總統的高度,在意政局的安定,也不管台灣有那麼多的民生經濟議題,能源的困境等等,對立院逕行提出「覆議」,考量的還是2016及2018的選戰,這已經幾乎是「陽謀」,僅看新科立委才剛上任,網軍側翼就已立即串連罷免在野立委「暖身」,即不言可喻。但羅智強也說,這個「陽謀」不見得就會成功,雖然為了反對國會改革,綠營幾乎頃全力「九軍齊出」,府院黨、網軍、司法等都上陣,還發動青鳥運動,也立即創造出高聲量,但是看看民意調查民眾對國會改革的反應,以及社群平台上的聲音,就能發現支持國會改革的聲音,還是大過反對的聲音,而且支持者以年輕人居多。他因此建議民進黨真要好好想想,賴總統才剛上任,就要對在野黨全面開戰,讓台灣陷入政治動盪,難道這就是賴政府的格局與高度嗎?未來真能苦民所苦嗎?有體恤民眾嗎?不怕當家鬧事,民眾都會看在眼裡嗎?羅智強強調,如果下週二立院院會開始表決,民進黨又杯葛癱瘓議事,在野黨也已經有奉陪到底的準備,一定會在覆議期期滿前,完成覆議案的處理,讓國會改革及早上路,打開行政的種種黑箱。立法院11日收到總統府核可的行政院覆議案,依法須在15日內議決,否則原決議失效。國民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表示,在收到的行政院來函當中,已不見7大理由,取而代之的是6大理由,質疑綠營也自知理虧。民眾黨前發言人、媒體人楊寶楨則酸,這不就是民進黨也知道自己在造謠?難道當初喊的7大理由是在「說哈囉」?
台泥大航海時代1/走出地震暴雨賠本陰霾 張安平領軍TCC七年進軍四大洲低碳+綠能
「我們走在一條對的路上!」台泥(1101)在5月21日舉行股東會,董事長張安平現場宣布,要把台泥的英文名稱從Taiwan Cement Corporation改為TCC Group Holdings,「這是脫胎換骨,翻開新的一頁!」張安平口中「新的一頁」,正是台泥迅速走出花蓮大地震陰霾的關鍵。「基本上4月花蓮的和平廠和電廠是一度全停,廣東在4月時暴雨也有嚴重影響,大陸市場目前是賠本的。」但「在這麼大的衝擊下,過往的主力無法生產時,其他的產業可以把營業額和利潤撐起來。」張安平說。以4月的財報來看,營收116.26 億元,雖然月減14.8%,但年增27.8%,再創同期新高,證實台泥七年轉骨有成。台泥水泥事業從2018年跨出大中華地區後,以土耳其為起點,開始著手擴展在歐洲和非洲的業務,去年起陸續宣布擴大在土耳其合資水泥公司OYAK以及葡萄牙Cimpor持股;台泥也透過在荷蘭控股新能源的NHOA公司,當地賺的錢就留在當地繼續投資,避免匯率風險。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台泥不再偏重兩岸水泥,歐非市場及新能源成為第三、四隻腳。(圖/台泥提供)一開始為什麼會選擇土耳其呢?張安平曾說,2017年進入台泥後,到世界各地考察,他看好土耳其人口多達8000萬人,且臨地中海,可以往歐洲和亞洲走,商業大城伊斯坦堡幾千年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中間點,戰略地位超級重要。在與土耳其業者接觸後,張安平在2018年與土耳其OYAK成立合資公司,並以此投資葡萄牙Cimpor公司。之所以投資Cimpor,關鍵在於Cimpor在非洲喀麥隆建有全世界唯二使用90%生質燃料商業化量產的水泥廠,並且在象牙海岸的水泥廠則建有世界第一套大規模生產鍛燒黏土的水泥基地,鍛燒黏土混合熟料後,較傳統水泥減碳至少40%,這是台泥發展低碳水泥的重要起點。「荷蘭已經成為台泥海外發展的一個新控股平台,發展低碳水泥、歐洲儲能和充電樁業務,目前歐洲的儲能業務,分別在澳洲、英國、美國、南美洲秘魯,充電站集中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台灣、中國、歐亞非與新能源,已成台泥營收四足鼎立的「四隻腳」。4月3日花蓮大地震重挫當地經濟,但台泥4月營收仍創單月新高。(圖/民眾提供)原本2022年時,近七成營收還著重在兩岸市場的台泥,在2023年時已降至43%,就是因為土葡水泥大幅成長、占31%,能源及電力占24%,以獲利表現來說,更是約45%來自歐洲低碳水泥的貢獻,「降低對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提升營運的彈性和應對能力,也增加了台泥多元收入的穩定性。」程耀輝說。除了原料和技術,土耳其2023年2月發生大地震,大量的重建需求使水泥業實質受惠,更出乎意料的是,因此多了一份附加的產品、也就是「碳權」。台泥表示,一般傳統水泥在全球平均生產一噸、溫室氣體(GHG)碳排量為900公斤,而土耳其Aslan 廠在2023年碳排量僅628公斤,Ankara廠為652公斤, Cimpor葡萄牙Souselas廠表現更好、僅613公斤,光是與OYAK集團的合資公司,在歐洲已累積碳權237萬噸。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贈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製成的藝術品。(圖/台泥提供)台泥旗下的能元科技也要在溫哥華打造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2.8GWh,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不但親自站台,政府也有資金補助。等於台泥在歐亞非佈局後,連美洲都有據點了。據此,張安平日前在股東會上慷慨激昂地說,「62年前,台泥是單純的水泥供應商,如今台泥晉升低碳建材、資源循環、綠色能源的開發商,不再只是供應原料,更可以與高科技和電子業並駕齊驅、開疆闢土,成為同業的先鋒。」這番「台灣水泥」從一家公司、轉變成「總部設在台灣的國際級水泥集團」的宣示,不只是一席漂亮話,更是他在地緣政治動盪及低碳嚴峻挑戰中,繳出來的漂亮成績單。
連6紅!4月出口不如預期「表現像春天忽冷忽熱」 財政部:百花齊放需再等等
財政部公布4月出口為374.8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次高,微幅年增4.3%,連續6個月正成長,今年前4月出口1478.1億美元,年增10.6%。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形容現在的出口就像春天忽冷忽熱,訂單不穩定易造成「綠肥紅瘦」,真正百花齊放要再等等。在11個主要貨類當中,仍是資通與視聽產品一枝獨秀,其他貨類都呈現下降的情況,回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格局。資通與視聽產品受到AI應用商機的延燒、推升伺服器與顯示卡的出貨,4月金額117.4億美元,年增率1.1倍,皆創歷年單月次高的紀錄。一向是台灣出口主力的電子零組件,4月出口金額僅129.5億美元,年減17.7%,表現弱勢,蔡美娜表示,主因終端需求仍處於薄弱狀態,此外全球供應鏈重組,很多業者擴大在台產能,出口轉為內銷,或者生產為資通訊與視聽產品再出口。傳產貨類表現皆不太理想。出口地區方面,五大市場中表現極端,其中對美出口最為突出,4月首度突破百億美元,為101.6億美元,年增率81.6%,出超63.8億美元,締造3項歷年單月新高紀錄。蔡美娜分析,隨人工智慧應用商機熱絡,美國政府積極把先進製程及產能引導回美國本土,帶動對台的拉貨。整體而言,出口仍受到高利率遞延效應、地緣政治動盪加劇與大陸經濟疲軟、美中科技對抗等因素干擾,不過朝正向發展並未改變。蔡美娜表示,今年上半年只要5、6月出口金額能超過296億美元,就可望超越2021年的2069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次高紀錄,估計年增率約1成。相較資通與視聽產品強強滾,傳產貨類表現弱勢。蔡美娜形容,目前出口的狀況,像春天天氣忽冷忽熱,一下花開很多,下了一陣雨後又導致「綠肥紅瘦」,傳產訂單不穩定,現在以補庫存的短單居多,真正要長期、訂單堅實復甦,恐怕要再等等。
大老闆書單/帶領和潤壯大、轉型 劉源森從《謝謝你遲到了》重新思考企業定位
2023年遇上全球升息壓力、政治動盪等大環境不定狀況,不過和泰車(2207)旗下和潤企業(6592)卻逆勢繳出漂亮成績單,全年合併營收286.6億元,年增25.77%,創下集團新紀錄。領軍的是今年65歲的董事長劉源森,他進入和泰40個年頭,這位老將卻從車輛融資本業,跨入租賃,還進軍綠能市場,成立「和潤電能」,屢創新戰績。老驥伏櫪的劉源森,如何領著集團跟上世界腳步?2024年春節,喜愛閱讀的劉源森特別向CTWANT讀者推薦《謝謝你遲到了》,他說,「近年來全球商業、科技、氣候環境劇變對企業帶來的衝擊,這本書可幫助讀者從公司營運面向切入,重新思考及定位企業轉型的作為。」《謝謝你遲到了》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Friedman)的著作《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生存指南》,剖析了當今世界快速變化的根源及其帶來的挑戰,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保持敏銳和適應能力的重要性。佛里曼深入探討市場(全球經濟的數位化轉變)、大自然(氣候變遷)與技術(科技持續躍進),這3股強大的趨勢同時加速變化,使社會、職場和地緣政治等很多層面都在飛快轉型,不僅改變全世界的商業模式,更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在這發展狂飆的加速時代,我們特別需要暫停、反思,切勿恐慌和退縮。書中引用致力於企業倫理教育與領導力研究公司-LRN顧問公司執行長多夫賽德曼所說:「若是一部機器,你按下停止按鈕,機器就會停止運轉;但如果是人,你按下停止按鈕,人才會開始思考。」對此我非常有感,面對全新規則的未來世界,過去累積的經驗已不足以因應未來5年,但相對的,每個人的起跑點也是一樣的,所以遲到了並不代表慢,反而是大家都更有機會了。我們要做的,是必須從思維開始改變,不再只是抱持「埋頭苦幹、苦幹實幹就會成功」的信念,而是要抬起頭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積極接軌科技新資訊、擴展知識視野,進而自身體驗,並靜下來思考「如何跳脫現有框架」,才有機會突破重圍,創造新局。另外,書中對於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求生存、甚至蓬勃發展的建議,包含創新和適應性的重要性,也讓我相當有共鳴,像和潤企業近年來不斷在金融服務上精進,致力於數位轉型創新,嘗試採用AI技術來改善例行作業以提升服務效率、風險管理能力和客戶體驗;也發展國際佈局,探詢並研究不同市場的需求,進軍東南亞市場;同時,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和潤企業於2022年也正式投入綠能事業,更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納入決策過程,未來也將加大對綠色金融和綠能投資的重視。
大宗商品出現「超級擠壓」效應 不利全球經濟成長
匯豐首席經濟學家布洛克斯漢姆(Paul Bloxham)指出,供應鏈中斷加上缺乏投資,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處於「超級擠壓」(super squeeze)狀態,而地緣政治風險和氣候危機使這種情況更形惡化,不利全球經濟成長。布洛克斯漢姆解釋所謂的大宗商品「超級擠壓」,指的是商品價格上漲非由強勁需求帶動,而是供給面吃緊所致。該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是供應吃緊推高商品價格,全球經濟成長將是另一番局面,「超級擠壓」造成商品漲價就沒那麼正面。他指出,政治動盪、氣候變遷、綠色能源轉型的投資付之闕如,這類供給面深層的「超級擠壓」因素,仍將在大宗商品持續漲價上扮演關鍵角色。當前的地緣政治風險,包括中東以哈衝突和俄烏戰爭,葉門叛軍打著聲援哈瑪斯的旗號,攻擊來往紅海的商船導致航運中斷,都對全球貿易造成阻礙。另一個加劇「超級擠壓」的因素是氣候變遷,打亂供應鏈及大宗商品供應,農業尤其首當其衝。布洛克斯漢姆還提到,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目標,催化銅、鎳等能源轉型金屬的需求,但對取得這類關鍵礦物的投資不足,導致銅、鋁、鎳供應嚴重吃緊。根據能源轉型委員會(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去年7月提出的報告,隨著能源加速轉型,未來10年會看到石墨、鈷、銅、鎳、鋰等金屬短缺。
供應鏈與勞動力受影響 全球軍火2022年營收減少
近年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尤其是俄烏戰爭刺激武器需求,但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報告卻顯示,由於供應鏈問題和勞動力短缺導致產量無法增加,2022年全球頂級武器供應商的營收不增反減。美國軍火收入下降7.9%。中國上榜的8家軍火公司總營收則成長2.7%,為連續第4年增長。SIPRI於4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百大軍火公司」的武器和軍事服務銷售總額為5970億美元,較2021年的5920億美元衰減3.5%。上榜的42家美國軍工企業,2022年營收較前一年大減7.9%至3020億美元,但仍占總額的51%,使得美國穩居全球最大武器銷售國。根據SIPRI前一年報告,2021年全球百大軍火公司的總營收成長1.9%,為連續第7年增長。但當時SIPRI就預言,供應鏈問題可能因烏克蘭戰爭而更惡化。今年3月,SIPRI另一報告稱,受俄烏戰爭影響,歐洲2022年的武器進口量較前一年激增93%,烏克蘭也成為世界第3大武器輸出目的地。SIPRI最新報告則指出,即便西方各國持續軍援烏克蘭,歐美軍火商也難以提高產能,導致營收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報告亦顯示,俄羅斯武器製造商營收大減12%,滑落至208億美元。相較之下,亞洲、大洋洲及中東軍火商2022年營收顯著成長。SIPRI指出,以色列和韓國因持續面臨鄰國威脅,軍火產能隨時待命。另外,中國、印度和土耳其軍火商受惠國防自主政策,國內訂單穩健,營收表現相對亮眼。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的第2大武器製造國,占全球總額的18%。中國有8家軍火公司上榜,總營收成長2.7%,達到1080億美元。其中6家去年營收皆增長,3家還打入全球前10強,包括北方工業(第7)、航空工業(第8)及中國航天(第9)。全球前5強都是美企,但不是營收下滑就是零成長。
促台開發生物戰劑? AIT:美國是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簽署國
媒體報導稱,美國施壓台灣開發生物戰劑。美國在台協會(AIT)昨(10日)表示,美國是首批簽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國家,該公約明令不得發展生物武器,亦不得協助或鼓勵任何組織製造、取得生物武器。有媒體今天報導,美國要求台灣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投資建設新型P4實驗室,並召開秘密會議建立研發病毒能力,開發生物戰劑。外交部昨(10日)駁斥指出,這是散播虛假消息,意圖破壞民眾對政府及台美夥伴關係的信心,居心叵測。AIT發言人指出,公約並規定,不得轉讓生物武器,或以各種方式協助、鼓勵、誘使任何單位,製造與獲取生物製劑、毒素、武器、設備或運載工具,在美國國務院網站上,可以查閱到「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所列的各種詳細限制,這是美國的政策。對此,外交部指出,少數特定媒體自2022年開始,就以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的報導方式,企圖在國際地緣政治動盪、亟需政府與人民團結一致對外之時,或見縫插針、斷章取義,或引用無法證實來源之消息,製造聳動新聞,外交部最後呼籲,少數特定媒體人士甘做統戰假訊息的在地協力者,不僅讓該媒體本身數十年來的努力付之流水,也讓台灣引以為傲的新聞自由環境蒙塵,更將嚴重損害台灣國家利益。
英國人後悔了!過半認「脫歐是錯誤決定」:生活變得更糟
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日前宣布與歐盟達成溫莎框架(Windsor Framework)新協議,以解決脫歐後北愛爾蘭的貿易問題,但遭同黨前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批評新協議讓歐盟保留太多權力,最新民調則顯示有53%英國民眾認為「脫歐是錯誤決定」,另有68%指政府退出歐盟的處理能力不足,這不僅意味著英國民意在公投後近7年的轉變,也代表與歐盟的議題仍是英國政壇爭論焦點。據《NBC》報導,英國網路市調分析公司YouGov日前公布的最新民調指出,「後悔投下贊成脫歐」英國民眾相較2019年雖僅成長3%、來到7%,但所有受訪者中有53%認為脫歐是錯誤決定、45認為脫歐後生活變得更糟,僅有32%認為脫歐是正確、11%認為脫歐後生活有了改善。被預測未來2年將成G20表現最差國家、通膨危機及政治動盪,都加深英國民眾對脫歐後的負面感受,這令首相蘇納克所屬的保守黨於2024大選民調,落後主要對手高達20%的原因之一,且僅有21%民眾認為保守黨應對脫歐問題處理得當。因此,蘇納克要面對的不只有脫歐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問題,還有同樣複雜的國內政治、經濟甚至「英國自我定義」難題。此外,儘管許多政治人物將通膨、民生危機歸咎於脫歐,但Ipsos Issues Index的民調指出國民保健服務(NHS)是42%民眾當前最關心的問題,而不是脫歐,但2年後脫歐問題是否會在成為核心焦點,仍有待觀察。
馬克宏拚「年金改革」!黃背心恐再起 法國退休新制懶人包一次看
法國總理柏納(Elisabeth Borne)10日發表政府退休制度改革計畫綱要,以避免年金破產,內容除了將延後法定退休年齡之外,還取消了公務人員與國家級機構員工的特殊退休金制度。這引發了左翼反對黨和民眾的強烈批評,最新的民調也顯示有高達80%的人反對延後法定退休年齡,其中工會更矢言將發動大規模罷工與街頭抗議抵制。綜合BBC、Fox News、《沙烏地公報》、《印度報》的報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法國是目前已開發國家中退休年齡最低的國家之一,其養老金支出遠超大多數發達國家,接近經濟產值的14%。因此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自2017年競選時就矢言要改革年金制度,因為他認為法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已經拉長,若法定退休年齡不跟著改變,政府財政將入不敷出。不過,受到黃背心運動以及新冠疫情的衝擊,馬克宏政府一直拖到第二個任期才開始改革年金制度,但目前歐陸仍受俄烏戰爭伴隨而來的通膨和經濟衰退所苦,該政策的實施預料將引爆法國新一波政治和社會動盪。法國年金改革計畫6大措施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延長至64歲:原本馬克宏希望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但因為執政黨「復興黨」(RE)已在去年6月的國會選舉中失去絕對多數,因此必須爭取政治光譜中間偏右的「共和黨」(LR)的支持才能完成立法,於是馬克宏最後採取了共和黨建議的方案,也就是自今年9月1日起,法定退休年齡將從如今的62歲,以每年延後3個月的速度,於2030年時延後至64歲。領取全額退休金的扣稅門檻延長,將從2035年提前至2027年實施:根據2014年訂立的年金法,1973年後出生的勞工自2035年起,必須扣稅43個年度才能領取完整的退休金,但最新的改革計畫將會把時程提前至2027年實施。 特殊退休金制度走入歷史:法國公務人員與國家級機構員工過去享有特殊的退休金制度,諸如工時和退休條件皆比一般勞工優惠。但巴黎地鐵、電力與天然氣產業、巴黎銀行等國家級機構的新進員工未來都將適用一般退休制。 「小型年金」增額:為了保障薪資較低、工時不穩的勞工在退休後仍能有基礎生活保障,最低年金將從今年起提升至最低工資淨額的85%,按當前水平計算的話,等於每個月近1200歐元(折合新台幣約3萬9300元),同時新制也適用於目前已退休的勞工。 「長期職涯」機制:政府也將推出「長期職涯」機制,讓20歲以前就進入職場的勞工,在繳納足夠年份扣繳的前提下,得以在法定年齡前退休。 提供公共服務的部分勞工將保留提前退休的權利:警消、獄警、軍人等從事辛勞與危險程度較高、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型負荷勞工,皆保留提前退休的權利。 黃背心等級的社會動盪恐再起法國財政部長勒麥爾(Bruno Le Maire)聲稱,這項改革計畫將在2030年為年金帳戶帶來177億歐元的進帳。如今預算法案已於去年通過,修正案將在23日於部長會議中提出,再送交國會討論表決。但在過往的30年中,法國政府只要進行年金改革,都會引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本次的年金新制也不意外,該計劃公布後隨即遭到民眾、工會的大規模反彈。據BMF電視(BMFTV)11日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幾乎所有年齡層和職業別的民眾都不支持新制,但已退休與6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則有60%贊成。對此,法國所有主要工會和在野黨幾乎都進入了備戰狀態,例如在去年4月總統選舉中大有斬獲的極左派政黨「不屈法國」(LFI)的領袖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就批評該提案是「嚴重的社會倒退」,還誓言將提出上萬條修正阻擋法案。而近年聲勢水漲船高的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RN)的領導人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也聲稱她打算阻止這項「不公正的改革」。另外,法國8大工會也在10日宣布將於19日進行聯合大罷工與抗議活動。法國民主工會聯盟(CFDT)領袖貝爾傑(Laurent Berger)表示這項年金改革「將使窮困情況惡化,完全無法合理化如此野蠻的改革」。如今法國仍因俄烏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深陷居高不下的通膨與電價危機,社會不滿情緒已逼近臨界點。外界指出,馬克宏在此時提出年金改革相當不智,恐引爆類似黃背心運動的社會和政治動盪。
秘魯總統遭罷黜被捕 副手晉升成首位該國女領袖
秘魯政壇的戲劇性發展在7日迎來最高潮。前總統卡斯蒂約(Pedro Castillo)面臨第3次彈劾,他為繼續掌權宣布解散國會、實行宵禁,最終難逃解職被捕的命運。前副總統博魯阿爾特(Dina Boluarte)則在卡斯蒂約下台不到2小時後宣誓就職總統,成為秘魯獨立200多年來第一位女性領袖。秘魯為拉丁美洲成長最快速經濟體之一,政治戲碼卻屢見不鮮。30年來有多位總統不是遭到罷黜就是貪汙入獄,2020年甚至在5天內換過3位總統,任期最短的前國會議長梅禮諾(Manuel Merino)更只當了6天總統。博魯阿爾特如今成秘魯自2016年來的第6位總統,她將完成卡斯蒂約剩餘任期到2026年7月,但國家的政治動盪恐怕短期仍難解。53歲的卡斯蒂約在踏入政壇前是偏鄉教師,自18個月前的總統大選脫穎而出,從秘魯傳統的政治菁英手中奪得政權。他將自己塑造成謙卑的人民公僕,競選時大多騎馬造勢,並承諾杜絕貪腐,但針對他的指控接二連三浮出,包括遭控受賄、妨礙司法公正與大學論文涉嫌抄襲;秘魯檢察總長並在10月提出憲法申訴,指控卡斯蒂約領導家人和盟友涉入的犯罪組織。卡斯蒂約在國會議員就其第3次彈劾案進行表決前,搶先一步解散這個由反對黨把持的國會,宣布實施宵禁、籌組緊急政府,讓各黨派政治領袖大感錯愕,包括他的政治盟友都認定他為了繼續掌權而「企圖政變」。最終在130名國會議員中有101人投下贊成票,表決通過卡斯蒂約彈劾案,使他成為秘魯2018年來因憲法「道德缺失」條款遭罷黜的第3位總統。偵辦政府貪汙案的檢察官團隊協調員巴雷多(Marita Barreto)表示,卡斯蒂約7日傍晚因涉及叛亂遭到逮捕。針對博魯阿爾特接任秘魯總統,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透過聲明表示:「我們讚揚秘魯的制度與民政當局確保民主穩定,在總統博魯阿爾特承諾籌組的團結政府執政下,我們將持續支持秘魯。」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動搖 香港外地律師註冊狂降70%
港媒報導,自2019年至2021年,香港獲註冊的外地律師事務所數目減少約66%,外地律師人數減少約13%。有法律界背景的議員認為,流失率與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以及疫情下香港的嚴苛防疫限制有關,認為香港需要有更多外地律師,才能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律師會回覆香港《東方日報》查詢時指,香港獲註冊的外地律師事務所數目由2019年的12間,減少至2021年的4間;外地律師事務所數目亦由2019年的91間,減少至2021年的84間;外地律師人數則由2019年的1688人,減少至2021年的1465人。報導指出,目前外地律師在港主要從事金融、銀行等商務範疇的工作,但近年外地律師出現流失情況。律師會表示,外地律師人數以及外地律師事務所的數目,近年由高峰回落,不過數字雖然有落差,但外地律師和外地律師事務所,從1997年到2021年均有增長。有法律界背景的香港議員江玉歡相信,外地律師流失情況與疫情和融資活動減少有關,指香港的防疫限制與外地不同,有部分外地律師認為香港的「防疫限制太大」,而選擇不來港,又指現時不少外地的律師事務所也計畫離港。加上香港經濟下行,融資活動減少,與大陸也未能通關,不少公司遷至外地。而主要處理商務工作的外地律師及其事務所也一同遷出,所以造成流失。江玉歡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留住外國人才是非常重要,指外地律師有助本港「省靚招牌」(做好品牌),因為外地律師事務所一般處理跨國性業務。她同意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不過目前香港的競爭對手強,加上海外人才並不會立刻回來,所以期望港府考慮放寬防疫政策。同樣有法律界背景的議員容海恩則指出,近年政府大講「搶人才」,認為香港的外地律師同樣需要留住,又認為需要有更多的國際律師,才能保住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她相信海外律師人數減少與3年前的反送中運動有關,指該段時間政治動盪,可能使外界對香港失去信心。律師會副會長湯文龍則相信,流失率與疫情有關,但認為相關人才沒什麼減少,預期當政府放寬防疫限制以及全球經濟復甦,將會吸引更多外地律師來港。
緬甸軍政府國慶日「特赦6千名囚犯」 翁山蘇姬前經濟顧問也入列
緬甸軍政府於17日透過官媒宣布,為紀念緬甸國慶日,當局將特赦6000名囚犯,包括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的經濟政策顧問澳洲經濟學家特內爾(SeanTurnell)、翁山蘇姬的親信之一前緬甸駐美國大使覺丁瑞(Kyaw Tint Swe)、日籍紀錄片製作人久保田徹(Toru Kubota)、前英國駐緬甸大使鮑曼(Vicky Bowman)及她的丈夫緬甸政治藝術家登林(Ko Htein Lin)等11位名人。綜合《澳洲廣播公司》、《路透社》的報導,緬甸軍政府於17日透過官媒宣布,為紀念緬甸國慶日,以及出於「人道主義」理由,共有5774名男性囚犯、676名女性囚犯獲得特赦。報導稱,特內爾被緬甸軍政府指控違反國家機密法;鮑曼則因違反移民法而遭到逮捕;久保田徹則被控煽動叛亂且違反通訊法。據悉,某些外籍人士在特赦之後很快就會被驅逐出境。自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軍政府發動軍事政變,逮捕翁山蘇姬等前政府文職官員以來,該國便一直處於政治動盪和準內戰狀態。對此,緬甸軍政府發言人並沒有接受《路透社》的置評請求。此外,澳洲外交部目前也尚未回應此事。日本外務省則宣稱,他們一直到下午才接獲久保田徹出獄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