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併
」 金管會 中信金 中華大學 新光金 整併![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96029/sm-e8fd59b7ec9dedb3eb438fb42c4c4f92.jpg)
1個月成交數不到1件!南韓房仲掀歇業潮 業者無奈:都沒人要
「這不誇張,最近1個月連一筆交易都很困難!」南韓首爾房仲業者李先生向南韓《中央日報》如此說明,他決定零頂讓費轉手每月200萬韓元(約4.5萬元台幣)的店面,「真的撐不下去,也看不到未來」,但至今仍沒人願意接手。該報導表示,由於房市交易持續低迷,南韓房仲掀歇業、倒閉潮。根據南韓法院「登記資訊廣場」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不動產交易周轉率(即房產數量與買賣件數計算後的指標,用來判斷房市買賣的活絡度)0.15%,亦即每1萬筆房產中,只有15筆交易,創下2023年 1月以來新低。而去年全年平均月交易周轉率為0.2%,幾乎是2021年的0.36%的腰斬。南韓《中央日報》指出,自2020年平均0.37%以來,南韓房市交易周轉率已連續4年下跌。南韓房市交易周轉率今年1月僅0.15% ,創1年來新低。(圖/翻攝南韓登記資訊廣場)該報導表示,南韓房仲事務所紛紛歇業,根據南韓不動產經紀人協會統計,過去3年每天平均有35家房仲店退出市場,3年來依序有1萬2207家、1萬3819家、1萬2054家歇業,「這些數字還不包括暫停營業,但未正式申報歇業的業者」。不動產經紀人總數已連續20個月減少.截至去年底南韓全國註冊的不動產經紀人總數剩下11萬2678人。「我從事房仲業已經30年,從沒遇過這麼艱難的時期!」南韓不動產經紀人協會副會長趙鎮浩向南韓《中央日報》表示,現在能成交的幾乎都是全額現金交易的房子,專做工廠、土地、商辦的房仲幾乎沒生意可做,哀嘆目前南韓房市「就像被寂靜的雪堆壓住,完全動彈不得」。南韓房市的問題,在於房價過高,雖然政府連續20波打房,祭出提高房屋持有稅與交易稅、嚴格的款限制等,卻仍難以壓抑、持續飆高,加以近年在南韓央行抑制通膨而大幅升息下,提高房貸負擔,但房價並未大幅下跌,導致交易陷入僵局,進一步惡化房市低迷的情況。近期南韓房市陷入低迷困境中。(示意圖/unsplash)事實上,台灣政府近年為壓抑房市炒作風氣,也持續出手打房,尤其去年9月央行第7波信用管制重拳,加以銀行不動產放貸水位過高而限貸之下,房價雖然仍未見下跌,但交易量同樣急凍銳減,也引發房仲業者恐掀倒閉潮的憂慮。♦相關新聞:明年爆房仲倒閉潮? 葉凌棋認了:有些人會離開市場 ♦相關新聞:1/3預售案成交掛蛋、房仲帶看數砍半! 理事長哀:難逃關店潮 ♦相關新聞:全台房仲7.4萬人再創高 網疑「有那麼賺」? 業內哭了:肯定倒一片根據《東森財經新聞》日前採訪聯勝房屋專任委託部經理陳泰源,他坦言很多房仲每天進公司都不知道能幹嘛,估計農曆年後「肯定會倒一波」;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也直言,即使是蛋黃區也確定會有房仲離開市場;房仲全聯會理事長王瑞祺更表示,如果房市持續冷清,今年的房仲關店潮恐怕難以避免。王瑞祺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目前台灣房仲界已出現第一波的盤讓潮,接下來進入到第二階段的整併、收店潮,多數店東撐完農曆年後,若交易量還沒起色,到3月下旬就能明顯看到收店的情況。 大S遺產2/3淪汪小菲掌握? 地政士揭「1情況」:最多400萬 大賣壓時代?29年最大交屋潮來了 去年完工13.8萬宅 汪小菲監護權復活 律師一句勸:守護所愛不能拋棄繼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89694/sm-f4f672f4dc0a28f054894c1fcc7514e5.jpg)
會員僅700人!「Taichung go」挨批殭屍APP 將整併至「台中公車」
台中市府交通局建置「Taichung go」APP,盼整合多元運具提供交通資訊服務。市議員楊大鋐指出,「Taichung go」會員人數僅700人,形同殭屍APP,要求盡速整合;台中市公共運輸及捷運工程處13日表示,市府將推動市民卡虛擬電子票證,屆時「Taichung go」會整併至「台中公車」APP,提升功能並擴大使用。交通局自去年9月於「Red Bull Showrun Taichung」國際級賽車展演活動建置「Taichung go」APP,推出相關套票銷售及期盼整合多元運具,提供旅人、市民更方便的交通資訊服務,但許多市民並不清楚有「Taichung go」的存在。楊大鋐發現,「Taichung go」配合市府單一帳號登入政策,使用「台中通」APP會員系統將連結至「Taichung go」會員登錄辦理。經查「台中通」會員人數154萬109人,其中設籍台中市民人數85萬9924人,但僅700位會員完成綁定「Taichung go」會員註冊,成效不彰,形同殭屍APP。楊大鋐提到,全市公車已完成行動支付驗票機安裝,可以使用悠遊付、一卡通 MONEY與ICASH PAY的QR-code乘車碼功能,提供更多元的行動支付乘車選項,但「Taichung go」卻無法綁定市民交通卡提供乘車碼服務,僅是單純的查詢資訊服務,對市民沒誘因。台中市公共運輸及捷運工程處指出,市府將推動市民卡虛擬電子票證,已完成相關軟硬體設備建置,包括全市1300輛公車驗票機、後台校正、金流及相關處理系統等,目前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若沒有問題即可上路。另「Taichung go」會整併至「台中公車」APP,提升功能並擴大使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87633/sm-b8f3b2104bd8a6323a9fd7b2ef5d105e.jpg)
一殯拆除建停車場約花費2年 仍未有明確規劃!民政局:越快確定用途越好
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於去年6月開拆,12月拆除完畢並鋪設柏油作為停車場,目前則在招標營運廠商中。議員建議,作為停車場期間可辦理臨時會展、市集增加人氣,未來規畫則務必要盡快收集意見,給予市民清楚的方向,回應居民期待。民政局回應,作為停車場使用約要1、2年時間,確定用途不會太久,愈快愈好。殯葬處長張世昌表示,一殯拆除工程包含整地、鋪設柏油等,已於上月結束,規畫有315格機車格、188格汽車格和4格大汽車格。至於未來用地需求,各方提出意見多元,包括長青學苑、全齡照護基地、原住民安養中心、商業使用、青創或社福相關產業扶植以及整併相關行政機關等。張世昌強調,一殯仍以公益使用兼顧地方發展為主,將持續聆聽各方意見,綜合評估最適合的開發方式,目前尚未定調仍須進一步討論。議員詹為元指出,先拆除一殯但至今仍未有明確規畫,實在讓人覺得說不過去,要求民政局盡快研擬短中長期計畫,包含養地時間,作為停車場期間,也可以結合產發局辦理臨時會展、市集等增加人氣,不然其實1個人停車也會怕,中長期則要有明確目標和規畫。議員曾獻瑩說,一殯街廓約有2萬1000多公頃,是北市難得的空地,大家對於用地有很多期待,期盼市府不要讓住戶無止盡的等待,務必要盡快收集意見,給予市民清楚的方向。議員李芳儒也建議,一殯周遭以住戶為主,商業行為則延道路發展,一殯未來用地仍要考量整體都市規畫,也請民政局和都發局一同討論。張世昌回覆,一殯用地希望以公益使用為主,但開發還是要兼顧地方意見,地方上還是認為有一定比例商業才可以促進整體地區商業發展,短期做停車場使用,未來則還要考量都市發展、地方意見和財務可行性評估等,還沒有確定期程。民政局長陳永德表示,讓大家習慣停車場使用也需要1、2年時間,雖然確定一殯用途需要時間,但不會很久,愈快愈好。都發局也說,就一殯周邊狀況評估後發現,周邊以住宅區為主,商業區為路線型,因此提出以公共服務為主的想法,輔以部分商業,也就是接近特定專用區的使用,納入公共服務和商業的需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86784/sm-5a0aad4358c1e8ea105502012f5afa0a.jpg)
不再似寶2/川普2.0石化殺戮戰會更慘 專家:台塑四寶恐等2030年才回神
2024年1月,台塑(1301)股價79.2元,6月開股東會時,跌到60.2元,81歲的前董事長林健男哽咽喊話,「希望各位股東能繼續支持台塑,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度過難關。」而2024年最後一天,台塑只剩下35.5元,南亞(1303)更不給面子,跌破30元大關,收在29.9元。股價反映業績,台塑四寶2023年總計獲利達439.47億元,較2022年衰退51.24%,2024年最終數據還沒出來,但1到11月總營收1.35兆元,年減2.3%,第三季財報更驚見稅後虧損80.4億元。「2025年也不會太好,還是要看中國大陸的內需,如果2026年的下半年有機會上來,說不定能讓產業有些轉機」,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向CTWANT記者強調,「是2026年喔,如果要比較穩,搞不好要等到28、29、甚至到2030年才會好。」過去石化業景氣約7年一個循環,但目前已發生結構性改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還把自己當作是循環性產業,認為只要能撐過去,下一個cycle來就可以活起來,但其實現在整個產業大反轉!」何耀仁2024年5月參加在韓國舉行的「2024亞洲石油化學工業會議(APIC)」時,發現業界共識是「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時間會拖得很久」。事實上,因低碳經濟當道,世界上老牌的石油公司都陸續在關廠轉型,業內人士跟CTWANT記者表示,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近幾年已關閉世界各地多家煉油廠,因全球經濟放緩,加上新廠投產競爭,殼牌在今年第三季煉油利潤率下降近30%,從上一季的每桶7.7美元降至5.5美元,化學品業務甚至出現虧損。美國新總統川普預計會大力發展頁岩油氣。(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而美國新總統川普將在1月20日上任,由於他選前就喊出「鑽油吧,寶貝!」(Drill, baby!Drill!)口號,是否會帶動新一波的黑金商機?「對亞洲市場來說反而更辛苦!」,何耀仁表示,美國德州有很多頁岩氣,川普支持開採,因為它成本更低、量又更大,原本歐美就是用天然氣當原料生產乙烯和丙烯,一噸成本大約是400美元,但亞洲這邊是用每噸900美元的石油腦去煉,每噸賣520美元,成本結構完全不一樣。而中國近期開出大量新產能,設備貴會有折舊成本,為讓銀行覺得有還款能力、保持現金流,而維持開工率,導致這些新廠難以減產的惡性循環。何耀仁表示,還好台灣與日韓星這些地方的老廠折舊差不多結束了,若需求不好,能隨時停工。何耀仁表示,目前外界期待川普上任後的新機會,還是俄烏戰爭結束,畢竟俄羅斯為了打仗要賺錢,產油量一直保持在900多萬桶,若戰爭結束,有機會壓下俄羅斯產量,跟OPEC國家協調,每桶油價可能比現在高個5到10美元。中美兩國的產能是外患,台塑自己也有內憂,一資深台塑員工向CTWANT記者透露,過去台塑成功模式是「化繁為簡」降低成本,但近來化簡為繁、官比兵多,前幾年太好賺所以無所謂,但現在利潤變差,問題全湧上檯面,高層誰也不服誰,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反而在cost down製造現場的保養成本,很多管線都已老舊,但等退休的人不想改,新人一進來看到也不敢接,好不容易培育了AI人才卻留不住。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圖/CTWANT資料照)接下來還有碳費問題,先前從事科技業的投資達人「股魚」算出,若碳費每公噸300元,不考慮優惠費率的話,光是台塑石化(6505)一家公司的碳費預估要付73.2億元,但近四季淨利才61.3億元,賺不夠付。「無法逃避,只能全力跳脫紅海!」台化(1326)董事長洪福源表示,大陸石化新增規模是天文數字,會持續推動「做精、做廣」,暫停不賺錢的產品、發展高值化產品,並且把產品賣到更多地方。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表示,集團2024年成立新的「企業轉型專案組」,讓集團各公司一起尋找有前瞻性的產業,包括產品、事業、低碳、能源與數位轉型;像是南亞朝電子用化學品發展,把過去老的PU廠拆掉、改成無菌醫材產線,價值翻倍。台塑董事長郭文筆表示,石化產業明年可能會看到曙光,因為中國有許多提升經濟措施,業界也傳出政府打算出手整併,還有歐美通膨降溫、俄烏戰爭告一段落等利多,狀況有機會改善。台塑化董事長曹明也提到,其實集團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也有頁岩氣的投資項目。不過外界對此還是相當悲觀,證券分析師「股添樂股市新觀點」也提到,四寶現在價格非常便宜,往下空間有限,但沒人投資是為了買到便宜價,是為了賺錢,目前四寶正歷經轉型陣痛期,搞不好要拖上3、5年,今年四寶獲利明顯縮水,可見未來配息肯定跟著縮水,甚至不配息,「試問,你能等這麼久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86213/sm-0e36b8ca96524616c4cca74920adea99.jpg)
少子化浪潮!今年22校停辦 教團示警:3年內恐達60所
近年來台灣受到少子化浪潮影響,不少學校都被迫停招、停辦,而教育部於13日召開私校退場審議會,針對專輔學校的運作進行檢討。其中苗栗賢德高工與育民工家因專輔期間屆滿後仍未改善,經審議後依退場條例決定兩校於114學年度停止招生,並在114學年度結束後正式停辦。根據教育部統計,今年全台共有22所學校停招或停辦,其中14所為停辦退場,占比接近六成。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全國私校工會提醒,少子化影響逐漸顯現,適逢明年虎年出生的學生升讀高一,招生情況將比今年更加嚴峻。根據教育部預估,明年高中職新生人數將跌至18.1萬人,形同雪崩式下滑。加上部分私校招生狀況不佳或主動退出,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表示,未來三年內可能有多達60所私立高中職退場。吳忠春指出,少子化海嘯的高峰尚未到來,今年的22所停辦或停招學校僅是開始。這波衝擊不僅影響偏鄉地區,六都等都會區的私校也難以倖免,退場潮將在全國蔓延。私校招生逐漸呈現M型化趨勢,口碑良好的學校多能滿足招生目標,但後段班私校則面臨嚴重挑戰。吳忠春建議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應多關注其招生與財務狀況,避免就讀於財務虧損或招生困難的學校,以免未來學校停辦後成為被安置的學生。為因應少子化挑戰,吳忠春提出建議,高中職可與大學合作,推行「3+4」模式,強化學生升學與就業機會。在大學方面,擴大招收外籍學生是填補國內生源不足的策略之一。受到少子化浪潮影響,各級學校的停招停辦消息頻傳。今年包括花蓮大漢技術學院將於114學年度停辦退場,清華大學與中華大學的整併計畫亦備受關注。私校工會提醒,學生在選校時應仔細評估學校的招生與財務狀況,避免因學校退場而受影響,同時私校需積極尋求轉型與合作機會以應對挑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84931/sm-87f121ef46c7f030f3a8556e1031ce10.jpg)
NISSAN與HONDA合併時程曝光! 明年6月正式合併
鴻海(2317)集團搶併日系車商的計劃失利,日本兩大車廠本田(HONDA)、日產(NISSAN)23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合併方向,兩家公司已正式簽署經營統合備忘錄(MOU),力拼在明年6月敲定合併協議,經營合併後依然保留各自品牌,但未來人事將由本田主導。根據《每日新聞》等日媒報導,本田社長三部敏宏、日產社長內田誠與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在日本時間23日下午5點共同出席記者會,三部敏宏宣布進入業務整合協商時強調,為了讓兩家公司在移動出行的轉型中成為領導者,有必要採取大膽的變革。本田和日產都明確表示,將由本田任命新公司社長與大部分董事。換句話說,整合將由本田主導,而日產明顯將成為被拯救的一方,由於日產是三菱汽車大股東,三菱也宣布,將在明年1月底前決定是否參與業務整合討論。報導稱,本田和日產計劃透過成立單一控股公司,將各自公司納入旗下進行整合,並於明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確定具體框架和投資比例,而新公司預計在2026年8月於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這兩間日系車商加速整併的主因,除了鴻海搶親外,美國特斯拉和中國比亞迪等新創企業正在擴大影響力,大大改變了汽車產業的動態。報導也引述了日產員工的看法,對於由本田擔任新公司高層來進行改革,滿懷期待,本田員工則表示,兩間公司合併其實是為了努力拯救日產,不過合併但對日產高層來說恐難掩失望,認為公司實際上是被本田吞併,據了解,日產近幾年財務表現不佳。針對這起合併案,市場人士指出,本田和日產要在短短6個月內達成協議的障礙非常大,兩家公司都需要整合工廠、重組零件供應鏈,因此其實兩家公司內部都存在對合併持謹慎態度的聲音,談判能否繼續順利進行尚不清楚。不過也有市場分析師認為,若本田和日產成功納入三菱汽車,將打造出全球第3大汽車集團,合計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僅次於銷量1123萬輛的豐田集團,以及923萬輛的德國福斯(Volkswagen)集團。至於曾涉特別背信罪被日本起訴、2019年棄保潛逃的日產前執行長戈恩(Carlos Ghosn)稍早指出,本田和日產因為產品相似,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只能進行合併,他認為,就算兩間企業合併也難以發揮效應。NISSAN與HONDA合併時程曝光。(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84595/sm-97d6f3f7ebb4368fd72830b23eb4f9ba.jpg)
台灣大併購後總營收年增10% 董座:明年拚AI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21日表示,2025年將啟動「超人計畫」,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為核心能力,透過AI工具,協助員工將重複性高的作業化繁為簡,把更多精力聚焦在高價值任務。台灣大(3045)21日舉行年度尾牙活動,蔡明忠表示,面對人工智慧世代,人才是台灣未來的關鍵競爭力,目前已導入RPA等自動化課程訓練,培養不同部門的「高學力」人才,期待這些員工能作為內部推廣的中堅力量,帶動其他人加入「超人計畫」行列。台灣大過去一年完成與台灣之星的合併,邁入千萬行動用戶的嶄新階段,今年第3季提前完成網路整併,推動合併綜效攀上高峰。蔡明忠表示:「台灣大透過併購台灣之星擴大規模經濟,網羅多元跨域人才,今年這一整年提前實現了合併後的爆發力,反應在業績表現上不斷創新高。」蔡明忠指出,台灣大合併後全年(自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相較未併購台灣之星的前一年,總營收年增10%。2024年11月營收突破230億元創新高,每股稅後盈餘(EPS)達0.43元,寫下8年同期新高。今年尾牙開場表演由總經理林之晨親自上陣擔任鼓手,並與經理人和員工共組「台灣大歌星」樂團。林之晨表示,為了這次表演,特別在繁忙工作之餘投入兩個月學鼓,他也分享,打鼓最難的是四肢協調,對從零開始的初學者非常挑戰。希望藉由親身克服挑戰,激勵同仁也都能「Open Possible能所不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84513/sm-254c2cea2c9695e9c0b455266a9293c5.jpg)
白袍科技1/智慧醫療成ICT顯學 佳世達造醫藥一條龍明年300億營收「桌頂拈柑」
進軍智慧醫療已成資通訊產業顯學,為擺脫「毛(利)三到四」的電子代工苦命,大廠們紛紛轉往毛利高的醫療產業,其中佳世達因併購西門子失利而重摔谷底,卻花了十年打造出一條龍的醫藥王國,明年營收大爆發、上看300億元;83歲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也告訴CTWANT記者,盼政府優先修法,加速科技業協助醫材醫藥進步。「大家都要轉型,一起把餅做大,比起像是GE、飛利浦、西門子等大廠,臺灣的規模還太小,我們是個島,但在IT領域很多是世界級的。」佳世達集團醫療事業群總經理楊宏培向CTWANT表示,儘管醫療設備光是過器材認證要很久,但毛利高。目前醫療事業平均毛利在30%以上,遠高於集團整體的16.8%。佳世達成立於1984年,原是宏碁旗下的明碁電腦,2001年推出BenQ,為了圓國際品牌大夢,2005年併購德國西門子的手機部門,反被拖累慘賠270億元,最慘時被迫抵押建築、設備與股票以度過財務難關。其實早在2008年後,佳世達就在大陸南京、蘇州設立明基醫院,但兩岸醫療文化與環境差異巨大,虧損多年,直到2010年為整合上下游資源而收購三豐醫材,2012年併購生產滴套管醫材的怡安,接下來就不斷開發智慧醫療器材與耗材、並跟醫院合作。身為研發工程師的陳其宏,2014年擔任產品技術中心總經理,被當時的董事長李焜耀找來接手總經理職務,「接掌一個所有東西都被拿去抵押的公司,要怎麼辦?」陳其宏表示,就以2010年的三豐併購案為例,提出大艦隊計畫,以集團為資源整合平台,號召企業共組聯合艦隊。「Peter(陳其宏)之前喊醫療事業群2025年營收要達成300億元的目標,我說這是『桌頂拈柑』!」楊宏培用台語唾手可得來形容,因為醫療事業在今年前三季營收已達188億元,身為丁丁連鎖藥局的最大股東,11月將開始認列營收。佳世達已成丁丁連鎖藥局的最大股東。(圖/翻攝自丁丁連鎖藥妝臉書)「台灣藥局有1萬1千家,連鎖店不到三成,七成是單點進行,很多地方是巷子口都有、擁有自己的老客戶,但現在很競爭不好做,疫情紅利已經不見了,經濟規模不夠,需要有人來整併,但若中間有一家跑出來主導,大家可能不會聽他的,我們是IT業進來的、相對比較中立,在這方面就有好處。」楊宏培表示,整併後就可以聯合採購,再導入管理,畢竟很多傳統藥局在會計帳上沒有制度。楊宏培告訴記者,下一個階段考慮開美妝店、併購藥廠,打造一條龍的醫藥王國,「明年將是醫療事業高速成長的一年!」「集團力量非常大!」達宣智慧是佳世達與帆宣系統科技合資的公司,數位醫療事業處經理顏成澔向CTWANT記者表示,過去醫院若缺硬體設備,要一家一家公司去找,但集團有大艦隊一起帶、可以給採購建議,對細節掌握也比較強。「在智慧醫療部分,我們自己有做器材的ODM和OEM,也開發和代理很多AI項目,讓數據與影像資料隨時彙整在平台上,提供給醫院更快反應、降低成本。」顏成澔舉例,像是目前市面上不同廠商都有做AI設備,我們可整合成一組數位孿生的智慧醫院平台,不用一套一套打開,可即時看到現在所有院區、各科診、各樓層所有病患的狀態,也可自動警示與判斷,臨場反應要快的急診、ICU等區域就很需要。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圖/翻攝自國家新創獎官網、報系資料照)「做醫材好不好賺是另一回事,重點是要跟得上時代,像是電子產品發展到現在,半導體業者只有幾家可以跟得上,如果沒有持續大型的資本投資,很難持續,」今年已83歲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向CTWANT記者說,目前因法規限制,科技業不能做醫藥與侵入式等產品,但可與醫療業互相配合,由科技業提供、配合醫生使用需求調整相關系統,整合AI也能提高醫療院所的工作效率。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公司,2016年從電子業改跨醫療電子,已陸續推出各種生理量測產品,自主研發的「思邁智慧輸液系統」也成功導入台大醫院體系,葉國一說,接下來要進軍東南亞,持續拓展其他國際市場。「時代是這樣,大家需要健康」,葉國一說,像是過去做一項檢查可能需要等一個禮拜,現在只要10分鐘,就不會浪費時間,就算目前政經環境不明朗,但「產業界的步伐不能慢、也不會慢」,目前法規是幾十年前訂定,已不合時宜,建議政府可優先修改醫藥與醫材相關法規,推動台灣健康產業走得更快。這位科技業大老回憶起當年進口電晶體時,還要經濟部和警備總部核准才可以,拖慢了整個科技業,但一開放後、發展速度就不同了。「時間就是生命!」他笑著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83806/sm-4eb8e68248e2fd744c0769e89e776e05.jpg)
達發「AI音訊技術」加持 力拚2025全球非蘋TWS晶片龍頭
聯發科 (2454) 旗下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達發科技(6526)在18日舉辦技術分享會,達發資深副總暨無線通訊事業群總經理楊裕全表示,預計未來3到5年內,耳機將朝跨場景使用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AI加持下,效能更好、能耗更省。楊裕全表示,今年受益於全球頭戴式耳機市場成長18%,以及2024年歐盟推動標準化USB Type-C充電規範,帶動終端市場更新需求,讓達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TWS晶片營收表現出色。截至第三季,高階AI物聯網事業營收佔比已超過50%,是今年主要成長動力來源。達發今年前三季營收143億元,年增37.5%,已超越去年全年表現,累計淨利20.6億元,年增152%,每股獲利12.34元,較2023年的6.47元大幅成長,平均毛利率為51.8%。18日股價收在726元、跌1.36%。楊裕全表示,達發科技在藍牙音訊擁有三大關鍵技術,包括「AI音訊技術」能有效判斷動機、聲音和環境,並進行有效降噪,聽感也更自然,未來使用者不再需要因使用情境不同而拿下耳機。「無線通訊技術」則是把藍牙與主動式降噪功能整併於系統單晶片中 (SOC),等於是將原本需兩顆晶片執行的功能整併於一顆晶片上,為業界首創,目前也推出電競雙模晶片,讓電競型耳機也可與手機等設備連線,都是全球第一。目前達發在電競耳機市場的市佔率為第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三項「助輔聽音訊技術」,達發從2018年開始與客戶合作開發助輔聽應用,相關功能之無線音訊晶片已出貨超過百萬顆,通過美國FDA OTC且已上市的助聽器產品超過25款。沒想到蘋果在今年推出AirPods Pro 2,長相是普通耳機、卻有助聽功能,為首款非處方籤 (OTC) 助輔聽器裝置,相關政策也鬆綁,不須醫療認證即可在一般通路購買,讓很多輕、中度聽損的民眾更容易取得。楊裕全指出,在蘋果這樣的領導者登高一呼,從原本的醫療設備變成消費型電子產品,外型好看後,也能讓過去抗拒使用助聽器的人接受,是未來很不錯的一個市場。經濟部技術司日前表示,達發鎖定高階藍牙耳機市場,開發高效音訊晶片,可於毫秒間辨別並處理多場景音源,在吵雜環境中自動降低背景噪音、增強人聲語音,並支援AI應用,預計各項新專利技術上市後,達發科技在全球市占率可望提升至20%,有望超越高通,成為非蘋果陣營的全球高階藍牙耳機市場龍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81994/sm-729466c735c6d125c614e5e6f183c509.jpg)
清大校務會議通過整併中華 將設2科技園區
國立清華大學校務會議10日全票通過整併中華大學意向案,將與中華大學接續討論整併具體規畫,預計明年向教育部提交計畫書。清華大學表示,將在中華校地設立「清華2科技園區」,持續推動研究與教學。中華大學對此則表示,希望於明年3月前共同完成整併計畫書,經雙方校務會議及中華大學董事會通過後,於明年4月底前報請教育部核准。鑑於114學年度第1學期各學院碩博士班學生已經開始報到,加上大學各種入學管道招生簡章已定案、發布,為維護眾多考生權益,決定114年第1學期繼續招生,預計最快於114年第2學期停招。清華大學指出,整併中華大學意向案已在上個月的校務發展委員會討論,並經全票通過,依校內程序送交昨天舉行的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校務會議的組成包括100多位教師、職員及學生代表。未來將在中華大學設立「清華2科技園區」,華2象徵清華與中華合力培育人才與研究發展的願景。園區將對準國發會「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開展國家核心戰略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整合國衛院等公部門研究動能,鏈結竹科企業,構建產學技轉平台,形成半導體聚落,同時提供國內外新創企業研發空間,規畫國際大廠進駐竹科路徑,吸引外資設立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串聯竹科科技廊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81914/sm-893d66110cdc06857aa0d00710757782.jpg)
拍板了!清大全票通過整併中華大 原校地設「清華²科技園區」
國立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今天(10日)全票通過整併中華大學意向案,將與中華大學接續討論整併具體規畫,預計於明年向教育部提交計畫書。清華大學表示,感謝中華大學捐贈校地及校產,將秉持中華大學董事會私人興學的初衷,在中華校地設立「清華²科技園區」,持續推動研究與教學。校方指出,整併中華大學意向案已在上月的校務發展委員會討論,並經全票通過,依校內程序送交今天召開的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校務會議的組成包括100多位教師、職員及學生代表。清大說明,中華大學是最鄰近新竹科園學區的私立大學,地理條件優越,未來繼續培育半導體人才的發展可期,對產業發展也有正面助益。本校將在此設立「清華²科技園區」,華平方象徵清華與中華合力培育人才與研究發展的願景。在半導體學院林本堅院長的帶領下,半導體學院將首先進駐「清華²科技園區」,其他既有及新設的院、系、所與創新育成中心也將視發展需要延伸至新校區。此外,「清華²科技園區」也將對準國發會「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開展國家核心戰略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整合國衛院等公部門研究動能、鏈結竹科企業,構建產學技轉平台,形成半導體聚落;提供國內外新創企業研發空間,規劃國際大廠進駐竹科路徑,吸引外資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串聯竹科科技廊帶。清大校長高為元指出,國外許多知名大學都設有科學園區,如美國史丹佛大學早在1951年即設立占地2百多公頃的研究園區,成為其後矽谷興起的關鍵與引擎;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也設有研究園區,吸引許多新創公司及研究人員進駐,促進創新技術的商業化,也提升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及全球競爭力。據了解,國內第一件公、私立大學的整併案,是教育部去年通過的台科大與華夏科大整併案,等到華夏學生原校畢業、學校退場後,再由台科大接手。教育部建議未來的公私併也可採取類似的模式。因此,清大與中華大學整併案也將參採以上整併模式進行。根據私立大學法第74條,學校法人解散清算後,其賸餘財產之歸屬,可依董事會決議,並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捐贈予公立學校、其他私立學校之學校法人,或辦理教育、文化、社會福利事業之財團法人。清大提到,本校與中華大學的接觸始於今年2月,雙方互訪後成立專案工作小組,初步評估公私整併可行性、資源活化與整合效益等事項,並將評估結果帶回校內進行相關程序討論,逐步形成共識。此案也獲得本校校友總會的積極支持。整併案的成功在於細節的落實,未來將與校內師生充分溝通,謹慎進行財務分析、人事成本、跨校區行政管理、各校區定位、投產效益等各項評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79986/sm-35535e719dd16f0ac537c18153f5cf21.jpg)
公公併「投信三合一」? 第一金澄清:未發布任何併購訊息
市場近日傳出兆豐投信、第一金投信及合庫投信正在評估「三合一」整併方案的可行性。對此,第一金控也於今(2日)針對相關消息發布訊息澄清,強調公司未曾對外發布任何併購訊息。據了解,兆豐金暨兆豐銀董事長董瑞斌於今年中提出「由下而上」的公股整併構想。他認為,公股金控的主要業務與獲利來自銀行,直接談銀行整併困難度高,反之,針對規模較小、獲利能力較弱的子公司(如證券、保險、投信等)進行整併,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第一金重訊指出,「澄清媒體報導,本公司未發布任何相關併購訊息」;兆豐金傾向不評論相關議題;合庫金則未表態。金融圈則指出,第一金僅向外表示「未發布」並非「未規劃」,沒把話說死,投信整併的議題仍有空間。此外,財政部官員則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兆豐、第一金及合庫三家公司有關整併的正式評估報告。不過若三方達成共識並符合相關條件,政府對此表示樂觀其成。根據公開資料,三家投信公司的業務規模及獲利能力存在差異,第一金投信截至今年10月底管理約109檔基金,規模近1300億元,去年獲利1.15億元,每股盈餘(EPS)1.92元,是三家中表現最佳者;兆豐投信管理約90檔基金,規模近1000億元,去年獲利約9300萬元,EPS 1.77元;合庫投信旗下約有147檔基金,規模近500億元,去年獲利約1800萬元,EPS為0.60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79942/sm-869dd764b33ca7212da6cdd800330709.jpg)
公公併「鴨子划水」!兆豐、第一金、合庫3投信擬三合一整併
公公併「鴨子划水」!市場傳出,公股金控旗下的兆豐投信、第一金投信及合庫投信正在討論「三合一」整併的可行性,若能整併成功,將成為公公併的首例,具示範作用。兆豐金暨兆豐銀董事長董瑞斌年中提出公公併新想法,他認為公股金控最重要的主體與獲利貢獻都來自銀行,要談整併不容易,但可從規模小、獲利能力較差的子公司,例如證券、保險、投信、資產管理公司等,「由下而上」推進,成功機會較高。據了解,董瑞斌已將整併構想向財政部提出、溝通,透過整併提高較小規模子公司經營效率,強化整體公股競爭力。兆豐金控是最大的公股金控,旗下包括兆豐證券、兆豐票券,在公股體系裡規模最大,若要推行公股金控子公司整併,公股金融圈認為,兆豐金勢必要起「帶頭作用」。目前市場傳出,「投信」可能先行,據悉,兆豐投信、第一金投信與合庫投信整併可行性已進入討論。資料顯示,這3家公司中,第一金投信規模最大、獲利能力較強,至今年10月底,大約有109檔基金,規模近1300億元,去年的獲利大約1.15億元,每股盈餘(EPS)為1.92元;其次是兆豐投信,約有90檔基金,規模近1000億元,去年獲利約9300多萬元,EPS為1.77元。合庫投信旗下約有147檔基金,規模近500億元,去年獲利約1800萬元,EPS為0.60元。如果這3家投信合併,排名與獲利能力可望與一般民營投信一較高下。財政部長莊翠雲曾經表示,公公併牽涉廣大層面,要考量許多問題,包含組織文化、經營策略與強項,也需考量股東、員工、客戶的權益和國家整體利益,以及合併後能否發揮綜效。市場人士分析,公股金控的投信在市場上排名屬於中後段,如能整併,基金規模上看3000億元,確可發揮綜效。但公股金控的投信是重要子公司,並非「可有可無」,其中牽涉到府院的人事安置,員工、股東及基金受益人等複雜關係、權益都要考量,要過財政部這一關,將需跨越高門檻,同時也要金管會同意,要完成整併,恐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78731/sm-eb0ba94d419d52ee8461d53ccb29958d.jpg)
華大將與清大整併! 校長公開信致歉:全力協助同學畢業
中華大學將依照「台科大模式」與清華大學整併!對此,中華大學22日也召開「校務發展重大說明會」,校長劉維琪昨(25日)更在學校網站公布「校長給全校同學的一封信」,向學生致歉「近日因為整併的訊息,引發同學之間許多不安的臆測與討論,還請原諒我無法在第一時間詳細說明,讓各位同學有心理準備」,說明整併理由的同時,也承諾學校必定盡全力給予協助,幫助同學在正常學習的情況下順利於本校畢業。中華大學22日召開「校務發展重大說明會」,校長劉維琪向該校教職員說明,董事會通過優先與國立清華大學討論整併方案,期待透過兩校探索各種合作發展的可行性,將本校區轉型為全球高科技人才培育基地。新聞稿指出,清華大學在中華校區初步的構想,是善用中華大學優良地理位置、校舍空間、設備及人才,進駐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並在中華校區與產業界設立研發中心,對雙方資源作最大價值的發揮。 中華大學目前財務營運健全,董事會將延續大學設立的初衷,培養國家所需科技人才,並同意無私的捐贈學校土地和資產,董事長楊勝翔期望能創造三贏的局面,使中華大學持續協助國家產業發展,發揮該校地理優勢、活化資產,成為世界高科技半導體及AI產業人才的培育基地!校長劉維琪昨(25日)在學校網站公布「校長給全校同學的一封信」。(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大學 Chung Hua University)校長劉維琪昨(25日)更在學校網站公布「校長給全校同學的一封信」,向學生致歉,「近日因為整併的訊息,引發同學之間許多不安的臆測與討論,還請原諒我無法在第一時間詳細說明,讓各位同學有心理準備。」劉維琪解釋整併理由稱,在學校財務健全、營運良好的情況下,董事會經過審慎思考後選擇與清大整併,目的就是希望讓師生能獲得更多資源的挹注,將來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與機會!他也承諾學校必定盡全力給予協助,幫助同學在正常學習的情況下順利於本校畢業,未來期望同學們也可以有機會選讀清大在各學院開設的學分學程,強化專業及跨域能力,甚或就近於清大繼續升學,「我誠心希望整併案能夠獲得同學們的理解與支持,以創新的模式延續學校的辦學精神,創造更好的中華」、「謝謝你們選擇中華大學,面對未來挑戰,學校承諾必將持續關心每一位同學,為大家創造更多元的機會,共同打造美好未來,成就更好的自己!」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78152/sm-a6ea3095fa59c85ba3c8706bfd976b7f.jpg)
清華、中華大學整併引發討論 教長:肯定學校團隊的決定
近日傳出清華大學即將與私立中華大學整併的消息,引起外界關注與討論。教育部長鄭英耀23日就此事表示,中華大學目前仍有7億元資產,此次整併並非因經營不善而被迫退場,而是學校主動因應產業結構變化、人才培育及少子女化等趨勢所做的策略性決定。而對於學校團隊的決定,鄭英耀表示肯定。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中華大學於22日舉行「校務發展重大說明會」,校長劉維琪表示,學校已與清華大學達成初步共識,雙方將先完成各自的校內行政程序。若合校計畫順利進行,中華大學可能最快於2025年停止招生,現有學生則可在原校區完成學業。教育部長鄭英耀於2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出席「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在年會開始前,鄭英耀受訪時表示,目前教育部尚未收到兩校的正式規劃書,但對於私立學校在確保師生權益的前提下,願意將資源引進國立大學,以提升服務品質的做法表示支持。鄭英耀也提到,中華大學計劃將包括現金在內價值7億的資產捐贈給清華大學,協助清華在半導體產業發展。鄭英耀對此向中華大學董事會、學校團隊的決定表示肯定。鄭英耀也提到,針對兩校合併一事,目前教育部是「樂觀其成」。教育部在收到兩校計畫書後,將比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華夏科技大學的模式,在確保教師工作權和學生受教權的前提下,全力協助兩校進行合併和資產轉移工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78122/sm-c1a6197534bb5bc57f6b6456cb361f2b.jpg)
不滿整併中華大學!清大學生批校方「自降格調」:難怪交大不屑我們
清華大學自2016年合併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後,21日傳出將整併新竹私立中華大學,清大於21日晚間證實,兩校取得共識,計畫在中華大學校園設「清華平方科技園區」,此舉引起學生熱議,有清大的學生不滿在Dcard上抒發,「難怪交大不屑我們」。清大校長高為元指出,其實過去兩校已經討論多次,盼透過合作,提供更多人才培育機會跟產官學合作平台,目前只是開始的一小步,還有學校內部程序和討論。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22日開記者會說明,跟清大談合作已有一段時間,直到最近得知清大半導體學院正在找地蓋大樓,一直尋覓不到適當地點,董事們認為如果把學院建在中華大學內,培育半導體人才方便,因此動機想到合校方案。兩校合併一事為學界拋下震撼彈,引起學生們熱議,有清大學生在Dcard清華大學版上PO文「X小?要併中華大學?」底下清大學生不滿表示,「為啥一直要把自己格調降低,難怪交大不屑跟我們併」、「看到都傻眼了,不選擇強強聯手,反而一直幫學店師生無痛升級,清大是什麼聖母學校嗎」、「硏究所趕快鬼轉交大」、「當年竹教合併就有夠精彩,這次應該會更混亂」、「中華帶一牛車嫁妝嫁清大」。此外,也有清大學生持不同看法,「就是要退場,找對象接收校產而已吧」、「讓中華學生以原校名義畢業,接下來停招接手校園」、「比較像是走台科大-華夏路線,接收中華大的硬體跟場地等等」。至於清大整併中華大學案是否已提交到教育部,相關人士透露,中華大學22日在校內說明此事,目前還在接觸階段,「要送到教育部,還早,還沒定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78000/sm-ca8bcc586cde3ee8bf05f6737108f9ac.jpg)
中華大學將停辦!將與清華大學整併 設「清華平方科技園區」
清華大學計畫整併中華大學,兩校已達成初步共識,將在中華大學校園設立「清華平方科技園區」。中華大學董事會21日通過此案,校長劉維琪22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校方在停辦後,將捐贈校地及剩餘財產予清大半導體學院使用,並延用教職員6年,力求達成「三贏」局面。劉維琪表示,中華大學並非因財務問題或虧損而被迫停辦,現有資產包含現金及銀行存款達7億元,運作正常。但隨著少子化影響,學校希望在主動掌握局勢下,為師生及社會做出最佳安排。劉維琪透露,中華大學最快預計114年停招,現有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將停辦,校地與剩餘財產依捐助章程轉交清華大學使用,並歡迎清大半導體學院提前進駐合作。針對教職員權益,劉維琪指出,參考台科大整併華夏科大的模式,計畫延用教職員至多6年,以保障相關權益。對此,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表示,這是過去兩校長期討論的結果,現在少子化加上政府推動「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盼透過整併促進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中華大學地理位置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為半導體學院的最佳選址,未來不僅將培養更多國內外半導體人才,也可能吸引新創公司進駐,建構世界級人才培育基地。臺灣各高等教育學校(即俗稱的大專院校,含技職體系學校)的整合或合併,可分為「新設合併」(合併後成立一所新設國立大學,並另定新校名)與「存續合併」(合併後擇一校存續,其他學校變更為存續學校之一部分)兩種。高為元強調,現在跟中華大學討論的是「整併模式」,整併的模式其實跟合併或者合校不同,比如台科大跟華夏是整併案,華夏的學生畢業之後,學校才是完全挪給台科大去管理發揮。高為元說,目前以半導體學院為起點,經過校內討論後,其他領域的院長也表達了對該計畫的支持與意願。未來其他學院也將陸續與中華大學合作,但仍需進一步的校內充分討論。據悉,中華大學董事會已通過相關計畫,接下來清華大學須完成校務會議討論及教育部審核,預計最快明年3月校務會議後完成具體整併方案。劉維琪表示,一旦教育部同意停招後,校方即可逐步與清大合作,不需等待正式停辦。由於學校現在還在招生,要保證明年114學年度錄取的學生權益,可能會晚1年停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1/377871/sm-d1e99fd6630b6e84fe36294829f61d58.jpg)
擬併中華大學設「半導體學院」?清大回應了
清華大學自2016年合併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後,21日傳出將整併新竹私立中華大學,並於該校設立「半導體學院」,清大也於21日晚間證實,最近一段時間確曾與中華大學接觸,目前正了解雙方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中華大學將在今(22)日臨時校務會議中說明未來相關應變。中華大學昨晚傳出將與清華大學合併,並在該校設立「半導體學院」消息,校方雖低調未證實訊息,但兩校合併消息早在校內傳得沸沸揚揚,也有教職員蠢蠢欲動,開始準備另謀出路。據了解,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今日上午的「校務發展重大說明會」中,將向全校教職員工說明此事及未來相關應變。清華大學則指出,最近確曾與中華大學接觸了解雙方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因中華大學是最鄰近竹科的私立大學,地理位置優越,未來繼續培育半導體人才的發展可期,對產業發展也有正面助益。清大將把這項契機帶回校內,經由校務會議等程序與師生共同討論,探索與中華大學合作的各種可能性。清大早在2016年和新竹教育大學合併,當時該案備受各界關注,經過多年兩校整合順利,清大也新設「竹師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這次再傳出整併中華大學,不少人認為,中華大學是工學院起家,若整併後轉為「半導體學院」,可與竹科緊密結合,培育菁英人才與拓展研究計畫。清大表示,國內第一件公、私立大學的整併案,是教育部去年通過的台科大與華夏科大整併案,會等到華夏學生畢業後,再由台科大接手,教育部建議未來的公私併也可採取類似的模式。至於清大整併中華大學案是否已提交到教育部?相關人士透露,中華大學22日才要在校內說明此事,目前還在接觸階段,「要送到教育部,還早,還沒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