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門診
」 長新冠 新冠肺炎 後遺症影響睡眠品質原因多 專家曝睡眠不足恐造成「這4種」病症
你有被枕邊人踢下床的經驗嗎?這並非中邪,萬芳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兆煒表示,不同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在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在睡眠醫學門診中,常見情形包括夜間磨牙、不寧腿症候群、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以及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等症狀。病人在睡眠中經歷各種不自主的身體動作,如咬牙切齒、輕微的踢腿或是肢體劇烈的動作,這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干擾同床共枕的伴侶。長期睡不飽 恐引發多種病症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顯示,全台約有390萬人有失眠困擾,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睡不好的問題!「想睡卻睡不著、已經好久沒有睡飽了」這是許多失眠族的心聲。睡眠是一天當中放鬆身心的重要時刻,不過卻有許多人無法一夜好眠,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出現多種全身病症。反應遲鈍無法專注免疫力下滑引發心血管疾病為了確實釐清睡眠障礙的成因,睡眠醫學專科醫師會安排多項睡眠生理檢查,偵測記錄腦波、呼吸、手腳活動等生理反應,再依照檢測結果治療睡眠疾患,讓身體和心靈獲得修復,確保更健康與品質的睡眠。針對睡眠障礙解決方式,陳兆煒說明,夜間磨牙有時是日常壓力過大或牙齒排列不正引起,這時可以使用藥物或特製牙套,舒緩這類情形;不寧腿症候群病患會在準備入睡時,感受到腿部的不適需要移動腿部獲得暫時的緩解,抽血檢查確認是否鐵質缺乏,再適當補充鐵質。陳兆煒建議,有失眠困擾的民眾可以先嘗試調整生活習慣,像是睡前避免飲用刺激性飲品、抽菸、使用3C產品,營造舒適的入睡環境,倘若不見改善,就建議至睡眠障礙整合門診尋求醫療協助。
AI精密分析睡眠問題 助患者骰善睡眠品質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透過睡眠可維持大腦及身體健康,除了恢復精神、重獲體力外,睡眠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即便只是少睡幾個小時,也會對注意力、推理決策能力、學習專注度等多種認知造成不利的影響。但你知道嗎?全世界約有30%左右的人有失眠困擾。造成睡眠困擾因素多 易形成惡性循環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指出,除了呼吸中止症與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睡眠障礙,若民眾面臨較高的社會經濟壓力或身心理困擾時,也容易造成睡眠困擾。睡眠不佳容易增加憂鬱、消極、暴躁等負面情緒;同樣地,感到壓力時常會輾轉反側,而缺乏睡眠亦會讓壓力反應保持活躍,形成惡性循環。睡眠障礙問題 透過AI精密分析 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腦波帽不僅是無侵入性檢查,且僅需90秒即可得知分析結果,找出與憂鬱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且檢查費用也較電腦斷層掃描與核子醫學檢查低。藥物容易依賴 日常這樣做改善睡眠品質 在藥物治療方面,長期使用安眠藥物除了使療效逐漸降低,亦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依賴性。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快速,且充斥各項3C產品,皆有可能導致睡眠不足或面臨失眠困擾。為改善睡眠及生活品質,除了可透過培養規律生活外,李佳儒醫師也呼籲,若民眾有相關睡眠之困擾,亦可至睡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AI精密輔助腦波帽檢查 90秒查出睡眠障礙原因
我們的一生中,睡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但你知道嗎?全世界約有30%左右的人有失眠困擾。充足的睡眠可以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透過睡眠可維持大腦及身體健康,除了恢復精神、重獲體力外,睡眠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即便只是少睡幾個小時,也會對注意力、推理決策能力、學習專注度等多種認知造成不利的影響。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指出,除了呼吸中止症與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睡眠障礙,若民眾面臨較高的社會經濟壓力或身心理困擾時,也容易造成睡眠困擾。睡眠不佳容易增加憂鬱、消極、暴躁等負面情緒;同樣地,感到壓力時常會輾轉反側,而缺乏睡眠亦會讓壓力反應保持活躍,形成惡性循環。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腦波帽不僅是無侵入性檢查,且僅需90秒即可得知分析結果,找出與憂鬱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且檢查費用也較電腦斷層掃描與核子醫學檢查低。在藥物治療方面,長期使用安眠藥物除了使療效逐漸降低,亦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依賴性。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快速,且充斥各項3C產品,皆有可能導致睡眠不足或面臨失眠困擾。為改善睡眠及生活品質,除了可透過培養規律生活外,李佳儒醫師也呼籲,若民眾有相關睡眠之困擾,亦可至醫院睡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長新冠索命3/雙重災難來勢洶洶 名廚夫婦受苦2年「醫師皆束手無策」
疫情看不見終點,長新冠到底會持續多久?多嚴重?目前仍沒有答案,權威醫學期刊因此認為長新冠將是現代醫學的大挑戰,但不只如此,到底需要耗費多少醫療資源?醫療保險?目前也無法估算,因此專家認為長新冠也將衝擊公衛體系,雙重災難來勢洶洶。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沒有過大的雄心壯志,只希望自己保有健康而已,但長新冠似乎也相當棘手。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的妻子茱兒(Jools Oliver)飽受長新冠之苦長達2年,且至今尚未康復。根據英國媒體報導,傑米奧利佛陪著妻子到處求醫,遍訪倫敦最知名的專科醫師,甚至在英國著名的「百年醫療街」哈利街(Harley Street)衝來衝去,但「沒有醫師知道怎麼辦」。外電報導並未明確指出茱兒症狀,目前長新冠可能出現症狀超過200種,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胃腸道系統,患者可能呼吸困難、疲憊、失去嗅覺、腦霧、胸痛、心悸、噁心等,情況嚴重程度不一,許多人甚至無法正常工作、上學。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全英目前約200萬人正受長新冠折磨,其中21%日常活動受到影響,約38萬人染上新冠肺炎的時間在2年之前。美國情況更糟糕,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估計全美至少770萬到2300 萬人有長新冠的困擾,甚至有約100萬人因此失業,相當於每年損失約500億美元的收入。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也於去年8月發文,表示長新冠症狀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主要是到底症狀會持續多久?會愈來愈嚴重?需要耗費多少醫療資源?由於新冠疫情仍在持續,目前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因此示警「長新冠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公共衛生災難」,近期也提出最新研究,用於制定後續面對長新冠的政策走向,包括為長新冠患者提供支持,例如使用醫療保險、社區服務、經濟援助等;同時也為治療長新冠的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資源;最後則是因新冠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或失去親人的民眾提供協助。想要預防長新冠症候群,專家認為均衡飲食、多運動最重要,才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更健康。(示意圖/林士傑攝)去年底,健保署在全台108家醫院針對長新冠開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以胸腔內科為主診,視患者需要會診中醫、復健、身心等不同科別,提供康復者一站式服務,根據健保署統計累積收案人數約3174人,以雙北、台中患者比例最多。「長新冠人數絕對不止這個數字!」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門診上長新冠症狀多為咳嗽、耳鳴、皮膚過敏、健忘等,患者就佔整體約6成,因為民眾出現不適症狀時,大多會選擇先到診所,除非症狀嚴重才會到大醫院,所以也建議政府將基層院所納入這項整合醫療計畫,而不是全集中在大型醫院。北醫大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台灣的長新冠與歐美國家略有不同,若以WHO定義來說,長新冠是確診後3個月發生,但很多台灣確診者都是一解隔就感到不舒服,這是因為台灣氣候潮濕、變化快,一出關很容易就受到氣候刺激而出現不適症狀。周百謙認為,「釐清為何會有這些症狀,十分重要!」以呼吸喘導致失眠為例,可能是因為確診時病毒破壞呼吸道所致,長期睡不好之後,就可能影響自律神經、記憶力等,但如果醫師只給安眠藥、止咳藥,就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建議民眾敘述不適症狀時,先後時間序地敘述非常重要,才能幫助醫師釐清病因。陳潮宗則建議,無論是確診、或已經解隔離,都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不可吃油炸、辛辣等食物,也需減少食用麻油,以及大量的蔥薑蒜等,以免讓體內的邪氣更旺,可能會導致久病不癒。
唐氏症整合醫療照護研討會昨舉行 醫療、社福專業齊聚共促唐氏症者健康安全網
病痛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無助的,更何況是擁有多重先天性疾病的唐氏症者,在求醫的過程中,相較於一般民眾更顯困難。為了讓大眾對於唐氏症者健康照護狀況更加了解,亦期許未來能夠發展出更多元的唐氏症整合醫療照護模式及增加區域整合門診院所,由唐氏症基金會、唐氏症關愛者協會主辦,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及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協辦的「2022唐氏症整合醫療照護研討會」,21日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主要以唐氏症整合醫療及特色醫療為題,並分享整合門診運作時的經驗及唐氏症病況等資訊,冀望透過研討與交流,有機會將專業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台灣南部及東部,以建構全國性完整的唐氏症整合醫療網絡。研討會中,副總統賴清德特別在預先錄製的宣導影片裡說明,唐氏症基金會與台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分別於2013、2015年合作「唐氏症整合門診」,不但降低了唐氏症者就醫的不便性,更連結社福資源,一同為唐氏症者提供連續性全心、全人、全家、全程、全隊之醫療服務,八年多來已服務將近4,500名唐氏症者和他們的家庭。此外,政府也透過醫療、社福政策,不只服務身心障礙者,也減輕了這些家庭的負擔。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唐氏症整合門診」開診迄今,已服務逾500個0到70歲的唐氏症家庭,總人數近4,500人、人次達11,453人次,同時動員853人次之志工共同參與。但事實上唐氏症者就醫需求遠大於此,且不同年齡有不同身體狀況和需求。為了減輕家長們求醫時的無助與不便利性而設立的唐氏症整合門診,透過結合醫院端跨科別之醫療團隊,基金會於個案管理端以醫療管理師作為橋樑,協助唐氏症家庭整合醫療照護需求並連結社福資源,一同為唐氏症者爭取及提供連續性之醫療服務權益與發聲。此次是第一次舉辦該主題的研討會,開放報名即獲得熱烈回響,不到一周已經全數額滿。今年共創下512位專業人員報名(正取360名,候補152名),報名人員以醫事及教育體系人員為大宗,其次則為長照領域及社福人員,代表了各領域專業人員對此議題的關注。林正俠強調基金會將持續與醫療院所合作,提供以唐氏症者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照護」,讓唐氏症者及其家庭皆能獲得更完善且連續性的照護品質!林正俠進一步表示,整合門診施行近八年來,各年齡層唐氏症者問題逐漸浮現,尤以成年唐氏症者為最,加速老化的趨勢發生在生理、心理、功能等層面,使得唐氏症者、主要照顧者及醫療人員也須面臨老化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近年來,隨著服務需求的漸增,「唐氏症整合門診」逐漸擴展成為唐氏症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即以唐氏症者的健康需求為本位,透過個案管理的工作方法,除了增加服務量能及深化服務品質,亦促進不同醫療專業的跨科整合,為唐氏症者及其家庭築起健康安全網。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醫療機構可以攜手擴大整合醫療照護與服務量能,使更多唐氏症者及其家庭受益。身為唐寶寶亞芯的媽媽有感而發的說,陪同孩子就醫過程相當辛苦且疲憊。除了要充分與醫療團隊合作,使醫師了解孩子的問題之外,也要顧及孩子的身心狀況,才能使治療更順利。但因為對醫療專業陌生,加上帶著孩子多科就診已身心俱疲,實在難以再顧及與醫師溝通的品質;面對新增的疾病問題,也常覺得不知所措。所幸透過每月一次的整合門診,由唐氏症基金會具專業護理背景的醫療個管師協助醫院擔任主要聯繫窗口,並細心了解問題與提供衛教諮詢,減少了家長面對醫療的不安與無助感,而基金會也提供許多的社福資源連結,讓就醫過程中,更能獲得完整且具個別化的專業協助與陪伴。【個案故事】亞芯 (4歲)亞芯出生後,因為心臟問題轉院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經檢查後發現亞芯為唐氏症者。面對馬上就要進行開刀手術的狀況,亞芯的父母十分緊張,所幸當時中國醫藥大學醫院已與基金會合作,醫院馬上將其轉介給基金會醫管師,針對亞芯的狀況提出該階段的醫療照護建議,並協助安排後續的唐氏症整合門診。此後除了醫療上的專業照護、衛教諮詢外,更有在地協會社工的資源連結,包含各項福利及早療資訊的提供,讓亞芯在早療的黃金期就能有良好的資源,幫助其發展。亞芯的媽媽說,真的很感謝基金會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整合門診,不僅綜合了醫療和社福資源,良好的醫病關係及家長間的互相扶助,也減去摸索的時間,讓亞芯在一出生就能獲得穩定的就醫、早療資源。
康復後得長新冠 專家推估國內至少50萬人
新冠本土疫情春天爆發,至今累計逾486萬人確診,許多人也在康復後出現長新冠。雖然康復者整合門診收案僅3000多人,但不少患者分散在各科,根據健保署統計,今年上半年,確診半年內就醫者逾451萬人次,主診斷以呼吸道症狀居多。專家推估國內至少50萬人出現長新冠,但政府未正視問題,等於製造「二次黑數」。健保署去年底啟動「染疫康復者整合醫療計畫」,醫師可視患者需求,安排各科別醫師會診,不限長新冠個案,解隔半年內有症狀都可就醫。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該計畫是整合門診概念,民眾不必掛很多科、付上很多部分負擔,目前共122家醫療院所參與,截至8月11日收案3628人。除整合門診,康復者亦可至門診就醫。健保署統計,今年1至6月,確診半年內就醫者共451萬9376人次,以中醫科居多,佔20.66%,其次為家醫科11.37%、耳鼻喉科9.2%等,主診斷以咳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為主,佔15.4%。《刺胳針》近日刊登的研究顯示,約12.7%確診者康復後出現長期症狀,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推算,國內至少50萬人出現長新冠,但整合門診至今收案幾千人,「別人有長新冠,我們憑什麼不會有?」去年本土疫情以雙北最慘重,只要分析該地區去年下半年健保申報資料應可看到異常。健保署去年公布新冠後遺症的國際通用診斷碼U09.9,但因無針對長新冠的定義,無從統計長新冠個案數。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醫師若未將康復者狀況視為長新冠,就不會使用該診斷碼,若要從健保資料探究實際的長新冠數,需找專家了解康復後幾個月有哪些症狀、疾病與長新冠相關,找出對應的診斷碼。不過,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認為不需過度擔心長新冠,因尚無特定治療方式,即使未到整合門診,同樣可在各專科獲得幫助,加上長新冠不會傳染,不會大量住院而影響醫療量能。「是否診斷為長新冠」僅是公衛統計,醫學上沒有太大意義。
馬祖無中醫診所 李問、洪申翰籲建立清冠一號開藥制度
衛福部將限縮公費清冠一號請領資格引起討論,民進黨馬祖黨部主委李問昨(28)日指出,連江縣內無中醫診所,導致一直無法開立藥方給馬祖鄉親,呼籲縣醫院和衛福部應積極規劃,為醫療資源缺乏的馬祖建立開藥制度;立委洪申翰立委也表示,馬祖地處偏遠,就醫看診已有諸多不便,不宜再限制馬祖鄉親領取公費清冠一號之資格。李問說,近期接獲許多馬祖鄉親反應,因全縣沒有中醫診所、縣醫也無中醫師可看診,導致確診的鄉親無法透過醫療機構取得公費清冠一號,僅能透過私人親友赴台灣取得。他指出,這種不是由專業醫生開立的非正式管道,難保不會有延伸的其它問題,應加快擬定配套措施。他呼籲,衛福部與縣立醫院,是否應積極為馬祖規劃中醫支援門診,不論是以實體或視訊的方式進行中醫看診,讓馬祖鄉親可在縣內領取公費清冠一號。近期媒體報導衛福部將限縮公費清冠一號請領資格,將使12歲以上及65歲以下確診民眾自費領藥。洪申翰認為,原本馬祖地處偏遠,就醫看診已有諸多不便,不宜進一步限制馬祖鄉親領取公費清冠一號之資格,已發函向衛生福利部表示意見。洪申翰指出,在健保署開辦「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當中,全台唯一沒有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的縣市就是連江縣,雖然赴本島就醫有半價交通補助,但依然事舟車勞頓!如果現在還要限縮馬祖鄉親領取公費清冠一號資格,就是製造更多麻煩,讓染疫的馬祖鄉親有被疫情懲罰的感覺,十分不妥。洪申翰說,經過請教中醫專業意見,即便是65歲以下,如有「重症風險因子」,包括:BMI在30以上、懷孕、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失能、失智症、吸菸及免疫功能等疾病,都屬高風險族群,台灣本島疫情已逐漸獲得控制,公費清冠一號對於馬祖鄉親來說,目前已就比本島民眾還要難取得,因此更不宜貿然退場或限縮資格。
羅一鈞曝確診康復9大後遺症 「長新冠」已787人就醫求診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緊張,如今已有近260萬人感染過新冠肺炎,而不少確診者康復後,會出現「長新冠」的症狀,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也公布長新冠就診人數,截至6/8日已有787人就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表示,確診康復後通報的症狀高達9種,若有相關症狀民眾,可以到長新冠門診檢查與治療。確診後可能出現這些後遺症,也被稱為「長新冠」。(圖/指揮中心提供)不少確診者康復後都會感到疲勞或繼續咳嗽等症狀,羅一鈞就表示,出現9大症狀,包括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還有先前出現的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症狀等後遺症。衛福部康復者整合門診提供確診者在染疫6個月內的追蹤與復健服務,初步將編列3到4億元的預算,來針對康復者追蹤症狀,對台灣長新冠患者進行分析,不少確診者都自行前往康復者門診追蹤,而衛福部長陳時中則表示,目前已經有105間醫療院所開設新冠肺炎康復者整合門診,但不是每一家都有收到病人,目前僅有41間院所收到患者,也因為確診後遺症不屬於法定傳染病,因此不具通報義務,僅作為醫師內外部統計使用。
腦霧忘很大2/工程師靠「高壓氧治療」拯救金魚腦 醫苦笑「在沒辦法中找方法」
為什麼會出現「長新冠」?醫學界目前仍然不清楚,因此並無特殊治療方式,為要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說,「轉介高壓氧治療,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大約有170萬人受長新冠所苦,其中67%長新冠後遺症者認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限,19%認為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將近7成民眾回報症狀已經持續了3個月,45%症狀持續至少1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料,約有5分之1染疫康復的成年人,至少都經歷過一種「長新冠」症狀,尤其65歲以上長者甚至高達4分之1。另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長新冠患者約有76%在得到新冠肺炎時是輕症。「正因為病況不嚴重,所以許多民眾反而輕忽病毒的威力,沒有積極以藥物治療,所以才讓病毒鑽進體內各器官肆虐。」鄒瑋倫中醫師表示。也就是說,民眾遭受冠狀病毒急性感染,病毒雖清除了,但病毒所觸發的人體免疫反應可能仍持續,因而引起併發症。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表示,近期收治一位Omicron康復個案,為一名來台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4月份輕症康復後,因為記憶力變差、失眠、倦怠等問題求診。來診時主訴原本能簡單操作的實驗,染疫後卻因記憶力與失眠問題無法完成,研究差點中斷。後經轉介高壓氧治療後,身體功能才從僅存的4成恢復到8成,但個案同時還有咳嗽、胸悶、活動時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仍持續做肺部復健改善症狀。另一位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彷彿「金魚腦」一般,後來經過高壓氧治療,注意力及記憶力也稍有改善。醫師認為,若能在發病5天內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清冠一號,就能減少後遺症的機率。(圖/黃耀徵攝)劉佳鑫表示,高壓氧過去多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癒合不良與一氧化碳中毒,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機轉雖未明確,但院內去年有針對20名自費使用高壓氧治療的康復者進行統計,近半數表示有顯著進步,另一半則表示沒有變差,「這與高壓氧可以促進組織修補有關」,但劉佳鑫也坦承,高壓氧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為幫助染疫者盡快重回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例如胸腔內科會做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蔣萬安率「防疫台北隊」 捐贈愛心醫療物資挺醫護
新冠疫情嚴峻,前線醫護各項物資需求大增,甫被提名台北市長參選人的立委蔣萬安今(26)日領頭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捐贈募集來的愛心醫療物資,強調防疫工作是場團體戰,面對病毒的威脅,各界會同心守護醫護夥伴,一起成為「防疫台北隊」,也感謝醫護人員的辛勞付出。蔣萬安與台北市議員陳炳甫、市議員參選人柳采葳及高世俊,一同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捐贈N95口罩1萬6000片、防護衣2000件,以及酒精240桶,用行動力挺醫護人員;聯合醫院總院長璩大成、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代表受贈。蔣萬安表示,台北市聯合醫院一直是市民的「健康守護者」,過去兩年的疫情中,更是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從施打疫苗、確診檢驗、收治病患,再到染疫康復者後續的追蹤、開設整合門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所有的醫護夥伴,從來沒有缺席,真的辛苦了!」蔣萬安說,今天捐贈的醫療物資,是集合許多人的愛心,希望能給予聯醫辛苦的醫護更多支持,能夠心無旁騖,守護市民的健康,「防疫的工作是不分彼此的團體戰,面對病毒的威脅,我們會全心守護醫護夥伴,一起成為防疫台北隊!」蔣萬安也提到,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是醫院門口張貼「請不要對醫護人員咆哮」的標語,讓人看了心酸、憂慮。他呼籲,自己身為染疫康復者,深深了解市民朋友在疫情下會焦慮、著急,這都很正常,但所有的醫護,都是冒著被傳染的風險、在強大的工作壓力下,執行最辛苦的醫療工作,「請給醫護多點耐心,讓我們相互體諒,相互理解,把那張標語撕下來!」蔣萬安強調,將要求衛福部,疫情期間醫療院所配合防疫政策,開立專責病房,對於醫療院所的營運補貼,今年一定要繼續辦理,與醫療院所共同度過疫情難關。
健保部分負擔加價方案曝 近50萬人負擔增逾3千元
台灣健保受國際讚揚,但近日傳出健保費用部分將進行調整;健保署昨(16日)提出和各方協議後的部分負擔加價方案表示,門診藥品部分負擔將調高為30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則由原本的免費改為400元,急診部分也將調高為800元;而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物者,也將調整為首次領藥時須繳納當次藥物部分負擔。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據健保署估計,此次調整後,每年約有1454萬人就醫費用將提高,其中528萬人費用調漲約在200元以下,但有926萬人會超過200元;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有近50萬人因經常就醫,平均1年得多花逾3000元。李伯璋分析,該族群平均每人每年就醫40次、檢查驗13次比一般人4次多,領藥含慢箋44次比一般人11次多,以糖尿病患者為大宗,其次則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衰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李伯璋指出,慢性病常有合併症,希望醫院能推出整合門診,方便病人就醫,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資源重複使用。根據最新公告的草案內容顯示,有關門診藥品部分負擔方面,民眾前往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領藥,100元以下收10元、101至150元收20元,以此類推,1501元以上則一律收300元;若到診所或地區醫院,100元以下免收、101至150元收20元,以此類推,1001元以上則一律收200元。急診部分負擔則調整為,區域醫院經檢傷第一、二級為200元,第三級為300元,第四、五級為600元;醫學中心:第一、二級為300元,第三級為550元,第四、五級為80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若民眾到診所或地區醫院,5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501至550元收50元、551至600元收55元,若費用達1001元以上,則一律收100元;區域醫院經轉診最多收150元,未經轉診上限300元;到醫學中心,經轉診最多收200元,未經轉診上限400元。衛福部表示,該方案出爐後將預告14天,聽取外界意見,計畫最快將在4月上路。
衛福部開設「染疫康復者專區」 提升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表示,為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更優質的身心健康關懷整合機制,衛生福利部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以提供出現 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相關症狀者之門、住診醫療服務、社會福利資源評估轉介及心理健康照護,並於衛福部全球資訊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下稱「染疫康復者專區」),製作淺顯易懂、圖文並茂的懶人包,協助民眾瞭解計畫內容,方便獲取相關指引與可運用資源等資訊。指揮中心說明,衛福部於去(2021)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COVID-19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出現 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由承作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員)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COVID-19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指揮中心指出,截至今(2022)年2月22日止,已完成核定81家向健保署申請擔任本計畫的承作醫院(臺北區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各承作醫院之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網頁連結及諮詢窗口電話,均同步公布於「染疫康復者專區」(網址位於:衛福部全球資訊網>其他>認識COVID-19>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https://reurl.cc/8Wz6qX )。本計畫由核定醫療院所收治COVID-19染疫康復者個案,整合門診、住院整合照護,提供醫療服務,增加民眾可近性;疾管署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解除隔離資訊;醫事司編列本計畫健保醫療費用以外之費用預算;心口司提供心理衡鑑評估量表;長照司提供轉銜長期照顧資源;社工司轉介全國社會福利和救助資源。指揮中心呼籲,面對COVID-19嚴峻疫情,民眾應配戴口罩、勤洗手、維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保持社交距離等之相關規範,降低病毒傳播力,如有不適症狀請盡速就醫,並確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活動史,以保護自我及周遭親友健康,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免於疫情威脅。
明年春節後邊境管制鬆綁機會大 陳時中這樣說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且疫苗覆蓋率上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鬆口,疫苗施打達到一定覆蓋率,邊境管制可相對放鬆,明年春節後機會愈來愈大。陳時中今赴立法院備詢前受訪表示,目前正朝向開放的方向,不過春節馬上要到,必須要考慮量能。我國疫苗覆蓋率昨第一劑突破7成、第二劑3成,陳時中今再度說明,我國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相對其他國家大量,但第二劑疫苗仍有一段距離,這個月要繼續拚。針對邊境管制鬆綁,陳時中說,目前大多是以專案出國,正朝向逐步開放的路,有計畫性的逐步開放,但前提必須要考慮量能,不過,不少民眾疑似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或後遺症,陳時中表示,衛福部規畫設立相關整合門診,計畫還在呈報中。另外,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近期被爆外遇小15歲護理師,陳時中說,這是私領域的事情,也不要這樣批評。
新冠肺炎3大後遺症 近半病患痊癒後有掉髮問題
為迎接後疫情時代,台北榮總於7月起成立整合門診,對新冠患者提供長期的追蹤、照護。北榮今日公布50位曾確診住院的病患追蹤結果,發現有43%的病患有掉髮問題,39%有睡眠障礙,另有39%的病患出現腦霧現象。北榮成立的新冠康復者整合門診中,納入神經內科、精神科、營養師、皮膚科、胸腔內科、感染科、復健科等7大類別,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今年5月國內疫情爆發以來,北榮共收治253位新冠病患,其中有179人仍持續回診追蹤,比例約占7成,按全國1萬6千多名感染者推估,有破萬人康復後仍需醫療照護,因此設立整合門診。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醫師柯信國表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後遺症,以掉髮比例最高達到43%,其中又以女多於男,比例約為3比1。「曾有一名年約40多歲的女老師確診住院,當時病況為需要氧氣支援的重症,康復後1個月開始出現掉髮問題,且嚴重到影響工作。」北榮護理部副主任洪世欣,負責對新冠康復者進行個案管理,她說,掉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年以上,有一名年僅20出頭的外籍學生就因感染後的掉髮問題,不敢上學。洪世欣說,該名外籍生原先就是體毛多的體質,但沒想到出院後1個月,不僅頭部開始大量脫毛,就連胸毛都掉光,外觀上的巨大變化讓他不敢上學,目前正持續由北榮追蹤治療。柯信國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掉頭髮的後遺症可能是由壓力引起,透過藥物可達到病情控制,但若要恢復以往茂密髮量,恐怕要等3至6個月。柯信國也提到,北榮還發現39%的病患出現腦霧現象,也就是記憶力衰退、失憶等症狀,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其實很早就注意到新冠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只是國內過去未列在醫療指引中,北榮個案中也有不少3、40歲的青壯年出現記憶力衰退症狀。柯信國指出,由於新冠病毒可能攻擊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因此出現腦部病變是合理的推斷,北榮將藉由整合門診發揮院內的腦神經專業,進一步研究相關症狀,並提醒無論是否曾在北榮住院,只要是感染過新冠的民眾,有需求都可至北榮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