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醫院
」 新竹 醫學中心 醫院 柯文哲國1南下湖口段深夜「8車連環撞」!至少9人傷 現場畫面曝光
國道1號南下78公里處昨(19日)晚間近12時發生嚴重連環撞車禍事故,7輛自小客與1輛貨車撞成一團,一度占用全線車道,造成至少9人傷,分別送往位於桃園、新竹醫院等4間醫院救治,至於詳細情形仍有待警方調查釐清。車禍發生在國道1號南下78公里處,7輛自小客與1輛貨車連環撞,一度占用全線車道,導致其他車只能走路肩通過,回堵至少2公里。警消表示,今(20日)凌晨0時25分接到桃園市轉報車禍案件,立即派出湖口消防分隊3車7人支援搶救,將傷者分別送往位於桃園、新竹醫院等4間醫院救治。初步了解,疑似為一名自小客駕駛變換車道時,遭後方大貨車追撞,大貨車接著掃到後方來車,導致6台車再連續追撞,造成至少9人受傷,不過詳細車禍原因和肇事責任仍有待相關單位調查釐清。
產學醫專家共議 AI 醫療未來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記者會搶先亮相智慧醫療產品
「2024 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Medical Taiwan) 」將於今年 6 月 20日至 22 日於台北南港展覽 2 館登場。12日舉行展前記者會,主辦單位外貿協會邀請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中榮民總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以及輔仁大學等產、學、醫界代表,共同探討智慧醫療發展趨勢,並搶先曝光本次參展企業的最新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產品。隨著醫療產業數位化的趨勢,今年 Medical Taiwan 融入創新與變革,訂定「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三大核心,展示醫療產業的全新樣貌。外貿協會表示,今年展出業者共計來自 10 國 280 家企業,參展家數較去年成長 11%,登記參觀的國際買主已近 700 位,前 5 大國際買主來源國依序是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預計將舉行超過 200 場次的實體採購洽談會。展前記者會中規劃展品導覽環節,邀請六家參展商提前曝光產品,與現場貴賓熱絡交流(圖/貿協提供)。醫學專家共襄盛舉,共議 AI 醫療的嶄新未來外貿協會周秀隆副秘書長在記者會中表示,今年 Medical Taiwan 中最大亮點為與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的「智慧醫療主題館」及「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透過模擬手術房、ICU 及居家照護等場景化展示,呈現出遠距醫療、精準診斷等前瞻性的醫材技術發展方向。參觀者不僅可一覽已取得國內外醫材許可證的高階醫材,更能一站式體驗及洽商各項創新解決方案,充份展現台灣醫材產業深厚的製造實力。後疫情時代加速了 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隨著醫療 AI 商品化模式日益普及,吸引了眾多科技大廠跨界合作,共同研發創新的智慧醫療技術,為整體醫療服務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在記者會中,來自產學醫的專家們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專業見解。台中榮民總醫院的陳適安院長強調,數位轉型才是智慧醫院發展的基石,需以此基礎精進醫療技術及流程,讓醫療品質可大幅提升; 新竹台大分院的余忠仁院長則指出,新竹台大分院以建置「智慧醫療創新中心」為平台,提供在地資通訊業者實證測試的基地,醫院要解決患者的問題,透過這樣的合作可以協助跨域業者檢視產品落地市場的可行性。學界代表輔仁大學的謝邦昌副校長提到,在 AI 時代算力(computing power)是關鍵,然後當 AI 與醫療結合時,具備整合能力的人力(manpower)則是核心要件。以輔仁大學為例,透過 12 個學院培育跨領域人才,例如: 織品服裝系可以連結到醫材的開發、外語學系連結到國際醫療的發展,而民生學院可以連結到食品營養,利用各自的專業創造出多元的服務價值。展前記者會中規劃展品導覽環節,邀請六家參展商提前曝光產品,與現場貴賓熱絡交流(圖/貿協提供)。匯聚創新能量:六家優質企業,率先展示智慧醫療新產品本次記者會中,搶先展出了六家參展企業的最新產品。真茂科技展出了首創與量測系統整合之智能運動設備寶貝機(Babybot),利用 AI 智能分析,提供個人化的運動課程; 首次參展的研華科技展示了 AMiS-850 電子藥物儲存櫃,具有電動高度調節功能,提升了移動性和應用場景的靈活性。長庚醫科、晉弘科技與超象科技展出共同研發的遠距醫療三套組,包含晉弘的視網膜光學掃瞄儀、赫羅斯五官鏡,長庚醫科的遠距醫療工作車、工作箱、視訊傳輸盒,以及超象的 LeSONO 手持式無線超音波,讓醫療服務跨越距離,深入偏遠地區,惠及更多需要醫療照護的人群。明基材料則展出唯一國產的 Qflux 血液透析器,規格齊全,適合各種患者需求,並具有極佳的通透性及生物相容性。另一展出產品為安適康快寧紗布,適用於各類出血性傷口護理,可快速吸收傷口血液和滲出液,形成凝膠保護層,降低疼痛感及污染風險。貿協也預告,本次展覽有豐富的論壇活動,包括「亞太暨中東歐醫療趨勢論壇」將邀請專家一同探究匈牙利、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以智慧型裝置建構高齡照護與遠距醫療應用論壇」則邀請矽響先創、合錦科技、匯嘉健康與翔評互動,分享科技照護及智慧醫療的落地實用經驗。更多展覽訊息請至本展官網(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查詢。
全身麻醉醒來卻像鬼壓床?醫揭原因 1招回復肌力
「醫生,我上次全身麻醉醒來好像鬼壓床一樣動都不能動,我拼命想跟護理師講,結果什麼都說不出來。」在麻醉醫師的術前訪視中,偶而有病人會對過去的全身麻醉提出這樣的經驗,以病人感受上最常見的形容是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張不開眼、動不了、像鬼壓床一樣。麻醉醒來不能動 肌肉鬆弛劑占比大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麻醉部王逸萍醫師表示,醫師能藉由回溯病人過去的麻醉方式和麻醉上使用的藥物,可以查見幾種藥物為可能影響的原因,而其中肌肉鬆弛劑的殘留占了極大比例。王逸萍醫師說明,肌肉鬆弛劑的使用,會讓手術部位肌肉適當的放鬆及靜止,避免筋肉不自主的活動而影響手術的進行,但肌肉鬆弛劑可能會有呼吸肌群及呼吸輔助肌鬆弛的副作用,也就是在病人甦醒後可能有吸不到氣、動不了等像鬼壓床的情況。回復劑幫助肌力回復 肌肉張力監測儀隨時注意想要減少這樣的副作用,除了醫師給予病人肌肉鬆弛劑的回復劑外,也須隨時監測病人肌力回復的情況。王逸萍醫師指出,以目前肌肉張力監測儀的發展來說,已有非侵入性且攜帶型的監測儀器,醫師只要透過病人手部神經的電刺激,測得手指肌力的運動情況,即可判斷病人肌肉張力回復的情形。同樣的監測儀器,若使用於術中,醫師監測病人在使用肌肉鬆弛劑後肌力放鬆的程度,可助於外科醫師手術的順利性及安全性。預先討論及溝通 訂立適合的麻醉計畫王逸萍醫師建議,若過去有術後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及張不開眼等經驗,或有此擔憂的病人,可於麻醉醫師術前訪視時,預先與醫師討論及溝通,經評估後訂立最適合的麻醉計畫。
手術醒來動不了?患者吸不到氣嚇喊「像鬼壓床」 麻醉醫師揭原因
「醫生,我上次全身麻醉醒來好像鬼壓床一樣動都不能動,我拚命想跟護理師講,結果什麼都說不出來。」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麻醉部王逸萍醫師說明,在麻醉醫師的術前訪視中,偶而有病人會對過去的全身麻醉提出類似經驗,以病人感受上最常見的形容是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張不開眼、動不了、像鬼壓床一樣。王逸萍說明,醫師能藉由回溯病人過去的麻醉方式和麻醉上使用的藥物,可以查見幾種藥物為可能影響的原因,而其中肌肉鬆弛劑的殘留占了極大比例。肌肉鬆弛劑的使用,會讓手術部位肌肉適當的放鬆及靜止,避免筋肉不自主的活動而影響手術的進行,但肌肉鬆弛劑可能會有呼吸肌群及呼吸輔助肌鬆弛的副作用,也就是在病人甦醒後可能有吸不到氣、動不了等像鬼壓床的情況。醫師表示,想要減少這樣的副作用,除了醫師給予病人肌肉鬆弛劑的回復劑外,也須隨時監測病人肌力回復的情況。以目前肌肉張力監測儀的發展來說,已有非侵入性且攜帶型的監測儀器,醫師只要透過病人手部神經的電刺激,測得手指肌力的運動情況,即可判斷病人肌肉張力回復的情形。王逸萍提到,同樣的監測儀器,若使用於術中,醫師監測病人在使用肌肉鬆弛劑後肌力放鬆的程度,可助於外科醫師手術的順利性及安全性。醫師建議,若過去有術後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及張不開眼等經驗,或有此擔憂的病人,可於麻醉醫師術前訪視時,預先與醫師討論及溝通,經評估後訂立最適合的麻醉計畫。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衛福部放寬醫學中心數 監委調查:恐造成醫療資源分配不當
衛生福利部近日發布醫學中心評鑑結果,放寬現行醫學中心上限家數,新增3家醫學中心,監察院20日表示,此作法罔顧早已公告之評鑑作業程序,恐造成區域醫院及基層醫院之醫療資源分配不當,監察委員林郁容、葉宜津、蕭自佑對此問題甚表關切,已申請自動調查。衛福部相隔7年,在2月6日公布醫院評鑑結果,除了原先傳出將被排除的萬芳醫院未出局之外,在台北區、北區增額錄取3家醫學中心,包括台北慈濟醫院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以及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監察委員表示,台北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市)近年總人口數遞減,民眾醫療需求未必增加之狀況下,衛生福利部仍決定增加醫學中心家數,是否符合該部所訂之醫學中心評定原則,且在醫療資源有限之狀況下,亦恐將排擠區域醫院及基層醫療院所之資源規劃,有無違背現行醫療政策,實有關注瞭解及深入調查之必要。薛瑞元對此表示,2023年醫學中心評鑑競爭激烈,第7名到第10名分數僅差0.4分,差距極微小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一部分是運氣成分,造成另一種不公平。衛福部也因此破例,讓0.4分內視為同分,因此讓北部醫學中心家數從原本的8家變成11家,但對於健保支出部分,3家醫學中心增加健保支出幅度也小於總額的千分之1。薛也表示,尊重監委的職權,將全力配合調查。
3家醫院升醫學中心 3月起門急診漲價
衛福部6日公布3大醫院升醫學中心,有台北慈濟醫院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和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3家,3月起門診漲180元、急診350元。衛福部6日公布112年度醫學中心醫院評鑑結果,臺北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評定醫學中心10家,增額評定2家,分別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北慈濟醫院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北區(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則因為區域人口數增加,新增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1家醫學中心。健保署指出,3月起升格的醫學中心,門診費會漲180元、急診漲350元。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區域醫院門診轉診負擔100元,沒轉診240元,急診部分負擔400元,中低收入戶或身障者為300元。龐一鳴預估,新增的3家醫學中心,每日的門診約有萬人,急診500人,漲價可能影響意願,後續會評估對健保的衝擊。衛福部說,醫學中心評鑑目的,是為了提升醫學中心服務品質,並使其配合政策發展。申請醫學中心評鑑之醫院,須先達到醫院評鑑優等、教學醫院評鑑合格、醫中任務指標審查合格之門檻,再依醫院評鑑成績占40%、教學醫院評鑑成績占20%、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審查成績占40%之比例,核算總成績。
北部醫學中心新增3家 民眾3月起看病必須多花錢
北部的大型醫院醫學中心今(6)日確定多了三家,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大台北區的醫學中心新增慈濟和雙和醫院2家,另外新竹的台大分院也升格成醫學中心,3月開始到這幾家醫院看診,門診掛號費從240元提高成420元、急診費用從400變成750元。台北區醫學中心分布圖。(圖/衛福部提供)衛福部今日公布112年度醫學中心醫院評鑑結果,台北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評定醫學中心10家,增額評定2家,分別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北慈濟醫院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北區(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則因為人口數增加,新增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為醫學中心。民眾3月1日起前往這三家醫院就醫,花費將會增加,而原本全台就有19家醫學中心,4年評鑑一次,申請成為醫學中心的醫院眾多,不少都已經具有醫學中心或準醫學中心的資格。而這三家醫院之後民眾就診花費會增加,區域醫院原本門診部分負擔240元,急診為400元,升格醫學中心門診後部分負擔則是420元、急診750元。三家醫院每天門診規模約1萬名病人,急診500人,生效日期則為3月1日。
柯文哲談農地數度哽咽 賴清德酸「先前申報財產,怎可能不知道」
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於總統辯論會上談到先前農地違法改建成爲停車場爭議時,數度哽咽,一度中斷發言。對此,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31日於桃園助選時表示,倘若這塊土地是15年前柯爸爸幫忙購入的,那麽時過15年、9次財產申報,怎麼可能說真不知道? 總統、立委選舉倒數13天,各組候選人頻頻傳出土地爭議,引發社會討論。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總統辯論會候選人交互詰問階段,談到農地爭議,一度哽咽,他表示「我承認,我爸爸幫我買那塊地,那塊地是農業用地,不能蓋醫院的,我爸爸很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回新竹去,我爸爸最大的願望,就是我當新竹醫院的院長」,引發熱議,但是過程之中不斷咳嗽清痰,直到問答時間結束,被外界質疑是拖延戰術。賴清德説,倘若這塊土地是15年前柯爸爸幫忙購入的,已歷經15年、9次財產申報,怎麼可能說真不知道?另外,賴清德質問,柯文哲如果這塊土地真的是要買來作爲開業用途,爲何是購入農地而非建地?賴强調,如果只是要買農地,為何又把它違建為停車場?賴清德表示,人是感情的動物,碰到特別的人事物會感動到流眼淚,這是人之常情,就像自己日前回到萬里,看到老師、父老鄉親都站出來支持,他感動到流眼淚。賴清德指出,「較爲可惜的是,柯主席把我感動流眼淚,扭曲是為了自家房子在流眼淚,柯主席在政見辯論會上面也留下眼淚,所以我是希望柯主席也能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也希望剩下的最後幾天,還是應該要把選舉的主軸,回到國政上面來論辯,然後爭取國人的支持,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另外,有關新北市政府引用事實查核中心的資料,指出賴清德萬里老家是2003原址重建的,賴清德回應,事實查核中心已經證明,現在房子的位置,就是自己父親留下來的工寮位置,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房子年久失修,有一度到斷壁殘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修建完成。
甲狀腺切除聲音沙啞、講話費力! 「微創注射手術」半小時成功解決
一名65歲的張小姐因甲狀腺癌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卻聲音沙啞及吞嚥時會有嗆咳情形,且講話時非常費力,令她感到困擾不已,故轉而到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耳鼻喉部求診,經門診內視鏡檢查發現單側聲帶麻痹合併閉合不全,後與醫師討論接受門診「微創聲帶玻尿酸注射手術」,術後回診穩定,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聲音沙啞原因多 手術也可能造成聲帶麻痹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醫師李自祥解釋,聲音沙啞是門診病人常見的主訴,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例如:不當或過度的使用聲音、感染、聲帶結節(長繭)、聲帶息肉、聲帶囊腫、聲帶萎縮及麻痺。其中聲帶麻痺更可能因為接受甲狀腺手術、頸椎手術、頸動脈手術、食道手術及肺部手術等造成。由於這些手術部位接近喉返神經,即使手術過程中醫師仔細保留神經,細微的神經還是可能受影響。門診微創聲帶注射手術 治療僅需半小時!由於喉部是很敏感的器官,喉部或聲帶手術傳統上都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李自祥說明,病人除了要承擔全身麻醉的風險外,也需要住院幾天,並有較高的醫療花費。門診微創聲帶注射手術,藉由局部鼻腔及喉部麻醉減輕喉部的感覺和不適,在鼻內視鏡的輔助下,針對聲帶注射玻尿酸,整個手術過程半小時內可以完成,病人休息過後無不適即可回家,玻尿酸注射後須噤聲2天,使藥物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也讓聲帶充分的休息。避免全身麻醉 無須住院省去麻煩李自祥表示,門診微創聲帶注射手術的治療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病人除了不必住院外,也可避免全身麻醉的風險,新竹臺大分院針對門診微創聲帶注射手術提供完整資訊及評估治療,讓竹苗地區有需要的病人獲得完善及優良的醫療服務。
落實雙向轉診+分級醫療! 慢性病病況穩定可就近治療免奔波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5歲的趙先生,患有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在離家不遠的衛生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與追蹤。近期趙先生發現體重明顯減輕,短短兩個月內從70公斤降到60公斤,減輕多達10公斤。經衛生所轉診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就診,經詢問病史和進行檢查後,發現趙先生血糖值接近350mg/dl,明顯高於隨機血糖正常值上限 (<200mg/dl),後續的檢驗也確認趙先生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電子轉診平台 減少就醫時間、防重複用藥在醫師的仔細治療下,趙先生的血糖值控制穩定,體力也逐漸恢復。醫師評估病人病情已穩定後,透過健保署電子轉診平台將相關檢驗數據與用藥紀錄傳送回原本看診的衛生所,讓趙先生回到衛生所順利接續糖尿病的治療。目前趙先生的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皆由衛生所醫師負責診治,不僅免去舟車勞頓,也減少就醫的時間及醫療費用,更能避免重複檢驗或重複用藥的風險。分級醫療 就醫更加便利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家庭醫學部的張哲瑞醫師表示,小診所和大醫院在社區醫療網中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照顧病患,民眾可安心於就近基層診所就醫,當病情變化需要進一步檢查再上轉醫院進行完整評估,疾病狀況穩定後再轉回原診所接續治療,讓民眾就醫更加便利。張哲瑞補充,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長期參與健保署的分級醫療相關計畫,利用健保署雲端查詢系統及電子轉診平台,醫療機構間的雙向轉診快速且方便。如同案例中所述,許多民眾因慢性疾病長期在診所就近治療,透過醫療院所間落實雙向轉診及分級醫療,將提供民眾更完善的就醫品質。
柯文哲胞妹無黨籍參選竹市立委 任何色彩人民都是服務對象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胞妹、醫生柯美蘭今(12)日宣布,自己將獨立參選新竹市立委,並強調參選不是為了哥哥,而是為自己心中的理念,也指出無黨籍參選能跳脫黨派的立場,而任何色彩的人民,都會是服務的對象。「我將獨立參選新竹市立委。」柯美蘭透露,日前柯文哲約她至中央黨部商談新竹市立委徵召,問她是否堅持參選,自己則說「是」,並強調不是為了徵召,讓柯文哲訝異的不得了。她說,已告訴柯文哲,參選是為自己心中的理念,這陣子勤走基層,握過每一雙溫暖的手,看見了炙熱的眼神,知道必須勇於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是上天給我的使命,而她將義無反顧。柯美蘭指出,自己知道以無黨籍參選,選戰上會更加艱困,但是心念一轉,無黨籍參選能跳脫黨派的立場,而任何色彩的人民,都會是服務的對象,一如過往不分色彩的服務病人,未來她心念只有市民的福祉。她說,未來會監督國會、衛福部,成為全民的立委,一個會做事且光明磊落的立委。柯美蘭說,今年初自己每個月舉辦「一粒沙座談會」,邀請黨員與企業人士座談,希望能透過此了解不同產業,增進黨員的認知,培養人才、扎根基層。她說,自己是行醫33年的醫師,一直在教學醫院工作,由最初的省立新竹醫院到現在改制的新竹台大,過往都在醫院度過,只專注兩顆眼球。柯美蘭稱,這陣子勤跑基層才發現,號稱全台收入最高的城市,貧富差距竟然如此懸殊,光鮮亮麗的新竹市,仍有一些人三餐不繼,甚至貧病交加,許多企業商家已走下坡還在苦撐。她表示,每天夜深人靜時,總是在想,如何讓這塊土地更好,如何讓人民過的更好,自己能做些什麼?今後的她將以更謙卑的心去體察民心,「民疾我急、本著善良無敵,全力迎向新竹市選戰」。
中風復健手腳仍無力?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助有效改善
廖女士於去年三月不幸中風,左邊的手腳都變得沒有力氣,經過一段時間復健,力量還是不足,抬高或抓東西都感到困難,而且越來越緊繃,有時活動時也會感到疼痛,家人也越來越不敢協助進行復健運動,故到醫院復健部就診,經治療情況改善許多。肉毒桿菌素紓解緊繃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解釋,廖女士剛到院就診時,醫師評估覺得應該先處理整個上肢緊繃的問題,於是建議施打肉毒桿菌素,緊繃感亦於注射後消失,也開始能進行一點手臂動作,並進一步建議她,可考慮使用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廖女士每週接受兩次療程,她表示有機器手臂輔助,比起由別人幫忙活動肢體運動,有比較好的支撐,而且動作速度慢慢進行也比較穩定,也開始願意嘗試配合出力,感覺動作有比較舒適,也沒有疼痛的情況。機器手臂取代人力 智慧化訓練模組對症下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說明,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可依據病人不同的力氣狀況,提供上肢近端(肩膀、手肘)或遠端(手指)的動作訓練。其中上肢近端訓練是使用機器手臂取代人力,與傳統復健訓練相比,提供病人更加穩定的動作輔助支撐;此外,也能透過先進的肌電訊號感測技術,配合上肢的肌肉動作收縮情形,可設定多種智慧化訓練模組,讓治療師視病人狀況及能力,選擇合適的訓練模式與調整難易程度。醫師專業評估 制定個別化復健訓練計畫近年來,機器輔助訓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除了用於腦中風病人之外,也可以用於其他肌肉骨骼及周邊神經損傷的復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強調,要接受這樣的治療,需要先經過復健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評估,確認病人適合接受訓練,如果肌肉張力過強,會建議先處理張力問題,比如安排肉毒桿菌素注射,再由職能治療師根據病人需求與狀況,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訓練計畫,幫助病人回復日常生活功能。
總是覺得手不乾淨重複洗手? 小心是「2大疾病」找上門
遇到大規模流行的疫情,學校老師和爸媽時常提醒維持清潔的重要性,小薇每次外出返家,都認真洗手消毒、換下外出的衣物。疫情趨緩之後,小薇仍然很在意自己的清潔,每次回家都花一、兩個小時洗手消毒。最近一段時間,因家人想去逛夜市,但小薇反對,而彼此爭執了起來,那次的爭執加上看到小薇整天為了清潔惶惶不安,手也洗破皮,家人決定和小薇一起到精神醫學部門診諮詢。無論怎麼清潔都覺得髒 當心強迫症上身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經問診了解小薇的想法後,發現小薇自己也發現,無論清潔做到什麼程度,自己的腦袋好像就是會一直覺得手上仍有不乾淨的地方,只好不斷重複清洗,其實自己也洗得很煩了,還是沒辦法停下這些擔心的念頭。除了手上可能有病毒,小薇也時常擔心在外面活動時,不小心在沒注意的時候碰觸到髒東西,所以整天都很緊張,甚至沒辦法唸書。醫師向家人解釋這是強迫症的症狀。第一次發生常在兒童及青少年期 重複行為樣太多王彥欽醫師說明,許多強迫症及焦慮症第一次發生時都在兒童及青少年期,強迫症包含持續且反覆出現的一些想法、衝動,而對個案造成困擾,以及為了忽略或壓抑這些強迫思考而出現的重複行為。強迫思考也不一定關於清潔,例如有些個案總會反覆檢查家裡的門窗、瓦斯、電器等,有些則是在丟掉東西時,就出現許多憂心,這都可能是強迫症的不同表現。醫師專業評估 找到個案心裡擔憂的原因焦慮及強迫症都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疾病。王彥欽醫師解釋,和成人的治療類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及強迫症可以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調節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也可以加上認知行為治療或其他心理治療,在跟專業治療者談話的過程中整理腦中的焦慮來源,轉化僵固的思考,增加認知的彈性,慢慢建立不會影響生活的行為反應模式。這些改變並不容易,新的想法與行為可能帶來焦慮,這時可以積極練習適當的放鬆策略,身邊重要他人的支持也扮演重要的協助角色。
醫院舉辦巴金森氏症講座 盼病友增加增加運動機會培養習慣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會引起動作障礙,使病人出現動作遲緩、動作啟動困難等情況。但運動對健康而言仍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為了協助病友獲得正確運動知識,並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新竹臺大分院表示,希望巴友在配合醫師治療以外,能同時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醫病合力改善疾病。運動非藥物治療效果好 但病友大多無持續運動習慣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包含僵硬、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陳凱翔副主任表示,台灣的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好發平均年齡約60歲,整體病程約10至15年,大部分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初期都有段數年不等的「蜜月期」,之後就會因為藥物副作用,難以維持日常活動。不過,陳凱翔副主任提到,運動除了能強化病人的身體機能,還能促進多巴胺分泌,對巴金森氏症病人而言,是非常好的非藥物治療。因此除了復健治療外,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還會依據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分期,針對需要加強的部份,設計個別化運動處方。新竹臺大分院許瑞祈物理治療師說明,中心會透過運動班、遠距運動教學,增進病人運動機會與頻率,同時教導病人如何居家自我訓練,希望病人經由持之以恆的練習,改善動作障礙問題,不過追蹤發現,許多病人在結束治療後,大多沒有持續運動的習慣,而是把運動視為在醫院治療的一部分。新竹臺大分院5講座 盼增加運動機會、培養習慣為了增加病人運動機會,新竹臺大分院社工師呂雅珊規劃一系列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四位講師,將於8月26日至9月23日每週六上午,於新竹醫院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柔軟度、肌肉力量、平衡感進行運動教學,讓病人體驗多種運動並從中找尋適合的運動方式。8月26日、9月2日「正念瑜珈」將引領病人透過身心合一,找到身體與心理的內在力量;9月9日、16日「肌肉力量訓練」,有助於病人穩定肢體、減少跌倒發生;9月23日「太極拳」,有助於病人穩定下半身重心,促進平衡感及手眼協調性。呂雅珊社工師表示,這些運動都非常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練習,希望透過連續性課程,培養病人每日運動的習慣,邀請巴友一起動一動,喚醒身體的自控力。
洗手洗到手破皮! 疫情影響國中生罹「強迫症」連夜市都不敢去
日前新竹一名國中生小華(化名),因疫情影響,過度在意自身清潔,每天回家後總是花一、兩個小時洗手消毒,過度清潔導致她手洗到破皮,也影響到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及讀書進度。小華就醫後,醫師解釋這是強迫症症狀,經治療後小華已不會過度焦慮,症狀好很多。小華在在剛升上國中時遇到大規模疫情,外出回家時總會認真洗手消毒、換下外出的衣物,疫情趨緩後,小華仍維持習慣,很在意自己的清潔情況,但也耽誤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及讀書進度。最近因家人去夜市,小華非常反對,因此與家人互相爭執了起來,這件事讓家人無法理解小華,甚至因此責備她。經觀察,小華常因清潔焦慮,且手總是被洗到破皮,結合上次的爭吵事件,家人決定帶她到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精神醫學部門診諮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問診後,發現小華無論清潔做到什麼程度,她的腦袋好像就是會一直覺得手上仍有不乾淨的地方,只好不斷重複清洗,其實小華自己也洗得很煩了,但她還是沒辦法停下這些擔心的念頭。另外,小華在外出活動時,不小心在沒注意的時候碰觸到髒東西,這樣的情況也讓她緊張不已,甚至無法好好念書。醫師認為小華是得了「強迫症」,這些行為都是強迫症的症狀之一。醫師表示,焦慮及強迫症都是可治療的精神疾病,許多強迫症及焦慮症第一次發生時都在兒童及青少年期,有些個案會反覆檢查家裡的門窗、瓦斯、電器,有些則在丟掉東西時出現許多憂心。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強迫症的不同表現,可藉由醫師專業評估,找到個案心裡擔憂的原因,正確建立診斷。以小華的案例來看,可透過藥物治療,並讓小華與父母一同思考,如何建立一個不會過度、但足夠清潔的流程,且與她一起練習焦慮時轉移注意力的策略。經治療後,小華雖還會留意自己的清潔狀態,但能做到不再過度造成自己的困擾,並且也不再影響自己生活與課業。
老翁白內障術後角膜水腫混濁 移植角膜重獲光明
70歲的L先生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大約一年之後,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不僅退化到連旁人的臉孔都看不清楚,甚至出現眼睛刺痛、畏光等症狀,輾轉到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求診,醫師檢查後才發現有嚴重的角膜水腫及混濁,且視力已退化到0.05。所幸順利等候到國內捐贈者捐贈眼角膜,成功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視力也恢復到0.7,不再霧裡看花。角膜水腫混濁 恐嚴重影響視力新竹臺大分院眼科部黃韋綸醫師說明,角膜是眼球最表面的一層透明組織,可說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必須維持清澈透明,才能讓外界的光線順利到達眼球最裡層的視網膜,獲得清晰的影像。如果角膜受傷、感染,或者因為疾病導致角膜內皮細胞無法有效排除角膜多餘的水分,就有可能造成角膜水腫混濁,嚴重影響視力。依疾病嚴重度 選擇全層或部分角膜移植黃韋綸進一步解釋,L先生罹患的「偽晶體性角膜水腫」,是在白內障手術之後,角膜內皮細胞快速減少所引起的。由於角膜內皮細胞通常無法自行再生修復,這類病人大多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以替代原先角膜的功能。目前角膜移植手術的方式可分為全層、前層、內皮層移植等三大類,對於已有角膜混濁或白斑的病人,可接受全層角膜移植,將原本混濁的角膜中央部份移除,再縫上新的角膜取代;若只有角膜內皮受損的病人,則可接受較新的角膜內皮移植手術,僅將捐贈者的角膜內皮層部分植入患者眼內,具有傷口小、恢復期短、排斥較少等優點。預立器官捐贈同意書、註記健保IC卡 發揮大愛角膜移植仰賴角膜捐贈者的大愛,然而目前國內的角膜仍然供不應求,有許多病人仍在排隊等候移植,或必須自費申請進口國外的角膜。期望民眾能踴躍發揮大愛,預立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及註記健保IC卡,使得更多病人能有機會獲得國內捐贈的角膜,讓靈魂之窗早日重見光明。
13歲女童身體不適就醫竟患急性心肌炎! 醫曝「1物」可救命
一位十三歲的小妹妹,因發燒、腹痛、嘔吐三天,外院檢查疑似急性心肌炎,轉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求診,急診兒科醫師檢查發現心跳過慢,心電圖顯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且經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收縮力不佳,情況十分危急。急性心肌炎原因多 兒童以病毒感染為主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主任傅俊閔說明,急性心肌炎是因為感染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心肌發炎,以兒童來說主要以病毒感染為主,但並非每個病童都能確實找到病原。心臟功能會因發炎程度不同,而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輕則心臟收縮力無明顯異常,重則收縮力明顯下降,而影響心臟輸出量甚至休克,若未及時治療,從無症狀到嚴重心因性休克,甚至心搏停止都有可能。支持性治療降心臟負擔 引心律不整需置放節律器傅俊閔醫師指出,急性心肌炎治療一般為支持性療法,治療目標就是減輕病人心臟負擔,並維持足夠的心輸出量。若血壓或心輸出量不足,則可能要使用強心劑,若藥物治療之下仍有心輸出量不足的情況,可能要體外維生系統葉克膜(ECMO)的支持。急性心肌炎可能會合併心律不整,或影響到心臟的傳導系統。一般心臟的傳導是從心房傳到心室讓心臟產生搏動,若心房心室的傳導路徑受到影響,就可能導致傳導阻滯;而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則為急性心肌炎少見的併發症,是指心房的電氣活動完全傳不到心室,臨床表現就是心跳變慢,此時可能需要使用經皮心臟節律器,或到心導管室置放暫時性節律器以維持足夠心跳。新竹醫院、生醫醫院 造福大新竹急重症病童傅俊閔醫師表示,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竹北院區,皆有常駐的小兒心臟科醫師,可依緊急狀況處理兒童心臟急症,包含兒童心導管相關治療與介入性心導管手術,對於嚴重的急性心肌炎,也有心血管外科團隊緊急安裝ECMO支持心肺功能,期望能讓大新竹地區的急重症兒童得到即時且完善的醫療。
夜間腿抽筋怎麼辦? 醫授「3招」遠離痛楚
年約60歲的王阿姨,長時間飽受半夜腿抽筋所苦,不僅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在氣候轉冷時,夜間腿抽筋情形更加頻繁,王阿姨擔心身體出了問題,故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就診,經醫師檢查後,診斷為夜間腿抽筋;醫師藉由衛教方式引導王阿姨預防及改善,數週後,抽筋再也沒有發生過,終於可以一覺好夢。夜間腿部抽筋 寒冬發生率增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藍亦倉醫師說明,夜間腿抽筋最常見的是小腿肚(腓腸肌)突發性、不經意的收縮,肌肉產生糾結及僵硬的劇烈疼痛感,這樣劇烈的不適感大約維持數秒至十分鐘,病患可能會無法移動或從睡夢中痛醒。而每個人都可能有夜間腿抽筋的困擾,其中50歲以上的族群比率更高達50%,且此情況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另寒冬的發生率更為夏天的兩倍。腿抽筋與血中離子濃度無關 藥物預防效果實證依據不足藍亦倉醫師表示,有些民眾就診時,常認為夜間腿抽筋需檢查血中的鈣、鎂、鉀等離子濃度,但其實腿抽筋多半和血中離子濃度無關;也有些民眾擔心因缺鈣或缺鎂而致夜間腿抽筋,因此自行補充鈣片、鎂及電解質製劑等,但助益卻有限,就連目前藥物做為腿抽筋治療或預防的實證依據也是不足的。小腿肚防抽筋 三步驟可改善藍亦倉醫師建議,民眾可藉由衛教3撇步,分別為睡前伸展肌肉,對於小腿部、阿基里斯腱及比目魚肌做伸展動作,如雙手推牆壁,同時下肢弓箭步拉筋,伸展小腿肌約15-30秒後,再換另一隻腳,將有助預防腿抽筋,若白天有較劇烈的運動,也要記得收操和睡前按摩;第二為側睡或腳踩靠床底板,因仰睡時持續腳板向下(蹠屈)的姿勢容易造成抽筋,應盡量讓足部保持腳板向上(背屈) ,若是突然小腿抽筋發生時,馬上將腳板向上彎也能夠立即緩解;第三為沐浴時對於容易抽筋的部位用溫熱水沖泡,或使用電熱毯對小腿肚進行熱敷、穿厚襪子等,維持下肢的保暖,也有助預防及改善夜間腿抽筋問題。
又爭取3項百億元建設 柯建銘籲新竹市民「扶正」沈慧虹
新竹市「公道三」昨天正式通車,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今(26)日表示,公道三工程歷經30年,一度成為「沒有希望」的代名詞,卻在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手上逆轉勝;他更指出,沈慧虹上周五又替新竹市爭取了三項百億元級的大型建設,呼籲市民共同推動「扶正」沈慧虹從副市長成為市長。柯建銘表示,短短500公尺的公道三,歷經童勝男、蔡仁堅、林政則及許明財等前市長,最後在現任市長林智堅及沈慧虹所率領的市府團隊下完成。他指出,林智堅在2014年底從公路總局找了交通專業的沈慧虹出任新竹市交通處長,第一個任務就是公道三,在沈的規劃下,該修法的修法,並爭取由中央補助20億,並首創為本案開了聽證會,新竹人等了30年的公道三終於通車。柯建銘推崇沈慧虹說,沈主持公道三通車後,下午兩點又舉辦「17公里海岸線跨竹苗親子單車挑戰賽」,新竹17公里自行車道銜接苗栗,也在今年串連成功,須歸功於林智堅市長及沈慧虹副市長的努力所達成的。「這不是專業、深耕,什麼才是專業、深耕?」柯建銘說,沈慧虹上周五在柯的台北國會辦公室,向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持續爭取新竹輕軌捷運、新竹大車站計畫及台大新竹醫院湳雅院區擴建案,這三項皆為百億級重大建設,讓新竹市邁向國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