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專科
」 糖尿病男大生超重想減肥!驗血竟得糖尿病 醫曝「4無痛症狀」:視力模糊也要小心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大關,且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就指出,若開始出現皮膚變黑、體重不正常減輕、多吃多喝多尿、視力模糊的「4大無痛症狀」,就要注意自身是否罹患糖尿病了周建安醫師在「初日診所」的YouTube頻道中分享,他曾收治一名年約18、19歲弟弟,原先對方是為減重求診,怎料一抽血後竟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血糖平均值高達9.2%(正常值上限為5.6%),是為糖尿病患者,且肝功能、尿酸及血脂肪全部都爆表。周建安曾在專欄中提及,這名男大生從小到大一直超重,身高173公分,體重達到110公斤,經詢問後才知,對方每天吃速食,份量是常人的2倍,每天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再加上課業繁重、壓力大、幾乎不運動,最終導致糖尿病。當被問到「是不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周建安說,其實糖尿病是有跡可循的,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不需要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要靠抽血才準確,也建議要盡快就醫確認治療:1、皮膚變黑:常見於皮膚的皺褶處如脖子、腋下,因為糖尿病導致角質的變化,讓皮膚產生黑色素沉澱。2、體重不正常下降:糖尿病會造成患者身體大量脫水、體重驟降。3、吃多喝多尿多:人體出現血糖問題後,這些糖分都無法被身體吸收進去,讓人不斷地跑廁所,身體也因為脫水狀況而有口渴的狀況。4、視力模糊:高血糖會導致眼角膜水腫,若突然出現視力模糊,經檢查也不是老花眼、近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水果迷思…香蕉比芒果更甜「熱量高」 醫揭關鍵原因
夏天是許多水果盛產的季節,一般人以為香蕉的糖份和熱量比芒果低,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名糖尿病患者,三餐飯後都吃香蕉,結果血糖飆到1.5倍,讓醫師笑虧:「真的不要再誤會芒果了!」。減重專科暨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分享案例,有一名50歲男子患有糖尿病,原本血糖穩定控制,但3個月後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飆到7.5,追問下才知,男子因為想吃水果,選擇將「感覺糖分較低、熱量也低」的香蕉當作三餐飯後的點心,才會導致血糖失控。周建安說明,香蕉比芒果更容易引起血糖上升,因為糖分高於芒果,加上購買便利性,常被大量食用,糖分總攝取量就很容易過量,其升糖指數(GI值)51,高於芒果的41,GI值越高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而芒果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助減緩糖分吸收,成分中的「芒果苷」還具有抗發炎與降血壓的特性,更能穩定血糖。醫師建議,芒果是更好的選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周建安提醒,糖尿病患者選擇水果要更嚴謹,並注意份量。芒果中的芒果多酚與各種礦物質、維生素,雖然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延緩糖分吸收,但就品種而言,糖尿病患者以「愛文芒果」最為恰當,且一次以半顆中型為限,1天不超過2份,並搭配纖維與蛋白質,降低血糖波動。至於什麼時候吃比較好?白天優於晚上、飯後勝於飯前,1天不能超過2份,也最後分散在餐後,一餐最多1份,才能在口腹之慾和健康飲食間取得平衡。
全台糖尿病患者突破250萬 醫曝「7大無痛症狀」有這情形累血糖恐已失控
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當血糖超標時,全身的血管及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會快速地誘發各種病變。糖尿病在抽血診斷前,不妨可以觀察是否有「7種無痛症狀」,若是一直覺得燥熱又疲累「血糖已經開始進入不可控制的程度」,要有所警覺。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在YouTube頻道中分享, 若是怕自己罹患糖尿病?他建議可先試著自我評估是否有以下「7大無痛症狀」。1.皮膚變黑若有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往往會在皮膚皺摺處,如脖子、腋下開始出現皮膚變黑變厚的「黑色棘皮症」,原因在高胰島素阻抗的情況下,糖分和胰島素作用,造成皮膚角質增生和膠原蛋白破壞,產生黑色棘皮症。有這個狀況就得開始懷疑糖尿病的可能。2.吃多喝多頻跑廁所當血糖不斷往上爬升,身體要把毒素排出,就會讓人頻頻跑廁所,由於糖分經由尿液排出,在排尿過程中大量水分跟著排出,因此會變得容易口渴,加上這麼多糖分流失,代表吃進的食物沒被身體好好地吸收和利用,造成會想吃甜食的念頭,當有上述症狀時,代表血糖開始異常。3.容易感到疲憊當血糖從小便中開始大量流失,身體能量就會開始不足,慢慢感到疲勞、倦怠,同時又伴隨脫水,讓人覺得燥熱易累,這暗示著血糖開始進入不可控制的程度,必須就醫。4.尿道感染很多人發現得到糖尿病食,不是因為尿道感染問題,而是馬桶周邊開始「長螞蟻了」,這是尿液中糖分太多,而大量糖分從小便中排出,假如水分又攝取不足,容易在尿道中滋生細菌,引發反覆的尿道感染。5.視力模糊病變持續性高血糖還會使眼睛角膜開始水腫,視野模糊看不清楚,糖尿病本身也容易引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甚至青光眼。6.體重突然下降若是突然快速消瘦且伴隨著越來越疲勞與倦怠,可能就是糖尿病所導致,嚴重高血糖會造成脫水,體重快速下降,短短2個月可下降超過10公斤,這樣的體重驟減不會對體脂肪、肌肉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越來越累須盡速就醫,否則可能會出現低血壓,甚至昏迷。7.傷口難癒合糖尿病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血管中流的就不是血而是糖了,高糖分適合細菌大量增生,也會因糖毒的影響造成免疫細胞無法有效抵達傷口清除細菌,這時身上容易產生大大小小的傷口卻又難以癒合。有這狀況就是糖尿病後期,要找醫師治療。周建安提醒,若出現上述症狀不用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需靠抽血,應盡快就醫安排抽血檢驗飯前血糖、飯後血糖及3個月血糖平均值糖化血色素,當抽血驗出飯前血糖大於126mg/dL、飯後血糖大於200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6.5%,才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脂肪肝恐致癌!醫示警「這3類食物」:吃水果也要注意
脂肪肝是目前台灣最盛行的肝病,盛行率約在25至33%之間。對此,新陳代謝專科與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一定要多加注意!因為脂肪肝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以及癌症等。他也點名3種形成脂肪肝千萬要避免的食物。即便是健康的水果也要謹慎食用,尤其屬於輕度脂肪肝患者,切勿過量飲食。周建安在診所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上,以「脂肪肝千萬要避免的3種食物」為題PO影片表示,一旦肝臟脂肪比例超過5%,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分別上升2倍及33%,還可能導致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纏身。因此周建安也分享3種脂肪肝千萬要避免的食物?首先是高脂肪食物,像是奶油、炸雞等多油食物,長期食用會導致肝臟細胞發炎,組織纖維化,最後演變成肝硬化。再來是酒精,因為它會增加肝臟中脂肪的合成,同時會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對肝臟健康非常不利。最後則是果糖,周建安舉例,像是果汁、手搖飲、零食甜點等加工食品,皆有可能添加高濃度的果糖,務必要特別小心,因為果糖在肝臟會產生糖解作用,形成大量三酸甘油酯,果糖的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尿酸,造成慢性發炎,導致胰島素阻抗出現,導致脂肪肝的發生至於有網友詢問「若輕微脂肪肝者是否還能吃水果?」周建安則回應,「可以呦,但建議盡量選擇低糖度、低GI的水果,一次也不要吃太多喔。」他也強調,主要還是避開添加果糖的加工食品!
均衡飲食一週體重不降竟反升 醫揭影響短期體重3原因
均衡飲食一周,體重卻不降反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解答,肝糖造成體內的水分、女性經期的荷爾蒙、排尿與排便都會造成短期體重變化。因此,減肥應以適合長期執行的健康生活型態為方向,「我們不會隨時間而復胖,而是擁有更理想的體重和體態」就是最終目標,別因為短期的體重起伏而患得患失。蔡明劼6月28日在臉書粉專《蔡明劼醫師健康。瘦身》發文指出,追求健康體重和體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因為短期的體重起伏而患得患失,他也點出影響短期體重3因素:1.肝糖造成體內的水分變化肝糖是體內儲存能量的重要容器。但是每公克肝糖同時也夾帶大約3公克的水,所以肝糖儲存量如果增加500克,水分儲存就會增加1500克,體重馬上增加2公斤。所以有些長期低碳水飲食的人,一吃澱粉就會體重暴增,從此罹患「澱粉恐懼症」,其實只要平常都有吃澱粉,就不太會出現這種體重上沖下洗的變化。2.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在經期前,有些女性會發現體重增加,這通常是體內荷爾蒙(主要是黃體素)的變化,造成的水分滯留所引起的。用白話來講就是水腫,體重變化幅度有可能0.5到1公斤,甚至有些人可以到2、3公斤。蔡明劼補充,通常在經期結束後,水腫會慢慢消退,體重也會恢復到正常水平。有些女生喜歡在月經期間亂吃,月經結束後發現體重都沒變而暗自竊喜,但其實那只是水分的減少而已,「你身上的脂肪一點都沒少。」3.排尿與排便的影響蔡明劼表示,假如你喝下1公升的水,體重當然會暫時增加1公斤,但腦袋清楚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真的變胖,而且這些水遲早會排出體外。排便也是一樣,今天你排出很多,確實肚子會比較消、體重也會降低一些些。「但是很抱歉,排出來的只是大便而已,你身上的脂肪還是一點都沒少。」最後蔡明劼也在文末總結:「有句話說『想要抵達目的地,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我們不需要在那邊煩惱能不能吃澱粉、有沒有大便,每天心情跟著體重計上上下下。」
吃太多、心情差就吃、消化快、代謝慢 4種肥胖型態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也是健康問題,更是全球排行第五大死亡因子,甚至比飲酒威脅還高,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分享,肥胖本身不會致命,但會致病再造成死亡,每年約五百萬人因而死亡,而在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BMI超過27。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民眾第一時間通常會選擇自行嘗試,甚至於利用非正規藥物來減重,鮮少有人會求診。最新肥胖研究出爐:肥胖分四種型態「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說明,而最新的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佔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醫師補充,「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例如白天時已經吃很多,晚上又因為工作壓力或不愉快的心情產生報復性進食,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腦饞剋星 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進食渴望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醫師表示,靠意志力減重是違反人性且很難維持的,因此藉由藥物輔助減重成功機率較高。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但同時強調,昂貴的直銷產品、未經核可號稱排油的健康食品,其實最終都會傷害身體,復胖可能是最輕微的後果,過敏、腎功能下降、心臟衰竭等後遺症比比皆是,奉勸民眾不要求快,一定要求穩。藥物輔助減重,除了現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針」是壓制食慾,讓你不想吃東西,現在也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抑制食慾解決飢餓大腦,同時降低嘴饞慾望,解決情緒飢餓。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表示,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經實證,肥胖者在服藥第二周即可見效,第16週體重下降5%者,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減重關鍵在行為治療 藥物僅是輔助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安欣瑜醫師分享:減重第一步即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而關鍵也非用藥,而是調整行為,她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是永不復胖,唯有改變並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才能不費力且持久。
年菜熱量排行榜揭「這道菜」最肥 春節不發胖3招報你知
年節將至,大家陸陸續續開始準備起年菜了,不乏許多傳統的必吃菜色,但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別忘了控制體重!營養師楊斯涵就指出,熱量排行第一的常見年菜炸年糕屬於高油脂、高澱粉食材,可酌量食用或選擇蒸年糕、蒸發糕或煎蘿蔔糕,熱量將減少許多,另外年菜必有的高脂肉類蹄膀筍絲、東坡肉也分居第2、第3名,每100公克也都有300大卡以上。以下是臉書專頁《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分享的春節年菜熱量排行榜:1. 炸年糕:412大卡2. 蹄膀筍絲:331大卡3. 東坡肉:302大卡4. 傳統年糕:262大卡5. 梅干扣肉:236大卡6. 紅豆年糕:231大卡7. 蒸發糕:231大卡8. 煎蘿蔔糕:227大卡此外營養師楊斯涵也建議,可改選海鮮類的年菜,如清蒸魚、海大蝦、干貝等,熱量都會比較低。而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肥胖症專科醫師蔡明劼也曾在過年期間分享3招春節不發胖公式,即使不算熱量、沒時間做大量運動,也可以保證體重不走鐘。1. 吃對順序依照菜→肉→澱粉的順序進食。開動時記得先夾青菜或菇類、海帶、黃瓜、豆莢等,最好吃到五分飽左右,再開始吃肉類等蛋白質,最後剩下的胃容量再吃澱粉,這樣最容易避免攝取過多熱量。2. 吃對蛋白質低脂肪的優良蛋白質首推海鮮類,如魚肉、蝦、干貝、蛤蜊、牡蠣等。簡單的口訣是:沒有腳的(海鮮)優於兩隻腳的(雞鴨)、兩隻腳的優於四隻腳的(牛豬)。另外豆腐、毛豆則是不含膽固醇的蛋白質來源,有利於心血管健康。3. 吃對零食例如海苔、魷魚絲、肉乾、堅果、新鮮水果等。「我不是說這些東西吃不胖,只是會比其他零食相對安全一些。少輸就是贏,別人胖就是你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