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新報
」神秘地主吳老師2/南北兩大家族聯姻 吳郭魚、長老教會皆出自「吳葛家族」
北士科一場建案記者會,隆遠集團董事長莊子華首度受訪,揭開神秘大地主面紗,大稻埕莊家不是近50年靠土地買賣致富,早在日據時期就藉著南北貨物貿易累積龐大家產。CTWANT記者調查,人稱「神秘地主吳老師」的莊子華母親莊吳璇珠,也來頭不小,她系出南台灣百年大家族「吳葛家族」,而莊子華則是吳葛的外曾孫。來台獻身一甲子的英國牧師巴克萊(Thomas Barcla)曾回憶,「光緒元年(1874年),我剛到台灣的時候,有4個年青人在旗后(高雄旗津)李庥牧師的樓下讀書。」其中一位就是吳葛,後來成為台灣最早期本地傳道人之一,他的父親吳著則是屏東鹽埔一代最早的信徒。吳葛19歲領洗,學成擔任傳道師,也曾受聘於台南長老教會中學任教,吳葛娶妻邱銀後,一共生了17個孩子,被巴克萊牧師幽默稱許「教會也增長了!」吳葛後代子孫有不少活躍於醫界、實業界,對長老教會也有極大貢獻和影響力,吳葛家族的故事被收錄於台灣教會歷史的《教會史話》中。南台灣吳葛家族與長老教會的發展淵源深厚。圖為1936年吳葛家族全家福於水泥瓦工廠合影。(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副大統領吳振南就是吳葛的後人,前馬偕醫院院長吳再成也出自吳家,為吳葛三子吳希揚所生;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吳郭魚鼻祖引進人之一的吳振輝,和莊吳璇珠皆為吳葛長子吳臥龍所生,莊子華要稱吳振輝「二舅」。日本戰敗後第2年,許多被徵調至南洋服役的台灣兵士,被集中在新加坡的兵營中等待遣返,吳振輝因此和高雄捕魚世家出身的郭啟彰認識。郭啟彰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兩個年輕人便悄悄潛越養殖場,脫下內衣充當漁網,撈取了百尾魚苗放進鳳梨罐中攜返台灣。然這趟引入過程並非順利,鳳梨罐曾被台灣同鄉誤以為是髒水,將魚苗倒入水溝,於是眾人趕緊協助撈回,只剩20尾;從新加坡到基隆10天航程,再輾轉回到郭啟彰的旗津老家,最後只剩下13尾存活,於是這5雄、8雌的魚苗,以兩人姓氏命名為「台灣吳郭魚」。吳振輝返台後,曾在台大農學院任教及農林廳任職。吳葛家族後代吳振輝(右)與高雄捕魚世家出身的郭啟彰(左),一同從新加坡引進「帝士魚」魚苗,成為「台灣吳郭魚」的由來。(圖/台南市農業局提供、翻攝自農委會官網)CTWANT記者也在文化部建置的《國家文化記憶庫》,找到1936年拍攝的吳葛家族照,吳振輝及吳璇珠都在其中。吳璇珠北漂嫁給大稻埕莊家第七代莊家聲,有趣的是,莊家也與基督教淵源頗深,莊子華口稱「伯公祖莊清風」為台灣第一位因傳福音而殉教的基督徒,同樣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收錄在百年史中。莊家的故事要從1746年說起,莊家祖先從泉州渡海來台定居淡水八里,清末家族遷徙至大稻埕,莊子華的爺爺莊輝玉接手家業「莊義芳商行」,經營南北貨貿易至香港、廈門、神戶、滿洲等地,商品包括黑糖、橄欖、麵粉,以及鷹牌煉乳、麒麟啤酒。日據時代又成立「永樂町店舖建築信用買賣利用組合」為台北市都市更新之先驅,同時也做火險代理,莊家事業涵蓋食、衣、住、行幾乎無所不包。莊義芳商行就位在迪化街117號,莊家人表示,由於莊輝玉較為節儉,因此當年打造時立面從簡,雖不如附近的郭家、陳家華麗,但這3位屋主財力雄厚,在迪化街齊名「三仙」。早年莊家在迪化街有6棟建築,包括莊輝玉為長子莊家珍結婚而建的新家。而莊義芳商行建築,在莊家珍次子莊長雄建築師整修後,目前經營咖啡廳與古蹟博物館,開放參觀。為響應日本台灣始政40週年紀念,大稻埕莊家與幾位地方仕紳合資10萬日圓興建第一劇場,建築外觀氣派,為當時台灣最大的豪華劇院。(圖/翻攝自國家圖書館官網)此外,1935年莊輝玉與同樣為大稻埕富商的錦記茶行陳天來家族,合資10萬日圓興建「第一劇場」,地點就位在現在的延平北路與保安街口,劇場內設有旋轉舞台、可以容納1600人,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豪華劇院。經《臺灣日日新報》的描述,該劇場有4層樓高,建築氣派,並設置升降機直通各樓。除了劇場之外,一樓有森永喫茶店和酒吧,二、三樓有咖啡廳,四樓120坪全部做為舞廳使用,為台灣最大的舞廳。幾經更迭,劇場已拆除,現址改建為第一企業中心大樓,作為隆遠集團總部。不過第一劇場股份有限公司仍未解散,仍由高齡103歲的莊吳璇珠掛名負責人,紀念這一段輝煌。
復刻老菜風華 府城重現日本皇族訪台御宴 台北細品老上海菜美味
老宴席菜講究的食材細節與繁複作工,令人難以想像,並且時常與當時歷史背景與文化有所牽連,近年吹起一波重現老菜的風潮,就像styletc記者最近發現在台灣的一南一北,就分別推出了各異其趣卻都值得玩味的復刻老菜。位於台南的星級飯店日前與「知事官邸生活館」簽訂合作備忘錄,以與在地文化共生共榮、發揚「食藝復興」的理念,共同推廣奠定「台灣料理」國際地位的「攝政宮皇太子御宴」,帶領食客神回1923年4月、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繼位的「昭和天皇」)訪察台灣時,在皇太子下榻的「州知事官邸」即現在的知事官邸生活館中,品嘗復刻於台灣總督官邸(現為台北賓館)所舉辦的「台灣料理御宴」,並特別開放裕仁皇太子當時位於二樓的辦公室與休憩空間,善用歷史文物陳列加上復古氛圍,帶領食客進入沉浸式的用餐體驗。台南晶英酒店與知事官邸生活館共同重現1923年的復古用餐氛圍。(圖/台南晶英酒店提供)「攝政宮皇太子御宴」共有十三道菜式加一道隱藏版佳餚,主廚團隊考究宴席料理方式、餐桌禮儀、餐具選項等細節,從《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中,找出每道菜色的端倪,除了以「一乾一濕」的上菜順序讓賓客保持口感平衡,還穿插「即席料理」、透過巧思讓味蕾得到休息,上半席分別為玉乳燕珊瑚、金錢財富雞、水晶鴿蛋太平燕、紅燒海鮮羹、八寶鑲蟹斗、銀耳布袋雞湯,中間穿插炸春餅做為分界點,下半席則有古法炆水魚、雙冬燒海蔘、如意鮮魚卷、金華白玉條、八寶慶團圓、杏仁茶油條等。最為裕仁皇太子鍾愛的「八寶飯」,使用桂圓、蓮子、紅豆、地瓜、芋頭等八樣食材加入甜糯米與桂花綠豆蒜,讓這道充滿花香的養生甜品成為宴席亮點。此外,主廚也嚴選龍蝦、鮑魚、瑤柱、蝦乾、臘腸等八種海鮮與頂級乾貨,獻上龍騰躍八仙,以鹹味八寶飯滿足賓客的脾胃。上海夜宴系列「四薈心品」。(圖/THE上海提供)位於台北101四樓的新穎上海菜餐廳,則推出年度新菜系列「四薈心品」,四道菜品皆承襲傳統烹調工法,以復刻上海夜宴為核心,展現老上海人對料理細雕細琢的要求。「四薈心品」分別為「帝王酥香鴨盒子」、「紅綠窗花披赤鯮」、「白霜輕覆帶子蝦」和「海陸魚羊篤鮮湯」,其中「帝王酥香鴨盒子」在早期僅於招待重要賓客、以示尊榮時才會上桌,須將蘿蔔乾、香菇絲、韭黃和鴨肉絲及多樣食材一起爆炒後,包入腐衣再炸至酥脆,使鴨肉肉質鮮美、色澤紅亮,不僅脆口且香氣直衝。而「紅綠窗花披赤鯮」則以16兩的赤鯮為首選,煎至酥香後再鋪上如窗花樣貌的半煎炸蛋酥,醬汁以老米醋和糖調配,最後佐以青紅椒,吃起來尾韻更加分明。「白霜輕覆帶子蝦」。(圖/THE上海提供)「白霜輕覆帶子蝦」將老上海人的「鍋巴蝦仁」做為底調再重新復刻,做法是將鮮美的干貝與現流現剝的草蝦一起燴入蛋白霜,上桌前再將燴料淋在酥脆的鍋巴米香上,干貝與草蝦的自然鮮甜和蛋白霜交融,口感輕柔滑順且有層次堆疊,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海陸魚羊篤鮮湯」在台灣較為少見,這次集結許多老師傅的記憶與手法,重新烹調出魚羊鍋的原始做法,以上湯為基底,並加入赤鯮與羊肉熬煮,加上春筍、香菇及手工蝦丸,吃來醇厚豐富。「四薈心品」僅於 5月31日前,限量限期供應。
古城印刷史 萬華散策
剝皮寮歷史街區。(圖/林士傑攝)萬華曾是台北印刷業最繁盛的地區,在巷弄間穿梭、聽在地人話當年,再動手製作鉛字活版印刷小書,來場隱藏版的艋舺散步之旅吧!過去流傳的一句俗語「若嫁印版工,沒吃聞也香」,道出半個世紀前印刷產業的榮景。全盛時期,萬華地區從貴陽街至西昌街,有超過三百家的活字印刷廠聚集,當年的印刷師傅可是人人稱羨的搶手職業,許多懷著台北夢的北漂青年從鑄字行、印刷廠、裝訂廠的學徒做起,有些則到報社工作,埋下此處成為書香故鄉的種子。剝皮寮 看特展要回憶這段歷經輝煌與沒落的歷史,第一站可先到「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頭有台費心保存、運轉四十年的活字印刷機,是《百年城西》特展的鎮店之寶。透過現在已經少見的印刷機具、油墨料等,帶遊客用不同視野遊玩萬華;展覽的右側空間,是最早赴日學習裝訂技術的老字號裝訂廠「太陽製本所」的舊址,若不是跟著在地文史導覽員,根本不會留意,不起眼的舊城街角,有這麼多隱藏版的歷史痕跡。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百年城西》特展,可見如今罕見的活版印刷機,以及當年保留下的墨料罐。(圖/林士傑攝)龍山寺 憶歷史踏出展間,沿著紅磚小徑一路穿過青草巷,來到香火鼎盛的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除了主神觀音媽祖,後方供奉的月老也吸引不少信眾來求紅線、尋姻緣,導覽員不談信仰神蹟,聊的是半世紀前文人雅士聚會場域,他面對三川殿、手指著牆上的對聯,有領導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清代書法家羅秀惠等人留下的筆墨,其中,開啟漢字大量印刷時代的《日日新報》主筆尾崎秀真的題字也在上頭。龍山寺牆堵上的可見《日日新報》主筆尾崎秀真的題字。(圖/林士傑攝)創立於一八九八年的《日日新報》(後為台灣新生報)在台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人將西方鑄造活字的方法,改成適合漢字的活字印刷及凸版印刷發行報紙,帶領著周邊報社興起,像是康定路上的《聯合報》、永福街的《民族晚報》、大理街的《中國時報》等紛紛成立,報業的快速發展,也讓萬華成為當時的印刷重鎮。龍山寺除了供奉觀世音菩薩,不少信徒也會為月下老人特地前來。(圖/林士傑攝)舊書店 挖寶趣當網路時代興起,此起彼落的轟隆印刷聲響也漸次劃下休止符,瀰漫街區的油墨味不再,但以艋舺舊名「莽葛」為店名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蒐藏不少以活版印刷的珍稀古書;元老級的地圖商「大輿出版社」仍營業著,其文創店「慢旅.地圖空間」展示著一九九三年前才得以看見的手製地圖以及原稿,甚至有當年得靠軍方資源才可完成的台灣立體地圖,各式新奇有趣的地圖小物,也值得旅人來挖寶。最老地圖出版社「大輿」,其展售店有不少獨特的地圖產品。(圖/林士傑攝)出版社 玩初版如今,萬華現存的三台活字版印刷機,一台展示於《百年城西》特展、一台在華西街印刷老師傅手中,最後一台就在時報出版裡的「時報本舖」展示。將鉛字版一一上桌,確認固定好就可以開始上墨印刷。(圖/林士傑攝)經營活字版印刷大半輩子的蘇和男師傅退休後,把原本只能送去廢鐵回收的活字版印刷機、排版桌以及鉛字架,重新經過整理,在書店續用,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課程內容如出版業從初版到再版,從挑出鉛字、分工排版、印刷到裝訂,報名的民眾合力完成一本十六頁的小書。蘇師傅偶爾會現身,一邊上機台操作、一邊話當年,平時則是在《老師傅的排版桌》作者高鵬翔的講解下,跟著他一起動手做,套句他所說:「舊的事物在沒見過的人眼中,那都是新的。」不完美的油墨稍暈、文字微微凸起,在現代人眼中落伍的紙本,卻字字都在為萬華留故事。高鵬翔在排版桌前示範,以細繩固定鉛字,組合出所需的排版。(圖/林士傑攝)活版印刷的16頁小書,是體驗活動的最好紀念品。(圖/林士傑攝)品咖啡 吃點冰清水巖祖師廟外側騎樓,2個特色小攤車「占地為王」。(圖/林士傑攝)想看看更多老城區的新故事,那得往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走去。天色一暗,廟門拉下、傳統小吃攤全收工,老式腳踏車悠悠地在緊閉的鐵捲門前停妥,點亮起寫著「武喵咖啡」的燈籠。攤車主人用老一輩載貨的生活工具「武車」,像浪貓一樣行蹤不明的路徑,在大台北移動了兩年,每周更新來自不同產區的自選咖啡豆,就在車水馬龍的街邊手沖起來,最近long stay的地點選在這裡,咖啡香暫時不會散去,歡迎來品嘗他喜愛的咖啡,一起聊天交朋友。「武喵咖啡」不斷更換豆子,讓人每次來都能品嘗不同咖啡香。(一五○~二○○元/杯)(圖/林士傑攝)而一旁用輕檔車改裝的木箱攤車「陳冰商號」,也是個怪咖。返鄉青年回到萬華只想賣紅豆和紅茶,索性天熱時賣冰、天冷時賣甜湯,紅茶冰可以少冰、去冰,但不准客人調整甜度,那可是艋舺在地老冬瓜糖廠的甜,要拿來止心頭渴,偶爾可加自製烏梅或鳳梨果醬,增加口感的山粉圓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排憂解悶。帶有淡淡冬瓜香的紅茶冰,加入山粉圓或鳳梨皆各有特色(五○元)(圖/林士傑攝)
92年前首份「祈雨文」曝光 拜完當天就下雨
早年科技不發達時,如果遇到長期的大旱,並沒有人工造雨這種先進的方式,大多只能焚香祭拜祈求上天早點下雨。近日就有臉書粉絲團貼出了92年前台灣首場「祈雨法會」的祈禱文,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臉書粉絲專頁「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近日發文表示,由於今年旱象嚴峻,農田水利署和大甲鎮瀾宮將在3月7日合辦祈雨法會。與此同時,文章中也提及到92年前台灣首場祈雨法會。1929年初西半部地區連續50幾天無雨,各地旱象頻傳,當時新聞標題屢屢出現「領臺以來空前の水飢饉」、「高雄州下は二十五年來の大旱魃」等極為聳動的文字,反映了當時旱災的嚴重威脅,因此很多地方都出現向神明祈雨的儀式,其中臺中仕紳張麗俊受地方委託撰寫祈雨文,並在3月31日於豐原慈濟宮進行祈雨儀式。有粉絲專頁貼出92年前的祈雨文。(圖/翻攝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神奇的是,在法會剛進行完,當天和隔天臺中分別降下0.1和0.8毫米的雨量,當然這樣的雨量不足以解除旱象。這次的旱象是直到當年5月中旬全台各地降下豪雨後才獲得緩解,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以「慈雨」為標題,用近半版篇幅報導臺灣各地降雨情形。《臺灣日日新報》以「慈雨」為標題,用近半版篇幅報導臺灣各地降雨情形。(圖/翻攝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