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蘭大學
」 澳洲厄瓜多世界最大蛇類! 6.1公尺「北方綠水蚺」與生物學家共游
厄瓜多雨林中發現新物種!亞馬遜研究人員在當地發現這款「北方綠森蚺」(NorthernGreen Anaconda,學名Eunectes akiyama),科學家預估這種蛇長約6.1公尺,重達200多公斤,有望成為當今體型最大的蛇。從影片畫面可見,負責研究亞馬遜生態的荷蘭生物學家馮克(Freek Vonk)團隊在厄瓜多雨林段的水中驚喜和這條超巨大蛇類合照,研究團隊原以為為發現全球最大蛇類之一的「森蚺」(green anaconda學名Eunectes murinus),結果發現是全新物種。根據《路透社》引述科學雜誌《多樣性》(Diversity)上所公布的一項研究,這條巨蛇雖然與森蚺看起來非常相似,基因差異卻高達5.5%。最後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北方綠森蚺」另外,據20年來一直在研究南美發現的水蟒物種的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教授弗萊(Bryan G. Fry)也表示,「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遺傳差異,特別是當人類與黑猩猩只有2%差異時」,他認為這項發現證明,北方綠森蚺和森蚺在1000年前就已分離成兩種物種。過去已知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是穿梭在亞馬遜叢林的亞馬遜森蚺,最重可達250公斤以上,但是新發現的北方綠水蚺有可能取而代之,雖然兩個物種在亞馬遜雨林經過約1000萬年的分道揚鑣,北方綠水蚺與亞馬遜森蚺在樣貌和習性上仍有許多相似之處。據研究顯示,牠們都是靠驚人的力氣並利用肌肉擠壓殺死獵物的無毒蛇;大多生活在水中,因此兩者的鼻孔和眼睛都已經進化到頭頂,可以潛在水中一邊呼吸,一邊在水面上搜尋獵物。亞馬遜發現世界最大的蛇「北方綠森蚺」。(圖/翻攝自X)
澳洲女掀地板見「詭異黑網」嚇傻!網歪樓《怪奇物語》第5季 專家解答了
澳洲一名女子在家中地板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仔細一看就像是黑色網狀的東西,於是她就上社群詢問大家,結果有人卻幽默回覆「《怪奇物語》第5季?」不過就有專家解答,其實是一種「菌類」。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澳洲墨爾本一名女子漢娜(Hannah Sycamore)在臉書社團「Australia & New Zealand Fungus Identification」上發文,「掀開潮濕的地板後發現這個,有任何人知道是什麼嗎?」只見底板下藏著如同樹根般的大片面積的黑色網狀物,相當詭異。不少社團裡的網友認為是「菌絲體、「黏菌」或是某種樹根,不過光是用肉眼看很難得知出結論;另外則有人歪樓表示「是《怪奇物語》第5季嗎?」指出照片中的東西非常像裡面的怪物,不過沒有人能為這情況給出最正確答案。布里斯班國家植物標本館(herbarium in Brisbane)的一位專家表示,「這看起來像是蜜環真菌的根形,但可惜的是無從根據」;根菌是真菌中的線狀或繩狀結構,由平行菌絲、分支管狀絲組成,構成典型真菌主體。另外,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植物病理學教授伊莉莎白(Elizabeth Aitken)也同意上述說詞,「無論這是乾腐真菌還是其他東西,都需要取樣或找木材專家詢問」。Mycolab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真菌學家海克(Heike Neumeister-Kemp)博士則解答,「這絕對是真菌菌絲體,最有可能來自擔子菌,這種真菌並不危險,且會形成子實體(傘菌或蘑菇)」。
手機不該整晚充電 專家提醒:會減少電池壽命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少民眾都早已習慣手機不離身的生活,就連睡覺時也都是放在一旁插電充整晚。但現在有專家表示,其實讓手機整晚充電的行為,會讓手機的電池壽命大幅度的減少。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澳洲昆士蘭大學訊息與通信技術副教授瑞提許(Ritesh Chugh)受訪時表示,目前新一代的智慧型手機其實都具備快衝功能,充滿電只需要30分鐘至2個小時左右,因此「整晚充電」這行為其實是不必要的。瑞提許也解釋,長時間的對手機過度充電的話,會導致鋰電池發生化學退化,這會讓手機電池的壽命嚴重降低。瑞提許表示,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手機在滿電狀態下會自動停止充電。但由於手機只要放著待機就會耗電,而一耗電就會開始進行充電,而手機就整晚的在「99%」至「100%」之間不斷跳動。雖然目前電池充電技術中,還有一種名為「涓流充電」的低速充電方式,但瑞提許表示,其實涓流充電十分損耗電池。瑞提許也解釋,也由於鋰電池不太適用涓流充電技術,這也是為何一些手機廠商會開發出限制充電的功能,像是蘋果的iPhone可以避免充電超過80%,而三星則是可以將充電限制在85%。而這些選項都必須額外開啟。
全球人類一半以上75歲後恐染精神病 專家籲重視
澳洲昆士蘭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合作一項國際研究,在20年的時間裡追踪了29個國家的150,000名成年人,結果顯示,一半人口在年屆75歲時會出現心理健康障礙。昆士蘭大學教授約翰麥格思(John McGrath)表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敲響了警鐘。」呼籲加大力度投入心理健康資源。此研究發表於《刺胳針精神病學》(Lancet Psychiatry)。最常見2種精神疾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男性:酗酒、憂鬱症和特定恐懼症。女性:憂鬱症、特定恐懼症(一種干擾日常生活的失能性焦慮症)和壓力創傷症候群(PTSD)。青少年:焦慮症、憂鬱症和藥物濫用。青少年風險最高 專家呼籲加大投入資源研究發現,在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中,首次發病的高峰年齡為 15 歲,男性發病的年齡中位數為 19 歲,女性為則 20 歲。麥格思表示,15歲是精神疾病發病的高峰期,因此青少年處於最高風險。此階段對於人們完成學業、進入職場、尋找伴侶和離開家庭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齡,沒有人希望精神疾病影響了人生大事。麥格思呼籲將心理健康資源分配給年輕人,他舉例如澳洲政府衛生部2006年創立組織「Headspace」對於兒少心理健康做的非常好,但有鑑於龐大的需求未能滿足,對於維繫民眾心理健康,還需要更多資源。根據澳洲國家統計機構的數據,2018年時,1/4的澳大利亞人患有精神疾病。2020-21年,大約2/5的澳洲人一生中曾經歷過精神障礙。麥格思分析,這項新研究分析了人一生中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當你擷取一年當中全部民眾的數據,罹患精神病的比例是1/4,但當你把整個生命週期拼湊起來,你會發現盛行率實際上高達1/2。「影響程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皇家精神病學院昆士蘭分校主席布雷特艾默森(Brett Emmerson)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受精神疾病影響的人比之前想像的要多。他認為心理健康資源和服務需要重新審查分配,「如果一半的人口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我們必須開始尋找有哪些治療方法。早期介入效果更好,因為如果不介入,恐使疾病變成長期疾病。 參考資料:Half the population to have a mental health disorder by 75Half the population will experience a mental health disorder by 75, Queensland-led study reveals
幼兒園餵藥3/強逼午睡!陸師竟用膠帶捆3歲童 研究證實「恐縮短整體睡眠時數」
新北市板橋幼兒園爆發餵藥案,8位孩童驗出巴比妥及苯二氮平類等藥物殘留反應,教保員疑似為了讓孩童乖乖午睡而餵藥。幾乎每個托育機構、學校都會有制式化的「午休時間」,總以有益於孩子的健康為由,但孩子真的需要睡午覺嗎?2021年,中國四川一名幼兒園老師在午休時用透明膠帶將一位蓋著棉被的3歲女童全身緊緊包住,園方解釋,當天孩子一直不願躺下睡覺,老師擔心小朋友感冒,因此把被子固定住。過去總認為午睡有助孩子健康,但如今許多研究顯示午休可能縮短整體睡眠時間,反而弊多於利。據澳洲昆士蘭大學一項研究,分析全球及澳洲26個兒童睡眠研究報告,發現2歲以後有午睡習慣的學齡前幼童,夜間的入睡時間會往後延,整體睡眠時間反而降低。報告認為,2歲以後,家長就可以協助幼童停止午睡的習慣,將作息調整到以晚間睡眠為主;同時也呼籲學校老師,不用強迫幼兒睡午覺。但也有孩子需要睡午覺,才能維持專注與體力。美國育兒網站「Baby SleepSite」則提出3個指標協助爸媽判斷,包括午睡愈來愈難入睡、夜間愈來愈難入睡、沒有午睡,傍晚也不會焦躁、情緒失控。若符合上述3點,就表示孩子不需要午睡,但也要適時把晚上的睡眠時間往前調整,讓孩子整體的睡眠時間能夠維持充足(3至5歲10~13小時;6至13歲9~11小時),才有助於大腦及健康發展。那午休是為了讓老師有喘息時間嗎?全國幼教產業工會曾在去年五一勞動節在臉書進行調查,總投票數達到1千多人次,結果顯示70%老師沒有休息,28%屬於隨時待命狀態。因為幼生午睡時,多數老師並非跟著休息,而是開闢另一個戰場,除了照顧孩子的安全,還要寫聯絡簿、整理班務、與家長溝通等,若孩子不睡就可能影響工作進度或造成加班,因此多數老師當然都希望孩子能乖乖午睡。專業的幼教老師會採取正向策略幫助幼童午睡,例如白天多安排消耗精力的活動,或是適度安撫情緒,讓孩子自然而然進入夢鄉。(圖/123RF)全國幼教產業工會曾發聲明,表示教育部要求教保員必須依勞基法規定「工作4小時,應有30分鐘之休息」,但又要求「幼兒午睡時,應至少安排一名教保員在場照護」,如此矛盾的政策,都在在顯見教育部不理解教育現場,以及幼教老師的無奈。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長林育聖受訪時表示,「沒有老師一開始成為老師的目的,就是想傷害孩子。」林育聖說,以犯罪學理論角度來看,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都會希望用合法、正常的方式完成工作,當違法事件發生,或許大眾可以轉而思考,幼教老師的工作量是否已經超出負荷。對於孩子午睡與否如何應變,幼教老師們議論紛紛。《翻滾吧!幼兒園》粉專就PO文表示,包括至少30分鐘的大出汗運動、讓孩子帶自己的安撫玩具、營造舒適的午休氛圍,這些都是幼兒園老師讓幼兒午睡的正向策略,如果孩子真的睡不著,也可以躺著休息或從事靜態活動如畫畫,只要不影響他人,並不會強迫午睡。
淡大交換生誤食老鼠藥命危 嚴重恐洗腎「2解毒方法曝」
澳洲昆士蘭大學的24歲大學生艾力克斯(AlexShorey),一年前到淡江大學當交換學生,本月初誤食老鼠藥「超級華法林」(Super Warfarin),導致器官衰竭、呼吸困難意識模糊、貧血,目前命危搶救中。至於該藥的成分和效果也曝光了,嚴重者可能要輸血補充血漿甚至洗腎。艾力克斯因不明原因誤食老鼠藥,近日起床發現滿床、滿臉都是鼻血,且狀況持續多日,家人認為是吃了台灣的街頭小吃所引起。由於語言差異,沒有獲得正確治療,以致於情況愈來愈嚴重,被送進加護病房,狀況不樂觀。淡江大學表示,艾力克斯曾經就讀淡江大學,但是就讀完2期的3個月班期後,2月14日就離開台灣,不知道何時又回來,但如果需要學校幫助,會全力給予必要的支援。誤食老鼠藥要立即就醫。(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據了解,華法林和超級華法林皆屬抗凝血劑,但使用上不同,前者用在醫學上,可以預防血栓生成,被用在心房纖維性顫動、風濕性心臟病、中風或裝有人工心辦等病患;後者主要用於防治鼠患相關。假如誤食超級華法林,後續會出現血液凝固功能異常等不正常內出血,包括膀胱、泌尿道、腸胃道出血,恐出現血尿和血便,刷牙也會牙齦出血,女性病患經血量大增,應趕緊就醫檢查。治療上以維他命K1、活性碳等藥物吸附為主,嚴重者得進一步透過血漿輸血甚至洗腎治療。
穿越數千年美味?科學家製作出「長毛象肉丸」...但他們會怕不敢吃
穿越數千年的美味?近日一家澳洲人造肉公司Vow,從長毛象的肌肉蛋白質中提取了DNA,製成了長毛象肉丸,但科學家們現在還不敢吃,因為怕這種古老的蛋白質會致命,不知道免疫系統會如何反應。據《每日郵報》報導,一家澳洲養人造肉的科學家們,從長毛象的肌肉蛋白質中提取了DNA序列,填補了現代大象的空白代碼,之後將序列放入綿羊的幹細胞中,複製出200億個細胞,再製作出長毛象肉。參與製作的昆士蘭大學澳洲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沃爾維唐(Ernst Wolvetang)說,「我們已經有幾千年沒有見過這種蛋白質了,所以不知道吃它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如何反應。」沃爾維唐表示,肉丸的製作過程很快速,在幾周內就完成,他們的最初目標是做渡渡鳥肉,但因為找不到DNA序列宣告失敗。人造肉公司Vow表示,長毛象肉丸會誕生,是因為牠是一種氣候變化的象徵。據了解。長毛象是在史前滅絕的野獸,牠在冰河時代之後因人類狩獵和全球暖化而消失。報導指出,該公司的總體目標用細胞培養的肉,替代屠宰動物的肉品,人造肉所需要的土地和水,比牲畜少很多,同時也不會排放甲烷。一項研究稱,與傳統生產的歐洲肉類相比,人造肉的能源消耗減少了大約7%到45%。現在植物肉在世界各地的超市貨架上很常見,但人造肉還是一個新興的專業領域。養殖肉業者Good Meat的培育雞複製了肉的實際味道,但目前只有賣給新加坡消費者。Vow執行長佩普(George Peppou)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數十億肉食者從食用動物蛋白,變成吃在電氣化系統中生產的食物,我們相信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明肉類。」據了解,這顆長毛象丸將於30日起在荷蘭科學博物館展出。
病毒會直攻心臟! 研究揭新冠死者「組織與DNA遭破壞」曝驚人變化
隨著新冠變種病毒的重症患者比例降低,外界預期疫情可能朝流感化發展。但一項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不會是流感」,解剖結果表明,新冠確診死者的心臟組織及其DNA都受到傷害,這影響是過去嚴重呼吸道病毒上所看不到的。綜合外媒報導,澳洲昆士蘭大學 (UQ)的研究團隊發現,新冠雖與流感一樣均屬嚴重呼吸道病毒,但新冠病毒「會直接攻擊心臟並破壞組織的DNA」。團隊在解剖7名未接種疫苗的巴西確診死者、6名普通死者及2名流感死者遺體後,確認僅有新冠確診死者的心臟組織DNA受到損害。率領這項研究的庫拉辛哈博士(Dr Arutha Kulasinghe)指出,儘管受損心臟組織內檢測不到病毒粒子,不過受損組織出現過度發炎反應,以及發生DNA受損及修復相關的組織變化,均能指向是由新冠病毒造成這些反應。此外,DNA受損及修復機制的變化促使基因不穩定性發生,這通常出現在癌症、動脈粥狀硬化、神經性退化疾病和糖尿病。所以從這些層面來看,「新冠不會是普通流感,它會讓健康的人出現心血管問題」,其長期影響及對心血管的傷害,超越了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
昆士蘭大學校刊教學生「如何偷竊」 總編辯稱:幫助清寒學生
澳洲昆士蘭大學獨立學生報《SemperFloreat》在最新出版的一期中,一篇文章令該報受到廣大輿論抨擊,原因是該文章主題為「入店行竊的微妙藝術」(The Subtle Art of Shoplifting),同時提供行竊不易被抓15要點。對於文章引發的爭議,該報發表聲明表示,這篇文章是為了那些生活貧苦的人所寫。綜合外媒報導,這篇被刊登《SemperFloreat》的文章曝光後引發極大爭論,該文章將學生比做「工人階級」,倡導「應該從大公司,而不是父母那裡獲取你需要的東西」,同時還告知讀者,如果看到有人在「frifting」(即free shopping的縮寫),可以視而不見當作是幫助他人。這篇文章還提供15點要領,教導讀者如何行竊不被抓,如「考慮建立一個安全半徑。不要在離家太近的地方行竊」、「確保你在店內最忙的時間前往」、「停車時遠離建築物」、「戴上口罩並遮蓋可被識別的身體標記」等,此外文章還說,出發行竊前,應該「選擇一個角色」,可以是壓力大又笨拙的書呆子,或是IT工程師等。在文章底部,讀者被告知「《SemperFloreat》不認可非法活動,但承認違法有時是一種人權」。即使如此,文章曝光後,還是引爆極大爭議!不少民眾怒批文章宣傳錯誤觀念,昆士蘭教育部長葛莉絲(Grace Grace)直言文章應該被撤回,因為文章走上「錯誤的道路」;昆士蘭州議會議員羅雲(ChristianRowan)也認為「我們根本不應該鼓勵人們犯罪,否則我們最終會陷入無政府狀態」。不過於此同時,澳洲綠黨市議員斯里蘭加納坦(Jonathan Sriranganathan)則表示,他可以理解這篇文章「如果友人被逼到牆角,他們唯一的選擇是超市偷東西,不然就是被活活餓死。老實說,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這在道德上是合理的」。《SemperFloreat》也回應外界批評,發表聲明稱「人們努力維持生計、學生背負了債務,許多人因此生活在貧困中。這是一場階級戰爭,工人階級正受到攻擊,我們只能站起來反擊」。該報還在大學臉書社群進行一項民意調查,結果有54%的學生認為這篇文章「酷」,25%的學生認為「不酷」。
疑旅外確診民眾故意回國用健保 留學生怒嗆:健保沒有了不起到花十萬回來用
近期由於國際疫情升溫,國內境外移入的案例持續增加,日前在網路上就有留學生表示自己不幸在國外確診,卻引起一堆網友表示「不要偷跑回來台灣喔」。如此留言也讓另外一名留學生怒嗆「台灣健保真的不錯,但沒有了不起到會讓人想花十萬回來用」。一名就讀於昆士蘭大學的留學生在《Dcard》上發文,內容中指出,看到一堆人說旅外民眾確診後都飛回來用健保,各種言論讓他看的不寒而慄,但該名網友就直接表示「要48小時內的陰性證明才能登機」,這也代表著確診者根本不可能從國外返回台灣,更遑論回台灣用健保治療。該名網友也說到,台灣健保雖然好用,但並不代表其他國家都沒有相關制度。以他所待的澳洲為例,Medicare(醫療保險)基本上所有一般看病都免費,連掛號費都不用(除了牙科和眼科)。每個月政府還會補助貧困學生約台幣1.6萬元的零用錢,隨著疫情越來越多,快篩每個月可以免費拿5個。如果在新南威爾斯州確診的話,也有1.6萬元的補助。該名網友表示,他每年甚至還不用繳任何費用給紐西蘭政府,就享有一堆補助,但只要出境就會停止補助,「所以講難聽一點,台灣健保真的不錯,但沒有了不起到會讓人想花十萬回來用」。該名網友也表示「Omicron大多是輕症,自己吃Panadol(普拿疼) 多喝水多吃水果,幾天就會好了,比感冒還不嚴重。誰會因為小感冒症狀特地花十幾萬元、搭不舒服的長程飛機回台灣,還被關到負壓病房?」
實驗喊停、政府取消訂單!澳洲新冠疫苗 受試者出現愛滋假陽性反應
由澳洲昆士蘭大學與生技公司CLS共同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近日傳出,在第一階段實驗時,發現有受試者出現愛滋病毒的假陽性反映。為此,試驗緊急喊停,澳洲政府也取消5100萬劑疫苗的訂單。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會出現愛滋病毒假陽性的反應,主要是因為一描中有小部分愛滋病毒蛋白成分,所以導致部分受試者出現愛滋病毒假陽性反映,澳洲政府認為,這樣的疫苗會干擾HIV病毒的診斷,所以在與昆士蘭大學與CLS商量後,決定取消疫苗第二、第三階的試驗,同時也取消原本5100萬計的疫苗訂單。CLS強調,受試者出現愛滋病毒假陽性反映,純粹是因為疫苗中愛滋病毒蛋白干擾診斷,受試者並沒有因此真的感染愛滋 病毒,在後續的愛滋病毒檢測中,也證實沒有感染。由於澳洲政府原本打算採購4種新冠疫苗,總劑量高達1.34億劑,其中CLS與昆士蘭大學合作的疫苗是其中一種。在疫苗取消研發後,澳洲政府宣布對阿斯利康與諾瓦瓦克斯追加訂購疫苗。
陸留學生「修改出境地」!闖關澳洲成功 炫耀:連行李都沒檢查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許多國家為防止病毒入侵,祭出禁止與大陸航班往來,以及禁止曾到大陸的外籍旅客入境;其中澳洲政府也宣布,自2月1日起實施暫時性禁令。不料還是有人不遵守,一名中國籍留學生小K(化名)自曝,將入境登記卡改為香港,結果成功入境。適逢春節,許多在澳洲的中國籍留學生都回家鄉過節,禁令一出讓大家頓時哀鴻遍野,煩惱之後如何回學校上課。根據《今日悉尼》報導,就讀昆士蘭大學研究所二年級的女學生小Y(化名)說,「大家對於是否留學生也不能回去時原本還抱有一絲期望,到最後確認不行時,感到震驚難過以及氣憤;不過還好只是暫時禁令,返回學校仍有希望。」另名留學生小輝(化名)的經歷更波折,就像真人版「人在囧途」;他落地香港前1小時航空公司突收到禁令,因此無法再從香港飛往澳洲,當下只想著如何盡快返程,可是行李直掛目的地,需要拿到行李才能回上海,但又不能入境,最後與一群人被海關聚集在小房間。海關要求他們購買返程機票後,再由轉機航空公司幫轉運行李移到飛機上。小輝無奈表示,但之後地勤和櫃台因為禁令亂成一團,沒有人幫忙安排解決,只能被迫等待,苦等到隔天早上才順利返程。不過有「幸運逃過一劫」的留學生小K則表示,自己在入關前修改了入境登記卡,把出境地由大陸修改為香港,結果順利入境。小K說,「海關只重視人,最後連我的行李箱都沒有檢查。」一席話被大量轉傳,許多人痛批該名留學生,「用這種方式入境還敢炫耀,真丟臉,希望你做好隔離措施,不要丟臉了。」但有人質疑真實性,從對話紀錄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小K是晚上11時45分落地,而禁令是於午夜才實行,也就是說只能算該名學生「幸運」,而非修改了入境登記卡才順利闖關。
調查超過5萬人 「孤獨」屬性有共同點
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愈來愈弱,「孤獨」像一種傳染病,逐漸侵蝕一些「沒有抵抗力」的人。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及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共同提出主張,「孤獨和癌症一樣程度的危險,因為孤獨是『社會癌』。」而且孤獨對健康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增加死亡率、變胖及嗜飲酒精飲料的比例都會提高。兩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孤獨的人比較不喜歡與人群接觸,自然不會出門運動,也沒有動力想讓自己變健康,久而久之就讓社會健康支出的成本增加。澳洲電視節目「澳洲說什麼(Australia Talk)」在7月時曾大規模調查5萬4千人關於500個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有54%的人覺得孤獨,而其中以下列四種人最明顯:一、年輕人:只有32%覺得「不會」、「幾乎不會」孤獨,但年長者卻有71%認為不會,顯示年輕人比年長者更覺得孤單。二、住在都市的人:「常常」、「頻繁地」覺得孤獨的人,比住在鄉間的人高出8%。三、支持極右派政黨的人:因為支持者較少,覺得和四周格格不入,因此有9%「常常」覺得孤獨。四、低所得者:一星期收入低於600元澳幣(約新台幣1萬2千元)的人,有21%常常覺得孤獨,比其他高所得的人明顯增加10%。研究團隊認為,孤獨並非是少數人「個人問題」,若是政府放任下去,將造成社會無形成本的增加,希望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
擁有12色視覺是人類的4倍 「蝦蛄」的世界更多彩多姿
人類擁有三色視覺,對紅、綠、藍色的光產生反應,最新的實驗發現,蝦蛄竟然擁有12色視覺,是人類的4倍之多。人類擁有紅、綠、藍三色的感光細胞,例如看到黃色的枯葉,紅色及綠色感光細胞就會有反應,藍色感光細胞則完全不會活化,人們就能判斷這片葉子是黃色的。而蝦蛄卻有著和人類不同的眼睛,兩隻眼睛可以獨立運作,而且能將視線立體化,還擁有12種波長的感光細胞,對於顏色的敏銳度比人類還高。亞利桑納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及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共同進行研究後發現,蝦蛄的神經組織中有一個名為腎形體(Reniform Body)的特別部位,能幫蝦蛄處理更多的光學頻譜。而且腎形體接續著節肢動物靠嗅覺來學習、記憶的「蕈形體」神經,究竟是先靠嗅覺,還是先後視覺傳導,次序先後也是科學家想了解的部分。擁有腎形體的還有螃蟹、蝦及龍蝦等生物,專家們未來還會持續研究腎形體的特別之處,來理解動物們不同於人類的「視覺」世界。
忍者龜住的下水道 藏有貧富差距玄機
富裕層及貧民層在居住環境、治安及教育環境都有差別,但根據最新的澳洲研究發現,連下水道的「成分」都不同。(圖/pixabay)富裕層和貧民層在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態都不一樣,貧民層較多的地區,罹患肥胖及糖尿病的機率較高,而且牙齒的狀況也較差。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就澳洲國內22個廢水處理廠鄰近的下水道採樣進行化驗。研究團隊進行分析的項目包括藥物成分、食物代謝物等42種類,發現富裕層居住的地區,攝取維他命B的代謝物較多,水果及蔬菜也吃得較多,咖啡因的消費也比較明顯,但咖啡量是差不多的,只是貧民層多半只喝即溶咖啡。此外,貧民層居住的地區,治療憂鬱症的藥物、麻醉藥及止痛藥的成分也比較高,顯示民眾需要靠服用藥物化解心中的鬱悶。研究團隊未來也打算擴大研究的範圍,希望能達到幫助特定區域居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