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
」 肺癌 癌症 肺腺癌 健保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劉家昌病逝/友人曝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不願積極治療 醫揭預防4重點
「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今(3)日驚傳病逝,據劉家昌的香港友人透露,「他的腦和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引發外界揣測劉家昌是否為「罹患肺癌病轉移至腦部」;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初期毫無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都是晚期」。根據《NOWnews 今日新聞》引述賴基銘說法,肺癌「抽煙」是主要的因素,其實國人常會忽略其它風險因子,包括廚房油煙,尤其女性在家庭角色裡的關係,常常身處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致癌因子的環境,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攀高。除此之外,包括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讓人防不勝防。賴基銘也提醒,若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最重要,肺癌在1公分內透過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5%,因此必須定期做肺部篩檢,此外,平時不吸菸、遠離二手菸,並養成規律運動,其中,有氧運動最有助於維持肺部健康,像是快跑、快速騎自行車、拿重物爬樓梯和登山等,至於飲食部分則要「少紅肉、高纖、低脂」的原則。另外,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則指出,肺癌病患很容易伴隨「顱內轉移」,癌細胞若影響到腦部功能,後果非常嚴重。蔡俊明表示,肺癌是最容易發生腦部轉移的癌症之一,每3位晚期肺癌患者「一確診就有腦轉移」,原本追蹤穩定的病人,突然發生頭暈、嘔吐、吞嚥困難、意識錯亂、甚至抽搐、癲癇或中風症狀,代表可能有腦轉移。據《壹蘋新聞網》報導,1962年出道的劉家昌年初就得知自己腦部和肺部有腫瘤,不過因沒有積極治療,友人證實他已經在2日離世,但目前劉家昌經紀人、家人皆尚未證實死因,詳細情況還有待釐清。
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5。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汪建民病逝/不是感冒!肺腺癌7大警訊要當心 死亡率最高!免疫治療是救命解方
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他的妹妹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不只如此,肺癌也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不只癮君子,更多生活健康的人也罹患肺腺癌,甚至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65歲的黃女士愛運動、生活也規律,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她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於多數患者確診都是晚期,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隨著肺癌備受重視,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若有以上7大警訊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受訪表示,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
健康不平等!同是肺腺癌「健保資源差10倍」 患者陷要錢、要命的抉擇
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竟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震驚不少民眾。事實上,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目前也是唯一發生人數、死亡人數皆破萬的頭號奪命腫瘤,肺癌可怕在於有逾半數的病人為晚期確診,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但其中佔3成的「晚期無腫瘤基因突變肺腺癌」,健保治療選擇卻仍停留於傳統化療,進一步依人數占比推算,健保資源更差了將近10倍。2024「世界肺癌日」前,國內兩大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朝野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和羅廷瑋,今(19日)共同替這群處在治療缺口上的肺腺癌病人請命。一名肩負養家重擔的55歲父親,去年因背痛許久,尋遍中西醫均無法改善後,輾轉到胸腔科就醫竟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背痛原因是腫瘤已轉移至脊椎,進一步檢測後確定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且PD-L1屬低表現量,不適用標靶藥物,這名父親沒有商保可支援。為了能繼續賺錢養家,他和醫師討論後,還是勉強擠出有限的存款,調整劑量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搭配健保給付的傳統化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暫不影響工作,但龐大的自費治療壓力,已讓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中斷自費治療,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抉擇,這位父親的無奈也映照出眾多晚期肺腺癌病人正遭遇的困境。擁有治療癌症多年經驗的立委王正旭指出,要實現賴清德總統「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的目標,肺癌當然是頭號打擊對象,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應加速趕上國際趨勢。同具醫師背景的立委陳菁徽也強調,肺癌對民眾健康的威脅最大已無庸置疑,在擴大推動早期篩檢之餘,也應顧及晚期病人的治療需求,畢竟生命無價,勿漠視晚期病人的健康權。健保署去年底(2023)已陸續給付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面對肺癌當中佔約8成的肺腺癌,健保資源挹注在標靶治療相對豐沛,病人第一線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預後較佳;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仍以健保化療為主、預後不佳,形成晚期肺癌的治療缺口,也是降低肺癌死亡率、實現總統政見的絆腳石。面對晚期肺腺癌病人仍停在化療的困境,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以來已陸續在公開場合透露,精進免疫藥物應用、接軌國際指引是該署的政策方向,繼肺鱗癌、小細胞肺癌後,肺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給付,「應該很快陸續有好消息!」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表示,以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為例,健保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對降低死亡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在標靶治療挹注資源較多,臨床治療武器相對充裕,唯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尚未給付,多數病人仍停留在傳統化療、影響預後,是降低肺癌死亡的阻礙。「健保給付要加速跟上日、韓等國!」他強調,包括國內五大醫學會共同編撰的晚期肺癌治療指引,及國際治療指引均建議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首選,目前除日、韓外,包括健保署審核藥品給付的重要參考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都已公費給付,如要落實總統政見,健保應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否則肺癌治療離降低死亡的目標將愈來愈遠。「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治療資源少,像是被健保遺忘的一群病人!」收治該名55歲父親的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坦言,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的建議,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現已涵蓋72%,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如進一步以人數占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給付的國際指引藥物達75%,後者僅8%,落差將近10倍,顯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療命運和預後都有天壤之別,衍生健康不平等。「我們不希望病人看得到藥,卻用不到!」他指出,根據各項大型臨床研究指出,如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只用化療,半數活不過一年,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因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相對完整,預後較佳,徐強調,晚期肺腺癌患者若於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不僅中位數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風險更可降低4成。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肺癌演錯了3/蟬聯19年癌症死亡冠軍 免疫治療給付有望擴及肺腺癌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原因在於國人確診時多數已是肺腺癌晚期,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很快有好消息」,但也坦言肺癌需篩檢、治療並行,才能降低死亡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肺麟癌同樣屬於非小細胞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因此國內外的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健保去年12月起也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可望延長晚期肺麟癌存活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健保挹注許多資源引進肺癌標靶藥物,讓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可在第一線就接受標靶治療,但本土研究顯示,肺腺癌患者中,約1/3不適用標靶藥物。這群癌友在健保體系下,多須歷經化療失敗後再次化療失敗,第三線治療才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不少癌友撐不過連續化療而離世,因此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第一線給付免疫合併化療。肺癌是發生人數、年增加案例數、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健保署坦言投入大量照顧成本,但存活率卻不盡理想。(圖/報系資料照)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余忠仁說,肺癌已從化療、標靶藥物進入到目前的免疫治療時代,肺腺癌佔了新診斷病人的75%,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藥品,沒有基因突變的肺鱗癌病人目前仍以化療為主,大概1/10病人在符合健保條件下可單用免疫,加上肺鱗癌也不過增加5%,但仍有治療缺口,免疫相較於標靶藥品的給付落後很多。石崇良回應,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不過,石崇良坦言,肺癌、大腸癌的照顧負荷逐年增加,但肺癌的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差,主要是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僅13.3%,因此早期篩檢、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雙項並行,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肺癌新生機!抗血管新生標靶首度獲給付 省下百萬藥費
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3月1日起健保正式啟動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符合之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三週)約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本次極具意義的給付亦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就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此雙標靶藥物通過給付,顯示政府對於國人頭號健康殺手肺癌的重視,在減輕患者經濟重擔後,也讓肺腺癌腦轉移第一線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除發生人數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為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陳育民理事長分析,雖政府與醫界近年持續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但仍有高比例者為晚期確診,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0%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手術的病況,急需新的全身性治療選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為大宗。「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成到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到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陳育民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很多,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機轉十分特別,其非以腫瘤細胞本身為攻擊目標,而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的血管持續正常化,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王金洲醫師分析,抗血管新生藥物能改善腦轉移病況的主要關鍵有二,首先,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也會受到影響,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正因為上述抗血管新生藥物的特殊機轉,故其在抗癌策略上可與其它不同藥物合併使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解釋,善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讓腫瘤血管的新生受到抑制,且通往腫瘤裡面的血管正常化,同時再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口服標靶藥物,就是試驗數據上達到延緩病情惡化指標的雙標靶組合。關於此雙標靶組合的用藥須知,廖唯昱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在日本進行、針對亞洲人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或復發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延緩時間有機會達到1年4個月。其中針對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21(exon 21)族群,延緩時間則有可能達到1年5個月,因此本次健保給付也優先針對exon 21族群通過給付。廖唯昱醫師也提醒,接受抗血管新生與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合併高血壓控制不好、蛋白尿、有出血問題等;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有可能產生皮疹、腹瀉、肺出血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根據試驗結果,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對第一線EGFR基因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能帶來助益,惟過往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自3月1日起健保給付正式啟動,符合「無法手術切除」之「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之患者都有機會於第一線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鼓勵患者,可主動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治療選擇越來越進步與多元的現在,即使確診後出現腦轉移也無須喪氣,透過不同藥物搭配,都有機會穩定病情,將肺癌如同慢性病般穩定控制,晚期肺癌也能迎向新生機。
肺癌成為新癌王!無明顯症狀 醫曝「做這1檢查」及早發現
「撞球之子」楊清順、大陸女網紅李小妞皆因肺癌病逝。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統計,肺癌首次衝上首位,成為新癌王。肺癌腫瘤較小 容易轉移他處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王琮柏主任說,肺癌是由於肺部細胞不斷的異常增生、分裂形成特殊腫塊,稱為腫瘤。腫瘤會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運作,且變性的細胞會更進一步的突破原有腫瘤,經由周邊組織或血流而被帶到身體的其它部位,造成腫瘤轉移。由於肺癌早期腫瘤較小,大多無明顯症狀,故有「無聲殺手」之稱,當肺癌腫瘤變大時才慢慢出現聲音沙啞、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喘、吞嚥困難等症狀。因此如何能在早期篩檢出肺癌患者,將影響後期治療的存活率。低劑量電腦斷層 國際認證有效篩檢工具王琮柏主任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電腦斷層的一種,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不僅輻射劑量低且不須注射顯影劑,只需2-5分鐘、即可掃描整個肺部,並能找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LDCT肺癌篩檢 這些高危險群應定期做國健署推動的LDCT肺癌篩檢,補助的對象包含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戒菸或戒菸15年內重度吸菸者。王琮柏主任提醒,因晚期肺癌難以治癒,只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所以建議肺癌高危險族群或長期暴露於特殊環境(如石綿、金屬、冶礦、玻璃、粉塵、油煙、石化等)的民眾及機車族,都應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肺癌篩檢,早期診斷及治療,除了可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也可連帶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新國病!逾6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晚期 專家呼籲「國家介入」才能提升存活率
肺癌已連續19年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不僅對國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也對醫療健保造成沉重負擔。面對肺癌威脅,目前確診時已三、四期的病人占逾6成,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七月起啟動LDCT篩檢,盼能夠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並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國內肺癌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外,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肺癌成因複雜且晚期確診比例高、死亡人數多,面對此頭號奪命腫瘤,他強調,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為必要之舉。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也指出,雖然台灣過去在菸害防制、空氣汙染上皆持續推進,然而在防治策略整合上,仍有進步空間。陳保中教授指,肺癌防治涉及環境到醫療,並非單一單位可處理,需要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專責單位設立,凝聚各界共識、統籌行政資源與執行,才能保障全民健康。楊泮池院士強調,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朝「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的願景前進,中期目標為結合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一期肺癌診斷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又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三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期待能在五年內翻倍,以大幅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針對次級防治說明,次級防治則將重心放在「早期篩檢」上。去年七月起,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費補助LDCT篩檢國家,針對符合年齡的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接下來也期盼能夠建立更完整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模式,透過LDCT揪出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並落實陽性個案追蹤計畫,讓患者及早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陳育民補充,肺癌的死亡率與診斷期別高度相關,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一旦第四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差別相當大。因此,如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設置,建立台灣本土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之共識指引,有助將醫療資源更及時地投注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除了預防、篩檢外,現況晚期肺癌患者比重仍逾六成,晚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強調,如何藉由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幫助提高不適合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絕對是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要達成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重點。他坦言,健保資源限制下,現仍有部分標靶藥物未獲給付,免疫藥物的給付也與國際指引有些許落差,因此,三級防治目標是讓健保提供的肺癌治療能接軌國際,幫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肺癌、肺炎、長新冠傻傻分不清 久咳不癒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2021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肺癌更連續42年為癌症死因之首1。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相似,建議民眾若咳嗽超過2週未痊癒,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只要及早篩檢與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及精準治療,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出現肺癌5症狀 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由於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不易區分,導致6-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易喘咳血6種高風險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實證,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重度吸菸者早期篩檢出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癮君子與吸二手菸者長時間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時間接觸化學致癌物質與輻射線者有肺部慢性病者經常吸入油煙者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占了約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等等。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放療、免疫治療等,各期別的治療方式及預後不同。早期肺癌患者:若癌細胞無轉移,羅永鴻醫師建議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並可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早期肺癌即使有化療輔助治療,仍有復發風險,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找出特定之腫瘤基因突變,術後給予有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輔助治療,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不適合動手術,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為抑制特定基因突變之癌細胞生長,避免殺死正常細胞,療效較化療更佳,副作用也較小,可減少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多數標靶藥物為口服,使用上較化療施打針劑更為方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多項標靶藥物使用。為了打造有「肺」無患的人生,羅永鴻醫師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國健署也有推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2,符合條件者可好好運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預後更佳。1.https://reurl.cc/aVgaXD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19
罹癌怕切肺! 及早篩檢、精準治療有望找回肺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肺癌高居十大癌症第二位,發生率雖然排在大腸癌之後,但是死亡率卻長年蟬聯惡性癌症之冠!患者普遍恐懼化療甚至「切肺」,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早期肺癌雖然無明顯症狀,但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可及早揪出病灶、提升存活率,第一期肺癌復發機率低,5年復發率約僅10%,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可降低復發機率,有望恢復原本的肺功能。沒吸菸和二手菸竟罹癌 如何及早揪出肺癌?不少民眾疑惑「我沒有吸菸和二手菸,為什麼會得肺癌?」余忠仁表示,長期抽菸是罹患肺癌的主因,但除了抽菸與吸二手菸,身處空氣汙染環境、暴露於工廠粉塵煙塵或汽機車廢氣環境、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與肺纖維化等肺部相關病史、煮菜長時間吸入油煙以及肺癌家族病史,皆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肺癌個案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108年肺癌確診個案4.2%被診斷為0期、29.1%為1期、4.3%為2期、12.3%為3期、50.1%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若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僅剩1成。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提高肺癌存活率的不二法門。余忠仁院長表示,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民眾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及早篩出疾病,根據美國與歐洲實證,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25%肺癌死亡率。▲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早期:切除病灶 中晚期:以標靶精準治療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方針主要是根據期別擬定治療方針。早期肺癌:治療標準治療為手術切除腫瘤,及早進行手術可避免腫瘤越長越大,較有機會根治。早年胸腔腫瘤手術至少需切除一個肺葉,對肺功能影響甚大,但現今靠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在腫瘤僅1-3公分就揪出來,加上手術技術進步,可進行局限性切除,不須切除整個肺節或肺葉,對肺功能的影響相對小很多,亦可減少併發症與術後不適,患者接受度也高。中晚期肺癌: 此時不易將癌細胞清除乾淨,甚至若患者等到無法緩解的症狀才就診,恐已侵犯到鄰近組織,甚至轉移至腦部與骨頭,開刀已無法控制。此時應進行「精準治療」,經由基因與分子檢測,擬定個人化醫療建議,選擇適當的標靶治療或化療,若腫瘤縮小,仍可能有機會回歸手術切除病灶。余忠仁以發生率最高的肺腺癌為例,約7成患者可以找到基因突變,用標靶治療對症下藥能縮小腫瘤,其中7-8成患者可穩定控制疾病至少7、8個月,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型的患者,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來治療,依照不同的治療選擇,可控制病情約9-18個月。他進一步說明,第一期肺癌復發機率低,經過手術切除加上穩定追蹤,5年復發率約僅10%;第二期以上建議追加化療、標靶或免疫等術後輔助治療,同樣須好好追蹤,以控制病情。若產生抗藥性,則再進入第二線治療。術後復健恢復正常肺功能許多患者擔心肺部被切掉一塊,肺功能變差怎麼辦?余忠仁表示,越早切除可疑的病灶,須切除的肺臟組織就越少,能夠保留越多的肺功能。建議患者進行呼吸復健、增加排痰能力、適度運動以維持肺功能,癮君子務必戒菸。另外可施打肺炎疫苗,保護肺部不被感染。日常生活用到的肺功能只占全部肺功能的1/3,若是局限性切除肺葉,只要規律做呼吸復健,就幾乎能夠恢復到原本的肺功能。
台灣「肺鱗癌」健保治療落後國際 各界籲放寬給付條件避免「同癌不同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晚期肺癌中有一群「肺鱗癌」患者,不像肺腺癌患者有基因突變可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而健保給付的第1線治療仍為化療,若要用上免疫療法健保給付條件相當嚴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癌症化療合併免疫是晚期肺鱗癌的一線標準治療,現在日本、韓國已全面給付,但台灣仍落後國際。因此,8月1日「世界肺癌日」,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共同呼籲希望放寬肺鱗癌健保給付條件,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讓更多肺鱗癌患者能接受更好的治療。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少 免疫藥物給付條件嚴苛肺癌是各癌別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人診斷後多為晚期肺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腫瘤委員會副召集人何肇基醫師表示,對於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目前同步化放療(CCRT)合併免疫療法是最新治療指引,但已經轉移的晚期肺癌則須用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不過,傳統化療有抗藥性、效果不佳、副作用大等問題,使用標靶藥需先做基因檢測,若驅動基因突變為「陽性」健保才有給付;若為「陰性者」則須進一步檢測PD-L1(免疫治療標的)作為使用免疫療法的評估指標,當PD-L1≧50%健保才會有條件給付單用免疫藥物,若是PD-L1≦50%則需自費使用免疫藥物。何肇基醫師提到,肺鱗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大多數都沒有基因突變,而且有8成患者PD-L1≦50%完全無法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藥物,而PD-L1≧50%的患者若第一線化療無法使用或是化療失敗才可第二線「單用」免疫藥物。健保治療未進步 病友盼放寬條件台灣肺鱗癌健保給付治療仍以化療為主,而且僅給付單用免疫藥物。但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已將免疫藥物列為一線治療建議,而且化療搭配免疫的治療效果比單用免疫或化療好,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等國都已全面給付化療合併免疫。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現在肺鱗癌已經有更好的治療選擇,希望健保可以放寬讓更多病人能接受免疫治療。而身為肺鱗癌病友的48歲賴先生也提到,自己一開始用化療副作用大,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但這是因為自己剛好有商業保險可以負擔費用,不然免疫治療2週就要打1次,1次就要15萬根本不可能用,很多病友也都因經濟問題而放棄,使用化療又常有抗藥,治療過程就是反覆抗藥換藥,最後沒藥可用。「同病不同命」是晚期肺癌的治療窘境,尤其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又更加受限有如治療孤兒。賴先生表示,肺鱗癌的治療選擇不多,健保應盡早放寬癌症免疫藥物的給付,幫助經濟弱勢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半數晚期肺鱗癌「存活期不到一年」 醫界呼籲放寬免疫藥物健保
48歲的賴先生,2020年因背痛而就醫,診斷為肺鱗癌。一開始,賴先生與多數肺鱗癌病友一樣,選擇電療、放療與化療等傳統療法。然而,傳統治療的治療頻率與副作用,讓身為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的賴先生不得不中斷工作,在與醫師討論後,考量到尚有商業保險可負擔,賴先生開始自費使用癌症免疫藥物,迄今已治療50多次,副作用對生活幾乎沒有影響,且隨時可以繼續工作。賴先生嘆:「晚期肺鱗癌免疫藥物沒有健保,如果沒有保險,要不化療化到死;要不換藥換到沒藥送安寧病房。」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患者中,以肺腺癌、肺鱗癌最常見9,這兩種型別的肺癌在目前的健保給付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腫瘤委員會副召集人何肇基醫師表示,相較於肺腺癌的治療資源豐沛,肺鱗癌第一線創新治療較匱乏,一半的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可謂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癌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國內每年肺癌確診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蟬聯19年的頭號奪命腫瘤,逾半數癌友發現時已晚期,如何提升治療成效一直為醫界所關注的課題。即使近年來因癌症免疫藥物的問世,為肺癌治療帶來極大改變,但我國卻始終受限健保給付,癌症免疫藥物在肺癌的應用上仍與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落差,以肺鱗癌為例,一旦患者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則只剩20多年前的傳統老藥可選,甚至約半數患者活不過一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台灣和韓國同為健保國家,但在癌症免疫藥物的支出上,韓國卻比台灣高出近4倍1,且韓國去年初已將癌症免疫藥物搭配化療全面納入健保一線給付,不論是藥物支出、給付條件,台灣均不如韓國1。他進一步說明,根據健保署109年健保藥費統計,肺癌癌症藥費支出為83億元,其中癌症免疫藥物僅占5%,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用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換言之,使用健保給付的癌症免疫藥物對癌友而言就像「中樂透」,每8人約只有1名幸運兒能用到,顯示健保在癌症免疫藥物的投資上明顯不足。在健保體制下,外界很難想像肺癌當中,竟有一群肺鱗癌患者,欠缺標靶治療可用,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治療仍為20年前的化療。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表示,台灣健保設立的初衷為提升國民健康、減少貧富間的健康差距,然目前健保的成本控制思維反而加大貧富健康差距,呼籲健保應加速給付肺鱗癌的免疫癌症藥物合併化療,幫助經濟弱勢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肺癌! 復發率高達7成「免疫加入輔助治療成趨勢」
肺癌每年致死人數已破萬人,等於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過世,是我國民眾最大的健康危機!約3成患者確診時為早期、可接受手術治療,但據統計,即使接受完整切除,早期肺癌的術後復發率仍有約40%-70%,顯示現有治療方式仍有諸多進步空間。近年臨床上開始在術前進行輔助性治療以增加手術治癒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王金洲醫師表示:「免疫治療可以延緩晚期患者的疾病惡化並延長存活期,近年也開始擴大應用,往早期患者的術前輔助治療推進。」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趙盈凱醫師亦說明,過去肺癌術前輔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療效仍有加強空間,現加入免疫療法,治療後患者病理完全緩解率增加近11倍、且可延緩復發及降低死亡風險,使早期肺癌術前治療選項更趨完備。肺癌長年蟬聯我國十大死因榜首,確診時常常已經是晚期、無法手術,成為癌友困境。王金洲醫師提醒:「肺部神經分布少,肺癌初期很少出現疼痛或不適,等到患者真的有感疼痛時,很高比例都已經發生癌細胞轉移,因此多加留意、定期篩檢十分重要。」肺癌若發現時,期別越早、存活率越高,因此早期篩檢、治療為現階段肺癌防治的重要目標。為降低術後復發的可能,近年逐漸出現「輔助性治療」,包括術後用來消滅肉眼看不到的殘留癌細胞的術後輔助治療,以及在手術前先縮小腫瘤的體積、降低患者身體負擔、增加治癒率的術前輔助治療。趙盈凱醫師指出:「目前早期肺癌的術後輔助選擇相當多樣化,包含了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近年也發現使用免疫治療進行輔助治療也可降低患者術後復發的機會;另一方面,術前輔助治療的選項相對單調,目前雖有化療可用,但選擇過於單一,而且對患者五年存活率的幫助仍有加強的空間。」醫師表示,大環境雖提倡早期篩檢與治療,但是在腫瘤完全切除後仍有高復發機率是目前早期肺癌治療上的一大困境。近年癌症治療日益精準,免疫療法成為國際治療新興趨勢,王金洲醫師表示,臨床上觀察到免疫療法、免疫合併療法在晚期肺癌治療成效顯著,現隨篩檢推廣,早期診斷患者增加,免疫療法提前至術前輔助將能有效降低術後的疾病復發率,實為一大福音。趙盈凱醫師也補充,研究指出對比過去術前單純輔助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應用於肺癌術前輔助能降低疾病出現惡化或復發的機率,在TFDA核准免疫治療可用於術後輔助之後,如今又再踏入術前輔助的領域,將造福更多患者,使早期肺癌癌友擁有更多元、可負擔的治療選擇,有望成為翻轉癌友人生的新希望。
肺癌轉移腦部別氣餒! 新一代標靶藥物可降低腦轉移風險
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冠,當腫瘤轉移至腦部時,活存期僅剩數月,晚期肺癌治療一直都是臨床上一大挑戰。患者應如何治療才能降低腦轉移風險並延長存活期?屏東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洪緯欣醫師表示,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患者除了手術還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使用,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用的武器越來越多,不僅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還能降低轉移風險。肺癌惡化轉移至腦 恐有中風或失禁症狀肺癌有惡化快、易轉移、易復發、預後差等特點。若出現頭痛、頭暈、半邊不能動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代表可能已有腦轉移,甚至侵犯到腦膜會出現健忘、失智、下肢無力走路黏在地上、大小便失禁等狀況。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時,轉移至腦部的發生率高達30-40%。根據台灣癌症資料庫2010-2016年資料顯示,第四期肺癌患者佔了58%,存活率最久僅約二年,若有EGFR基因突變合併腦轉移,存活期恐僅剩6-12個月。肺癌治療方式多元,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藥物等。洪緯欣醫師說明,若腫瘤大顆但患者年紀尚輕的話,可優先動手術切除腫瘤;傳統全腦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可照射多顆腫瘤,但一年後容易出現健忘等腦部損傷與後遺症;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可精準照射於腫瘤上,健保有給付腫瘤小於3.5公分且3顆以下之患者使用;近年新興的質子治療更可精準放射治癌,雖然費用昂貴,但長期副作用少。新一代標靶穿透力強 可降低腦轉移風險以藥物治療EGFR基因突變腦轉移患者時,化療受限血腦屏障而療效不佳,因此標靶藥物成為腦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洪緯欣醫師表示,新舊標靶藥物有和化療不同的治療機轉,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最佳,腦部無惡化存活期與整體存活率都有明顯改善。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無病存活期約為一年,接著會產生抗藥性,副作用如長痘化膿、腹瀉、甲溝炎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延長腦部無惡化存活期,並降低腦轉移風險,須注意皮膚、腸胃等副作用。臨床上,醫師會根據專業判斷,考量藥物的療效、副作用、腦部穿透性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決定合適的用藥選擇。雖然目前健保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有限制,不過醫師鼓勵病友不要灰心,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存活期從不到一年增加至三年多,甚至有病友可長達十年,相信無論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藥物,健保會逐漸擴大給付,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突變基因,可用的武器也會越來越多。
婦女昏迷送醫查出肺癌晚期! 標靶藥物治療兩周病況即好轉
屏東一名婦人某日在家中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緊急送醫時,不僅血氧只剩下50%,左側肋膜出現嚴重積水,兩側淋巴間質浸潤需轉至加護病房引流。安泰醫院榮譽林基正副院長表示,經過詳盡檢測後,發現婦人確診腺細胞肺癌晚期且發生多處轉移,包含腦部轉移。所幸,透過安泰醫院提供健保已有給付的肺癌基因型檢測後,快速確認致癌基因,精準投入標靶藥物後,僅住院治療兩個禮拜,腫瘤便明顯縮小,病況大幅改善甚至恢復行走能力。林基正副院長提醒,如果出現久咳不癒等肺癌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為了避免初期症狀不明顯而錯失黃金檢測期,也建議民眾響應政府德政,高危險族群每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癌。若確診肺癌也無須緊張,早期肺癌可行手術治療,而晚期肺癌針對現行已有標靶藥物肺癌基因型,有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可用,搭配上安泰醫院提供的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癌友能在減少經濟與時間成本的前提下,更輕鬆的力抗肺癌。爭取更好的預後與存活期 先確認基因型才可及早精準用藥!「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發生明顯症狀而送醫,往往已是晚期」林基正副院長以該婦人患者說明:「其送醫前不知罹癌,只覺得呼吸越來越喘,左下肢不斷有疼痛感,隨著時間症狀不斷加重,最後竟然無法下床走路,儘管如此,患者在症狀還沒有變嚴重前即時至醫院檢查而是在呼吸困難才緊急送至急診,且在醫囑下進行全面性檢查後,才確診晚期肺癌。」肺癌可區分成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台灣患者以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所幸,今日我國非小細胞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只要及早進行基因檢測,都有望掌握黃金治療期。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至於有哪些重要基因型需要檢測,建議可以優先針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的肺癌基因型進行檢測,如:EGFR、BRAF、ALK、ROS1、MET等基因檢測,避免因無法確認致病基因而拖延治療,影響預後與存活期。傳統基因檢查耗時長 新型檢測方式能大幅縮短判讀時間林基正副院長指出,在癌症精準治療時代,基因檢測已經是關鍵檢查,但傳統基因檢測項目有限,大多是逐一檢查基因突變,當送驗的單一基因沒有測到異常,才會展開下一個基因檢測,檢查期間沒辦法使用標靶藥物,病患只能先用化療控制,容易耽誤精準治療投入時機,病情治療與控制成績也會大打折扣。「在有許多標靶藥物選擇的今日,透過新型基因檢測技術,大範圍的針對致病基因進行檢查可說是預後關鍵!」,林基正副院長指出:「提及一次檢驗多種基因的方式,民眾最常想的就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不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會檢測數百個基因,檢驗費用動輒數萬、數十萬,對於民眾經濟負擔較大。」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攜手打造多元肺癌基因檢測平台 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更佳醫療品質「因為經濟能力較差而無法進行新型的基因檢測著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幸,今日已有可以『精準鎖定數十個肺癌致病基因型』的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檢測,對於肺癌治療而言,不僅仍能揪出作祟基因型,也因為檢測範圍更廣且精準,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就大大降低。」林基正副院長開心的分享:「為了幫助屏東在地鄉親,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合作,於院內提供肺癌患者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僅需約2周就能檢驗11種基因型別,可預期對於屏東地區的肺癌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展望。」▲潘奕宏醫師(左一)、陳彥廷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李鴻宗主任(右二)、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一)為屏東在地鄉親,提供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當然,完整的肺癌治療可不僅僅是及早找出致病基因而以,展開療程後,還需要針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多方面各方面的治療,而這些都需要跨科別專家的協助,在過去,患者都必須輾轉於各科別掛號、候診,頻繁的舟車勞頓與漫長的等待,往往會讓患者逐漸失去治療積極度。」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為此,安泰醫院特別成立屏東唯一一家的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包含肺癌在內的各癌症患者一條龍式的跨科別服務,讓癌友在住家附近就可以享有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以肺癌治療舉例,團隊可以更有效的協調胸腔內科與外科團隊醫師,讓病患從診斷、手術、到藥物治療,都能有妥善規劃與安排,加上個案管理師不斷後續追蹤,讓病患在疾病上不論大小事,都能有最快與良好處置。」▲陳彥廷醫師 (左一)、潘奕宏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二)、李鴻宗主任(右一)提醒民眾,確診肺癌切莫過於焦慮,今日在屏東即可享受到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品質。
男偶像26歲罹肺癌晚期 醫抖殘酷真相:年輕型惡性度高
26歲中國男星蔣智豪自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打開知名度,吸引一票粉絲追隨,時常在微博分享近況的他,卻長達7個月沒有發文,直到昨(10日)才又更新動態,自爆罹患肺癌晚期,消息震驚各界。對此,有專家提醒,肺癌近來有年輕化趨勢,並點出可能原因。蔣智豪自去年8月25日後,直到昨天才又發文,解釋消失的這段時間,是在和病魔抗鬥,因為「肺癌晚期」4字,而這個病也讓母親在6年前病逝,平常沒有抽菸習慣的他,萬萬沒想到癌症這麼快就找上門。蔣智豪沒有抽菸習慣。(圖/翻攝自蔣智豪微博)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台灣肺癌學會祕書長柯皓文解釋,肺癌有年輕化趨勢,10年前平均年齡60至70歲,近10年降到45至60歲,40多歲病人明顯增加。一方面可能是診斷進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增加,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家族史、空氣污染、PM2.5增加、環境因素改變等多重影響,不過20、30歲病人則相當罕見。比較特別的是,曾有20歲左右的女大生,沒有抽菸和家族史,因為胸痛、悶喘就醫,檢查出胸腔有積水,進一步診斷發現是肺癌第4期,目前仍無法清楚解答罹癌原因。而相較年紀大的晚期肺癌,20、30歲晚期肺癌的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而且很多年輕肺腺癌病人不抽菸。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團隊發現,母親家族史有更容易遺傳的趨勢,代表比起父親罹癌,母親罹癌更容易遺傳,不過這個論點還需要更多證據支持。另外,2016到2020年新發個案資料顯示,肺癌5年相對存活率為38.2%,早期(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很大。
肺癌晚期還可活多久? 醫揭「1關鍵」延長生命機會大增
孫太太在50歲的時候被診斷出肺癌第四期,當時右側肺部表面廣泛性的佈滿了肺腫瘤,若以早期傳統治療方針,在無法開刀只使用化療的情況下,病況大約只能維持六個月的穩定期,且通常病人無法順利活超過一年;即使有了標靶藥物,平均也只能穩定控制一年左右,之後仍無可避免會出現抗藥性,所幸,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肺癌標靶藥物及治療方法,肺癌晚期不再等於末期。肺癌晚期可開刀 微創手術加速復原新竹臺大分院胸腔外科陳沛興醫師說明,癌症越晚期,腫瘤相對大、周邊組織受損更嚴重,需手術切除的部分也越多,即使切除了原發部位的腫瘤,也容易復發,對病人身體負擔相當大。在手術技術的進步下,肺癌手術大多可用微創胸腔鏡手術完成,傷口疼痛減少、恢復加速、住院天數縮短,因此開胸手術已漸漸被胸腔鏡手術取代。除了直接切除,也可利用冷凍治療來破壞腫瘤,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較小,可成為腫瘤切除手術或是麻醉風險高的肺癌病人替代選擇。標靶藥物治療 穩定控制病況陳沛興醫師說明,案例孫太太當時就診時,發現可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並且在服用三個月後發現大部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下一小塊區域仍有腫瘤存在,服用六個月後,腫瘤大小與分佈範圍縮小到可以開刀,且對身體負擔較小的程度,因此為其安排手術。於開刀後,孫太太持續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近四年,病況控制穩定。直至四年後,孫太太的肺部腫瘤又出現新的進展,經切片發現腫瘤突變為T790M,立即將標靶藥物由二代改為三代繼續服用,於後續的追蹤檢查中發現,原本惡化的區域又再度地獲得控制,且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較化療來的低,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年有餘。依病人狀況 個別制定治療計畫陳沛興醫師強調,若為較晚期的肺癌,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計畫,以延長壽命且兼顧生活品質為目標,晚期肺癌手術最重要的概念是先求不傷身,再求效果,治療的方向更著重於控制肺癌,並與之共存,盡可能的切除腫瘤,但不造成身體過大的副作用,用控制的概念取代治癒,讓風險與治療效果達到平衡。
「2對象」納入公費補助第五癌篩檢 有8成檢出早期肺癌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我國110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2.2,相較100年(10年之間)已下降14.6%,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且存活率相對低,105-109年新發個案5年相對存活率為38.2%。肺癌早期偵測計畫 符合資格快檢查肺癌患者之所以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國民健康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與相關學協會及專家多年努力合作規劃下,自111年7月1日起,開始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LDCT檢查,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補助的篩檢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篩檢出早期肺癌(0及1期) 個案約占86%自111年7月1日至111年12月26日止,全國已有2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86.3% (138人),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逆轉肺癌的期別分布。而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不用承受晚期肺癌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痛苦及龐大的醫療費用。異常者遵循醫囑追蹤 戒菸減少罹癌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以上,但只要吸菸者戒菸10到15年,肺癌發生機會就可減半。
「新國病」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如日韓 教授協會籲健保不應只節流不顧癌友健康權
全民健保制度自1995年開辦以來,大病小病全都保,造就高滿意度;然而,面對人口老化、癌症威脅如海嘯般席捲而來,健保對重症的保護力早已出現「破口」,癌症病人需要的創新治療,健保給付已明顯落後國際趨勢,代價是癌患望藥興嘆、生命不斷流逝,以癌症當中的頭號殺手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均不如鄰近的日本、韓國,更有專家直言,健保高滿意度的神話已是「過去式」,且在健保強力節流下,今年恐為健保史上新藥給付最慘痛的一年。台灣教授協會今(14日)沉痛呼籲,民眾的健康權為《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健保為政府強制納保的社會保險,有義務照顧好民眾的健康,不應「只管節流、不顧癌友需要」!面對連續四十年高居國人死因之冠的癌症海嘯襲擊,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癌症奪走逾5萬條人命,將近是新冠疫情3年來累積死亡人數的4倍,健保理應是癌友最有力的保護傘,但實際上卻是健保的重症照護早已出現破口;據健保署資料顯示,今年的新藥預算共編列22.68億元,上半年的執行率僅約5%,可想而知,全年度的新藥預算執行率恐創新低,癌友苦等不到新藥治療,可能面臨健保新藥給付最慘痛的一年。立法委員王婉諭強調,任何新藥對癌症病人都是續命希望,但創新癌藥的價格不斐,不是每個癌友都能負擔。健保在財務考量下,為了節流而影響新藥預算執行率,導致癌友要取得健保給付的創新治療難上加難,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陳俐甫強調,大法官釋字第785號解釋已揭示「健康權」為《憲法》第22條所保障之基本權利,旨在「保障人民生理及心理機能之完整性,不受任意侵害,且國家對人民身心健康亦負一定照顧義務」,沉痛呼籲,健保是政府強制納保的社會保險,不應只管節流、不顧癌友需要。立法委員王婉諭對癌友的治療困境感同身受,她強調,任何新藥對癌症病人都是續命希望,但創新癌藥的價格不斐,不是每個癌友都能負擔,需要政府更多的協助,且絕對不是健保用一句沒有錢、沒有預算就能輕輕帶過,現況可見健保給付癌症新藥的嚴格限縮和預算執行率偏低,健保改革無可迴避,不應再讓癌友陷入無盡、漫長的等待新藥,這是生命能否延續的嚴肅問題,她呼籲,衛福部應正視癌症病人的健康權,這是一個進步國家的價值,這些癌症新藥不只是癌友,將來可能攸關每個人的生命,衛福部責無旁貸應加速給付癌症新藥。全台因癌症就醫的人數多達80萬人,當中有許多癌友家庭陷入取得新藥治療的窘境,非病友團體所樂見,以國內各癌別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作為指標來看,根據國際統計顯示,台灣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均不如日韓,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發現,國內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晚期的比例高達六成,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坦言,這些晚期肺癌患者已不適合手術、亟需創新藥物治療,特別是不適合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能享有的健保資源相對少很多,更需要被關心。他說,儘管健保署於2019年給付免疫治療單用,但條件非常嚴苛,不符合給付門檻的患者僅能用傳統化療,且目前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建議為免疫合併化療,健保給付也未能跟上國際趨勢。該會一份最新的青壯年癌友調查發現,逾八成癌友最期待能嘗試免疫合併療法/免疫療法來抗癌,現況則是癌友如要使用免疫合併化療須自費,無法負擔的家庭就只能無奈看著親人的生命一點一滴流逝,國人引以為傲的健保對重症的保護力出現破口,導致台灣癌友的五年存活率不如日韓。47歲的賴先生強調,「如果繼續化療根本不可能邊治療邊工作,免疫療法應該愈早使用愈好。47歲的賴先生3年前因莫名背痛,試過推拿、吃止痛藥都無效,就醫竟確診晚期肺癌,開始接受化療,他坦言:「化療對身體的負擔太大,很多癌友最後離世,不見得是癌症,而是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幸運的是,在罹癌前一年他投保醫療險,醫師兩年前果斷讓他自費使用免疫療法,迄今不僅病情能控制,且治療過程仍可繼續工作,他強調,「如果繼續化療根本不可能邊治療邊工作,免疫療法應該愈早使用愈好!」很多癌友確診後,為使用創新治療,被迫得在維持家庭和延續生命間做選擇,他舉自身為例,「如沒有保險,就算有20萬月薪也負擔不起目前的自費治療。」賴先生無奈地說,像他這樣的晚期癌友,因新藥價格較高,常淪為被健保放棄的一群,很多癌友看得到新藥卻用不到,健保應多多支持癌友治療,減輕病家的沉重負擔。賴先生看過太多癌友家庭被治療費用拖垮的悲劇,抗癌無法只仰賴健保,因此支持政府設立癌症新藥基金,才能幫癌友更早用到新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除了關心新藥預算執行率外,擴充新藥適應症給付也很重要,以上述肺癌的免疫治療為例,即便健保3年前已給付,但條件嚴格限縮,癌友等了好久的新藥給付,最後可能還是因為不符合健保規範而用不到藥,因此,對癌友而言,新藥和擴充新藥適應症給付都很重要。她強調,癌友的生命禁不起一等再等,該會促請政府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幫助癌友更快用到新藥治療、減輕家庭負擔,在朝野多名立委的支持下,《癌症防治法》修正條文草案本月已完成立院一讀,盼盡早完成修法,賦予成立上述基金的法源依據,造福更多癌友。
一張衛生紙60秒測出大腸癌? 台塑集團醫療科技展成亮點
台塑集團參加今年「2022年醫療科技展」,旗下長庚大學研發團隊,將民眾熟悉的衛生紙開發成糞便採集與糞便潛血檢測的載體,如廁後,只要輕輕擦拭即能檢測大腸直腸癌,搭配團隊自行開發的高靈敏度反應試劑,60秒內就能得知篩檢結果。2022年「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1日南港展覽館一館登場,台塑企業今年已連續第六屆參展,在今年為期四天的展期中,結合企業內15個單位,設立「台塑健康樂活館。為了提高民眾大腸直腸癌篩檢意願、與減少檢測流程的不便利性,長庚大學與準訊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產學合作,成功開發衛生紙式家用糞便潛血檢測產品「擦即測 (JustWipe®)」。這項創新技術已累積獲得多個獎項肯定,並於2020年通過歐盟醫材認證,未來上市後可望成為癌篩利器。目前已通過歐盟醫材認證,團隊也將持續推動台灣TFDA與美國FDA認證許可。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務委員王瑞瑜主導,由台塑生醫投資新台幣7.55億元,取得「長春藤生命科學公司」51%股權,藉由整合長庚醫學團隊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公司近20年專注細胞治療臨床應用技術發展的豐富經驗,跨足再生醫學領域。長春藤生命科學公司核心技術為「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產品名簡稱IKC®),是一種於體外快速增殖患者自體免疫細胞,再回輸患者體內,藉以提高其自身免疫功能、免疫細胞抗癌 活性,提升生活品質的醫療技術。相對其他類型細胞治療,CIK細胞的製備時間短,有助於患者經醫師合併規劃後,盡快開始接受治療,為患者及家屬爭取更多控制病情的寶貴時間。長春藤IKC®技術培養的CIK細胞治療產品,不但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臨床一期人體試驗,驗證其安全性無虞;並且也與北榮、三總合作,在去(2021)年完成全台第一個以免疫細胞治療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二期人體試驗,有效性經證實,接受「自體免疫殺手細胞IKC®」治療的晚期肺癌患者,不僅具臨床成效,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而且副作用極低。此臨床試驗成果已發表於國內知名醫學期刊。明志科大推出多功能濕熱敷產品,透過方便的衣服設計與穴位強化熱敷技術,舒緩人們肌肉酸痛問題,藉由濕熱之效應可促進人體對應穴位之血液循環效果,舒緩疼痛及細胞活化。此外,好穿脫且美觀的衣服樣式設計,結合行動電源進行供電,讓你(妳)不管在上班、開車或家裡都可盡情享受濕熱敷的好處。寒冷的秋冬天更是居家或外出的保暖利器,春夏使用更可增加血液循環,降低身體病痛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