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缺貨
」 台積電 車用晶片 晶片 缺貨 王美花華碩Q2虧轉盈每股賺3.5元 估第三季PC出貨季增20%
NB品牌大廠華碩(2357)周五(11日)舉行法說會,公佈第二季財報。第二季在PC出貨回溫下,順利轉虧為盈,每股稅後盈餘(EPS)達3.5元,營益率轉正為1.1%。對於第三季出貨展望,華碩樂觀看待PC出貨可望季增20%、零組件出貨季增10%,並定調明年大步成長。華碩今年第二季營收新台幣1074.8億元,季增5%、年減7%,營業利益12.2億元,稅後淨利25.86億元、季增254%、年增36%,單季每股盈餘3.5元,高於第一季每股虧損2.3元及去同期的2.6元。毛利率則回升至12.5%,優於首季的8.1%與去年同期的12.2%。華碩表示,今年第一季完成庫存調整,第二季營運轉虧為盈,恢復正常獲利狀態,下半年迎來第一階段的成長,加上新產品帶動,明年營運可望大幅成長。未來除在消費PC和商用PC穩步成長,更將拓展伺服器業務。展望第三季出貨方面,華碩估PC部分出貨季增20%,零組件部分出貨季增10%。針對熱門的AI話題,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AI帶來產業新革命,將為華碩帶來良好契機,雖市場快速變化仍有不確定性,但華碩會積極把握機會,布局AI產業新賽道,加速產品、客戶通路、生產能量布建,以加速實現成長目標。面對高階AI晶片缺貨,認為華碩與輝達、AMD、Intel等上游廠商有長久策略合作關係,在晶片資源方面有信心拿到。從實現成長型企業目標來看,華碩目前消費性PC約占45%、電競45%、商用10%,將從三大面向與多重引擎推動長期成長目標。其中商用部分,年複合成長率15%,到2027年成長2倍,伺服器業務年複合成長超過4成。華碩第二季伺服器出貨季增40%,將朝目標伺服器業務5年成長5倍邁進。
汎德3月營收47.1億創新高 激勵股價13日衝上293元
BMW和Porsche經銷商汎德永業(2247)公開3月合併營收為47.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7.1%,創單月歷史新高;累計今年第1季合併營收121.4億元,年增26.4%,也寫下歷年同期新高。今(13)日股價更衝上293元,漲幅3.9%。3月台灣車市買氣強勁,繳出 44,161 輛領牌數據,月增34.6%。而汎德銷售主力X3、X4,及今年初發表的X1均於本(4)月開始交車,Mini新車也將陸續到港。新Cayenne將駕駛相關的操控介面集中在方向盤周圍,而排檔桿則改置於方向盤右側,在儀錶板和中央顯示螢幕之間(圖/Porsche提供)Porsche暢銷車款Macan、Cayenne Coupe豪華休旅車銷售熱度維持不墜,營運表現不僅未受傳統淡季影響,3月更創單月歷史新高,營運表現優於國內整體新車市場。汎德永業表示,BMW熱門車款3系列與3系列Touring、4系列Gran Coupe、X1、7系列等,及電動車i4、iX、iX1等預收單仍相當熱烈。同時,另一經銷品牌Porsche買氣依舊高,熱門車款Macan、Cayenne Coupe及純電動車Taycan等收單強勢,累積待交訂單數量也持續增加,加上晶片缺貨潮有望逐漸緩解,預期第二季新車到港將更為穩定。
環球晶新全球化2/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已死」 徐秀蘭以3年投資1千億行動論述「全球在地化」
全球最大的戰場,莫過於地緣政治風險掀起的美中半導體產業大戰。去年12月6日,供應全球9成先進製程晶片的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上,創辦人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幾乎已死」掀議論;《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Miller)不認為「已死」而是變化中;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Alex Capri)則提出,世界正經歷半導體「再全球化」。 面對這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新戰役中,位居上游的矽晶圓材料供應商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有另一番新見解,「在我們來看,就是全球化的腳步更夠,跟過去的全球化不一樣這是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事實上,台積電亞歷桑那新廠移機典禮前五天,環球晶在12月1日興建12吋矽晶圓新廠,這也是睽違20多年、美國本土自有最大規格矽晶圓。徐秀蘭這番全球在地化的新論述及行動,其來有自。去年伊始,徐秀蘭接到一通電話,「環球晶併購德國世創案失敗!」她隨即啟動「3年(2022-2024年)千億資本支出」計畫,展開美國布局。併購世創失敗,環球晶得到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徐秀蘭在1月4日的媒體餐敘中解釋,「我們要的不是世創、我們要的是成長,取得世創是方法一,另一個方法是我們自己建廠」,此後亞洲、美洲、德國,都有環球晶的矽晶圓生產基地,「這比在某個國家有一個超大生產基地,是不一樣的感覺,希望客戶會覺得,我們是『本土』公司」。環球晶圓美國德州新廠,在2022年12月舉行動土典禮,新建12吋矽晶圓產能。(圖/翻攝自環球晶圓官網)更重要的是,去年俄烏戰爭及大陸清零防疫政策等變數下,全球晶片缺貨及供應斷鏈,使得與大陸為鄰的半導體重鎮台灣,成了歐美口中頭號「地緣政治風險」,傾全力要分散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中的風險。置身其中的徐秀蘭自然也緊盯此一大趨勢,「我們看到GEOPOLITICAL(地緣政治)問題壓力越來越大,發覺競爭力要放在如何DIFFERENTIATE(差異化)環球晶圓、跟已經做的很棒的同業差異化,就是把供應韌性最大化,不管從疫情氣候地緣政治戰爭哪一個面向,都必須做一個新的全球化,環球晶這個名字所賦予的『環球』經營能力。」徐秀蘭接著說,「我們本來在9個國家就有17個半導體工廠,加上美國GREENFIELD是18個,跨三大洲都能直接供應12吋矽晶圓,韌性更強。」至於投資人最關切的在美設廠能拿到多少補助?「還沒有最後定數,聯邦、州政府都會申請」。」徐秀蘭回答。半導體產業業內人士與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環球晶率先響應,發揮『在美製造』的示範效應,高度配合政策,客戶與訂單相對明朗,能拿到的補貼應優於預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圖/報系資料照)美國為要振興半導體產業,去年八月端出的《晶片法》,預計今年春季開始啟動補助程序。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晶片法》補助總額527億美元,半導體製造業者能申請額度僅330億美元,且由台積電、環球晶、英特爾、美光、三星等依新建產能規模分食,「因為額度有限,要盡早開始動作,實際成果有利申請國家補助。」台積電、環球晶已移機、動土。由於晶圓廠赴美製造成本,比在亞洲高出50~30%,因此如何節省成本至關重要。一位半導體工程師向CTWANT記者解釋:「12吋矽晶圓能夠有效幫助晶圓廠提升生產效率、較8吋增加125%,換個角度就是減少成本。」環球晶的美國廠擁有12吋、最大矽晶圓產能,因而握有台積電、英特爾等客戶長約訂單。環球晶及台積電赴美設廠會否侵蝕獲利?「兩家公司在美產能,對總產能占比在3%以內,且有一年的長約保護、在短時間優化學習曲線和優異的成本撙節能力,獲利情況應不會太差。」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說。環球晶高層則透露:「經比較,美國的水、電、土地成本,是最便宜的。」美國設廠主要挑戰在於人力,尤其在施工營建工人及後續廠務人員的招募工作上,公司坦言有難度:「不過,延遲2、3個月,也配合半導體景氣修正的節奏。」接受《晶片法》補貼的先進技術公司10年禁赴大陸設廠的禁令,是否影響環球晶?「這對晶圓廠會限制製程、影響大,對矽晶圓產業影響很小,矽晶圓對政策敏感度相對低。」徐秀蘭解釋。台版《晶片法》才剛通過,環球晶的中國、日本廠也都能申請補貼。看來全球在地化的新秩序中,徐秀蘭已提前站穩有利位置。
Q4需求淡 華邦電中科廠減產4成
記憶體廠華邦電(2344)12日在麗寶樂園舉辦家庭日,為相隔3年後再度舉辦。面對半導體生產鏈持續進行庫存調整,董事長焦佑鈞表示目前市況不好,中科廠第4季將減產3至4成,高雄廠第2期1萬片產能建置時程將延後半年,後續新產能拉升時間也將遞延。對於當前記憶體市況,焦佑鈞表示,過去兩年因疫情造成生活型態改變,消費者大量購買電子產品;今年下半年在疫情過後,消費者將出遊,不會再買電子產品,需求會減少,尤其今年爆發俄烏戰爭,引發高通膨,消費者更沒錢消費。明年上半年庫存去化告一段落後,明年中市場需求可望浮現,下半年表現若非常好,還會是個好年。焦佑鈞提到,因電子生產鏈先前發生晶片缺貨情況,系統廠因此多備庫存,扭曲過去二年的市場供需狀態,如今供應轉為順暢,就將安全存貨水位往下調整,進而加重市場不景氣。焦佑鈞表示,因應需求疲軟,華邦電決定中科廠第 4 季減產 3 至 4 成,高雄廠將維持全產能運作,部分中科廠員工將前往高雄廠支援。華邦電總經理陳沛銘說,期望明年第 2 季產能可望逐步回升。焦佑鈞指出,華邦電高雄廠第1期1萬片產能將於明年1月到位,將以25S製程生產;第2期1萬片產能建置時程預計延後半年,明年下半年導入設備2024年以D20製程量產。華邦電總經理陳沛銘說,第四季市場需求的確疲弱,在客戶拉貨放緩下,台中12吋晶圓廠已啟動減產3~4成,將人力等資源調至全產能拉升的高雄廠,由品牌廠客戶釋出的訊息來看,市場需求可望在明年第二季開始回溫。陳沛銘表示,高雄廠預計年底或明年初達到月產能1萬片,並導入25S製程生產利基型DRAM,但受市況放緩影響,產能拉升至2萬片的時間點會遞延半年,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進設備裝機,2024年開始進入量產。美國日前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擴大管制,焦佑鈞認為對華邦電影響不大;陳沛銘指出,中國業者合肥長芯原本可能切入利基型市場,如今看來無法積極投資先進製程,對華邦電有長期好處。
生醫女王賣電池2/一台特斯拉需要5千支iPhone電池 台灣產業龍頭爭相跨界「新石油」鋰電池大戰
2022年才過完7個月,全球產業鏈已從晶片缺貨風暴,遷移到電動車電池缺料的更大風暴中。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光是今年就4度調漲售價,原因是電池供不應求。創辦人馬斯克日前在推特上直言:「鋰電池就是未來新的石油」,甚至不排除自行開採鋰礦。今年,台灣傳產龍頭台塑集團、台泥,也爭相加入這場新石油大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電動車(含純電、油電、插電混合動力)在2021年在全球汽車市場約660萬輛,占比約10%,不過在2022年Q1,電動車銷量同年比成長了75%,達到200萬輛;IEA估計到2030年電動車銷量將會成長至全球汽車市場30%,用電量則會來到全球總用電量(25,851.15 TWh)的4%,約台灣年用電量的4倍。而電動車有3分之1的成本都來自電池,因此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才會不斷強調鋰電池的原料的重要性,就連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的執行長RJ Scaringe也說「現在的晶片缺貨,相較於未來20年電動車面臨的電池缺貨只是小事」。電動車電池用量有多大?以特斯拉Model 3與iPhone 13 Pro Max的電池進行比較,Model 3電量為85kWh,iPhone 13 Pro Max的電池容量4,352mAh、額定電壓3.85V,換算同單位為0.0167kWh,1台Model 3的電池容量相當於5,089支iPhone 13 Pro Max。以電池電量計算,1台特斯拉Model 3 相當於5,089支iPhone 13 Pro Max。(圖/翻攝自Tesla、Apple)Adamas Intelligence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前10名電動車電池主要供應商,有6家來自大陸,其中第1名為大陸的寧德時代市占率32.6%,第2名韓國的LG化學20.2%,第3名日本的Panasonic 12.2%,其餘市佔皆未超過10%,台灣廠商沒人上榜。不過,台灣傳產及科技三大龍頭,已起步加入電動車電池供應商的行列。2021年10月,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斥資120億元,在高雄建置1.8GWh的電池芯廠,預計生產鎳三元電池,有別於物美價廉的磷酸鋰鐵電池,台泥董座張安平表示,鎖定的客群是高價電動超跑所需的電池。今年8月初,台塑四寶、台塑生醫投資新成立的台塑新智能科技,宣布與美國太陽能車新創公司aptera Motors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宣告以磷酸鋰鐵電池加入電動車電池產業鏈,總經理劉慧啟說「預計在2024年Q1彰濱廠就會試車、投產。」台灣的傳產除了台塑集團加入電池產業,台泥在董座張安平堅持下也切入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圖/方萬民攝)鴻海集團則是與中碳、榮炭、碩禾合作組成上下游產業鏈,在高雄和發產業園區注資60億元設立磷酸鋰鐵電池芯廠,初期產能預計為1GWh,未來是台灣市場需求近一步擴充產能,鎖定的是電動巴士、乘用車以及儲能應用。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台廠切入電池市場的時間較晚,但過去的電池佔比多是價格已經飆高的鋰三元電池,特斯拉等傳統汽車大廠已經開始轉為採用平價鋰鐵電池,如果台廠可以掌握到穩定的電池原料,未來的勝負還是未知數。
Macbook Air 2022將有7種顏色 鍵盤、邊框改為白色
蘋果在2020年推出搭載M1晶片的Macbook Air,不過外型仍與2008年第一代Macbook Air相差不大,不過各界推測蘋果預計在2022年推出搭載M2晶片的Macbook Air,外型將全面重新設計。外媒AppleInsider近日釋出Macbook Air M2的渲染圖,外型上設計相當接近2021年發布的iMac 24吋,不僅有7種顏色可選,就連外框輪廓也設計得較為方正,邊角則是更加圓潤,B面的邊緣乃至於視訊鏡頭以及C面的鍵盤都以白色到灰色間的顏色呈現。連接阜則會搭載2至3個Thunderbolt 4規格的TYPE C接口以及1個MagSafe充電孔;螢幕部分,被譽為最強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認為,將會搭載13.3吋Mini LED面板,在畫質、色準呈現上將會更具專業度。至於最關鍵的M2晶片,AppleInsider認為M2晶片不代表會比M1 Pro/Max的還要強,但在功耗比、媒體引擎、神經引擎將會有顯著的提升;至於發布日期各界推測應該會在3月的發表會發布,但如果受到晶片缺貨影響最晚則在秋季發表會現身。
大馬洪水重創電子供應鏈 加劇晶片缺貨潮
馬來西亞近日遭遇史上最大的水災,超過60,000人受到影響,共27人死亡,受影響區域包括半導體廠聚集的雪州(Selangor)首府莎亞南(Shah Alam),而此處半導體封裝業務佔全球電子業供應鏈十分之一。全球半導體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下,先是封廠停工導致晶片產能急劇下降,近日馬來西亞又發生史上最嚴重水災,其中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貝思半導體(BE Semiconductor)因此停工,並下調了Q4的預期營收,粗估損失2,800萬美元(約新台幣7.84億元)。據外媒報導指出,雖然貝思半導體未透露受影響的客戶訂單,但確定的是富士康、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導體)、日月光、Forehope、美光(Micron)和樂金(LG)都在其客戶名單中。全球前3大的石英元件廠NDK位在大馬的2座廠房,也因為水災停工,由於其全球市占率約10%,業內分析停工的2個廠房約佔全球產能1%,但即使替換掉受損的設備、零件,還得等8至12個月,短期內產能勢必受到重挫。
全球晶片荒燒到銀行業 恐無卡可發
全球晶片荒燒到銀行業,由於晶片供貨時間已拉長到五至六個月以上,銀行要發晶片金融卡或信用卡,都必須一口氣搶訂半年以上的量,否則將面臨「無卡可發」的窘境。銀行業者指出,早在2021年初時就進行備料,「先搶先贏」,前幾大發卡行都表示至少可撐到2022年上半年。僅管如此,據銀行局統計,今年前十月國銀信用卡新發卡量僅486.7萬張,較去年同期新發的539.6萬張,少近53萬張,幅度達9.8%,且其中還有不少是虛擬卡片,各銀行對於晶片荒,都強調目前還夠用,若晶片真的來不及供貨,將先發給客戶卡號及背後三碼的授權碼,讓客戶綁入手機或線上可刷卡。國泰世華銀指出,全球晶片缺貨,導致市場供貨時間已拉長至少五至六個月,但國泰世華銀因擬定今年8月要發行國泰世華CUBE卡,今年初早早就下單預留足量。依現行發卡動能,及目前確定交貨備量,大部分卡別皆可因應到2022年底,極少數特殊卡備量也預估至少可使用至明年第一季至第二季。公股銀行因為每月發卡量頂多數千張到近二萬張之間,沒有前幾大民營銀行吃緊,且公股銀評估這波晶片荒可能還要三到六個月以上才能解決,甚至可能拖更久,衝擊最大的還是前幾大發卡行,可能會先斷炊,目前銀行的晶片庫存量的確有限。儘管已預做準備,但屆時若晶片真的還是缺貨,國泰世華銀指出,已擬定兩大因應措施:一、如萬一遇庫存量不足無法提供實體卡,將以虛擬信用卡(VCN)發卡先提供客戶刷卡使用,實體卡延後寄送;二、同步與卡廠討論是否有其他因應方式。台新銀行則表示,台新銀行早已針對全球晶片缺貨的問題進行因應,且根據內部相關業務全面評估,向廠商預訂相對更充足的預備存量,明年應不會發生因缺晶片,影響發卡作業。台新銀行指出,就算缺晶片問題遲遲無法解決,蔓延整個市場及全球,幾乎都無法進行順利發卡的情況,也可透過虛擬信用卡(VCN)應急。玉山銀則表示,為因應晶片缺貨問題,已提前部署,找尋其他供應廠商洽談合作事宜,以降低無法發卡的衝擊,若遇卡片供應不足時,核卡後本行顧客仍可透過玉山Wallet即時綁卡服務,提前消費支付,藉此滿足顧客用卡需求。台北富邦銀則指出,目前各卡庫存皆依新發卡及續卡動能提早採購,足以支應六個月以上卡片需求。若晶片量供應不及,將核發虛擬卡予客戶綁定支付使用。
疫情另類災情 晶片缺貨…大型家電爆缺貨潮
疫情紛擾下,製造業缺料又缺晶片,不僅汽車缺晶片,現在連民眾網購或到通路買除濕機、烘衣機等冬季熱銷品牌的大型家電,也遇上「缺貨」窘境。不是秀出「可訂時通知我」字樣,就是店家回應「遙遙無期」。對此通路商預測,大型家電缺貨狀況最快明年第1季能夠緩解。買烘衣機 店家回遙遙無期近來氣溫驟降,遇上下雨天,換洗衣物不容易乾,上班族Curtis表示,近日到全國電子想添購一台國際牌烘衣機,店員告知他該款烘衣機全台大缺貨,可以先付款、拿號碼牌排隊,待貨到送至府上。Curtis進一步詢問,要多久才到貨?店員打開電腦資料,告知排隊號碼近350號,店員坦白交貨「遙遙無期」,因為上個月訂貨的消費者,現在都還沒交貨;Curtis感嘆,不會冬天常用的烘衣機,明年夏季才拿得到貨。不只通路商缺貨,民眾想網購CP值較高、冬季熱銷的大型家電,也同樣面臨缺貨的窘境。通路商燦坤表示,較高階的家電內含晶片、微電腦等物料,由於第3季出現缺貨,加上歐美耶誕節以及黑色星期五等購物檔期,影響全球整體船期延遲,導致消費旺季發生缺貨的現象。洗衣機冰箱 業績比以往好遠東SOGO天母店正值周年慶,今年周年慶洗衣機、冰箱等大型家電,賣得比以往好,日系品牌、CP值高的洗衣機、烘衣機以及冰箱等,也坦言確實有缺貨的風險。除了疫情變化之外,燦坤表示,要觀察整體晶片缺貨概況,以及海運運能是否舒緩,預估最快明年第1季大型家電的供需才能獲得紓解;面對民眾年底的需求,會儘量安排貨量,並且維持價格。不願具名的通路商表示,缺料、缺晶片的情況下,熱銷大型家電明年初可能改款,新品雖然外型、顏色改變,但功能差異不大,但價格一定會調漲,漲幅至少10%以上。民眾若有家電換新的需求,建議找有信譽的通路,善用通路周年慶或五倍券等優惠,先訂購、再交貨,只需要多點耐心等待。
美股高檔整理 台股萬七短線反彈格局 專家:慎防這事
周三(27日)美國經濟諮商局發布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由前月修正後的109.8跳升至113.8,為近4個月來首次上升。華爾街持續消化企業財報消息,其中金融服務公司羅賓漢(Robinhood)營收劇減、虧損擴大,股價大跌10.44%,通用汽車則受晶片缺貨等影響,第三季營收、獲利減少,股價跌5.44%,道瓊、標普500指數漲多回檔。台積電ADR跌0.38%;日月光ADR跌1.00%;聯電ADR漲1.59%;中華電信ADR跌0.13%。27日美股四大指數表現:道瓊工業指數下跌266.19點、0.74%,收35,490.69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0.12點、0.0008%,收15,235.84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23.11點、0.51%,收4,551.68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32.7點、0.96%,收3,360.3點。美國科技股中,蘋果跌0.31%;臉書跌1.14%;Alphabet(谷歌母公司)漲4.96%;亞馬遜漲0.49%;微軟漲4.21%;英特爾跌0.81%;AMD跌0.53%;高通跌0.56%;NVIDIA跌1.14%;應用材料漲0.12%;美光跌1.02%。27日台股開低走高,開低後就在平盤附近震盪,不料10點過後指數開始向下測試萬七關卡,最低來到16873.16點,之後指數就開始震盪走高,翻紅後最高來到17079.60點,最後則以17074.55點作收,終場上漲40.21點、0.24%,站上季線。櫃買指數則以212.34點作收,上漲3.60點、1.72%,成交金額降至1002.29億元。集中市場27日成交金額略降至2802.42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買超32.56億元,其中外資連3買、買超24.63億元,外資自營商賣超0.01億元;投信連2買、買超1.76億元;自營商買超2.74億元、自營商避險買超3.41億元。資券變化方面,融資金額增加17.96億元,融資餘額為2529.33億元,融券減2.14萬張,融券餘額為55.36萬張。當日沖銷交易金額為2342.75億元,占市場比例41.00%。台股集中市場與上櫃股票10月27日大盤走勢圖。(圖/翻攝自基本市況報導網站)統一證券表示,雖然短期通膨憂慮升至13年高點,但對消費信心的影響不大,近期疫情降溫提升消費者對經濟的信心,其中計畫購買住宅,汽車和主要家電的消費者比例提升,而最新公布美國9月新屋銷售成長至6個月以來最高水準,凸顯出強勁的潛在需求,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和就業前景更為樂觀。回到國內部分,國發會昨日公布9月景氣對策信號分數,綜合判斷分數為38分,較上月減少1分,主因是去年基期較高,不過,燈號連續8個月亮出代表景氣熱絡的紅燈。由於國內疫情穩定、管制措施持續放寬,加上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有助內需消費回溫;出口方面,受惠全球經濟穩健成長、消費性電子新品推出,預期國內經濟成長動能將保持穩定。統一證券指出,昨日台股盤中劇烈震盪一度跌破萬七關卡,所幸尾盤順利站上季線,日K連三紅。目前短期技術指標KD高檔鈍化,加上5日及10日均線走揚,短線有機會延續反彈格局。不過,指數即將面臨7、8月高點形成的下降壓力線反壓,17200點附近上檔套牢賣壓仍需時間化解,加上美股財報已進入尾聲,下周聯準會FOMC會議,通膨及縮減購債議題將躍上抬面,須提防短線反彈結束、修正拉回風險。
通膨亂信心美股收小黑 超級財報周登場 台股有望上攻萬七
周一(11日)國際油價居高不下,美元持續走強,華爾街投資人持續憂心通膨壓力,科技股走弱;恒大集團違約風險再度攀升,引發中概股下跌;高盛下修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今年由5.7%降為5.6%,明年由4.4%降為4%,美股四大指數全部收黑。台積電ADR跌後小漲0.20%;日月光ADR上周五大跌後持平;聯電ADR續跌1.30%;中華電信ADR漲0.20%。11日美股四大指數表現:道瓊工業指數下跌250.19點、0.72%,收34,496.06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30.15點、0.69%,收4,361.19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93.34點、0.64%,收14,486.20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25.04點、0.77%,收3,221.23點。美國科技股中,蘋果跌0.06%;臉書跌1.39%;谷歌母公司跌0.62%;亞馬遜跌1.29%;微軟跌0.21%;英特爾跌0.69%;AMD跌0.36%;高通跌1.27%;NVIDIA跌0.65%;應用材料漲1.01%;美光跌1.28%。台股上周五(8日)因雙十長假前夕,指數開高走低,終場加權指數以16640.43點作收,下跌73.43點、0.44%;周漲0.42%。櫃買指數則以203.12點作收,漲0.54點、0.27%,成交金額放大至810.50億元。集中市場8日成交金額略降至2710.32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19.59億元,其中外資由買轉賣、買超145.67億元,外資自營商買超0.06億元;投信連8買、買超16.65億元;自營商買超0.94億元、自營商避險買超8.48億元。永豐投顧表示,10月下旬美、台雙雙進入超級財報周,預料在產業已出現強弱之別且長短料供應問題持續存在下,個股業績及股價將出現分歧走勢。至於大盤部分,加權指數日KD落底向上形成黃金交叉向上,有利指數持續反彈,若後續國際龍頭股揭露的財報業績及展望不錯,指數可望向上挑戰月線17000點及季線17200點處。台積電法說會即將在10月14日登場,市場則關注三大重點:一、晶圓代工調升售價後,對毛利率的幫助程度。二、9月底美國商務部要求半導體大廠自主提供商業數據以瞭解車用晶片缺貨關鍵,此是否傷及台積電的客戶機密,需要台積電公開說明,以安撫投資人不安情緒。三、第四季展望,在蘋果新品拉貨下,營收應持續走強,惟iPhone13升級有限,目前銷售情況尚不明朗。台股集中市場與上櫃股票10月8日大盤走勢圖。(圖/翻攝自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台積電14日法説 美台超級財報週登場 法人:台股下周挑戰萬七
由於美股趨向穩定,有助外資回流,下旬起美、台雙雙進入超級財報週,若後續國際龍頭股揭露的財報業績及展望不錯,指數可望向上挑戰月線17,000點及季線17,200點處。下周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公布,11日中國大陸貨幣供應、社會融資,12日的美國8月JOLTS職缺、13日美國9月CPI、核心CPI年比,14日的美國PPI年比,以及15日宣布9月美國零售銷售月比。台股隨著14日關注台積電Q4展望、精測法說會,15日毅嘉,以及26日的旺宏、智原,預料產業強弱差異、長短料供應問題持續存在下,個股業績及股價將出現分歧走勢。13日起則是摩根大通、貝萊德、達美航空,14日美國銀行、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及15日高盛的美股財報公布。永豐投顧分析,10下旬市場轉為聚焦財報表現,14日台積電將舉辦法說會,市場關注焦點包括「晶圓代工調升售價後,對毛利率的幫助程度」,9月底美國商務部要求半導體大廠自主提供商業數據以瞭解車用晶片缺貨關鍵,此是否傷及台積電的客戶機密,需要台積電公開說明,以安撫投資人不安情緒。以及第四季展望,在蘋果新品拉貨下,營收應持續走強,惟iPhone13升級有限,目前銷售情況尚不明朗。中租基金平台副總經理蘇皓毅則表示,美國ISM製造業與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擴張,動能減緩、仍在相對高位,美國經濟基本面仍屬穩健,對後續多頭行情的延續仍具信心,但短期市場不免震盪;歐洲短期儘管因疫情影響提高旅遊限制,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動能仍強,第二季企業財報也超過7成優於預期,持續看好歐洲股市。
劉德音:有人在囤積晶片! 馬斯克6月發過不爽文
汽車晶片大缺貨問題究竟何在?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點出有人在囤晶片,而電動車龍頭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早在4個月前就在推特(Twitter)上貼文給答案,口徑一致的把造成汽車晶片缺貨原因對準供應鏈上。對於汽車晶片缺貨的問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早在今年6月就給了答案。馬斯克發文指出,「最大的挑戰在供應鏈為,特別是微控制晶。」並強調「從未看過這樣的事情發生。」馬斯克分析,「由於業者擔心用光庫存,因此都超額下單(overorder),就像擔心沒衛生紙而囤貨一樣,並以「史詩級」的嚴重等級來看。馬思克在今年6月2 日推特貼文中就點出汽車晶片缺貨問題卡在供應鏈的環節,過度下單搶晶片就像鬧衛生紙荒一樣。(圖/翻攝Twitter)早在9月下旬,美國商務部邀請半導體業者、科技大廠及汽車業者等討論供應鏈上晶片缺貨的問題,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急迫想解決汽車晶片斷鏈的問題,並要求包括台積電等半導體晶圓廠得交出供應鏈資料,引發產業界及國人一片譁然。對於全球晶片「缺貨」的問題,劉德音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示,「幾過對數據多重檢核,肯定有人在囤積晶片。」劉德音說明,對這些車廠來說,是我客戶的客戶的客戶,我們怎麼可能不給你們晶片,而優先給其他人。調查後發現,晶片大多是流入工廠,而非用於產品,意味著在供應鏈的某個環節上,一定有廠商在囤積晶片。
強開台積電2/車用晶片廠斷鏈 神山6月增產作關係卡位電動車商機
翻看台積電財報,年營收1.34兆元的台積電,車用電子產品營收占比不到4%,為何美國白宮三番兩次找上台積電搬救兵?根據市調機構統計,一台燃油車需要至少40種晶片,若是電動車,晶片數暴增為150種以上,就以目前車輛電子化控制愈來愈高情況下,晶片使用的數量也只有愈來愈多。事實上,全球車用晶片逾85%都掌握在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意法半導體(ST)、德州儀器(TI)與瑞薩電子(Renesas)等5大整合元件製造(IDM)廠手中,加上汽車供應鏈屬於封閉式的長鏈,車用晶片屬於「利基型」的產品,通常需要提前1年做規劃,從晶片製造到汽車生產至少要6個月時間,中間還有一階、二階供應商分級,其他廠商很難打入。「以前很多車廠不跟半導體說話的」,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徐瑞廷一語道破。IDM廠只要一個環節斷鏈,整個供應鏈都斷了,尤其是晶片,台灣半導體產業自然成了這場世紀晶片大缺貨的救星。據SEMI調查,台灣到2024年為止,還會新建11座12吋晶圓廠,可以說半導體產能在量能、規模與良率上,台灣都是排名前段班,而台積電有8吋與12吋廠晶圓廠逾40座,且與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輝達(NVIDIA)、超微(AMD)甚至英特爾(Intel)等大廠合作,更是歐美汽車業首選。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全球的晶片缺貨潮從電子業危及到汽車產業,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早在今年1月就致函台灣,希望提高晶片供應量,並點名台積電。看好台積電晶圓生產規模、技術及良率等優勢,連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都點名台積電來協助解決晶片需求。(圖/台積電提供)今年2月以來,美國德州大雪的天候因素讓三星、英飛凌及恩智浦晶圓廠停擺,日本地震影響瑞薩電子那珂晶圓廠營運。知情人士表示,5大車用晶片廠產能遲遲恢復有限,近年來也沒有擴廠計畫,而車用IC的使用數量只是持續增加,使得車用晶片短缺問題日益惡化。為此,4月12日、5月20日及9月23日美國白宮召開三場半導體高峰會議,找來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及汽車業成員,為要解決車用晶片缺貨問題,台積電自然是座上賓。雪上加霜的是,9月13日歐洲半導體重鎮德國東部的德勒斯登(Dresden)發生大停電,由於停電過久,即使業者大多有備用發電系統緊急因應也無法應付,讓汽車晶片缺貨增添變數。美國顧問公司AlixPartners就預估今年全球汽車產量約減少770萬輛,約占市場規模10%,而晶片短缺的損失預估達到2,100億美元(約新台幣5.83兆元)。今年以來,美國為要解決車用晶片缺貨問題,已在4月12日、5月20日及9月23日召開三場半導體高峰會議,台積電自然不可或缺;而在歐美車廠及美國政府點名下,台積電也從善如流今年在MCU(微控制器)的產線將增產六成,並執行產能優先供應給車用晶片的方針,逐步因應需求。「電動車是新主流,現在自然也是台積電趁機卡位的絕佳良機。」資誠創新整合公司董事盧志浩表示。
缺貨將成全球產業常態 晶片荒最快2022下半年有解
今年全球半導體供需緊張,嚴重衝擊汽車等產業的生產,多國政府高層官員甚至親自出面拉貨,資策會昨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台灣產值1308億 優於全球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報告指出,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5509億美元,成長率25.1%;展望2022年,預估全球市場規模將達6065億美元,成長率10.1%。今年台灣半導體產業表現更優於全球,產值約1308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31.8%。資策會分析師鄭凱安表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簽長約與預付訂金來確保產能已成為晶圓代工業者的新營運模式,另外,代工業者透過漲價反映成本與提高毛利,同時減少重複下單造成供需失衡的情形,預估今年全年代工營收可成長20%。展望2022年半導體關鍵議題,鄭凱安提出兩個看法,首先是面對地緣政治發展與全球半導體供需失衡的困境,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區域半導體供應鏈發展,各主要代工廠規畫建廠與擴大產能,然而量產需要時間,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後疫情時代 重AI技術應用第二則是人工智慧(AI)結合物聯網、汽車電子、化合物半導體等新興技術與應用,驅動更多類型與數量的半導體元件需求成長,將成為後疫情時代帶動半導體產業的主要成長動能。資策會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剖析,短期內台灣半導體產業仍受惠於美中貿易戰造成的中國大陸去美化,以及國際大廠轉單效應,表現優於全球;長期而言,台灣必須面對中國大陸快速擴充半導體產能與發展供應鏈一條龍的競爭。另外,根據中華徵信所昨日發布的統計報告指出,面對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疫情肆虐下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變動,台灣全體公開發行公司加大投入研發的力道,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比也首度突破3%上升到3.41%。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業(不包括IC設計業)今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已突破1000億元,超越電腦製造業的885億元,排名第1,顯示半導體業對於研發投入不遺餘力。
疫情緊繃 衝擊晶片、零件供應!車商龍頭示警:10月時恐車源緊繃
晶片缺貨加劇,日本豐田被迫減產,車商龍頭和泰汽車昨日示警,此次減產幅度之大,進口車首當其衝,國產車「勉強還行」,但推估存車9月就將見底,10月時恐沒車可賣,屆時相關銷售促案可能全部喊卡,買車恐怕得快。雖然晶片短缺打亂供給,不過和泰車同時為後疫情時代布局,昨日發表全球獨賣的CROSS GR SPORT車款,是由國瑞汽車操刀小改,主打運動套件,可望占CROSS銷售比重至少2成,未來有機會外銷他國,成為出口賣點。東南亞疫情緊繃,衝擊晶片與零件供應,日本豐田汽車9月全球產量先是大砍4成、再追加減產7萬台至43萬台後、等同9月減產5成;至於10月也未見好轉,全球產量估減33萬台,其中包括日本15萬台、海外18萬台。影響所及,台灣也受波及。和泰車TOYOTA車輛本部長劉傳宏表示,包括Rav4、Camry兩款國人喜愛的進口車,將出現供應缺口,雖然和泰會盡力爭取配額,但減產幅度太大,能要到的配額也會打個折扣,直接衝擊國內供給。國產車方面,劉傳宏表示,目前晶片及原料庫存勉強撐得住,但這波東南亞疫情爆發,尤其馬來西亞、越南確診數暴增,封城導致多家當地供應商產能利用率下滑,已到了每周都要盯零件的地步,且不惜用空運載送。劉傳宏透露,年初看好汰舊換新過關,所以在銷售目標上抓得高些,這也是前半年車輛供應尚能正常原因。不過疫情未歇,尤其是東南亞供應基地確診頻傳,零件出貨延宕,讓手中庫存成車水位吃緊,面臨缺車壓力。和泰車內部評估,7月警戒降級後,8月車市買氣沸騰,如今蔓延到9月,幾乎已經把能賣的車掃光,10月很可能「沒車可賣」,為了不讓買車民眾抱怨拿不到車,10月極有可能暫停所有銷售促案,踩個煞車,讓市場降溫。
漲聲響起3/陸行之豪語:半導體迎來30年來最大一次通膨
今年以來,5G、物聯網(IoT)及車用電子等強力需求下,半導體代工訂單爆棚,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執行長Tom Caulfield表示,未來5至10年間,全球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將會倍增。全球晶片爆缺,也為半導體產業迎來了史詩級大爆發。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直言,「半導體的需求大增,已經點燃半導體30年來最大一次的通膨,未來長達20~30年的半導體大有可為,持續的需求引發通膨將使晶圓代工每年都漲價。」每年蘋果iPhone新機的處理器皆是採用半導體最先進的製程技術,近年皆由台積電代工生產。(圖/王永泰攝)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調查,投資5奈米製程晶圓廠5萬片產能要花120億美元,3奈米要200億美元,光是支出就增加66%,預估2020~2030年之間半導體資本支出將是過去10年的3倍以上,2030年到2040年的資本支出又將是2020~2030年的4~5倍以上,全球投資晶圓廠總金額上看10兆美元。全球晶片缺貨議題,從今年初德國政府致函經濟部,請台灣半導體產業協助該國汽車業者解決車用晶片短缺問題,正式引爆。為此,台積電調度其他產業客戶產能,來支援全球汽車產業MCU(車用微控制器)晶片產量,台積電上半年MCU產量較去年同期增加30%,今年整體產量將較去年提升60%,預估第3季車用晶片短缺情況可望大幅改善。處理器大廠超微(AMD)藉台積電5奈米先進製程全力推動最新的Zen架構處理器產品,圖為超微執行長蘇姿丰展示新產品。(圖/報系資料照)身為全球晶圓代工一哥的台積電,5月即宣布成軍34年來最大的投資計劃,「3 年內投入1,000億美元(約2.8兆台幣)」,用於晶圓產能擴產與技術發展,包括設備支出增加、美國12吋廠計畫啟動,甚至德國或日本的新投資案等,其中,今年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認為,「製造商很辛苦,原料貴、生產的機器也貴、市場對成熟製程晶片需求的缺口等結構性因素,一環扣一環,台積電終於要順應潮流漲價。」每一步棋都要花大錢,為維持毛利率及股東報酬目標,台積電漲價有理。
晶片缺貨嚴重!特斯拉交車估要等半年 分析師擔心:股價恐受影響
全球晶片荒仍持續,如果你想購買特斯拉,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檢視美國特斯拉網站,部分車輛預計交貨時間已推遲到今年年底,明年可能還會出現一些變數。分析師Dan Ives擔心,股價可能會受到影響。根據《CNN》報導,Wedbush的分析師Dan Ives表示,晶片短缺問題,並沒有像特斯拉支持者希望的那樣緩和,上周交車估計都被推遲了。關於交車推遲的問題,特斯拉沒有回應。不過回顧7月下旬,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就示警投資者,晶片供應從根本上是影響特斯拉的銷量,很難看到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因為基本上,這是他們無法控制的,看起來確實是在變好,但很難預測未來情況如何。Dan Ives指出,特斯拉股價於2020年上漲743%之後,今年大部分時間都很低迷;他認為,新的交車數量會繼續導致股票下滑,因為投資人擔心,該公司無法達到市場預期的90萬輛全年交車目標。Dan Ives說,「談論未來項目是一回事,但投資者專注於電動汽車領域的交付和日益激烈的競爭,這是目前股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然而,因零件短缺的問題不是只有特斯拉受到影響,全球銷量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TM)周四宣布,將在9月份削減北美工廠6成產量,削減日本工廠產量4成。至於福斯、通用汽車、福特、 Stellantis等,都宣布暫時關閉工廠,原因是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增加導致零件短缺,尤其在東南亞,許多供應商已經被迫減產或停產。
晶圓二哥聯電股價遭評估為40元 謝金河:外資疑欲進場而暗算
聯博(BERNSTEIN)日前開出半導體晶圓代工大廠降評首槍,並且將目標對準了國內晶圓二哥聯電,認為聯電的營運動能雖然還沒到極限,但各項利多已經反映在市場預期中,未來很難給投資人驚喜,將投資評等降為「劣於大盤」,合理股價下修至40元。為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聯博雖然評估聯電在2022年收益會相較2021短少78%,但並沒有清楚交代估算過程,質疑有影響股價、暗算聯電的疑慮。謝金河在臉書上以「外資暗算聯電,背後的算盤?」為題發文,內容中表示,聯博評估聯電2022年的獲利會比2021年少78%,但沒有清楚交代估算流程,有意圖影響股價之嫌。而他也去PTT看文章,發現有很多網友都認為外資可能是想要進資聯電,所以故意發布利空報告,將聯電的股價打下來。而謝金河認為,蹲了廿多年的聯電,去年才展現價值,市值一度衝上第七名。過去聯電毛利率約在11%左右,去年第四季拉升至23.9%,今年首季達26.53%,今年有機會朝30%的目標邁進。而聯電首季Eps0.85元,今年坐三望四機會不小。明年晶圓產能仍吃緊,謝金河質疑聯博「我不知道衰退78%的數字是怎麼出來的?」謝金河也表示,這兩個月,高盛出具的報告給台積電880元,聯電76.3元的目標價,另一半外資機構Aletheia說聯電最甜美的時光還沒有到來,給予聯電75元的目標價。聯電基本面沒有什麼變化,外資機構看法卻南轅北轍。同時他也提到,聯電有8家客戶在上個月集資千億給聯電擴充產能,並綁約六年,前兩年允許聯電漲價。謝金河最後也提到,Garmin主管曾告訴他,去年一顆電源管理IC報價0.6美元,年初漲到16美元,最近廠商報價一顆45美元,這也是矽力KY搖身變成股王的背景,由此可見晶片缺貨問題仍難解。最後他也呼籲,聯博極度悲觀報告,也許大家可以參考,「但基本面的探索,仍得靠自己努力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