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仲
」 曲建仲 輝達十年磨一劍1/黃仁勳點名這家機器視覺供應商 所羅門棄IC通路16年打造驚世絕活
台股上二萬點後,開始出現高價股小妖股,四月間最精采的,莫過於所羅門(代碼)在輝達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前,所羅門股價是39.85元,大會後就連拉4根漲停板,3月27日遭到分盤交易,每5分鐘撮合一次,股價卻越關越大尾,直衝100元,主管機關加重處置祭出每20分鐘撮合一次,仍澆不熄投資狂熱,股價最高在4月12日衝上116元。所羅門為何成了機器人概念股的天選之人?「這次輝達在GTC推出的機器人開發工具Isaac Perceptor,最進步的地方,是原本機器人所走的路徑是固定的,但是現在只要給出起點跟終點,機器人就會自行尋找最佳的路徑,就算原本的路徑上出現了障礙物,機器人也能重新規劃新的路線。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機器人視覺功能。」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分析。所羅門所研發的「AccuPick」視覺解決方案,大幅加速機器手臂及終端使用者無痛導入產線應用。(圖/所羅門提供)而獲執行長黃仁勳點名,就是獲得輝達認證的機器視覺供應商所羅門。所羅門並非新創公司,而是一間1973年成立的老牌電子零組件代理商,1989年又跨足光電LCD模組、IC智慧卡,爾後在1994年又切入電腦周邊領域,再增加半導體IC通路業務。隨著股價表現也隨著業務起起伏,在股票論壇中,一度被股民戲稱為甚麼都做、倒了也不奇怪,股價甚至在2005年跌到最低4.02元,跟1990年剛掛牌最高來到140元相比,等於只剩下零頭,如今終於鹹魚翻身,創下1998年以來高點。所羅門榮譽董事長陳健三曾說,他看到產業趨勢正在重演,「日本在追歐洲和美國,而台灣、韓國在追日本,至於台灣早晚會遇到中國追上來。」因此決定壯士斷腕,2008年在金融海嘯前,處分包括ST、On、Systech、Freesale等半導體IC通路業務,變現18億美元,並將公司轉型到人工智慧的重責大任,交棒給原本在外資券商上班的長子陳政隆。1971年次的陳政隆,在美國學成歸國後,一度回到所羅門上班,但覺得沒有發展空間,2年後就到一家位於香港的美商管理顧問公司上班,接下來就轉戰外資券商擔任產業分析師,待過瑞士信貸、德意志證券、瑞銀及巴黎證券等。所羅門在陳健三2009年破釜沉舟,放棄原本熟悉的半導體IC通路業務,由陳政隆,肩負著公司轉型的重任轉向自動化,尤其在擔任產業分析師時,就對於產業面消息相當靈通,他因此發現,自動化將是未來產業必走之路,而因為應用端眾多,沒有一個標準可循,因此反倒是有很多發展空間。所羅門在2009年與洛克威爾自動化共同簽署合作,成為其切入自動化領域的開端。(圖/報系資料)接任董事長後的陳政隆,在成立2013年成立傳動事業處,代理了包括機器視覺Vision、機械手臂Robot以及傳動Motion等產品線後發現,3D視覺能讓機器人做出更精細動作,且這以軟體為主,不需要太大的設備投資,因此決定投入。3D視覺應用廣泛,但就是沒有一個標準,有時客戶已只能說出個感覺,剩下就要自己發想。之後的所羅門就開始切入AI+3D領域,積極朝整合物聯網、工業視覺、機械手臂及系統整合,搶進工業4.0默默耕耘著。2016年在一次跟鞋廠的聊天中,穿鞋帶成為話題,陳政隆跟研發團隊討論後發現,技術不難,重點在於光學的精準度,花了半年打造出穿鞋帶機,完成了運動鞋品牌大廠Adidas認為的不可能的任務。所羅門成功開發全球首台自動穿鞋帶機,成功完成業界認為的不可能任務。(圖/翻攝自所羅門官網)在這次輝達GTC大會之前,其實所羅門早就已在採用 NVIDIA Metropolis for Factories平台加速產品開發,加上公司自行研發的AI演算法。陳政隆表示,「NVIDIA提供的完整平台可以加速所羅門開發應用,我們也希望透過與NVIDIA的合作,能將生成式AI快速運用在工業領域上。」而所羅門機器視覺技術也獲得包括Dell、Toyota、3M、西門子、Omron、香奈兒、臉書、亞培等歐、美、日、東南亞知名企業紛紛採用。接下來所羅門還會有甚麼樣的驚人發展,也是外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Sora來襲1/OpenAI新殺手鐧「文字轉影片」 馬斯克:「gg humans」動畫廣告業恐受創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橫掃市場!OpenAI繼2022年11月底發表文字生成式AI「ChatGPT」,相隔才短短15個月,2月16日又推出影片生成AI模型「Sora」,一舉將AI應用從文字升級到影片,立馬驚艷全球,市場甚至對一分鐘以內短影片的動畫及廣告產業,湧現唱衰聲浪。對於「Sora」的橫空出世,有網友在推特上發文,「gg Pixar(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更直接回文表示,「gg humans」(意指AI將取代人類)。而就在OpenAI發布「Sora」的前幾個小時,Google也在15日發表了最新的Gemini 1.5模型,可一次處理大量資訊,包括1小時的影片,不過經過網友們的測試,Gemini 1.5最後生成的產品一定都會「種族多元化」,遭到 Google暫時下架。其實在2023年,也有數個影像生成軟體出現,包括RUNWAY Gen-2在6月推出,11月又有Stable Video Diffusion、Pika等模型推出,不過這些模型的影片生成能力,大多僅約3、4秒左右,最長不超過10秒。而OpenAI的「Sora」一亮相,就立刻震撼全市場。「Sora 是一個AI模型,可根據文字指令創建現實且富有想像的場景,產生長達一分鐘的視頻,同時保持視覺品質並遵守用戶的提示。」也就是說,只要輸入「Prompt(提示)」文字敘述下指令,Sora就可以生成最長約1分鐘的真實度不低的影片。OpenAI展示數十個由Sora所生成的影片,內容擬真度極高,像是「一名穿著時尚的女子走在充滿溫暖霓虹燈及招牌的東京街頭。她身著黑色皮夾克、紅色長裙及黑色靴子,拎著一個黑色包包,戴著太陽眼鏡,擦著紅色口紅,走起路來自信又隨性。潮濕的街道反射出七彩燈光,行人熙來攘往。」但影片也出現謬誤,例如「一個人在跑步機上跑步的場景,以35毫米拍攝的電影膠片。跑者卻是逆向在跑步機上跑步。」一般認為,包括分鏡師在內的影像從業人員將受到最大的衝擊。圖為錄影示意圖。(圖/翻攝自GoodSpace.好空間網站)對此,OpenAI解釋,「我們正在教授人工智慧理解和模擬運動中的物理世界,目標是訓練模型幫助人們解決需要現實世界互動的問題。」「現實的物理原理及因果關係,仍是Sora最大的問題所在。」儘管仍不盡完美,「相較於之前的影片生成AI,幾乎是小學生對於比大學生。」有Youtuber如此形容。M觀點主持人Mulia認為,「Sora」的出現,勢必嚴重衝擊動畫及廣告產業,尤其廣告,一般頂多就是30秒左右,剛好就是「Sora」可處理的長度,他甚至預期,5年後,也許小說家可透過ChatGPT,將小說內容生成劇本,再透過Sora生成一小時影片。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目前OpenAI對於原理公開並不多,基本上就是使用了「變換模型(Transformer model)」及「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來對影片結構做了全面創新。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是將真實圖片逐漸加入雜訊(Noise),讓圖片慢慢變成完全的雜訊圖片,再反轉這個過程,逐漸去除雜訊(Denoise),讓圖片回復為原來的樣子,叫做反向過程(Reverse process)。「ChatGPT利用token(類似單詞的文字語意)來進行文字接龍,產生連續且具有意義的句子及文章,Sora就是利用圖片版的token也就是Patch,來創造出具有連貫性的圖片。」Youtube頻道泛科學院解釋道。「這也是AI變成人的里程碑。」對於Sora的出現,「Sora對於動畫產業的影響,並非是全面衝擊,反而應該要這樣來看,畢竟AI的內容基礎,還是由照片來生成,也就是說,如果是紀實類的影片,例如人物類,由於AI已經很容易收集到相關內容所需資料,影響程度就會比較大,至於是創作型的影片,那Sora反倒是一個不錯的工具。」動畫導演蕭永生告訴CTWANT記者說。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OpenAI基本上就是使用了「變換模型(Transformer model)」及「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來對影片結構做了全面創新。(圖/翻攝自曲博科技教室臉書、翻攝自魔法學院官網 )Youtube頻道中二見習中製作人Raymond表示,很多影片在正式拍攝之前,都會有分鏡師先進行分鏡,最後再由導演來決定如何拍攝,Sora的出現,對於分鏡的作業將會有明顯的衝擊,但是對於編劇及導演來說,則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對於很多講述性質的Youtube頻道來說,Sora可以生成很多不同段的影片,讓他們的影片更加豐富。」至於Sora需要多少的算力,來生成一則長度約60秒的影片?目前在論壇Reddit就有網友在討論,也有引用到外媒《Wired》的報導,推估,Sora生成一個1分鐘長度的影片,認為大約需要一個小時。這也說明了目前Sora並沒有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而是僅給OpenAI內部及部分的動畫家、導演等來測試。而Sora何時會像ChatGPT一樣普及?目前OpenAI並沒有時間表。OpenAI正在跟「錯誤訊息、仇恨內容和偏見等領域的領域專家」對模型進行對抗性測試,另外也在建立工具來幫助偵測誤導性內容,例如偵測分類器,以判斷Sora何時產生影片。
AI PC搶一波1/微軟英特爾開戰定義不清 台廠首發「商務客及內容創作者」
生成式AI機器人ChatGPT問世,2023年引爆AI旋風,AI伺服器搶盡科技產業風采,飽嚐營收及股價噴發利多,新科台灣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今年11月底在醫療科技展喊出,「AI PC可能在2024年夏天問世。」一舉將AI浪潮從雲端推向終端PC市場。美科技大廠早已摩拳擦掌。微軟以GPT為基礎開發AI助理Copilot,11月開始販售,提供Microsoft 365企業用戶在Windows 11上導入AI處理能力。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12月中也發表最新PC處理器Core Ultra,搭載AI加速器NPU(神經處理單元),讓PC實現AI運算效能,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宣示,「AI PC將是未來一年的主角,我們也預估,2025年可達1億台規模」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預期AI PC可能在2024年夏天問世。(圖/報系資料照)究竟AI PC如何定義?作業系統導入AI處理能力,還是搭載NPU晶片才算AI PC?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也分析指出,目前消費者使用生成式AI,還是要靠雲端,也就是由雲端來處理,但AI PC就是直接在你的電腦可以運算,節省等待時間。當使用者有AI應用需求,TrendForce表示,AI PC屬於新興細分市場,尚無明確定義,從軟體來看,微軟以GPT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基礎,11月推出的AI助理Copilot,可讓企業用戶導入AI處理能力,但仍需要雲端伺服器的儲存與回應;從硬體來看,為要使用端更快速(即時回應、低延遲)、更安全(本機儲存)及更便宜(降低伺服器依賴),CPU廠商就需要強化終端裝置的AI處理能力。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指出,已經準備好『AI-Ready』的PC了。(圖/報系資料照)台灣筆電品牌廠對AI PC也給了不同定義。宏碁(2353)董事長告訴CTWANT記者,「現階段各方對AI PC的定義不一,宏碁站在第一線、面對終端用戶,生成式AI將PC使用『從search(搜尋)轉為ask(發問)』的行為模式改變才是重點。」「硬體方面,自己的路線可先跑出來,等軟體跟上時,我們會準備好『AI-Ready』的PC。」陳俊聖補充,「越來越多PC會整合NPU、Copilot、Adobe等生成式AI相關應用,這是一定看得到的。」。AI PC的定義是甚麼?「硬體廠英特爾認為,有了NPU的電腦,加上搭配CPU(中央處理器)跟GPU(圖形處理器),能夠滿足AI應用需求就算是;軟體廠微軟則直接定義,要滿足算力需求的才算,軟硬體廠商都有不同的定義。」華碩(2357)共同執行長胡書賓告訴CTWANT記者,「其實最後還是要看消費者,只要消費者認為是就算。」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直言,消費者的定義才是AI PC最終的定義。(圖/趙世勳攝)記者觀察目前台品牌廠在12月中甫推出的首批搭載INTEL NPU的「AI PC」,基本以優化電腦使用模式為主,隨時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調整到最適化狀態。例如華碩的ASUSZenbook 14 OLED,就可透過AI程式幫助內容撰寫、分析、製作簡報;亦可使用AI應用軟體進行圖像或影像創作。宏碁的AI-Ready筆記型電腦 Acer Swift Go 14也利用AI技術,推出Acer PurifiedVoice、Acer QuickPanel、Acer AlterView等相關功能,提高電腦的反應速度、降低耗能、快速切換模式,或利用AI生成的深度圖將2D圖像轉變為具3D效果的動畫桌布,並從多個角度觀賞。微星Prestige AI系列商務筆電則是搭載自家AI Engine,針對使用者情境,自動調整硬體設定,實現最佳效能表現。而AI PC的用戶在哪裡?集邦科技指出,綜觀AI PC發展初期,將聚焦於高階商務用戶與內容創作者,此族群對運用AI處理功能換取生產力效率有高度需求,能即刻受益於相關應用,將成為第一代使用用戶。至於消費型AI PC,需待更多元的AI工具及應用問世,以及價格門檻降低,才有機會普及,目前的消費型PC裝置已可提供雲端AI應用,滿足日常生活、娛樂所需。目前台灣品牌包括華碩、宏碁及微星都推出首批的AI PC。(圖/華碩、宏碁、微星提供)消費者現在需要換機或購買AI PC新機?3C通路商分析,目前市售AI PC因硬體規格提升,價位大約在3萬5以上,以平均單價約3萬,確實比一般PC售價還高,若加大記憶體跟硬體容量,就要4萬起跳,等到明年微軟推出新款Windows 12,價格就會再拉高,「對想要嘗鮮或有換機需求的消費者,價差其實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3C通路商指出,不排除微軟明年Windows 12推出,可能比照Window 10免費升級Window 11的模式,因此現在的機種或許有機會可以比照辦理。那麼「現在可能是買入AI PC的好時機。」胡書賓笑說。
特斯拉Dojo攻算力1/砸10億美元備妥集團所需算力 台積電最大受惠 車用鏡頭、低軌衛星也吃補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日前宣布2024年將再投資10億美元,擴充超級電腦Dojo,引發市場議論。金融時報更指出,超級電腦Dojo遠超過輝達(NVIDIA),因為Dojo 所使用的D1 晶片,較輝達的GPU產品 A100 性能高出六倍,特斯拉自建強大算力,是否會搶食算力市場,有哪些台廠供應鏈受惠,頓時成了產業及市場新焦點。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市場普遍認為,超級電腦Dojo的誕生與自駕系統有關,主要是用來計算電動車的大量數據,隨特斯拉生產的電動車越來越多,所收集到的行車影片資料也隨之增加,已經讓現在的Dojo算力不敷使用,也是特斯拉要擴充的主因。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分析指出,特斯拉擴充超級電腦,最主要的應用,應該是為要滿足該公司年年增產的電動車所帶來的大量數據。依特斯拉宣稱,超級電腦Dojo的運算基礎是D1晶片,1個D1晶片的效能,等於輝達的AI晶片A100或H100,而25個D1晶片所堆疊而成1個訓練磚,效能就等於是6個DGX A100伺服器。換言之,特斯拉這次宣布要砸10億美元,如果是用輝達晶片,相當於要花60億美元。「這說明了超級電腦Dojo的成本及體積優勢。」曲建仲指出。根據特斯拉宣稱,1個D1晶片的效能,等於輝達的AI晶片A100或H100。(圖/翻攝YT TELSA SPACE)法人指出,超級電腦Dojo成本遠低於輝達,這意味特斯拉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獲得強大的算力,也就是在自動駕駛AI的賽道上,特斯拉比其他智能車可以用更便宜的成本大規模訓練,這種打擊很可能讓其他電動車業者經營更為艱辛。「要讓汽車達成真正的全自動駕駛,光靠超級電腦Dojo是無法完成的,其實還需要很多的配套,像是雷達、光達、影像感測器等等的配合。」曲建仲說。「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旗下還有社群軟體推特(更名為X)、太空事業的SPACEX等不同的公司,這些未來也都可能會有算力需求,Dojo的建置,不僅供應電動車自架系統的需要,還可支應整個特斯拉集團的未來的算力。」曲建仲說。特斯拉目前有3台超級電腦Dojo,市場預期,除了電動車外,包括推特(更名為X)、SPACEX等特斯拉集團公司,未來也都可能會有算力需求。(圖/翻攝YT TELSA SPACE)一位投資法人告訴CTWANT記者,「馬斯克對Dojo的企圖心,看起來不僅只於電動車市場,往小的來看,它可以趁機搶占輝達A100和H100的市場,甚至可以搶美國政府禁止出口國家的市場,這是另一條出路;往大的來看,Dojo還可能變成亞馬遜和微軟外,全球第三大雲端服務商,讓特斯拉除了賣車外,再多一個收入。」由於特斯拉的Dojo預計2024年進入擴產,超級電腦的供應鏈也已動起來,目前有晶圓代工的台積電(2330),其中Dojo 1採用台積電7奈米技術,法人預期2024年的投片量將達1萬片,較今年倍增,至於Dojo 2則是採用5奈米製程;封裝部分,則是由台積電及日月光(3711)負責,其中日月光主要供應電壓調節模組(voltage regulating module),奇鋐(3017)則搶下散熱模組訂單,組裝則是交給緯創(3231)。以特斯拉超級電腦的效能及應用領域來看,法人認為,自駕車、低軌衛星等都是主要範圍,其中在自駕車部分,台廠主要以鏡頭為主,包括大立光(3008)、亞光(3019),以及鏡頭模組廠致伸(4915)都是供應商,低軌衛星供應鏈則有啟碁(6285)、昇達科(3491)等,啟碁生產的相位陣列天線是目前低軌衛星營運商主要採用的技術,昇達科的毫米波E頻段通訊元件則是可以讓衛星通訊效能提高6-7倍。
台南囝仔AI大戰 1/輝達、超微大火拚 2個月內連接來台鞏固半導體供應鏈
被科技業暱稱為「蘇媽」的53歲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17日來台,這是繼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之後,兩位在AI市場上大火拚的台南囝仔,先後訪台,讓身為半導體軍火商的台系供應鏈再度受到重視,也顯露AI科技新浪潮下鞏固高階晶片產能的急迫性。這兩位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呼風喚雨的台南囝仔,個性截然不同。今年5月,伺服器顯卡大廠輝達交出超級財報,這檔大型權值股竟上演爆衝秀,大漲30%,市值突破1兆美元,接著身價翻上兆元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從台大校園、台北饒河夜市買麻花捲到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點燃AI話題,他的KeynoteSpeech甚至連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也領著團隊聽講,展會期間還參觀廣達(2382)、技嘉(2376)等多個供應夥伴攤位。黃仁勳的一舉一動,無一不引起轟動,沾邊的台股漲一輪,今年5月可說是「老黃旋風月」。相形之下,蘇姿丰睽違四年的台灣行,則低調許多,僅有20日一個獲頒國立陽明交大榮譽博士的公開行程,而19日下午的超微AMD Innovation Day創新日及供應商晚宴行程,對於應邀出席的廠商名單更是全程保密到家。超微執行長蘇姿丰20日赴陽明交大受頒名譽博士學位,是本次訪台行程中唯一的公開活動。(圖/黃耀徵攝)兩人親戚關係其實是台南遠親,蘇茲丰的外公跟黃仁勳的媽媽是兄妹,黃仁勳是9歲到美國讀書,蘇姿丰則是3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4年取得麻省理工學店電機博士學位後,先到德州儀器(TI)擔任技術專員;1995-2002年轉赴國際商業機器(IBM)任職,從研究員、專案經理升上副總裁;2007年到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擔任技術長,隔年升上副總裁兼總經理。蘇姿丰的科技職涯拐點是在2012年,當時台積電跟超微同時向蘇姿丰招手,台積電穩步成長中,超微則是一家面臨倒閉的公司,蘇姿丰曾說,「蘇爸爸(蘇春槐)用最高標準教育我,如果能夠讓大家都記得我的名字,那就是真的成功了。」最後蘇姿丰選擇了超微。加入兩年後,蘇姿丰出任執行長,帶領超微在個人電腦市場絕地反攻英特爾(INTEL),雖錯失智慧型手機市場,但2017年發布的全新架構Ryzen系列處理器大獲市場青睞,成功殺回CPU戰場。2019年台北國際電腦展展前,蘇姿丰應邀進行演講,宣布採用台積電7奈米製程,強勢縮短與英特爾在個人電腦市佔率差距。如今科技推進到AI產業,輝達今年3月推出最新超級晶片H100,超微也不讓賢,6月端上MI300X,跟輝達一較高下。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台期間隨興出遊,展現親民態度。(圖/翻攝直播畫面)「AI是很大的機會,我覺得,對科技業來說,在未來五到十年最大的一個機會,超微有非常完整的AI能力,事實上我們覺得,AI在所有類別產品都會出現,從最高階的CPU、GPU到邊緣運算,PC產品都會有AI,我們的產品也會有更多AI能力,這些都是很大型的投資,我們在技術上投入很多資源,這是非常好的市場機會。」蘇姿丰在19日下午的創新日強調。「MI300X是將整合了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及高頻寬記憶體(HBM)在同一塊載板之上,被稱為加速處理器,也因為它的高頻寬記憶體容量超過輝達的超級晶片,因此在人工智慧運算測試上,並不輸給輝達,且MI300X平台也支援統一記憶體架構,讓CPU、GPU可以同時存取高頻寬記憶體裡面的內容,動態進行記憶體配置,這是跟輝達最大的不同。」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說。姑且不論輝達的H100與超微的MI300X,誰的功能比較強大,但眼下輝達幾乎包辦了AI伺服器九成市場,獨霸市場,為要確保供應鏈產能,黃仁勳五月親自來台,超微雖未公佈MI300X的客戶,也未透露訂單,但還是一樣要來台固樁。2012年蘇茲丰才加入超微,就以全球資深副總裁暨產品事業群總經理身分來台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圖/報系資料照)在創新日會場上,蘇姿丰說,「台灣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尤其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體系都很重要,對AMD也很重要,晶圓、封裝、基板,我們與在台灣的OEM/ODM合作夥伴共同合作,創造雙贏,超微口號是together we advance,我們會和整個產業體系合作一起擁抱AI與高運算未來。」「不過就目前的AI相關供應鏈狀況來看,輝達跟超微接連來台的目標,就是要獲得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330)的產能供應保證。」光電協進會特約顧問柴煥欣指出。面對GPU龍頭輝達在AI市場暫時搶得先機,蘇姿丰並不願直接評論。蘇姿丰說,「我覺得整體來說,半導體產業是非常強盛的產業,競爭是良性的,更重要是說,有非常多的市場商機,就AI和資料中心我們預計在未來三到四年會有1500億美元的商機,廣大的產業體系也會因此受益,我們與所有夥伴合作,為全世界推出最好的技術。」
3M前瞻趨勢報告:97%國人支持汽車電動化
美商3M台灣子公司今(23)日公布「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其中提及3大重要趨勢包含「氣候變化與資源稀缺」、「人口結構和社會變遷」,以及「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其中,報告顯示國人高度關心全球暖化問題、更支持使用新能源車款。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座談,(中)美商3M台灣子公司技術長 陳君杰、(左)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兼資深產業顧問 洪春暉、(右) 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 曲建仲博士。(圖/3M提供)根據2023年度3M科學狀態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調查報告顯示,91%台灣人(全球為82%)擔心全球暖化會導致人們流離失所;92%台灣人相信科學可以幫助減少氣候變遷的影響。在台灣,有93%的民眾(全球為89%)認為運輸業應該使用更永續的運輸方式,並且相較全球其他國家 (85% 對全球77%)台灣人更支持至2032年所有國家生產的車輛都應要是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為回應汽車電動化趨勢,3M與汽車廠商和配件供應商們從熱管理、裝配、絕緣等角度入手,在提升電動汽車電池性能的同時,降低鋰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舉例來說,關注電動車使用者體驗、在實現未來人機介面的同時,採用3M先進顯示材料,可減少耗能並降低冷卻能耗,並藉由抬頭顯示器、駕駛行為偵測、電子後視鏡和資訊顯示來達成更佳的設計、安全與效率;電動車輕量化的部分,採用高強度、低密度的3M中空玻璃球,可在許多種不同材質中減輕高達30%甚至更多的重量。電動車室溫度控制部分,3M具專利技術的汽車隔熱紙可隔絕太陽能與產生熱源的紅外線,在使用更少能源的情形下讓車內空間更涼爽,里程數更長。以大眾運輸公車預計2030全面電動化為例,不少公車司機其實都有「里程焦慮」,尤其夏季炎熱下,大開窗設計的公車接受大量日照,車內冷氣越開越強將消耗電力,並增加電動公車停擺在半路的可能性,3M玻璃隔熱膜,通過阻隔車廂外99.9%的紫外線,可降低車廂內的溫度並減少空調耗能。
IC設計決戰2026年1/台廠心知肚明「外商卡位矽島另有目的」 組團自救入校園拚育才
「美中晶片戰不僅是半導體製程技術大戰,更是一場人才爭奪戰。」一位IC設計廠高層告訴CTWANT記者,「IC設計台廠內要面對人才供給不足,外要面對美國及中國廠商銀彈挖腳。」尤其全球IC設計龍頭高通海外首座研發大樓設在新竹,更令台灣IC業焦慮,「是應該要大聲地正式告訴政府,大家不能再忽視了!」這也是美國科技大廠從去年下半年來持續裁員,台灣半導體廠卻沒有跟進的關鍵,因為當前台廠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對此,台灣各家IC設計廠早已示警,尤其是今年三月間。美國IC設計大廠高通(Qualcomm)3月17日啟用該公司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座自有建築,資深副總裁暨首席營運長陳若文指出,高通去年在台灣半導體採購達2400億元,預期明年可望進一步達3000億元,此外,「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半導體人才庫算是非常齊全的。」高通擴大來台投資,台灣半導體業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高通在台灣要增加下單,憂的是高通擴大在台灣的據點,對於台灣人才的吸引力將會提升。「另一個目的就是要挖人才。」台灣IC設計業者心知肚明。IC設計龍頭廠聯發科(2454)資深副總經理陸國宏22日在台灣半導體產學論壇暨半導體領域專案成果發表會上提出警訊,「跟美國、歐洲及中國、韓國相比,台灣的理工人才不增反減。」陸國宏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少子化的影響,第二則是近年來台灣在主修工程及數學等學科的學生人數也有減少的趨勢所致。「台灣IC設計業市占率在全球位居第2,僅次於美國,因應未來的產業競爭需求,仍需要碩士以上學歷的高素質理工人才持續加入。」他說。究竟台灣IC設計產業人才需求及供給困境為何?據經濟部在2022年5月所發表的《2022-2024 IC設計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報告》中指出,有三個產業趨勢影響IC設計產業人才需求,包括無接觸需求帶動5G及HPC晶片成長、低碳政策加速車用半導體需求以及AI晶片新興應用走向多元發展。聯發科資深副總經理陸國宏22日在台灣半導體產學論壇暨半導體領域專案成果發表會上提出台灣理工人才不增反減的警訊。(圖/國科會提供)報告中也預估,2022-2024年,台灣IC設計產業分別需要2530人、3900人及3500人,其中最缺的是韌體工程師、數位IC工程師及類比IC工程師,是業者最需要的人才。經濟部調查顯示,影響IC設計產業人才流失的前三大原因分別為,一、在職人員易挖角、流動率高;二、應屆畢業生供給數量不足;三、薪資不具誘因。而人才問題該如何解決?聯發科資深副總經理陸國宏建議,台灣應該重新檢視教育資源配置,向下從高中開始,鼓勵性向符合的學生能多往理工領域發展,同時大學及研究所也應該增加名額,並給予足夠的師資、設備與教學經費。至於外籍人才部分,也可以考慮開放引進,並鼓勵留外人才回台服務。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在接受本刊訪問時也指出,「少子化的問題難解,又不能引進大陸員工,吸引東南亞的人才也是一種選項!」而台灣的IC設計產業沒有跟晶圓代工相類似的領先地位,是因為晶圓製造比的是苦工,台灣的工程師做苦力是一流的,而設計比的是創意,外國人比我們有創意,不過這幾年台灣的設計公司也愈做愈好,像是聯發科的設計能力也慢慢要追上高通了!因應人才需求缺口,廠商也進入校園展開自救措施。例如師範大學今(2023)年就成立「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結合科技與工程學院、理學院的研究能量,第一期的8年計畫,就有包括元太科技、江陵機電、承德油脂、麗臺科技、中強光電、友達光電、康舒科技、瑞昱半導體、易晨智能、開酷科技、撼訊科技、趨勢科技參與,將招收52名碩博士生。研究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則建議,「人才的培育與發掘也相當重要,需仰賴政策引導、擴大業者與學校的合作、祭出吸引海外IC設計人才來台的條件,以持續推動台灣IC設計產業發展。」因應人才供給不足,師大成立「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與國內廠商合力培育人才。(圖/方萬民攝、翻攝自台師大官網)
IC設計決戰2026年3/去中化、去美化怎應對? 法人:不牴觸禁令下雙邊轉單可期
面對美中兩國在IC設計的強勢進逼,台灣廠商該如何應對?研究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向CTWANT記者表示,「夾在中國聯盟與美國聯盟間,要如何選擇,仍是各國IC設計業者的難題。」資策會MIC分析師楊可歆日前在「35thMIC FORUM Fall賦能」線上研討會指出,地緣政治將持續影響今年半導體產業,從晶片法案到CHIP 4聯盟倡議,在在都顯示美國希望獲得半導體業者支持,因此可預見台灣半導體廠商包括IC設計與晶圓代工廠的全球佈局都會受到影響。受總體經濟狀況不佳及庫存水位過高影響,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日前預估,全球半導體今年產值恐將衰退4.1%,而台灣半導體產值亦將衰退5.6%,至4.56兆元,其中IC設計業產值恐將衰退12.3%,將是表現最差的次產業,相較之下,IC製造估將年減3.4%,IC封裝年減3.4%,IC測試年減2.6%。「由於美國對於高階IC的掌控程度高,加上中國在中低階IC的奮力追趕,台灣IC設計在各領域需持續耕耘,並加強手機SoC、網通IC、ASIC(用於Server、Edge Computing、IoT、AI)或未來新興應用的處理器相關IC之研發。」曾冠瑋說。曾冠瑋指出,從IC供給端來看,各國將加速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化,以求在晶片戰爭中,仍然保持自主性與彈性,以應對未來更多不確定性。另外從IC需求端來看,美系品牌、系統業者將持續推動IC採購去中化,將從IC設計業者的選擇以非中系為主,擴散到IC製造、封測、組裝等也以非中系供應鏈主。開放海外人才加入,將有利於廠商提升競爭力。(圖/聯發科提供)曾冠瑋指出,中系品牌、系統業者也想推動IC採購去美化,但高階IC產品因製造受限故仍難以達成,因此仍需仰賴全球IC設計業者的產品。不過長遠來說,也將促使中國積極追求中低階成熟IC產品的自主化,對於以中低階產品為主的非中系IC設計業者,也將成為隱憂。根據中華徵信所去年9月統計,台灣IC設計廠2021年合併營收50億元以上的家數共有31家,合計營收為1兆1689.89億元,而這些廠商的中國營收合計為6220.63億元,比重達53.21%。而聯發科去年11月也強調,公司向來採取多元供應商策略提供全球客戶需求,將持續以台灣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為基礎,積極拓展全球客戶與業務。「大陸拿不到先進製程設備,所以大陸的IC設計公司只能給台灣的晶圓代工廠,尤其是美國要從20奈米以下都禁,所以連聯電也受惠。」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告訴CTWANT記者。法人則指出,去中化及去美化的效應之下,對於台廠來說,關鍵就是如何在不牴觸美國的禁令,能夠拿到分別來自美國及中國客戶的訂單,但整體來看轉單應是可期的。 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認為,台灣IC設計廠應加強手機SoC、網通IC、ASIC或未來新興應用的處理器相關IC之研發。(圖/翻攝自財經新報官網)
巴菲特持股藏亮點1/全球知名基金2022第三季「標配」台積電 股神後續加碼空間大
「這次投資大師巴菲特新建立台積電ADR(TSM)持股部位,確立了半導體產業供應量能的確保,在疫情、地緣政治多重變數下,不管去美化、去中化還是去台化,將是全球主要國家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尤其美國晶片法案通過後,半導體將是全球投資人最值得注意的產業。」一位科技基金經理人告訴CTWANT記者說。美國「13F持倉報告」(Form 13F)有美股風向球之稱,每季結束45天要揭露持股變化,而台灣投資人最耳熟能詳的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11月15日公布的9月底前第三季持股變化,包括新建倉的台積電ADR直接擠入其持股排行榜第10名,引起法人及小散戶高度關注。法人指出,從這次公布的13F持倉報告還發現,包括對沖基金橋水基金、老虎基金、索羅斯基金(George Soros)等,也都加碼了台積電,波克夏買入6010萬個單位的台積電ADR,橋水基金買入20.67萬個單位,老虎基金買入132萬個單位,索羅斯基金買入30.7萬個單位,「TSM的重要性,已成為全球知名基金的共識。」台積電美國新廠的任何舉動,都是市場的關注焦點。(圖/台積電LinkedIn)「讓巴菲特決定持有台積電ADR的關鍵,應該就是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則從產業角度分析,「台積電最大的風險不是技術,而是地緣政治,巴菲特也一定這樣想,隨著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明朗化,加上美國晶片法案,降低了台積電的地緣風險,才會讓巴菲特拍板定案。」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也認為,台積電不管是在競爭優勢、管理能力、獲利能力、研究發展、公司內部關係等,絕對都是台股投資標的的一時之選,「合理推論台積電決定到美國設廠,有很大可能就是促使巴菲特買進台積電的臨門一腳。」依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邏輯,「買進台積電,代表它是價值股,不是成長股」,財經專家游庭皓提醒,「這是否代表台積電獲利將趨於穩定?尤其台積電近兩年成長速度相當快,光是今年第三季營收202.3億美元,就已經超過第二名到第十名晶圓代工廠營收總和。」「未來還有兩個重點值得觀察,一是台積電中長期價位是否已經就是如此?二、將由成長股轉為低增長的價值股?」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巴菲特最後決定買入台積電的關鍵因素。(圖/翻攝自曲博科技教室臉書)另一位法人則強調,巴菲特肯定看好長期趨勢才會下手投資,就像之前的蘋果(Apple),原本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2016年5月「破例」買了蘋果後,便一路加碼,如今蘋果已成投資組合佔比最高的持股,達41.76%,「可預期,這次買入台積電,還有後續加碼動作才是。」依13F報告,巴菲特今年第三季新建倉的台積電ADR,平均每股75.2美元,以台積電1股ADR換5股台積電現股,乘上匯率,成本約在新台幣489元。「依過去經驗,巴菲特買進持股時,未必都是最低點切入,有時買入後還會有更低點。」一位法人告訴記者,台積電ADR報價今年7月初從75美元,先是向上在8月中走到91美元,後又跌落9月底跌到68美元,十一月中巴菲特買進消息激勵台積電現股飆升,才又帶動ADR跟著回升,「後續趨勢仍值得注意。」小辭典 13F持倉報告(Form 13F)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規定,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機構,需要在每季結束後的45天內揭露所有管理的股權資產(股票、ETF)多頭部位,被稱之為13F 持倉報告(Form 13F),也成為投資人觀察專業投資經理對於市場動向看法的參考指標。
美中晶片割喉戰1/不只台積電 還有這10大科技被列入美國關鍵報告
「國慶日魔咒」再度大大發威!台股11日一開盤就爆跌500多點,權值王台積電更是大跳水,終場跌掉36.5元,只因連假前美國對中國祭出新一波晶片管制,如同2018年國慶日後,台股狂瀉660點創紀錄,同樣有美中貿易戰及國安基金備戰等熟悉場景。「美國近期的晶片禁令動作有點出乎意料,現在的世界,幾乎所有東西都需要用到晶片,但當美國已設定中國就是最大對手,全球半導體產業都走到一個選邊站的十字路口,要不去中、要不就去美的兩邊化。」一位不具名的半導體廠商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而令台灣科技廠神經緊繃的,美國禁令清單上不只有晶片,「還有印刷電路板(PCB)、光纖、電子代工,下游的路由器、伺服器、交換器及液晶顯示器,電動車及電池等十大科技。」這位高層透露,這些全列在美國2月發布的《ICT關鍵供應鏈報告》中。讓台灣科技廠聞之色變的這份關鍵報告,其實是延續川普時代的抗中貿易戰,源頭則要追溯自2015年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要從「世界工廠」晉身為「製造強國」,「中國製造2025」列出「三步走」:第一步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35年達到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2045年中國建國百年時,進入世界製造強國,與美國並列,包括2020年16/14奈米製程正式量產,2025年半導體自製率七成等目標。前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當時的制裁清單就挑明對著「中國製造2025」相關技術。(圖/CSET提供、新華社)這個計畫,在川普2016年選上美國總統後,被視為「挑戰美國霸權」,從而在2018年啟動貿易戰,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當時的制裁清單就挑明對著「中國製造2025」相關技術。隨後,這項計畫從中國媒體及兩會工作報告中登出,但美國抗中力道絲毫未減。美國重要智庫CSET(美國科技安全智庫)2020年4月就發布了一份重量級報告「AIChips: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 matter?」明確提出抗中戰略就是:鎖定AI晶片。這份指引著美中科技戰略的報告中提及,人工智慧(AI)將是國家安全重要的一環,但AI系統難被限制,除了硬體,也就是AI晶片及製造設備等,而這些供應鏈集中在美國,美方若要控制AI技術發展,可從出口政策做限制。AI晶片有GPU、FPGA、ASICS等三類,而使用7或5奈米的最新晶片效率比舊晶片好上33倍,而中國在AI晶片設計及製造上,仍倚賴美國,例如Nvidia和AMD,以及晶圓廠台積電。總得來說,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缺少AI晶片供應鏈中和新技術的發展,而美國及盟友國的競爭優勢大,AI晶片技術及相關發展及應用極具關鍵戰略價值,接下來,就看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據此,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制裁華為開始,2020年又制裁中芯,還不足以對抗「中國製造2025」,尤其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開,中國等陸續封城,導致供應鏈中斷,引爆全球晶片荒,加深美國意識到晶片供應鏈掌控上的脆弱與不安。因此拜登當上美國總統後,「川規拜隨」,2021年2月就下令研究ICT關鍵供應鏈,一年之後的2022年2月提出了《ICT關鍵供應鏈報告》,仔細盤點全球供應鏈,今年直接加大對中國半導體的制裁,台灣有十大科技也入列。拜登上台後所推出的晶片法案也是延續川普時代的政策,要阻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目標,甚至還加大制裁力道。(圖/翻攝自SOSOrdi.net Entraide informatique臉書)先是8 月9日先通過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補助晶片廠商在美國設廠,自建半導體供應鏈,聯合台韓日組晶片四方聯盟;與此同時,今年初先通知EDA設備商出口中國禁令,8月底限制Nvidia及AMD的AI及GPU等高階AI晶片不得輸出中國,10月7日端出規模更大的新一輪管制清單。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個人臉書發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從點到面,這次全面圍堵,這當中有三項重點,一、禁止高階晶片出售中國,二;禁止相關技術流入中國,三、禁止美國人(含持有美國護照的中國人)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工作。「這等於是把產品、技術、人才一起打,因此,英國倫敦金融時報形容美國要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晶片戰爭已沒有回頭路,台灣受到衝擊會最大!」謝金河說。財經專家黃世聰則表示。「美國禁止高階晶片輸美,對『中國製造2025』影響很大,這讓中國的半導體技術被限制在某種層次,讓中國技術停滯,也會讓中國壓力更大。」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近年來中國的科技技術崛起發展讓美國人嚇到,讓美國為了保持領先,才會使出這樣的手段,「美國禁令將決定權掌控在商務部手中,就像蝴蝶效應,關鍵是美國審核的嚴格程度。」一位法人告訴CTWANT記者,被列入關鍵報告的十大科技台廠,未來恐壓力重重!半導體設備廠成為最近受到最強烈管制的產業,其中龍頭廠ASML也宣布,將根據拜登政府的新規範,停止對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圖/ASML提供)
電池芯逆襲秀1/特斯拉喊用磷酸鋰鐵電池 賓士福斯入門款電動車跟進 就連蘋果也入群
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在去年底宣布擴大採用磷酸鋰鐵電池,換掉了從2009年第一輛Modle S上市以來的鋰三元電池,纏鬥二十多年兩大電池芯陣營,一錘定音。「價格還是最重要的考量,成本低、蘊藏量高,電動車客戶在成本考量下,除了仍有高續航力要求的車種外,磷酸鋰鐵電池勢必成為車廠主流選擇。」一位電池廠高層告訴CTWANT記者。法人指出,在特斯拉獨霸電動車市場的狀況下,採用鋰三元電池直接拉高競爭門檻,確實是阻絕競爭對手的方式之一。「因為,磷酸鋰鐵的克電容量,的確比鋰三元電池低20-30%,價格也低20-30%。」該電池廠高層說。不過,當電動車越來越普及,動輒三百萬的電動車價格必須更親民,而成本比重將近40%的電池成了關鍵,儘管近年大陸及日韓等大廠電池技術越來越成熟,「磷酸鋰鐵克電容量已逼近鋰三元,且20-30%價格差距仍在,但電動車大廠遲遲不敢『換電池』」,法人說,直到俄烏戰爭爆發。鋰三元電池的主要原料,包括鈷跟鎳,由於俄羅斯是鎳礦產地之一,今年初俄烏戰爭爆發後,鎳價在倫敦期貨市場遭狂炒,從每公噸2萬美元上下炒到超過10萬美元,引爆「妖鎳」事件,而電動車廠都是根據倫敦期鎳月均價採購,車廠為了出貨,面對狂飆的鎳價也只能咬牙苦吞。這因而加速電池芯兩大陣營逆轉,鋰三元電池被磷酸鋰鐵電池取代為主流。特斯拉旗下Model 3及Model Y原本只有在大陸銷售的才改用磷酸鋰鐵電池,去年底正式宣布這兩款車種將全面改用磷酸鋰鐵電池;賓士及福斯也宣布入門版電動車改用磷酸鋰鐵電池,市場也預期,蘋果電動車也將以磷酸鋰鐵電池為主要電池。福特也在8月初宣布將從寧德時代採購磷酸鐵鋰電池,預估可降低材料成本10-15%(圖/福特提供、新華社)另外,福特8月初也將從寧德時代採購磷酸鐵鋰電池,確保未來10年的汽車電池和原材料供應。根據福特預估,採用磷酸鐵鋰電池將可以降低材料成本10-15%。而電動皮卡及貨車廠Rivian也計劃採用磷酸鐵鋰電池。磷酸鋰鐵電池的來勢有多猛?連全球第二大電池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原本都是生產鋰三元電池,現在也宣布要調整產線,增加一條產能為5GWh的磷酸鋰鐵電池產線。台塑旗下台塑新智能科技總經理劉慧啟直言,當客戶都決定要採用磷酸鋰鐵電池,供應商當然也必須要配合客戶要求。「根據市場預估,如果以每年全球車市總銷量約9000萬輛來計算,對於鋰三元電池的主要原料,包括鈷跟鎳,可能數年之後,就會把全球的儲量都消耗完畢。但是磷酸鋰鐵電池主要原料是鐵,是全球儲量最多的礦產,不用擔心原料問題。」劉慧啟說。電動皮卡及貨車廠Rivian也計劃採用磷酸鐵鋰電池(圖/翻攝自Rivian臉書)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也認為,鋰三元電池因為主要原料是貴金屬,價格將是一個大問題,另外安全性(遭撞擊後的易燃性)也是必須要考量的地方,相較之下,磷酸鋰鐵也因為安全性較好,這點同樣贏過鋰三元電池。研究機構TrendForc指出,2021年,鋰三元電池在動力電池市占率超過60%,磷酸鋰鐵市占率約32-36%,但隨著技術進步,磷酸鐵鋰電池性價比優勢不斷提升,預估到了2024年,磷酸鐵鋰電池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裝機量占比將超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