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田診所
」 康宏銘 喝水他「肛門塞65cm活鰻魚」嚴重腹痛 醫曝「木棍玻璃瓶更常見」:沒看過塞活的
越南一名印度籍男子,將長達65公分的活鰻魚塞入肛門,造成自己的嚴重腹部疼痛,而當他就醫時,這條鰻魚甚至還在「猛烈蠕動」。對此,國內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就指出,目前臨床還未看過放入活生生的動物,此舉可能增加大腸被咬破的風險。根據越南媒體《Việt Nam News》的報導,這名31歲的男子先是向醫師表示腹部疼痛,經X光檢查後,卻發現男子體內有條長達65公分、10公分粗的活鰻魚,且這條魚還咬傷了男子的直腸、結腸,一路鑽到他的腹腔區域。正當醫護人員打算以內視鏡的方式取出活鰻魚時,卻發現男子的肛門處有顆直徑4公分的檸檬,使得腸道嚴重破裂,這讓醫護團隊只好選擇開腹手術急救,所幸經醫師取出異物、縫合傷口後,男子已無大礙。而據《ETtoday健康雲》的報導,對於這起個案,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胡煒明提到,一般在台灣可能看到在肛門放入異物的患者,通常是玻璃瓶、木棍、大顆乾電池等,還沒看過活的東西;如果是生物被塞入,要先確認是否會咬破大腸,而且活物還有可能亂竄,恐怕不適合使用內視鏡將牠揪出來,還是得直接開腹處理。胡煒明進一步解釋,這些行為大多是為了尋求快感,且會漸進性的越塞越大,一旦異物滑入身體,大部分人也不會第一時間就醫,而是想辦法自己拿,取不出來才開始尋求幫助。胡煒明接著說明,異物從肛門塞入身體需要擔心的有2個部分,首先最怕是腸子破裂,其次則是異物沒有取出的話,將造成排便阻塞、腹脹的情況,且如果塞入的東西太大,想從肛門取出將造成裂傷,還是需要先把異物往內推,到乙狀結腸的部位再用手術取出。最後,胡煒明強調,如果民眾真的想要尋求快感,還是建議使用經過設計的情趣用品,可能比較不會有失手進入肛門內,卻不慎無法取出的情況。
左眼皮狂跳以為發財…樂透全槓龜「雙眼跳到張不開」 竟是疾病找上門
俗話說「左跳財右跳災」,許多人左眼皮不自覺跳動時,都認為是好運降臨的徵兆,然而也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1名50多歲的男性電腦工程師近期發現左眼皮常自行跳動,以為是發財的預兆,於是買了好幾張彩券盼望一夕致富,不料樂透沒中就算了,眼皮還越跳越嚴重,甚至蔓延到右眼,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分享收治個案,該名男姓工程師數月前發現左眼皮不時跳動,心想「左跳財右跳災」,並沒有太在意,還在農曆春節期間買了好幾張樂透,希望一夕致富,誰知彩券完全沒中獎,眼皮還越跳越嚴重,就連右眼皮也開始狂跳,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就醫後才得知罹患「眼瞼痙攣症」。醫師說明,眼瞼痙攣是指全眼輪匝肌發生痙攣性收縮,造成上下眼瞼閉合,以致無法張開眼睛的狀態。眼瞼痙攣依有無眼部或三叉神經疾病存在,分為自發性及病發性眼瞼痙攣;自發性眼瞼痙攣,經常兩眼都有,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較多(女男之比約三比一)。症狀開始時可能只是久久才一次眼輪匝肌的痙攣性收縮,並不影響視力及日常生活;但隨著病情加重,眼輪匝肌收縮的力道及頻率逐漸增加,到最後可能導致眼瞼閉合,面部的表情扭曲,視力嚴重受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提到,自發性眼瞼痙攣的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精神的壓力及倦怠可能會使症狀更加重,在休息睡覺時眼瞼痙攣會消失。有少部份患者的痙攣,是腦內基底核發生病變所造成,而有些病人是因為長期服用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的藥物,引起錐體外神經傳導路徑有障礙,因而發生類似症狀,稱為遲發性運動困難,這時只要減藥就可以恢復。至於治療自發性眼瞼痙攣的方法,首先是藥物治療,雖然很多藥物被報導可以減輕症狀,不過藥效並不是很顯著;或以肉毒桿菌素局部注射痙攣的肌肉,可以達到暫時緩解的功效,但是大多數患者需要3至4個月就重複注射一次,副作用包括眼瞼閉合不全、眼瞼內外翻、眼瞼下垂、複視等。若以上治療皆無效,則可考慮用手術的方式將眼輪匝肌摘除。
吃飯配手機成烏龜頸!竟還是胃食道逆流、便秘元兇
現代人吃飯少不了配手機的環節,不論追劇、傳訊息、打遊戲都能邊吃邊做,專心吃飯似乎成了極大的挑戰。一名30多歲的女性即便吃藥都無法改善胃食道逆流及便秘問題,經醫生問診發現元兇竟是她吃飯時習慣低頭滑手機,造成腹壓增加,調整姿勢過後,症狀明顯改善。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這名病患飯後即便沒有躺下,但仍持續滑手機,頭部、脖子到肩膀整前傾,造成頸部肌肉緊繃,從旁看就像烏龜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烏龜頸),時間一長,則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秘等問題。胃食道逆流越來越常見,康本初提到,這和吃什麼和吃東西的習慣息息相關,上述不良姿勢造成的腹腔壓力大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像是體重過重、穿著緊身衣物、懷孕等等,都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康本初醫師提醒,想要根治胃食道逆流,除了口服藥外,日常飲食上少吃甜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快速進食;避免吃太飽;睡前間隔2-3小時避免進食,生活上最好戒煙戒酒;體重過重者適度減重;避免穿著過度緊身衣物;避免不良的姿勢,特別是在用餐後。當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時,應及早接受治療,否則還可能引起罹患食道癌。事實上,根據《生理與行為(Physiology And Behavior)期刊》的研究發現,邊吃飯邊看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常會不知不覺吃下高脂的食物,一頓飯下來就會多吃15%的熱量,長期下來則會造成肥胖問題,現代人雖離不開手機,但仍應養成良好用餐習慣,疾病、肥胖才不會找上門。
過年狂嗑大餐宵夜!「1行為」胃食道逆流恐找上門 7症狀一次看
農曆新年、春酒旺季後,腸胃科門診量總是會比年前增加,常可見到民眾因為年節期間飲食較無節制,熬夜吃宵夜,加上一場又一場的春酒,經常吃飽後倒頭就睡,而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困擾,患者恐增加2成。醫生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有火燒心、嘔酸、喉嚨痛、胸口痛等,若置之不理恐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指出,食道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可避免胃內容物回流食道,但這括約肌偶爾會關閉不緊密,使胃內容物逆流回食道,當此逆流造成令人困擾的症狀或使食道黏膜發炎受傷時,即為胃食道逆流疾病。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包括火燒心、嘔酸、喉嚨痛、胸口痛、喉頭異物感、吞嚥不適、 慢性咳嗽等,倘長期不理會或是控制不佳,胃酸經常逆流刺激食道,可能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康本初提到,胃食道逆流好發於肥胖、抽菸習慣、嗜喝咖啡、習慣快速進食、三餐不正常者,另外,倘有相關病史,或是經常吃宵夜接著就寢者也較易發生。肥胖過重會造成腹壓增加,是造成胃食道逆流重要的因素;而進食後,胃酸分泌增加,平躺時胃內容物可能逆流回食道,引起胃食道逆流。治療方面,康本初說,可用藥物緩解症狀,同時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過重者減輕體重,戒煙戒酒,不要一吃飽就睡,睡前2至3小時應儘量避免吃東西,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避免穿緊身衣物。飲食部分,少吃酸性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番茄、洋蔥、碳酸飲料、辛辣等食物),易引發胃逆流的食物也要當心,像是油膩或油炸食物、含咖啡因飲料、巧克力、含薄荷食物等,三餐不要吃太飽。最後,康本初提醒,年節期間通常飲食較無節制,熬夜吃宵夜,加上年後一場又一場的春酒,對腸胃都會造成影響,而吃飽後倒頭就睡,是引起胃食道逆流常見的因素之一,倘不適的症狀持續,應至胃腸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治療。
追求養生「天天灌水7公升」!她「冒2症狀」才驚覺水中毒
人人都知道喝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一環,但就有一名48歲熟女「日飲7公升水」導致下肢水腫、頭昏無力,最終被醫師診斷出「水中毒」。對此,書田診所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洪峻澤提醒,正常人每天喝1500毫升的水就已足夠,不過這「3類人」則須限制水分攝取量。泌尿科醫師洪峻澤分享診間病例,透露該名女子非常注重養生且喜歡喝水,不過卻經常頻尿、腳背水腫長達數月,直至病患開始感到頭暈、全身無力懷疑是腎臟出問題,這才前來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患者腎功能正常,但血鈉值卻偏低,且對方每天喝水量多達7000毫升,因此診斷為喝水過量造成「低血鈉症」,也就是俗稱的水中毒。洪峻澤指出,一般人飲水過量引起「水中毒」的情況並不多見,但心臟衰竭、腎衰竭洗腎和肝硬化等3類人,礙於水分和鈉離子難以排出、水分易滯留體內,因此需要特別控制水分攝取,否則恐導致疲累、頭暈、肌肉無力、嗜睡、意識不清等水中毒症狀,嚴重甚至休克死亡。洪峻澤也提醒,每天尿量應維持在1500至2500毫升,尿液顏色若是呈現「清澈淡黃色」代表飲水量正常,若呈現「深黃色」則意味水喝太少,最後顏色若「清淡如水」就是喝水過量,建議民眾可透過觀察尿液顏色,調整自己的喝水量。
男爽吃生醃海鮮隔天高燒休克 感染「海洋弧菌」做4次手術被迫截肢
你敢吃生醃海鮮嗎?日前中國福建一名男子,食用生醃海鮮後隔天身體不適,發燒、右大腿腫脹明顯,甚至有休克等的跡象,目前經醫生救治,男子雖順利活下,但其下肢因嚴重感染、缺血性壞死,一條腿沒有保住。該男子在吃完生醃海鮮後,隔天回家發高燒到39.5℃、精神萎靡,甚至還有敗血性休克,他除了右大腿腫脹外,部分腿部皮膚甚至發黑、發青,照片相當恐怖。男子在醫院治療一個多月,其中經歷了4次手術,雖然他的命保住了,但其下肢因嚴重感染、缺血性壞死無法救回。據醫生推測,該男子應該是在食用生醃海鮮時遭海洋弧菌感染。海洋弧菌是生活在鹽水中的細菌,通常容易出現在生醃、未煮熟或不新鮮的海產上,另外若遭海中生物刺傷、傷口接觸海水,也可能會感染。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一般免疫力正常者在感染到海洋弧菌時,大部分都只是輕微的腹瀉、腸胃炎、嘔吐或局部傷口感染;但有慢性肝病者,如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炎等,或免疫力較差、長期使用類固醇、有糖尿病者都屬高風險族群,若感染海洋弧菌恐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尤以『肝硬化、肝功能異常、免疫力低下者』,生食海鮮要當心。」該事件引不少網友討論,認為店家環境有問題,應該抓出來徹查「應該不止他一個案例啊?店家,廚師,同一批客人呢?要是只是他得了,我覺得這是一場陰謀」、「很多病毒都是從動物身上感染到人,疫情才過去多久呀,大家就開始遺忘了嗎」,也有人認為要尊重他人,「喜歡吃就承受風險,不吃可能品嚐不到那個新鮮的味道,這有啥爭論的」。
民眾大啖吃到飽「吃回本」 醫曝最佳進食攻略:別超過7分飽
台灣人愛吃吃到飽 ,但怎麼吃才划算甚至是成功回本,看在醫生眼中,吃到飽盡量別超過「7分飽」,根據腸胃科醫師提醒,若想每項都吃,夾菜順序就十分重要,建議先吃熟食再吃生食,炒飯等油膩澱粉類和湯品則放在最後,才能讓肚子有「空位」。根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吃到飽品項琳瑯滿目,從水產生鮮到甜點都有。民眾要享用吃到飽前,若有胃痛、胃潰瘍病史者,太鹹、刺激或酸性食物都要忌口;有膽結石病史者,也要避開太油的食物,並要注意不要吃太撐,否則容易使膽囊收縮卡住結石,造成膽管或胰臟發炎。另外,夏天不太容易保存食物,王志堂建議民眾是從熟食吃起,先幫腸胃開機,之後再吃魚蝦貝類等水產品,以免腸胃過度刺激。此外,享用生魚片、生蠔時,要注意食材是否新鮮,若過去曾有吃生食腸胃不適經驗,也不應勉強食用。若要選擇炒飯或義大利麵等,由於胃排空時間較長,建議放在後段食用,包括湯品也是,若增加飽足感,後面就吃不下。王志堂最後提醒,到吃到飽自助餐廳,不要一次拿太多,應該少量多次拿取,總之「應先評估自己的能力」每樣東西淺嚐為止,才不會讓腸胃負擔過重。
主管上班老是黑白講「不知咧講啥」 可能真的有病「5病兆快就醫」
職場上如果遇到中高齡主管講話「霧煞煞」,胡言亂語聽不懂在說什麼,當心長官可能真的生病了!一名54歲的高階主管,過去有多年高血壓病史,但因沒有明顯不適症狀,一直都沒有服藥控制。直到有一天上班,抓著同事說了一堆沒人聽得懂的話,送醫才知是腦中風。收治患者的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黃啟訓醫師表示,這名主管送醫時,說話咬字算清楚,四肢活動也正常,但仔細聽他說話的內容,會出現顛三倒四,令人無法理解的狀態,後來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註明主管是長期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黃啟訓醫師指出,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很多元,舉凡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大症狀,就可能是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黃啟訓醫師並提醒,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兇,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應積極接受治療並規律服藥,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才有助於預防衍生腦中風的機率。
疫情症候群1/溽暑導致體溫失調 熱感冒民眾增2成
疫情減緩降級後,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醫師發現,門診因為冷氣房待太久,導致出現感冒症狀就醫者大約增加兩成。醫師提醒,熱感冒原因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無法排出而導致,食衣住行都要注意,才能避免熱感冒上身!小陳前一陣子因為疫情關係幾乎都待在家辦公,每天都在家裡吹著冷氣沒有出門,身體也沒甚麼不舒服。沒想到解封後回到辦公室上班,才沒有幾天就開始出現類感冒症狀。頭暈不舒服,身體微微發熱又沒超過三十八度,甚至還有點食慾不振。降至2級警戒後,民眾外出遇高溫,又進入冷氣房裡,溫差太大,讓身體難以適應。(圖/報系資料庫)小陳以為自己是感冒了,到醫院就醫才知道可能是得了熱感冒。醫師要他回家多喝水,進行一點快走運動讓自己微微出汗;並提醒他要讓身體有適應時間,不要一下子就進到冷氣房,也不要覺得熱就大口灌冰水。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解釋,醫學上並沒有熱感冒這樣的疾病分類,主要是可讓民眾淺顯易懂才逐漸成為通用語。基本上引起熱感冒主要原因為環境溫差大,造成體溫調節功能失調,病患多半會出現體力精神不佳、頭暈想吐等類似感冒症狀。醫師康宏銘表示,幼兒的皮膚調適能力比較差,較容易罹患熱感冒。(圖/康宏銘醫師提供)康宏銘指出,大腦有體溫控制中樞,一旦感受到外界溫度變化,就會透過流汗或是微血管擴張打開毛孔散熱,皮膚就是人體體溫最大的調節器官,調節能力會因為環境變化、年齡、免疫力等狀況而有所不同。康宏銘表示,近來發現有些民眾因為頻繁吹冷氣、喝涼飲等行為,導致皮膚微血管呈現收縮狀態,汗腺毛孔也變成閉合,讓體內原本應散出的熱氣無法排出體外,最後影響循環與代謝系統,產生熱感冒現象。康宏銘說,銀髮族與嬰幼兒身體調適能力會較差,特別是慢性病患更是熱感冒的大宗;當然門診中也會有因為工作關係,需頻繁進出冷氣房的年輕人;或者是一些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下降而罹患熱感冒的案例。若罹患熱感冒,可透過快走運動,打開毛細孔散熱,並調整排汗機制。(圖/123RF)康宏銘建議,若是出現熱感冒症狀應當以休息為主,同時補充水分;若身體狀況允許,可以讓自己稍微動一下,例如快走等,讓身體毛細孔打開散熱,並透過流汗調整身體排汗機制,才能逐漸將體溫調控機能回歸正軌。(圖/123RF)
疫情症候群3/預防陰暑最忌水分不足 口渴才喝為時已晚
中醫對於熱感冒也有一翻見解。康華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說,即使躲在冷氣房一樣會罹患熱感冒。因為冷氣也是一種外在的風邪,一旦身體的氣不足時,風邪就容易入侵,造成所謂的熱感冒,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中了「陰暑」。鰻魚飯或少量人蔘片都是補氣的好食材,有助於疏散體內暑熱。(圖/于魯光攝、翻攝自人蔘保健知識庫網站)張家蓓分析,比較容易得到熱感冒體質多為氣虛或是陰虛體質,通常免疫功能、抵抗力都不佳,才容易受到風邪入侵。容易罹患熱感冒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氣虛身熱」,如何補氣就最重要,像是可以多吃一些補氣的食材,像是鰻魚或是少量的人蔘片。「因為氣要足了才能把暑氣帶出身體外面。」不論中西醫都認為,補充水分是預防熱感冒最重要的工作。「水分不夠的話,就像煮開水的時候乾燒一樣,這樣只會更容易中暑而已。」,張家蓓強調,很多人會等到覺得口渴了才喝水,其實這樣都已經太慢了,建議一定是要出門前就補充足夠,這樣才有足夠的水分可以讓身體不怕大太陽一直加熱。中西醫都認為,正確補充水分,是預防或緩解熱感冒症狀的好方法之一。(圖/123RF)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則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必須補充30cc水分,若體重為60公斤每天水分攝取量至少需1800cc。而且盡量不要以自我感覺來評斷水分夠不夠,因為水分隨時都在微蒸發,人體通常無法感受,若等到感覺口渴已為時已晚。康宏銘提醒,可以從尿液評斷水分補充,他說,若尿液顏色偏黃過多,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同時最好是每一到兩個小時排尿一次,才代表體內水分是足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醒自己定時喝水,最能避免身體缺水狀況發生。民眾若戶外運動大量流汗後,馬上進入室內吹冷氣,易使汗腺毛孔閉合,進而讓體內累積熱氣,因此專家建議,室內溫度應維持約攝氏26度。(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庫)康宏銘強調,容易熱感冒的人對周遭環境變化更應該特別注意,例如進入冷的環境就要多加件輕薄衣物,爭取體溫調控反應時間;若是進入熱的環境則要提前補充水分增加代循環,當身體有點小警訊時就要特別注意,千萬別等到熱感冒發作再來解決,反而是事倍功半。
48歲男下面腫2粒「潰爛流湯飄異味」 醫警告:30%是癌症…感染原因曝光
身體有任何狀況,都應該要盡速就醫。一名48歲男子在洗澡時發現鼠蹊部兩側有腫塊,原本不好意思就醫,但後來感到愈來愈不舒服,只好乖乖去看醫生,沒想到檢查結果是腫瘤。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檢查發現,腫塊外觀紅腫,表面潰爛流出液體伴隨異味,摸起來感覺明顯顆粒狀,他先開消炎藥物給男子服用,但懷疑是惡性腫瘤,於是進行手術切除,化驗結果是「良性上皮性囊腫」合併發炎。(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劉國威解釋,上皮性囊腫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全身的皮膚都會發生,可能和外傷、體質、飲食習慣有關,外觀呈堅硬球狀,摸起來有顆粒結節感,通常會單顆或多顆同時發生,並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如果位置在鼠蹊部,可能會因反覆摩擦,加上清潔不易而感染發炎,長時間沒治療恐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劉國威警告,根據統計,鼠蹊部腫塊有30%是惡性腫瘤轉移造成,因此不能輕忽,一發現腫塊且外觀有變化時,應立即就醫,平常也要注意衛生習慣、作息規律、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穿緊身衣物等,都有助預防上皮性囊腫發炎的問題。特別是天氣熱容易流汗,應注意日常衛生清潔,尤其是下腹部、鼠蹊部、腋下或皮膚皺摺處,這幾個部位若出現不明腫塊,要注意外觀、大小,如果持續未消失或出現變化,應該馬上就醫,切勿因位置私密而拖延。
開工好鬱卒1/年假症候群纏身 飲食失調、慢性發炎是主因
「好累喔!明明已經上班好幾天了,怎麼都還是懶洋洋提不起勁上班!」每每春節假期一過,不論家醫科或是身心科的門診人數都上升約兩成。但其中可能有五成以上其實沒有真正生病症狀,而是以感覺疲累、腸胃道消化不良等為大宗。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所謂的年假症候群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諸多病徵綜合症狀,最常見的有疲倦、精神不濟、感冒、腹痛、便秘、嘔吐、腹瀉、痛風及肩頸下背疼痛等症狀,經常好發於年節前到年節後,所以才會被稱之為年假症候群。醫師康宏銘表示,年假症候群成因複雜,但主因是飲食不當與生活節律紊亂。(圖/醫師康宏銘提供)「年假症候群的原因跟症狀一樣複雜,不過基本上可以區分成飲食生活作息不當與心理兩大類。」康宏銘指出,現代人雖然比較養生,但過年期間難免還是會吃吃喝喝,攝取比平常更大量的食物,整個年假累積下來,自然就比較容易增加腸胃道負擔。康宏銘表示,臨床上疾病以胃食道逆流、腸胃道發炎最常見,不過,還有更多是只有感覺單純腸胃不舒服、疲倦等。「其實這就是一個警訊,身體已經在告訴你,腸胃道負擔已經過重,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代謝甚至是修復。」年期間,親友聚會場合多,在大吃大喝之下,容易讓腸胃負擔過重。(圖/報系資料庫)康宏銘解釋,人體有七成的免疫細胞都是來自腸胃道,又有人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這些都說明了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過年期間如果大吃大喝沒有節制,即使沒有發炎生病症狀,腸胃道過度負擔不僅會減緩代謝速度,甚至也會造成體內慢性發炎,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會讓人覺得懶洋洋的,甚至容易感染疾病。「腸胃道還是人體重要免疫系統,飲食不當影響腸道菌叢生態,免疫功能容易低下。」康宏銘說,人體免疫細胞有七成來自腸胃道,一旦受影響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細菌病毒就容易入侵。腸胃道除了與免疫系統相關外,也與自律神經運作有關。康宏銘說,人體自律神經系統與腸胃道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過年期間如果生活作息比較不規律,交感神經就會比較活躍,時間拖得一久,交感神經就會變得比較疲乏;相對的,副交感神經調節能力就會變得比較差。「這就是年假症候群後容易讓人覺得疲倦的主因。」康宏銘醫師強調,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就像是彈簧一樣,如果長時間劇烈變化,就容易造成彈性疲乏,當身體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下,疲倦感就會變得更為明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咖啡雖有提神效果,但長時間依賴,恐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圖/宋岱融攝)康宏銘在門診中曾經遇過,為了解決問題使用提神飲料或是猛灌咖啡。他說,提神飲料只能發揮短時間的效用,如果過量使用還可能造成交感神經過於於活躍,因此,還是應該回歸正常的作法,而不能只依賴咖啡或是提神飲料。春節過後若還是出現疲累,康宏銘建議,可以找一些自己有興趣或是可以專心投入的事物,這樣可以提升身心的專注程度,協助更快速拉回一些生理節律。生理節律恢復正常,包括自律神經、內分泌代謝等,也會慢慢恢復功能,可以較為全面的改善身心狀況。如果是上班時間覺得疲累,康宏銘說,可以趁著中午午休時間,讓自己吃得健康一些或是清淡一些,飯後搭配快走散步讓身體輕微的流汗,不僅有助消化,提升身體的代謝狀況,也會讓大腦感覺身體負擔少一點,比較不容易出現下午昏昏沉沉的狀況。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讓大腦紓壓,有利於提升專注力。(圖/林士傑攝)「適度的運動對於提升工作專注力其實非常有幫助!」康宏銘強調,運動不僅可以提升身體代謝機能,運動時也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感到愉悅,如果運動時曬太陽還能增加體內維他命D合成。所以年後一定要趕緊讓身體動起來,才能遠離年假症候群纏身的夢靨。康宏銘提醒,除了自我計畫解決年假症候群外,如果過年後超過一周,若年假症候群狀持續出現,就建議要找醫師協助,讓專業人員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要等到身心都出狀況了才能就醫,就浪費了黃金治療期。
居檢14天!一出關急奔醫院…已奄奄一息 病因曝光:趴趴太多次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緩解,持陰性篩檢報告入境我國者依舊需要居家檢疫14天。不過,近來卻一連出現多名20多歲女病患,全都是因為下體不適而就診,有人甚至到院時已奄奄一息。泌尿科醫師表示,這些女子都是因為這14天幾乎天天都和另一半性交,才會導致嚴重泌尿道感染及「蜜月膀胱炎」。據《蘋果日報》報導,這些就診的女子坦言都是和男友一起回國,自然也就一同度過這無聊的14天,年輕的孤男寡女關在一起,忍不住將時間都用來上床,性行為次數於是爆增!女子們幾乎第一周就已經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但還是一直拖到居檢14天期滿,才前往就醫,所以其中有人已經出現高燒、血尿症狀,有人到院時幾乎已經奄奄一息,情況相當嚴重。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指出,由於女性的生理構造與男性不同,本來泌尿道感染機率就已是男性的5倍,而且平均每4名女性就有1人有感染過一次以上。張雲筑表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只有3至4公分,但男性的生殖器在性交過程中易將肛門的細菌帶到尿道,而性行為的摩擦過程又會產生微小傷口,所以才會容易感染。張雲筑表示,如果性行為前後沒有好好清潔、性行為之後又沒有排尿,都會讓泌尿道感染機率增加。對於易反覆感染的女性,張雲筑建議要留意性伴侶的包皮是否過長、發炎,以避免因性交次數多而造成的「蜜月膀胱炎」,建議女性可在性交前喝杯水、結束後排尿,且雙方都應該好好維持下體清潔。
8月濕度破90% 鼻過敏患者激增3成
台灣天氣經歷7月屢飆38度的高溫後,就迎接8月濕度破90%的高濕天氣型態,讓過敏族「氣候敏感」大爆發!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過去夏季是皮膚過敏旺季,但近來發現鼻過敏的門診人數明顯增加2-3成。醫師提醒,高溫濕熱的氣候是塵蟎、黴菌等過敏原出現的高峰,加上室內冷空氣的刺激,便容易造成人體免疫細胞過度活躍,產生打噴嚏、流鼻水等呼吸道過敏問題。過敏體質的形成,是因為身體免疫細胞Th2活性較強,為了抵禦過敏原釋出組織胺造成紅腫、充血的現象。醫生提醒,對抗過敏與腸道好菌息息相關,幫腸道養好菌也能透過飲食習慣、日常生活慢慢地培養。但過敏族常常有以下三大NG行為。NG一 : 吃肉吃的比蔬果多,難怪一肚子壞菌根據調查,超過8成的過敏族不知道腸道菌相與過敏的關聯,而且平均每2個人就有1個人,每天攝取肉類的量比蔬果多。醫師提醒,若要戰勝有害菌,首先要留意均衡的飲食與脂肪的攝取,過量的肉類、脂肪會造成壞菌的增生,使腸內環境惡化,不利有益菌生存。NG二:過敏還熬夜、壓力大,加劇過敏嚴重性平均近9成過敏族有熬夜、壓力大的狀況。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會讓腸道壞菌占優勢,腸內環境就會快速惡化,導致免疫細胞無法取得平衡。NG三:中斷抗敏體質養成,當心過敏捲土重來儘管超過6成過敏族曾經透過攝取益生菌增加腸道好菌,但近8成過敏族並沒有天天攝取,而是斷斷續續或是過敏發作時才補充好菌。醫師解釋,腸道菌相無法立即改變,唯有透過持續補充益生菌和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在腸道內營造不利於壞菌生存的環境,維持腸道免疫屏障不被破壞。陳柏臣醫師建議,當過敏嚴重時,減少攝取肉類、油炸物、精緻甜食,平日也要盡量避免熬夜。透過輕鬆又方便的食物,如優酪乳、優格作為益生菌攝取的來源,搭配早餐飲品或是替代飲料飲用,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補充腸道抗敏好菌,改善腸道環境。
【會走路的肺炎1】新冠好兄弟 染上恐纏終生
英國巨星艾爾頓強帶著沙啞的聲音在演唱會開始前,向台下的觀眾宣布自己不能唱了且完全失聲,後來才社群網路上發文指出,稍早被醫師診斷出感染俗稱「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正確的疾病名稱是黴漿菌感染,和近日大爆發的新冠肺炎都屬於非典型肺炎。為什麼黴漿菌肺炎會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解釋,一般感染肺炎時,會有比較明顯的症狀,像是發高燒、倦怠、吃不下、全身無力等等,但是感染黴漿菌症狀不會這麼嚴重,多數的病患都可以維持基本的正常作息,所以才會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康宏銘醫師表示,在捷運車廂等密閉式空間若未戴口罩,很容易因飛沫引起大規模感染黴漿菌肺炎。(圖/康宏銘醫師提供)可別小看黴漿菌肺炎的威力,因為統計顯示,在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排名第一的是肺炎鏈球菌,23%,排名第二的就是黴漿菌,占了14%,而且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顯見黴漿菌的感染也是台灣必須正視的問題。「黴漿菌有一個特色,就是一旦感染過,就很容易再得到。」康宏銘說,一般人體的免疫系統在碰到病原菌時,會產生終身抗體而終身免疫,像是德國麻疹、水痘等等,而黴漿菌卻不是這樣。康宏銘說「主要的原因是黴漿菌沒有細胞壁,所以人體在感染後的症狀會比較像是病毒,症狀會一直遊走,像是鼻咽、下呼吸道、肺部等等,但幸好的是,它不像傳統細菌性的肺炎會有很明顯的膿痰、胸口痛、發燒等比較嚴重的毒性。」從黴漿菌肺炎患者的胸部X光片,可看出肺部呈現瀰漫性肺浸潤,即肺部局部發炎,造成肺間質組織水腫,沿著淋巴擴散。(圖/康宏銘醫師提供)
【會走路的肺炎2】傳染靠飛沫 老人小孩特易中標
黴漿菌肺炎的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民眾誤以為是一般感冒,醫師在診治時也可能被民眾自述的病情誤導,而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出病因,且此種肺炎常常找上免疫力不足的人,老人和小孩更是較易被感染的危險族群。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雖然黴漿菌引起的症狀不會特別嚴重,但由於傳播方式是飛沫傳播,所以很容易在人潮擁擠的密閉空間、校園等等,引起較大規模的感染。「特別是對一些年紀較大或年紀偏小的孩子,常會因為免疫力不足,特別容易感染。」老人和幼童因為免疫力不足,特別容易感染黴漿菌肺炎。(圖/報系資料庫)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指出,黴漿菌引起的肺炎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久咳不癒,較嚴重的肺炎黴漿菌更可能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或關節炎等等。一般醫師在臨床判斷上,如果發現吸急促、持續咳嗽有痰音,且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是抗發炎藥物後,病情沒有明顯改善,就會考慮是否為黴漿菌的感染。還好現在黴漿菌的治療有針對性的抗生素,特別是第二代的紅黴素,只要服用三到五天,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康宏銘提醒,如果發現自己多是乾咳、痰不多且症狀持續十天以上,但肺部覺得有痰音、有點氣喘的狀況,就要懷疑可能是黴漿菌作祟。潘俊伸醫師說,黴漿菌肺炎最常見的狀況是久咳不癒,應趕緊至醫院做檢查,及早治療。(圖/報系資料庫)
醫師曝光6項失眠徵兆 長期嚴重時恐猝死
一名30多歲的女性機場文職人員長期上夜班,工時被安排為晚上8到12點,休息3到4小時後,再上班凌晨4點到早上8點,因為居住在台北,來回不便,休息時間大多直接待在公司,長期下來日夜難眠、精神不濟,且情況已持續超過6個月,就醫診斷後是失眠導致,醫師建議放慢腳步,就寢前放空腦袋,再經藥物治療,才逐漸改善。據《三立新聞》報導,替該患者診治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白天身心適應問題未處理妥善,會造成夜晚失眠,夜晚失眠又常導致白天身心健康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陳家駒說,失眠的定義不能只看晚上睡不著來判定,白天的生活也會影響睡眠,醫師除了會詢問病人幾點就寢之外,也會關心白天的精神狀態如何等等。他指出,失眠的表現方式可能是「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睡眠的質量不足以支撐白天活動」,或是不符合正常睡眠生理參數,當1周出現有2次以上前述現象或每晚醒來超過2次時就應該就醫。長期失眠會引起生理、生化功能及自律神經、神經功能異常,代謝、修補、免疫功能異常…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合併精神身心疾病發生,嚴重時過勞耗竭甚至猝死。常見引起失眠的原因,最多是壓力引發,睡前飲用提神飲料、疾病(慢性病引起痛癢導致難入眠或憂鬱症等)、藥物副作用等。長期失眠恐怕造成身心各方面問題。(圖/Shutterstock)失眠的治療因人而異,陳家駒提到,睡眠治療要因人、因時、因病況及病程,和共病共藥衡量處理,平時有無使用會影響睡眠的藥物,如中樞神經類藥物,是否同時患有慢性病引起痛癢或憂鬱症等,導致難入眠。治療效果也要依患者生活、習慣、用藥態度、是否經常飲酒、自行調整藥物,經由生活管理調整、睡眠環境塑造,加以合理適切藥物施用管理才能見效。陳家駒特別提醒,許多人失眠會吃安眠藥,但安眠藥種類繁多,使用極其複雜,最忌自行隨意調整。如何選用、何時加減、使用方式、如何適時調整、停藥等,都需小心謹慎,否則恐怕導致反效果,使失眠的因素更複雜,或造成失眠慢性化、藥物依賴、成癮、濫用,生活、睡眠生理混亂,個人身心健康及身心病況惡化,甚至造成生命危險。至於有些人會看精神科或身心科,陳家駒表示,當藥物治療2個月以上仍未見效,應確認自己是在精神(身心)專科或睡眠專科求診,加強探查引起失眠的背後因素,遵照醫囑調整藥物及治療,並有慢性化用藥可能。他提醒,有睡眠問題應即時儘早就醫,與醫師密切配合了解治療。
以為罹患「漸凍症」!46歲男雙腿緊繃 就醫才知一事惹禍
1名46歲的男子日前因為經常性的頸部痠痛,近來雙腳又感覺緊繃,而且越來越嚴重,連走路都開始一跳一跳的,還以為自己罹患「漸凍症」,急忙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他是因為「低頭滑手機」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所幸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男子癱瘓的危機。治療男子的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男子是是頸部脊髓病變,雙腿才會感到緊繃、無力;經過核磁共振檢查,證實他是頸椎退化伴隨椎間盤突出(俗稱的長骨刺),讓脊髓受到壓迫而變形。黃啟訓詳細詢問男子的生活習慣,患發現他班時經常需要打電腦,回到家又喜歡低頭滑手機,長期以來都姿勢不良,才會導致頸部椎間盤突出而壓迫到脊髓,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癱瘓危機。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漸凍症和頸部脊髓受到壓迫的表現非常類似。(圖/書田診所提供)黃啟訓表示,人體全身的動作都是由大腦所操控,而頸部脊髓就像連結大腦與四肢間的主電纜線,當頸部脊髓受到壓迫時,會先發生下肢肌肉僵直,起走路來一跳一跳的、無法協調。若不及時以手術排除壓迫,接著就會四肢癱瘓,類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症),而漸凍症發病3至5年,也會四肢癱瘓合併呼吸衰竭;兩種病有時表現非常類似,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黃啟訓表示,近年由於3C用品普及,低頭族也越來越多,前來求診的頸椎退化相關病病不僅越來越普遍,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研究,低頭時頸部每彎5度就要多承受約5磅(約2.26公金)的壓力,彎曲60度就要承受60磅(約27公斤)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頸椎長骨刺壓迫神經和脊髓。黃啟訓提醒,想要預防頸椎骨刺的發生,應盡量少當「低頭族」,使用3C時要維持良好姿勢,不要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最好每30分鐘能起身動一動脖子;若出現頸部痠痛、肢體麻木、甚至影響四肢動作時,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現代忍者龜3】貼牆拱背5分鐘 烏龜脖不上身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預防烏龜脖很簡單,除了平時要注意維持正確姿勢,並常作「貼牆站立」及「頸背肌力加強」運動就可以。貼牆站立:放鬆站立,將頭、肩往後用力貼近牆壁,維持1-5分鐘,每天至少作一次。頸背肌力加強:放鬆站立於平地,雙手交叉於背後,收下巴,挺胸。將肩膀往後拱起,雙手臂稍微往後抬高,維持5-10秒,重複做6-8次為1回,每天作3回。頸背肌力加強:放鬆站立於平地,雙手交叉於背後,收下巴,挺胸。將肩膀往後拱起,雙手臂稍微往後抬高,維持5-10秒。(圖/潘筱萍醫師提供)許多人習慣吃止痛藥來抑制頸源性頭痛,可能一開始吃會有效果,但是通常會很快又再發生,主要就是因為造成疼痛的原因沒有解決,才會造成疼痛又再度復發。醫師建議,一般頭痛可以使用Acetaminophen這個成分的藥物,但如果服用3天疼痛沒有解決,還是應該就醫找出真正原因。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解釋,烏龜脖的姿勢會引起頸部酸疼、肩頸僵硬。(圖/潘筱萍醫師提供)
【現代忍者龜1】頭痛原因不在頭 姿勢不良是元兇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上班族每天看著電腦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這種用伸長脖子近距離觀看電腦的姿勢,在復健科有個很傳神的比喻,叫做「現代忍者龜」,但可別小看烏龜脖,它對健康的影響可說是超乎想像。「烏龜脖的發生多半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無力或是緊繃;當然也有一些是頸關節退化、變形所導致,但也多是後天所導致。」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這麼解釋。頸關節退化或變形也可能造成烏龜脖的發生。(圖/報系資料庫)潘筱萍說,烏龜脖的姿勢,長時間下來會引起頸部酸疼、肩頸僵硬,也可能會使得軟骨磨損、局部發炎腫脹,隨之而來的是頸椎退化關節退化、變形,周圍神經血管也會受到壓迫。有些民眾在感覺頸部僵硬時,會自行快速扭轉脖子產生喀喀聲,達到快速放鬆的感覺,潘筱萍說,其實這類動作容易對關節造成傷害。若長期習慣如此處理,日後可能提早引起骨刺、退化性關節炎及關節不穩定等問題。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解釋,烏龜脖的姿勢會引起頸部酸疼、肩頸僵硬。(圖/潘筱萍醫師提供)潘筱萍提醒,常用電腦的上班族更應注意工作姿勢及常作頸部運動,才能預防烏龜頸上身;工作每隔30分鐘,就站起來走一走,活動一下頸肩,讓身體舒緩放鬆;倘覺得肩頸僵硬不適,轉動脖子時,因疼痛受限,頭部也常隱隱作痛,就要盡快就醫。上班族平時也應多做伸展運動,才能讓身體舒緩放鬆。(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