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煮熟
」 寄生蟲 腹瀉 食物中毒 諾羅病毒 豬肉![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95744/sm-a885061104ab38a8616db88b9d6231d6.jpg)
醫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4天過世 傳播途徑、症狀一次看
香港瑪嘉烈醫院近日懷疑出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集體感染,已有三名醫生先後染病,並出現發燒等病徵。其中一名30多歲腫瘤科醫生於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院接受治療,於2月7日不幸離世。對此,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也提醒大家,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和感染症狀。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能產生強烈毒素,並可引致嚴重的食物傳播疾病。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甚至出血性腹瀉,亦有機會發燒和嘔吐,部分嚴重個案更可能演變為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如溶血性尿毒綜合症。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雖然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某些菌株,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則可引發嚴重感染,而且不論年齡大小,所有人均有可能受感染,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亦未必能倖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進食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或未經煮熟的免治肉類、受污染的蔬果、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等。此外,該病亦可透過糞口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接觸被污染的水源、農場動物或其周圍環境,亦是感染的潛在風險因素。該菌的潛伏期一般為3至8天,主要治療方式為支援性治療,例如患者如出現嚴重腹瀉,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然而專家指出,抗生素不應用於治療此類感染,因為可能會增加溶血性尿毒綜合症的風險。根據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市民應加強個人及食物衛生,以減低感染風險。處理食物時應遵守食物安全五要點,包括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食物分開處理、徹底煮熟食物及將食物存放於適當溫度。此外,應避免進食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或未煮熟的食物,並確保食物在進食前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達75°C以上。據了解,全球最常見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來源為牛肉,其次為農產品(如蔬果)及乳製品。由於該菌能在冷藏環境下存活,市民在處理冷藏食物時,應遵從包裝上的烹煮或翻熱指示,以確保食品安全。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嚴重性不容忽視,尤其當細菌進入血液系統後,可能導致敗血症甚至腦膜炎,對免疫力較弱人士影響尤甚。此外,若感染引發溶血性尿毒綜合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帶血便或血尿、嘔吐、發燒、貧血等症狀,甚至出現腎臟受損或腎衰竭。這次瑪嘉烈醫院的感染事件引起社會關注,當局正進一步調查感染源頭,並提醒市民嚴格遵守個人及食物安全措施,以防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94990/sm-ae11e3751d08d38021fd1aa0044171ce.jpg)
諾羅腹瀉就診人數創5年新高 醫籲避開「這食物」
近期腹瀉疫情迅速升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期間因腹瀉就醫的人數創下五年來新高,其中超過九成病例與諾羅病毒有關。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諾羅病毒變異速度快、傳染力強,民眾應特別留意飲食衛生,尤其在疫情高峰期避免食用生冷海鮮,以減少感染機會。疾管署的監測報告指出,今年第3週因腹瀉就診的人數突破18萬7,000人,遠超過去五年同期水平。門診腹瀉就診率從第1週的2.53%攀升至第4週的3.2%,急診腹瀉就診率更從6.75%飆升至10.81%。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波疫情主要由諾羅病毒引發,確診病例中高達99.2%檢出諾羅病毒,顯示該病毒在社區中廣泛傳播。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進一步分析,自2024年起,台灣流行的諾羅病毒株已從GII.4型轉為GII.17型,而GII.17型曾在2015至2016年間引發2波大規模疫情。由於該型病毒多年未大範圍流行,多數民眾缺乏免疫力,加上防疫措施鬆綁及社交活動恢復,導致病毒傳播風險大增。她預估,這波疫情將持續約兩週,之後才會逐步緩解。金傳春教授解釋,諾羅病毒屬於單股RNA病毒,其傳播力與新冠Omicron變異株相當,但感染後產生的抗體無法提供長期保護,因此容易反覆感染。該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感染者接觸食物、水源或環境表面時,可能釋放大量病毒顆粒,僅需極少量(約18顆)即可引發感染。此外,病毒還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者的排泄物或嘔吐物傳播,進一步增加防疫難度。為有效防範諾羅病毒,專家建議民眾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生蠔、生魚片等高風險海鮮。若家中有感染者,應特別注意廁所清潔,使用馬桶後應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並使用70%酒精消毒馬桶座,以防止病毒擴散。曾淑慧強調,勤洗手是最簡單且有效的預防措施,尤其是在進食前和如廁後應徹底清潔雙手。若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應盡量避免外出,以免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由於諾羅病毒在密閉空間如學校、安養機構和餐廳等場所傳播風險較高,民眾應提高警覺,減少不必要的接觸和群聚活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92119/sm-36e618e0ff49a7603ca47e061fd37bbe.jpg)
屁股痛照X光驚見「體內布滿白點」 醫示警「全是蟲卵」:避免食用生豬肉
美國佛州一名急診室醫生加利(Sam Ghali)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了「最瘋狂的X光照片」,一名患者因臀部疼痛前往醫院檢查,怎料X光片竟顯示,其骨盆周圍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點。據悉,這些白點其實是鈣化的「豬肉絛蟲卵」,是因患者食用未煮熟或生的豬肉所致。根據外媒《鏡報》(The Mirror)報導,加利日前在社群平台X上傳了一張X光片,聲稱這是「我見過最瘋狂的X光照之1」。他表示,這是一種被稱為「囊蟲病」(Cysticercosis)的疾病,是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的幼體(囊尾幼蟲)寄生在人體組織的病症。加利接著說到,這名患者原先不知道自己患上這個疾病,直到跌倒後,因臀部疼痛去照X光檢查才得知。他解釋,這種情況是由於人類食用了生豬肉或未煮熟的豬肉而引起,豬肉絛蟲的幼蟲會寄生到人體的任何地方,包括大腦、皮下肌肉組織等等,特別容易出現在臀部、腿部的肌肉和軟組織中。「雖然幼蟲只存在骨盆時,通常會不危及生命,一旦進入大腦,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加利示警,一般來說,感染「囊蟲病」後,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幼蟲侵入大腦後,患者可能出現頭痛、癲癇發作、意識不清、精神錯亂等症狀,甚至可能死亡。報導指出,「囊蟲病」通常發生在拉丁美洲、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大多數患者是因為吃下有絛蟲卵的食物或水引起,最常見的是吃生菜。不過,一般的「囊蟲病」不一定要前往醫院就診,除非出現神經系統的症狀,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加利也提醒,預防的關鍵「囊蟲病」就是避免食用未煮熟或生的豬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88868/sm-d0cef7ce6c15d3e44c519f67412c42e7.jpg)
諾羅病毒傳染力超強 醫曝4種預防措施:最愛藏「這海鮮」
頂級buffet饗饗信義店近期驚爆食物中毒事件,有民眾用餐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市府衛生局事後也表示,患者的症狀與諾羅病毒感染相似!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指出,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糞口、接觸、食物、水傳染,尤其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容易傳播,同時他也公布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提醒民眾過年快到了,要多注意飲食及個人的衛生,尾牙才能吃得安心。吳昌騰醫師昨(9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衛教,諾羅病毒以前稱為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是一群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人體對諾羅病毒的免疫反應尚未完全明瞭。目前的研究顯示,感染諾羅病毒後產出的抗體無法提供持久的免疫力。他也提醒,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以下4種:糞口途徑:這是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當感染者接觸食物、水或表面時,會釋放出「數十億個病毒顆粒」,進而污染這些物品。諾羅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力,即使只有「少量病毒顆粒」(少至18個)就能引發感染。 接觸傳染:直接接觸感染者或受污染的物體也可能導致諾羅病毒的傳播。食物傳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蠔」,是諾羅病毒感染的常見途徑。「生蠔的組織中含有類似人類組織血液抗原(HBGA)的結構,諾羅病毒可在受污染的水中感染生蠔。」水傳染:飲用受污染的水也可能導致感染。 尤其是在冬季,因為「諾羅病毒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容易傳播。」吳昌騰醫師續稱,諾羅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估計在10至51小時之間,感染者可能出現無症狀或有症狀的感染。無症狀感染者常見,尤其是兒童,他們會通過糞便排出病毒。而有症狀感染者會出現一系列症狀,最常見的是腹瀉、嘔吐、噁心和胃痛,其他症狀還包括發燒、頭痛和身體疼痛。「5歲以下的兒童和8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面臨最大風險的2個年齡組。他還公布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這是預防諾羅病毒傳播的最重要措施。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上完廁所、更換尿布、準備食物和進食前。正確清潔和消毒受污染的表面:使用含漂白水的清潔劑消毒受污染的表面,因為漂白水中的次氯酸鈉能有效中和諾羅病毒顆粒。妥善處理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貝類。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避免接觸感染者:如果可能,請避免與出現諾羅病毒症狀的人接觸。吳昌騰醫師文末也提醒,根據美國CDC國家疫情通報系統的數據顯示,食品污染導致的諾羅病毒傳播,最常發生在餐廳(64%),再來才是餐飲或宴會設施(17%)、私人住宅(4%)、醫療保健設施(1%)、學校和日托(1%)、其他(13%),因此民眾在尾牙、忘年會等大家一起聚餐的時候,應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如此才能吃得安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88518/sm-e050ed976b0bfa3bb8682017dd436ea1.jpg)
饗饗食物中毒持續擴大!醫推測感染「2病菌」可能性極高
饗賓餐飲集團旗下知名Buffet餐廳「饗饗」,爆出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至昨(8日)下午3點已有32人不適就醫,有持續擴大的現象。多數就醫的民眾共食的食材都有生食類,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導致中毒症狀的病菌源,以腸炎弧菌、諾羅病毒可能性最大。楊振昌表示,生蠔、干貝、生魚片等這些未煮熟的海鮮類,可能帶有腸炎弧菌,這種病原菌在30℃以下的環境繁殖速度快,短時間內就可達到致病的菌量。除了生鮮海產,食物器皿、刀具及手等媒介物,也會間接汙染食物而引起中毒。諾羅病毒好發期在11月至3月的冬季,楊振昌指出,進食後1至2天若有嚴重腹瀉及嘔吐症狀,很有機率就是感染諾羅病毒,且該病毒傳染力極強,可經由糞口、飛沫傳播,患者嘔吐所產生的懸浮微粒,同樣具傳染性。另外,食物中毒的症狀每個人不一定,輕者嘔吐、腹瀉,重者發燒、肌肉痠痛。若嘔吐到胃酸和膽汁都吐出來,應就醫打點滴;而腹瀉帶有血絲,可能是嚴重的細菌感染,也應儘速就醫。至於免疫力較弱的人,一旦感染細菌、病毒,可能出現嚴重的病情,包括劇烈絞痛、拉到虛脫、腎臟功能變差、血壓驟降等,需立即入院治療,避免引發急性肝腎衰竭。楊振昌呼籲民眾,謹守5原則預防食品中毒,勤洗手、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注意保存溫度、徹底加熱再食用。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更加要注意個人衛生,建議要吃完全熟食,避免生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88468/sm-9dd01ceb011c6717499bff5e97bb80b8.jpg)
饗饗爆食物中毒元兇疑生海鮮 醫: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等族群不要碰
有民眾前往饗賓集團旗下知名自助餐餐廳「INPARADISE 饗饗」用餐,陸續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狀,部分出現不適的用餐民眾透露,都有吃過生蠔、生魚片等生食,對此,醫師表示,未煮熟的海鮮可能帶有腸炎弧菌等病菌,另外,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和長期使用類固醇及癌症患者,由於免疫力較差,建議不要碰。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文倫說法,一般食用海鮮出現食物中毒者,多以食用生蠔為主,由於生蠔是在海水裡養殖,可能帶有海洋弧菌、腸炎弧菌或是諾羅病毒,吃這些遭汙染的貝類,恐出現噁心、嘔吐、肚子痛和拉肚子等症狀。王文倫指出,若是感染海洋弧菌,這是一種很猛爆的細菌感染,除了經由皮膚傷口感染,感染處會出現水泡或皮膚紅腫、潰爛外,若是腸胃系統感染者,可能在幾小時或短短幾天內有噁心、腹痛和腹瀉等症狀,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引發死亡。另外,王文倫也提到吃生魚片食物中毒者,最常見是寄生蟲感染,像常吃鮭魚生魚片的人,可能一併吃到海獸胃線蟲,並寄生在食用者胃裡,吸附胃表皮黏膜與血液,讓患者一、二天即有胃痛、噁心等不適,做胃鏡檢查時,可看到這些蟲像斷掉的米粉存在於胃內。王文倫建議,要避免這類食物中毒的情況,最好是少吃生的或選無汙染水域與信譽良好店家所販售的食物,包括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及癌症病友,由於本身免疫力差,建議不要吃生的海鮮。除此之外,坊間相傳沾芥末、山葵、蘿蔔泥或是蒜泥可以殺菌,王文倫則表示,這些都是缺乏科學實證的說法,頂多增加口感罷了。CTWANT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87791/sm-a75d4f4c8066a3a9d65cc3aa8274492c.jpg)
天氣變冷更易胃脹氣、消化不良?3招「保養攻略」讓腸胃也能好過冬!
近日天氣持續冷颼颼,加上大陸冷氣團即將來襲,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民眾除了要注意保暖手腳外,其實還要特別留意腸胃保養!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1. 寒冷讓胃變「懶惰」!多喝溫水暖胃助消化李柏賢醫師解釋,當氣溫下降時,人體血液會優先供應至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腸胃血流量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即使吃得很少,民眾仍可能感覺腸胃脹得像個氣球,或是出現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等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民眾,這時要避免過於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溫暖腸胃、提升消化能力。不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食品,以免誘發急性發作!2. 「腸胃炎病毒」冬季大活躍 記得勤洗手、用公筷母匙冬季也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活躍期!李柏賢醫師指出,這類病毒耐寒性強,常經由未煮熟的食物、未清潔乾淨的手,或共用的餐具悄悄感染人體。對於IBD患者而言,冬季常見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進而加重症狀或造成急性發作。李醫師建議民眾在吃火鍋或聚餐時,要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飯後也要勤洗手,以預防病毒傳播!IBD患者記得要持續用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同時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3. 工作應酬多壓力大 恐增腸胃疾病風險歲末年初,工作和應酬繁忙,讓身心的壓力直線飆升。李柏賢醫師指出,這對胃腸來說就像是雪上加霜,壓力會刺激胃酸分泌,加劇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除了避免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準備相應藥物,並在有症狀或應酬前服用。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溫泉、散步等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天冷更要顧好腸胃!醫授腸胃保暖小技巧 李柏賢醫師也分享了腸胃保暖的三個小技巧。隨著氣溫下降,腸胃變得更加敏感,照顧好腸胃,不僅能吃得更安心,也能讓身體更健康!吃慢一點: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於減輕胃部負擔。保暖腹部:多穿一件衣服,避免冷風直吹肚子。中醫強調「氣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寒冷會使血液循環變慢、氣機阻滯,容易引起疼痛或對生理功能造成影響。避免冰品:雖然有些民眾會認為冬季吃冰品更過癮,但還是切記要適量,避免造成胃腸不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386836/sm-09d8935b2c89e5acf80074bcf650b7b9.jpg)
MRI檢查以為是腦腫瘤 患者莫名頭痛、抽搐竟是「寄生蟲」釀禍
南韓一研究團隊近期發現寄生蟲入侵患者腦部的罕見案例。患者原經過MRI診斷,初期原以為是腦瘤。但由於患者後來莫名劇烈頭痛、抽搐,醫師推斷可能是寄生蟲入侵。後續經過手術治療後,確認的確是罕見的曼氏裂頭絛蟲感染病例。根據南韓媒體報導指出,在這起案例中,40多歲的患者A男因持續的頭痛和嘔吐首次前往首爾大學醫院就診。透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A男腦部左枕葉有一處異常病變,後續醫療團隊初步診斷為腦瘤,並建議立即進行手術。但由於患者因症狀緩解選擇出院,所以最終放棄治療。但七個月後,A某再次因劇烈頭痛與全身抽搐入院。而透過最新的MRI檢查,病變位置竟然從左枕葉移動至頂葉,如此結果引起醫療團隊的警覺。在詢問過後,醫療團隊得知,A男曾飲用池塘水,並食用未煮熟的野味與生魚,醫生開始懷疑病因可能與寄生蟲感染相關。經詳細檢查後,A男被確診為曼氏裂頭絛蟲感染。這種罕見寄生蟲可通過血液進入腦部,引發多種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癲癇及視力損傷等。隨著感染進展,患者可能面臨永久性神經損害甚至死亡。也因為如此,醫療團隊立即為患者安排了開顱手術,成功取出一條存活的曼氏裂頭絛蟲幼蟲。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頭痛與抽搐症狀顯著改善。專家指出,曼氏裂頭絛蟲病主要因飲用污染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魚類與野生動物肉類而感染,幼蟲進入人體後可能長時間潛伏,最終引發嚴重健康問題。首爾大學神經外科白善夏教授提醒,影像學檢查中若觀察到病變位置的移動,需高度警惕寄生蟲感染的可能。公眾應避免飲用未經處理的水源,並徹底煮熟魚類及野味,養成良好的飲食與衛生習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86401/sm-7dd1e576733935d6fec38a08993ae7a1.jpg)
天冷「腸」受寒 醫曝3腸胃保暖小技巧:照顧好它
天氣變冷小心「腸」常受寒,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直言,天氣冷不只手腳需要保暖,腸胃也需要,而冬天是腸胃病的高峰期,因為冷天氣會給我們的腸胃帶來3大挑戰。李柏賢在臉書粉專《Dr.Le 李柏賢》表示,天氣一冷,血液會優先供應到重要的器官(心臟、大腦),導致腸胃的血流減少,消化功能跟著變差,就算吃得很少,卻有可能感覺腸胃仍然得像個氣球,或者老是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因此避免吃太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幫助胃腸暖身,提升消化能力,但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溫補的食物,像是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因為可能造成急性發作。李柏賢指出,冬季病毒很「狡猾」,冬季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大好時機,常透過未煮熟的食物、未洗手的手或共用的餐具偷偷進入體內,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冬季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更常見,感染可能誘發免疫系統反應,導致IBD症狀惡化或急性發作。他建議,吃火鍋或聚餐時,筷子別直接伸進共用鍋裡「搶菜」,養成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便後勤洗手,徹底打擊病毒,IBD病友記得要維持用藥,若有不適症狀,記得隨時聯絡各館師,提早回診就醫,至診所看診時,記得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使用。第三,李柏賢提到,年底忙碌加上節慶應酬喝酒,身心壓力直線飆升,這對胃腸來說就像雪上加霜,壓力會讓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更嚴重;除了減少高油、高糖的應酬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準備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有症狀時或時應酬前服用,然後記得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泡溫泉,甚至散步一下,都是冬天不錯的好方法。李柏賢也提出3個腸胃保暖小技巧,包括吃慢一點、保暖腹部、避開冰品。李柏賢說,「天氣冷的時候,腸胃也變得更敏感,照顧好它,不僅讓你吃得更安心,也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飼主注意!寵物鮮食檢出沙門氏菌「恐感染人類」 不合格名單一次看
農業部與縣市政府配合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滾動式專案稽查,提高抽驗件數。今年第三季(7-9月)除例行性稽查外,並加強辦理「鮮生食類寵物食品專案稽查」,共完成144件寵物食品(含48件鮮生食類寵物食品)抽樣檢驗(犬專用58件、貓專用45件、犬貓共用41件),其中計6件產品不合格。農業部說明,不合格6件產品檢驗結果分別為法娃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之「生鮮食肉骨餅、生鮮食肉骨棒」等4件產品,檢出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陽性;壹士達寵物有限公司生產之「喵洽普鮪魚凍乾」,檢出重金屬汞含量3.38 ppm超出安全容許量標準(0.4 ppm);圓寵有限公司生產之「卡尼生肉餐羊肉生肉餐-犬貓生食」,檢出沙門氏桿菌陽性。針對不合格產品,所轄縣市政府動物保護主管機關均於接獲檢驗結果後依權責進行調查,依動物保護法第23條之2封存未出貨產品,命業者通知下游通路商下架該商品,並將依動物保護法第27條第1項第9款規定,裁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農業部與縣市政府配合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滾動式專案稽查,共6件產品不合格。(圖/農業部提供)農業部提醒,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與雞蛋製品、肉類與肉類製品等,當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傳播,且沙門氏菌在人類和寵物中都可引致嚴重或致命的感染,其中寵物可經由進食受污染的寵物食品,出現沙門氏菌感染,而人類接觸受污染寵物食品、受感染寵物及其糞便,都可能受到感染。農業部建議,寵物食品加工過程中應充分加熱,避免生食禽肉類、蛋類,並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接觸食物,坊間鮮食之寵物食品,消費者選購應特別注意。農業部呼籲,寵物食品製造及輸入業者應加強產品衛生安全,建立自主品管能力及風險管理,並應於其產品包裝上清楚標示,避免誇大其宣稱;販售業者則應販賣包裝完整且標示清楚的產品。寵物飼主選購相關產品時,切勿購買來歷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藉以杜絕不良產品的流通,並請依照包裝標示之方法保存及餵飼,以維護其品質及確保寵物的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79600/sm-c8f92d04527c0674cae4da9852933d93.jpg)
蔬菜吃出病2/這4種蔬菜會悄悄「製毒」? 專家分析破解之道
一名家庭主婦吃下清炒綠金針後,不斷上吐下瀉持續近4小時,就醫後才知道新鮮金針所含的秋水仙鹼吃下肚後會轉化成有毒物質。專家告訴CTWANT記者,除了金針之外,四季豆、茄子、竹筍本身都含有天然毒素,若生吃下肚後就會產生中毒反應,甚至會致命,破解之道就是充分加熱破壞毒素。34歲的張太太上市場買菜時,熟識的菜販介紹她購買綠金針,並推薦搭配薑絲一起清炒,張太太回家烹調果然十分美味,但半小時後卻開始感到反胃噁心,同時伴隨嚴重脹氣和疼痛,後來張太太開始嘔吐、接著拉肚子,就這樣反覆折騰了4小時。就醫後,張太太才知道金針花中含有秋水仙鹼,吃下肚會變成有毒物質,才造成她的不適反應。「很多人認為蔬菜是健康食物,不會聯想到『毒』,但其實許多蔬菜都含有天然毒素。」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金針花所含的秋水仙鹼本身無毒,但在進食後約30分鐘至4小時,經胃腸道吸收後,它會在體內氧化成有毒物質「氧化二秋水仙鹼」,進而引發中毒。中毒症狀可能包括腸胃不適、腹痛、嘔吐、腹瀉,甚至可能導致頭暈昏眩。程涵宇說,食用新鮮金針花之前,要先用水浸泡1小時以上,最後用沸水燙熟煮透,這樣可使金針花中的秋水仙鹼在烹煮過程中被破壞,從而去除毒素,避免食物中毒。而一般市面上販售的乾金針,因為在乾製過程中已經破壞了其中的毒素,因此食用時無需過度擔心。由於金針花採摘後會慢慢變成深褐色,部分廠商為了維持乾金針的顏色可能會添加亞硫酸鹽。「亞硫酸鹽為合法食品添加物,但用量以二氧化硫(SO2)殘留量計為4.0 g/kg以下,過量的亞硫酸鹽會造成人體過敏,甚至可能引發氣喘。」因此程涵宇建議不要選購顏色太鮮艷的乾金針,可優先選擇包裝上貼有「溯源標章」或「台灣金針」標章之金針乾製品,並且儘量選擇包裝完整且有清楚標示的產品。生竹筍進入消化道後可能會釋放高毒性的氰酸,醫師建議一定要煮熟再吃。(圖/報系資料照)另外,竹筍也需特別當心,程涵宇表示,竹筍含有氰甙化合物(cyanogenic glycoside),當經過加工或消化等外力破壞時,容易釋放出具有高毒性的氰酸(HCN)。若竹筍未煮熟而食用,中毒症狀可能在數分鐘內出現,包括喉道緊縮、噁心、嘔吐、頭痛等,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另外也不能生吃的還有四季豆、茄子。「四季豆的生豆中含有凝集蛋白,若未煮熟可能引起腸胃不適、腹瀉、發燒等。茄子則含有茄鹼,吃多可能造成咽喉部搔癢,充分加熱,可以分解茄鹼。」程涵宇說,茄子所含的茄鹼是一種有毒的生物鹼,主要分布在茄子的果實的皮與種子中,生吃還可能會引起消化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若食用超過一定量的生茄子(如每公斤體重大約攝取3至6毫克的茄鹼),可能會出現中毒症狀,例如噁心、嘔吐、腹痛或頭暈等。不過,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就算生吃茄子也要吃到近2~3公斤,才會有中毒症狀,因此不必過度擔心。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要一口氣生吃下近2~3公斤的茄子才可能引發中毒反應,因此不必過度擔憂。(圖/程涵宇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79473/sm-665133fd2d877776442aada3295c2bd5.jpg)
愛吃生魚片小心!50歲女胃不舒服 醫檢查驚見5公分寄生蟲
熱愛生魚片的民眾要多加小心!近日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在進行健康檢查時,醫師竟在她的胃內發現一條活生生的「海獸胃線蟲」寄生蟲,並已導致胃壁紅腫發炎。醫師也提醒,生魚片若未經適當冷凍處理,可能暗藏寄生蟲,民眾應格外留意食用安全。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分享,該患者數月來胃部時常不適,雖然症狀輕微且未影響食慾,但仍前往檢查。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師發現胃壁上有一條可疑的線狀物,仔細觀察後竟發現「那條線會動」。經夾取後確認,這條長約5公分的寄生蟲正是海獸胃線蟲,已造成患者胃壁紅腫發炎,所幸及時移除。林相宏解釋,海獸胃線蟲的蟲卵寄生在海洋甲殼類如蝦、蟹中,當受感染甲殼類被魚類吞食後,幼蟲會寄生在魚體內。若這些魚被捕撈製成生魚片食用,幼蟲可能感染人類。海獸胃線蟲會附著在胃壁上,引發噁心、嘔吐、腹瀉、大便帶血或過敏等症狀,通常在感染後48小時內出現,病程可持續數天至數月。林相宏說明,該寄生蟲的幼蟲無法在人體內長成成蟲或產卵,對人體的威脅不高,治療方法以胃鏡夾取移除為主,目前並無有效的除蟲藥物。林相宏也提醒,高風險魚類包括鮭魚、鯖魚、秋刀魚、竹莢魚、鰹魚、沙丁魚與魷魚等。不過他也指出,台灣確診案例相對稀少,民眾無須過度恐慌。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海獸胃線蟲為可能存在於魚類或烏賊之寄生蟲,若攝食入受感染之魚類,蟲體會侵犯胃壁或小腸壁,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輕微發燒、糞便含血或黏液等症狀。不過海獸胃線蟲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後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如以內視鏡檢查發現蟲體或感染病灶,可以內視鏡將之移除,或以手術方式切除。衛福部也提到,目前臨床上並無經證實較有效之除蟲藥物,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因冷凍處理可殺死蟲體,故提供生鮮魚產品之業者,須落實食材管理,如海鮮產品應先以-35°C以下低溫冷凍15小時以上,或-20°C冷凍7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維護消費者健康。食藥署建議民眾,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產品;調理產品時手部要清潔、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並避免交叉污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79024/sm-ad480ff3a53f218c9a04201eed5bb357.jpg)
天冷吃火鍋「7大傷腎地雷」曝光 醫示警:超過30分鐘不要再喝了
除了珍珠奶茶、雞排,不少台灣人也很喜歡吃火鍋,儘管夏天,火鍋店依舊生意滿滿。然而錯誤的吃火鍋習慣,可能3顆腎臟都不夠用。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列出吃火鍋傷腎7大地雷,讓大家健康吃鍋沒負擔。1.愛吃麻辣鍋麻辣鍋不單是辣椒,其主要原料高湯、中藥材、另添加沙茶醬、咖哩粉、起司、奶油、及豆瓣醬等高脂調味料提味,屬於高鈉高飽和油脂與高熱量湯底,熱量更是高達800kal,相當於3碗白飯的熱量,熱量是所有鍋底的第一名,2碗湯含鈉量高達4942毫克。2.愛挑選濃醇香火鍋醬料火鍋無論湯底與食材已經是熱量與油鹽糖爆炸的一餐,如果你吃火鍋醬料習慣是選擇濃醇香醬料如沙茶醬、胡麻醬、豆乳醬、沙拉醬、醬油膏等,且一餐火鍋下來你添加醬料次數超過一次,經年累月下來你的腎臟功能將備受摧殘。選擇醬料有一個大原則就是「越稀越好、避掉濃醇香三合一」,薄醬油、烏醋、白醋都可以較安心添加,像是蔥花、蒜末、香菜、蘿蔔泥、碎洋蔥等這類天然的辛香料,可以放心吃。3.愛吃吃到飽且要吃回本吃高檔的和牛、海鮮、甜點,代表的就是高熱量高油鹽糖與高普林,有統計一頓吃到飽的火鍋下來可以攝取高達3900大卡熱量,相當於14碗白飯的熱量,吃一頓需爬8座101大樓,才能將多餘的熱量消耗,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建議熱量700大卡,吃一頓就半公斤。除了熱量問題,一頓吃到飽火鍋鈉攝取量高達6600毫克,吃完非常口渴就會拼命喝含糖飲料或啤酒,不但超傷腎,可能隔天痛風就發作了。4.吃超長時間吃火鍋一餐吃下來可能是原來的2到5倍時間,除了熱量的問題,火鍋湯不斷的加進食材與滾煮,30分鐘後那鍋湯底裡頭的食品添加物、鈉離子、重金屬、磷酸鹽、硝酸鹽等物質會濃縮,尤其亞硝酸鹽濃度就開始暴增,一旦持續煮了超過90分鐘,鍋內的「亞硝酸鹽」濃度就會飆升近10倍,過量亞硝酸鹽會引發急性中毒,症狀為缺氧、呼吸困難。高濃度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經腸內細菌分解,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不只傷腎臟過量將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肝、大腸及胃部的癌症,超過30分鐘的火鍋湯不要再喝了。另外一個問題是喝酒,酒精不但會傷代謝,更是誘發癌症與痛風的危險因子,喝酒又會想要喝火鍋湯,不只傷血管肝腎,更是致癌的危險因子。5.生食熟食餐具沒區分吃完麻辣鍋很多人隔天就拉肚子,除了過辣與高油鹽糖造成腸胃道過量負荷外,不乾淨的火鍋飲食習慣通常是主因,除了生食未煮熟就吃進肚外,揪團吃火鍋一群人生食、熟食的筷子、湯匙根本未分開使用,或大家的筷子直接伸進鍋裡夾食物,沒有用公筷母匙等地雷行為都是導因。病毒細菌在火鍋內大傳染,導致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每一次的拉肚子腸胃炎傷的不僅是腸胃道,腎臟負責水分與電解質的調控,每一次腸胃炎更是對腎臟一次嚴重的負荷與傷害不可不慎。6.王子麵與冰淇淋最後儀式感想一想那一碗王子麵加2球冰淇淋就等於一餐的熱量了,除了又吃進去過多的熱量外,最後王子麵與冬粉的問題是,王子麵與冬粉都是超吸湯汁的食材,前面不是提到越後面的湯汁越危險,那坨麵食吸滿了滾燙了2小時以上的濃縮火鍋毒湯汁,然後又吃進了你的肚子,你的該有儀式感又給腎臟帶來更多的負荷。7.湯底打包帶回去煮消夜有些節省的美食愛好者總會吩咐老闆把鍋內湯底打包帶走,加個麵與食材又變成一餐美味消夜,除了過餐食物的滋生細菌問題外,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已經了解火鍋湯底煮越久是越不能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69691/sm-1f7272b4266b5f0357bf5578f06aebe3.jpg)
泰國爆豬型鏈球菌…台男也感染「1疏忽險致命」 醫揭預防方法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接連爆出12起因感染豬鏈球菌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的案例,就連台灣也傳出病情。一名53歲男子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急救,到院時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診斷證實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據了解,男子是飼養豬隻的業者,罹患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豬隻後沒洗手就碰觸口腔,以致於細菌經由口腔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所幸進行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後順利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說明,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感染途徑主要透過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楊自強提醒,豬肉切勿生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處理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要徹底洗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63654/sm-1645962c8f63dbefbbca82bdb60d41db.jpg)
台東部落「蝸牛小米粽」釀3死 金蘭醬油家族39年前誤信「可補身」…生吞大蝸牛險滅門
台東縣金峰鄉部落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多人食用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後,出現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狀,目前已造成至少12人中毒,其中3人不治身亡。不過,早在39年前,台灣也曾發生過類似案例,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一家人,誤信生吃蝸牛可補身,結果5人卻感染寄生蟲喪命,只有當時人在國外的小兒子倖存。據了解,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誤以為生吃非洲大蝸牛能補身,便在自家飼養非洲大蝸牛。1985年6月27日,一家5人生食非洲大蝸牛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而鍾秋桂夫婦、母親鍾林腰、長子鍾德富不幸身亡,次子鍾德尚則在臥床10多年後去世,只有當時人在國外的小兒子鍾德亨存活。衛福部疾管署曾在官網衛教,廣東住血線蟲感染人類的主要途徑,是經由食用未煮熟、受汙染、寄生之福壽螺,或是蝸牛、蛞蝓、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蝸牛之黏液)等所致,潛伏期約2至3天,最長可達47天。疾管署說明,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造成各種神經學症狀,患者多半出現腦膜炎,以急性劇烈的頭痛最常見,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等症狀,感染的寄生蟲數量較多時,可能危及生命。而台灣早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廣東住血線蟲主要的感染源是食用沒煮熟的非洲大蝸牛,大部分感染者為孩童,但近十年來的散發病例報告,以外籍勞工食用未煮熟的螺類造成感染最為常見。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請勿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螺類、蝸牛等,處理時也應戴手套、洗淨雙手,將砧板清洗乾淨,生食蔬菜、水果前亦務必徹底將其清洗乾淨,才可降低感染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60225/sm-2846721d5b66ed6917dee8b2ce1142a3.jpg)
拿蛋「敲碗邊緣」恐害腹瀉 專家揭正確打蛋方法
不少人為了方便,會習慣用碗的邊緣來打蛋,然而有專家指出,這樣做可能會讓蛋殼上的沙門氏桿菌掉回蛋液中,若蛋未煮熟,可能引發腹瀉、嘔吐等症狀。根據料理網站《The Kitchn》的專家說法,若是利用碗邊緣敲蛋,蛋殼上的細小碎片可能會掉進裝蛋的容器裡,而這些碎片可能含有沙門氏桿菌,會污染食物。若蛋未煮熟,可能引發腹瀉、嘔吐等症狀。因此專家建議,應該在堅硬、平坦的平面上敲擊蛋,使蛋殼產生微小裂痕,然後用手將蛋殼撥開,讓蛋白和蛋黃滑入容器中,這樣可以減少蛋殼和細菌混入蛋液的風險。事實上,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官網上刊載,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沙門氏桿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2位,2018年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在台灣則排名第4。食藥署說明,人體在誤食沙門氏桿菌後4至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而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至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2至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為1%以下。食藥署指出,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不過一些特殊病患,例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大)、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59152/sm-988698a881b368294cd676b892416104.jpg)
吃下沒煮熟豬肉!他一照「體內全是蟲」 醫示警:爬進腦就得動手術
豬肉務必煮熟再吃!美國佛州大學急診科醫師加利(Sam Ghali)日前分享一張CT掃描照片,只見這張圖上,布滿了白色如同米粒般的異物,係因這名患者吃下沒煮熟的豬肉,感染了「囊蟲病」(cysticercosis)。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加利解釋,囊蟲病是由「豬肉絛蟲」引起,蟲卵會隱藏在未煮熟的豬肉裡,一旦被人類吃下肚,就會在腸道中孵化成幼蟲,而幼蟲會鑽過腸壁、進入血液,擴散到全身各處。不過,牠們在被人體免疫系統殺死後,會形成堅硬的鈣化囊腫,在CT掃描圖上,就會呈現出白色橢圓形的「米粒」。加利進一步說明,除了吃下未煮熟的豬肉外,這些蟲卵也可能因糞口傳染染疫,這種傳播方式主要因感染者在上廁所後沒有正確洗手而發生,或者蟲卵透過人體排出後,汙染水源而致。報導指出,如果鈣化囊腫進入大腦,將會引起頭痛甚至癲癇發作,也可能讓人出現意識混亂、頭暈、腦積水等病症,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需要手術進行切除;若囊腫到達眼睛,恐怕會使人視力模糊,造成其他感染問題。對此,加利也強調,囊蟲病的預後情況通常很好,但不幸的是,仍有一些病例將會致命,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000萬人感染,導致約5萬人死亡,「所以應該盡力保持清潔、經常洗手,永遠不要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52853/sm-672ae96a9206643b69fc6504dd23d799.jpg)
他全身長滿瘀青又嚴重腹瀉 竟是因「手受傷切豬肉」感染豬鏈球菌
廣東東莞一名男子平時負責處理生豬肉,日前他在切豬肉時,因手上有傷口而感染「豬鏈球菌」,導致他開始嘔吐、腹瀉,全身上下更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瘀點瘀斑,所幸經過治療後,病況已趨於穩定。根據陸媒《廣州日報》的報導,56歲的付姓男子從事餐飲業,日常工作室處理生豬肉,但有次他帶傷切肉時,不慎感染了「豬鏈球菌」,並開始嘔吐、腹瀉,甚至一度昏厥,緊急送醫後便進了加護病房治療。報導指出,「豬鏈球菌」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皮膚的傷口感染,也可能因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豬血和豬內臟而中招,其臨床表現為高熱、畏寒、寒顫或食慾下降等病症,嚴重者則可能引起腦膜炎、敗血症等。醫師指出,該疾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3日以內,也曾出現從接觸至發病僅4小時的案例,而「豬鏈球菌」會侵襲大腦,對患者的腦膜、腦脊膜造成感染性損傷,同時也可能感染耳部和上呼吸道等處。對此,醫師就建議,如果是需要長期接觸豬和豬肉的人員,應常配戴料理專用手套,避免讓細菌經傷口進入身體,進而引發致命的敗血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46679/sm-d3802923d0cf99f04e60de61272daa1a.jpg)
好市多買酸辣雞翅「咬下去發現沒熟」 她慘腹痛噁心全吐出來
許多人會到知名連鎖美式賣場好市多購買熟食,其中烤雞更是備受歡迎,常常供不應求,然而日前一名女子卻在吃下酸辣雞翅後,發現裡面似乎沒有烤熟,且食用後感到腹痛噁心。該名網友在臉書社團「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發文提醒,「到南崁店購買酸辣雞翅的社友們要注意喔」,表示自己在6月30日上午購買酸辣雞翅後,吃到一半發現這包雞翅沒烤熟,因此建議大家回家最好再加熱一下。原PO也貼出酸辣雞翅的照片,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烤雞翅的肉質呈現透明狀,且上面還帶有血紅色。原PO隨後也更新自己的狀況,表示食用後感覺腸胃不適、腹疼噁心,「今天只有吃雞翅,剛剛也全吐出來了,晚一點可能致電客服請他們注意」。貼文曝光後也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紛紛留言表示,「建議拿去退,不然他們永遠不會注意」、「很久以前我也遇過,直接拿去退貨」、「啊…這個天氣吃酸辣真的是勇者,基本吃不出來是調味的酸還是變質的酸,保重身體啊」、「很正常,現在的員工只會知道,加熱幾分然後拌醬,不是廚師出身,根本不會知道熟沒熟,也不用知道熟沒熟,反正被罵是公司,一切按照公司規章行事。食安只會越來越多」、「雞肉真的要熟,我家人有次晚餐外食不小心吃到未煮熟的生雞肉,當晚急診胃痛肚痛非常不舒服」。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提醒,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若是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就要注意,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45706/sm-20b4606280a4706c270a2c6ec2d9aa22.jpg)
疑吃到不新鮮烤鮮蚵…他「1天狂拉7次血便」 6人食物中毒相繼住院
台中市林姓男子上周和朋友到熱炒店用餐,自行烤生蚵吃海鮮,事後卻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甚至在1天就狂拉7次。後來,他趕緊至急診報到,疑似因食物中毒住院治療,沒想到同行友人也出現類似症狀,總共6人相繼住院,此時醫院也驚覺事態嚴重,立即通報衛生局。大甲李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醫師賴大豊表示,林姓男子在本月18日上午因為身體不適至急診就醫,身體相當虛弱,自述不斷拉肚子、腹痛、噁心,檢查後發現身體發炎指數過高,還有血便狀況。經醫師詢問飲食狀況後,林男才想起前2天和朋友去吃熱炒、烤鮮蚵吃到飽,醫師則研判是吃到不新鮮或沒烤熟的海鮮所致,疑似感染腸炎弧菌的食物中毒。林男住院隔天一早,他的2名友人也陸續至醫院就診,病情還與林男一樣,院方發現他們為朋友關係,又是在同一家餐廳吃飯,擔心食物中毒擴大,便趕緊通報衛生局。 據了解,3人當時在用餐時巧遇親戚,林男住院期間曾打電話給對方詢問狀況,不料親戚也有出現相同腹瀉問題,而雖然當天熱炒吃得菜色都不同,卻都剛好吃了烤鮮蚵。不過,由於對方是年紀較長的長輩,並不知道食物中毒,情況早已持續好幾天都沒改善,21日就醫進行抗生素治療,總共6人皆已平安出院回家賴大豊強調,天氣炎熱最怕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更要注意小心食品衛生,而感染性常見的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其中最常見的腸炎弧菌,就是吃下未煮熟的海鮮導致,潛伏期約在4至90小時,平均約17小時,感染後常會出現腹瀉、腹痛或伴隨發燒、頭痛、噁心、嘔吐,少數有血便,比較輕微則會自行康復。(圖/大甲李綜合醫院提供)賴大豊進一步表示,腸炎弧菌不耐熱,經高溫烹煮就會被殺滅,建議在食用前充分煮熟才能預防;由於最近天氣炎熱,如果鮮蚵沒有低溫保存,尤其放在高溫30多度的環境下,就很容易就腐壞,提醒民眾在食用海鮮前,除注意食材本身的新鮮度,也要煮熟後再吃。對此,台中市食安處接獲醫院通報表示,獲報當日立即派員至該餐廳稽查,現場計有生熟食刀具及砧板混用、冰箱中的生熟食材混放及餐具籃積塵等缺失事項,當場便責令業者限期改善,若後續複查不合格,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處6萬元至2億元罰鍰;另外,當下也採集了相關食物、環境等檢體送驗,預計最快2周後就能有初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