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 聖嚴法師四川1400年摩崖造像被塗抹「毀容」 文保部門證實:來不及制止
大陸一名網友近日發文稱,四川巴中市南江縣境內「開於隋末唐初的石飛河摩崖造像」竟遭人塗鴉。圖片顯示,造像被塗抹得花花綠綠,包括蓮座、衣服、頭飾、手中器物等,分別被塗上不同色彩,其中一龕七尊造像更遭大紅油漆塗了個遍。對此,巴中市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證實此事,承諾將盡力復原。《封面新聞》報導,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造像被人塗抹得花花綠綠,一些造像的蓮座、衣服、頭飾、手中器物分別塗上了不同色彩,其中一龕七尊造像被疑似大紅油漆塗了個遍。這些被塗抹的造像難以看到本來面目,所幸的是,有部分造像倖免於難,依舊保持靈動的本色。對此,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在接到情況反映後,南江縣立即報告巴中市文物局,市縣兩級文保專家馬上到了現場,但來不及制止。經調查,本月7日,當地一位60多歲的群眾為了還願,雇人花了2天時間,為部分造像上了色。調查人員走訪了出售塗料的攤點,證實這些塗料為學生繪畫的顏料或噴漆。據了解,被塗抹的石飛河摩崖造像位於南江縣赤溪鎮金銀村5社,因其被高大茂密的樹木遮擋,直到2017年才被當地一位駐村幹部偶然發現。造像分別位於兩座裸露的紅砂巖上,彼此之間相距約20米。文保部門採取了保護措施,為造像頂部加蓋雨棚,並安裝了監控設施。負責人強調,文保部門已聯繫省考古院及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專家,在詳細分析塗料成分之後,有針對性地制定修復辦法,盡最大努力予以復原。
喪父之痛靠佛法撫慰 柯有倫聖自勉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
柯有倫30日出席電影《本來面目》首映會,該片記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跌宕起伏的一生,現場近800人一同在大銀幕體會聖嚴法師「平凡人做了不平凡事」的感動。他表示,從小就與聖嚴法師有緣,兒時隨家人去農禪寺,長大後也時常去法鼓山打禪,其實在父親過世後,佛法帶給全家人很大的撫慰力量,他印象中的師父很幽默,只要有師父在就有歡笑。在大銀幕再次看見師父的身影非常感動,再次提醒自己要繼續努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尤其在這動盪的時代。《本來面目》首映會吸引800人觀賞。(圖/牽猴子提供)《本來面目》首映會也有許多名人嘉賓到場,資深音樂人黃韻玲深受感動,希望有機會還能再多看幾遍,細細品味。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出品人蔡清彥、監製楊蓓、導演張釗維皆出席映後分享,導演張釗維表示:「我是看最多次(電影)的人,我到現在看內心還是非常激動跟衝擊。」張釗維導演接下這個重責大任後,他閱讀超過350本師父的日記及專書,還親自打一次禪七,只為更靠近佛法。張釗維表示,3年前有緣分製作這部作品,是他的紀錄片生涯重要的轉折,「我一直希望紀錄片能改變世界,但拍攝《本來面目》的過程中,我學習到放下,我領悟到身為紀錄片工作者,應該放下想要改變世界的執著,放得下才能再提起。」《本來面目》導演張釗維(左起)、監製楊蓓、出品人蔡清彥。(圖/牽猴子提供)聖嚴法師曾獲選「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然而回顧他的一生,其實充滿顛沛流離、考驗與轉折,他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積極入世弘法,本片運用聖嚴法師的開示演說、日記、病歷、文獻著作以及照片影片等,表現其不同的生命階段。出品人、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清彥映後分享說,他看完忍不住哽咽,看完電影大家覺得不是他們眼中的師父,導演很不簡單,在這麼多的意見跟看法中,還能保有自己想法。監製楊蓓則說,她始終認為自己要為聖嚴師父寫一本傳記,但想想若是拍成一部電影,或許能讓更多人認識師父,於是有了製作《本來面目》的想法,接著就找到張釗維導演來完成這部片。《本來面目》將於9月啟動全台免費巡迴放映,全台近80場次都已額滿,仍想搶先一睹這部精彩的紀實電影,建議向戲院詢問包場資訊,詳情可密切注意「本來面目」電影臉書粉絲團。
聖嚴法師紀實片 傳達「平凡人做了不平凡事」感動催淚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紀實電影《本來面目》舉辦試片,滿場觀眾受聖嚴法師不斷追尋生命與信仰尊嚴歸向的堅毅所感動,不少人甚至激動落淚。監製楊蓓映後也出席分享,表示這部片的初衷很單純,就是希望更多不認識聖嚴法師的人能夠認識他,從法師的生命獲得啟發,整部片回歸「人本」角度,述說一個「平凡人做了不平凡事」的故事。聖嚴法師曾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儘管因家貧未能完成小學學業,但他的一生學無止盡,在年近半百的時候還取得日本文學博士,是漢傳佛教僧侶史無前例的成就。取得博士學位後,更奔波於美台兩地弘揚佛法,並不忘以現代人的語言及觀點,開示演說、寫作著書。而《本來面目》歷時2年製作,如實回顧法師一生與佛法的緣起與生命的實踐。楊蓓表示原本去年年底就計畫讓這部片面世,但種種原因延至現在,不過歷經疫情後,或許這部片在這個時間推出,更有其意義,「隨緣反而會有更好的因緣」。聊起籌拍的困難,楊蓓表示因為師父這一生太豐富、太多面向值得探討了,最後他們討論出來的共識就是,整部片回歸「人本」角度,說一個「平凡人做了不平凡事」的故事。聖嚴法師之所以能夠展現出這樣驚人的生命能量,關鍵在於「他確信佛法是對人有用的,他用在自己身上完全行得通。所以他能夠告訴你,生命可以這樣走,就這麼簡單。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這正是聖嚴教育基金會決心拍攝這部片的主要原因。聖嚴法師活出不平凡的一生。(圖/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導演張釗維也說,對他來說,聖嚴法師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是又超出一般知識分子的格局,「就外在大環境來說,他在追求個體的,同時也是整體的,尊嚴的復歸;就內在心性而言,他始終保持從小就有的率真。」《本來面目》以紀實電影形式,呈現聖嚴法師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經歷的時代浪潮。本片將以非商業模式上映,9月啟動公益免費巡迴放映,並希望藉此號召更多企業、人士加入包場,一起為社會帶來善念與正能量。免費巡迴放映預計8/12於官網開放報名,詳情請密切注意「本來面目」電影臉書粉絲團。
聖嚴法師影響千萬人 紀實電影《本來面目》即將推出
電影《本來面目》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出品,以紀實片的形式,呈現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跌宕起伏的一生的。他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本著「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的單純信念,積極入世弘法。本片運用聖嚴法師的開示演說、日記、病歷、文獻著作以及照片影片等,表現其不同的生命階段。聖嚴法師曾獲選「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然而回顧他的一生,其實充滿顛沛流離、考驗與轉折。聖嚴法師自幼體弱多病,1940年代,年僅14歲的他在江蘇南通出家,親眼目睹佛教信仰淪為儀式化,之後經歷軍旅生涯並再度出家,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而將近70年不曾休止的求法與傳法,也是追尋生命與信仰尊嚴歸向的過程。導演張釗維。《本來面目》自1979年紐約街頭揭開序幕,以十年為一個節點鋪陳聖嚴法師的生命歷程,從信仰危機、二度出家、前往日本、禪修傳法、開創法鼓山、生死關懷,終至2009年捨報圓寂,透過本片讓大家一同咀嚼聖嚴法師的傳奇。跳脫傳統宗教影片的宣教風格,以平視、平實、平常心的態度,來面對聖嚴法師不平凡的一生,這恰恰是屬於當前時代所需的一種「如是我聞」。聖嚴法師照片。「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聖嚴法師短短的12字箴言,影響了千千萬萬人,只有放下了,才能再提起,就是法師一路走來的最深體會。導演張釗維談起參與這部片,「尊嚴與率真,其實是我內心深處非常看重的兩種生命情懷。說穿了,就是我自己跟師父的交集。」並坦言《本來面目》是迄今,他做過最難的紀實影片,儘管他嫻熟於處理歷史題材,但這次必須讓作品透露出超越現世此生的精神景況和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