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鴻
」 基本工資外送酷斯拉2/勞動部喊反外送平台併購 專家斥報酬公式不揭露根本白搭
二大外送平台Uber Eats與Foodpanda合併案正由公平交易委員會審查中,勞動部長何佩珊卻罕見發言公開反對合併,直言業者與外送工會未能有效溝通協商是主因。專家更直言,二公司尚未合併就藏計價公式、拒絕有效溝通,未來若合併案通過,更不甩外送員權益。據了解,由於兩大平台合併一過,將盤據外送市場超過95%市佔率,加上超高廣告投放與合作店家數,將實質達成「壟斷」效果,勞動部多月來受到一波坡來自各地的外送工會陳情,其中不外乎「停權要透明」、「報酬有保障」、「定型化契約」及「全時段保險」等4項外送勞動權益,至今都未獲有效回應。本刊調查,由於外送平台的運費組成結構及訂價機制不透明,外送員提供運送服務應實際拿到多少運費,目前仍未有共識,遑論勞動保障不足,目前連基本的勞退、勞保都沒有,不小心賺多了還得面臨健保「二代補充保費」大開口,加上外送產業仍屬持續擴張階段的新創產業,外送工會紛紛要求訂定《外送產業專法》,希望包裹式管理外送大小事。國內兩大外送平台併購案備受矚目,政大教授王立達認為勞動部主責勞工權益保障,勞權與公平交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勞動部不該對公平會的審查案指指點點。(圖/翻攝自王立達臉書)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表示,《外送產業專法》立意良善,但是實在窒礙難行,光「主管機關」是哪個部會就吵不完,畢竟要拚產業發展之時,勞動權益往往因此遭犧牲,各產業不會在同法中,並行發展與勞權保障。他說,機車運費爭議歸交通部管轄、外送者保障是勞動部職司、平台發展是經濟部輔導、新創產業更攸關數發部政策,在「公公婆婆」眾多窘況下,「就是卡在那」,無助發展。李健鴻舉例,義大利《就業法》專注於外送者對外送平台的僱傭關係保障,就有明列夜間加成、假日加價等措施,也兼顧外送者最低薪資標準,並入法保障進到外送者口袋的每一分錢,比起現行預告修法,只有保障「平台」能向客戶收哪些錢,會不會給外送員「還不好說」,更遑論刻意被平台屏蔽的「外送者報酬計算公式」。他認為,台灣不妨以「附加條款」方式,在《勞動基準法》項下附加外送者保障條款;在《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項下明定運價公式;在《產業創新條例》項下列出優稅等扶持產業措施。如此一來,會比實施《外送者保障專法》,更具可行性。公平交易權威法學者、政大教授王立達則批評,勞動部喊聲以作秀效果居多,實質影響不大,因為外送工會訴求包含「停權要透明」、「報酬有保障」、「定型化契約」及「全時段保險」等四項,都是外送員工作上個別權益保障事項,本來就該由勞動部管轄。勞動部明知我國法院認為外送員並非勞工,現行勞動法規無法作為保障外送員工作權益之法律依據,卻無視於外送工會主張的長年呼籲,遲遲不啟動立法行動以保障外送員權益,卻甩鍋平行單位函請公平會否決這項結合,推卸本身應推動立法以保護外送員權益之重要職責。外送平台Uber Eats稱全方位地保障了外送者安全,但對於被「屏蔽」的酬勞計算公式,則推稱由AI智慧計算,不便公開釋疑。(圖/報系資料庫)王立達直言,《公平交易法》雖然授權公平會進行結合審查,但目的並非包山包海,主要是聚焦維護各市場有效競爭;至於直接保護外送員上述各項工作權益,並不在《公平交易法》審查因素之列,勞動部發函行為已經違法。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陳昱安則認為,勞動部喊聲反併購,主要是在最後審查UBER EATS和FOODPANDA結合案件時,為避免實質壟斷市場後橫行霸道,而在許可決定書中以四點勞動訴求作為附帶條件,但勞動部直接發函拉成併購前提,儘管立意良善,但針對個案「確實怪怪的。」他呼籲勞動部別轉移焦點,內部能先做的立法草案與溝通,更重要的是跨部會合作,要求平台把「外送員計價公式」如實揭露,畢竟每筆訂單都是辛苦勞動,不該淪為摸彩活動,跑單多少錢都老闆(平台)說了算。對於勞動部表態反對,Uber Eats公關回應強調,平台和勞動主管機關和外送員工會針對推動服務承攬外送員的福利和保障的目標一致,平台多次率先採取行動提高安全保障,例如提供「第三人責任保險」、反光背心,並且持續精進外送員App功能,促進彈性的接單方式,以及整體外送體驗,也將持續與各外送產業工會溝通,盼取得共識。至於「報酬公式」何以屏蔽?平台則推稱是人工智慧,涉及內部作業,不便揭露。
時薪調幅更有感!憂不利職涯發展 審委籲「月薪調幅要略高」
最低工資審議會將於下月4日登場!蔡政府執政以來連續8年調整基本工資,從上任前的月薪2萬8元、時薪120元,調整至2024年的月薪2萬7470元、時薪183元,調幅分別達37%及52%,時薪調幅較月薪更有感。有最低工資審議委員認為,近幾年觀察勞工因此從事時薪工作者增加不少,不利其未來職涯發展,呼籲應同步調整,甚至月薪調幅要比時薪略高一點。以勞保局就業保險資料統計,在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前2015年年底整體本國受僱勞工達656萬餘人,當年領取基本工資月薪的人數為94萬9905人,時薪族則有36萬745人,2023年本國勞工則達723萬餘人,其中領取基本工資達113萬7108人,時薪族則至少有57萬5813人,基本工資月薪及時薪領取人數成長分別達19.7%及59%。若以2024年的時薪183元、工作22天每天工作8小時試算,每月可領取3萬2208元,較基本工資月薪的2萬7470元高約17%。「曾建議此次月薪調幅應相當甚至要略大於時薪」,最低工資審議委員、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表示,蔡政府任內時薪調整幅度遠高於月薪,是否因此造成更多勞工從事如部分工時等非典型工作?且勞基法大多數條文仍是保障全時工作者,雇主聘用時薪勞工成本相對較低。戴國榮說,最低工資月薪調幅不僅應與時薪相當,甚至應該略高於時薪,勞工才會慢慢轉向月薪工作,也才有利勞工未來職涯發展。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說,過去幾年因許多原因致時薪調幅比月薪來得高,反而使事業單位難找正職人力,也有研究指出,如果首份工作為部分工時等非典型工作,會有「就業陷阱」效應,要轉正職較為困難,甚至陷入「非典型工作長期化」,因此此次月薪調整略較時薪高也是合理。「尊重審議委員討論」,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過去因為認為時薪工作者因工時較少、工作密度較高等,因此認為要給其較高的薪資,而最近幾次調整都是月薪確定調整幅度後,再計算時薪的漲幅,此次調整仍要由審議委員決定。
剛迎來2024就一堆餐飲喊漲 外食族崩潰:調漲基本工資是禍首
這幾年受到國際政經局勢動盪影響,許多國家通膨飆升,台灣也深受其害,最近便有網友抱怨,新的一年許多民生物資又在悄悄漲價,在不同的店家用餐皆發現售價漲5元,唉嘆才剛進入2024年就一堆外食漲價,貼文一出網友認為調漲原因是1月1日基本工資調升,店家人事成本增加,因此賣的東西就變貴了。原PO前天(6日)於PTT八卦版指出,新的一年各餐飲業都調漲,包括早餐吃的肉羹麵、中午買的鍋燒意麵、晚餐點的金針排骨湯和小菜等店家,都不約而同漲價5元,讓他氣得抱怨,「有沒有剛進入2024年,賣吃的又全部都在漲價的卦?」貼文曝光後,許多人將漲價原因直指基本工資調漲,「基本工資上漲,不敷成本啊」、「薪資漲3% 我售價就給你漲10%,嘻嘻」、「合理,薪水漲,請工人的錢變多」、「1月1日起調整工資」、「你以為只漲價嗎?看看你碗裡的食物,其實也變少了」、「薪水漲,物資就漲,這樣根本沒幫助。」事實上,台灣的基本工資已經連續8年調漲,從最初的2萬,調高到明年的2萬7470元,時薪也將調升到183元,但大多數的台灣選民對這項調薪政策,已從最初的滿滿期待,走向普遍無感,因為明年受惠的239萬名勞工當中,大多數皆為最底層的一群人,占不到全台勞工的1/5。國泰金控日前也進行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有64%的民眾認為目前薪資所得與半年前相比基本持平,僅有18%認為有增加,更有17%的受訪者表示薪資減少。為何基本工資年年漲,卻還是有高達6成的民眾認為薪資凍漲呢?104獵才招聘事業群資深副總晉麗明指出,目前上班族的薪資成長幅度,低於資本所得的成長,也就是薪資成長方面,雇主可能需要做得更多,此外薪資的調整,相較於通膨及高物價來說,又吃掉了這些調薪的幅度,於是造成了負成長的狀況。文化大學教授李健鴻也表示,台灣薪資政策明顯落後其他國家,對於薪資本來就高於基本工資的人來說,基本工資調高也無助加薪,若要改善整體薪資水準,可以仿效先進國家的政策與制度,透過薪資透明化,來提升整體的勞工薪資。
基本工資連漲8年!6成民眾卻無感 專家曝「這1關鍵」:太落後了
基本工資雖然已經由最初的20008元,提高到明年的2萬7470元,且時薪也將調升到183元,然而這8年來雖然一共漲了8次,但對薪水高過於基本工資的上班族來說,卻等於薪資依然原地踏步,但生活成本卻不斷提升,甚至有上班族多年來平均月薪只領2萬8,與基本工資差距逐漸貼近,於是造就了基本工資年年調漲,但實際薪資還是多年凍漲的現象。基本工資8年漲8次,從最初的2萬,調高到明年的2萬7470元,時薪也將調升到183元,但大多數的台灣選民對這項調薪政策,已從最初的滿滿期待,走向普遍無感,因為明年受惠的239萬名勞工當中,大多數皆為最底層的一群人,占不到全台勞工的1/5。國泰金控日前也進行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有64%的民眾認為目前薪資所得與半年前相比基本持平,僅有18%認為有增加,更有17%的受訪者表示薪資減少。為何基本工資年年漲,卻還是有高達6成的民眾認為薪資凍漲呢?104獵才招聘事業群資深副總晉麗明指出,目前上班族的薪資成長幅度,低於資本所得的成長,也就是薪資成長方面,雇主可能需要做得更多,此外薪資的調整,相較於通膨及高物價來說,又吃掉了這些調薪的幅度,於是造成了負成長的狀況。文化大學教授李健鴻也表示,台灣薪資政策明顯落後其他國家,對於薪資本來就高於基本工資的人來說,基本工資調高也無助加薪,若要改善整體薪資水準,可以仿效先進國家的政策與制度,透過薪資透明化,來提升整體的勞工薪資。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則指出,全世界172國只有我們台灣是叫基本工資,另外171國都叫最低工資,「你就知道我們落後太遙遠了,我們是一個在薪資政策方面,非常落後的國家,所以各國過去這十年來,歐美國家甚至我們東亞的鄰國,他們都有發展出除了最低工資制度以外的,其他薪資立法或政策,譬如說歐盟跟美國12州,已經都通過實施薪資透明法,對象就是所有勞工;韓國、日本、新加坡,他們也有各種的薪資政策或立法,他們那個目的就是要協助最低工資制度,沒有辦法直接幫助到的低薪勞工。」
基本工資連8漲!主計總處:仍有34萬全時勞工月收未達2.5萬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基本工資已連8漲,不過,根據主計總處2022年調查,有逾34萬名全時受僱勞工月收入未達2萬5000元,甚至較當年2萬5250元基本工資還低,但竟僅有227件挨罰。勞團認為,若勞工所得低於基本工資,遑論勞動尊嚴;學者亦指出,調整基本工資,雖然對解決低薪有部分貢獻,但受惠勞工有限,習慣以貼近基本工資聘用的服務業,目前仍未見到脫離低薪的現象。蔡英文2016年上任前,基本工資月薪為2萬8元、時薪為120元,上任後年年調整基本工資,明年月薪擬調整至2萬7470元、時薪達183元,但主計總處調查卻顯示,仍有不少勞工所得低於基本工資。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認為,勞工所得低於基本工資,原因可能是部分行業仍未適用《勞基法》或企業持續違法,前者應擴大適用《勞基法》的行業,後者則要透過勞動檢查導正,不是調基本工資就了事。對此,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副司長王金蓉表示,主計處應是調查民眾實際收入,基本工資仍要扣除如勞保、健保等自付額,還有事假、病假等扣薪假,才會有所得低於基本工資的情況。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綜合規劃組組長許莉瑩則說,基本工資是勞動檢查必查項目之一,如果勞工認為自身權益受損,可向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洽詢、申訴。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表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低薪族指標為薪資中位數2/3,2018年我國低薪勞工約有143萬6000人,2019年為133萬3000多人,2020年有130萬1000多人,2021年估計約為128萬至129萬餘人之間,低薪勞工有逐年下降趨勢。不過,李健鴻認為,基本工資年年調整,雖然對解決低薪有部分貢獻,但受惠勞工有限、仍是次要因素,主要原因為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製造業低薪勞工大幅減少所致,習慣以貼近基本工資聘用的服務業仍未見到如此現象。但隨著疫後缺工、服務業大舉加薪徵才,也可能會讓服務業低薪問題轉好,若要全面性解決低薪問題,應要比照歐美推動薪資透明化等方式,讓求職勞工確實知悉自己的薪資,進而瞭解自己在公司的薪資排行。
基本工資將連8漲!民團呼籲「時薪、月薪脫鉤」
基本工資勢必連8漲!今年第2季基本工資工作小組,資方委員稱「不反對調漲」,勞動部長許銘春受訪時也說,勞動部希望基本工資往調升方向,由於製造業受到景氣不佳等影響,有工商團體就提出「盼月薪、時薪脫鉤」。勞工團體昨天呼籲,蔡英文總統應在最後任期完成《最低工資法》立法。基本工資已經連7漲,從總統蔡英文上任前的月薪2萬8元、時薪120元,調整至今年的月薪2萬6400元、時薪176元,月薪調幅達31.9%、時薪達46.7%。本月8日將是蔡政府任內最後一次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台灣勞工陣線昨日開記者會表示,台灣曾誤信「低工資創造競爭力」的錯誤經濟發展迷思,導致低薪普遍化,嚴重侵蝕台灣社會的永續,除了這次基本工資的調漲應該讓社會更有感,更要求蔡英文總統也應兌現承諾,依據民生物價通膨等指標,制定《最低工資法》調整基本工資,否則民生物資大漲,只透過委員會協商漲幅根本不夠。「不應再脫鉤調整」,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認為,每年都是調整月薪後再等比率調整時薪,且依其研究指出,曾有某年調整時薪調整較多,使得領時薪勞工的每月工時減少,時薪制勞工所得反而降低。全國產業總工會祕書長戴國榮說,時薪拖鉤後會有道德風險,反而讓低薪勞工難脫離「非典型工作」,較難規畫長年職涯、福利也可能會受影響,而當初基本工資補貼是因為新冠肺炎影導致內需蕭條,且多影響小型服務業,但製造業往往是中大型企業,而且還是因為景氣等原因;李健鴻也表示,基本工資補貼是受到疫情不可抗力的因素,才給予補貼,並非因為景氣差給予補貼。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則說,基本工資審議在9月8日審議,將尊重委員提出的意見。
勞動部推「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成效不佳 這些行業缺工無解
缺工方案推介僱用概況(本周為止)受到疫後復甦等原因,多個行業喊缺工,勞動部推出「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因應,未料結果不如預期,截至本周為止,旅宿業推介就業率為5.4%、餐飲業僅0.76%、地勤更只有0.73%,較整體6成至7成推介就業率明顯偏低,且仍有逾3成求職者仍在等候面試通知。業者說,現在的勞動力市場不是丟錢就能補到人,尤其許多人被疫情的低潮嚇到,轉行後不想再轉回來。勞動部官員表示,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共提供旅宿、餐飲及地勤等3大行業,只要經推介僱用,依有無如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等特定對象及就業地區位於偏遠地區與否,勞工可領6000元至1萬3000元不等的就業獎勵,以鼓勵勞工就業。對於新冠肺炎疫情後,旅遊、旅宿、餐飲業等缺工問題至今無解,北市某飯店業者指出,疫情期間有幾次較大的人事調整,許多人被疫情的低潮嚇到,轉行後不想再轉回來。尤其疫後的薪資待遇不會比疫情前好太多,員工轉行後做得不錯,更沒有回頭必要。花蓮縣旅館公會理事長張琄菡分析,1個職位可能要花半年才能補上適合的人,尤其偏遠地區的勞動力人口不足,求職者不多,新人也可能做不久,現在的勞動力市場不是丟錢就能補到人,但若薪資拉得太高,又不利於公司長久經營,讓業者很無奈。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吳淑瑛表示,旅宿、餐飲等推介就業方案成效不佳,經瞭解多數旅宿業雇主認為求職者體能及健康條件不符合,餐飲業老闆以工作環境不適合求職者等,航空地勤事業單位則以工作時間不合,但與此同時,卻仍有超過3成的求職者仍在等候面試通知,將呼籲加速面試流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表示,由於參加本方案的薪資要達一定水準,使僱主更會挑勞工,加上還有部分傳聞稱勞動部可能會開放服務業移工等,皆使媒合率不佳。
解決旅宿業人力困境…引進外籍移工?學者建議「改變工作模式」
旅宿業缺工怎解?學者表示,業者偏向找有經驗、效率高的勞工,另也期待引進外籍移工,但其實中高齡或二度就業的婦女也是解方;雇主及政府應思考改變工作模式及自動化等,解決人力困境。主計總處調查,2022年國人中高齡勞參率65.49%、高齡勞動力參與率9.62%,在世界主要國家屬末段班,許多婦女因家務而不參與勞動市場。有學者指出,歐洲也曾面臨缺工危機,當時鼓勵婦女以部分工時兼顧家庭,雇主及政府應思考改變工作模式及自動化等策略,解決人力困境。全國產業總工會祕書長戴國榮說,目前旅宿業缺工主因是「薪資偏低」,其實中高齡勞工也能做好房務或清潔等工作,勞動部也提供相關補貼。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分析,旅宿業偏好有經驗、效率高的勞工,但薪資給得不高,這種情況過去勞動市場可能仍能找到合適對象,但隨著勞動環境成為勞方市場,更難找到勞工,建議可透過職業訓練、職務再設計等改善工作流程,並改變招募策略。李健鴻也說,《就業服務法》尚未開放服務業引進移工,若要開放除了修法,更要嚴謹評估;且引進移工每月成本至少約3萬3000元,還有宿舍、管理、失聯等問題,「旅宿業真的瞭解這些成本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及特定對象就業組組長施淑惠說,疫後缺工方案也提供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等特定對象,每月最高1.3萬元獎勵金。但「二度就業婦女」定義較嚴苛,已規畫提供因家庭因素離開職場的婦女經媒合推介就可領就業獎勵、且不限缺工行業。李健鴻認為,二度就業婦女往往要在工作及家庭取得平衡,但我國卻把彈性工時視為「非典型就業」,建議政策鼓勵、保障部分工時勞工,以解決人力缺口。
國境重新開放 台灣移工人數達72.8萬人創歷史新高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一度實施三級警戒,並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使移工人數下滑,但隨著疫情趨緩,我國去年移工人數淨增加5萬8089人,人數累計達72萬8081人的創下史上新高,其中又因為勞動部多次放寬營造業引進移工標準,營造業移工從2021年的6756人,增加至2022年的1萬5681人、年增率最高。1992年就業服務法上路後,隔年移工淨增加人數達8萬1641人、創下史上最高,接著在2013年實施附加移工制度(EXTRA),隔年淨增加人數達6萬2462人再次之,去年淨增加5萬8089人則是史上第三高。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副組長莊國良認為,因為疫情延燒,長期不能引進移工,去年鬆綁後就湧現需求,只要是合法雇主、經過國內求才等程序,且在不妨礙國人就業等前提,就可以引進移工。雖然產業移工大幅增加,但社福移工人數卻不增反減,莊國良說,因為去年印尼一度以零付費為由,拒絕驗證我國契約,使得社福移工引進受阻,但隨著調整看護工薪資至少2萬元以後,引進人數越來越穩定,預計上半年可回到疫情前每周2000餘人水準。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表示,過去的研究往往認為引進移工會衝擊本國人就業、失業率提高,但近年研究則指出,如3K等缺工產業引進移工後,本國人改擔任管理職,反而使國人薪水上升。不過,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移工人數勢必會更高,勞動部應具體說明,引進多少移工會衝擊國人就業,訂定每年引進移工上限。針對近期飯店業頻頻喊要移工,他認為,住宿業是缺工?還是缺便宜的工人呢?如果仍建立在低薪勞動力,那產業要如何轉型與提升?
疫情衝擊拉大高、低薪資差距 金融VS.教育業差3.8倍
今年前5月平均總薪資3高、3低行業別受疫情衝擊,產業K型發展拉大薪資M型化結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至5月全體受僱員工總薪資6萬2736元、年增3.63%。不過,總薪資最低的教育業與最高的金融保險業,兩者的差距從疫情2019年的3.6倍拉升至3.8倍,M型化明顯,預估身處低薪風暴的就業人口超過103萬人。而住宿及餐飲業、支援服務業同樣身陷低薪風暴,不論主管、職員等級別,加計獎金、加班費後的總薪資皆不到4萬元,教育業更低於3.5萬元,這與金融保險業逾13萬有很大差距,後者為前者的3.8倍。主計總處行業別中的「教育業」,是不含小學以上公私立學校教職員的薪資統計,人資專家楊宗斌表示,就是俗稱的「補教業」,不論才藝型、課後輔導等,跟餐飲業「內用」減少一樣,全是疫情海嘯第一排的「慘業」;補教業雖然推出線上課程,但效果不如預期,對總薪資不高的補教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今年1至5月批發零售業、娛樂休閒服務業,總薪資都呈現0.9%、0.1%的衰退。文化大學勞工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分析,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低薪產業,吸納龐大就業人口,導致台灣長期擺脫不了低薪陰霾;若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低薪定義(低於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標準來看,近5年來我國低薪勞工占整體受僱員工近40%已降至29.6%,看似已明顯改善,但令人擔憂的是,30歲以下青年族群的低薪占比仍居高不下、高達4成。李健鴻表示,經貿環境促使科技、金融產業升級,企業積極加薪以爭取人才;而遇上新冠疫情,內需服務業指望的加薪、獎金沒了,人力驟減下,甚至出現「減薪」的情況,進而拉大高、低薪資的差距。楊宗斌表示,薪資M型化擴大,更直白地說就是「貧富差距」更嚴重;當「貧富差距」遇上「通膨」,對月領13萬的金融業來說,一天增加100元伙食費不痛不癢,但對月薪僅有3.5萬元的服務業勞工來說,「痛苦指數」不斷飆高。李健鴻指出,貧富差距擴大是全世界的共同議題,台灣只有調升基本工資這一招,遠不及其他先進國家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