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倫
」抗癌新突破!讓腫瘤細胞無路可逃 有助免疫治療效果更好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持續對國人生命健康構成莫大威脅,但近年因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癌症治療出現一道曙光。然而,癌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雜亂增生的血管與極化的巨噬細胞抑制了免疫反應,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監控,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實體腫瘤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30%,因此調控腫瘤微環境就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研究員之研究團隊發現,粒線體內多功能蛋白酶Lon,可透過調控「活性氧」濃度,在癌細胞活化發炎反應訊息傳導,誘導癌組織與周邊的巨噬細胞分泌抑制型細胞激素,抑制T細胞免疫反應,以及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從而使癌細胞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本研究已於109年12月發表於美國癌症免疫治療學會(Society for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TC)官方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而團隊繼續以「血管正常化」的思維研發VEGF121-VEGF165融合蛋白藥物,藉由抑制細胞內外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訊息傳導、抑制腫瘤血管增生,促使腫瘤內原本絮亂無章的血管變為較正常,同時增加腫瘤微環境中殺手T細胞與自然殺手(NK)細胞的進入。VEGF融合蛋白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L1的合併治療可在動物實驗中更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同時克服癌思停標靶藥物抗藥性。團隊以「新穎融合蛋白促血管正常化以克服抗藥性及增強癌症免疫療法」技術獲頒「2020第17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組」獎項。研究團隊證實在腫瘤微環境中,癌細胞會演化出逃避免疫細胞監控的能力。癌細胞可活化發炎反應訊息傳導:p38-NF-κB,並促進腫瘤血管新生,且竟可以同時利用外泌體分泌系統與粒線體DNA釋放,將干擾素訊息傳導路徑據為己用,進而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從而誘導巨噬細胞極化,抑制T細胞活性,成為適合癌細胞生長或轉移的免疫抑制環境。透過動物實驗,證實VEGF融合蛋白抑制腫瘤過度血管新生、抑制癌細胞缺氧代償作用(HIF-1α路徑)、減少巨噬細胞極化成促腫瘤生長的M2巨噬細胞、並減少分泌VEGF-A、IL-6、TGF-β,改善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並增加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的進入、讓anti-PD-L1的合併免疫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創新概念與技術,已獲得美國(US patent No.10,851,142 B2)、日本、及歐盟的專利保護。VEGF融合蛋白藥物目前已完成動物有效試驗,之後將繼續完成進入臨床試驗前之動物安全性測試,期待未來將開發為癌症新藥,提供癌症患者一個搭配免疫療法的治療選擇,成為新穎的癌症組合治療。
中醫抗癌1/驕傲!老祖宗祕技翻譯成科學語言 獲國際醫療期刊認證
台灣每4分31秒就有人罹癌,已經連續38年蟬聯國人死因之首,當西醫致力發展最新的免疫療法,試圖以人體自身免疫力戰勝癌細胞時,許多致力於傳統中醫研究的學者、醫師,忍不住怨嘆「這根本就是中醫所謂的『扶正祛邪』。」明明觀念超前數千年,但中醫卻始終無法完全使人信服,直到最近新冠疫情,中國大陸以中醫抵抗病毒,才讓西方國家見識到中藥效力。「其實這只能怪我們自己!」陳博聖中醫師原本是藥理學出身,中西雙修的經歷,讓他更清楚中醫的困境,「就是大家搞不懂中醫在說什麼!」新冠疫情延燒全球,大陸醫界也以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患者,顯著成效讓全球見識到中醫的厲害。(圖/新華社)因此當生基生技公司技術長劉紹祥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希望與他合作,共同組成「中醫科學化轉譯團隊」時,陳博聖認為時機終於來了,於是他們一起整理出中醫抗癌的六大脈絡,包括扶正祛邪、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化痰祛濕、養心安神。「特別的是,我們把這六大脈絡『翻譯』成科學語言,例如扶正祛邪就是活化免疫細胞、軟堅散結就是改變腫瘤表面訊號等等。」陳博聖說,這讓大眾能更直接快速了解中醫理論,而這篇《解開中醫有效治癌的奧秘》論文也在今年1月初刊登在知名國際醫療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中醫抗癌2/藥食同源成科學化關鍵 研究數據說服力十足
傳統中醫是老祖宗累積五千年的智慧結晶,由於缺乏科學數據,總難以和西方醫學平起平坐,但如今有一群醫師、學者將中醫深奧的道理「翻譯」為更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基生技公司技術長劉紹祥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陳博聖中醫師共同整理出中醫抗癌的六大脈絡,此篇《解開中醫有效治癌的奧秘》論文也於今年1月初刊登在知名國際醫療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歐洲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採取化療、標靶藥物,搭配β-葡聚醣一起治療,疾病控制率可達100%。圖為大腸鏡檢查。(圖/報系資料庫)「在西醫當道的國際期刊世界中,能獲得刊登,實在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里程碑。」免疫學出身的劉紹祥博士,因為對中醫相當感興趣,而邀請陳博聖一同研究中醫的科學化,進而發現「藥食同源」是最大關鍵。「許多抗癌藥物的主要成分,食物中同樣也有,例如β-葡聚醣(由許多單醣體聚合而成的多醣體,存在於各種真菌與植物)就存在於中醫常用的靈芝、茯苓之中,而且更有科學數據佐證抗癌效果。」劉紹祥說,根據歐洲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若搭配β-葡聚醣治療,病情控制率為100%,相較於化療46%、化療加上標靶藥物61%,效果相當顯著,此結果也發表在歐洲腫瘤醫學年會上。靈芝富含β-葡聚醣,這種多醣體是許多西醫抗癌藥物的主要成分。(圖/報系資料庫)陳博聖坦言,當初就是這個數據說服了他。「雖然我是中醫,但老實以前自己都感到懷疑!」如今有了科學數據,陳博聖發現「西醫的明天,其實是中醫的今天」,許多研發中的西藥,中醫竟早已運用其中,如今透過科學化的過程,推出相對應的相關中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