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86782/sm-df182809ab978faf1c9710ef96d8ea1e.jpg)
不再似寶1/台塑四寶上兆市值蒸發套牢87萬股民 石化慘成水餃股
「我是台塑台化小股東,今年得申請勞工紓困貸款才能過年回家吃年夜飯!」近期網路上各種酸言酸語,衝著台塑四寶股價而來,總結2024年台股「新慘業」就是石化,多家企業已成雞蛋水餃股,原本的龍頭台塑四寶股價也跌破金融海嘯低點,還可能出現史上首度營運虧損,這波「石化冰風暴」可能會讓全台超過87萬名小股東的荷包凍很久。CTWANT記者整理台塑四寶近期股價表現,高點分別為:台塑(1301)2021年10月的121元,南亞(1303)2022年4月的94元,台化(1326)2018年9月的130元,台塑化(6505)也是2018年9月的151元。而在2024年12月31日,台塑收在35.5元,南亞正式跌破3字頭、收在29.9元,台化收在27.3元,台塑化則為34.55元,網友戲稱不是股價「腰斬」、是「腳踝斬」,2024年市值蒸發1.18兆元,剩下不到1兆元。曾是台灣之光的台塑四寶,成功經歷數個景氣循環,如今營收及股價表現一路慘跌,不再「似寶」,最大關鍵在於中國大陸石化業的「內捲」。「不要小看中國,他們的技術真的超級厲害,我從來沒看過塑膠袋可以做得這麼薄!」在2009年,當時的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曾跟CTWANT記者開玩笑說了這句話,當時是在諷刺中國製造的偷工減料,沒想到過了15年,一語成讖。大陸官方2016年允許民間企業投資煉化一體廠,一連打造了包括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浙江寧波、上海漕涇、廣東惠州和福建漳州古雷七大石化園區,被媒體稱為「七個王永慶」,在中國刻意扶植與複製台塑六輕的成功經驗下,2020年後產能集中開出,到2026年前計畫新增化工原料產能超過8300萬噸,導致目前乙烯、PX、PTA、CPL、MEG、SM、ABS等全都供給過剩。但新冠疫情後,大陸房地產市況低迷,內需疲軟,影響相關石化、塑料及化纖需求,所以向外傾銷。「原本預期上半年會開始反彈,但實際上沒發生,現在景氣走勢,無法用傳統的產業架構來解讀了,人為干擾變因太多」2023年11月底,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向記者們介紹剛從敦化北路搬至內湖的新總部,當時氣氛輕鬆,他笑說不會讓幫他賺錢的老臣們退休。2024年,台塑、台塑化接連換了董座,記者也很難見到王文淵了。央視新聞報導天津新增乙烯年產量120萬噸。(圖/翻攝自央視網)「近日,年產120萬噸乙烯項目在天津經開區南港建成投產,專案投產運行後,中國石化天津基地的乙烯年產能將達到250萬噸,並將帶動千億級下游產業發展。」大陸第一官媒央視新聞在2024年11月興奮播報這條新聞。光是這一家公司、一個基地產能,就超過半個台灣一年400萬噸的產量,而這僅是眾多石化投產新聞的一條,12月還有内蒙古寶豐、萬華化學和山東裕龍等陸續開出新裝置,又多了210萬噸的乙烯投產。產能大增、價格崩跌,不但讓大陸市場內捲,還逼到整個亞太地區產業鏈失衡,重蹈大陸過去在太陽能、面板產業的覆轍,補貼扶持、產能過剩、削價競爭,然後就是倒閉潮。《朝鮮日報》報導,中國乙烯年產能在2023年已超過5千萬噸,是韓國的4倍,導致韓國公司不斷虧損,樂天化學過去3年已慘賠數千億韓元,考慮賣掉廠房,但找不到人接手,搞得韓國政府要幫忙借錢補貼、還讓原料石油腦進口關稅直接為0,免得公司倒了。全亞洲產能過剩,也讓台股的塑化股壓得抬不起頭,前私募股權操盤手「股人阿勳」整理,過去兩年半的股票投資報酬率,國喬(1312)為負47%,12月31日股價收在10.45元,台聚(1304)負48%、股價10.75元,華夏(1305)負55%、股價11.95元,大多成了雞蛋水餃股,台塑四寶更是負56%到61%。韓國樂天化學過去3年已慘賠數千億韓元。(圖/翻攝自樂天化學官網)令人訝異的是,台塑2024年股價跌一半,寫下22年新低,小股民卻增加6.4萬人,達到33.1萬人新高;南亞股價為16年來新低,股東增加約4.2萬人,共26.3萬人;台化也是22年來新低,股東增加2.3萬人,共18.2萬人;台塑化更是掛牌以來最低,股東卻破10萬人,增加3.4萬人,四寶股東人數近88萬人。愈跌愈愛買,就是看上台塑「大到不會倒」而逢低買進,然而許多分析師都在勸退,一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很多大戶套在50元左右,短期解套不易。「買股不是談戀愛,拖這麼久沒用」股人阿勳說,現在大戶都在賣、散戶接,千張以上大戶兩個月內已減少2%,台塑四寶的毛利率至少要回到8到10%以上才能損益兩平,15%以上才能讓股價回到過去,若再考慮碳費成本,至少要25%以上,「雖然價格很低,但轉型期太長了,建議立馬停損。」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也跟CTWANT記者說,台塑四寶明年仍不OK,可能要等到2026年後。四寶陸續在2024年12月宣布發行114年度國內無擔保普通公司債,合計募資金額將達470億元,盼籌資度過營運寒冬。業內人士也開玩笑表示,台塑家大業大不缺現金,可能是要以此「喊窮」,為2025年不發股利「鋪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291512/sm-c081cf17ce3ba6ce564659902352f4a9.jpg)
台塑大遷徙4/石化王國老功臣人生謝幕 2.5兆元集團總部「打掉重練」迎新舊能源轉型浪潮
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台塑集團,2023年10月19日正式搬離使用47年的敦化北路大樓。這棟大樓乘載了台灣產業的奮鬥史及「台灣精神」的印記。昔日台灣首富、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金句之一是「存一塊錢,才是賺一塊錢。 」而在台塑集團總營收2.5兆的龐大事業裡,最能精準控制成本、在對的時機出手的石化專業經理人,就是今年5月過世的前台塑董事長李志村。1935年出生的李志村是南投人,1958年自成功大學化工系畢業後,考上產業龍頭、國營事業鐵飯碗的中油,卻選擇進入當時還是小公司的台塑,他曾說,「我覺得這更能發揮我的專業。」李志村可說是王永慶欽選、招聘的首批大學畢業生,一做就是56年,若加上退休後的顧問職,不但在台塑集團度過3/4的人生,也全程參與了台塑企業總部敦北大樓的一切。李志村從基層做起,1967年台塑改組後從高雄調到台北總公司,並在1997年升任台塑總經理。他在王永慶決定交班、2002年規劃出的台塑集團「最高決策七人小組」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除了李志村,另外兩位老臣是當時的南亞董事長吳欽仁與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以及四位王家第二代,包括時任總裁王文淵、副總裁王瑞華、台塑化董事長王文潮與台塑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王瑞瑜。這些通過「經營之神」調教的核心成員,可說是企業強棒,因為台塑集團事業複雜度又廣又深,為降低成本,能做的都自己做,除了民生塑化用品的石化原料、電子材料的上游供應鏈,要蓋廠房就成立台塑建設公司自己蓋,為運送石化原料就成立海運公司與船隊自己送,甚至連發電廠都有,子公司近百家,事業部門負責人也練就一身功夫。台塑集團儘管收入破兆,但其總部辦公室設計相當簡單,以實用為主。(圖/報系資料照)CTWANT記者過去想請教石化業者對於景氣與市場看法,不管是台塑人、甚至同業通常會說「你去問李志村。」石化業界都知道李志村的判斷絕對是對的,他每天都在看數字、了解國際情勢,年輕時為了搞懂日本進口的設備、他學會了日文,為了接待客戶與處理美國台塑公司事務,英文也是呱呱叫,甚至2015年退休了還天天進公司。最讓台塑人及媒體界印象深刻的,就是李志村的溫和友善,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主管,遇見了都會笑臉迎人地打招呼,且只要記者有問題、他有空,他就會像老師一樣地傳承他的經驗與知識,最後還會補問「還有沒有什麼不懂的? 」台塑集團一開始設計的七人決策小組,三個是老臣、四個是王家後代。(圖/報系資料照)今年,這位德高望重的石化業大老走了,南亞老臣吳欽仁也在年初時辭世,台塑的敦北總部大樓也即將拆掉。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大江東去,世界產業趨勢正一頭衝向先進科技。現任的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在5月底的股東會上提到,「面對現今的種種挑戰,公司已在進行轉型策略與調整投資布局,像是擴大在半導體產業布局、跨入生活創新產業,還有深化AI及數位轉型等。」10月18日剛開幕的國際能源周,台塑集團推出兩個大型攤位,一是宣傳電池事業,一是與海上光電合作,這位石化大老搖身一變成了綠能先鋒。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跟CTWANT記者說,「石化和綠能並非完全對立的產業,過去百年的石化產業發展,也能成為新能源研發的基石。」隨台塑企業五千人遷徙內湖新大樓,像是告別舊日時光,待敦北大樓重新蓋好,核心事業及總部高層預計會在2029年重返敦北總部,舊能源與新能源如何開出新局,考驗著現今執掌團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