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儀
」 程涵宇 李思儀嗑鍋養生2/你該進補嗎?專家推薦3時機 2神湯老少通包、四季皆宜
颱風過後氣溫逐漸轉冷,人體開始進入冬季的「閉藏」階段,正是適合進補的最佳時機。專家建議掌握3時機進補,分別是氣溫攝氏23~26度時、持續下雨時、疲倦睡不好時,另外,藥燉排骨、四神湯是專家認為四季都可吃、同時適合所有人的補湯,建議適時滋養身體。「很多人愛亂進補!」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她曾有病人在中秋節後吃薑母鴨進補,當時氣溫直逼攝氏38度,所以吃完身體非常躁熱。「攝氏38度時,人體的血液非常暢旺,根本不需要進補,當溫度降到攝氏23~26度時,就是適合溫補的時機。」鄒瑋倫說,古人多以節氣、季節作為進補時機,但如今氣候暖化,四季變得愈來愈不分明。「過去遵循的『秋收冬藏』已難貼合現況,所以看時機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個人體質與狀況。」鄒瑋倫舉例,她有一位病人在夏天高溫38度時大啖麻油雞,身體卻沒有過分燥熱,原因是她長時間待在極度寒冷的冷氣房工作,所以她可以在夏天進補也沒問題。此外,天氣寒冷時也不能天天進補,建議每周一次或一個月2~3次即可。除了氣溫變冷,長時間下雨也適合進補。《黃帝內經》中記載,「因於濕,首如裹」,就說明濕氣過重時,身體會出現沉重不適感。「此時你會覺得四肢沉重、頭痛倦怠,這時也適合進補。」鄒瑋倫補充,許多上班族頻繁加班,極度疲累下精神渙散,卻又睡不好,這時也可以喝一下補湯恢復體力。台灣人熱愛吃鍋進補,但專家提醒要注意氣溫、體質,以免補過頭反而更燥熱。(圖/報系資料照)在四大名補中,鄒瑋倫最推薦藥燉排骨,除了它適合四季溫補之外,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而且多數人也不會再加其他火鍋料入湯。李思儀中醫師則推薦四神湯。「四神湯中包含山藥、蓮子、茯苓、芡實,其中山藥、蓮子健脾益胃;茯苓健脾胃、利濕氣;芡實補腎氣。此外,山藥、茯苓可養肺氣;芡實可緩解夜尿、頻尿;蓮子有助減緩腸胃敏感、拉肚子等症狀。」李思儀說,四神湯屬於平性藥材,適合所有人食用,而且四季皆宜,就連感冒都能吃,不過,唯一要注意的是,部分四神湯會添加薏仁,屬性偏寒涼、且具活血功效,所以女性生理期時不適合吃。鄒瑋倫認為一個好的藥膳補湯,不用挑最珍貴的藥材,只要挑選喜歡得宜就好。「例如喜歡子排、肋排,就挑選品質好的子排,同時搭配認真處理過的中藥材。」鄒瑋倫以生地為例,要蒸一次、曬一次,總共9蒸9曬後才是品質好的熟地,而不是價格高就代表一定好,建議找信譽較好的商家,可以多方聽取建,或找較知名的品牌或診所購買藥材較有保障。
嗑鍋養生3/溫差大3症狀齊發 「白蘿蔔這樣用」食療防中招
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溫差變大,中醫師發現門診患者以乾咳、扁桃腺發炎、氣喘為多,除了服藥治療之外,也建議透過食療預防保健,其中白蘿蔔功用很多,不僅潤肺化痰、治咳嗽失音,加上葉子一起打汁喝,也可治療喉疾;曬成蘿蔔乾煎成湯飲還能緩解腹瀉。李思儀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最近乾咳的小朋友突然變多,但令家長困擾的是「到底是過敏、感冒、還是流感?「其實單看初期症狀,的確不好判斷,需結合舌脈,看其舌象有無變化,以及脈象有無發炎的熱象或受風寒的緊象。如果舌、脈皆無明顯異常,惟獨只有三不五時咳嗽、也沒有鼻水、沒有什麼痰聲,那麼便屬『燥邪』所致的可能性。臨床上治療以養陰潤肺的藥物和食物為主。」李思儀中醫師建議多吃白蘿蔔,不僅能潤肺化痰,加上葉子一起打汁喝,也可治療喉疾。(圖/合成圖)李思儀說,「燥邪」易傷肺陰,藥物以醫師辨證後開立,食物可再多添加白蘿蔔、百合、山藥。白蘿蔔生打成汁可潤肺化痰、熟食健胃助消化,三高族群最適合。百合甘平潤肺、止虛嗽,可炒、煮飯、粥、湯皆可。山藥滋陰潤肺,含維生素B1、B2、C,可增強免疫力。最近也出現不少扁桃腺腫大發炎患者,李思儀說,除了初期配合用針,選擇魚際穴或少商穴,可有效縮短病程和減輕疼痛,也用白蘿蔔加上葉子打汁喝,可療喉疾。如果突然拉肚子,趕緊用曬過的白蘿蔔、也就是「老菜脯」煎湯飲,可改善症狀。梨子也是不錯的選擇,潤肺清胃、養陰瀉熱,又名「天生甘露飲」。水梨亦可和蘿蔔煮汁,能潤肺消渴。早晚溫差大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李思儀說,臨床上針灸可選用定喘穴、天突穴、魚際、膻中、大椎、孔最、太溪等穴。氣喘多本虛標實,病愈後,建議可好好調理身體,看是肺虛、腎虛、脾虛,也可能同時都有,建議諮詢中醫師對症下藥。
嗑鍋養生1/颱風後「四大名補」正對時 中醫:亂加蔬菜當心烙賽
颱風一個接一個來,緊接著東北季風又報到,讓台灣陷入下雨、驟冷、潮濕的境地,「此時正是『四大名補」吃鍋養生的好時機,包括十全大補、藥燉排骨、燒酒雞、羊肉爐』,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這些集合老祖宗千百年智慧的藥膳具有提神養氣的功效,不過她也提醒,「若是亂加蔬菜恐會導致腹瀉,反而得不償失。」十全大補、藥燉排骨、燒酒雞、羊肉爐的藥材配方已廣為流傳,無論是中醫診所或市售商品都可買到。「十全大補適合經常手腳冰冷、頭昏眼花、貧血氣虛;藥燉排骨促進血液循環,可補充精神體力,四季都可以吃;羊肉爐適合倦怠疲勞想補充體力的人,由於羊肉屬熱性食物,所以較適合秋冬食用;燒酒雞能補氣養身,但含有酒精,適合對酒精接受度高的人。」鄒瑋倫說。「它們都非常適合跟食材一起烹煮,例如雞肉、羊肉、排骨,單純喝煲湯、吃肉就能暖胃暖心,還能促進腸胃道消化、提振食慾,也可以促進循環,提升睡眠品質。」鄒瑋倫說,這四大名補歷經千百年不斷修正後,調整成如今的配方,但因台灣人十分熱愛火鍋料理,這四大名補又被當成火鍋食用。「例如店家已經調製好一鍋很棒的藥燉排骨,但許多人卻又另外加一堆火鍋料,或是甚麼蔬菜都加進去,食物的寒、熱、溫、涼、平等屬性全都混淆一起,很容易造成腹瀉,然後有些人就誤會是因為太補了!」鄒瑋倫解釋,蔬菜中含有草酸,若與補湯中的中藥材、肉類混在一起,很容易產生不好的氣味,甚至可能增加結石、尿酸增加導致痛風的風險。鄒瑋倫中醫師認為單喝藥膳補湯最能滋養身體,若要加蔬菜則要適量,以免食物屬性混淆。(圖/CTWANT資料照)「單純喝補湯是最好的,身體也最能吸收藥膳的精華。」真要加蔬菜,鄒瑋倫建議把握「三蔬三根」的適量原則,也就是三樣蔬菜、三樣根莖類。「盡量單純一點,再視個人狀況選擇,例如糖尿病患不要選擇芋頭這類的根莖類食物,以免增加血糖波動。」但也有專家認為藥膳加蔬菜沒問題。「我自己吃羊肉爐時,最喜歡加高麗菜、大陸妹些蔬菜了!」李思儀中醫師說,她的許多病人也都是以藥膳包當成火鍋湯底,然後加入想吃的蔬菜,不曾聽過有不適的情形。熱愛吃鍋的營養師程涵宇認為,就營養價值上,藥膳火鍋不僅能調節體質,還能吃出好氣色。「藥膳火鍋中的中藥材如黃耆、人參、枸杞等有助提升免疫力,搭配當季蔬菜簡單燙煮一下就起鍋,保留更多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增強代謝。」另外,紅棗含豐富膳食纖維、枸杞有維生素A,具有養血滋陰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色、潤膚養顏。程涵宇說,寒涼性的蔬菜如白菜、竹筍、冬瓜、絲瓜、茼蒿,吃較多時可能會稍微減少溫補藥材的藥性,建議選擇平性的蔬菜,如木耳、青江菜、香菇、菠菜,較不會與藥材起衝突。鄒瑋倫建議品嘗藥膳補湯時,若有任何狀況都可與中醫師討論,或許是體質不適合某些藥材,或是另外加入的食材有問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討論與釐清。另外,也不要一邊喝補湯、一邊喝手搖飲料、汽水、冰飲,都會讓藥膳效果打折,如果擔心上火,可再準備水果如水梨等平衡一下。
早餐不邪惡2/秒速搞定!美女營養師必吃5大食物 中醫「咖啡配中藥茶飲」養生
台灣人習慣的早餐如蛋餅、飯糰、蘿蔔糕、麵包,都是所謂的「碳水炸彈」,不僅容易讓人昏昏欲睡,更會讓熱量爆表。「台灣早餐真的超級容易是精製澱粉!」營養師程涵宇建議用「食物營養分類組合」思考,先列出蛋白質、堅果種子、蔬菜、水果、全榖雜糧各自涵蓋的食物,依個人喜好搭配組合,就能跳脫澱粉食物的陷阱。中醫師李思儀早餐充滿大量蔬果與蛋白質,最特別的是,餐後還會喝一杯拿鐵與中藥養身茶飲。「咖啡配中藥,當然可以啊!」「營養學期刊2019年的一項研究回顧發現,不吃早餐的兒童和青少年更可能超重或肥胖。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往往飢餓後會吃不健康的食物。」程涵宇說,孩童吃早餐的優點更多,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同時可增加注意力和記憶力。身為營養師,程涵宇自然每天為孩子準備健康早餐。「我跟兒子早上的時間都非常匆忙,我大約只花2分鐘就要準備好早餐,所以我必須健康、快速、營養!」程涵宇採取的方式是先列出蛋白質、堅果種子、蔬菜、水果、全榖雜糧各自涵蓋的食物,例如蛋白質是牛奶了、優格、起司;堅果種子是無調味堅果5顆、奇亞籽2小匙;蔬菜是奶油萵苣、生菜、大番茄片;水果是當季水果半碗、天然果醬一小匙;全榖雜糧是麥片2湯匙、吐司半片。平日早上時間較趕時,程涵宇會在上述5類食物中各自選1~2種食物搭配,份量不必太多。「例如奇亞籽可加入牛奶或優格中,水果、生菜可在前一天先清洗好,早上就能快速出餐。」程涵宇也會在前一晚跟孩子溝通好早餐內容,以免發生孩子不肯吃早餐的情況。「有時候前一天的晚餐,例如咖哩飯、義大利麵、起司烤馬鈴薯,我兒子也會主動說要當作早餐,像他今天早餐就吃三杯雞杏鮑菇燕麥飯。」程涵宇說,假日有時間好好準備早餐時,就把上述的5類食物組合在一起變豐盛,例如法國吐司搭配起司、生菜,再加一杯牛奶。不過,要切記依據孩子年紀,吐司用半片或頂多一片就好,澱粉量不可過多,要把「扣打」留給其他食物。中醫師李思儀早餐最重視蔬果與蛋白質,如果要增加飽足感,則會加上一點點澱粉。(圖/李思儀提供)中醫師李思儀的早餐重點是蔬果跟蛋白質。「我會準備多種當季的蔬果,然後用常溫水打成的蔬果汁,再加一點肉桂粉或者是薑黃的粉末。」例如最近李思儀愛上桑葚,她會多買一些,再依每次分量分裝成袋放入冷凍庫,方便每天早上使用。李思儀說,桑葚可以平補肝腎、也可以補血、顧關節、聰耳明目、預防白髮,它同時也是一個中藥,用來治療血壓高,也可預防糖尿病惡化。「桑葚可以加上富含維他命C的檸檬,還有幫助消化的鳳梨、蘋果,還有好的油脂如酪梨,跟你喜歡的任何蔬菜一起打成蔬果汁。」蛋白質也相當重要,早餐可以吃一顆水煮蛋或一杯無糖豆漿。李思儀說,早餐攝取蛋白質,可以提高一整天的基礎代謝率,有助於瘦身減重。如果還有飢餓感,也可以補充一點澱粉,例如半個地瓜,一小片吐司,或半個貝果,但是會盡量放在飲食的最後才去享用。「早餐後我也習慣來一杯拿鐵,但大多數我會選擇慢慢喝,用外帶杯帶去診所飲用。」而且李思儀也會再服用一杯中藥茶飲幫助身體補養元氣。「很多人都問我吃中藥還可以喝咖啡嗎?當然可以呀!我每天早上都是這樣子執行的。」
打造不生病體質2/發燒就吃藥?棄械投降恐更糟 營養師揭「3大禁忌食物」
發燒要不要吃藥?專家認為若只是一般感冒,太快服用退燒藥猶如自行棄械投降,反而讓病毒有長驅直入的機會,建議試著先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抵抗病毒。營養師也提醒,生病時一定要避免3類食物,包括「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降低免疫力,同時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恐怕會讓病況更惡化。根據疾管署資料,單周類流感就診已達8.1萬人次,其他如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也在社區內造成流行,而新冠單週併發症通報也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日前也在臉書發文說「生病寶寶多到爆」,同時也提醒家長今年冬天要格外當心。李思儀中醫師透露,曾有一位小女生因感冒來求診,不僅咳嗽、多痰,甚至出現頭痛、胸痛,連續吃抗生素將近一個月,卻還是感到不舒服,也因此一直請假無法上學。「我先用針灸緩解她的頭痛、胸痛,再開立一些扶正氣的中藥,後來小女生回診明顯好轉,還開心透露連生理痛都解決了。」李思儀說,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生病,但如何因應就很重要,例如許多人確診新冠肺炎後有長期咳嗽等後遺症,有些可能因初期延誤治療所導致,另外也可能因本身氣管敏感較弱所致,但一不舒服就亂吃成藥也不正確,因為中醫認為要「論證辨治」,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只是靠藥物壓抑症狀,沒辦法讓身體真正健康。「以發燒來說,不建議立刻吃退燒藥,而是應該先觀察體溫,如果是長時間低燒就要警覺,找出低燒的原因;或有熱筋攣病史的幼童才需要退燒。如果觀察是感冒引起的發燒,即使燒到攝氏39度也不必緊張,應該試著相信身體的免疫力。」李思儀說,發燒是免疫系統正與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作戰,心跳變快、血流增加是為了送更多的免疫細胞去前線作戰,這時退燒猶如先息兵,病毒反而容易長驅直入到體內,病程反而比較久。發燒時如果選擇中藥治療,可以增加服用藥粉的次數,李思儀說,以她自己開立的中藥為例,可以每隔3小時服用一次。「這樣做的用意是增加藥物濃度,有助縮短發燒時間,讓『外邪』(病毒)不要長驅直入。」研究顯示,若能全家人一起用餐,孩子飲食會較為均衡、不挑食,也會減少吃油炸食物。示意圖 高市觀光局提供(示意圖/高市觀光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認為,正確的飲食習慣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應付細菌、病毒攻擊。「身體的免疫反應依賴許多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D、鋅、硒、鐵和蛋白質等,所以首先一定要均衡飲食。」蔬果尤其重要,但如何讓孩子多吃一些?程涵宇建議將水果做為孩子平時的點心,例如在麥片或優格中加入水果;同時在冰箱或家中顯眼處放置水果,勾起孩子想吃的慾望。「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會讓孩子至少吃一種富含維生素A 的綠葉或黃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深綠色蔬菜或胡蘿蔔;每天至少也要吃一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柳橙、柚子、草莓、番茄、奇異果和青花菜。」程涵宇更建議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研究顯示,當孩子們與家人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當孩子生病時,程涵宇會給予足夠的水分、蔬果,同時還有好消化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蒸蛋、去皮肌肉、洋蔥雞湯等,同時再額外補充維生素C、D保健品,同時提升抗氧化力與免疫力,縮短病程。另外,程涵宇也提醒生病時絕不能吃「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3大類食物,否則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讓病況更惡化。李思儀則建議生病時「減食」調養,「生病時要傾聽自己的身體聲音,不餓就讓腸胃道休息,多喝水、多睡覺,不必急著補充大量蛋白質食物。」李思儀說,如果發燒的孩子昏睡不想吃東西,媽媽千萬不要強逼,這時候讓孩子多睡覺反而比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就吃清淡的吃白粥這類不油膩的食物,慢慢等待身體恢復食慾,當感受到飢餓感時,中醫稱之「胃氣來腹」,也是身體邁向恢復健康的時候。
打造不生病體質3/決戰冬季!7大營養素提升免疫力 溫暖藥膳顧脾胃補腎氣
各式病毒近日輪番上陣,其中又以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病毒最受矚目,醫師們紛紛示警「進入冬天將更嚴重」,為提升免疫力以抵擋病毒,專家建議補充抗氧化維生素、益生菌、兒茶素等7大營養素;中醫師則推薦以四神湯為基底的藥膳,具有顧脾胃的功效,建議每周吃1~2次,就能降低生病機率。流感季已經到來,但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警告,今年冬天還需要堤防呼吸道融合病毒與新冠病毒,而且臨床上發現很多患者不只感染一種病毒,2~3成皆發生多重感染,「以100分滿分來看,感染一種病毒病況大概40~50分,兩種就會上升到60~70分。」台大急診科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現階段天氣尚未萬全轉涼,新冠病毒就已流行,冬天恐怕會有一波更大的流行」。「我建議多攝取抗氧化維生素、益生菌、益生元、蔬果、兒茶素、大蒜、紫錐菊等7大營養素,藉此提升免疫力。」營養師程涵宇說,抗氧化維生素如維生素E(堅果)和C(柑橘、奇異果、芭樂、聖女番茄),是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劑,可讓身體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自由基的傷害,降低感冒機率;另外,也建議多曬太陽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濃度,也能提升免疫力。益生菌與益生元不僅有助於腸道環境,如今更有許多研究證實能幫助免疫力健康。「因為益生菌可以增強腸道黏膜健康,藉此阻斷病原體與加強屏障功能,進一步提升免疫力,建議多吃含有活性菌的優格、發酵蔬菜、康普茶、泡菜和味噌等。」要讓益生菌永久存活,也要多補充益生元,包括大蒜、洋蔥、韭菜、蘆筍、香蕉等,或是吃各種水果、蔬菜、豆類和全穀物,都可獲取豐富的膳食益生元。飲食均衡就能攝取到更多元的營養素,除了抗氧化維生素之外,也能同時攝取益生菌、益生元。(圖/報系資料照)此外,程涵宇也建議多吃蔬果、大蒜與喝適量的綠茶,因為蔬果含有多酚,可防止病原體入侵;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而綠茶中的兒茶素能預防流感和減少病毒複製,並且可以增強免疫活性。「另外也建議喝含紫錐菊的花草茶,研究顯示,紫錐菊可降低普通感冒的發生率58%,並將病程縮短約1.4天。」李思儀中醫師認為健脾胃可提升免疫力,推薦一道以四神湯為基底的藥膳。「先準備適量山藥、茯苓9克、蓮子25克、芡實20~30克、大薏仁25~30克、當歸2片約10克左右、川芎6克,把上述藥材搭配雞湯或排骨湯一起煮,最後再放幾片生薑即可。」李思儀說,所謂的藥膳就是飲食,所以不必糾結一天喝幾碗等問題,只要把它當成一般湯品就好,藥材可吃也可不吃,但建議沒喝完的湯再加米變成熱粥,這道藥膳具有顧脾胃、補腎氣、調節免疫力的功效,很適合老人小孩、腸胃敏感者吃,建議一周吃1~2次。
打造不生病體質1/中醫媽媽調養「孩子不曾吃西藥」 遵循5大原則!早餐絕不吃「這個」
疫情解封、再加上進入流感季節,新冠疫情似乎也蠢蠢欲動,各種病毒輪班進攻的後果,就是醫院、診所大排長龍。如何打造不生病體質?擁有兩個孩子的李思儀中醫師透露5大健康原則,其中早餐絕不能喝冰牛奶!靠著這些私房養生法,她的老大目前已就讀大學,但從小到大不曾吃過西藥,頭好壯壯。「在我家,睡眠是最重要的!」李思儀說,想要打造不生病的好體質,首先一定要睡眠充足,好好地睡上7個小時,而且不能淺眠、睡眠也不能中斷。「睡眠就好像手機在充電一樣,睡飽才會有好的免疫力,我的孩子現在已經大了,以前除了假日,大多會要求晚上10點半左右就會上床睡覺,大兒子現在上大學了,可能會拖到12點,但我會要求他至少要睡足7小時。」除了睡眠,飲食也相當重要。「其實我們家沒有太多嚴格的飲食禁忌,但有3個原則要遵守。」第一是早餐吃得好,李思儀認為身體健康與腸胃道息息相關,如果「環境」太差,就算吃再多的益生菌也是枉然。「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意思是指脾胃喜歡溫暖的環境,討厭冰冷,而腸胃正是人體營養消化、吸收的器官,所以在休息一整晚之後的第一餐格外重要,千萬不要喝冰牛奶、冰紅茶等,會讓腸胃道運作能力減弱。」李思儀中醫師(左)很注重飲食,趁著天氣好還會將餐桌移至中庭與友人聚餐,平時的早餐(右)若有空準備也很講究,而且必備蛋白質食物、熱牛奶或豆漿等。(圖/李思儀提供)李思儀以自家為例,如果早上較為匆忙,會準備熱牛奶或熱豆漿,搭配一份蛋白質食物如水煮蛋;如果時間較為充裕,有時會準備熱粥、小菜、有時則變化為沙拉、雞肉、水果等西式口味。第二個飲食原則是盡量不喝含糖飲料。「我們家不會有任何甜飲,也盡量不讓孩子喝手搖飲!」李思儀說,高糖容易使身體發炎,進而增加生病的機率,所以在生活中減糖是最基本的原則;第三,則是盡量少喝冰飲。「台灣天氣有時真的很熱,所以偶爾喝冰飲是OK的,但我會要求孩子不能天天喝、空腹不能喝,運動後也只能喝微涼的水,以免傷了脾胃。其實就是養成習慣,身體自然不會對糖上癮。」李思儀透露,她的兩個孩子從小到大不曾因生病吃過西藥(除了看牙醫),除了掌握睡眠、飲食原則之外,還有一個關鍵是「及早因應處理治療」。「從小我就叮嚀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就趕緊告訴媽媽,我會根據症狀讓他們服用中藥。」李思儀說,當「邪氣在表」病毒還沒深入身體時趕緊治療,不僅可以縮短病程,同時也不會留下後遺症,導致後續一連串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