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三倍券3/超市量販業積都成長 只拿電商開刀惹爭議
一位電商業者告訴本刊,電商平台主管機關一直是經濟部商業司,商業司積極輔導業者,向來與業者配合的不錯。不過,當三倍券前身『酷碰券』傳出禁止電商適用時,決策單位改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等到正式公布『三倍券』的名稱後,又傳出主管單位已經換成國發會,業者在不知要問哪個單位下,乾脆所有相關部門的電話都打,但卻只得到「方案還在研究中」的制式回答,讓業者不知道問誰才有確實解答,又要向哪個部門求助。此外,蘇揆使用的數據也有以偏概全之嫌,更讓業者對政府決策品質很沒信心。「蘇揆六月二日強調,疫情期間,電商平台業績成長一六.七%,攤商店家業績下滑一一.二%,所以三倍券才要排除電商。但這個說法其實有問題。」一位電商領域專家引用產業與數據分析平台「未來流通研究所」公布的《台灣內需服務業壓力測試成績》佐證,今年第一季,超市業績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二○.一%,遠比電商業者更高,量販店業績則成長一三.七%,表現也不錯,不解政府為何只拿電商業者開刀。這位專家並解釋,電商平台業務多元,有的賣實體商品、有的賣服務,並不是所有電商平台業者都在疫情期間賺到大錢,或許PCHOME、YAHOO購物、MOMO等業者業績確實有成長,但也有一些賣服務的電商平台,受到合作的實體店面業者業績慘跌影響,業績下跌好幾成,因此蘇揆只用全體電商平台平均業績有成長,就驟然排除所有電商平台都不能使用三倍券,就難免會招致以偏概全的質疑。文化大學全球商務系兼任副教授杜震華認為,三倍券的補助機制應該簡單、公平、透明,不能選擇性補助,就算資源有限,政府也應先與被排除適用的業者多溝通,尤其「數位轉型」既然是時代潮流,也是政府的既定政策,政府選擇補助對象時就應該引用更精確的數據,區別補助對象,盡量讓其他因素干擾降到最低,才能讓業者心服口服,不會覺得心血白費。夜市攤販收取三倍券若不願找零,消費者很可能轉往下一個願意找錢的店家。(圖/鄭清元攝)其實,杜鎮華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因根據本刊調查,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實體店面大受影響,經濟部曾鼓勵實體店面加速建置網購系統,並提供補助誘因,以降低疫情對實體店面業績的衝擊,鼓勵實體店面數位轉型。據了解,不少實體店面業者備受嚴重疫情震懾之餘,也終於開始體認數位轉型很重要,掏錢配合。沒想到就在這些業者終於有了網購系統、摩拳擦掌等著爭取疫情解禁商機之際,卻發現網店被排除三倍券適用,不僅埋怨「錢白花了」,對於是否還要繼續跨足電商領域也開始出現疑慮,也令人擔憂,全面限制電商使用三倍券,是否會扼殺台灣才正在起步的數位轉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