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蔘
」冬令進補要小心!養生不成反傷身 醫提醒「這幾類人」需注意
俗話說「補冬補嘴空」,時序已過立冬,不少民眾準備大啖薑母鴨、麻油雞養生。但中醫師提醒,現代人平時飲食已經相當豐盛,進補前務必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三高、慢性腎病或長期茹素者,應遵守中醫師建議正確進補,以免越補越糟!坊間常見補品包括羊肉爐、麻油雞、何首烏雞湯、燒酒雞、烏骨雞、薑母鴨、九尾草雞湯等,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源泉提醒,應依照寒、熱、虛、實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辛、涼、甘、溫等進補方式;避開高油脂帶皮肉品,享受藥膳湯頭時先撈去浮油,少吃加工肉品及高鹽分調料,享受新鮮食材原味。林源泉以羊肉爐為例,因為羊肉屬性溫熱,三高患者不宜食用,可加入蘋果、冬瓜、蘿蔔等涼性食材,避免上火。建議做法是先將羊肉塊汆燙、去除浮沫,和切塊蔬果一起煮滾,接著加入東洋蔘、川芎、當歸、桂枝、枸杞等中藥材,燜煮直到羊肉軟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指出,過去物質沒有那麼豐富的年代,冬天需要進補,為新的一年做準備,但現代人平時飲食豐富,一般以「平補」為主,例如四神湯就是一道很好的補方。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中西醫師簡采汝指出,長期茹素者體質偏冷,烹飪方式可調整為煲湯、燉、紅燒,添加薑、花椒、八角、咖哩等熱性食材,改變蔬菜寒涼性味。至於三高患者,簡采汝說,建議選擇當歸、黃耆、枸杞子與紅棗等中藥材,搭配蔬菜水果和五穀雜糧等高纖食物,並注意少油、少鹽、少糖原則;慢性腎病患者的藥膳調理重點是「以清為補」,著重補腎、補氣、補血,並且注意湯品含有高量的鈉、鉀、普林,避免攝取過多,以免造成水腫及腎臟負擔。陳朝宗提醒,感冒或有急性感染時不宜進補,適逢生理期、孕婦進補前應先諮詢中醫師,如患有消化道疾病,則建議先治療腸胃再行進補,如果有同時服用西藥,最好間隔1小時以上,避免彼此影響。
【疫起缺藥2】95%從大陸進口 中藥材最多再撐3個月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民眾也紛紛到中藥行添購強身補氣的中藥,目前市面上針對上呼吸道及潤肺的中藥,是中藥鋪裡最火紅的藥品。桃園市中藥公會理事長莊忠賢指出,民眾詢問度較高的是東洋蔘、黃耆、麥門冬與百合,尤其是有增強免疫效果的黃耆,平常許多人就會放在家裡當成保健食品;去年黃耆產量減少,每台斤從三百五十元漲到四百元,若疫情沒有緩和,價格恐持續飆漲,甚至無藥可用。莊忠賢指出,因工廠尚未復工及封城,大陸中藥送不出來,他的中藥庫存量還能撐一至三個月,除非大陸疫情反轉,否則庫存很快就會用完;他強調,因為台灣九成五的中藥材都自大陸進口,只要大陸不解除封城,藥材就會「卡關」,若疫情最終失控,再加上民眾恐慌心理,隨時可能缺貨;就算台灣自行種植出部分藥材,但因經緯度、溫度、溼度、土壤與氣候等因素不同,台灣種出來的藥材還是會跟大陸有差,藥效不會比適地生產的藥材顯著。本身經營中藥行的「台灣中藥從業青年權益促進會」會長古承蒲表示,疫情影響是全面性的,從原料、運輸到工廠端環環相扣,大陸多數中藥農家都還有年前的存貨,但受制於疫情擴大,鮮少藥農外出販售藥材,加上工廠沒復工,藥材無法進行泡製、切片與包裝等程序,更別提運輸系統也還停擺,就算有藥也出不來;尤其為了方便患者服用,藥材進一步加工成粉劑、錠劑或膠囊的科學中藥,只要缺了其中一味藥材,藥品就不能合成一劑。大陸為中藥材大國,但由於疫情爆發後多處封城,造成藥材「卡關」無法運送。(圖/報系資料照)一家台灣科學中藥大廠表示,藥材安全存量都控制在半年內,設在大陸天津市的「飲片廠」(藥材泡製和切片)出貨暫時無虞;不過需要藥證配藥的科學中藥,例如十全大補湯就要有十種藥材,四物湯就一定要四種,只要少一味,便無法配出科學中藥,供應完整性相當敏感。食藥署表示,在正常的狀況下,藥品都會按一定比例分配給醫療院所與社區藥局,即使有些醫院有簽約,可以拿走較多的藥品數量,食藥署也會管控,須按比例配給藥局。食藥署說,這是固定比例的,「舉例來說醫院拿走七成,就要給藥局三成」。如果遇到缺藥狀況,食藥署則會啟動專案因應,基本情況會視藥品許可證與專業臨床經驗做決定,看看有無替代藥品,最後的資訊都會公布在「藥品供應資訊平台」,供民眾、醫院與診所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