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岑
」治癌這樣吃1/同樣罹病生死卻迥異 醫師:關鍵在發炎指數!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8年度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連續38年高居死因之首,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比10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12秒。研究顯示,無論是哪種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比例均偏高,高達75%癌友確診時已被診斷出營養不良。基隆長庚醫院林奕岑營養師說,「多數患者都是沒有食慾、體重下降才就醫,因此才發現罹癌,其實這時候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正是身體發炎才導致罹患癌症,若是沒有改善,還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圖/馬景平攝)「以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為例,大概每2位就有1位患者正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由於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負責吞噬病菌,當身體發炎時,嗜中性球會大量增加,淋巴球則會減少,因此經抽血檢查,若嗜中性球數量為淋巴球數的三倍以上,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研究顯示,若是發炎指數愈高,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就會愈短,這也是為何一樣罹癌,有些患者治療效果好、有些則較差的原因,而結果往往就是生死兩途。抽血檢查後,若發現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多於「淋巴球」太多,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也會使癌友的存活期縮短。(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除了利用抽血得知是否發炎之外,體重也是一個觀察指標。「我當時吃不下、體重驟降,所以醫師就趕緊幫我安排營養門診。」48歲的簡小姐罹患大腸癌,一確診就立即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為厭食而瘦了一大圈,根本沒辦法進行後續的化療。若一個月體重降1%、六個月降10%以上就是警訊,而食量降低1/3、疲倦也都是相關症狀,後來經過抽血檢查,簡小姐的發炎數值果然超標,於是林奕岑便著手安排營養改善計畫。體重下降是癌友身體發炎的症狀之一,尤其進入治療階段,情況可能更加惡化。(圖/123RF)「簡小姐有個迷思,她認為反正活動量不多,所以也不必吃太多,還可以餓死癌細胞,但這是錯誤觀念。」林奕岑說,癌友所需的營養與一般人不同,需要高熱量、高蛋白、EPA脂肪酸、適醣、適脂,簡稱「5好」飲食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下,簡小姐挺過種種不適與副作用,目前進行到第17次的化療,即將抵達治療的終點站。
治癌這樣吃2/治療前鎖定5飲食 生酮防彈咖啡絕不可碰!
癌症連續38年蟬聯國人死因榜首,幾乎人人都面臨罹癌危機,癌細胞會引發一連串免疫失調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不僅造成治療困難,未來更增加復發機率,而正確的營養補充則能逆轉,醫師、營養師建議從罹癌到治療後都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EPA脂肪酸的「5好」飲食原則,才能降低癌症復發機率。基隆長庚醫院林奕岑營養師說,大多數癌友確診時,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如果沒有積極補充營養,難以應付後續的治療。(圖/馬景平攝)「最好從治療前就開始遵循這樣的飲食方式,尤其高熱量、高蛋白一開始最重要,每公斤攝取30大卡的熱量、1.2~1.5公克的蛋白質。」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說,如此才有體力,同時能調節免疫系統,進一步抵抗癌細胞。如果治療前就已經營養不良或發炎情況嚴重,就沒有儲備足夠的彈藥去和癌症對抗,再加上治療過程中,受到藥物副作用影響,患者營養狀況會更差,如果身體過於虛弱,就沒辦法進行下一次的治療,就會使病況惡化。許多癌友常常感到疲倦,卻認為生病本來就會如此,而忽略是身體發炎的症狀。(圖/馬景平攝)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說,失控的發炎才導致癌症發生,確診後若持續處於發炎狀態,除了上述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外,還可能導致發燒、失眠、疼痛、肝功能下降等,甚至會因為身體無法良好代謝化療藥物,產生藥物中毒反應。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說,依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建議,每天攝取達2克EPA脂肪酸可幫助降低發炎反應,臨床案例上,也發現的確能改善患者發炎,同時增加肌肉量。林奕岑說,「一般魚油含有EPA與DHA兩種脂肪酸,其中EPA才具有抑制發炎效果,天然食物如鮭魚、鱈魚、鯖魚都含有EPA,但想吃到2公克的量就非常困難,例如鮭魚就要吃到400公克才符合標準。」林奕岑建議治療前先以EPA營養補充品、天然食物「救急」打好底子,治療後再均衡攝取天然食物「維持」。相當流行的防彈咖啡脂肪量相當高,會影響癌友食慾,所以不建議食用。(圖/123RF)「畢竟日常飲食才是最重要的!」林奕岑說,降低發炎指數之後,飲食上就要適當攝取脂肪與醣份,也就是「適脂」與「適醣」。過多的脂肪會抑制食慾,醣份過低則會造成體力不支。林奕岑說,「所以現在流行的生酮、低醣飲食、防彈咖啡,完全不適合癌友,恐怕會增加死亡風險。
治癌這樣吃3/市場現切水果千萬別碰 吃米飯比吃麵食更好
若想撐過抗癌療程,同時降低復發機率,就要掌握高熱量、高蛋白、EPA脂肪酸、適醣、適脂是整體的飲食5原則,除此之外,林奕岑提醒治療中要避免吃生食、帶皮水果,以免增加癌友感染風險,建議選擇有外皮包覆、完整的水果,例如市場切好的西瓜、鳳梨不可食用,可能會沾附過多細菌,最好自己削皮食用較安全,而且不要放冰箱儲存,最好現吃較好。治療後則要多吃抗氧化食物,林奕岑說,「大量且多樣性的蔬果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與纖維質,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避免發炎,最好避免吃生菜沙拉,烹調過比較安全。」營養師建議,癌友烹飪時選擇各種不同植物油輪流使用,藉此攝取其中不同的抗氧化物與營養素,但以低溫烹調較好。(圖/報系資料庫)烹調則要選擇好油,例如橄欖油、芥花油都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適量攝取有利於提高血中好的膽固醇,此外還含有維他命E、抗氧化物等,很適合癌友攝取,建議輪流使用各種好油,藉此攝取多元營養素。主食則盡量少碰精緻澱粉,麵食、水餃等都不理想,白米飯還算可接受範圍,最好以五穀雜糧為主,例如地瓜、南瓜、糙米等。另外,癌症病人的蛋白質耗損率較一般人高,所以吃到足量的蛋、豆、魚、肉類食物也非常重要。許多癌友常常感到疲倦,卻認為生病本來就會如此,而忽略是身體發炎的症狀。(圖/馬景平攝)「以雞湯、魚湯來說,千萬不要認為營養都在湯中,所以只喝湯,建議一定也要吃掉雞肉、魚肉,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林奕岑說,抗癌猶如漫長的馬拉松,撐過治療期間的煎熬與不適,只能說比賽才進行到一半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就要開始進入調理保養身體的階段,才能迎向終點、戰勝癌症。(圖/馬景平攝)